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13:4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社会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第一篇: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人才流失

XX县XX镇社会调查为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调查时间:2011年9月 调查地点: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国人振奋,令世界刮目。在这大好背景之下,农村经济也持续增长,虽然农村面貌同样发生了巨变。但是改革开放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城市人才达到饱和状态,有些人想尽办法离开农村不愿呆在农村,觉得农村福利和设施比不上农村,务农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也不高,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并没有改变农村的现状。本文运用所在XX县XX镇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农村的教育、娱乐、收入等方面入手进行现状与原因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看法。【关键词】 农村 人才 流失 XX镇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心目中,人才,起码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如果用这个杠杠套下来,农村的很多技术能手都够不上“人才”的标准。但事实是,学历高却没经验的人才到农村未必好用。在农村、在基层,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用技能的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国人振奋,令世界刮目。在这大好背景之下,农村经济也持续增长,农村面貌发生巨变。但是改革开放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城市人才达到饱和状态,有些人想尽办法离开农村不愿呆在农村,觉得农村福利和设施比不上农村,务农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也不高,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并没有改变农村的现状。本文将运用所在XX县XX镇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农村的教育、娱乐、收入等方面入手进行现状与原因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看法。

二、XX镇人才流失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的有效样卷总数为100份。调查对象是XX镇,主要随机调查了XX等六个村。每个村的有效问卷平均在10份以上。

(一)从务工数据上看

被调查的村调查登记的总人数为492人,务工登记总人数为158人,被调查村显示在本省务工的人数为99人,占总务工的63%,外省务工人数为59人,占总务工的37%。再将被调查的总人数中除去务工的,剩下334人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人,年龄平均在50——70岁,而出去务工158人的大都是20——50岁的年青壮丁。可见农村青年劳动力极少,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剩下老 的小的。(注;这些数据并不能代表全部只能反映被调查的村。)

(二)从教育水平上看

高中文化占10%,初中文化占56.7%,小学文化占26.7%,其它约占6.6%;从对子女的教育程度上看,本科占0.3%,大专占12%,高中占21%,初中占51%,小学约占14.4%。这一部分基本调查指标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及其子女的文化程度,可见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很多小孩子从小受父母影响不爱读书,跟偏远穷苦大山里的孩子不一样,大山里的孩子赚不了钱,父母也一辈子没走出过大门,他们渴望学习,希望学习能够带他们脱离贫穷.尤其是子女的文化程度更为重要,有待提高。

(三)从村民娱乐方式上看

大约10%的村民回答聊天,有5%的村民回答做针线,另外有25%的村民回答打扑克或打麻将,也有60%的村民回答看电视,其余的几乎为零。可见农村的娱乐方式也相当的落后,传统的娱乐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从调查登记的收入上看

XX村;年总收入为493800元,人均收入为4954元,年务工总收入为33891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563500元,人均收入为5350元。年务工的总收入为40450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440600元,人均收入为3903元。年务工的总收入为31250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426050元,人均收入为3244元。年务工的总收入为30010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465300元,人均收入为4251元。年务工 的总收入为33140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478300元,人均收入为4350元。年务工的总收入为361200元。根据数据显示,务工总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重还是很高的,但是从人均年收入显示每个人的收入并不是很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该镇村民人均年收入的大致范围是3200元—5600元。但家庭开销很大,有的农户入不敷出。同时,贫富差距显著,农户最高人均收入接近万元/年,最低收入则只有约3000元/年。有的农户家里住着小样楼,冰箱、空调、洗衣机、平板电视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而有的村民家中仍住着土坯房,家用电器仅有黑白电视机。

经济收入水平偏低及贫富差距显著,使得农民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什么人才问题,而都把精力放在了致富上。而要致富就要有钱,有钱就要工作,于是很多的人选择了外出务工,这样必会带动人才的流动和流失。

(五)政策制定不完善

近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免农民的税收,出发点是推动农村的发展,吸引企业的投资形成一系列的规模经济改善农民的收入,政策是颁布了,但是效果只是“纸上谈兵”,在调查时有些问题是我们没想到的;据一些农户说国家颁布的惠农政策,税是免了,但是农业的根本种子的价格又上涨了,及其它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价格也上涨了.究竟是政府的政策不完善导致不法商贩从中投机,还是“天高皇帝远”只是形成的局域现象。但不管怎样到头来苦的还是农民,农民还是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惠,得到的只是政府政策上的“假把式”。

就拿宝塔村为例;国家几个亿建设法门寺,然后征用宝塔村农民的土地,虽然农民得到了补贴,但是补贴还是没有土地来的稳定的。如果把这几个亿切实的用到了宝塔村那能改善多少的家庭,农村相应设施就也不成问题了,更不会有辍学的孩子,笔者认为只有首先解决了农民的根本问题,次要的才会随之发展起来。但是也不排除一个旅游胜地如果做得好,也会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这样农民从事第三产业的生产所得收入要远远高于农业收入。

三、XX镇“人才流失”现状的利与弊分析

从整体上说,农民工进城对于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其自身所带的农村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一)从有利方面看

(1)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当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商品的出口,使我国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跻身世界十大外贸大国,并且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优势。

(2)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许多城市居民在选择工作上“挑肥拣瘦”,对于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顾,如果不依赖外地的农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难以维持。而进城打工的农民一般为临时工、合同工,他们对工资的期望值不高,对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考虑。他们有的从事一些城市居民不愿干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环保工人、建筑、搬运、家庭保姆等。这些农民工的到来,为当地的市民生活带来了

极大的方便。

(3)拉动了商业、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消费群体。随着人数的增加,他们对粮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费品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多。另外,打工者经常与家人及朋友通过电话和通信联系,并把挣到的部分工资寄回家乡,这无形中促进了我国邮电、通讯和金融业的发展。

(二)从消极方面看

在繁荣的城市经济中,农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对城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由于农民工的进入,增加了城市工作寻求者的人数,在城市就业岗位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就业与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矛盾。(2)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流动人口的增加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城市交通问题更为严峻,农民工在城市流动频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并且主要依赖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使得交通拥挤、乘车困难的问题更为严重。

(3)对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潜在的隐患。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违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征就是流动人口作案率增加。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混迹于“民工潮”的大军中,从事倒买倒卖、偷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由于他们采取种种不法手段诈取钱财,故容易引发打架斗殴的现象,有的甚至发展到了行凶抢劫、杀人越货的地步,这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民工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质较低,只知赚钱,法律观念淡薄,有些人心存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从事无证经营、哄抬物价、偷税漏税等非法牟利的活动。

此外,进城农民工特别是外来女工的婚恋生活像经不起摔打的玻璃花,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近些年来,广州市妇联受理的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重婚案件呈上升态势,其中外来打工妹居多。更有甚者从事卖淫嫖娼和吸毒、贩毒等丑恶活动。

四、“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础条件落后

调查显示,法门镇诸村落总的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并且他们对自己目前务农的收入并不是很满意,同时被调查者对于目前农村的生活环境都不是很满意,都觉得国家应该改上农村的一些基本条件,多建一些基本的设施。有位村民这样对我们说“去看病都要老远的路,能不能在村里多建几家医院”。这句话听似不经意,却已经反映了农村落后的生活环境。由于农村条件的落后,很少有人才愿意留在落后的农村,相比之下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城市更有魅力吸引人才。由于出去务工的人数太多有些村甚至出现了土地荒芜的现象,情况已经不容忽视。而问卷也调查了村民们供孩子上学主要目的,也都是因为农村太落后,太辛苦,没有出路,觉得老一辈已经苦了一辈子,不能在让孩子再受苦.但是通过读书出去的青年,大部分留在了城市,很少有愿意再回到农村的。也有一小部分显示,是想孩子多学点知识,觉得自己已经没多少文化知识,不能让孩子也一样.(二)农村收入低

