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伟人谈学习
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美德”,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不食则死,死则已;不学则入于禽兽而不自知也。人与其禽兽也,毋宁死。”
在我们中国古代,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清圣祖,都深知“国将兴必重学”的道理。贞观六年,唐太宗在诏令中说:“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为此,他决定:每月逢五逢十,由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在弘文馆给一些官员讲史籍,听讲人的名单由他亲自审定。
有位日本朋友问孙中山:“我每次看到你,谈不到三句话,就要讲革命,不知先生在革命之外,还有什么嗜好?”孙中山先生回答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了。”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毛泽东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终身学习成就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进而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几个小时,还示意工作人员给他读鲁迅的著作。周恩来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1962年2月6日,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曾强调全党的学习问题。他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个问题的道理,不必多讲。这几年的教训是,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体会不够。我们有许多错误是从这里来的。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我们还是要造成一种学习的空气,学习理论的空气,(毛泽东:不重视学习理论,天天搞事务,一定要迷失方向。)学习实际的空气,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党风,我们党的一个好的传统作风。”
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在火车上,毛泽东与当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谈到《三国志》里的《吕蒙传》。吕蒙是孙权鼎足江东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主要贡献就是策划和主持了袭取荆州的战役,使孙权的势力从局促的江南向长江上游伸展,获得了一片宝贵的战略缓冲地带,同时也解除了来自荆州上游的威胁,为孙权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孙权掌握了荆州,使刘备继续扩张的趋势骤然停顿,孙、刘的长期稳定的联盟才成为可能,三国鼎力的局面才基本确定,吕蒙对孙权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此,所以孙权对吕蒙的早逝十分惋惜并深感沉痛。在闲谈中,毛泽东说起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讲完故事后,毛泽东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
据《参考消息》2013-5-6在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被认为收藏了全部的人类知识。而如果把今天全世界的信息平分给每一个活着的人,那么每个人拥有的信息量将足足超过当年亚历山大图书馆全部藏书的320倍。如果把所有这些信息刻到光盘上并且分5摞叠起来的话,那么这些光盘可以一直堆到月球。
从周总理反对“文山会海” 到温总理抓好两个“四”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一直提出反对“文山会海”,八十年代初,报刊上就讨论过要“平文山、填会海、砍表林”,早在19 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说:“我们必须反对那些空洞的不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的文牍,反对那些冗长的不经过准备、不做出决定的会议,反对那些只会坐机关、开会、签公文而不研究业务、不熟悉情况、不检查工作、不接近群众的工作作风,反对若干国家机关中的机构臃肿、办事拖沓、纪律松懈、责任不明的现象。因为这些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是完全不符合我们的国家机关的要求和人民事业的利益的。”
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反对这种现象呢,说明这种现象始终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究其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显示领导重视;其二,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上级开了会,就对下级也开会布置或传达,再没干好工作或没完成任务,我就没有责任了;其三,温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人大代表提出:“不少地方领导干部陷入文山会海不能自拔,这个问题不很好解决,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温总理说:“文山会海的根子在于政府的职能转变。过去政府管了很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这也是人员膨胀、机构庞大、文山会海的根源,更重要的是他束缚生产力,因此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把应该交给企业、中介机构、市场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
抓大事就事要抓好两个“四”:第一个“四”指经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即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第二个“四”指政府职能的四条,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经济管理、社会服务。有的领导干部对第一条的理解不是经济调节而是经济管理,政府职能要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
因工作需要,会议当然不可能绝对不开,但非必要的会议大可以避免。
陈毅元帅的道歉
那是1940年10月,东台县开明地主、苏北参政会一个名叫施文舫的参政员,当面给陈毅提意见,指责东台县一个区委谭启民贪污腐化,瞒上欺下。言词中有批评陈毅偏听偏信之意。陈毅脸色大变,当面怒斥,施文舫悻悻而去。陈毅察觉到自己态度不妥,次日晨,他早餐未进,随即带着警卫员步行到施文舫家登门道歉,施文舫热情相待。事后,陈毅面嘱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对谭启民给予了严肃查处。
