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第十六章
中等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再认识 目标定位是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行为规范而对多种可能达到的目标所进行的理性选择。目标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标志着人们对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思考,相对于理念来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明确现代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为当地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前提。本文笔者就加深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目标定位
目前,现有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的4%。我国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为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在当前职业教育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随之发生变化,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但是,职业教育得到极大关注的今天,许多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偏差,往往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混淆,把目标定得过宽过高。因此,为更好地审视和理解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首先要清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过程”,辨析“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人才和高级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等概念的关系。
二、演变过程
从我国近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来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道德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发展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特别重视人才的社会化。这种目标导引下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确实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面对新形势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特点经过改造仍然可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另外一些特点则必遭抛弃、淘汰,我们也不得不再一次审视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劣。我们知道,迄今为止,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求,而现阶段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农经济相混合的经济格局下,突出以技术为核心的模仿型人才,便成了对人才要求的基本要求。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核心则须建立于理论素养之上的创造型人才,即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概念辨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可分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四类。进入新世纪,传统的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统一规范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创建的,其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在改革原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整合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两年或三年,特别强调应用型、工艺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一般人才和高级人才
首先我们要认清何谓人才,虽然人才二字在许多领域的使用频率逐日提高,但细加考察发现大致可分为三类:教育部门(学校)所指的一般是中专及中专以上的毕业生,是受过专门教育并能初步适应某项专门工作的人;人才管理部门主要指两类人,即具有中专及中专以上规定学历者和具有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人才学研究使用的人才概念,则强调人的杰出性,认为“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均应该视为人才。
但从科学的人才观不难判断,都可简单将人才分为一般人才和高级人才,即通常人们所指的“高级蓝领”(具体可分为“灰领”和“银领”)和“白领”(金领),其共同特点都是能够以智力投入的方式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和经济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由于人才队伍的构成是动态发展的,人才的标准也具鲜明的时代性,总体来说,高级人才的素质优于一般人才,贡献大于一般人才,是人才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说,高级人才相对于一般人才更具杰出性。
依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正是要培养这么一大批一般人才,即“高级蓝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蓝领”中的“银领”,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级蓝领”中的“灰领”。
(三)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有专家认为,社会人才按其功能及知识和能力结构,大体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和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其中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任务都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把工程型人才已完成的工程设计、规划等付诸实施,使其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为社会谋取直接的利益。只不过技能型人才大多主要依赖于体力操作技能进行工作,而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的工作,并常在实施工作中承担领导和组织职责。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愈来愈多的技术型人才走上生产操作和维修岗位,出现了与原来技能型任务的交叉。而技能型人才也不仅依赖技能进行工作,而且需要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更需要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因此,现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应该不仅是技能型人才中的较高层次,而更多的存在于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叠带”,是一个具有技术倾向的技能型群体,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创造技能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行动要求
以上分析可见,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出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识抓到位
中等职业学校要紧紧围绕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灰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如果中等职业学校仅仅凭借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倾斜政策,面对学生生源不够理想、师资条件不尽人意、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等现状,让学生通过高中三年(或两年)学习,系统深入学习专业、文化理论知识和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培养成为应用型、工艺型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银领)是有相当难度的,也是不现实的。虽然中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相应地在培养层次和目标定位上有所区分,但是还特别需要做好与高等职业院校配套衔接,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一盘棋思想。
(二)问题抓关键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能够运用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应紧扣“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这几个关键标准,渗透到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践锻炼和继续教育,不管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在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均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其今后岗位转换和终生发展奠基。
(三)工作抓落实
虽然我们明白升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但在当今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转变升学办学导向为就业办学导向,改变传统“重文化、轻技能”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还应组织专门力量,分别按照不同专业类别,从课程设置、资源开发、技能标准制定和课堂教学组织,以及职业思想形成等内容,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二节 中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方法和途径初探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向发展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强调基本技能优异的同时,也能使个人特长得到最大的发展。技能教育即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将以哈尔滨市汽车职业高级中学校为例谈谈我校培养汽修技能型人才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技能型人才的含义
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在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代表人,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曾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中,开始实现了“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这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对推动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