问卷显示有一部分是因为家里各种开销太大,光靠务农的收入不能支持家里的开销。而根据前面调查显示;农民的务农人均年收入为4000元—5500元,而外出务工的年收入达到了两万以上,可见外出务工的收入比农民务农的收入高很多,所以农村的收入低也

是人才不愿留在农村的一个原因之一。

(三)文化生活落后

从村民娱乐方式上看,大部分的村民回答聊天,有的村民回答做针线,有的村民回答打扑克或打麻将,也有的村民回答看电视,其余的占的很少。我们可以看出,村民的娱乐方式很通俗,当然,从中国农民的共性上看,它本身没有什么弊端,但与一些地区或国家做一个比较,就有一些落后了,可见娱乐方式的落后也是人才离开农村的原因之一。比如,德国,居民的娱乐方式比较高雅,总之,能反映出其强烈的求知欲。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得到了体现,当然,这与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但无论怎么说,这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四)政策问题

同时国家政策的不科学也成为了流失的一个问题,就象前面提到的,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免农民的税收,出发点是推动农村的发展,吸引企业的投资形成一系列的规模经济改善农民的收入,政策是颁布了,但是效果只是“纸上谈兵”,在调查时有些问题是我们没想到的;据一些农户说国家颁布的惠农政策,税是免了,但是农业的根本;种子的价格又上涨了,及其它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价格也上涨了,可见国家的政策存在很多的缺点,不但不能有效的“惠农”,反而给一些投机者一条新的“门路”,如果国家的政策不能全面考虑,那相关的政策不但不能吸引人才去农村,反而更不利于农村留住人才。

五、留住农村人才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想留住农村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引导从教育抓起

如果说国家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干部之类的只是缓解就业压力的话,那国家的政策就错了,因为国家没有从根源抓起,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也是人才不留在农村的原因之一,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接受到呆在农村是没出息的,就连从小的老师也这么教育,因为本人也是受到了这样的教育,所以再好的政策,人们的思想观念没能随着政策改上,那也还是个问题,还是要败得。

2.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当干部

2007年国务院发表的一号档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措施。文件提出,将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而与过去中国农村青年通过上大学争相到城市发展、定居的情景形成对照的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就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中国政府正加大对农村政策和资金投入,有组织地输送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村,新型农民将成为现在农村的生力军。由于政府,农民,农村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对其全面意识的世界观、价值观宣传教育,政府多做一些事实,不要只装表面功夫,监督政策的实施,保证政策的完善。总之,从各方面努力改善建设的理想目标,直至实现真正的惠农使农村真正城市化,让中国人不在瞧不起农民。

3.改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有效配臵服务功能。当前,必须扭转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化的趋势,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农村信用社要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服务“三农”和市场化取向,逐步办成产权明晰、治理边界清楚、以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为经营特色的小区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要妥善处理好商业化经营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加快业务经营战略转型,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管道作用,在积极拓展大城市、大客户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发展县域中高端业务,积极发展优质成长型中小客户。进一步研究制定邮储资金向农村回流的机制与办法。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邮政储蓄机构,尽快组建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积极开展小区小额贷款业务的试点工作,积极为农村小区提供服务。

4.加快农村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就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臵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能是只顾城市,不顾农村。城市化要建立在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市场主导,政府有效引导,二者有机结合,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城市化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

综而概之,人才之所以不愿意留在农村,说白了还是因为农村的条件太差,不管是待遇,环境,娱乐方式等各方面都不能满足人才要求,所推动加快农村城市化,我认为这才是主要的,农村条件提高了,人才自然就抢着回流。

参考文献 张正文:要重视农村人才的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08期 林筱文:应用系统的观点认识农村人才的开发[J],高等农业教育,1985年01期 朱长胜:农村人才枝叶谈[J],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03期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

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

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只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农村人才队伍,形成促进农村产业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引领农民变革思想、带领群众建设家园的骨干力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因此,农村实用型人才是发展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生力军。

一、农村人才出现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收入的比较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目前,西部贫困山区大量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出现人力资本空心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农村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民精神文化状况堪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的认识是指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状况。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才流出,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凋零,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给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村政策传导发展受阻

大量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也随之流出,一些村社干部多是60以上的老党员、老农民,新的后备干部队伍严重缺乏,农村基层组织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农村党员基本没有参加过组织活动和学习。面对新农村建设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亟需提高整体素质,很多地方,农村干部一干就是几十年,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方法落后,公信力较差,很难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农民,这势必影响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势必影响党在农民中的形象。同时,由于基层政权的缺位,管理不力,当前一些地方农民精神文明活动相对贫乏,封建迷信、文化糟粕、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1](高建勋,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4.32,P1245-1247)

(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实现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人才匮乏与资金缺乏相比,农村人才匮乏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了,农村由“老弱病残”留守,谁来建设新农村?同时,大量优秀的农村人才外流,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而农村生产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

广。科学技术的推广,是一个包含技术消化、吸收和提高的系统过程,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素质过硬、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农村劳动力队伍。但是,目前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主体却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外出务工人员,高中和中专文化及其以上占23%,转移劳动力以技能化程度为主,靠吃“技术饭”的务工农民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优秀劳力,本是农村人力资本的主要载体,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的流失,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承接、吸纳能力,主体缺位,会让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无法实施,知识、技能、人力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科技的发展,影响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

(三)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下降,农业发展严重受到影响

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资源利用率下降,农业发展水平受影响。由于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多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体力较好的青壮年农民,而留下来的多为“38、61、99”部队[2](所谓“38、61、99”部队,是对农村留守人员现状的形象描述:即38为妇女群体,61为儿童群体,而99为老年人群体)。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巴中市农村土地撂荒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0%。由于要素资源的单向流动,特别是高素质农村劳动力要素路径的单向流出,使农村经济发展“漏出”大于注入,无法带来农村经济真正的繁荣,由此导致农业系统发展能力日益低下,内在动力不断弱化,人才短缺、资金流失、土地抛荒、组

织涣散等问题趋于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进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据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 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巴中市每年转移输出农民人员年龄分布在16至60岁之间,其中16岁至40岁占63%,40岁至50岁占30%;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务工的多为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其比例高达93%,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则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这使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中老年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的认同和接受较慢,而且对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大、收益较低、难度圈套,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则需要一支素质过硬、富有创造精神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鞠正江、张志勇,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势劳动力的流失及其防治,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P87-90)

(五)城乡出现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

一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各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偷抢骗取现象存在;二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留守老人赡养、夫妻

长期分居导致离婚率增加等社会问题突出。据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巴中市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出现逃学、辍学现象,“空心家庭”带来的亲情疏远和观念冲突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弥漫在一些农村家庭中,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下降将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缺失,进一步引发低素质劳动力过分供给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缺失的矛盾,留守儿童的问题容易成为新一轮劳动力过剩与“民工荒”对立的起点。农村“留守妇女”要承担起家庭劳动、生产劳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责任,面临着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的三重压力,长期分居也会造成农村夫妇婚姻不稳定。三是养老的问题严重。在农村中,养老主要是靠家庭来承担。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而子女、特别是外出的子女对老人照顾多是经济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老病死等得不到保障,精神上也得不到慰藉。四是农村安全构成隐患。农房多为土木结构,一些老人生火做饭,甚至点火照明,成为农村火灾的主要源头。

