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06.20)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重点解析与复习指导(文本)
(2013.06.20)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重点解析与复习指导(文本)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先为大家介绍《古代诗歌与散文》中散文部分,也就是《第九章 先秦两汉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第十章 唐前单篇散文》、《第十一章 唐宋八大家与唐宋古文》、《第十二章 明清古文和小品文》、《第十三章 赋、骈文与八股文》的重点内容,然后简单介绍期末考试的基本情况。第九章 先秦两汉的诸子与历史散文(1)
可以说本教材有关“文”的内容,最为重要的就是先秦两汉文和唐宋文部分。那我们先来看《第九章 先秦两汉的诸子与历史散文》。这一章的容量非常之大,内容也非常之重要,其实应该分为两章甚至三章的。这一章的要求大家掌握的重要内容超过了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的总和。具体说来,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
一、先秦诸子
(一)《墨子》文章的特点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三)《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四)《荀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五)《韩非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先秦历史散文
(一)《左传》叙事文学的成就
(二)《战国策》的特点
(三)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色
三、两汉历史散文
(一)《史记》的文学成就
(二)《汉书》的特点
一、先秦诸子
(一)《墨子》文章的特点
(1)语言质朴:墨家的思想,就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看法来说,是提倡质朴和实用,相应的,《墨子》的文章对一切语言文字的表达,也强调有切实的内容,以道理服人,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2)注重逻辑推理。因为墨子注重言说的逻辑性,在逻辑思维方面很有成就。《墨子》一书说理朴实,不事雕琢,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如《兼爱》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为了说理,墨子常举事例,有时甚至假设事例,开创了诸子以寓言助说理的先河。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善于辩论。
(1)善于设置语言陷阱,即所谓请君入瓮之法。比如孟子劝诫齐宣王行仁政,批驳农家主张,都是运用此种技巧。同时孟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如孟子与齐宣王论仁政,逼得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2)善用排比、反问、比喻、寓言等语言修辞来帮助自己说理。《孟子》中的寓言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齐人乞墦”一段颇有小说的意味,讽刺力很强。
2、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孟子的论证方式,有一种跳跃的得出结论的方式,使他的论证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简洁有力。如孟子批判杨朱和墨子。“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就显示出一种斩截绝对的气势。
(三)《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用诗性语言,即“卮言”、“重言”、“寓言”,来表达哲学思想。庄子因为天下沉浊之人不足以与“庄语”,所以以“三言”展示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精神境界。因此“三言”是《庄子》一书的精髓之所在,《庄子》的艺术特色皆由此而来。
(2)运用了大量寓言或者历史故事。《庄子》一书中寓言有二百多个,长者千言,短者二十几字,有时甚至一篇文章全部由寓言组成。这些寓言大多是用虚构的手法创造出来的。而且庄子的叙事情节曲折,而且能把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如《盗跖》一篇几乎可以当作小说看。
(3)文章结构有“断续”之妙。即大多皆由寓言连缀而成,看似不相关,实则由哲理思想一脉贯穿。如《逍遥游》一篇,开篇就写鲲鹏变化,然后说到蜩与学鸠、斥鴳,接着又讲宋荣子、列子的故事,并引出至人、神人、圣人之“无待”境界,然后下文一口气说了许由、接舆、惠施等人的故事。文中的这些故事看似各不相关,实则都是围绕“无己”、“无功”、“无名”这一哲理展开的。
(4)语言自由灵活,文风汪洋辟阖。如《逍遥游》中对鲲鹏变化及其徙于南冥的描写,就有发想无端、汪洋恣肆之感。
(四)《荀子》散文的艺术特点(1)多长篇大论,且能围绕一个论题展开周密详备的论述,析理精微又逻辑谨严,是非常成熟的论说散文。如《劝学》、《修身》、《礼论》、《乐论》等,都开宗明义,提出自己的主张,然后围绕此论点从各方面展开论述,以求论点鲜明。
(2)具理性思辨力量。荀子散文已不限于一般以具体说明抽象,而是用大量确凿无疑的可靠事实,来论证某些颇为玄奥费解的科学原理。这种议证交融,使文章更有具有理性思辩色彩,如《解蔽》等。
(3)文采斐然,长于比喻,且造语精练。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都是著名的格言,而《儒效》中对圣人的描写则传神尽相。
(五)《韩非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举例切近现实,分析一针见血,行文逻辑严密,语言冷峻峭拔。《韩非子》善于运用各种逻辑辩难手段,其行文的逻辑力量,远在先秦其他诸子之上。如《五蠹》为先秦说理文的第一长篇,全篇从王者当以法为教出发,斥责“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为毒害国家政体的害虫,行文逻辑极其谨严周详。
(2)善于运用寓言。且多以较为平实可靠的历史事迹或现实生活为题材,实而不玄。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或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之事,虽形制短小,但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二、先秦历史散文
(一)《左传》叙事文学的成就
《左传》是先秦叙事文学的高峰,它的叙事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叙事之工、行人辞令之美、人物性格之鲜明。
1、叙事之工
(1)叙事具有明确的构思意识,一般首尾完整,结构严谨,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有条不紊。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春秋》中仅有“郑伯克段于鄢”这么一句话,而《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武姜为什么厌恶郑庄公都作了交代。尤其详尽地交代了郑伯对其弟叔段采取的谋略,整个叙述不枝不蔓,简洁明快。
(2)得当地处理了事件的详略轻重,主题意识明确。如在“殽之战”中,文章依次写了蹇叔哭师、秦师骄狂、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以申发劳师袭远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既有宏大叙事,也有个体叙事,读来引人入胜。
(3)叙事者具有全知全能的视角,并主宰叙事。这使得《左传》不仅可以以“君子曰”方式评价事件,也使细节描写成为可能。
2、行人辞令之美
《左传》常称引《诗》、《书》等先王典籍,和顺以言其志,委婉以道其情。如襄公二十六年秋七月,齐侯、郑伯因为卫侯为晋所囚之事,一起入晋为卫侯求情。晋侯赋《嘉乐》以称道二君,齐侯赋《蓼萧》称赏晋侯恩泽及远,郑伯赋《缁衣》表达对晋侯的忠心不贰。后国子赋《辔之柔矣》劝告晋侯为诸侯盟主宜恩威并施,子展赋《将仲子兮》警告晋侯人言可畏。最终用诗劝动晋侯放了卫侯。
3、人物性格之鲜明
《左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而丰满。以公子重耳为例,《左传》利用几个细节描写了重耳从一个颐指气使的贵族公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过程。在重耳自狄适齐的途中,“乞食于野人”,想不到野人“举块以与之”,重耳盛怒之下,便欲“鞭之”,贵族公子的派头仍然很足。到了齐国,贪恋舒适生活的重耳不想再奔波了,姜氏便和子犯用酒灌醉重耳,带他离开齐国。重耳醒来后,“以戈逐子犯”,这显出重耳尚未成熟。到了秦国,当怀嬴责问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时,重耳“惧,降服囚命”。从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重耳在政治上的成熟,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左传》的语言特色《左传》继承了《春秋》词约义丰的优长,如以“舟中之指可掬”来形容晋军败后争相逃命的惨状。《左传》也擅长使用浅近明快的语言,与此前《尚书》的晦涩比较起来不啻天壤。这使得《左传》成为先秦叙事文学的典范,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战国策》的特点