24年后,陈毅还念念不忘这件事。适逢63岁生日,回首往事,感慨系之,抒怀诗云:“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大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大大开生面,红日散乌云。”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从方志敏的自责和陈毅的道歉中,我们感受到,方志敏、陈毅都把工作中的教训看得与经验同样重要,都当作党的事业所需要的财富,而不是个人的声誉和面子。字里行间,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赤诚可鉴,责任感可鉴,事业心可鉴
宋代吕本中《官箴》一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的。书中开头写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自宋代至清代,这段话都是官员的座右铭。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态度
1。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不学习好,就无法生存。
2。学习要自觉,不能有别人监督,催着学习,即使假期也不例外。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时间,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等,将使自己终身受益。
4。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自己的分分秒秒,保证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
二。学习方法
1。数学:没上课前要预习,上课过后要复习,作业要及时作。定理、定义、公式要能熟记,并能灵活应用。要多做题,找出内在规律,特别是自己不太熟练,为见过的体型,不会的题决不放过。
2。语文:多看书,特别是古文,要利用空闲时间,增加文学修养。遇见好的句子,段子要会背,在作文中就能信手拿来,为己所用。老师的讲解要认真听、注意记。要泛读精读相结合。
3。英语:要多记多背,大声朗读,克服怕说错、怕被别人笑的心理障碍,勇敢地参与交流。单词、短语要给自己订出指标,牢固掌握。达到三点,即、能听懂、能认识、能汉英互译。
4。物力、化学:做题是要分析理解所给出的条件,因为每一个条件都有它的用处。掌握基础知识,要预习和复习,那怕十分、二十分钟的时间对当天的课、明天的课进行复习和预习!必须知难而进,不能遇到拦路虎就退缩不前!把不会的问题集中起来,上课时认真听,一定要掌握。
5。地理、历史:在自己的大脑中有空间和时间观念,知识要有连贯性,多记、多背。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
文摘
----写作篇
鲁迅先生写作锦言
1、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
2、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
3、模特儿不用一个固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4、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作小说的材料写成Sketch(缩写),绝不将Sketch的材料写成小说;
5、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都是东欧及西欧的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6、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7、不相信“小说做法”之类的话;
8、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古语:满招损,谦受益。意即:自满,狂妄自大,不知人外有人,是没有好处的;遇事谦虚,多向人求教,必将收益非浅。
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
教书育人,行善积德,于人明志,于己心安。企业培训何尝不是在帮助雇员提升工作技能和自我进阶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借用蔡元培先生的话,“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我再加一句: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良善的施教者。企业选择培训人员,亦当如此!
第二篇:像伟人学习征文
怀想天空
时集镇西洪小学冯彦
今夜,微风徐徐,繁星点点,蛙声一片„„ 我仰望夜空,想起曾经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出现过多少闪亮星辰。其中最明亮耀眼的一颗,划破了几千年的黑暗,成为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这颗星,人们称之为时代的大救星——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
他要去唤醒太阳,用光明驱散黑暗和赖黑暗以生的百年魔怪。他找到了夜行的同伴,结伴而行,一起赴汤蹈火。历史眷顾了他们,那颗人类历史的天空上最明亮的星,一下子给黑暗中的夜行者照亮了方向。于是——
在“万木霜天红烂漫”时节,他“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在“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重阳日,“战地黄花分外香”;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壮征途上,他带领红军战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尽枪林弹雨、艰苦卓绝,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六盘山,居高远眺,怀着“今日长缨在手”的自豪,展望“何日缚住苍龙”胜利前景。他藐视一切反动势力,“欲与天公试比高”;他最相信的是人民的力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带领的人民军队,赶跑了小日本,打垮了蒋介石,不久又痛揍了美帝黑心狼。“一唱雄鸡天下白”,黑暗终于被击退,黎明终于来了。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时势造英雄,英雄的出现是偶然亦是必然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需要以人为镜,用伟人的事迹来激励,点燃自己。我想,我和我的学生们要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学习。
我们要学习他那坚毅且肯于钻研的精神。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历史、地理、文学„„无不涉猎,尤其对社会科学类的极感兴趣!为了读书,他每天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去到晚上关门方才离开,只在中午离开去买一个包子或者一块饼充饥。他读书并不是囫囵吞枣般掠过一遍就算,而是会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对于自己不懂的他更是“锱铢必较”或查阅书籍或请教老师,甚至于一个他不懂的地名他都会查个明白。而现实中的我们是这么做的呢?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我们都有不怕苦,不怕累,肯于刻苦钻研的精神吗?