五、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利益剪刀差的作用,农民由传统农业获得的收益远小于外出打工获得的收益,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量也大大减少。为保证土地的粮食产量,留守的劳动力就通过使用更多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来种植、管理农作物,而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不仅增大了农业种植成本,长期下去,将会对耕地、水源、大气等造成严重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化。六是大量人口拥挤城市,对城市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治安环境等、增加困难,造成拥堵现象,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多,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村人才问题制约因素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农村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农村外延的异常膨胀和农村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农村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化”。同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

(一)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异性扩大

农村人才空心化的根源在于巨大的城乡差异,主要表现为以城乡收入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城乡经济差异、城乡居民享受公共供给服务的差距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并且日趋严重的过程,尤其是1997年以来城乡收入差异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5年下降到1.86:1。此后,扩大到1997年的2.47:1,1999年进一步扩大到2.51:1,2004年继续扩大到3.2:1,[5](傅紫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1)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 的趋势。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6](郭晋晖,中央将大幅提高粮价 08年城乡差距首破万元,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6)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较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和各区域内农民收入差异性范围也逐步扩大造成人才空心化。

(二)公共物品供给失衡,农村发展整体性落后

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和先工后农的指导思想,使我国以往在城乡制度上,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格局。如有城乡不同的公民身份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基本导向是向城市倾斜,过分侧重和保护城市、工业和城市居民。这些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物品的供给上的差异。改革开发以来,对农村的制度歧视现象有了较大的矫正,但远未根本改变,如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严重损害了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和公平就业权,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二元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三、农村经济整体落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文化享受消费等生产性和生活性的公共物品严重缺乏等等这些都损害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也成为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原因。

(三)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农民增收普遍性困难

近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机具购臵补贴、种猪补贴、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多项支家惠农政策,同时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西部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极其差,科技含量低,单产提高困难,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同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弱化了支农惠农效果,农资价格上涨淹没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同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化程度低、商品率不高等问题和农民希望改善生活条件,享受城里人生活等因素影响,导致农民“弃耕从工”现象的发生继续增加。其中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是农民“弃耕从工”的主要原因。据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 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农户家庭2人进行养猪,以圈养50头,三个月出栏计算,除掉成本,每头猪的利润只有100元毛利,这样算下来 三个月两人才收入5000元,人月平均不到1000元,如果两人出去找工一个月人均至少1500元 两人三个月算下来就有9000元,比养猪还多挣4000元,并且自己还有周末休息时间。因此,在农村农民依靠传统的农业增收较为困难,受比较收益的影响 农民多选外出而弃耕。

三、农村人才问题解决措施

农村“空心化”现象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部分地区出现的人才过度流失、造成农村人才匮乏的现象。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在目前,城乡统筹并不是万能的,城市内部都统筹不了,还有大量的下岗工人、贫民窟、棚户区亟待解决,再把农民统筹到城市到贫民窟,有悖于我国的政策民意。因此,在西部贫困地区要发展经济,要解决农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应反对农民城市化,采取,一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兼业式的方式,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发展农村公共基础施设,就地集镇化,依靠政策、人才、科技,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1、提高比较收益,以高新吸引人才留人

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方面人才过剩,近50%的大学生失业,找不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农村严重缺人,主要是缺人才,如村镇小学老师、基层管理人员、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才,形成供需矛盾。据较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特别是西部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以高校中的农村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河北省、江苏省、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共15所高校进行调研,成功访问了约500名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的“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6](中国青年报,不足7%农村大学生首选回乡工作, 2010.01.26)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世俗的传统官本位观念、有父母望子成龙期盼、有个人实现价值,有收入的比较因素等等。要改变现状,让人才流回农村,必须重新制定政策,让制度留人、让待遇留人。在制度上除了提供到农村人才的个人成长空间外,还得考虑必要的社会保障和改善农村公共交通等基础施设外,特别是要实行待遇留人,改变传统城市优于农村的薪金体制,把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收入倒挂,以高于城市工作的收入来留人。如在贫困山区同等级别的工作人员在城市工作收入为3000元,而到农村可以以中央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来进行补贴,对到农村工作人员考虑加到4000元,这样就会有大量的人才回流农村,并且回得来、留得住。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政策,为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培养的政策。因势利导,鼓励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兴办民办科研实体

和发展经济实体,县乡政府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实用人才,政府部门应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优先选任村干部或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优先承包农村资源,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良种和先进农机器具设备等;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评定农民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实用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积极帮助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出返乡人员筹集资金,解决困难,兴办经济实体,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服务。从而为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提速。

2、加强组织领导,以正确舆论导向留人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人才工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优秀实用人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实用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重大作用。把人才工作领域延伸到农村,把工作对象扩展到农村实用人才,切实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着力发展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广泛动员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积极营造一种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爱护农村实用人才、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向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的良好气氛,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通过舆论宣传,使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也让实用人才真正感受到党和政策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扎根农村,各展其能,为农业发展创造佳绩。

3、增加政府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留人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投资环境,促进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继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做到对农民“多予少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村和农业的预算支出,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的反哺力度,多方面增加农民的增收途径,增加农民在农村的预期收入水平。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明确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的范围,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从业人员和农村输出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教文卫人员待遇和地位,稳定优秀人才队伍,使其在农村就业;加强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促进科技知识在农业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提供,积极推进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快骨干河道、坦防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入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运动”,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通过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方式,加大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组织和亿万农民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环境的事业中来,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4、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以和谐环境留人

逐渐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取消户籍制度,改革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的制度,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补偿机制和保障制度,出足够的社会保障金,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农村家庭实现有序流动、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幸福生活提供政策支持。重点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建议将“未成年人保护人委托制度”增加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去,落实好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努力解决好打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让留守儿童真正能和打工父母生活在一起,让留守儿童体会到亲情的关爱。建立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的帮助支援机制,开展社会支援行动。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行动,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减轻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工作负担。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农民退休制度。[7](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4,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P236)使农村劳动力享有同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使广大农民安心建设农村。

5、构筑人才培养机制,以优质服务留人

一是建立乡镇人才工作站。以市、县级人才市场为依托,下联乡镇人才工作站,运用市场功能,构造适应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与配臵的运行框架,充分利用市、县级人才市场优势,使以市、县

级人才市场由城镇人才资源培养与配臵为主向与农村人才培养与配臵并重的方向转变,通过辐射、延伸和联结乡镇人才工作站,形成以市、县级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才工作站为网络的农村实用人才市场运行框架,为农村人才培养打造基地,真正做到有市有场。二是完善信息服务功能。以市、县级人才市场为纽带,以乡镇人才工作站为中心,建立各类实用人才信息库,定期向农村发布实用人才供求信息,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搞好信息服务,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三是改进服务办法,提高服务水平。乡镇人才工作站要坚持以服务为本,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做好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

本文作者:

杨成章: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2007级财政学博士

王国清: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博士导师

参考文献:

[1].高建勋,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4.32,P1245-1247

[2].所谓“38、61、99”部队,是对农村留守人员现状的形象描述:即38为妇女群体,61为儿童群体,而99为老年人群体

[3].鞠正江、张志勇,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势劳动力的流失及其防治,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P87-90

