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伟人就学伟人的读书方法3

时间:2019-05-14 13:0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为伟人就学伟人的读书方法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为伟人就学伟人的读书方法3》。

第一篇:成为伟人就学伟人的读书方法3

历代名人读书方法

(三)老舍:结合法

“结合法”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

老舍说: “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

把作品与作家传记以及文艺评论结合起来读,我们将这种读书方法称之为 “结合法”。

老舍认为用 “结合法”读书,能够“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如果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好恶去评断,自己所好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及至读了有关评价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见,应重新去想一想。这么再想一想便大有好处。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

老舍还结合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来进一步阐明这个观点。他说,我年轻时很喜欢读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开始学写作时,也尽量模仿狄更斯。但狄更斯的伟大之处究竟在哪里?自己却不甚了解。只是把眼睛盯在那些耍字眼儿、故意逗笑的 “窍门”上,而且还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学习狄更斯学得很不错了。

可是后来,读了些研究狄更斯的文章和著作,才知道自己所津津乐道的原来正是那位大作家的短处。他之所以不朽并不在于他会故意逗笑,相反地,如果他能够减少些绕着弯子的逗笑,他会更伟大。

老舍在讲完这段经历之后,深有感触地说: “真的,假若(还暂以狄更斯为例)我们选读了他的两三本代表作,又去读一本或两本他的传记,又去读几篇近年发表的对他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一定会得到些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粗地吸取营养。这样,我们的学习便比较深入、细致、逐渐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这当然需要时间,可是细嚼慢咽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 巴金:回忆法

“回忆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种读书方法。

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读书方法,因为它是在没有书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上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听听巴金本人的介绍吧!

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所谓回忆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做有许多好处:

一、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例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 “某某夜,《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可能读书,而是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巴金自己在十年**中的亲身经历。他说: “„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上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 “读书”。

二、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像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

三、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 “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邓拓:背筐拣粪法

凡是读过名著《燕山夜话》的人,无不惊叹作者学识渊博,同时也产生一个谜:作者是凭什么绝招儿收集到那么多资料的呢?

解铃还得系铃人。这个问题还是请《燕山夜话》的作者、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邓拓来回答吧!

邓拓说: “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拣粪,倒不一定能拣得多,但养成了拣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拣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拣,应该是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拣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不愧是一位杂文大家,说话多么幽默风趣。他的这个比喻也特别确切,读书积累资料,可不就像农民拣粪一样吗?邓拓本人就是采取这种 “背筐拣粪”的方法来读书的。他总是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比如,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一年 12 年月,他就能读 24 部书,积累的资料自然就可观了。

当然,“背筐拣粪”也不是拣回来就完事了,还得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工。邓拓把这种积累资料的方式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随意性积累,二是系统性积累。

随意性积累,就是平时读书阅报,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就随手抄下来。

系统性积累,就是等资料抄多了,就把本子拆开、一张活页纸就成了一张卡片,再把它们分门别类按系统归档保存,待需要用时,按 “门牌号码”一查就找出来了。吴晗:红线拴钱法

吴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大学问家。他治学严谨,很注意读书方法的研究,他认为,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和善,一字之差,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这其间,读书是否得法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次,他在评论古人的读书方法时说: “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经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说前一种人拥有一屋子散钱,却缺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人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

请看,吴晗对古人的读书方法分析得多么透彻,单纯寻章摘句式的不行,单纯不求甚解式的也不行。而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用“红线”将 “散钱”拴起来。对个别重要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毫不含糊;同时也要高屋建瓴,领会全书的内容大意,精神实质。廖沫沙:自身修行法

“文革”之初,与邓拓、吴晗一起被打成“三家村”的著名学者廖沫沙同志,博学多才,读书经验十分丰富。

1984年的新春伊始,他撰写了一篇文章《读书万卷与自学成才》,勉励青年们勤奋读书。文中写道: “现在,一些报刊办知识竞赛,激发了青年们读书求知的兴趣,这是好的。提倡青年多读书,但是读什么样的书?有人认为读书,就是读文学书籍,读语文方面的书。这种看法有些片面。应该提倡有目的地读书,把读书同自己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不仅是读,还要研究、思考问题。马列主义的书籍需要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农民要多读农业知识书籍,工人多读工业技术方面的书,读书有目的,学习致用,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反过来又促进了读书的自觉性,慢慢成为某一方面的内行。现在大力提倡自学成才,也是提倡多读书。自学在一个人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有人统计过:一个人在小学阶段获得的知识,老师讲授是80%,自己学习占20%;到了中学是老师教和自己学各占一半,到了大学后是自学占80%;而参加了工作后完全是自学。所以有句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说的就是要凭自己去摸索、实践。不会自学的人很难成才,不会读书也同样成不了才,至少不能成栋梁之材。我很赞成这句话:知识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当然是为了增长知识,使自己能够成才,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不会读书的人是难以成才的,所以必须培养自学能力,学会 “自身修行”。

如何通过自学达到成才的目的呢?廖沫沙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读书要定向,要把读书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这样读书,不但不会与本职工作 “顶牛”,而且有很大可能会干一行爱一行,学有所成,做出比较突出的成绩。

自身修行法,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终身受益的读书方法。对在校学生来说,也是适用的,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功课来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陈伯吹:根本法

《新民晚报》编辑部约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为 “读书乐”专刊写稿,年逾八旬的陈老先生欣然命笔,撰写了一篇《乐应所乐》。

在这篇文章里,陈伯吹谈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他说:

“如果读书不扬弃名利思想,戚戚于小我受益,其乐并不真乐,甚至反乐为苦,生活实践中不乏这类例证。

“试想,杜甫生活在苦难中,能高声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 „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的乐,才是高尚的乐,真正的乐,而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感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能与人同乐,自个儿的乐亦在其中,乐将无穷,必不至于乐极生悲!

“由此可见,读书乐,乐在何处?是读书人的市场、观点问题。”

陈伯吹所讲的不仅仅是个 “读书乐”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读书的根本性问题。读书人如果不以正确立场、观点读书,没有正确的读书目的,没有高尚的欣赏情趣,读书的效果是不会好的,或者说,根本无真正的效果可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佳话,值得我们引为榜样。只有读书的立场、观点正确了,我们读起书来,才能像陈伯吹先生说的那样: “长见识,获经验,增智慧,富理想,闻道思辨,取长补短,学好本领,贡献技艺,为人民谋福利,臻祖国于昌盛。”

立场、观点问题本不属于方法的范畴,但我们研究读书方法,离不开立场、观点这个根本,这里姑且将陈伯吹先生关于读书的论述称为“根本法”吧!秦牧:鲸吞牛食法

著名散文家秦牧的作品,以知识广博而著称。在他的文章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涉及,仿佛他的文章都是用知识的珍珠编织而成的,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在感叹之余,常常要提出一个问题:秦牧是怎样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的呢?