二、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坚持技能与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相结合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向综合职业素质方向发展,要实现一门专业技能精通,并且会几门相关技能,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使个人特长得到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用人上即越来越细化,又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了。过去,传统产业都具有其显著的行业特性,技能考核都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件,从易到难,考核等级也逐次上升,行业之间也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较少。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单一技能往往与产业界要求和需要相距较远,或根本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一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要紧密结合;二是专业经验与专业智能要紧密结合;三是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要紧密结合;四是检查知识的应用和技能技巧的操作水平紧密结合。
三、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坚持产教研一体化的办学方针
一是加强对符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投入,改善和改进实习条件与手段,淘汰落后的、不能符合实际就业市场要求的实习设备;二是实习实践的动手训练要给以充足时间,切实保证技能实习课与文化课的课时比例达标和实践课有充足的时间。不盲目应追求百分之百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应保持适度淘汰,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加职业意识和危机意识;三是要加强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基本素质(个人行为礼仪、吃苦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荣誉感)和核心技能的开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参与生产过程和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受到实际职场氛围的熏陶。产教研相结合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
新的教学模式的确立带来了教学形式的显著变化。从企业调研和工作分析入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进行新的专业设置的研究、设计、论证和教学试验。确定专业课围绕企业需要转,围绕技能培养展开。进行,平时教学中,情境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随处可见。车间和教室成为一体,车间就是教室,教室就是车间。学校与博能公司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企业车间进校园、实训教室进企业,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工人。文化课也是如此,根据能力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文化课教学,整合文化课资源。比如,语文课由普高化特点转变为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用文写作能力、交际接待能力以及汽车文化的介绍。体育课侧重提高学生的体能。这些都是岗位的必备能力。此外,学校文化课和职业道德内容进行了整合,开设了礼仪课,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促使道德养成。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提高专业课比例,尤其提高技能课和实践课比例,理论要求以适合和够用为准则,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减少文化课比例,降低文化课和理论课难度。
当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研究与实践表明,中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景乐观,大有可为。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建设行业的客观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技术、社会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职业学校要紧跟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价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要根据我国建设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各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4.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学项目,不仅要适应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而且要适应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支持。
二、教学安排建议
1.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
各职业学校应以建设行业为依托,聘请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培训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制订本专业领域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及实施性培养方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
2.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教育部和建设部将按照国家规划教材的管理原则,组织开发和编写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各地和职业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建立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在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既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也可以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
3.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模式。各职业学校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应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通过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要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在学历教育考核中,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机制,让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5.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角色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要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要鼓励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与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应通过举办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转变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6.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相关的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也应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技术支持。要积极倡导企业提早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活动,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毕业生。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能力评估方案
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办学特色简介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把我校建设成为以林科为特色,农、工、服务业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等林业职业学校。
(二)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将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林业行业知名的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类型定位:实践技能型中职学校
——办学模式定位:综合型。专业、学科综合;类别、层次综合;办学形式综合,融为一体: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函授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教育为一体。
——培养目标定位: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个性品质良好、适应能力较强的职业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具体技术,操作处理,完成生产任务的合格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以林业行业为依托,立足当地,面向全疆,积极主动服务于新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四阶一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突出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办学特色
1、贯彻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理念----开放性一体化课堂的建设与实践
2、园林专业“四阶一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四阶一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1—
1、1-2)是基于就业导向,分析研究职业能力和职业特征,按照园林植物生产、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建设和园林绿化养护4个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园林植物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以基于园林行业工作任务的技能模块为切入点,实现“四阶一梯”培养的教学模式。
“四阶”指以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就业能力为四个台阶,分阶段培养;“一梯”指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楼梯,串联四种能力。
3、林业专业“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确立了林业技术专业 “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林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综合分析得出林业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目标,结合新疆林业特色和林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确定林业技术专业 “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2-1)。