[4].傅紫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1

[5].郭晋晖,中央将大幅提高粮价 08年城乡差距首破万元,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6

[6].中国青年报,不足7%农村大学生首选回乡工作, 2010.01.26

[7].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4,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P236

第二篇: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下周村人才的调查报告

者 学籍批次

覃敏尧 0809

广西平南奥鹏学习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中心 专升本 行政管理 刘颖(3)

摘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成了社会的主旋律,笔者对贵港市一个村庄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查,对该村庄的现状、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村缺乏人才。本文通过对下周村的调查的资料来研究新农村人才问题。对农村目前人才缺少,大都进城务工,从多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着重论述了农村劳动力目前的现状采取的对策,国家、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农村本身调整经济机构,发展非农产业,为本地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下周村 人才 流失

目录

一、下周村调查情况............................................................1

(一)下周村村民收入概况...................................................1

(二)下周村总体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2

(三)下周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2

二、农村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2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人才缺失...............................................2

(二)当地的贫困落后是人才缺失.............................................2

(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少.........................................3

三、解决农村人才缺失的对策....................................................4

(一)发挥当地政府职能.....................................................4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5

(三)要加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

四、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下周村人才的调查报告

目前的现状是城市不可能吸纳这么大数量的农村青年,并且大量进城务工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空壳化”村庄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等问题早已为大家关注,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的智力支持。绝大多数学者已经一致认为,靠农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这条城市化的道路行不通,唯有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使农村尽快走上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道路,这才是根本出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青年的就业,要开辟新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己的村庄。那么,研究农村青年在城市中的就业渠道,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下周村调查情况

(一)下周村村民收入概况

下周村如同这一带的其他村庄一样,村内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约有劳动力的80%—90%)都外出打工。据了解,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去了南方,而年龄稍大些的就在城里务工。村民介绍,现在下周村民的经济收入大部分是靠打工收入,有一部分收入是村民搞副业的收入,而种田收入在下周村民的收入结构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村民们普遍反映,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实行了粮食直补,但是种田依然是不划算的,因为生产物资价格(包括种子、化肥、机械、电力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太快,以至于超过了国家给予的补贴,部分农民还是不愿意种粮。下周村的副业主要是种植西瓜,但是村民们又反映西瓜的种植目前处于单个村民单干的阶段,投入大收益小,无人带头组织大规模生产经营。近几年,下周村有不少农户贩卖水果,商业收入成了这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村有6户养猪专业户,成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下周村村民家庭费用开支主要是子女上学、婚嫁和建房三大项。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亩的情况下,他们仅靠土地经营难以支付如此大额支出,只有靠外出打工才能得以支撑。农村和城市隔离起来,没有天灾人祸的话,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单凭种地,种金子也富裕不起来的,一户,四五亩地,就算一亩收入1000元,一年才挣多少呢?但大部分村民迫于在城市生存的压力,他们还是过着“候鸟”一样的生活,每年往返于城市和下周村之间。现在,能人纷纷离村,留守下周村的是“386199部队”(女性、儿童和老人),在各自的一亩二分地上留守着,平时遇到个喜忧白事都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更别说大家积极促进下周村的建设发展了。客观地说,下周村是大有人才的,自古农村就多能工巧匠,多贤才。但目前的情况是,首先:大批的农民像海水一般涌向了大中城市,一浪高过一浪,“在城市拾垃圾都比在农村辛勤劳作一年的收入高”“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等呼声下,大量农村人才流向了

城市。其次:一年一度的高考将该村中的聪明人吸引到了城市,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的高考“杠杠”,在其父母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村中不少人成了“鲤鱼”,从此远离农门。甚至读了中专和技校的毕业生,也大多不愿回到“苦难”的农村。但凡有点能力、有点想法的村民义无反顾的冲向了城市务工,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年轻人,“3899”从事着单一的、传统的、缺少科技含量的种植业。

(二)下周村总体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

笔者经过调查,该村劳动力共总数1120人,将近一半初中文化程度,占45%,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8%,还有占绝大多数的中年妇女文盲群体占14%,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2%,全村只有12名大学生,也是近几年大学扩招的产物。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该村的教育太落后了。

(三)下周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

下周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去务工,村中剩余“389961”部队,仅仅留守老人、妇女在从事农业劳动。首先: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比重下降,中老年是主体。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仅占13.6%,46岁以上的占48.5%。其次:农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占71.8%,46岁以上的占7.2%;男性占62.8%,女性占37.2%。

仅有的12名大学生,他们都去了大中城市,铁了心的不准备回来。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虽然提升,但与乡外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相比存有较大差异。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几乎没有,只有分布在两个自然村的赤脚医生,自己去参加学习。下周村劳动力的总特点: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结构偏低,农业留守人员呈现老龄化、女性化、没文化“三化”。

二、农村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人才缺失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把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建设成强盛的工业国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农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严格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因此,农村地区的收入被人为地压低,农民承受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稳定农业这个基础,就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政府主要依靠两种方式来达到目的:一是农业集体化和工分制;二是户籍制度。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堵“墙”,把城市和农村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也就是二元经济。这是中国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家也从农业税收、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的资金积累。为了保证从农业中获取稳定的工业化资金,在政策上,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如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财政、就业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在制度设计上逐渐形成和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二)当地的贫困落后是人才缺失

1、农村基础设施差难以留住人才

当地农村与城市相比仍然很穷,交通闭塞,信息落后,没有电影院、没有网吧、没有超市,就连看电视的频道和节目也很少,村庄面貌差、环境差;当地农村基本如此。

道路系统: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了村主干道是水泥路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很窄的泥土路;道路附属设施几乎没有。

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乱,住宅用地严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新建的砖混农家乐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卫生状况差。

公共设施: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无幼儿园、医疗所等设施;村内仅有一个小商铺,毫无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市政基础设施: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存在火灾隐患。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景观环境: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这样的居住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毫无吸引力。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务工,分享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提高生活质量。他们打工的目的不再是养家糊口,而是想在城里找到立足之地,想和城里人一样体面地生产生活,甚至想在城里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等。

2、务工收入低导致劳动力外流

当地农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机会很少,基本没有企业。尽管国家又取消了农业税、提留款,还发放粮棉补贴等,但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效益较低仍是不争的现实,在田地上辛辛苦苦的劳作一年,收入一千多元,如果是养猪、搞副业,没有组织,没有技术指导,风险太大,很可能赔本。而外出务工,就是捡垃圾一年收入怎么也有几千元,并且在城市中还可以享受对裁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因此青壮年劳动力对农业的积极性基本丧失,市场调节促使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获取较高劳动报酬。新一代农民工基本上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不愿因循守旧,他们比城里的同龄人志向更具体,动力更充足,意志更坚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就没有种过田,皮肤不再黝黑,乡音不再浓重,内心深处不想再当农民了;把“跳出农门,跨进城门”作为目标,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而脱离农业生产。

(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少

农业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释放出对农业的巨大推力后,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力也开始显示出来。这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田到户使土地零碎分割,瓦解了集体经济,零散的田块难以管理,品种布局难以安排,农田基建难以配套,农机优势难以发挥,先进技术难以推广,造成地力衰减,土地产出率下降,这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不利。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都使用播种机,收割机,除草剂等。不再像以前那样,劳动力用锄头播种、除草,用镰刀收割。这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劳动力解放出来,他们成为隐性的失业人口并逐渐的突现