秦牧自己曾公开过这个秘密,他告诉人们,他的文章材料之所以比较丰富,主要得益于读书。他的读书方法叫做 “鲸吞牛食”法。

所谓 “鲸吞”,指的是泛读。鲸可说是海中的动物之王,身体其大无比,它以捕食鱼虾为生。它吃食时不是一条一条地吃,也不是一把一把地吃(那样是填不饱肚子的),而是边游动边张开山洞似的大口,让鱼虾进入它的口中。然后将嘴一闭,排出海水,吞下鱼虾,它这一口吃下去的鱼虾,往往一条小船都装不下。泛览读书时,也应像鲸吃食一样,张开大口,生吞活剥,尽可能多装一些进去。只有这样,获取的信息量才会大,积累的知识才能丰富。

所谓 “牛食”,指的是精读。大家知道,牛白天在野外吃草,晚上回到圈里嘴巴还在一动一动地嚼,这叫做 “反刍”。牛就是通过反刍,把吃下去的食料嚼烂嚼细,化作养分,为身体所吸收。读书也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 “鲸吞”,就会犯消化不良症,于身体无补。读有的书,就应该像牛那样细细地反刍,消化吸收。

有位研究治学的专家在评价秦牧的 “鲸吞牛食法”时说:“鲸吞与牛食需互相结合,调配得当。一味鲸吞者,会流于肤浅,一味牛食者会造成寡闻。什么内容精读,什么内容泛读,与学习方向有关,要具体对待。”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茹志鹃:香菱学诗法

杭州有座紫阳山,山脚下有个深水潭。每天,总有一个小女孩在潭边淘米、洗衣、提水。她所淘的米都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把,所洗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两件。这个在如此贫困中挣扎的女孩,就是少年时代的女作家茹志鹃。

那时,她唯一的长辈老祖母也死了,只剩下她和比她大两岁的哥哥。每月的生活,就靠在上海做实习生的三哥维持。三哥把他剃头洗澡的月钱寄来,茹志鹃便拿去买两斗米,剩下的钱,就买一大碗红腐乳,这就是他们兄妹俩一个月的饭菜了。

生活尽管艰辛,可茹志鹃却还一心想要念书。这怎么可能呢!有一天,她拦住一个正在上学的邻居小女孩问: “你上课上些什么呀?”不料那个小女孩用一个手指指着她的鼻子笑道: “上课就是上课么,跟你谈你也不懂!”

茹志鹃气极了,回来就自己找书来读。她曾在上海的私立普志小学念过一年书,还识得几个字。没有课本怎么办呢?她便向邻居借来一本《红楼梦》,起早贪黑地读。字念不出,就问别人,或是暂读偏旁字。

当她读香菱学诗一节时,见黛玉教授香菱的方法也不过是给了她一部书,让她细心揣摩透熟,然后就要她读这个,背那个,左右离不了一个读与背。于是,茹志鹃自学的信心更足了。当她自己通过背诵书中的诗词,也能慢慢揣摩出 “冷月葬诗魂”对“寒塘渡鹤影”的工整对仗时,简直惊喜得跳起来。

后来,她又找到了张天翼写的《大林和小林》,这时已不是一字一句像嚼生姜似的那么困难了,她可以一口气看下去,直到深夜上下眼皮打架为止。

茹志鹃所说的 “香菱学诗”读书法,其主要做法,就是“细心揣摩透熟”,当拿到一本不易看懂的新书时,不要有畏难情绪,也不要有畏难心理,只要一遍一遍地熟读,细细地咀嚼揣摩,慢慢地就读懂了,书中的内容就能消化吸收了。古语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碧野:三比法

著名作家碧野读书要经过三比:

第一,将名著与非名著相比。俗话说: “不比不知道”,如果光读名著,而不把它与非名著相比较,就不知道名著究竟 “名”在哪里?名著的艺术水平高究竟 “高”在哪里?名著的主题思想深刻究竟“深”在哪里?名著的构思巧妙究竟 “巧”在哪里?如果宝珠捧在手上都不能识别它,那宝珠有什么用呢?同样,名著摆在面前都不能识别它的精华,怎么吸收它的营养呢?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将名著与非名著两相比较,才能够看得出名著在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明显长处。

第二,将名著与名著相比。“十个指头不能一般齐”,即使同是名著也会有高低上下之分。可以把同类题材、同样体裁或其它有类似之处的名著对照起来阅读,也可以把中国和外国有类似之处的名著对照起来阅读,这样就能鉴别出名著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择其优者吸收,那么吸取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了。

第三,著名作家前期与后期的作品相比。名作家也并不见得每一部作品都是名著,即使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样的文学巨匠,他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艺术也有一个成熟过程。将名家前后期的作品作比较,对作家的成长过程就清楚了,并且能从中悟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这对立志于走文学道路的青年来说,是很可以借鉴的。

三比法是碧野的读书方法,也是他的成才之道 王汶石:三遍法

常常有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问我,怎样读书才能收获大?我说,你看看当代作家王汶石的读书方法吧,肯定会有所启发的。王汶石年轻的时候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读得很认真。对于名家名著,更是舍得下劝夫;不是读一遍,而是读三遍。读第一遍时,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让自己完全进入书中的艺术境界,尽情地享受瑰丽的艺术之美。

读第二遍时,是以一个艺术鉴赏者的身份去读,对作品进行严格的剖析。无论是多大部头的鸿篇巨制,都毫不客气地进行 “肢解”,然后对每一个艺术部件作一番评头品足。说得形象一点,就像机枪手拆装机枪一样,仔细研究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这样对各个艺术部件的剖析,来学习借鉴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写作技巧。

读第三遍时,是以一个文学作者的身份去读,主要从客观上学习作家驾驭一部(或一篇)作品的能力,即研究作品的总体设计。

王汶石这种读书方法行之有效,能够较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原来并不是搞文学创作的,而是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才拿起笔开始写作。由于他善于读书,善于吸取名家名著的艺术营养,文学功底比较扎实,因此,他出手不凡,写出了《新结识的伙伴》、《夏夜》等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饮誉文坛,一跃而成为当代知名作家。

当然,王汶石的 “三遍”法”,也不是机械地绝对地读三遍。有的平庸的作品,他读一遍就过去了,而有的特别精采的、艺术成就确实高的作品,就不止读三遍、四遍、五遍。多次地读,反复揣摩、玩味。白夜:双十法

著名记者白夜在回忆他的读书生活时说:

“到了上中学时,碰到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真是走马观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采。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白夜在 “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充分体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全面周到,值得仿效。

“一目十行”能博览群书,“十目一行”能精研名著。至于对什么书 “一目十行”,“对什么书“十目一行”,可视自己的需要而定,不必强求一律。刘征:信马游缰法

不少人认为读书是一种苦差事,可在诗人、杂文家刘征眼中,读书则像春游踏青一样,轻松愉快,其乐融融。

他说: “我读书没有什么方法,随便翻翻,信马游缰似的。有时是有目的的,有意去寻找一点什么,有时是无目的的,只是信手翻来,碰到什么有趣的就溜几眼,大有趣的就一口气看下去。前者如孤山探梅,走遍山中的多条小径。目的只在探梅,后者如春郊踏青,花也好草也好,爱看就多看一会儿。”

请看,“孤山探梅”,“春郊踏青”,多美的境界!简直妙不可言。

那么具体怎么个 “信马游缰”法呢?刘征说:“随便翻翻,自然就不止于一书;就是在手中的一书,也不一定从头看到尾,有时只读其中的几页甚至几句;有时从后面向前读去,倒过来读;有时只欣赏那印刷的字体和插图。随便翻翻,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我则多是在中午休息躺在床上打个盹之后,或者在夜间伴着一杯茶靠在沙发上准备睡觉之前。不消说,随便翻翻是不须讲究什么读书法的,写笔记,抄卡片都有赖于 „随便‟二字,要是遇到认为随手丢了可惜的文字,不妨夹上个纸条,如果是版本不足可惜的书,也不妨把页子折起来为记。”