1、思想内容。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事实,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张扬。
2、艺术风格上介于子、史之间。
(1)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描写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开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河。如《冯谖客孟尝君》中,作者采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等手段刻画了冯谖藏而不露、装愚守拙、巧于试探的行为。接着通过“冯谖署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情节,表现他知恩图报、远见卓识、果断善谋的性格,将一位有胆略、善筹划,同时又恃才放旷的“奇士”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2)多记策士之语,即纵横家游说之辞,彰显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风格特点。《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一段,极尽夸饰,层层铺展。先说秦国的地理优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宏富,这样的笔法对后世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好用譬词,尤其善于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有效地起到了说理的作用。许多寓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直到今天还被广泛地运用。
(三)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色
(1)在叙事目的上,是经由对事实的记叙总结或揭示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或教训。(2)在叙事视角上,通常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事的方式,只描述外表可见的言行,不写或很少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3)在语言方面,史官叙事以简洁和理性化为特点。
三、两汉历史散文
(一)《史记》的文学成就
1、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例,这种体例也成为中国正史的标准体例。《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相互配合,一起组成了庞大的历史叙事网络,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2、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1)在人物选择上偏好那些“倜傥非常之人”、“奇人”。司马迁笔下的“奇人”,有的处于弱者地位却与强者的博弈中显示出刚烈气节,如刺客;有的社会地位低微而品节高尚,取得卓著功业,如滑稽、游侠;有的身居高位而不居尊自傲,如四公子;还有的遭际坎坷而忍辱负重,最终功成名就而流芳千古,如勾践、伍子胥、屈原、李广等。司马迁对这些人物倾注了大量的感情,也寄托了自我的人生悲慨。
(2)不仅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也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擅长通过人的行事来展示人的内心,尤其是富有意味的细节描写。如《曹相国世家》三次写到刘邦的“大喜”,刻画出刘邦的多疑猜忌、萧何的谨小慎微,把君臣间微妙复杂的关系显露无遗。《史记》还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如刘邦微时的豪放无赖,陈平为乡人分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都是由细琐的事件呈现人物性格。
3、叙事艺术高超。
(1)有“事核”的特点,也就是叙事有坚实的依据。在《刺客列传赞》中,司马迁说:“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这说明司马迁对史料的判断有自己的依据。
(2)精心剪裁,其叙事缜密清晰,井然有序。他写秦、楚用兵路线,顾炎武《日知录》便认为“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他的一些看似无关的闲笔,实则是巧妙布局,为下文叙事作了很好的铺垫。如“鸿门宴”中座次的描写,便是“急煞人事,偏用缓笔写之”的“摇曳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3)运用“互见法”,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多处,而以一处的叙述为主。这不仅避免了叙述的重复,也是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如项羽性格非常复杂,难以用一种标准来评价他。为了突出其英雄形象,本传对他几乎全部作正面描述。而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借韩信之口,指出项羽的匹夫之勇、迁逐义帝、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等诸多缺陷。至于他政治上的幼稚愚蠢则多是放在《高祖本纪》中描写,并拿他与刘邦进行对比。综合数篇,读者便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立体的项羽。
4、语言具有洁、峻、朴的特点。
(1)所谓“洁”,是指语言精练明洁,生动传神。如《淮南王传》中,司马迁用“欲”、“畏”、“恐”、“念”、“亦欲”、“时欲”、“偷欲”、“计欲”等字词,把淮南王犹豫侥幸之心理情状表现得毫发毕现。
(2)所谓“峻”,是指语言高峻脱俗。作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顶端,驾驭全局,冷眼旁观,对人、事作出准确的评判。如《外戚世家》记载窦皇后与其弟窦广国失散而复聚,“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一个“助”字,意味深长,写出世态人心。(3)所谓“朴”便是平淡、朴质。司马迁有时候有意利用当时通俗的语言,如陈涉故人“夥矣”之叹。有时引用当时的俗谚、格言,如《李广传赞》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类。这些形成《史记》之质实、朴拙、厚重的审美风格。
(二)《汉书》的特点
《汉书》特点表现为平实、谨严、整齐。
(1)平实是指它思想正统,不作险怪惊奇之论,叙事说理不离中正之道。
(2)谨严是指《汉书》体例一定,谋篇布局严密有法,记事详备而删减精当,尚剪裁而词少芜蔓。(3)整齐是指语言上张弛有度,谨严重法,具有骈化的倾向。第十一章唐宋八大家与唐宋古文(1)
在《第十章 唐前单篇散文》里没有要求大家重点掌握的内容,考试中涉及的也比较少,大家简单阅读即可。在《第十一章 唐宋八大家和唐宋古文》中,希望大家掌握以下内容:
一、古文与古文运动
二、韩柳古文
三、欧阳修的古文
四、苏轼的古文
一、古文与古文运动
(一)古文的概念
古文是针对唐代盛行的骈文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文章体类。因为其流行主要是在“今文”即骈体文形成以前的秦汉时期,故而被称为古文。
(二)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反对讲究骈俪对偶、追求音韵和谐的骈文,继承和复习先秦两汉散行单句的古文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宗旨,从内容上来说,是排斥佛老,推尊儒学,主张文道合一,强调作文应当以明道载道为根本目的;从形式上来说,是反对骈俪文风,提倡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散体文,主张“词必己出”。韩愈和柳宗元不仅提出了复古的古文理论,还在古文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们领导的古文运动开启了一代文风,对当时和后世的散文发展影响深远。
二、韩柳古文
(一)韩柳的论说文 1.韩愈的论说文
韩愈的论说文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宣导儒家思想、旨在恢复道统的作品,另一类主要是针对社会现实作“不平则鸣”。
(2)艺术上不拘一格,除了正面辩说之外,还善于借助比喻来阐说事理。2.柳宗元的论说文
柳宗元的论说文具有以下特点:
(1)以政治、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的文章,风格气势磅礴,文笔犀利,长于辩驳,立论不俗。(2)带有杂文、寓言性质的论说文,这类文章相对来说更具故事性。
(二)韩柳的碑志、传记 1.韩愈的碑志、传记
韩愈的碑志、传记的特点表现为:
(1)碑志写法上不拘一格,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心态,又往往借人物事迹对社会现象发表议论,人物刻画能够做到“一人一样”。
(2)传状在叙事中或杂议论,或含抒情,注重以细节展现人物性格。2.柳宗元的碑志、传状
柳宗元碑志、传记的特点表现为:
(1)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善于以典型事例传写人物生平事迹,形象生动而不失其真。(2)小人物传记常借人物以针贬现实,或阐明事理,如《种树郭橐驼传》等。
(三)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山水游记具有以下特点:
(1)善于营造如其诗一样的意境,山水自然往往在幽泠孤寂中透着凄清幽怨。(2)善于运用诗的语言,凝练而优美。