我们要学习他那坚如磐石不肯屈服的意志。为了能够锻炼其意志,他常拿着书到最喧闹的南门去学习;为了能够强壮其体魄,他在寒冬用冷水浇体。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每天坚持锻炼,即使在狂风暴雨之际他也从不懈怠!他经常会在暴雨中大声朗诵唐诗,或者爬上那岳麓山顶,享受着风雨带来的酣畅淋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愧是毛泽东!难怪乎他会在漫漫革命道路中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也绝不言弃,傲立于天地之间,挺身于山川宇内!这便是领导中国人取得革命胜利的人啊!而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没有三心二意,不思进取的时候呢?我们离伟人的精神还差得远呢? 我们更要学习他那关心实事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当逢乱世,他没有只顾一己之安危而选择明哲保身不问世事。相反,他热衷于看时事报纸并时常给他的同学们分析中国国内混乱局势以及国外的发展近况等等。他组织学友会进行时事讨论并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国抗议运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的满腔热血表现得淋漓尽致。“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他将救国救民的重担挑起。这便是一代伟人啊!虽然我们处在和平年代,但若无毛泽东心怀天下,若无为中国富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那么何以担此为中华崛起的重任呢?我们还会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仰望天空,毛主席虽已成为历史,但他的精神却生生不息,他像耀眼的明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怀想天空,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学习,从此我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天空。
第三篇:向伟人学习演讲稿
向伟人学习演讲稿
一代伟人——邓小平
一、邓小平简介
听《春天的故事》,初步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邓小平一个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也是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著名政治家、出色的外交家、卓越的军事家、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生三落三起,是充满传奇色彩、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是为建立新中国,叱咤风云、横扫千军、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他是高瞻远瞩、扭转乾坤、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昌盛的总设计师。他那顺境不傲、逆境不俯、毅力顽强、不卑不亢、宽厚仁义的为人,更是为世人所称道、所怀念、所深思。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邓小平成就他如此辉煌的一生,是他的才华吗?是,但有才华的人多的是;是他的信仰吗?也是,但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者,也绝不乏人;是他的胸怀宽广吗?是,那我们又要问,是什么力量铸就了他那如此宽广的胸怀呢?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的封底,写了邓小平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①揭示了邓小平同志辉煌一生的根本所在。
谁也无法否认,“邓小平”将会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极其辉煌的字眼。正是邓小平将中国从濒于崩溃的边缘推上了改革开放的健康轨道;正是邓小平,在中国遭受内外交困而彷徨苦闷的危险时刻又一次向中国共产党,也向全国人民指点了迷津,从而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踏上了新航程。邓小平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一个人如何能够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邓小平一生忍辱负重,乐观豁达、勇猛进取。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但他笑看风云,潇洒纵横。是什么精神力量让一个人能有如此巨大的自制力?是什么精神力量让一个人能够视灾难如浮云?
邓小平一生最伟大的功绩,竟然是七十五岁之后完成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皆破了世界历史的记录。即使是崇尚创新精神的美国,也很难找到七十五岁之后创业能取得如此成功的人。回首往事,邓小平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的反对声音此伏彼起,但他对自己认准的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而是“愈挫愈坚”。20年改革历程,邓小平高招迭出,气势磅礴,精彩纷呈,不断将中国改革开放推向高妙之境,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
披阅历史,我们知道,20年改革开放的无数神来之笔和惊人之举,几乎完全出于邓小平的“宸衷独断”。一个年逾古稀之人,怎能有如此大胆创新的思维?他那永不枯竭的创新思想源泉究竟来自何处?邓小平那出神入化的战略判断力是如何炼成的?若没有对世界大势、人类命运和演变历史的深刻把握,他怎可以那样自信?