出来。本文调查的地区是平原地区,近十年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部的机械化,有近九成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他们寻找出路,要求就业。由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机会,这些因素推动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大量庄村青壮年像候鸟一样,每年往返于城市和家乡之间,村中仅剩下老弱病残,出现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心村。

三、解决农村人才缺失的对策

(一)发挥当地政府职能

就像一位农民说的那样:“留在农村能够提高收入,谁还愿意抛家舍业地出去打工呀”。所以,政府部门应尽早转变思维模式,早日从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化,留住农民,引导农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1、政府应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扶持第一产业的政策,留住外出打工劳动力。二是,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城市、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人员到农村去,创办、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高科技、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从“做给农民看到带着农民干”,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三是,真正加大对农民知识培训的力度。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的官员,要下到基层,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比如,现在农民的素质低,政府就应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城市的技术干部下乡培训;农村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政府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城里的教师、大学生和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一段时间。同时,有些在城里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迁到农村来办,至少农村的劳动力价格便宜,土地价格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为内容的“双培双带”活动,努力把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 成村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注重做好在党员实用人才比较集中的新经济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制度,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切实落实领导。建立乡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实用人才纳入乡村党政组织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定期督促,狠抓落实。强化责任,乡、村各级要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予以考核。

其次:要切实加强管理。一是乡村要制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包括近期的和中长期规划、一般人才和较高层次人才规划、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规划。二是乡村要建立实用人才网络,使人才底子清楚,应纳入管理范围的都管起来。三是县乡村要落实培养、提高、启用实用人才的措施,县人事、科技部门会同乡、村加大实用人才培训力度,让实用人才知识不断更新,人才脱颖而出;县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乡、村加大实用人才选拔、启用力度,使较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得以发现和启用。乡村主要是经常落实好实用人才活动的开展,包括组织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科技转化等,不断提升实用人才素质。

再次:要切实优化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县乡都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造就尊重科技知识、尊重实用人才的舆论氛围。二是优化职称环境,县人事部门将实用人才纳入职称管理范围,每年对其中优秀者评定职称,突出者破格晋升职称。三是优化奖励环境,县乡村均要建立实用人才奖励基金,对其中突出者及时给予奖励;县乡每年召开的经济工作及表彰大会都应有应用人才的先进代表;县乡每年向上级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突出贡献的专家或劳动模范代表的同时,也尽可能有实用人才典型。四是优化成长环境,对实用人才中突出代表,县乡列入后备科技或管理人才培养,条件成熟的可由乡村重用或报县委启用。五是优化从业环境,对实用人才从业过程中需要县乡村支持和保护的应优先给予。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非农化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下的一种特有现象,它的主要贡献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概括为“离土不离乡”,并为中国政府所采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巨大冲击。我们可以将这种在农业和城市工业之间成长起来的农村非农产业视为中国特有的一个新型部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经济是一个四部门经济: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行业和城市非正规行业。作为农业劳动力的一条出路,农村非农活动的参与是一种产业间的职业流动。与迁移相比较,农业劳动力的这种就地转移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收益可能较高,这是出于如下原因:

首先:对参与本地的非农业活动来说,某些货币成本来说(如交通费、异地安家费)基本上可以忽略;而对向城市的迁移者来说,除以上这些“自然”成本外,他们有时还必须支付一些额外的费用,如各种各样的管理费、各种证件的申办费等。其次:对参与本地的非农业活动来说,信息(特别是关于就业的信息)更加完备这大大提高了或得职业的概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预期收入。再次:劳动力可以在参与农村非农业活动的同时兼顾家庭的农业经营,从而降低了转移的机会成本。最后:向城市迁移通常面临较高的心理成本,这种心理成本来自于与家庭的分离、旅行的不安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等。而对参与本地非农业活动来说,这种心理成本几乎为零。这种职业转移对劳动力所接受的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要求很低。此外,由于从事本地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兼顾家庭的其他生产活动,其参与成本要低于迁移的成本,因此,对家庭成员来说,较之外出打工,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或非农业经营是一种更可行的和更精明的战略。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出来从事非农职业,能增加收入、开阔眼界、掌握技术,增强迁移的愿望和克服迁移障碍的能力。

(三)要加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项目,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类教育资源在实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注重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类新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

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在农村生产经营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升农村人才队伍素质。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素质是湘南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制定“输血”、“造血”并举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政府涉农部门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培训设施,整合分散在组织、人事、劳动、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打好“组合拳”,增强培训效果。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急需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有计划选送优秀农村人才到高校学习取经,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急需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农村原有的人才队伍已经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有差距。新农村建设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不但要能够凝聚民心,协调和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而且要能够带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搞好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另一方面,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发展的空间有限,人才大部分都不愿意到农村中去。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人才资源引进和开发。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和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缺乏,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开发。要把真正有能力可以担重任的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有计划地安排农村干部参加培训。除此之外,还要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安排高校教师和机关干部等对农村进行定点帮扶。

参考文献

1.黄建宏.中国农村经济解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林雪.论西部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甘肃科技纵横,2009。3.李夏.优秀人才“动”起来 农村工作“活”起来,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9。4.焦克义.应重视乡土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财务会计,2009。5.刘霞.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问题探析,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6.唐宇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现状及作用,企业技术开发,2009。

7.杨静飞,高建城,严丽.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初探,农村科技,2009。

8.杨仁德,向华,魏善元.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9.韦斌华.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广西农学报,2010。10.郭宁霞.对大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四川农业科技,2010。11.戴云树.人才流失成为山区农村之痛,乡镇论坛,2010。

第三篇:人才流失调查报告样本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专科调查报告

中石化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现状的调查

(黑体二号)

作者:

院系:常州电大

专业:工商管理(企管)

年级:2011 年春

学号:

指导教师:

调查单位:

调查时间:2013年2月

目录

一、中石化南化公司简介...........1(一)公司发展历程...............1

(二)公司人力资源现状...........1

二、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的现状..........1(一)基本工资............1

(二)公司的基本福利制度................2(三)主要绩效考核制度...........2

三、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2(一)员工薪酬基数较低,无激励作用.............2

(二)薪酬等级差距过小...........2

(三)固定薪酬占的比重过大..............3(四)福利制度跟不上形势要求............3

四、对完善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3(一)应采用适当超前的薪酬管理模式.............3

(二)科学地制定薪酬标准,拉大差距.............3

(三)改变现有薪酬模式结构..............3

(四)设计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菜单式福利制度..........3

中石化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现状的调查(黑体三号)

薪酬管理是组织管理者对员工的薪酬形式、薪酬结构、薪酬水平、薪酬等级、薪酬标准等内容进行制定和调整的一系列活动。薪酬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何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薪酬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决策问题。近日,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实地调查了中石化南化公司的薪酬体系以,调查结果如下。

一、中石化南化公司简介(黑体四号)

(一)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化公司)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旗下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公司位于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葛关路189号。南化公司前身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始创于1934年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是中国最早的化工基地之一,诞生了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装置等,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

南化公司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打破了沿袭几十年的三级管理体制,实施扁平化改革,变三级管理为两级管理,精简大量机构,拟定38项管理目标、260项管理制度,在公司实施全员竞聘上岗。除一家托管集体企业以外,对其他所有非主体下属单位实施改制分流。