这种 “信马游缰”式的读书,会有收获么?有的。刘征认为,不但有收获,而且大都是意想不到的。对于专业研究,文章写作,艺术欣赏乃至人生修养都会大有助益,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补充。他深有体会地说: “我得益于随便翻翻,比得益于一本正经地学习还要多。翻多了,脑子成了一个品种花色十分丰富的杂货摊,用什么可以信手拈来。”

当然,信马游缰地读书,并不排斥有计划地读书。刘征主张: “有计划地读书与随便翻翻不可偏废。初学者或者应该侧重前者,随着学习的发展,宜于越来越多地随便翻翻。” 曹世钦:记帐法

散文家、《北京日报》高级记者曹世钦有一本珍贵的小本子,那是他几十年来记录的 “读书帐”。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时除了作点读书笔记之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读一本书,都记录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前边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其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从 1957年开始,30 多年来,他一年不隔地这样坚持记着,每逢闲暇时间,还把这个小本子翻开来前前后后浏览一遍,渐渐地他体会这种记录书目录读书方法很有好处。他说:

“第一,每一年终了,我翻开这个小本子,看看一年之中读过哪些书,读了多少字的书,哪些书是我渴望读的,哪些书是随手牵来读的。还可以与前一年作个比较,是多读了还是少读了,想想为什么多读了或少读了,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我应该读想读而还没来得及读的书。这不但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而且对于在新的一年里也有提醒的意义。

“第二,这样简要的读书记录,它能告诉我,中外许多名著我读过哪些了,甚至在某年某月某日我重新读过一遍,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读的,我可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个小本子还能督促我:尚有一些名著还需要我抓紧读一遍。

“第三,它还能告诉我,哪个时期是无计划地读书,那真是“韩信乱点兵”式的,点到哪本书算哪本。反正开卷有益嘛!其实也不尽然,有的书读过之后并无什么益处。同样它也能告诉我,哪个时期是有计划地读书,比如 1961 年,这年从 5 月至 10 月就系统地读完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以及他的十四行诗集。这使我了解了莎士比亚其人,也了解了他所描绘的那种社会面貌,还了解了他的著作在英国文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第四,可以从中考察出我读书的勤奋程度,尤其是记录下来的读书少的那些年月,我就要思考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不能一味强调工作忙,只能说 „挤‟时间不够,见缝不去插针,把零星的时间在不自觉中空掷了。我便告诫自己:有松弛,有懒惰,警惕啊,惕警!”

读完一本书,随手记笔 “帐”,并非难事,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都没有想到要这样做,或者虽然想到了,也曾这么做过,但没能坚持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曹世钦同志的经验表明,记笔 “读书帐”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也何乐而不为呢? 庄之明:选择法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庄之明一谈起读书来总显得格外有兴致,他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说: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上初中的时候,我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了很多连环画和写剑侠英雄的书,结果作文还是写不好,语文老师告诉我,买书,最好买文学名著,一辈子都有保存价值,因为文学名著是文学宝库的精品,它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陶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比如恩格斯,他曾经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卓越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并说他从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知识还要多。恩格斯在中学时代,曾经将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看作是激励自己追求真理的榜样。”

语文老师的话,使庄之明茅塞顿开。从此以后,他就遵照老师给他开的书目阅读起名著来了,存放衣物的木箱成了藏书的百宝箱。里面装着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安徒生、泰戈尔、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书伴随着庄之明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代。庄之明从会读书开始,进而自己会写书,进而成了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庄之明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书应该有选择地读;有选择地读书,应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他还告诉青少年朋友,读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

一、分清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读好书,不读坏书。正如别林斯基说的: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青少年要特别注意抵制黄色书刊的侵蚀。

二、分清什么是必读书,什么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什么是不必读的书。应像歌德说的那样: “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三、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只需要浏览,略知其大概。正如培根说的: “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的一部分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忆明珠:内外贯通法

作家忆明珠的读书生活,别有一番兴味情趣。

他是这样对别人说的:

“宋代有人写过一篇《四时读书乐》的诗,其中有两句道:„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我当然不能不读用文字写出来的书,但我更好读那种勿需用文字书写的天然的书。一片树叶掉下来,恰好打在自己的脑门上,如闻棒喝,顿然有悟,心中似觉无比宽敞亮堂。读不懂《山海经》以至种种古典也罢,我尚有幸得读„天书‟——„无字天书‟。”

忆明珠所说的 “无字天书”,也就是大千世界、人生社会这部大书。他说别人喜欢进书店,进图书馆,我则喜欢逛菜场,逛商店,逛街头小摊。因为这些地方 “大有文章”,甚至有“大文章”。于青菜萝卜的小本交易中,街头巷尾的童言妇语里,亦可知人心而论世道。

忆明珠还说: “读书,乐;读书外书,亦乐。我的读书乐在书里、书外打通,书中乐与书外乐打通。”

忆明珠关于读书的见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不仅要读有字书,而且要读社会实践这部无字书;二是要将书本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之融汇贯通起来(即将“书里、书外打通”)。

书本是前人或同代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积累、记载下来的知识,它是间接知识,而且有限。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博大的知识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科学文化事业才能不断发展,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一个青年人如果只读书本,而不了解社会,那是远远不够的。再说,如果死读书,而不知道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那么,他读了书又有什么用呢?

张一弓:无心栽花法

作家张一弓曾经专为中学生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生活。文中写道:

“我的阅读兴趣常常是由一种自得其乐的愿望引起的。在写这篇短文之前,我阅读乃至朗诵了《新概念英语》的几节课文。但我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英语的计划,不打算去给沸腾了一些时候的 “出国热”再加上一点温,更不敢奢望当一当外交官或翻译家。我所以阅读、朗读而不是 “学习”《新概念英语》,完全出于读了较多的方块字以后,想在一种拼音文字中换一换语言感觉的兴趣。可以设想,用自以为是的英语发音和语调,随心所欲地表现和欣赏某种好像是英语的音乐性,而不必担心英国人是否听得懂,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

我刚刚扮演了一节课文为我规定的两个角色:希尔和韦斯特先生。希尔先生要买韦斯特先生的房子,他看了房子,问了价钱,又吓了一跳,说价钱贵了。韦斯特先生没有说不贵,而是让希尔先生相信:为这所房子花费的每一个便士都是值得的。我愣了一下,感到这句子有点暅嗦、别扭,接着又笑了,好像望见我们农贸市场上一位出售农副产品的老乡来,向讨价的买主伸出一个手指头,说: „一分价钱一分货,哼!‟于是,希尔先生认可了这个价钱,表示很喜欢这所房子,看来可以拍板成交了,扮演希尔先生的我却出我意外地说道: „可我还不能作决定,我的妻子必须先看看(房子)。‟我对希尔先生对夫人的尊重表示赞赏,而扮演韦斯特先生的我却说: „Women always have the last word。‟什么? „女的总有最后的单词‟?我肯定理解错了。Word 亦可译作 „命令‟,那么,这句话是否可以译为 „女的总是有最后的命令‟?不通不通!我急忙翻阅书后的译文,啊,„总是妇女说了算。‟英国也有„气(妻)管炎(严)‟,我又哑然失笑了。

