古诗阅读鉴赏

时间:2019-05-13 14:5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阅读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阅读鉴赏》。

第一篇:古诗阅读鉴赏

古诗阅读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策略】

1、高考多以唐宋时期经典作品为测试文本,重在对内容、形象、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赏析,现在倾向于比较阅读鉴赏。也要注意其它时期在当时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

2、诗词鉴赏题学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反映出平时欣赏诗歌数量少而造成鉴赏能力差;二是回答问题的角度不到位,不知道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诗词鉴赏的知识储备很重要,要积累大量的鉴赏用语。

3、在背诵赏析大量经典名篇、掌握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要扩大阅读面,对不同朝代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要广泛涉猎,多练多归纳总结。【诗歌鉴赏基本常识】

(一)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

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2、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这三步缺一不可。

(二)应当把握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感怀等不同类型诗歌的特征。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三)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意象。典故如“武人”“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廉颇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竹”“菊”“兰”等意象。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四)了解主要意境特点: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五)掌握诗词流派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等名篇,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1、山水诗、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见山水精神,歌赞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个人胸襟抱负;田园诗写村居田园生活,透露出隐逸思想,抒发闲适心态。二者都要即景即事抒情,都讲究情景交融,情在景中。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如《过故人庄》)、储光羲、常建等。

13、题画诗 如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竹》“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

14、宫怨诗与闺怨诗 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王昌龄《闺怨》。

15、无题诗 与有些题材是相容的,不再赘述。

(二)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这一部分的答题要根据所问回答,有几个问要答出几点来。

答题模式:

1、问题: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问题: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相同的归并),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当然还有其他的问法。

(四)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答案】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

繁复一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二 评价诗歌的形象(意象)和意境

(一)熟悉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

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4)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15)画眉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6)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17)连理枝 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18)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9)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0)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21)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22)三径 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23)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24)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5)双鲤 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26)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27)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28)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29)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

(三)了解一些有关形象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1、人物形象类——

问法: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思路和模式:(1)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景物形象类——

问法:这首诗开头几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景物间有什么样的层次)?或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塑造景象形象的? 答题思路和模式:(1)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间体现什么样的层次(2)景物的特点(角度)如何(运用的手法如何),有什么深层用意(3)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意境类——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和模式:(1)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该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

例如: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

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二)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1)语序颠倒。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可以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将这些诗句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2)叠词、拟声词。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3)特殊结构。例如多个意象名词的连用,再如词语错位、语句的跳跃、成分省略、改变词性等。

改变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具体说来,可关注以下几点: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成分省略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在诗歌的鉴赏中,可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这就有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

1的作用考虑。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福建)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2全国)(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关于诗歌表达技巧

(一)、了解表达技巧的分类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1、修辞手法

常用的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偶、双关、顶真等 易混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3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2、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5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2)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 兼及“明月”和“关”。

(13)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4)倒装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15)借代 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极广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借代可使语言简练,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熟悉 常说的表现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1)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2)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

7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9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3)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了解常见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三)了解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答题思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四)典型题例

1、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8分)(05上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答案】(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2)(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辽宁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解析:(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模拟演练】一(08高考真题)

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模拟演练】二(名校模拟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第二篇:古诗鉴赏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夸?字??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与诗的主旨吻合

例② 山中留客 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④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⑤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⑥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例⑦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传神。因此该联为诗眼。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充满着黑暗的磨难,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作者对于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又不得不忍。正如气球在暴力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忍”“怒”二动词,如此曲折回荡,把深深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例⑧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⑨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⑩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推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

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也并非每首诗都有诗眼,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下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并无诗眼。四句四景,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春光画卷。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第三篇: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

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

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寻隐者不遇》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2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3、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以上是我校本课,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一课的教学反思,反思的不细,多望领导指点。

第四篇:古诗鉴赏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①动四愁②。

[注]①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②四愁:“四愁诗 ”的省称,张衡著,后泛指愁思。

8.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开”“卷”二字。(4分)

“开”以动写静(1分),形象地表现了一夜春雨后,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1分)。“卷”字运用了拟物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雾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1分)。(“卷”字答成以动写静亦可。)

9.是个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漂泊在外的感伤、愁情(1分)。前三联以乐景写哀(或反衬),夜雨过后,江面开阔,雾卷山晴,风恬浪收,江花欲燃,绿树映水,山鸟曼舞,如此明丽活泼的景象让诗人倍觉漂泊之愁(2分);尾联以“伤千里”“动四愁”直抒胸臆,更加鲜明地表达了羁旅之苦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附高考学子心声:

因为个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喜好和敏感,所以当语文题目解密后,我首先看的是诗歌。老实说,不看注解,我基本上读不懂这首诗;看了注解,我还是不太懂——当然,我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何况我们在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经常会有“文难题易”的说法,目的是提升学生做题的信心。在语文高考所有的题目当中,恐怕“古诗鉴赏”是一个连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准确的题吧,那么,在“参考答案”没有出来之前,姑且让我这个“资深”高级语文老师猜解一回吧。