南化公司经过不断地发展,现拥有煤化工、苯化工、盐化工三大主业,成为生产经营化肥、有机和无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化学纤维、化工机械等6大类200多个化工产品,并从事催化剂、气体净化等项目的科研、生产的特大型化工企业,也是国内化肥、精细化工、纯碱和化工机械制造的基地之一。公司现下属有12个运行部、2家分公司(连云港碱厂、化工机械厂)、1家子公司(研究院)、1家集体所有制托管单位、1家参股合资公司(DSM公司)。

南化公司将按照中石化地区资源优化的统一部署,继续发展具有优势的三大主业,延长产品加工链,大力发展橡胶助剂系列的精细化工产品、油田化学品以及化工机械产品。目前公司正在实施9万吨每年制氢项目,建成南京地区气体中心,另外新建第三套废酸浓缩装置、锅炉烟气脱硫和环己酮废碱焚烧等环保项目,同时实施化机厂三期技术改造,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新建一个化工机械组装厂,将化机厂建成中石化大型非标设备制造基地。到“十二五”末,南化公司将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形成150亿元的资产规模。

(二)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中石化南化公司现有在岗职工14000多人,其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近25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有270余人,中级职称1000余人。技能操作人员近7900人,其中高级技师、技师有240余人、高级工有3500多人。公司按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个序列进行人才队伍建设,逐级进行岗位设置,结合“导师制”加以培养,以评选“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优秀导师”、“优秀见习生”等加以激励。

二、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的现状

(一)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指按照工资等级标准支付且在一定时间内固定不变的工资。中石化南化公司的基本工资实行岗位和技能工资制度。岗位技能工资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综合补贴三部分组成。

1.岗位工资

中石化南化公司的岗位工资主要是根据责任、技能、环境及劳动强度对各岗位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分别定不同级别的岗位工资。不同的岗位级别执行对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共分9级。最高岗位2040元,最低岗位1040元。

表1南化公司岗位工资级别表计量单位:元

2.技能工资

中石化南化公司主要根据员工学历和从事技术工作的等级(职称)及从事工作的年限,确定员工技能工资的标准。从事技术工种岗位的人员,按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等级系列对应相应的技能工资等级标准;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按员级、助理、中级、高级的职称划分对应相应级别的技能工资等级标准。

3.津贴

中石化南化公司主要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统一发放,除有毒有害、倒班岗位有特殊补贴外,员工之间基本没有差别。

4.年薪

南化公司处级及以上领导采用的是年薪制,划分为副处级、正处级、副总、总经理四个等级。其中,每月发放月度平均的60%,其余纳入绩效考核年终一并发放。

(二)公司的基本福利制度

南化公司近几年员工所享受的福利制度除了法定的“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主要还有职工带薪疗养制度和职工医疗补充保险制度。2010开始,南化公司按照中国石化的统一部署,实行了职工年金制度。

(三)主要绩效考核制度

1.经济责任制考核

从2007年开始,南化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是经济责任制考核。实行全员奖金与经济效益挂钩措施,将员工岗位分为七个等级,1类到7类,奖金系数由1.0到1.5之间,将技术管理岗位分为五个等级,奖金系数从1.3到1.9之间,奖金基数从2007年的200元调整到2010年的400元。每月对应于生产产量、消耗、节水、质量、费用完成情况,进行具体考核。公司管理岗位员工考核与生产装置挂钩,按产量完成情况进行月度挂钩考核。

根据各下属单位全年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年终奖励。全面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奖励标准为职工一个月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及工龄工资标准三项之和,另加2000元,未完成的则要相应减发。

2.“HSE”责任制考核

南化公司另一项主要考核是安全责任制考核,采用只扣分不加分方式。每月组织检查,按各单位检查得分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得分与个人奖金挂钩,奖金基数是200元。实行,重大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凡发生重大及以上的生产、安全、环保、设备、质量事故,扣除责任单位当月全部奖金;发生较大生产、安全、环保、设备、质量事故,扣除责任单位30%-50%的当月奖金。公司根据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的影响情况,决定是否在责任部门和全公司范围内扣除一定比例的奖金。各单位未完成年终节能减排指标的,否决年终奖励。

三、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薪酬基数较低,无激励作用

沿江工业开发区原名大厂区,顾名思义,原大厂区主要是由扬子石化、南化公司、南钢集团、华能电厂等大型国有企业或改制企业所组成,还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国家级南京化学工业园的100多家化工企业。

目前,南化公司员工的月实际收入,除去各项交费,平均只在2000元左右。一些二线员工,如分析工、发货员,月收入仅为1600元左右。

而在同一地区的南钢集团、华能电厂等大型企业员工月收入都在5000—6000元以上,南京化工园内企业,员工月收入也在3000元以上。同属中石化旗下的扬子石化公司,员工月收入也在4000元以上,而且福利待遇在全区首屈一指。

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比,南化公司员工的薪酬基数都是比较低的,已无激励作用,这也是每年南化公司大量人才跳槽的根本原因。

(二)薪酬等级差距过小

南化公司没有根据企业现在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现状,建立工作分析岗位鉴定制度,还一直在沿用过去

南化公司的薪酬管理方式,薪酬等级差距过小,最小的级差仅为几十元,薪酬设计标准缺乏依据。这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差别缺乏定量的依据,即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等四要素没有进行较规范的评价,致使生产一线、二线、三线工作,以及艰苦、技术含量要求高的岗位与一般岗位的工资差别不能合理地拉开;另一方面体现在劳动者本身所具备的技术、业务能力水平和实际劳动贡献的考核指标较少,使得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没有与具体报酬相挂钩,缺乏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三)固定薪酬占的比重过大

目前,南化公司员工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每月的工资薪酬,固定工资占员工全部薪酬收入的70%以上,用于绩效考核的“活的”薪酬部分只占到30%左右。也就是说,不管你工作如何,是先进还是落后,贡献是大还是小,你总收入的70%是不会少的。固定薪酬占的比例过大,绩效考核部分太少。变相地鼓励了落后员工,打击了工作积极的员工。

(四)福利制度跟不上形势要求

南化公司员工的福利制度仍然沿续着多年前的形式,几乎没有改进,主要就是几种国家强制执行的保险,过于单一,与现代大型企业的要求不相适应。优厚的福利待遇是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可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而南化公司的福利制度已跟不上形势要求,已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也是造成员工频频跳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四、对完善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应采用适当超前的薪酬管理模式

南化公司是中石化的下属企业,薪酬水平要与企业规模相适应,与中石化企业的地位相适应。而南化公司目前的薪酬水平,已严重影响到中石化的整体形象,也给员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消极作用,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建议南化公司采用适当超前的薪酬管理模式,提高薪酬基数,尽量与同一地区的大型企业薪酬水平持平,或与同属中石化旗下的扬子公司薪酬水平相当。虽然,薪酬水平是建立在效益水平之上的,这可能对于南化公司目前的效益来说,做到还有些困难,但对于中石化整体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南化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是飞速的,只是适当采用超前的薪酬管理模式,这样做,无论是对南化公司本身还是整个中石化都是有益的。