于是,我在一次自得其乐的阅读中,结识了两位很有趣的英国朋友,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可以相互沟通的机智和幽默,感受到了英语与汉语在表达方法上的区别与神韵上的相似。如果要从 „学习‟的实用价值上要求这次 „阅读‟,那么我也起码记住了两个使我费了一番思索,也给我带来很大愉悦的句子。”

张一弓的这次阅读的确是愉快轻松的,他原来没有什么系统的学习英语的计划,读《新概念英语》只不过是为了换换脑子而已。没想到,这并无用心的阅读,却也很有 “实用价值”,起码使他记住了两个颇难理解的句子。这倒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谚语: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所以,我们就把张一弓的读书方法叫做:“无心栽花法。”

当然,并不是说张一弓就反对加强阅读的计划性和目的,相反,他也是很重视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书的。他在20 岁上下的时候,还曾有计划地阅读过一批俄国和法国的古典名著。

第二篇:伟人读书方法

阅读的基本技巧——4S读书法2008-09-30 04:07 科学、多样,灵活、高效的阅读方法能大幅度提高阅读者的读书速度和记忆效率。阅读者往往能通过选择多种方法和调节阅读速度来掌握阅读书籍或材料。学术界常用的4S读书法是指:浏览(Surveying)、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研读(Studying)四种。

1、浏览(Surveying)

读者在正式对书籍进行阅读之前,可通过快速浏览,初步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浏览将使你了解阅读材料的组织形式,确定需用的最佳阅读方式,快速高效地组织思考过程,完成阅读目标。

2、略读(Skimming)

读者在没有充足时间、足够兴趣,或根本没有必要仔细地阅读某些材料的时候,以很快的速度阅读,并略去部分内容,来获取文章要旨和自己需要的内容。通常关于某个课题的大量略读,比细读

一、两本书要好得多,能帮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多的知识。

如果是四、五千字的文章,读者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读第一段或前两段的全部,以便弄清文章的整体背景。然后快速扫视每段的首尾句或前几行,因为主题句通常位于段落的首尾。后面的几段可以略去许多句子,最后一段通常包含全文的总结,一定要全面阅读。略读大致为普通速度的两倍以上,但理解率较低,因为略读的目的是以最快速度获取文章的主题。

3、寻读(Scanning)

主要用于从材料中找出某些信息,而不需要阅读全部。如报上寻找电视节目、查找电话号码簿、翻词典查生词。寻读的目的是快速准确找出资料和信息,应心中默记提示词,避免无关的词汇、思想的干扰。找到后,就应仔细阅读了。

读者为了节省时间,必须熟知材料的排列顺序。有些按字母排序,象词典、索引之类;有的以逻辑排列,如节目表、史料以时间为序。

4、研读(Studying)

德国普朗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当需要对作品做出评价,或者吸收全文的观点、理论时,应进行细致、思辨的研读。

读者在研读时,必须细心,有时需要停下来重读或思考、记忆,体会字里、言外之意,以便能完全地理解材料。重读应以速读的速度进行。

此外,读者在进行高效阅读时还必须注意四个方面:

1、灵活的阅读方式。

高效率的阅读,是根据阅读目的、材料的种类以及难易程度,灵活选择浏览、略读、寻读或研读,综合采用最合适自己的方法,不浪费一点时间和精力,并能从材料中准确地找出所需要的东西。

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生物课本不能用读小说的速度来读,同样阅读小说也不必纠缠于某个生词。比如一部书,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选取精华部分、未懂又需懂的部分、对自己启发最大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细嚼;在无需慢读、细读、深读的地方,要快读、粗读、浅读。该浅则浅,该深则深,快、粗、浅和慢、细、深相结合。

2、全过程的思考。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阅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一个思考过程。所以阅读时,要知道为什么阅读以及将从阅读中得到什么,不断地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

3、关键点的画注。

圈点画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再读或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再读时,未必有时间、有必要重读全文,只须画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

划读一般分为两步。①初读标记:即读第一遍把握整体脉络时,用铅笔划出要点、难点、疑点。②重读整理:对第一遍所作的标记,复习要点、攻读难点、思考疑点。然后对初读标记加以整理,该去者去,该添者添。这时,便对读物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画线在精不在多。如果满页全是线,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一般画线多用与黑字相区别的颜色,如红笔。有人喜欢用浅色、粗芯的重点笔,覆盖在重点文字上,可以起到利用右脑的图形思维优势,加深记忆的目的。但应注意颜色明快柔和,不宜太深、太刺眼,以免影响视力。也可以在书页边缘写边注、眉批,目的是提问引起思考,或记下你思想的火花,字不宜多。

4、在阅读中归纳。

归纳即是指读者在读书过程中对书籍的掌握,由薄到厚,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员在学习快速阅读的练习中,对涉及的每一篇文章与材料都学会在阅读中归纳和总结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博学的学者之一。朱熹十八岁即中进士,但一生为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他在江西庐山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最早的哲学研究院之一,培养 了大批学者。朱熹幼年时很聪明,五岁即读《孝经》。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读书方法“二十四字诀”,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 他的读书经验。

一、循序渐进

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 高处之理。”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二、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 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 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虚心涵泳

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四、切已体察

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复就自家身上推 究。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又说:“读书须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总之,这样读书法要求自身视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否则,人云亦云是不会有见地的。

五、著紧用力

指读书要抖擞精神,化大力气,下苦功夫。读书既不同游戏,更不是请客吃饭。读书要“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只要将勤苦捱将去,不解不得休”。读书如行上水船一样,倘不奋力,就可能前功尽弃。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

六、须教有疑

指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学贵有疑,不疑不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你消化吸收和再深化的过程。

归纳“二十四字”读书法,其实就是慢、熟、思、用、专、疑六字。

毛泽东的读书法

读书是毛主席的一项特殊爱好。毛主席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一万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长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打开毛主席阅批过的书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一个的借别字和明显点错的标点改正过来,又将漏字一个一个地添加上去。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魯迅讀書九法 2009-04-01 14:27 《腦友筆記》

1、背書法。魯迅的背書方法與眾不同;三味書屋,壽鏡吾先生規定:學生在年底要背一年中讀過的書,不少學生在背書的過程中背得十分吃力。而魯迅則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簽,在上面寫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個工整的小楷字。他反書簽夾在書裏面,而每讀一遍就掩蓋住書簽上的一個字。多讀幾遍後,他就會理解默誦一會,以加強記憶;這樣,等到小楷字蓋完後,他就把書全部背出來了。

2、抄書法。魯迅先生的日記中記載著:“寫《謝承後漢書》畢,共六卷,約10餘萬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魯迅抄寫的古籍書竟達10萬字。《爾雅》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字典。魯迅為了認識、記憶這部字典中的生僻字,從《康熙字典》上摘訂出了一小本《康熙字典》的抄本,為他經常查閱、運用這些字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3、多翻法。魯迅在翻閱時,要做到:(1)不專看一家書,而是博采眾家之長。(2)不專看本專業的書,也看本專業以外的書。(3)不只看和自己觀點相同的書,也看和自己觀點不同的書,包括論戰對手的書。(4)看本國書,也看外國書,以便得到更多的啟發。

4、跳讀法。魯迅認為,讀書要“先易後難”,不鑽牛角尖。書讀多了,理解力就提高了,知識面就擴大了,不懂的問題也就慢慢懂了。魯迅曾說:“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麼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的。所以,跳過去,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5、魯迅先生在年輕時,除規定的功課之外,天文地理、花鳥蟲魚方面的書,無一不讀;他在精讀時,又主張博覽群書。他在《讀書雜談》一文中說:“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使和本專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裏研究的,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瞭解。”