(3)在以往散体文多以叙事、议论为主的基础上,发展出偏重抒情的一种散文类型。
(四)韩、柳异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论主张来说,二人都提倡“文以明道”,文道合一。但韩愈的“道”主要是指儒家之道,极力排斥佛老。柳宗元的“道”主流虽是儒家之道,但统合各家,包括佛老。
(2)在情感的表达方面,韩愈主张“不平则鸣”,柳宗元则相对较为含蓄。(3)文章风格上韩文雄浑,柳文峻洁。
三、欧阳修古文
关于欧阳修古文,我们主要从他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两方面掌握。
(一)欧阳修的古文理论 欧阳修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纠正了柳开等人重道轻文的倾向,提倡文道并重,强调文、道二者的相对独立性。(2)提出了“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简而有法”的古文创作主张。
(二)欧阳修的古文创作
欧阳修古文创作成就很高,其古文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体类多样。政论、史论文义正辞严而又从容不迫,情辞慷慨而又纡徐婉转;亭台记文多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迂回曲折,兴味无穷。
(2)艺术风格,概括来说是文辞简劲而又疏宕,议论准确而不繁复,剪裁有法,俊逸有致。
四、苏轼古文
关于苏轼古文,我们要掌握他的古文理论、论说文和叙事记游文等内容。
(一)苏轼的古文理论
(1)推尊韩愈、欧阳修的文道合一观。
(2)肯定文学是个人情性的表达,认为文章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
(3)强调表达的重要性,提倡“辞达”,为文章写作确立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容。
(二)苏轼的议论文
苏轼议论文包括史论、政论和杂说几类:
(1)史论、政论文具有纵横家气息,大多翻为新论,见解新颖,文势跌宕起伏,雄放恣肆。(2)带有杂说、杂论性质的古文,叙议结合,论说透辟。
(三)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
苏轼的叙事记游文是其古文创作中成就最高的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1)打破各类文体的限制,将抒情、写景、叙事、议论等结合起来,看似结构松散,实则是以胸中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
(2)通常并不只是单纯记述游踪,而是寓有深刻的道理。(3)往往随意而行,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而无一定的体式。第十二章明清古文和小品文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一、桐城派古文理论
二、两宋小品文
三、袁宏道的小品文
四、张岱的小品文
一、桐城派古文理论
(1)方苞曾以“义法”论文。看重“法”,即文体对写作的规定和限制。
(2)刘大櫆提出以“神为主”。以辞章为焦点,他论“神”、“气”、“势”,格外注重音节,青睐旨在抒情的歌唱性语言。
(3)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关注意境和风格。
二、两宋小品文
两宋小品文的特点表现为:
(1)以抒写人生的情趣韵味为核心,尤其是日常生活、掌故意味浓郁的情趣韵味。
(2)注重回忆。小品文描述的是已经逝去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人物、风俗、社会生活的一鳞半爪。(3)写作目的乃是为了“消闲”,风格简约冲淡。
三、袁宏道的小品文 袁宏道小品文的特点包括:(1)以抒写这种“趣”、“韵”为主。袁宏道所说的“趣”、“韵”,是名士风流与洒脱风度结合而成的一种情调,一种特别适合于用小品文来承载的情调。
(2)在山水游记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把山水题材的古文改造成了小品,为山水游记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
四、张岱的小品文
(1)主要内容,追忆繁华往事,抒发无尽的感愤和对故国的一往情深。(2)文章充满诗的境界和气质。第十三章赋、骈文与八股文 本章希望大家注意以下内容:
一、汉代散体大赋的基本特征
二、骈文的概念和体制
一、汉代散体大赋的基本特征
(1)采用问答体展开一个虚拟的故事。(2)铺叙游猎、宴游、音乐等内容。
(3)从文体特征上来说,以叙事写物为主,肆力铺排,句式齐整,已较少使用楚辞中常见的虚词和语气词。(4)主题思想上基本形成了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特点。(5)创作手法上铺张扬厉,语言上辞藻华丽。
二、骈文的概念和体制
1.骈文的概念:骈文或称骈俪文、骈体文,六朝时称“今体”,晚唐以后又称“四六文”。2.骈文的体制
(1)讲究对偶,追求句式结构的平衡、对称。除了每段的发句、收句,以及段中的转接句、补足句等可用散句外,其他句子一般要遵循字句相对的准则。
(2)在句式上多用四言句、六言句,因此晚唐以后骈文又被称作“四六文”。
(3)讲究音韵和平仄。骈文有用韵的,也有不用韵的。骈文的平仄要求与近体诗基本相同,一般要求平仄相对。
(4)讲究用典。用典则成了这一文体的固有特点。(5)注重藻饰,肆力雕琢,喜用色彩浓烈、典雅富丽的词汇。终结性考试介绍
一、考试目的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梳理、强化自己的学习成果,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检测。
二、考核依据
终结性考试的考核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古代诗歌与散文考核说明》及文字教材《古代诗文选》(陈文新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第1版),这些是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三、命题原则
第一、命题内容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
第二、命题内容应当体现“点”“面”结合的原则,即在注意覆盖面的同时,又应注意突出重点。每份试卷内容的覆盖面应为教材70%以上章节,分数比例较高的题目应主要出自重点章节或为重要问题。
第三、命题内容应当体现难度适宜的原则,较易、适中、较难三个层次的题目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适中”层次的题目应占50%以上。
四、其他说明 考试方式:开卷笔试 考试时限:120分钟
特殊说明:可以携带文字教材 考试试题类型及解答要求与示例
考题类型主要有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前面两类题目为知识型或称客观性问题,主要用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或者说对教材熟悉的程度,此类题目将占卷面总分的20%左右;后面两类题目为能力型或称主观性问题,主要用以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后面两类题目将占卷面总分的80%左右。
一、填空(每空1分)
1.《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最为著名的七律组诗。2.姚鼐是清代著名的古文流派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1.杜甫 2.桐城派
二、选择(每题一分)
1.苏轼的《赤壁赋》在文体上属于___________。A大赋B骚赋 C文赋D骈赋
2.晚唐词人______________被尊为“花间鼻祖”,他对词体的定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A温庭筠B韦庄 C李商隐D李煜 参考答案
二、选择(每题一分)1.C 2.A
三、简题(每题10分)
1.简述汉代乐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2.杜甫新题乐府反映了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三、简题(每题10分)
1.简述汉代乐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答案要点:(1)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
2、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即杂言体和五言诗。
3、艺术手法,特别是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影响也非常大。2.杜甫新题乐府反映了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答案要点: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兵车行》。
2、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如《丽人行》。
3、揭露社会**对百姓的伤害,如“三吏”、“三别”。
四、论述(每题20分)
1.试结合作品分析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参考答案
四、论述(每题20分)
1.试结合作品分析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答案要点:(1)善于化用典故和融化前人诗句,形成典雅的语言风格。
(2)完善了慢词长调的章法结构。打乱时空顺序,时间上顺叙、倒叙、插叙交相使用,空间上回环往复,将开合变化、离合顺逆等笔法引入长调创作中,使其章法结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