“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林业工作过程为主线,林业工作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内容,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其运行机制为:第一学期在校内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自我学习、数字运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和实习林场以“学徒工”的身份进行专项实训,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第三~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实习林场及校外实训基地以“准技术员”的身份进行相对集中的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第五学期在校内实训室以“准技术员”的身份进行岗前实训,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拓展专业能力;第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以“技术员”的身份进行分散型顶岗实习,提高学生专业职业能力。
二、近两年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工作简介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学校建立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机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专业设置,并结合招生工作经常组织市场调研。招生就业办公室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学生假期实践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各专业组织教师分赴企业、行业与各地区调研;利用网络收集行业、企业相关信息。对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需求数量,使专业设置与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林为主,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已形成以林果、林政、园林为主骨干专业,以旅游与酒店管理、装饰装璜、商务俄语、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辐射专业的办学格局。
2、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为主线设计教学计划,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工学交替的规律,确立教学计划的制订原则,并积极贯彻实施,推动了教学计划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定位准确,毕业生质量标准具体明确。二是采取“模块菜单、循环实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基于林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活动为导向,在林业生产季节,采取工作实践形式,非林业生产季节学习技术理论知识。通过紧密结合林业生产活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三是认真研究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特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设计教学计划,学校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特点,对其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通双语、懂理论、强技能。据此,学校不断改革少数民族班级教学计划,在坚持预科制度、加强汉语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服务面向,以关键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与能力培养,形成汉语教学不断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该计划的实施,使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技能显著增强,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如针对莎车等县的少数民族班,学校根据学生毕业主要要从事的林果栽培、装饰装潢设计、林政资源管理等职业定位,制定教学计划。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
学校始终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近几年学校加大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以着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标准和综合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工作重点。建立了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工作单元)、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技能包为突破口重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中落实应知内容,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落实相应的应会内容。
一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课程改革。从2007年起,学校课程改革形成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的改革思路。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精神,在2008年下半年,学校申报了《园林植物保护》、《森林植物》两门精品课程,并通过评审,被确定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09年我校将全面开展和实施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和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其他专业课程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四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力求做到顺应社会发展新需要,争取理论于实践的最大结合。二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注重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试模式改革。三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以实践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同时开展师生座谈会,探讨职业发展和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了解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规格,明确从业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并按照先能力体系、后理论体系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成效显著
学校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教师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009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新疆林业学校第一届“技能之星”运动会,有160多名参加了23个技能项目决赛的角逐,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和学生进行技能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
5、实践训练体系逐步完善
学校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实践训练“现场化”、技能鉴定“标准化”、毕业实践“岗位化”,努力打造专业技能过硬、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零距离”上岗的优秀职业人才,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建立健全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训教学效果。一是建立健全了实践训练组织管理系统。二是以职业技术领域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为主线,构建了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整个实践训练体系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拓展技能四个层次逐步推进,采取课堂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实习、专业综合实践(顶岗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具体环节予以落实。同时按照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变化,不断更新完善。学校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由过去单一的校内课堂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转向把专业办到企业,极大程度实现了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结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有效实现了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对接。
6、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评价体系
近年来,学校坚持实践训练考核的改革和探索,逐步确立了考试的能力导向。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在原有的课程实践教学评价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了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目前,学校学生课程实验、实习考核以实际操作和实验、实习报告为主;专业综合实践训练项目考核以综合实践质量评价标准为主;顶岗实训、毕业实习等在企业中完成的技能训练项目则以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进行考核。同时,学校明确规定了学业合格的学生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此举有效地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鉴定标准纳入实践训练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包含职业基本能力考核和职业综合能力考核两部分内容的、涵盖学校—企业—社会三方面评价的、科学的职业能力考核体系,更进一步地使中职教育的能力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
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和反馈 学校在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三级有效的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制定了《教师工作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文件,对教学各环节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质量标准。在有效的监控机制作用下,学校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训练体系运行顺畅,实验实训计划、实验实训大纲、教学实习大纲、实验实习记录等教学文件规范、齐全,相关资料积累丰富。学校在严格监控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非常重视各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训情况。每年组织的大型实践教学检查,均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带队,对校内外基地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涉及学生实训情况、实训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及对学校专业教学的意见反馈等,为学校及时有效地调整与改进专业教学收集了最前沿的资料。同时,通过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评价、已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等,真实了解学生就业以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情况,并根据各种反馈信息,综合分析、调整、修订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年的教学效果表明,科学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系统有效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最前沿的先进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水平信息反馈,使实践训练内容及时得到更新、补充,有效提升了学校学生岗位能力的发展后劲。