6、立體法。這種讀書法就是先看幾種名家的選本,從中覺得誰的作品自己最愛看,然後再看這個作家的專集,了後現從文學史上看看他的歷史位置。然後將泛讀和精讀結合起來,既有橫斷面,又有縱剖面;既讀原著,又看輔助讀物。這種讀書法能幫助我們迅速全面地掌握作家的創作思想。

7、剪報法。魯迅先生在治學中,非常重視資料的積累,魯迅的剪報冊貼得很整齊,分類很嚴格,每頁上都有他簡要的親筆批註。剪報是他積累資料的一種方法。

8、問讀法。魯迅先生認為,帶著問題去全面細讀全書,邊讀邊問,邊問邊讀,逐漸深入,就能很有實效地讀書;他讀書時,愛向自己提問題,他拿到一本書,先大體瞭解一下書的結構和內容,然後就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書的內容,給自己提出一大堆的問題。

9、五到法。要使知識記得牢固,用得好。就要運用這種精神高度集中的讀書方法。魯迅認為讀書要五到:一要集中精力,全神貫注;二要細心瀏覽,目光敏銳;三要誦讀朗讀,聲情並茂;四要勤用筆墨,勤記筆記;五要善於動腦,勤於思考。

读书:勇气的力量 大川隆法 2009-03-25 16:38 很好看,但只找到了2部分的连载.不要怕失败。挫折正是青春的勋章,我们在失败和挫折中会有所获得。只要意志深笃,人就能活得热血沸腾,那是如饥似渴地持续的挑战,志存高远,不断向高峰攀登的精神会使人成长。

不要怕死亡。要怕的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地荒废了一生。

不要每天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而要呵斥那举步不前的自己。

在“智”、“仁”、“勇”俱全之后,才有“德”的完成。--------

幸福的科学总裁大川隆法 各自的独立程度越高,友情也就越牢固

所谓友情,在和有一定程度自立精神的人交往时,才容易建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需要自己的空间,也需要获得别人的尊敬。一段关系的亲密与否,无法用外在的亲疏远近来衡量或者加固。有更多精神上的独立,友情才会有更多可品读的余地。那种即使脱离对方也能活得很好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长久而健全的友情。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从长处用人,人人皆成功,从短处用人,人人皆失败。交友的学问正和儒家的用人之道不谋而合。慢慢地出牌,也是在给我们机会去交到各个层面的朋友,并能始终拿捏到一个较好的尺度。

良师益友,是人生中一股向上的力量

与愚人恶人为友,不如像犀角那样独来独往 在2600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反复告诫人们:

莫与愚人为友,莫与恶人为友。

与愚人恶人为友,不如像犀角那样独来独往。

大多数人的决定未必就是正确的,懦弱者常常更愿意用屈辱换回安宁。“以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后面还跟着说了另外一句话:“和而不同”。决不做一个无趣的年轻人

年轻人应努力成为话题丰富的人,多多表达自己的意见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从来没有失败过

有挑战,就必然会遭遇失败,那些有远大目标的人常常会经历更多的失败。可是,惧怕失败就不是年轻人了。惧怕失败的人,他已经提前步入了人生的暮年。说“自己没有失败过的人”,也就是等于说“自己从来没有挑战过”。

任何领域都是如此,目标越高,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如果一开始人们就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挑战,导致到头来一事无成,这才是比失败还要坏的结果。

请跨越我而前行,将我的失败转为智慧,走得更远

读书10法

2009年03月21日 星期六 12:01 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列宁批注读书法 2009-03-06 11:08 P.M.列宁酷爱读书,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释卷。他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的扉页上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论断的所在页码。列宁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加以对待,从不马虎草率。他一般使用铅笔批注,很少用钢笔。他写批注的过程,可以说是与书的作者探讨甚至激烈争论的过程。每当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等,有的地方则干脆写上“哦,哦!”、“嗯,是吗?!”、“哈哈!”、“原来如此!”等等。更有价值的是,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认真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认真钻研,把握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动手笔录,记下某些感受、某个思想火花。(摘自《知识文库》)

*伍尔芙夫人的读书法

伍尔芙夫人(1882—1941),英国作家。其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作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朋友”与当“法官”。当“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摘自《知识文库》)*章炳麟从师读书法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结集有《章氏丛书》。章氏23岁那年,离开故乡到杭州求学,进入俞樾主持的“诂经精舍”。章氏早年读书有贪多求快和急于成名之弊,其实,他当时治经根底尚浅。在向俞樾问学以后,他受其以文字为门径、以汉学立根基的治学方法论的启发和影响,乃将老师告诫的“精研故训,博考事实”作为座右铭,转到力求广博精审的道路上来。

此后,章氏还通过请教老师,给自己制定了治学门径:

1、审名实;

2、重佐证;

3、戒妄牵;

4、守凡例;

5、断情感;

6、汰华辞。

这6条治学门径如果用现代汉语来概括的话就是,做学问学知识必须要:切切实实、仔仔细细以客观的态度研究学问,要力戒马马虎虎地涉猎知识和凭个人意志的主观臆测和不懂装懂的浮夸学风。(摘自《知识文库》)*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爱因斯坦读书三法 2009-03-06 10:50 P.M.有一回,一位搞哲学的同志到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家拜访。走进书房,发现书架上排列着不少外国古典文学名著,案头还放着一本夹着纸条的《莎士比亚戏剧选集》,他好奇地问:“您看那么多的外国小说干嘛?”王亚南饶有风趣地说:“借用你们搞哲学的一句行话,叫‘相互渗透’。我喜欢看外国小说,正是为了搞文科的‘相互渗透’呀!”

王亚南认为,搞学问不能单打一。他以马克思的博学多才为例说:“《资本论》是一座庞大的知识宝库,不仅有经济学理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的知识呢。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及后来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非常熟悉,他准确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来表述自己的经济学现点,把非常枯燥的经济问题谈得别有兴味。而且通过小说所描绘的内容,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如果对追杀恶魔的西波亚斯或被人骂为水獭的瞿克莱夫人一无所知,连臭名远扬的夏洛克也不知是何许人也,要想完全啃动《资本论》是比较困难的。”

“相互渗透”,是王亚南治学取得成就的重要方法。他10岁丧父,家境不济。他深知求学之不易,加之素有救国抱负,所以读书十分勤勉。他读书的面比较宽,进大学后他学的是教育,但他还以中文、英文为辅系,同时修习这两系的课程,付出了双倍的精力和时间。后来,他又花了很多时间研读历史,并精通了德语、英语、日语、法语、俄语。这样,他掌握了文、史、哲、经等方面的精深知识,为以后在经济学领域取得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拿破仑希尔《成功密钥》读书心法

——我个人的阅读心得

1、勿读得太快;要逐字逐句的细读;

2、要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读;

3、要边读边细想,并不断反思自己,问自己问题;最好边读边划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或深深打动自己的语句,然后复述一遍,并找时间抄于笔记本上;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看;

4、《成功密钥》要读三遍,第一、二遍建议早上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读,其他时间勿读。到读完第三遍后,就可以随时读,不在乎早晚了。最好有机会就读!此时也可只读自己抄下来的笔记;

5、有的人读一遍就有效果(但至少两遍)。有的人读了一遍没有感觉,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人而异。所以,建议读了2、3遍后一定要多与志同道合者定期深入交流讨论;

6、最关键的——读后一定要实践!

