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华战争读后感
告别文明演进的血腥之路----读《对华战争》有感
近代以来,中国的文明演进之路充满血腥与暴力,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的种种对华战争无不是人民颠沛流离、死伤无数为代价的。战争对于个人,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来说都是灾难。曾经辉煌耀眼、不可一世的中国经历几千年风雨洗礼走到了近代,却经历了一个类似于难产的过程,在痛苦中孕育希望,在血腥中孕育生机。从客观的角度上说,不可否认,列强的对华侵略之路也是中国文明演进之路,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条路是一条血腥残暴之路。以至于站在21世纪新起点的我,不断思索我们究竟应该走上怎样一条文明演进之路。
文明演进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文明歧视。文明歧视应视为一种正常现象,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只要存在文明间的差异以及文明间的碰撞,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文明歧视。正如《对华战争》提到“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了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等的疯狂镇压的暴动。但是了解历史真相的人都知道,文明歧视不过是列强侵略、发动战争的幌子,为了所谓的正义性和符合宗教教义,侵略者用文明歧视的借口为自己披上一件伪装的羊皮,开始了狼本性的血腥侵略。几十年前,中国和西方也有过互相瞧不起的阶段,尤其是在特殊年代意识形态区分盛行的时候,中国曾一度排斥甚至歧视西方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前途充满信心与希望。又如今日之美国,种族歧视仍是美国社会的顽症之一,黑人文化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劣势,总是处于被白人文化压制的状态。几十年前的中国和今日的美国虽然存在文明歧视,但是已经与中国近代的文明歧视本质不同,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苏冷战,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和近代列强侵华那样处心积虑地利用文明歧视发动战争,攫取一小部分当政者的利益。对比起侵略和武力血腥手段客观带来的文明演进,当今的我们已经进步太多太多了。放下武器,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演进。
今天人们的思考方式与过去已经大相径庭,人们不会选择暴风烈雨式革命或血腥残暴的战争,人们更多是寻求改革,以牺牲最小的代价追求进步。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教训,虽然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极大促进了文明演进,但资本家、殖民者双手沾满了鲜血,成了一个个血淋林的身躯,那一个时代的人,又背负了多少罪恶感呢?相比之下,改革,作为一种缓慢渐进的手段,减少了很多无谓的牺牲与罪恶,是当下所需。
从《对华战争》可以看出,列宁是很重视民生的人。当然,在当时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列宁重视的可能仅仅是工人阶级的民生。“成千上万个家庭因劳动力被拉去打仗而破产,国债和国家开支激增,捐税加重,剥削工人的资本家的权力扩大,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化,农民的死亡有增无减,西伯利亚大闹饥荒。”他能体会人民的疾苦,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在文明演进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也是民生问题,文明演进最终受益人都是具体的个人,如果用血腥暴力的手段推进文明进步,对民生就是极大的破坏,就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牺牲了许多人的利益,这本就是违背初衷的。庆幸,我们这个时代呼吁的是改革,而不是战争。每每看到社会的一步一步改革,比如依法治国、二胎政策、高考改革,我都暗自欣喜,我知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演进,尽管起初它可能备受争议,但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的步伐会走得更坚实。
列宁发表《对华战争》时处于“俄国的一切出版物、一切报刊,都处于奴隶的地位,不得到政府官员的许可,它们就不敢登载任何东西”的时期,他的批判与逆行需要勇气。这也让我想到历史学者徐中约的一句话:“研究专制制度的学者都明白,在权力斗争及清洗政敌时,谎言是司空见惯的。暴行越大,就越需要歪曲真相来改写历史。”新闻媒体,到底应当充当什么角色呢?被当权者操控?被成为奴隶?不是这样的,一个政治修为的社会,新闻媒体应当是事实的发声人。它的本质是客观真实独立,不应该成为掩盖真相、发布谎言的工具,而应该是实事求是、揭穿谎言的独立体。即使在当今中国,也还不能做到这点,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新闻界或其他行业更多像列宁一样的人揭穿谎言,拨开真相,我们都不想生活在充满谎言的社会。
从列强的对华战争走到今天,我们正告别文明演进的血腥之路,寻求文明演进的和平之路。不求每个人都是***,只希望每个人如詹天佑所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第二篇:对华战争读书报告
《对华战争》 读书报告
《对华战争》是列宁所写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一篇政论。这篇杂文写于1900年,时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当时沙俄联合其余七国攻打北京城,除此之外还单独出兵攻打我国东北三省,对东北地区的军事占领长达数年之久。1899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沙俄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的剿灭行动。除此之外,还不顾当地政府反对,派兵进驻库伦、伊犁等地。它还以莫须有的借口,出兵攻打东北三省,企图将之划为自己的殖民地。