中华文化所标举的圣人或完人,乃是“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有人或以为,邓小平的立德、立功超越群伦,自不必论,然立言就稍逊一筹了。的确,终其一生,邓小平没有撰写什么高深莫测的鸿篇巨制,亦没有多少耀眼眩目的新奇术语。他自认自己的学问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我们拜读《邓小平文选》,通篇都是平常语言,少有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任何稍微识字之人,基本都能读懂小平的著作。然而,小平著作开门见山、朴实无华、直探事物的本源,具有排山倒海、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让一切咬文嚼字、故弄玄虚的长篇大论,黯然失色。“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历来经济学者的相关论著,多如天上的星,然而,似乎只有等到邓小平开口,那么玄妙深奥的理论,才能为芸芸众生完全明白,连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也知其道,用其妙。看邓小平的一生
2、邓小平的来历
“邓小平”三字源于武汉 是为秘密工作的需要。“邓先圣”是邓小平父母为他起的本名。与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其父母给他起名“先圣”,是希望他能够像圣人一般生活成长,日后光宗耀祖。五岁时,邓小平被送到设在本村的私塾进行启蒙教育。私塾先生认为“先圣”这个名字对孔圣人有欠恭敬,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为“邓先贤”。从邓小平少年学习到留学法国和苏联,一直到一九二六年回国到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任职,他使用的是这个名字。
一九二七年,邓小平到位于武汉的中共中央工作。当时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等反革命运动,白色恐怖遍袭全国,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的武汉也未能幸免。为适应白色恐怖环境下秘密工作的需要,他从此改名“邓小平”,随党中央机关在汉口与武昌之间经常转移,顽强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随着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邓小平”三个字成为二十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响亮的名字之一。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二、“打不倒的小个子” 细解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1、第一次政治磨难--“毛派头子”
1931年7月,邓小平从上海乘船,经广东、福建赴江西,8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瑞金,担任了中共瑞金县委书记。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临时中央全面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反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排挤和打击执行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同志。指责邓小平等执行了所谓“纯粹的防御路线”,并撤销了邓小平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职务,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是他政治生涯中受到的第一次磨难。邓小平的妻子金维映,在他受批判的时候,和他离婚了,不久后嫁给了李维汉,此为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一次挫折。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推翻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至此,在长征开始前支持毛泽东的同志都得到平反和提升,不久,邓小平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此为第一次政治挫折后的崛起
2、第二次被打倒。
毛泽东发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明显是针对刘少奇、邓小平的。1967年1月11日,邓小平被取消了中央政治局的资格。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公开点名批判邓小平,称他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谪居江西的邓小平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当工人。
1973年2月,邓小平接到中央通知,要他返回北京。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西方一家杂志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重新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邓小平,本着对国家、民族和党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心,义无反顾地发起了一场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的全面整顿。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经过对包括军队、工业、农业、交通、科教、文艺在内的全面整顿,收到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1975年1月,党的十届二中全会追认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他为党中央副主席、第一副总理,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样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担负起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工作的重托。此为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二次崛起。
3、第三次被打倒 1975年秋季,“四人帮”几次向毛泽东汇报,说邓小平要否定“文化大革命”。说邓小平“想翻文化大革命的案”。“四人帮”诬蔑邓小平是“四五”运动的总后台,随后毛泽东撤销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这是他第三次被打倒。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恢复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这一次复出即是邓小平的第三次崛起。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以推翻“两个凡是”为突破口,大刀阔斧地恢复和整顿科教秩序,为新时期的科教改革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4、一代伟人
大难必有大福
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辉煌。他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愈挫愈奋,历久弥坚。对他的不懈奋斗,历史降他以大任,报他以成功。为什么?为什么三次都“打不倒这个小个子”,这有三个“健身”绝招——腰硬,心宽,脚底稳。
1)打不倒,因为腰杆硬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有一个传神的细节:邓小平在第一次被打倒后连写两三份检查,指控者仍不满意,邓小平坚称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别的可说了。说罢,邓小平“把腰杆一挺,直直地站在那里,不愿为此再费口舌”。
人的腰杆一旦硬起来,是宁折不弯的。小平的腰杆硬,背后是小平坚持真理、不附权势的政治品格。他曾对外宾说:“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
他从不向错误弯腰低头,哪怕犯错的是至高无上的毛泽东。1975年11月,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作总体肯定“文革”的决议,邓小平予以坚决而巧妙地拒绝:“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是,他再次被“打倒”。小平的腰杆硬,甚至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浩劫中,唤醒了大多数中国人挺直腰杆,重拾分辨是非曲直的勇气和能力。
1974年11月,毛泽东在谈起邓小平抵制江青等人一事时对邓小平说:“你开了一个„钢铁公司‟,好,我赞成你!”同年12月,毛泽东又称赞邓小平“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毛泽东对邓小平刚强人格的欣赏,由此溢于言表 历史证明,当一个人的腰杆挺直,赢得了批判者的尊重时,这个人是没办法打倒的。
2)打不倒,因为心胸宽
1985年7月,一位外宾向81岁的邓小平请教长寿秘诀。邓小平的回答是四个字“乐观主义”,“天塌下来不要紧,有高个子顶着”。1976年,第三次被“打倒”前,他面对“四人帮”威胁,报以淡然一笑:“我是聋子不怕响雷打,死猪不怕滚水烫。”小平曾向外宾揭秘:“我是三下三上的人,对什么问题都持乐观态度,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
这坚定的信念,装在小平宽广的心胸里,成为他“打不倒”的又一绝招。
在蒙冤落难的这间“大学”里,年近古稀的邓小平博览群书,锻炼身体,默默思考,徐图振作,最终涉过道道险关,重新领航中国。有如此宽广无私、乐观向上之心胸,对暂时遭受挫折的小平来说,就是有人“再踏上一只脚”,也许他还会说“不妨把第二只脚也踏上去”。毕竟,心宽者体壮,体壮者“不倒”。3)打不倒,因为脚底稳
那是在1976年初,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厂里传达完文件,外边有些人就问陶端缙:“如果中央又派邓小平到你的车间里改造,你怎么办?”