⒈一看诗题:诗题既然是“月”,那么,诗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写“月”了,诗的主题当然也是与“月”有关了。朝着这方面去理解诗歌,总不会太离谱。⒉二看注解:先看注解的好处在于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避免在阅读时对不懂的地方过多纠缠耽误时间。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这个地址无关紧要,“安史之乱”是背景,“曾困居于此”是提示——只不过这个提示让人迷惑:“曾”是相对于杜甫写诗的时间而言还是相对于今天命题的时间而言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诗歌的内容就不好理解。按理,“曾”应该改为“当时”。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个注解基本上没什么大用——但也有点用,就是让我们猜想“六”大概应该是“初六”吧,但本诗的主题,只与月亮有关,而与什么时候的月亮没有太大关系。③故故:常常,频频。这是解词,怕学生不懂。可是不解还好,一解反而迷惑了——这是写某一天晚上的月亮呢还是写某一段时期晚上的月亮呢?看来应该是后者——瞿塘峡晚上的月亮经常弥漫了青天——用泛写代特写,学生难懂。⒊三看诗文:我看不懂的有四处:

①“万里瞿唐月”中的“万里”是指什么?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但也可以理解为“瞿塘峡青天万里”。哪一个较为恰当?

②“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不好理解。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当晚的特写,还是瞿塘峡月亮的泛写?若泛写,上文的“六”如何落实?若特写,“时时”“故故”如何落实? ③“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中的“和”不好理解。下一联的“当”应为动词,读音应为第一声。按照对仗的原则,“和”也应该为动词。就平仄规律来讲,“和”应该为仄声,那么这个字应该念h(第四声),意思应该和“配合”差不多。全句的意思大概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唉,“高师”尚要猜,学子何以堪!

④“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勉强可以理解:不管“南飞”是飞向南还是从南边飞来都无关紧要,反正一只乌鹊停在江边。但是“夜久”一词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是停落了很久呢?还是夜很深呢?杜甫和命题人的意思,大概是后者。

上文说过,难文可以易出,这是命题的常识。但是所命的两个题,偏偏却不怎么好答。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怎样的感情?”除了“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诗歌当中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也即是所谓的意象能表明诗歌的主题。那么我们就只有猜了: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不知我这样解行不行?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这又难了。刚刚所分析的这几个词,偏偏是含有许多歧义的,你让学生如何准确的解释清楚呢,更何况要说它们的“作用”?真是难为人!我姑且再猜一次:“万里”——用空间的遥远或广阔表明离乡之远,思念之深。“时时”——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用乌鹊深夜久停,不肯离去,喻作者深夜难眠,望月对鸟,增添思乡之念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赏析

【诗文】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试题】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2009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张先(公元990─1078年)北宋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吴江令、永兴军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译文】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鉴赏】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第五篇:浅谈古诗鉴赏

关于古诗阅读的点滴思考

读诗,尤其读古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万般感受,千种体会,但让我们用语言描述那种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如果我们能在古人与今人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诗歌提供的信息中,理解诗人理解诗歌,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豁然开朗,走近古人。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其中的信息 “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是用来写笛声的,这笛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目中的“闻笛”,“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在理解诗歌之前一定要认真解读诗歌的题目。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就是知人,只有知人才能进行对话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更进一步论世。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乐观旷达,因此他的词多为豪放达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以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难怪在他生命的后期,会发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的感叹,他的词风豪放悲凉,与苏轼自然有所不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这个时代的风貌,即“论世”,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斗志、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弱积贫、国力衰弱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诗人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仇多了。

三,捕捉意象,理解典故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的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更会想到了某个境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在日常的诗歌学习中要抓住意象,并把握其寓意。

典故是约定俗成的,意思上是共通的。如杜牧的《赤壁》中的“赤壁”,一说到赤壁,许多与赤壁相关的故事和诗文就会涌现出来。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再如《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长亭短亭”。原来古代驿站路上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路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常见的典故如“折柳”、“尺素”、“鸿雁”等等。

通过这两者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四,明白诗歌的类别和特点

1.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示要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阐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陶渊明的《咏荆轲》。

2,咏物诗。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典型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3、山水田园诗。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代表性的诗篇有李白的《望天门山》。

4、送别诗。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销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婉,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赋得幕雨送李胄》,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边塞诗。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另外,唐代诗人还常用“凉州词”、“少年行”等乐府旧题创作诗歌,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如杨炯的《从军行》、;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或思乡,或责怨)的,如王之涣《凉州词》。

6、行旅诗。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从标题中不难得到相关的语言暗示。这类诗歌主要表现行旅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人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上述要点理解鉴赏诗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下载古诗阅读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阅读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12-21) 孙怀柱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

    古诗鉴赏(范文模版)

    导引 规律技巧 一、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学习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奠定基础。为此,要认真学好课本选录的诗词佳作,仔细听取老师的分析......

    古诗鉴赏

    八年级语文(下)重点古诗词鉴赏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赏析“采菊......

    古诗鉴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

    古诗鉴赏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分题材突破训练 一、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古诗鉴赏

    八(上)古诗鉴赏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

    古诗鉴赏

    1、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古诗鉴赏必备

    古诗鉴赏必备 一、作品风格: 1、雄浑: 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如刘邦《大风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