这篇文章写于沙俄对华战争将要结束的时期,列宁总结这次数年的战争“动员了许多军区,耗费了亿万卢布,派遣了数以万计的士兵到中国去,打了许多仗,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不过,这些胜利与其说是战胜了敌人的正规军,不如说是战胜了中国的起义者,更不如说是战胜了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沙俄的这次对华战争最终伤害的不是清政府的正规军队,而是镇压了清朝的农民起义,伤害的最终是无辜的中国人。接下来列宁提出了三个问题:社会党人对于这次战争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这次战争对谁有利呢?俄国政府的政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接着列宁又说,沙俄统治者以“平定暴动,制服叛乱者”为借口,所谓的“毫无私心”为“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鬼话,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战争依旧是战争,这次战争体现出来的,仅仅是沙俄帝国可笑的贪婪,以及那些想要在中国大发横财的贵族资本家们的无耻。主战派说,战争是因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而事实上,引起中国人憎恶的是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他们利用传教或者通商的伪善,以“租借”的方式向中国扩展殖民地,牟取暴利,让中国人感到被欺骗,这点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战争,使得国库空虚,他们更需要更大的殖民掠夺来填补缺口。所以沙俄的对华战争,根本不是任何“毫无私心”的争议行动,相反,恰恰就是一场充斥了伪善与欺骗的侵略。对于这场战争,沙俄政府不仅粉饰那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且封杀媒体,真相在民众面前成了谜底,不能揭开。这次战争带来了什么好处呢?不过是国库迅速空虚,国家债务压在广大民众身上,赋税,劳役,饥荒,死亡。这些难免遭到民众的不满,所以他们意图掀起民众对中国人的愤恨,以此转移对政府的愤恨。最后他号召,作为劳动人民先进代表的工人阶级,应该起来反对那些把民众的仇恨转移离开真正敌人的人,而这个真正的敌人就是沙俄政府。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推翻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考虑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新的政府。
我十分赞成的观点,是说沙俄政府发动对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利益。资本主义的扩张需要殖民地作为资金来源,于是将魔爪伸向中国,“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但是它现在却扬言自己‘毫无私心’。”“毫无私心地侵占了旅顺口,现在又毫无私心地侵占满洲,毫无私心地把大批承包人、工程师和军官派到与俄国接壤的中国地区”“水淹和枪杀他们,不惜残杀妇孺,更不用说抢劫皇宫、住宅和商店了。”然后,列强开始瓜分中国,这就是所谓虔诚的基督徒“毫无私心”的正义行为?他们掩盖战争的目的,反而说中国人憎恨中国人,列宁批驳这种观点,他指出,中国人憎恨的只是那些利用自己吹捧的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的人。其他欧洲国家侵华获得了大量殖民地和财富,于是沙俄羡慕的也想要从中国掠夺来一些财富。究其根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根本不是“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而是掩藏在借口下的,想要从中国掠夺殖民地和财富的贪婪。
另外,列宁说,发动对华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苦难,对本国劳动人民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唯一能获得好处的是那些贵族,资本家,以及一些大发战争横财的人。这一点我也很是赞同。战争造成的国库空虚,国债增加,千万家庭因壮丁被拉去上前线而破产,而剥削工人的资本家权利却日益增大,饥荒和死亡时刻威胁着劳动人民。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战争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是家园的破败,是亲人分离,是动荡的生活,中国人遭受到帝国主义,遭受到沙俄资本家的压迫。无论中俄,战争带给民众的只有痛苦的磨难,而对于资本家,对于贵族,战争打开了销售产品的窗口,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却分毫与底层民众无关。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贵族却享受着丰厚的利益。这场对华的侵略,处处透露着不公平。
而引起我质疑的也有一点,列宁说,沙俄在战争同时毒害人民政治意识。我觉得这话严重了。既然沙俄的根本目的是从中国掠夺经济利益,那么政府的一切做法都应该是威力掠夺更多利益,那么进行思想控制就显得多此一举。这一观点的提出应该是列宁处于自身无产阶级出发,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召开人民带便大会,推翻当时的沙俄政府,建立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政府。
列宁的这篇《对华战争》于今世社会也有很大的意义。当年列强将丑恶的战争美化成毫无私心的行动,当今社会别有目的的人也是如此,费尽心机掩饰。统治者是为了统治阶级利益而弄虚作假,现今以个人私利为目的的也是如此。时代在变,做法却一样。这篇文章也大可解释大多战争发动的原因-----无非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大到国家间战争,比如美伊战争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小到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无非都是为了利益。事实的真相如此,历史却在不断前进。
第三篇:《对华战争》读书笔记 何哲
从《对华战争》中思考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
地理科学 何哲 10343011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经验给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方向性作用。然而,在苏联之前的俄国在近代中国史上抢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与探索,中国终于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拯救了中华民族。
列宁曾在《对华战争》中狠狠揭露了俄国以及其他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所做出的侵略与掠夺行为,除此之外还描述俄国本国劳动人民在侵略战争所遭受的巨大压迫。强烈的反对与讽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掠夺,刮搜全世界人民的财富与生命。在近代世界史上,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所做的罪恶罄竹难书。这不仅对人类文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对侵略国与被侵略国的人民都产生了深重的灾难。这一系列的真实论述引人深思。