7、读了2遍《成功密钥》后,找《成功法则全书》来看,至少看其第一章(“智囊团”)。然后再读第三遍《成功密钥》。注意:半年到一年内,最好不要再读任何其他人的成功学著作(即使卡耐基的书)。待半年或一年后,《成功密钥》融会贯通了,才能读别的相关类成功学著作。

办法虽然简单,但坚持不易。不过,只要坚持下来,一年后你就会看到自己变化非常大。真的,一年后,甚至半年内,你自己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有任何希望和我交流讨论拿破仑希尔的朋友,可随时联系我:danielsfgh@hotmail.com。我们也可组成智囊团。

成功,始于足下,现在!

论曾国藩的读书法 2009-02-22 16:46 曾国藩(1811-1876),字文正,号涤生,是近代湖南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办的湘军因一改清帝国八旗制度的积弊而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始祖,他的家书更是因深得古文化的奥妙而广为流传,他也因而成为集孔子所极力推崇的“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的“三不朽”与一身的人物,对后世影响很大。毛泽东称他为“封建社会的精神领袖”,“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

作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特别是他的读书方法,至今看来仍有不少地方可供我们借鉴。

曾国藩认为读书排在首位的是立志。只有具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有一种气度,凭借这种气度而驾御如山的书籍而成为贯通古今而洞明世事的人。在志向中最为重要的是“刚”和“强”,并以此来塑造性格。“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需以明强为本。”“难禁风浪四字璧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应该来说,从读书中塑造性格,曾国藩还是有过人之处的。“高明在于天分,精明在于读书。”今天由于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不少人的性格开始变得柔弱,同时志向也慢慢消退了。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如果大方向把握不好,一个人就会走向偏颇的轨道,更不要说有什么作为了。

在读书中排在第二位的是“识”,这包括一些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比如“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与此书之精局大处茫然不知也。”“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穷经必专守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经以穷理,史以考事……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通常我们看书,或者贪多,或者懒惰,或者干脆是这山望那上高,一本书没读完就频频换书,结果看似读了不少,其实很多都是浅尝辄止的一知半解。“专主义理”则表明曾国藩注重探寻事物的本质而致力于学问的实用,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很多都没有曾国藩谦虚,他们恃才傲物,藐视他人,“盖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曹丕语),“人人自为握灵蛇之珠,家家自为抱荆山之玉”(曹植语),实际上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古代文人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大。曾国藩也感慨“文士之自命过高,立论过亢,几成通病。”,没有虚怀若谷的思想,读书只能算“无识”。

第三是恒,即一种持之不懈的意志力,这是曾国藩强调最多的地方,有很多箴言。如“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则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虽则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说:“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另外针对懒惰者无法实现有恒的遁词,曾国藩批驳道:“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埘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责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这就是曾国藩的精神,他从一个科场屡败的愚钝书生而一跃而成为清朝为数不多的大儒,无不与这种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精神有关。鲁迅也对这种精神予以赞赏:“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之终点而不止的竞技者,和看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综合以上三者,曾国藩是把“立志”放在首位,“有识”放在第二位的,“有恒”则放在了第三位,其实这何尝不是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对他的思想加以批判吸收,可以该为如下顺序。首先是立志,志向远大,方向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是根本。其次是有恒,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最后是有恒,对事物分析要立足长远,同时方法得当就能事半功倍。我想他给我们的启示,大略如此。顾炎武自督读书 2009-03-06 11:06 P.M.“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陈燮君:读书精神与读书方法 2009年03月21日 星期六 11:49 读书人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养育了读书精神,积累了读书方法。读书精神激励着读书人,促进读书人拓展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帮助读书人进一步滋养和弘扬读书精神,读书人、读书精神、读书方法和读书对象一起构成了读书系统的四大要素。在“世界图书日”的主题性思考中,“读书精神与读书方法”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命题。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研究员就此作了精彩的演讲。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做个读书人,以书为友,开卷有益,这些哲理不会被岁月的屐痕所泯灭,反而随着人们读书实践的深化和读书经验的积累,迸发出更为耀眼的火花。即使到了今天电子读物琳琅满目的时代,“开卷有益”依然如故,做个“读书人”不失为新时代的基本的角色认同。李公朴有感而发:求知识虽然不只有读书,但读书,在求知识的过程中总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古往今来无论哪一位大思想家或大科学家,没有不读许许多多书的。郑振铎告诫读者:多读书,常读书,总有好处。不必“手不释卷”,但不可“目不窥书”。蒋子龙在论及读书的益处时说:书可以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郁达夫把书比作“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供给了知识饥渴的乳料。刘白羽把书海喻为“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余秋雨语)。书籍,连接古今,贯通中外,是历史的长老,文明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思维,沟通了情感,容纳了峥嵘岁月、社会变迁、人间沧桑和无限情愫。

读书人还应是个文化人。有了文化人的慧眼择书而读,就会事半功倍。名人名言娓娓道来:书籍浩如烟海,生命十分有限,只有择书,才能充分享用上乘之作。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二三流的书里耗费时日,最终只能驻足于三四流的水准。择书是门艺术,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一部书精读数遍。所谓“旧书不厌有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一段时间中不适当地读太多的书,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不若尽力一书,令其反复通读,而复易一书之为愈。作为文化人读书,会寻求读书的阶段性目标。1979年7月31日,周煦良先生曾在社科院作过一次关于《谈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演讲,当时仅印了油印本,但20多年来我一直在学习。“外语方面应注意些什么”、“本国语言的运用问题”、“翻译标准问题”、“直译与意译问题”等等,常读常新,对于自己外语水平的提高受益无穷。作为文化人读书,会自觉积累自己的文化底气。文化底气是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在读书中应重视基础文化信息的集聚,有些深埋于记忆之中的信息会受益终身。有时在群书的友善相望之中读书、做学问,会支撑起文化底蕴,增强读书的文化导向,主动把握读书的文化含量。基于此,我对买书情有独钟,两三天不跑书店,心里痒痒;一本好书不买到手,后悔几天。家里书满为患。有朋友问起,你家中藏书多少,我笑答大约四五万册。朋友愕然,我连忙作答:“半为实用,半为嗜好。”

在现代社会中,读书人、文化人都是现代人,理应具有现代人的视野和思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互联网的主机数目几乎每年翻一番。人们自觉地结集于“0”和“1”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网络化”特征,具有社会学、文化学意义,网络已不仅是电脑之间的连接,而且是使用电脑的现代人之间的连接。人际交流的一种全新方法随之而生,网络文化为全球图景的不断变化奠定了新的基础。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读书的纸质路径和网络路径并存,读书的仿真、拟真、逼真环境相兼,读书人的意态、神态和心态互融,读书活动面临着仓储式向检索式的演进、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闭合空间教育向开环网络教育的延伸,静态阅读向动态阅读的推进,二维空间阅读向三维空间和多维空间阅读的直入,……作为现代读书人和文化人,拥有精彩纷呈的阅读对象、与时俱进的阅读理念和广袤无垠的阅读空间,读书精神面临着新的升华,读书方法在继承传统有效的方法的同时,面临拓展与创新。