“我们还是照样。”陶端缙脱口而出。没料到这句话被人偷听到了,并写信给江青告状,老陶挨了一番调查,幸亏“四人帮”很快就倒台了。
好一句“我们还是照样”,民心所向昭然天下。在江西,听得最多的是群众暗中保护邓小平的故事: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邓小平还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内,邓小平每一次落下,也总有人挺身而出为他说公道话,而且支持者一次比一次多,最后在天安门“四五”革命行动中汇成拥护邓小平的海洋。
希腊神话里,英雄安泰是大地母亲的儿子。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他就拥有无穷的力量,就能够所向无敌。
伟人邓小平,就像安泰一样从大地吸取无穷的力量,不管跌倒多少次,母亲总会把扶起,继续前进。只要他站在大地,就永远不会被“打倒”。
因为,他是忠诚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根牢牢扎入了大地。也许,这正是他“打不倒”的真正根基。
三、邓小平的个人爱好
邓小平爱好很多,他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个领导应该隐藏某些私人色彩。抽烟、喝酒、足球、桥牌以及四川人钟爱的辣椒,这一切,都为人民所熟知。因为多了这些可想象的空间,人民和他可以很亲。思想解放的念头,是不是伴随着一支中华烟?某一杯茅台酒,是不是知道特区名字的来历?而伟大的一国两制,和某场桥牌有没有关系?这样的想象,让天才的设想和我们的心、我们的情感更为贴近。
1、软禁岁月扑克解闷
1976年4月,邓小平再次被软禁,这是他第三次被“打倒”。有段时间他不想看报,不听广播,又没书看,就一个人在屋子里散步走路,或者拿出扑克牌,一个人在桌子上摆牌。有一天,家里突然接了一个电话,说有人要找他谈话,不许带秘书,不许带警卫,不许坐自己的车。全家人默默地把他送到家门口。并随手拿了一副扑克牌,悄悄地放到他的口袋里。给他拿上一副扑克牌,解解闷。
2、爱看足球
邓小平在西方共生活过六年多的时间(包括在苏联一年),他的确习惯了一些外国的生活习惯,例如爱吃土豆,爱喝法国葡萄酒,爱吃奶酪、爱吃面包、爱喝咖啡等等。与他一起留法的一些老同志们也多有此好。在法国时还染上一个嗜好,而且终身兴趣盎然,就是看足球。在法国,他没有钱,有一次为了看一场国际足球比赛,花了五个法郎买了一张最便宜的门票。后来他回忆起来还说,五个法郎,是一天的饭钱,在那时候对他来说可不容易呀!而且看球时坐的位置又最高,连球都看不清楚。他还记得,那次世界比赛的冠军是乌拉圭。解放后,他一直是足球的热情观众,有球必看,连在北京农坛体育场娃娃队的比赛,他也去看。不但他自己去看,还带着家人去看,看不懂也要去。
3、情系大海
邓小平酷爱游泳,特别喜欢在大海中游泳。1989年,他对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股气势。”七十高龄以后的邓小平,差不多每年的夏天,都要兴致勃勃地到大海中劈波击浪。1983年夏天,邓小平已近八十高龄。他在东北和华北一些地区视察工作之后,来到了大连棒槌岛。在岛上的七天时间里,除了一天因海上漂浮油污没有下海外,每天上午他都投身大海,与风浪为伍。
他的女儿邓林写道:“爸爸则愿意顶着风,迎着浪钻进水里,勇往直前,游向大海的深处。爸爸非常珍惜每一次下海的机会。每年去北戴河,到达的当天,他就要下海;离去的那天他还要下海,天再冷,浪再大,他都舍不得放弃。” 1992年的夏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北戴河。但是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医疗小组决定不让他下海了。邓小平坐在海边深情地看着大海。每天早晨起来,他最关心的是,天气怎么样,风力多大,水温多高,海浪大不大。他太向往大海了。后来,经过医疗小组研究批准,邓小平终于可以下海游泳了。这一年夏天在北戴河,他一共下海游了八次,每次大约45分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在大海中游泳。
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向大海,他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
三、邓小平的伟大人格
1.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邓小平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伟人,首先就在于他有坚定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有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邓小平从 18 岁参加革命开始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历经 70 多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各种艰难挫折,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是事业顺利,还是遇到挫折,他的理想不改变,信念不动摇,信仰不放弃。他曾经说到: “ 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如果从一九二二年算起,我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已经工作了六十多年。” 他说,在革命斗争中 “ 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潮流,邓小平坚定地说: “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对于社会主义出现的暂时困难,他显得异常冷静。他说: “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 ”。邓小平不仅坚定自己的理想,他多次告诫人们: “ 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2.博大的胸怀、无私的情感
人都是有感情的,邓小平既有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同时他一言一行展现了一个伟人的博大胸怀。
对党,他满腔热情。他 18 岁时就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20 岁转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来到苏联学习。“ 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回顾这一段历史,邓小平非常感慨地说: “ 在那个时代,加入共产党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一切交给党了,什么东西都交了!”