8、广聚资源改善实践训练条件
“师资”与“基地”是保障实践训练质量的硬条件,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师资”与“基地”的建设。
学校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训条件的重要途径,按照“专业背靠企业群”的思路,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分“全面合作、订单培养;实训就业‘双基地’;单一实训基地”三个层次,建立了4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实践的条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紧跟生产发展的实际,而且拓宽了教师技术研发与服务的领域,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实践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充足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证了学校近两年必修实践课开出率达到100%。
三、职业能力考核
学校建有自治区第二十四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对林业、园林、装饰装潢等专业的18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考核工作,近几年不断完善了考核与评价制度,学校明确规定凡已开通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学生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方可毕业。园林专业、旅游专业、林业专业、装饰装潢专业的多届毕业生参加了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综合取证率在91.3%以上。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理念引领下,学校按照教育部及上级有关部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技能为重点,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完善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
第五节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
校企合作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涉及到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诸多方面。“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中等职业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笔者所在学校是北京市第一批独立建校的职业高中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校成为北京市职业教育窗口学校。在近几年职教招生滑坡的逆境中,学校依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发展,与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实践层面来看,学校多年来一直积极与企业联系,面向市场合作办学。从理论层面来说,近两年学校积极整理各专业校企合作的历程,从合作现状、问题入手,通过对国内外校企合作文献资料的梳理,通过到国内外职业学校与企业实地考察,对我国现阶段校企合作内容、合作机制以及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理想状态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学校与企业自愿结合这个层面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的运行体系,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1、由自发到自觉。校企合作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自发的合作阶段。校企合作作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加以推进实施,但这些合作大部分都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效果参差不齐。近几年,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高质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成为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自觉要求。校企合作也由初期自发行为逐步发展到校企双方的自觉行为。
2、由单一到多元。初创阶段的校企合作,仅仅是一企一校的合作,通过发展,现在大多职业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企多专业,一专业多企的合作网络。
3、由单项到全方位。初期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实训上的合作,由企业简单地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工位和指导教师,学生进厂实训,完成动手能力的训练。随着对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合作紧密度的增强,校企合作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的校企合作已经从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项向全方位过渡,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可以这样讲,校企合作已经涉及到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和每一环节,已经发展到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新高度。
4、由无序到规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初始时期大多是关系单位之间的合作,有相当部分的合作是口头上的承诺,校企双方一拍即合,这种合作没有明文规定各方的责任和相关的权利义务,没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现在校企合作已由初期随意性较大的约定,发展到细节上的规范,大多以合同或协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具备了基本的法律化保障,趋向规范化和程序化,使合作双方在合作的严密程度上、环节设置的科学性上、各方利益的兼顾性等各方面都更加趋于规范和完备。这种校企合作既提升了合作层次,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一种将生产实习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的典型。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三个层面与突出弱点(一)问题的三个层面
近几年,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种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愈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这种模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合作双方无力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1、宏观层面
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重视校企合作,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这方面目前显得十分不够,亟需加强。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缺乏国家的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有些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2、中观层面
(1)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2)学校体制滞后,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弹性学制有待建立。(3)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行,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4)学校运行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3、微观层面
(1)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当与学校、企业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2)教师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影响合作效果;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3)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够;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中职学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才能真正培养出走向先进生产力前列的人才。
(4)校企结合更多地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做得不够。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中职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校企结合中的主体地位将会日益显现,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突出弱点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呈现出如下弱点:
1、不对等性。如果说校企合作是一对矛盾,那么企业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处于优势地位。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技能人才。在实践中,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合作视为直接的损失、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远期的收益。由于一方是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权的学校,一方是有主动权没有积极性的企业,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在这对矛盾中,很难达到对等和均衡。
2、脆弱性。由于合作关系上的不对等,只要一方没有了利益驱动,合作就没有了互利,更达不到双赢的结果,合作关系很难长久保持。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校办企要么是企办校这样的血缘关系,要么是多年的感情或个人的资源,说到底大多是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这种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的合作是很脆弱的,是经不起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的,甚至会因感情的转移而终止。
3、风险性。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在现有体制和制度的框架下,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合作的风险或大或小,使得合作双方各自盘算,顾虑重重;另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难度,由于学生的生产经验少,对于操作规程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风险性进一步增大。总之,如果校企合作没有相关机制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整体推进政策引导的强有力措施,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合作的效能等将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三、国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借鉴