(3)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协调一致。严格平、上、去、入四声的用法,并且更多变化,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密切配合。
(4)善于用比兴寄托的手法间接抒发身世之感和兴亡之叹,为南宋词咏物重寄托开无数法门。
隋慧娟:今天的教学活动就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可以在论坛发帖或者直接给我发邮件,我会尽快回复大家。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二篇: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
1.《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答: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1、试举例分析《诗经》风诗和雅诗表现了哪些内容?
答:《诗经》中风诗的内容:风诗主要抒发个体的情感,表现他们真实的“私人”生活和心愿,以爱情诗和怨刺诗为主。
1、婚恋诗。(1)自由开放的爱情,如《周南·关雎》 《郑风·野有蔓草》等。(2)有乐有悲的婚后生活,如《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等。
2、怨刺诗。(1)揭露了统治者的丑行,如《邶风·新台》;(2)表现了下层民众的悲苦。(邶风·北门》。
2、何谓“赋比兴”?试举例说明?
答:赋——是铺陈叙事,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交代了一年四季农夫的生活。
比——是打比方,如《卫风。硕人》用比喻来描述硕人到容貌。兴——是以物发端,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
3、为什么说《诗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诗关注人生的传统?
答:首先,《诗经》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其次,《诗经》奠定了以“风雅”精神为最高追求的诗学旨趣。“风雅”既指温柔敦厚到诗风,也指反映现实、干预时政的政治情怀。其次,《诗经》确立了中国文学重视“比兴”的创作原则。所谓的“比兴”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必须要有寄托,要讽喻政治,批评现实,而不是空虚无所指。
4、《离骚》是如何“寄情草木”“托意男女”的?这种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答:《离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草木和女人。
1、草木是借以比喻高贵品格的意象系统。(1)以香草作为主人公的配饰,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质。(2)以香草象征古代三后身边的君子。(3)以培植的香草象征培养的人才。
2、美人。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甚至中国文化以“男女之情”英隐喻“君臣之义”的传统。(1)以美人自拟,以美人和众女、美人和灵修的关系比喻现实中诗人与党员的关系、诗人与楚王的君臣关系(2)以“求女”来象征求君或者通君侧。
《离骚》在艺术手法上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中国古代文学奠定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传统。(1)情感表达上表现为上下求索、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以及主动担当、直面悲剧的勇气。(2)艺术方面,表现为神话和宗教因素的运用以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
5、试以屈原作品为例,说明楚辞体的诗体特征。
答:《楚辞》是《诗经》之后,一种兴盛于楚地、具有楚地特色的新型诗体,在体制上有四个不同于《诗经》的显著特征:
一、楚辞的句式和规模接近于散文;
二、大量的使用“兮”字,而且,不只是用在句子结尾,还常常用在句子中间。
三、聚聚用韵,以增强节奏感。
四、楚辞经常使用三字节节奏。
6、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汉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答:汉代乐府诗的特色:1.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1)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片段,统管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2)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到艺术形象。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到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2.感情抒发到质朴纯挚。感情到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3.语言“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7、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是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汉代乐府诗歌的经典评价。班固的本义指乐府的作者有感于事,心生哀乐,因此作歌以抒情。“事”就是本事,是引发该首诗歌创作的具体事件,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可以把这事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缘事与叙事并不是一回事。“感于哀乐” 概括汉乐府的创作动机,强调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所谓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如《江南可采莲》。“缘事而发” 概括汉乐府的传播特点,即汉乐府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本事和诗文相结合的特点。
8、试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艺术成就。
答: 艺术成就:1.卓越到叙事技巧:(1)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刘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冲突,另一条线索是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爱情。(2).精心选择了几个具有表现力的叙事单元,在叙述主要情节单元时显得从容有致。2.塑造了几个鲜明到人物形象:(1).其一,诗人把人物置身于矛盾的漩涡中,运用了个性化到对话和行动,环境或是景物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3).两条叙事线索都是围绕刘兰芝展开的,这也使她处于矛盾的中信,让她与众多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明显的民间文学特征,富有浪漫色彩。
9、试述汉乐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答:
1、开窗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
2、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即咋掩体和五言诗。
3、艺术手法,特别是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影响也非常大。
11.试析汉代乐府诗内容和艺术上的特色。
答:乐府诗内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及其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的艰辛与痛苦,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1.揭示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不公。2.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3.展示个人情感世界。
艺术上的特色:
1、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1)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片段,通过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2)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2、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3、语言“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12.简述曹操乐府诗的特点。
答:1.内容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2.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质朴的文学传统,语言毫无雕饰琢磨得痕迹。
13.杜甫新题乐府在内容和艺术上个有什么特点?