读书方法、科学方法、思维方法

读书方法从“无法”而来,又向新的“无法”而去;读书“循法”从“不据法”而来,又向新的“不唯法”而去。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方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伴随着读书实践: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学习他人的读书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书方法,总结探索自己的读书方法,创法拓展,不拘一法,相互取法,以法增效。在跨学科、大文化和文化大背景下自觉舒展知识链,可以倡导系列组合读书法和网络滚动读书法。借助于全息摄影术,可以把自己的阅读空间从具体的阅读对象中扩展延伸,进行全息式知识补充、视角调整、方式铺垫,此谓全息读书法。对于特定的研究对象,择书而读,读中有研,研中复读,有序进逼,灵性驱动,此谓追踪研究读书法。有些读书方法,看似简单明了,但坚持运用,持之以恒,却受益无穷。如联系实际读书法,即根据研究课题的滚动,周期性地进行阅读准备和带着理论难点重点阅读,为研而读,以学助研,以研带读,释疑解惑。在从事电子计算机和设计工作的年代里,我白天沉醉于线路、集成块、程序设计,晚上则伏案苦读,亢奋于理论探索,写出了《电脑与人脑》、《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哲学意义》、《电子计算机敲开了社会科学的大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十七八个春秋,我开始了对于学科王国的整体探索,在时间学、空间学、学科学、新学科学和新学科史学等学术领域编织起密集的学术经纬,在科学方法论领域亦喜有收获。在上海图书馆担任管理工作以后,学术领域有了新的延伸,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到上海市文管委和上海博物馆工作以后,管理工作虽然快节奏地推进,仍然不忘读书与写作。在进入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担任管理工作以后,我又开始上海城市文化艺术的理论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确立了新的研究课题。联系实际读书法有效地激活了学术思绪,以实践引发理论,以理论深化实践,既提高了管理水平,又在管理实践中放飞了理论思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读书方法受到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导引。从层次结构上说,从技法到方法、论方法、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哲学,依次递进,构成系统。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科学方法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评价、选择科学成就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把读书方法置于科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之中加以梳理、探索,在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乃至哲学的层面上总结读书方法,升华读书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较高的逻辑起点。在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牵引下,读书方法已上升为方法论的思考。

读书方法、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协同、统一,会形成一些新的综合读书法,会在读书实践中讲究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有机组合。一天,我正在读一本有关系统论的书,读得时间长了,合卷稍作休息。猛一回头,并排而立的几个大书橱映入眼帘,刚经分类的一本本图书整整齐齐地竖立在那里。顿时,灵感萌生:把一个书橱的书看成一本专业辞典如何?把几个书橱当作一本综合辞典如何?进而让思绪从区区小屋跳出去,步入堂堂正正的图书馆大楼,把整个图书馆藏书视为一本巨型的百科大辞典又如何?从此以后,我果真把自己的藏书作为一本百科全书来用了。分门别类,慢慢补缺,急用先补,不断更新。新买的书放到了特定的位置上,就像为这本百科全书新增了篇幅;一个课题搞完了,下一个课题动笔以前,先调整一下书籍空间结构,又像是对这百科全书进行了改版。书籍用起来得心应手了。究其所以,正是在读书的空间意识方面开了窍。以后,我又从读书客体的排列空间联想到读书主体的知识空间,自觉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至于时间艺术在读书实践中的运用,有快速阅读法、时间效应法和时间追踪法的探索等等,其乐与其效并举。

读书精神、科学与人文精神、城市精神

读书精神熔炼读书之志、读书之勤、读书之乐、读书之法,读书精神使读者在读书实践中引人入胜、登堂入室。读书精神是读书意志、读书诚信、读书神态、读书风采的集成。读书要有专心致志的精神。陈毅说过:古时候的大学问家在学习上都是有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的。孔夫子读书“发奋忘食”,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求学问的精神,专心致志的精神,保持读书的良好状态,引发气贯长虹的读书气势,激励览读群书的动态推进,迎来读书的持续效应。读者要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美国人梭罗在《人生金言随笔》中说到: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这需要一种训练,像竞技家必须经受的一样,要不变初衷,终身努力。“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以“崇高的训练”作为终身的努力,无疑有助于不断地在书海中博览、进取。追求读书精神者必然探索读书境界。《琦君散文》中说到: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流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在读书实践中要弘扬读书精神,就要养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遨游书海,驰骋书林,有利于人对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的探索以及生存理论的研究,人文精神的导引以价值性指向为主,求真,求善,求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为基础,以大量的积累、实践、提升和发展为过程,以合逻辑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为贯通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获知能力乃至科学精神,归根到底都要被人文精神所统摄。中国的文化艺术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凝聚和精气神密切相关,在读书实践中聚精会神、养气升格,追求剑胆琴心,务实进取,励精图治,坚毅不屈,可以进一步养育读书精神,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读书精神的磨砺和城市精神的塑造浑然一体。人生是本大书,社会是本大书,城市是本大书,若把阅读书籍与阅读人生、阅读社会、阅读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拓展阅读空间;如把读书精神的激励与城市精神的弘扬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精神能级。上海城市精神是“以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上海城市从闭锁到开放,引发出上海人的开放精神;城市在反思中感奋,催生出上海人的进取精神;城市从全球视野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明个性,滋养着上海人的创新精神;城市从敢为天下先的开拓中,激发了上海人的竞争精神;城市从各路人才的汇聚闯荡中海纳百川,孕育着上海人的宽容精神……世纪之交令人瞩目的上海城市的巨变,为新时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文物把上海城市的记忆回溯到曾经被这块土地承载过的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3700年前的马桥文化;提醒读者上海是民族工业的摇篮、革命风云的集聚地、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凸显地,在这里,文化名人曾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逗留过,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神韵。上一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门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著名世界语作家爱罗先珂,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等都先后访问上海,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如果我们把名人逗留之处、寓居之所挂牌纪念,那么,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会出现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从另一文化侧面反映城市精神的海纳百川。上海坚持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努力把城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让文化建设处于较高的品位和立意,积极促进文化创新机制的形成,整合发展城市雕塑,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群建设,加快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上海是本偌大的书,上海城市发展续写着上海这本大书。解读上海,曾诞生了茅盾的《子夜》、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解读正在巨变的21世纪的上海,也必然会催生城市的史诗和传世的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城市精神孕育了大书的著述,而读书精神的升华又对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对城市精神的进一步塑造予以反哺,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弘扬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篇:古代伟人读书方法和名人名言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5、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袁牧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英国)谚语

9、进学致和,行方思远。——字严

10、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11、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12、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13、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5、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

16、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17、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18、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19、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20、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2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

22、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23、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24、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2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26、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27、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报摘

28、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29、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30、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31、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32、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3、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3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35、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37、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清)王永彬

38、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拉普拉斯

3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元)许名奎

4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41、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42、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清)左宗棠

4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44、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华罗庚

4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6、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47、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48、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49、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宋)陆游

50、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51、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52、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53、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54、读书要玩味。——(宋)程颢

55、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清)章学诚

56、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8、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59、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60、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南森

61、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62、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63、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乌皮特

64、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65、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66、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斯迈尔斯

6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68、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69、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柯里叶尔

70、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7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72、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小普林尼

73、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钱伯斯

74、有些人生来只会吸收书中的毒素。——琼森

75、一切书籍不是刀剑,就是梦幻;你可以用语言进行杀戳,也可以用语言进行迷惑。——阿·洛威尔 76、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哥尔斯密

77、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78、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79、那些你打算焚毁却又舍不得松手的书才是有用的。——塞·翰逊