国外的职业教育较早实施校企合作, 并且已较为成熟。大部分欧洲国家,一些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不少拉美国家的职业教育都采取学徒制培训式的校企合作。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德国、丹麦、奥地利等国,规模比较大,制度比较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德国和奥地利称双元制, 在丹麦称交替培训, 在加拿大称CBE 模式。
丹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点是: 社会合伙人(雇主与工会)同地方当局的代表一道组成学校董事会, 任命职业学校校长, 批准学校预算, 并监督校长工作。社会合伙人参与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及新课程的设立,向学校提供实训基地,接收学生学徒。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行工学交替制,学生2/3在企业接受实训, 1/3在学校学习文化和理论课。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训前要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 按照合同规定, 学生在实训期间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熟练工人的40%。
德国和奥地利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是: 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由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对于技术性专业,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管学生(学徒工)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大部分学徒工结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技术工人工资的50%,以后按比例逐年增长。对于商业经贸专业,主要采取了“模拟公司”模式,即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让学生在模拟的商务公司——“模拟公司”内参与商务活动。
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由学院和行业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开发适应生产实际的专业课程,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职业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另外,澳大利亚在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过程中,也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由此可见,国际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从职业能力标准、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到学生就业,都与行业息息相关,学校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
中国能否套用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很难做到。因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同,校企合作教育环境不同,发达国家具有标准齐全和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健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多次召开职业教育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等,对推行校企合作,对规范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生实习工作,保护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但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并且校企双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差异甚至冲突。因此应建立一整套长效运行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互利双赢。
1、保障机制
(1)政府层面:
虽然校企合作是企业、学校双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但政府的提倡、推动、激励对合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提供法律保障。
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双方利益关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校企合作。从长远的角度,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引导和激励双方的合作。如国家实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极大地调动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
政府应以资金为杠杆,制定向校企合作倾斜的计划,鼓励和引导合作向纵深发展。如在资金来源渠道方面,政府应宣传和鼓励社会各方(主要是企业部门)通过捐资助学、社会赠与以及税前列支等多方筹措资金,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利用政府职能为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多种政策上的优惠和便利等。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合同、协议、考核、评估等办法来约束各方的合作行为,提高合作的自觉性,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使合作得以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2)校企层面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力量,应提供制度保证和经费保障。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具体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组织的生产(经营),处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考核。此外,每个学生的每个工作岗位都必须配备专门的导师或“师傅”,以指导其参与生产(经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完成实践技能训练计划。对于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校企合作,则应在政府的调控下,成立按企业化运行的董事会,形成“合作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分配公平,产权清晰,共同发展”的组织机制,做到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
建立相关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等。
2、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即建立引导、推动校企合作开展的机制。校企合作大多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既是自愿合作,就应该有足够的推动力。
建立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应该通过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鼓励职业学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当前,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学校与企业也应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些吸引企业人员、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制度或规定。
(1)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参与合作教育,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
(3)在制定有关法律时,如《企业法》,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4)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校企合作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5)职业学校要树立面向市场、融入社会、开放办学的思想,把开展校企合作视为办学道路和特色,同时在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制订鼓励学生、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
(6)企业方面也要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以此推动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3、评估机制
评价机制即检验与评估校企合作开展情况的机制。如其他各项工作一样,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政府、企业、学校各方以及社会都应该了解这项工作的全面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而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极其复杂,有“软”的指标,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校企合作形式的正确与否、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
(1)政府层面
政府应建立对校企合作的评估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在政府对职业学校的评价工作中应加大对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权重。
(2)企业层面
职业学校要制订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应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1)教师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
(2)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3)融入校企合作内容,完善学生多元评价方案。
4、利益驱动机制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大多是靠感情、人脉关系和信誉来维系,缺乏稳定性,因此应构建校企双赢、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1)选择优秀的职业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对在校生进行培训。从长远看,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可能缩短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可能将企业逐步转化为学习型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企业借助职业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必然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
(3)学生到企业接受专业实训训练,了解了企业精神、文化的同时,可能形成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将来有可能优先选择本企业就业。可能形成宣传效应,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
(4)在校企合作中,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依法进行,学校和企业则在承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得的利益。
5、反馈机制
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至关重要。
(1)校企共建就业指导委员会,应把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就业稳定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2)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作出调整,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
