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鹬蚌相争”惠王曰:“善!”乃止。寓言两则
鹬 蚌 相 争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
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鹬蚌相争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寓言两则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冲突
寓 言 二 则
鹬 蚌 相 争
《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蚌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二篇:课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
(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课内外结合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第三篇:鹬蚌-《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相争
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地,河蚌在沙滩上竟做起美梦来。身边,鹬鸟们踱着方步,这儿一嘴,那儿一嘴,在寻觅着美食。鹬蚌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
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河蚌痛得”哎哟“一声,急忙关闭两片壳,鹬鸟的长嘴还没来得及取出来,就被蚌的两片壳紧紧地钳住了。
河蚌既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得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也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河蚌。
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鹬鸟好久没吃东西,饥肠辘辘。忽然灵感来了,它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于是说道:“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鹬鸟深知河蚌是要喝水的,长期离开水就会受不了。鹬鸟对自己的一番话暗自得意。
河蚌本来就十分生气,一听鹬鸟这挖苦话,心里更加不高兴了,就对鹬鸟
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怒目相视,都好像要把对方吃掉一样。鹬蚌
太阳渐渐投入了大山的怀抱,别的河蚌纷纷钻进河里去了,其他鸟儿也忙着归巢。
这时,从船上走下一个渔夫,他看见了河蚌和鹬鸟,走过去,轻而易举地把它们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四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余彩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
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
2、再识“冏”字,出示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图片,“囧”与“冏”是形近字。(利用生活常识来识字)
3、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字?(字典,网络等)
4、看图,引出课题,读课题,提醒读二类字“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语:啄肉威胁夹住不禁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3、学写生字:
(1)再读四个词语,挑出生字“弱”和“疲”。
(2)观察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预设:“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
“疲”字是疾病头,形声字。
(3)观察生字,仔细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范写。
“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要遵循左收右放的原则。
“疲”半包围结构,两竖撇较长,横撇较弯,捺舒展。
(5)背写字歌。
(6)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
4、请生分别读课文。
(1)、鹬和蚌为什么争起来了呢?请生读第一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啄”的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夹住东西。
(2)、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怎样的?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大屏幕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分组读鹬和蚌,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2、同位之间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神情,动作。
3、请三组同学朗读,听好老师的提示。
第一组,刚刚开始争得面红耳赤;
第二组,已经争了三个小时了;
第三组,已经争了一天一夜了。
时间一长,鹬和蚌精神都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这就是“筋疲力尽”。双方就这样坚持对立,互不相让,这就叫“相持”。
4、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预设: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自取灭亡;不肯互相谦让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5、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鹬和蚌也许被渔夫装进了网里还不明白呢,那我们就送给它们几句话,告诉它们这个做人的道理。
你这只傻鹬,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个傻蚌,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对傻瓜,今天,明天,你们就会。展示交流。
(四)回顾历史故事,体会寓言的魅力。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
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六)小结:本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则寓言故事,理解《鹬蚌相争》的意义,学会了本课的几个生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另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如果想要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和意见;
2、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们蕴含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寓言疲
鹬蚌相争
弱
鹬蚌
↘↙
相持
渔夫得利
五、教学反思:
第五篇: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内容:第24课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2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寓意。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一些寓言故事
主备人:李祝成参备人:杜峰
马娟 课时划分:
第 一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自学” — 教师“了解学情”
认读生字词。
寓言
两则
宋国
焦急
巴望 纳闷
枯死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鹬蚌相争
用尽力气 喜笑颜开 1.指名读。2.评价;正音。3.指名读。
二、学生“提出疑问” — 教师“定向目标”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我们仍然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去读书解决问题。
三、学生“探究疑问” — 教师“点拨释疑” 学习揠苗助长(一)解决“写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写什么? 2.交流。
(二)解决“怎么写、为什么写”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巴望”什么意思?课文怎么写农夫巴望禾苗长快些?
3.农夫急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怎么写?
2.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3.“筋疲力尽”的意思是什么?想象一下农夫累得怎么样?出示: 农夫忙得头上
,腰酸得
,两条腿累得
,肚子饿得
。可是他的心里却
,因为。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农夫?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第四自然段
齐读;说说怎么写的。
四、学生“反思学习” — 教师“反思教学”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农夫傻吗,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小结:我们要告诉农夫同时也要警醒自己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2.讲讲这个故事。
五、学生“书写生字” — 教师“指导书写” 学习:寓
则
宋
焦
疲
勃
枯 重点指导:
则: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焦:上半部是“隹”不是“住”。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
板书: 鹬蚌相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学生“回顾旧知” — 教师“提供资源” 1.听写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2.说说学了《揠苗助长》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生“探究疑问” — 教师“点拨释疑” 学习鹬蚌相争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怎么写? 2.说说怎么写。
3.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4.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怎么写? 2.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鹬和蚌?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2.说说写什么? 3.指导朗读。
4.当那位渔夫看见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时,心里想些什么?
三、学生“反思学习” — 教师“总结教学”
1.《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用词特别精炼,还运用了很多成语,请默读课文找一找。
2.交流。
3.请用上这些成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4.同学们,你觉得文中的鹬和蚌傻吗,为什么?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想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获利。其实“鹬蚌相争”的后面还有一个词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补上吗?(渔翁得利)
四、学生“书写生字” — 教师“指导书写” 学习:弱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生“迁移创新” — 教师“引导实践”
同学们,你做过像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吗?请仿照课文写下来。板书:
揠苗助长
巴望长快(想法好)
拔苗助长(做法错)
禾苗枯死(结果坏)
鹬蚌相争
鹬
啄
威胁
蚌
夹
毫不示弱
寓理于事 语言
动作
寓理于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