深思当时的中国。明朝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让近代中国远远落后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而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被外国侵略者打败并最终成为别国半个殖民地。在列强入侵之下,中国的反抗变得如此软弱无力,手无寸铁,以至任人宰割。这样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当时尽管国人都万众一心反抗西方列强,有志青年奋发救国,从无数农民起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合作,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到新中国成立。这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里,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无数次战争的摧残,这无不用血淋淋的历史告诫我们弱国遭众欺的残酷。
中国近代史的残酷与屈辱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本身的落后,还有个重要原因便是资产阶级在帝国的日益强大,而且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海外市场甚至通过战争暴力的罪恶手段来积累资本。几百年的“奴隶贸易”就是血淋淋的代表。西方殖民者通过奴隶贸易不仅获得巨额的利润,转化为工业资本,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而且奴隶贸易本身,也推动着西方制铁业、冶金业、船舶制业、纺织业、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的发展。可以说,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繁荣,是依靠掠夺和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取得的。然而,这却是以牺牲世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奴隶贸易带给非洲的是大量人口特别是精壮劳动力的丧失,社会的极端混乱,原有物质文化的消灭,撒哈拉以南经济的崩溃;奴隶贸易的兴起,还打断了非洲正常的发展轨道而走上畸形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对外依赖的经济格局,随着黑奴贩卖的兴盛,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开始在欧美国家泛滥起来,又给被
贩卖到世界各地的黑人及其后裔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重苦难。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仅对海外殖民地进行残酷掠夺,并且它本国人民也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开支,饱受艰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西方帝国主义在殖民地抢夺了无数财富与资源,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居然依然在备受煎熬,这其中的“战利品”又流到了那块肥田?作为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外疯狂掠夺对内压迫人民,哪部分得到了其中的暴利?是的,这一切都是那极少数的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的政府!那些只为打发横财而吹捧文明进行欺骗镇压人民的人!他们把自己的人民一批批运到海外殖民地送命,还一批批烧杀海外土著人和奴隶!践踏了全人类文明与物质财富,都只是为了血腥的资本积累,这一系列的血型历史是资本主义所必有的!
此时,几经挫败的中国也试想实行资本主义来拯救中国,然而无论是康梁的“百日维新“还是辛亥革命以及前期的新文化运动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教训也无疑表明尽管早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是不是和西方资本主义的。而在中国资本主义探索屡屡受挫的同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却开始茁壮成长。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开始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Chinese Soviet Republic)——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于1931年11月7日,终结于1937年9月6日,建立者为中国共产党,首都为江西省瑞金。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胜利。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第四篇:战争读后感
战争读后感
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
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饭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过的好不好,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武陟县英才学校8.2 Tony
第五篇:特洛伊战争读后感
特洛伊战争读后感
《荷马史诗》里完全没有涉及“和平”这个话题,但是用我们21世纪人的价值观去读这部巨作的时候,我们完全有权利引入“和平”这个话题,因为,一部作品当它诞生了之后,它就不再属于作者了。而且,经典之所以会是经典,就是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人们都能够在里面找到当代需要的东西。
《特洛伊战争》是根据荷马史诗改编,重要角色的性格也是跟史诗里的基本一致,唯独有一样不同,那就是观念,里面的角色拥有了一些21世纪人的观念,例如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为何而战。里面的人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反思为何而战。
“告诉我,你杀过人吗⋯⋯你看过战死的人吗⋯⋯我杀过人,听过也看过他们死前的哀嚎,一点也不光荣,一点也不伟大,你说你要为爱而死,你却不懂死亡,更不懂爱情⋯⋯”这是在古希腊时期的赫克托尔不可能会说出的话,这段话是说给21世纪的我们听的,这段话也只对于我们有意义。
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在太阳神殿里的对话更是直接地反映出现代观念,反映现代人的反思——
“你为何而来?”