1.善于综合运用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手法,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2.他善于利用哥行的赋化和容量大的长处,以及富有跳跃性和抒情性的特点,丰富了叙事手段,增加了叙事的多面性。3.取法汉乐府却不重形似,而是化用汉乐府的神理,极大地创新了乐府诗的表现手法。14.试结合作品分析白居易的新乐府是如何实践其“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的。
答:新乐府 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讽谕诗在表现形式上,多数采用直赋其事的方法。《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的贡献。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贪污中饱和小民惨遭剥削的情况。《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 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
15.举例说明五古的体质特点。
答: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五古的体质特点有: 1.句数不限;2.是否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长诗,竟没有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句,也还是宽对。①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看门。”②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③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3.不限平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韵,但是平声和仄声一般不能通韵,入声字一般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例如:〔唐〕白居易《伤宅》:“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平声韵。4.用韵自由。
古体诗既可通韵,也可一韵到底。例如:〔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仄声韵,且一韵到底(都是用的“上声七麌”韵)。16.何谓“建安风骨”?它对中国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答: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
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首先,文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其次正是基于对诗歌辞情的重视,两晋诗坛辞藻大行,唯美风气昌炽。影响巨大的是 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所给予盛唐气象的养料以及对近现代五四文学的影响。17.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如何将情、景、事、理结合在一起的?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18.试述王维和孟浩然五古的特点。
答:王维五古:1.内容上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王维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爱意。他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2.艺术上表现为“诗中有画”。(1)、捕捉瞬间变化之景物,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如《鹿柴》、《鸟鸣涧》通篇巧妙敷色用光。(2)、合理布局,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如《终南山》、《木兰柴》等。(3)、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诗人最善于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汉江临泛》、《山居即事》等。其诗中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山居即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辋川闲居赠裴迪》)等等。
孟浩然五古:1.内容上多描写山水景物。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2.艺术上表现为气象清远,平淡自然。(1)孟浩然的诗都是抒情诗,但他融入诗的思想感情很少,主要写生活事件和景物,融进的很少的思想感情又淹没在事件和景物中,所以抒情的味道很平淡。(2)孟浩然写生活和景物时,很少极笔力以摹写,很少雕琢粉饰,主要用叙述的笔调表现出来,“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司空图《诗品·冲淡》),这样,诗中的生活和景物也很平淡。(3)孟浩然诗的构思、结构、手法、语言都力求自然,力求淳真,因而诗的艺术也很平淡。
19.试以五古、七古作品为例,分析杜甫及其诗歌“诗圣”“诗史”之称的内涵。
答: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史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记载了不少事实,而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沉湎声色的情景: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爰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描写的是具体的情景,连面临这情景时感觉到的氛围和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败阵,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写到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尚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诗,都是这种写法。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之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起初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 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 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 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 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 补史之失载。如这首《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 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九州道 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 择吉利的日子出行。可见当时社会政局的稳定。通过此诗可以让人充分的了解到 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以及开元盛世的社会风 貌。由此可见,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补足。
杜甫的一生历尽坎坷,报国无门,但却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孕育 了出了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在于他对史的认识价值,“以诗存史,以诗证 史”,为历史的考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20.试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答:《登高》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抒发了诗人重阳登高所感,表现出一种思念家乡的悲郁情思。这首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深秋落寞的气象,“风急天高” 的节候,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只是 “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一切景象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没落,“不尽”表现出 时间的无穷,但是诗人依然是壮志难酬,体现出诗人无尽的愁苦,沉郁悲凉的感情油然而生。这四句都是大处落笔,萧瑟苍劲,雄浑壮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沉郁的心情。后四句中诗人哀叹人生,“艰难苦很”四个字中有无限的悲凉,极其沉痛哀绝,由生出白发,穷困潦倒,引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唐王朝由辉煌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落败。“沉郁顿挫” 此诗格调苍茫、浑厚,语句苍劲硬朗。从思想性方面来说,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具有深沉的现实感和历史感。
第三篇: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 ①《诗经》以抒情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②汉乐府叙事手法
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
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
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
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
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古艳歌》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
浪漫色彩。比如:(1)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2)
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
学常用的处理方式。(3)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陈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
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答:与南朝民歌
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美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
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
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虽然很多民歌是翻译作品,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南朝偏于柔弱的诗
风所缺乏的。这位后世诗人集南北之长、开拓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诗如何“讽兴当时之
事”的。答:主要体现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内容上,而杜甫创作大量的“行”体新乐府则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以《兵车行》为代表。(2)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3)揭露安