(二)科学地制定薪酬标准,拉大差距

建议南化公司根据岗位实际,重新设计薪酬标准,拉大薪酬之间差距。具体要做的有:进行工作分析,确定完成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责任和知识,它是薪酬设计的基础;进行职位评价,职位评价是确保薪酬系统达成对内公平性的重要手段;进行薪酬调查,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和周边企业的薪酬水平;薪酬定位,在分析同行业的薪酬数据后,需要做的是根据企业状况确定不同的薪资标准。不仅要参考企业外部同行业的标准,根据企业内部盈利能力,支付能力进行定位,寻求中石化集团公司的帮助。应选择薪资领先策略较好,这样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行薪酬结构设计,企业在改革薪酬结构时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职位等级;二是个人的技能和资历;三是工作时间;四是个人绩效;五是福利待遇。

(三)改变现有薪酬模式结构

南化公司要改变现有薪酬模式结构,加大绩效考核力度。逐步减少固定薪酬部分,增加绩效考核部分,也就是加大“活的”薪酬部分。建议,将“活的”绩效考核部分增加到50%,固定部分总量不变,所占比例减少至50%。这样做符合现代企业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留住人才,特别是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员工,更可以吸引外部有才能的人才加盟企业。

(四)设计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菜单式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规定的强制性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二是企业自身设计的福利。现代企业在自身设计的福利制度中,越来越多的选择菜单式的福利制度,这样员工就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选择自己喜好的福利项目。福利项目设计得好,不仅能减少职工个人所得税,更能给职工带来方便实惠。良好的福利系统,一方面可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员工的归属感,提高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南化公司要有前瞻观念,设计出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菜单式福利制

度,让优秀员工在菜单中自由选择。如带薪旅游,出国培训等都可以列入企业福利之中。

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而且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南化公司在“二十五”企业发展中,不仅企业规模、效益得到不断发展,而且实现薪酬管理制度创新,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保质增值,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高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推动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使企业拥有一支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拥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熟练掌握本岗位、本专业技能的有文化、有素养的员工队伍,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第四篇: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的问题

人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发展人才才是硬道理。可是,每当年底也成了企业最“动荡”的时期,因为年底是人才流失的高峰期。或是个人原因或是企业问题,企业面临着大大小小的人事变动。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也许对于普通员工你不以为然,但是一个普通员工足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力。所以人才流失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试让我们去分析一下人才流失的缘由。

一、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人才流失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而且还会给留下来的员工造成心理上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甚至可能对科技企业形成严重的损害。员工非正常离职的成本到底有多大?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员工欲离职前一段时期士气低落绩效不佳花费成本,招募新人需要成本,训练上手需要成本,万一员工带走技术与客户,投奔到竞争对手那里则是更大的成本损失。

企业发生人才流失现象,不管人才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离开企业,在人们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将会造成多种猜忌和传言,这些都将对企业精心塑造的形象带来损失。特别是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经常会在其他员工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冲击,这会导致员工对领导管理能力的怀疑,导致内部人心涣散,从而削弱和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人员的士气,严重的甚至会引起“ 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解析

流出的人才一般不外乎三种出路:一是去待遇更好或者允诺升职的企业,二是暂时性的下岗,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改行,三是个人创业。我国企业的优秀人才选择离开,一般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对自己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不满意

在一切以商品交换方式作为基本交易准则的社会里,薪酬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员工的薪酬决定了他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他的生活质量与活动空间,关系到他的一切一切。因此,员工的薪资问题始终是一个员工极为看重的问题。薪资与福利方面的主要问题有:薪资水平与外部同行业、专业相比较,不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在薪资方面的吸引力降低。待遇的内部公平性存在问题,付出与得到不相平衡。员工期望的基本的薪资待遇以外的更多方面的生活保障没有得到落实。

2.对所承担的工作缺乏兴趣

没有人喜欢平庸,尤其对于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员工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重要。一个员工努力工作,希望得到晋升,或者希望能做更有乐趣和挑战性的工作却没有机会。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自然会选择离开。

3.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不满

员工对上司的满意程度与员工流动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度。当员工对其上司不满时,其流动倾向就会增加。具体表现比如:管理者能力不足或品德欠佳,就会难以令员工信服,则员工大多不愿久留。如果管理者不讲究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绩效不佳的员工不加以指导,却只在其犯错误的时候加以指责或者批评,批评员工不是就事论事,而涉及到员工的性格及其他问题,就会引起员工的反感情绪,当压力过大,将工作当作一种负担时,则会考虑离开企业。

4.对企业的目标缺乏认同

企业留不住人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就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问题。认同问题实际上存在一个程度问题。简单讲就是认同的程度高低问题。至于具体的认同内容和方面则包括了关乎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多方面,比如对待遇的认同、发展空间的认同、人际关系的认同、企业前途的认同、内部文化的认同等等。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低是诱发流失的最根本原因。

5.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

很多人是感觉到自己难以融入这个企业而选择离开,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不统一,整个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良好风气。沟通与协调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工

作交流少,相互合作少,一些有助于工作的信息未能很好地共享,从而使员工感觉自己好象很孤立,好象和这个企业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6.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考虑

当员工在企业中感到自己有合适的工作,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时候,往往是工作最稳定,最有效率的时候。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个人贡献率的提高,员工对企业会有新的需求,如对薪酬的需求、职务和职位的需求、技术技能提升的需求、荣誉的需求等,如果企业对员工的合理需求不闻不问,员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往往会人心思走。年轻的高知识人群,以及有较高技能的人员则是企业或行业人才流动的主体人群。

7、其他方面的因素

员工的流动与其自身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有关。有些人喜欢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不喜欢单调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喜欢多变,此外,对生活方式的偏好很可能造成员工对他所在的城市或社区不满,从而选择流动。另外员工流动还可能是因为家庭因素,例如,由于照顾父母的生活、子女的学习或配偶的工作而造成的流动等等。

三、企业留住人才的措施及策略

现代企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在用人机制、体制上作较大的调整。要针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完善用人机制。

1、企业要提供公平合理的、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一,要让企业内员工与同行业员工相比,其所获薪酬是公平合理的。第二,要让员工与公司内其他员工以及员工自己所做的贡献相比,其所获薪酬是公平合理的。对于薪酬的发放,核心层次员工可实行年薪制,由公司经理与其进行面谈商定。对贡献特别大或对公司前途有重要作用的,公司还可以另外发放年终奖金,或给予其他物质及精神上的激励。骨干层次员工,按业绩挂钩方式或职位层级支付薪酬,使薪酬制度化、透明化。对比较特殊的,可以在终了进行半透明的激励(必要的可参照对待核心层次员工的措施)。对一般员工,则采用完全公开、透明的制度化、市场化的方式,按市场价格和方式核算、支付薪酬,形成内部竞

争。

2、合理地使用人才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法。在人才的使用中要时刻注重对人才群体或个体进行心理分析,给员工以公平的晋升和发展机会。许多员工对薪资和待遇很满意,但却因为看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尤其这种消极的预期是因为组织不公平的晋升制度和结果所导致的,因而会选择离开企业。在掌握员工心态的基础上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作用,做到留人先留心;同时要将企业的发展、岗位的需求与企业人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技能相结合,知企识人、知人善任;在应用中还要注重绩效考评对员工的激励、促进作用,良好的激励手段也能刺激人才在企业与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从而起到一种留人的作用。

3、要为员工的生产、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安全、清洁、舒适的环境能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愉悦、舒适的感觉,保持良好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同时也是指人文环境。好的人文环境会让员工有一种家的感觉,因此公司要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要制定统一的团队合作行为守则,使员工与员工之间有一种协作、沟通的精神;同时要制定优秀团队的标准,并作为业绩考核指标之一,定期考核。还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解除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