对祖国,他无限热爱。他曾被授予世界公民的荣誉,他却以 “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 为荣。当香港回归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他毫不含糊地对撒切尔夫人申明自己的观点: “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如果 1997 年中国还不收回香港,“ 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领导人对祖国统一的迫切愿望。
对人民,他一往情深。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就已经指出 “ 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 ”。他说: “ 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又提出衡量路线政策对不对的标准,要看 “ 人民拥护不拥护 ”、“ 人民赞成不赞成 ”、“ 人民高兴不高兴 ”、“ 人民答应不答应 ”,表达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强烈的爱民之情。
对自己,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当官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事,当过总书记,三任秘书长,到退休时已经 80 多岁了,他要把自己的经验、才能和智慧贡献出来,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多做点事,而不图别的。他生前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死后骨灰撒入大海,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最高境界。
3.坚韧的意志、乐观的态度
无论是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还是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都是一个难不住、吓不倒、压不垮的硬汉子。他历经千难万险,经受各种考验,靠的就是坚强的意志毅力和乐观主义态度。在三落三起的生涯中,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但意志不消沉,信仰没有变。政治上的排挤,精神上的打击,生活上的折磨,他都默默地承受了。忍耐、等待、保持信心,成为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在挫折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坚韧精神
邓小平能够战胜挫折,渡过难关,在于他对现实的乐观主义态度。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 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 他经常用 “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 来形容他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来源于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对事业的必胜信念。他说信仰是一种动力,有了坚定的信仰,对什么问题都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即使是在 “ 文化大革命 ” 那个最艰难的时候,还是 “ 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
4.坦荡的作风、谦逊的品质
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道,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这是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对于这一点,邓小平曾经不无自豪地说,我一生问心无愧。他作风正派,不搞小圈子。他说: “ 我问心无愧,其中一点就是从来不搞小圈子。” 不仅自己不搞小圈子,也从不加入别人的小圈子。在对待高岗、饶漱石的问题上,由于邓小平坚持原则、站稳立场,使得党中央能够及时地粉碎高饶反党联盟。他为人正直,心口如一。在庐山会议上,在 “ 文化大革命 ” 中,他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直言不讳,不计后果。他多次落难挨整,但他从不有意整人,相反别人受困遭难,他总能挺身相助,说公道话。
邓小平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历来反对夸大个人。他说: “ 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我所做的事,无非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党的这些政策也是由集体制定的。” “ 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做得出来的。” “ 过分夸大一个人的作用并不有利 ” “ 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 ”。他反对为自己个人歌功颂德。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中,他都明确表示不写自传,也不希望别人给自己立传。他不愿提及自己的功劳,却常常讲自己的过错,他说: “ 我们应该承认,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拿我来说,能够四六开,百分之六十做的是好事,百分之四十不那么好,就够满意了。” “ 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
5.非凡的智慧、创新的品质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才华非常赏识,称赞他 “ 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 ”,“ 是个难得的人才 ”。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上,显现了邓小平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毛泽东逝世后,如何评价毛泽东的问题非常敏感,邓小平凭借其非凡的智慧及过人的胆略,成功地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他不仅区分了毛泽东的功与过,指出毛泽东的功劳是第一位的,同时,他把 “ 毛泽东思想 ” 与毛泽东个人区分开来,认为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但又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一生正确的部分,这样他就成功地解决了既要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又要彻底否定毛泽东发动的 “ 文化大革命 ” 的重大问题,为扭转历史,开辟新时代创造了条件。
创新不仅要有智慧,还必须要有勇气。邓小平告诫人们: “ 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 “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 „ 冒 ' 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他敢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提出要否定 “ 文化大革命 ”,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他指出 “„ 两个凡是 '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他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同时又号召人们要解放思想,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他指出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提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论断,认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他首创 “ 一国两制 ” 构想,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办法;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生产力标准、“ 三步走 ” 战略、“ 两手抓 ” 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理论成果以及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创新品质。
6、邓小平精神
邓小平精神,就是改革开放精神,就是和平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就是大团结的精神,就是干实事的精神。
邓小平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开拓,奋进,发展,提高。邓小平精神,还表现为鸿鹄之志下的虚怀若谷,坚持长期稳定发展的观念,为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邓小平精神,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无限热爱的精神。如果要把邓小平的精神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他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挂在心头,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感情的最真切的表达,正像老人家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是的,我们都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正是在这一点上,邓小平深深地撼动着每一颗中华儿女的心,催人奋进,欲罢不能。在令我们热泪盈眶的同时,我们不敢忘,国家,民族的未来,不敢须臾的放松,我们的眼睛还要紧紧地盯着:更高,更快,更强。这,就是邓小平精神!