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五、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答: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就其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
矛盾的尖锐;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
乐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乐府诗绍继《风》、《雅》,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表现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
感世界。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
《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非常大。魏晋南北朝乐
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在艺术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所说: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诗竹法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无论是吴歌
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隐,如以“偶”谐“偶”,以“莲”谐“怜”之类。不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双关谐隐时还形成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意。如:“怜饮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诗
中的“梧子”即“吾子”,代指情人。南朝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诗,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到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响。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如李白的《长干行》便受到了《西洲曲》的影响。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
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 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
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园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
人。北朝民歌篇幅也不长,大多为五言四句。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
一、律诗是在篇章、句式、对偶、音律上都有严密限定的一种诗体,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杜甫是诗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律的诗人,《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杜甫的七律代表作。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四章《格律诗》,并仔细研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完成下列任务。《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平仄是律
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请学习律诗的平仄规定,完成下列任务。
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五的平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答: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答: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二)除了严格的平仄要求外,律诗在押韵和对仗上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1、押韵规则:答: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答: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二、青认真研读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所讲李白七古《将进酒》,完成下列任务。并从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对比,进一步加深对七律格律要求的理解。
1、从原诗中节选八句抄录于下,并标出其平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2、写出其韵字。醒 名 谑酌
3、指明其中对仗的句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三、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八点。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 请于唐宋词人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苏轼、李清
照中选取一家,以其令词作品为研究对象,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
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
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南唐后主李烃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的精神世界。因而每阅读一遍李煜的词,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宗教。的确,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在内容上选取宗教题材,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宗教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终极关切。“人有种
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神性的,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自我的意识,有探索
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极存在或宇宙本原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①因此,正是在对人类、对宇宙的终极关切上,在探讨生命的永恒与自由时,文学艺术与宗教找到了共伺点。对终极的关切,构成了人类一切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内在和最本质的东西。终极价值的迷失,使人类精神四处漂泊流浪,无处依归;而终极价值的复归,则也标志着人类精神的回归。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着于探索
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
独特的价值。
一、对自己灵魂的仟悔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饱含了一种
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仟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仟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是很
少见的。仔细考察一下中国的古代文化,发现其中往往缺乏一种因灵魂的折磨而带来的情感的痛苦和悲剧意识。无论是宗教还
是文学,往往被作为一种逃避现实人生的心灵避难所。中国古代的诗人是较早面对大自然的,其中那清淡闲适的田园生活,恬
静悠远的自然风光,清江明月的宇宙之思,确实具有美感,常常令人留连忘返。然而,古代诗人面对大自然,却往往是因为仕
途之路堵塞或时代正临衰世,心中常常带着一番无可奈何的委屈,在面对大自然时,“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②,诗人们净
化了自身的情感,也忘却了痛苦,可同样也失去了与社会抗争的勇气。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吟咏前贤,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找自
己的人生位置,但往往只是借此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满。“古来圣贤皆寂寞”③,圣贤寂寞,“我”也寂寞,于是心中的忧
患与不满也得到了慰藉。然而,在众多的古代诗人之中,我觉得李煜是一个例外。由于他那特殊的经历,由于他那赤子的心灵,由于他那大起大落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他的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目。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欢乐,企图寻找理想中那一片
安宁而又平静的精神家园;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用他深层的苦难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追究。四十年来家国,三千
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
歌。垂泪对宫娥。这是李烃亡国之后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展示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
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山河”、“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祖先留下的这些大好河山,本应是物阜民丰、国柞绵长,代代兴旺发达下去。可是谁料想,一个好
端端的国家,竞轻而易举地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此时李后主以沉痛的心情,追悔自已往日的生活,为什么当时的“我”就不能
想到会有战争这回事呢?“几曾识干戈”,这一短短的五字句,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到如今也只能无奈地在这令人揪心的短歌声中“仓皇辞庙”’“泪对宫娥”。当然,李后主那深深的仟悔之情,不仅仅表现在对家园沦亡的悔恨之上,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对世事的反省和对人生的自责。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浪淘沙》是首感慨人生的凄婉之作。也包含了对世事人生的自责和反省;五更梦醒,帘外雨声漏漏,春意将尽,这是现实的凄然之景。然而“我”在这样凄婉的梦中,却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囚徒之身,依然去寻往日的快乐生活。至此,词人的心中不免有些自责伤怀,并由自责伤怀引出对江山故国的感慨,那无限的江山啊,今生都已无法再见,就是那过去的一切也如那流水落花,一去不返。这种愤慨、反省、自责之情,已经成为一种无以囊括的悲哀。李煜就是这样,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在展示自己苦难的同时,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层的反省,他没有掩饰什么,真诚地把自己心中的泪水、自责和那份深深的仟悔,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世人看。这与宗教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灵魂作深层的反省有何差异?而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中,除了李后主,还有谁能够真正去面对自己的灵魂?