80、书籍应有助于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中的一个:获取智慧,变得虔诚,得到欢乐,或便于运用。——德纳姆

81、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独自阅读一本小书时,我才得到了安宁。——坎普腾的托马斯

82、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马塞尔·普鲁斯特

83、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忒伦提乌斯·摩尔

84、读者的好恶能决定书的命运。——莫鲁斯

85、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86、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赫兹利特

87、提防那只念一本书的人。——拉丁谚语

88、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法国哲学家阿兰

89、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90、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91、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92、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93、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94、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95、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搞自:

96、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97、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宋)朱熹 98、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

99、拥有书籍就是教养的证据吗?果然如此,谁在教养上足与拥有满屋子书籍的书店主人抗衡。——路基亚诺斯

100、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们的人才是好的。——皮丁

第四篇: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 资料(一)范文

一,诚实。诚实是成就任何一番事业的基本品德,无论大小,伟业当

然更不例外。很多人以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为成事的基本要件,以阴谋

诡计为主要手段。但鲁迅说过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诚实主要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倘若他不诚实,他就不可能有实事求是解决

问题的能力,诚实是能够客观看待事物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二,勤奋。

这也是成就伟业的先决条件,其素质的开发可能得益于父

母的勤劳。因为勤奋伟人读了相当多的书,因为勤奋他才锻炼出一幅坚

强的体魄

四,意志。

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意志,成就一项伟业意志的因素

更不可或缺。伟人的意志笔者认为并非是有人刻意为之而培养的,应该

说是伟人自己无意中培养起来的。

五,惜时。

惜时也是成就伟业的条件。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在于他有伟

业的支撑,而伟业却不仅仅是一两件事情就算的。伟人在青少年时

期就储存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对他无用的知识他从不学。他绝不浪费

时间,这从他曾经多次退学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认为他还应该打好基础才劝住的。优胜劣汰伟人很喜欢看书,但却不愿意

上大学怕浪费时间。纵观伟人的一生几乎没有虚度过,主要都用来做事

了。伟人所有其他时间的花费也是为了更好地做事——改造世界。

第五篇:伟人读书故事

毛泽东读书故事

毛泽东一生特别喜欢读书,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天天离不开书本。他总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抓紧时间或读书。他骑在马背上看,坐在火车上看,睡觉前看,甚至连吃饭时都看。直到他去世前,眼睛看不见了,还让别人读书给他听。他看的书包括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

正是因为毛泽东博览群书,才成为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长沙城里有个定王台,并不很高,站在台上也望不了多远,但有座楼,当时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就座落在这里。图书馆楼上有各种中外书籍,楼下大厅是阅览室。这个图书馆刚开办不久,每天去看书的人也不多。但每天一开门,就有一个穿着朴素、高高个子的年轻人,不急不缓地走进馆里来。他借到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前,用心地看,一直要到闭馆的时候才出去。这个年轻人,天天如此,风雨不误,他就是毛泽东。他每天在这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只在中午的时候,才出去买几个包子或烧饼,用来充饥。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曾说:他“一到了图书馆,就象牛进了菜园,拚命地吃!”毛泽东什么书都找来读,有关中国的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都读。在这期间,他读了亚当·期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论》、赫哲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业》、孟德斯鸠的《法意》和卢梭的《民约论》、《社会通诠》等,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总之,凡是当时从外文译成中文的名著,他差不多都读遍了。在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很大的《世界坤舆大地图》。毛泽东同志每当经过这里时,总要站立许久仔细地看一看。他觉得天下真大,他的眼界也开阔了。

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是这“四多”方法的实践者,所谓“多读”就是不但要博览群书,而且对重要的书或文章要多读几遍,达到精、熟的地步。少年时,他读过韩愈的古文和唐宋诗词,无不读到能背诵出来的程度。他爱读诗,能背诵四百多首古诗„„所谓“多写”,就是课堂上写听讲笔记,课后自学时写读书笔记。读书文章就要摘录其中好的句子或段落。经过多年积累,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就有好几大网蓝。“多写”的又一项内容,是他在看书时坚持写眉批,例如一本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十来万字,毛泽东在书的眉头上,却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全书逐字逐句都用墨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批语中,有简单地表示赞同、反对、怀疑的话;有很多地方,则是根据前人的学说,加以综合、概括、比较、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眉批的墨迹也有两种到三种,有些是对前面的批语,又加以批判和补充。由此可见,毛泽东读书,是多么

勤思苦想、严肃认真。所谓“多问”,就是他除在本校学习外,还经常走出动到社会学习。那时,经常有些外省的名流学者到长沙讲学。毛泽东常常去拜访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总想多得到一些新知识。长沙有人组织“船山学社”,每星期日举行讲座,讲王船山的学说,毛泽东也常去听讲。他常对人说:学问就是讲的又“学”又“问”,二字连起来成为一个名词,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不但要好学,而且要好问。

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毛主尤其喜欢“动笔”读书。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书中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改正了。毛主席还喜欢加批注,上学时就曾批注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批注。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转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批注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少年鲁迅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是写对联的好手。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学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一)牛顿在篱笆下读书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

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二)高尔基读书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三)宋濂守信好学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四)海因里希·伯尔从小爱读书的故事

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

面包坊的老师看见他走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小伯尔,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还有新来的葡萄夹心面包。‛

小伯尔真想吃一个香喷喷的面包,但他喜爱的新书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个谎:‚谢谢

您,我已经吃过了。‛说完,他拔脚跑了起来。他想赶快离开这儿,逃离那阵阵香味带来的巨大诱惑。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数学题,可小伯尔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早上没吃面包,现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尔在心里说:‚肚子,你别叫了,我要买一本新书呢。等我把新书买回来,一定把你喂得饱饱的。‛

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他把铁罐里的钱倒出来,仔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足够买一本新书了。‛他自言自语道。他把钱又放回铁罐中,抱着小铁罐朝书店走去。

来到书店,他大声地对书店里的店员说:‚阿姨,我要买一本新书。‛

店员奇怪地看着他,说:‚孩子,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有,阿姨你看。‛说着,他把小铁罐高高地举了起来,摇了摇,铁罐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哪来那么多钱呢?‛店员不相信似的问他。

‚我省下来的面包钱呢。‛

店员叹了口气,说:‚可怜的孩子。‛说着,她便去书架上拿了小伯尔最喜爱的《格林童话》。

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张牛皮纸,小心地把书的封皮包起来。他把新书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闻着书页中散发的油墨芳香。‚这本书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书了。‛他有点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语着。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

长大以后,爱书的小海因里希〃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五)居里夫人的读书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下载成为伟人就学伟人的读书方法3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为伟人就学伟人的读书方法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伟人小时候刻苦读书

    伟人小时候刻苦读书 1.伽利略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

    建党伟人

    建党伟人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主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犯了右......

    伟人故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

    伟人事迹范文合集

    伟人事迹 毛泽东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

    伟人事迹

    名人勤奋读书故事录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

    伟人周恩来

    《伟人周恩来》观后感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诞辰纪念日。今年的这一天,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3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缅怀周恩来总理。在学院三代......

    伟人名言

    伟人名言1、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仓)励志名言2、事业常成于坚韧,而毁于争躁(伊朗)3、顽强这就是作家技能的秘密(杰克·伦敦)4、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

    伟人名言推荐

    伟人名言01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02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3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04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05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06诸葛亮: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