总之,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的什么?概括为四句话:
一是要坚定一种信念,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是要坚持一条道路,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三是要把握一个精髓,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四是要坚定一个立场,即站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
做到这四个方面,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伟大祖国和平崛起!
第四篇:学习湘籍伟人心得
学习《湘籍现代伟人成功研究》心得
新的一学期的开始,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十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在选择选修课时我选了《湘籍现代伟人成功研究》这门课程。其实我一开始的初衷并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只是觉得这门课就像是一门历史课,觉得好混才选的,但是当我去了以后我渐渐的改变了我的想法。
讲一个地方如何如何,离不开“人文地理”四个字,这次课程我们先是从“地理”方面讲起的。老师先是跟我们讲起了“三湘四水”,我以前只是听过这个词,但是具体是哪“三湘”,哪“四水”,我却是不得而知的。
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湖南别称“三湘四水”。而“三湘”,“四水”的称呼其实都围绕一个核心:洞庭湖。“四水”比较容易理解,指的是湖南境内四条著名的河流:湘、资、沅、澧,最后都汇入洞庭湖。“四水”的概念基本没有歧义。而“三湘”得名其实也是因为洞庭湖在湖南境内独特的地理、文化地位。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崇山峻岭,地形决定了洞庭湖周边区域的交通、历史、文化都比较发达。这样,洞庭湖辐射的平原、丘陵区域自古就相对比较发达,作为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而西部雪峰山脉一带,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的区域名为“湘南”。
在后面的几节课里面,我们接着学习了湖南的“人文”,说到这,我可以看出老师眼神里说不出的自豪,而老师的自豪来源于近现代湖南的崛起:湖南省是中国名人第一大省,英雄豪杰众多。谁敢叫号,可能被一串人名淹死。湖南在近代历史上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名人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之多,位居全国之冠。代表人物: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田汉,谭嗣同,黄兴,曾国藩,蔡伦,王夫之,左宗棠,齐白石,周敦颐等等。他们这些本身就是十分优秀的人还十分的团结,组成一个又一个群体: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以谭嗣同、唐才常、杨毓麟、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为代表的新民学会派。这一个又一个的人才群体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是感到作为湖南人的骄傲和自豪。
本次的《湘籍伟人》课程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在课程中,我们集体观看了历史纪录片《恰同学少年》——一曲由近代众多伟人们谱写的革命赞歌!即使隔着荧屏,伟人们荡漾的激情和勇敢的奋争仍然让我深受震撼和鼓舞!回到主题一想,伟人们为何会成为伟人?他们为什么会成功?转念一想,其实答案是多么明显啊!是他们不屈的身影,让我明白了坚持理想的重要;是他们近乎疯狂的执着,让我知晓了热情的不可或缺;是他们受人尊敬的品质,让我彻悟怎样做人才是成功的。
不知是什么原因,当我看到青年毛泽东为了他心中的革命理想而选择半夜从家中逃回长沙,分别至亲,只是为了不听从父亲的安排,去过一辈子的平庸的生活时,我觉得内心深处的一块被狠狠地撞击了一下,让我顿时羞愧难当;当我看到那一群被免学费的优惠吸引而聚集到一师的寒门子弟时,心里只有对他们的满满的崇敬,即使现实残酷,他们的精神依旧抖擞,他们的理想仍在闪光!想想自己,梦想在哪呢?或许也曾有过理想,可是我却没有坚持到底,终究在平凡的尘世挣扎着。现在,我想改变。
没上这次课程之前,我或许还没有那么具体地感受到伟人们对于事业的执着和热情,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光鲜的结局,却忽略了背后的辛酸。看看常常食不果腹的青年毛泽东,由于家境急转直下而放弃报考北大的萧子升„„如此困难的他们却仍然不懈地追求着革命理想,即使在许多人看来他们的理想太过疯狂,但是我却看不到他们有任何的退缩,若无极大的对革命事业的热情,他们又怎么能坚持呢?现在,我也想以伟人为榜样,改变自己。
其实,在观看《恰同学少年》时,我感触最深的是伟人们的优秀品质。我感动于毛泽东对父母的深情以及在分别父母时掉落的男儿泪,我触动于萧子升体谅父母而放弃考取北大的机会,我也欣赏伟人们之间的深厚的革命情谊„„这次的课程教会我许多我仍然需要学习的品质,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想改变。
“我想改变”这是我从这次的课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想法。我想对理想更加坚持,我想对生活和未来有更多的热情,我想养成更多优秀的品质。我想改变自己,再改变生活,最后改变世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近代以来,湖湘伟人们以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感染了旧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建立新中国的重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置于当代,这句话仍旧是振聋发聩的。恰同学少年的我们,身上的担子并不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民族中国梦的实现,都寄于我们双肩。我们理应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为国家之发展而明己之智。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一个高起点上,不仅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更要从历史和伟人身上汲取正能量,怀抱着满腔的热情,投入生活,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第五篇:建党伟人