二、对命运人生的关注与探索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虞美人》,也是他的绝命之词。词中的李烃,由于南唐的亡国,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那本来美好的“春花秋月”也产生了厌恶,厌恶它的无穷无尽。为什么会厌恶它的无穷无尽呢?这是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定不变,而是无法把握。而故国的那些雕栏玉砌、凤阁龙楼,那些玉树琼枝、春花秋月,都已经从他的生活中永远地逝去。纵使那些春花秋月、玉砌雕栏应该还在吧,但他却再也不能拥有,再也没有机会与它们相伴相依,而自己的生命也在那无穷无尽的春花秋月的变更中渐渐地枯萎、老去。因而他厌恶那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感叹自己那变幻无常的生命将随着世间的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这是一种怎样的哀愁呢?他渴望安定永恒的生活而偏偏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他怎样也弄不明白。于是,他质问那岁岁如是的春花秋月要到何时才能停止、了结。他时时都在思考着:人生为什么这样变幻无常?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而又无法把握,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回答。这些疑问,这些悲愁和哀怨,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不堪重负,只得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倚小楼,向那寂静悲愤地喊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慨叹。就这样,李煜在对故土的频频回望中,环思宇内,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执着。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首名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李烃的名作《乌夜啼》,虽然作于他被沦为囚徒之后,其中也包含了家国之恨,但是这其中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家国之恨,而是一种由对自己人生的反省、思索,继而扩大为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思索,一种对人生的寻根究底。词的开头便借“林花”、“春红”这两种美的事物,以此象征人生和自然的美好。而美无论是对于自然或对于人生,总是转瞬即逝的。因而词人深深地叹惋:“太匆匆”。然而不仅如此,美的悲哀不仅在于匆匆地逝去,更难堪的是,当生命十分美好的时候却倍受摧残。“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然界与人世间的无情摧残毁灭了多少美好的生命。然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世间,总是希求美的存在和永恒。“烟脂”这美好的颜色,无论是指代“林花”、“春红”,还是象征红颜、青春,尽管饱含着热泪,却依然不肯离去。“留人醉”是绝望之中的希望,是一种对美的深深的挽留。然而“几时重”又是当头一棒,给词人留下的仍然是深深的绝望。至此,词人才恍然大悟:生命原本短暂,而人生所追求并为之沉醉的美丽其实只是一种凄艳,就像那混合着泪水的烟脂一样,更何况这种凄美也是弹指即逝。而人生终究是痛苦的,那么人生的慰藉何在?人生的归依何在?在这痛苦的思索中,词人悲痛地喊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无可奈何的怅叹。诸如此类的词还有“深院静,小庭空,继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栈!”这首(捣练子),虽然是围绕着人世间的离愁别绪来展开。院静庭空,寒风阵阵,砧声断续,月照帘栊。主人公置身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氛围中,独立小楼,长夜不寐,他究竟被一种怎样的情感所困扰? 由此可见,词人经过苦难的熏染,个人之愁已升华为人生之愁。那无奈的人生、悲惨的现实使他执着的个性备受拷打,却又愈益坚实。他在辗转反侧的挣扎中俯仰天地,纵观古今。那漫漫无际的哀愁和苦恨汇成了他精神上一道解不开的结,同时也成了他灵感滚滚而来的源头。在萦绕着往事烟尘的苍凉凄婉的哀歌中,他的精神情结升华成普遍的情结,他的痛苦沉淀成人生的痛苦,他的忧伤转化成生命的忧伤,从而显示出对人生毁灭的挽歌式的情调,并形成了一种关注宇宙人生的普遍悲苦情怀。在李烃词中,时不时都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的探索,为什么美好的生命总会受到无情的摧残毁灭而显得那样的短暂?他热烈渴求生命的永恒与存在,这一点与宗教追求人生的永恒也有着相同之处。
三、对精神家园的寻觅与追求为什么李烃的词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一
位“满鬃清霜残雪思难任”的末代帝王形象?是一位如此孤独寂寞的精神流浪者?为什么充斥于李烃词中的是这样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他究竟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重负?这还得从他做帝王开始说起。李煜当帝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本是那个时代的一位艺术天才。“聪颖敏慧嗜书成性,善诗文,兼通书画,更妙于音律”。④因此,他花很多时间去填词弄曲,饮酒赋诗。他的才能和素质及其理想和目标都与帝王身份相去甚远。且生性率直,敏锐善感。但就是这样一位敏锐善感、率直耽溺的风流才子却偏偏被推上了乱世之时的君主宝座。当然,如果说李烃完全不想做皇帝也不符合历史,而且他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理说帝位怎么也轮不到他。而他的长相也与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天生一副帝王相。只“因他生有奇表,广额丰颊,风神洒落,故从小就遭其长兄文献太子弘冀的忌恨”。⑤于是,李烃为了避祸,便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一心只想邀游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与政事。但人生常常就是如此,渴望安宁与和谐,可安宁与和谐却往往被急风暴雨所打破;希望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驰骋,可他偏偏却被推上了王位。在后主“23岁时,文献太子卒,他才徒封为吴王,并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于东宫,后因弘冀以下的四位兄长皆相继早亡,25岁时,嗣位于金陵”。而等到他嗣承王位以后,本来也想振作一番,可是此时的南唐已国微兵弱。“南唐在五代十国中本来是一个历史较久,领土较广,实力较厚的国家,无奈李烃之父中主李璟只好学能诗,天性儒儒,素昧威武,因而错过了大好时运。”⑦而李烃又生性软弱,没有治国安邦的政治素质、振作之举,终于无济于事。于是在强大宋室的威压之下,他深感不安,对未来充满了忧惧,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向宋室纳贡称臣,屈求一份太平安宁的日子,然而这一份安宁最后也随着宋师的南渡而破灭了。就这样,李烃从身为皇子遭人忌恨,到身为皇帝被人欺凌,他依然没有政治和人身的自由,甚至没有生存的安全感,伤恨、忧愁、无奈的情绪塞满了他的肺腑。而他那纤弱敏感的神经又使他比别人感受更快,体验也更深。常常是一叶落而悲秋,见飞花便伤春,寒砧阵阵催他失眠,垂柳依依引他相思,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因那离愁别恨的困扰,内忧外患的打击,国破家亡的痛楚,使他常悲盛筵不常,叹人生短暂。因此在这样沉重的人生重压下,他总是愁恨满怀却又无以排遣,他渴望得到欢乐,他渴望得到安宁。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依有几人。一棹春风一个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酝,万顷波中得自由。这两首《渔父词》,是李烃在遭受长兄弘冀的忌恨之时所写的。他在词中描绘了自己L1中理想的生活图景。他希望自己寄身渔樵,渴望过那种举酒垂钓、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厌倦尘世的烦扰,追求超逸的佛仙之境,盼望那“万倾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然而这理想的图景却总是被现实所打破,他渴望安宁自由的生活总是不能实现。他又怎能不愁呢?可愁又何用?从皇子遭人忌恨到皇帝被人欺凌,再到囚徒充满恐惧,命运变幻无常,无法把握,谁也不能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于是,词人带着一种深深的忧愤与疑问,带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悲苦和哀愁,带着自己理想破灭的绝望与哀怨,去纵情生活,及时行乐。他甚至颓唐地说:“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鸟夜啼》)。人生世事有如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因而阅读李烃的词,我极为强烈地感觉到在那深深的悲愁后面,在那颗骚动不安的灵魂之下,李后主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希望在纷坛陆离、变化万端的短暂人生和冥冥的大自然之中,寻找到一块永恒的绿洲,以便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漂泊流浪的心灵有一个真正的归宿。是的,人需要归宿,需要一种寄托,因为这种寄托可以为人们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一切。而这个寄托,就是宗教,就是作为人的精神形态和生命依托的宗教。李烃就是这样,不断地追怀往事,感情在不断地挣扎;他也不断地反省人生,反省自己,心情矛盾抑塞。也正是由于他的仟悔和反省,以及对人生的彻底的追究,对自身存在的关注与自救,才使得他的词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也使得他在那深层的苦难中不断地拷打着自己的灵魂。尽管李后主的苦难有着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在他的苦难中却体现了人类为寻求灵魂而展开的上下求索,这种苦难是与作为生命形态和精神现象的宗教同在的苦难,因而特别提出来加以论述。
第四篇:古代诗歌散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骈文的是()。B.《祭十二郎文》 2.吴歌、西曲是()中的两大类。C.南朝乐府 3.下列作品篇目中出自《庄子》的是()。A.《齐物论》 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五古的是()。C.王维《山居秋暝》 5.下列词作中不属于苏轼的是()。D.《满庭芳》(山抹微云)6.咏梅词的绝唱《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的作者是()。A姜夔 7.著名的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的作品。A.睢景臣
8.词人()的词以个人的不幸写出人生普遍的悲苦,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借对往事的追怀,写出了对人生无常的追问。D.李煜
9.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七律的是()。D.李贺《神弦曲》
10.著名的怀古词《永遇乐》(千古江山)是词人()抒发爱国之志、表现英雄情怀的作品。C辛弃疾 11.诗人 __苏轼___的作品善于阐发人生哲理,如其七律中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七绝中的《题西林壁》等。12.诗人王安石___绝句多写景抒情之作,风格雅丽精绝,《泊船瓜洲》可为代表。13.刘兰芝是著名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__》中的女主人公。
14.宋代词人 周邦彦__的慢词艺术成就极高,《六丑》(正单衣试酒)是其代表作之一,15.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出自汉代作家司马相如_的散体大赋,作者借他们口夸写了汉天子在上林苑畋猎的盛况。16.《永州八记》是作家_柳宗元_ 谪居永州期间所作,是其最令人称道的山水游记。17.南宋著名词人_辛弃疾_ 常借助“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曲折地表达自己政治失意 之感,如《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8.诗人_杜甫_ 在七律方面达到了集大成的境界,《秋兴八首》和《蜀相》等是其七律的代表作品。