“这场战争将流传千古。”
“千百年后我们早化成白骨⋯⋯你把战争当作游戏,你知道有多少妻子将失去丈夫吗?”
显然,赫克托尔的问题是现代人才会问的,也许,编剧问的对象并不是阿基琉斯,他问的对象也是某一些现代人。只有这样,这个问题才显得有意义。
“你来特洛伊想得到什么?你要的不是斯巴达王后。”
“男人都要些什么,我只想要更多。
⋯⋯
“你以为阿伽门农会关心他弟弟,他是为权利而战,不是爱情。”
⋯⋯
“人是可怕的动物,我教你如何杀人,却没教你为何而战。”
⋯⋯
“我不杀你,你会杀更多的人。“
⋯⋯
所有的这些问题、对话都不是古希腊人会想的、会说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影片不仅想到了战争双方首领为何而战,还想到了在战争中、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却又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士兵究竟为何而战——
“士兵为了素为谋面的国王而战,奉命行事,为国捐躯。”
“士兵必须服从命令。”
“别为了一个愚蠢的国王赔上自己的性命。”
⋯⋯
一个士兵究竟为何而战?
为了国王?如果跟的是一个愚蠢的国王呢?愚忠是可爱还是可笑?
为了战利品?一个士兵能够得到多少战利品?值得用性命去换取吗?
为了国家?也许只有这个答案能让人接受,可惜那个时候国王就代表了国家的意志。
无论一场战争在历史上如何耀眼,一个士兵的名字都不可能载入史册,即使他为此献出了生命。甚至,也许他到死的时候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结束战场上那些跟他一样无知的人,他们都仅仅是一颗棋子,一场游戏里的棋子。在《荷马史诗》里,所有的参战者都是众神的棋子,即使是英雄如赫克托尔和阿基琉斯,但反过来说,他们何尝不是利用了众神呢,阿基琉斯透过他母亲,可以让宙斯一会帮这边一会帮那边,可以让众神们起内讧;在现实中,所有的士兵都是国家领导的棋子。
去批判阿基琉斯时代的人们热爱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除了为何而战,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特洛伊战争》都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为何而活?
“你留下来,能过平静的生活,你会找到一个好女人生下许多小孩,儿孙满堂,他们会敬爱你,你走了他们也会记得你,当你的子孙后代都不在人世,你的名字就会被遗忘;如果你去特洛伊,荣耀将属于你,你的伟大事迹将流传千古,世人将永远记住你的名字,但如果你去特洛伊,你将无法再回来,你的荣耀将为你带来灭亡⋯⋯”阿基琉斯最终选择了为荣耀而死,他无悔!
这些体现的是一个很现代的词——人生观。
人生观没有对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愿意如何选择是个人的自由,只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即可。
在很多个无眠的夜晚,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我的人生为何而活。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可是我又不愿意像许多人一样,快乐却糊涂无知地过了一辈子。我愿意相信,上天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不是上天给你安排的,是自己给自己定的,这个任务必须花上你的一辈子,让你毕生为之奋斗,当你完成了任务的时候,在你临死前,你就可以笑着说,你一生无撼了。
一年多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漫谈人生观》,现在再看一遍,我发现,其中所写的我的人生观暂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此,我愿意重述一遍:钱、权、美貌、爱情等都不是我的追求,大善大恶也非我所能做到,懒惰的我注定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周旋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的女强人。带着点善良、带着点现实却又保留了做梦的权利的我只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证明我曾到这个世上走过一遭的痕迹。朱自清在《匆匆》里写道:“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他没有白到世上走一遭,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他永恒的一页,他的《背影》成了不朽的丰碑。而我,也只是想在世上留下一点痕迹而已,也只是不想到世上白走一遭而已,这,就是我选择的人生目的。
毫不怀疑地说,我的人生观还是会改变的,因为社会在变,也因为我本身在变,对人生意义的看法理所当然也还是会变,也许,那也是因为我是个善变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