建党伟人
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主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江西九江召开“八七”会议。罢免了他的领导职务。后因在党内搞非法小组织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沦为托洛茨基派的首领。一度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42年客死于四川江津。他是一个在学问和人格上无可挑剔的卓越志士。李 达:(1890-1966)号鹤鸣,湖南零陵人。1913年到日本留学,1920年回国参与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大”被选为中央宣传主任。由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校长转任湖南大学教授。1923年退党。北伐时,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后展转上海、北平、湖南、广西等地任教。1949年北上解放了的北平,重新入党,后为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去世于武汉。
沈雁冰:(1896-1981即矛盾。浙江桐乡人。文学研究会发起者、组织者,1921年在上海参加中国。1926年参加国民党“二大”后,在武汉主办《民国日报》。1928年东渡日本,脱党。1930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时在国统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建国后,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曾任文化部长,政协副主席。1982年3月27日病逝,中央追补为员。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晨钟报》主编,后为新文化运动主将,《新青年》主编。积极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开始与陈独秀商榷组织中国,为党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9月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翌年为中共北方局书记,致力于国共合作和改组国民党。是1926年“三·一八”反军阀运动的领导者。1927年4月6日,在北京为军阀张作霖逮捕,4月28日被处以绞刑。
董必武:(1885-1975)前清举人,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创建共产主义小组,任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代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抗战以后,为我党同国民党谈判代表,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为国家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历届中央委员。七届中央全会后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文革中在惶惶不安中闲居八年,十届一次会议为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李立三:(1899-1967)原名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入党。1922年和刘少奇受毛泽东派遣,去安源组织煤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1925年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领导了“五卅运动”后赴苏联参加赤色职工大会。回国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组织部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政治保卫处长。年底任广东省委书记。1928年冬到1930年任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因左倾冒险错误接受批判并解职,赴苏联工作。1946年归国,任东北局敌工、城工部长。194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文化革命中,被迫害自戕而死
杨开慧(1901-1930)湖南长沙人。湘中名儒杨怀中之女,毛泽东夫人。早年追随毛泽东参加革命活动。秋收起义后留在长沙坚持地下斗争。1930年月被捕,11月被敌人杀害。
林伯渠:(1886-1960)字祖涵,湖南临澧人。同盟会员,1921年为陈独秀、李大钊介绍入党。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1926年北伐,为第六军党代表。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主席。1928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中央苏区任政府经济人民委员。参加长征,到陕北负责财政工作。西安事变后,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64年当选为人大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彭 湃:(1896-1929)广东海丰人。1917年夏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参加。到海丰以教育局长职从事农民运动,尽分自家田产于农民。1923年在海丰创建了第一个农民协会,任总会长。参加南昌起义后在海丰发动农民起义,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五大”中央委员,“六大”政治局委员,中央农委书记。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三十一日壮烈牺牲。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