19.擅长慢词的宋代词人 柳永 _描写羁旅行役之感的作品有些兴象高远,颇得文人士大夫喜爱,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20.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在古文理论上提出“义理”“考据”和“_辞章”的统一。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1.简析晏几道令词创作的特点。
答案要点:(1)主要内容是追忆往日恋情,感情深沉真挚。(2)将牢骚不平之气溶解在悲欢离合的题材中,具有浓重的感伤情调。(3)继承令词传统的表达技巧外,又注意吸取慢词的精神气度,用作诗的方法来填词。
22.举例说明词在声韵上的特点。
答案要点:(1)平仄上:不但讲究平仄,还讲究四声,每个字的平仄甚至四声都是固定的(2)押韵上:用韵灵活自由,根据词牌的要求,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平仄互押,可以换韵。但每个词调的韵部都是固定的。
23.结合《史记》文本,简述你对“子长爱奇”的理解。
答案要点:(1)“子长爱奇”是指司马迁偏好记载奇异的人事。(2)选择性格行事奇特的人进行描写。(3)叙写人物的传奇经历。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24.试述苏轼古文创作的成就。
答案要点:(1)议论文:史论文、政论文具有纵横家气息,见解新颖,文势跌宕起伏。杂说、杂论叙议结合,论说透辟。(2)叙事记游之文:①好发议论,常在叙事汜游中阐发哲理。②常打破各类文体的限制,随意而行,看似结构松散,实则是以胸中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
25.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杜甫七古的不同。
答案要点:(1)李白多用乐府旧题,杜甫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2)李白多抒写个人情志胸怀,杜甫多叙写时代现实。(3)表现手法上,李白多用夸张、想象、梦境等;杜甫多用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叙事角度丰富多样。
第五篇:《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一、(每题5分,共20分)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教材把汉字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是不同的,必须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2.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四体二用”说,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这就是说,他认为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的意义在于破除了对六书的迷信,推动了对汉字结构研究的发展。
3.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那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上古音包含的时代从西周初年到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l世纪一公‘元2世纪末)。代表性音系是《诗经》音系。中古音包含的时代从魏晋到晚唐五代(约公元3世纪一—公元lo世纪)。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包含的时代从宋代到清末(约公元¨世纪一公元19世纪)。代表性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
4.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
因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的这种时代性是语言社会性的体现,所以我们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学习古汉语词汇,就要注意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够以今律古。
二、(注韵脚和所押的韵部有错最多只扣2分。共4分)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韦应物
韵脚:园、喧、门、恩。
韵部:园、喧,元部;门,魂部;恩,痕部。
三、(每词2分,说明句中义和今义1分,说明古今变化或区别字,写出一项即可¨分。共10 分)
1.禽:(句)走兽总名。(今)主要指飞禽。缩小。
2.官:(句)官职。(今)官职。没变化。
3.甚至:(句)指十分周到。(今)程度副词。句中是两个词,现在是一个词。
4.妻子:(句)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词义缩小。
5.谤:(句)议论批评过失。(今)毁谤。词义加重。
四、(每个2分,说明不完整的扣1分。共10分)
1.妻:名词活用为动词;嫁。
2.甲:名词活用作动词;穿铠甲。
3.庸奴: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把其夫当作庸奴。
4.夫人:名词活用作意动动词。把„夫人。
5.小: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使之小。
五、(每词2分,指出1分,说明类型1分。共10分)
1.谁: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2.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变:用“之”复指前置宾语。
4.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5.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译文中的错别字酌情扣分,共46分)
1.本文共10个给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8个重点词,每个1分,共18分。
原文1:
①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各言尔志?”③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④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善,⑥无施劳。”⑦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⑧子曰:“老者安之,⑨朋友信之,⑩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参考译文:
①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②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③子路
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同使用,④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⑤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⑥不宣扬自己的功劳。”⑦子路说:“希望能听到您的愿望。”
⑧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⑨使朋友能够信任我,⑩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2.本文共4个给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4个重点词,每个1分,共8分。
原文2:
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②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译文]①齐景公向孔子问政。②孔子回答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③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④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3.本文共12个给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8个重点词,每个1分,共20分。
原文3:
①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②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③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⑤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⑥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⑦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⑧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⑨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⑩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⑩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⑩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 天道》)
参考译文:
①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②扁轮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③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④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⑤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⑥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⑦砍削车轮,动作慢了车轮做得就不牢固,动作快了就砍不进去,⑧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⑨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⑩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⑩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⑩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古代汉语专题 试题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2.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3.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4.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
二、标出诗的韵脚和韵部(4分)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阎奉明恩。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有区别字,也请写出(每词2分,共10分)
1.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
2.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难一》)
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世说新语·方正》)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5.近臣谏,远臣谤。(《国语·楚语》)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每个2分,共10分)
1.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2.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4.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5.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每词2分,共10分)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3.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5。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