4、当员工为企业贡献青春、贡献聪明才智的时候,企业也应为员工发展作积极的谋划。首先可以根据员工的业绩、技能、职业道德水平等综合因素,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或本岗位不同的工作任务给予工作轮换,员工轮岗时要吸收新岗位的知识,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其次,在提拔任用时,要控制提升速度,要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提拔太慢,影响员工积极性;提拔太快,没有发展空间,使员工产生发展到顶,另谋发展的想法。第三,对各部门不同员工,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即使同一个员工,对其不同的发展时期也要有不同的发展策略。要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最后,在进行培训和提拔时,可以优先考虑内部员工。这样既能稳定员工队伍,又能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又能激励本人和周围员工。

四、结束语

“企业不怕人走,也不怕有能力的人走,怕的是出现人才断层,怕的是没有一个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土壤。” 员工的离职与跳槽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实际上更多时候却是企业问题行为的折射。如同环境的恶化会造成水土流失一

样,企业人才环境的恶化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关键问题,即雇用和保留你最宝贵的人才,同人才流失和更换相比,哪一种成本更高的问题。实践表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宝贵人才的流失和更换的成本远比保留这些人才所花费的成本更高。因此,择好人、用好人,留住人永远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本和不二法门。

第五篇:农村普法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1

农村普法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3 篇

农村普法问题社会调查报告第 1 篇

我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经过 20 年的普法教育。农村法律知识极大普及,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变,法制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普法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部分农村普法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当前农村普法工作主要存在着四难:

一是认识难统一,一些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为了让农民听话。当看到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而觉得农民学了法后不好管,认为农民还是不学法才好管;还有的基层干部善于断章取义,把普法当成实用教育,只普及与农民履行义务有关的法律条文,而对于群众参与村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方面的法律知识却视而不见;有的农民则认为学法是司法部门的事,只要不犯法,学不学无所谓。

二是人员难集中,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大部分时间里忙于耕种,农闲时外出务工,因而人员难于集中,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

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抽象的法律条文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使普法效果难以保证。

四是经费难保障,农村普法经费严重不足,缺乏起码的宣传器材和阵地,有的连基本的法律教材都无经费印制和购买,致使普法工作难以开展。

造成农村普法工作四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是权大于法的特权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个别村干部中存在着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种不良倾向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许多农村干部群众仍然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其二是执法不公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普法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目前在部分乡村中司法、执法环境仍然较差,严重存在着执法混乱,效率不高等问题。使一些农民群众对法律的权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进而失去了学法的信心,已取得学法成果也难以巩固。其三是枯燥单调的方式方法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一些地方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延包、税费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新情况采取新的普法形式,而依然沿用传统的上大课、放广播、搞宣传栏、照本宣科等普法模式,这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式下农村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其四是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也降低了普法效果。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

比例,增加了学法和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的难度,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效率的提高。

针对上述农村普法四难的现象,笔者对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学用结合,在普法过程中,要强调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二是普法与服务相结合,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普法工作与解决群众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寓学法于用法之中,逐步使群众树立起遇到问题想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

二、农村普法工作应该有侧重,以更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为重点。要加大与土地承包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市场经济法规的宣传,解决农民群众与市场经济大潮搏击中出现的有关新情况;加大与劳动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消费者权益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鉴别产品质量、投诉、打击制假售假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掌握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和方法。

三、增强普法的灵活性。针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特点,普法工作要尽量避开农忙季度,努力做到生产、普法两不误。在形式上要把电影普法、文艺普法、法律咨询、法律集市、普法一条街,送政务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综合在一起,通过以案说法、图片解法、旁听审判、现身说法等生

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墙头诗快板书顺口溜从而真正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的懂、学的进、记得牢。

四、健全农村普法工作机制。各级普法组织要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使农村普法工作由软变硬;要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精通法律、热爱业务的普法骨干;要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要认真抓好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充分发挥县镇人大的监督作用,每年要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五、要保障好必要的普法经费,不断改善现有装备。拥有先进精良的普法装备和必须的经费保障,是加大普法力度的重要条件。因此乡镇级财政要把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纳入正常的保障范围,严格按照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镇村两级普法经费紧张的困难,以保障普法教育的顺利进行。

农村普法问题社会调查报告第 2 篇

前言

在局党组的重视下,市局成立了课题调研组,对全市乡镇普法工作进行调查现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对今后乡镇普法工作如何开展、如何才能抓出成效谈一些浅见:

一、存在的问题

1、责任主体错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为法治国家。在中国没有全民的法治理念,就没有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而全民法治理念形成,最主要是靠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作为普法工作又是全民学法的重要手段。应是全党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就列入常规工作来抓。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及上级文件的要求,普法工作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环节。这项工作应是全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应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常规工作内容,由政府主抓,部门参与。在我市绝大多数镇党委、政府对普法工作的责任主体还搞错位。实际上搞成了部门主抓,政府参与。

2、位置摆不正

不少领导和基层干部(含村、居委会干部)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经济等硬件建设上,更由于市、乡镇两级对这些中心工作督促紧、考核严,村(社区)干部将主要精力用于这些中心工作,普法工作在他们眼里,是可抓可不抓的事。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的实用主义观念,觉得参与普法工作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其主动性不高,根本没有将普法工作摆到应有的高度和位置。

3、乡镇普法力量薄弱

目前乡镇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 6 配合来做,虽然全市各乡(镇)都设有司法所,但每个司法所最多的二人,绝大多数司法所只有一人,由于司法所承担了普法教育、矛盾纠纷调处、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众多事务,同时还要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所以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普法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单调

乡镇普法大多数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有时候通过挂横幅、贴标语进行宣传,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至于分发的宣传资料,虽然内容详细,但很多农民未必能看得懂。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5、普法考核流于形式

对阶段性普法宣传考核验收,事前已将统一化的验收内容和有关要求印发下去先由各部门自查,然后抽调人员再进行抽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听汇报、查档案、看笔记等,至于普法的实际效果无从考核,这种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式的普法宣传,村组、农民都不当一回事,消极应付,走走过场。

二、试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领导认识不到位

部分领导干部对普法的认识严重不到位而且在普法教育中严重缺位,认识不到位是对法制建设在推动中国社会进

程,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估价,没有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严重缺位是部分领导干部在法制教育,宣传普及方面没有发挥领导干部引领示范带头作用,从某种角度可以说重人治,轻法治这种传统封建意识,影响到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

2、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由于人治思想的根深蒂固和现实中生活存在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以罚代法等负面现象,使得不少的干部群众信访不信法,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质疑,挫伤了他们学法、用法和守法的积极性。

农村普法问题社会调查报告第 3 篇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 21 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 50 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 50 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

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 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 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 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 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 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

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 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 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 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

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 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 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 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

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 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 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 200 份,有效填写人次为 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

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 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 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

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下载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社会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社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正文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针对当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狼窝铺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电子信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 6月29日,我校电子信息分院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小分队一行10人在 老师的带领下,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前......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提前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农村社会发展现状调查对象:以农民为主,少数居民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座谈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春节回乡探亲期间,我走访了老家农村,在席间,在田间地头,对一些亲戚和农民朋友进行......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而且我是个人参加农村社会调查,一个人的工作更需要仔细、努力。这次我主要是在湖北省枣阳市环城街道办事处东郊村进行实践,我的实践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