(3)根据校企合作双方教师的信息反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改革学校办学机制,改革学校人事分配制度。
(4)根据企业、行业、社会反馈信息,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校企双方的共同需要;因此要紧紧围绕人才互动与培养展开合作,构建兼职教师队伍与培养“双师型”师资,进行理念、文化、管理、技能等多项融合、渗透,其隐性效益和长期效应需长期不断实践、探索方可显现,校企合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前行。
第六节 中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途径
纵观随州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势头,尤其在2006、2007两年连续扩招百万余人的情况下,各职校生源爆满、形势喜人。但是,职业院校校舍生活设施不足,专业课师资匮乏,职教资源吃紧的现象倍感突出,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现象已成矛盾的焦点;中等职业院校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设臵与企业生产脱节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怎样解决中等职业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以上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要文件已给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发展道路。《决定》第十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因此,中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改革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笔者根据职教形势的发展以及我校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尝试,谈谈自己对中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效途径的粗浅看法和认识。
一、中等职业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急”、“新”人才需求日益增长,高效、优质的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摆在中职学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两大“火车头”之称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不久前相继传出“技工荒”的消息,甚至有“技能人才大本营”之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闹起了“技工荒”。它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培养。
2、职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职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是选择就业。目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大多中等职业院校为学生就业难而苦恼,“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直接导致学校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的形象受损,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招生难。所以为了保证就业,促进职教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
3、企业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技术方面,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60%。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迅速提高和加强工作现场的技术力量,使比例趋与合理,就成为各个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是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4、学生就业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招收、培养较高素质的员工逐渐走进学校;学校为了培养自己的学生,逐步走进工厂。校企合作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效果
二、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借鉴国内外和我校的职业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种校企合作的方式:
1、定单式培养: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教学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课程教学,学校按选修课要求组织学生报名和排课,企业派专家负责课堂教学。经考核合格后,学生可以以就业实习等形式到企业上岗工作,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结果,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此种模式适合于长期与我校合作的东南沿海企业,例如精密鸿准、翰宇博德等。、“半工半读”: 一周内三天在学校上课,两天在公司上班,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今后将走进全日制的职业校园,学生不仅能完成自己的学业,也能作为“准员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与此相适应的是,学校将建立起“弹性学分”、“弹性学制”和“弹性教学计划”等配套的教学方案。此种模式适合于本市的一些知名企业合作,例如齐星、波导、航天双龙等。
3、“双元制”: 这是引自德国的一种办学模式,即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针对市场需求设臵专业,对准就业训练技能,对准岗位考证书,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计划模式,根据企业(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并将这种教学活动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此种办法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思路和就业成才模式,值得借鉴。
4、合作教育: 即将产学项目转化为应用型人才的实习训练基地,以产学战略联盟为平台,建立各学科、各专业对接企业相关产业的办学模式,和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很好的实现教学、生产、科研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科研资源和公司产业化能力,更好的推进企业与学校的项目优势互补。此模式非常适合各职业院校的高技班和技师班。
5、“校企互动式”:也就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 理论、实践合一; 作品、产品合一; 育人、创收合一。这是一项对职业院校非常有利的合作方式,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技能。
6、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学校举办由企业冠名(例如:“鸿准班”、“齐星班”等)的专业技能竞赛。企业以发放奖金和奖品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校和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是一种学校企业互惠互利的办学模式。
7、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各专业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并激励他们学好理论、练好本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8、通用型人才培养:有些企业对各个专业人员需求量较小,特别是一些中等企业,每个专业或工种仅需要少量毕业生,学校应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以培养宽基础、高技能的学生为目标,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公用性强的专业,如数控、钳工、电工、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由用人单位进行选择,满足企业需要,学校主要以高质量的品牌专业赢得企业的信誉。
三、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取得的效果
由于我校办学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具有品牌优势。长期以来建立了与东南沿海各知名企业的良好合作,如深圳鸿准、东莞三星、江苏翰宇博德、珠海伟创力、上海达丰等;与省内市内各知名企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武汉神龙、楚天激光、随州齐星等。虽然学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只是初具雏形,但校企合作模式已初见成效。
1、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突破。“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
2、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实验实习问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支持,直接为学校提供了生产设备、教学资料等。同时,学生的实验实习直接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现了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3、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主动为学校承担实训任务,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同时,随着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开展,如共建股份公司、联合技术攻关等,加深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力度,校方得到了企业的资金支持,企方搭上了校方高尖端的技术平台,互相协作共同受益,使校企真正成为了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获得了双赢。
4、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授课,介绍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运用效果。
5、实施“校企合作”也大大解决了中职学校校舍、生活设施不足的矛盾。
四、对“校企合作”的建议
1、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有效途径。但就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思想、教育观念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建立起与企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办学思想和观念。要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服务链。
2、校企合作过程是产学结合过程,它们是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为机制的关系,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稳定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构建完善的产学结合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证机制等人才培养机制就显得非常关键。
3、校企合作过程中多举办“企业杯”的技能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技能。
4、成立“工作室”,从学生中选择精英学生和教师作为工作室人员,专门从事一些项目的开发设计,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工作流程,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很好的技能知识基础。而同时因为工作室的学生需要选拔,从而促使那些没选上的学生努力学习技能,为进入工作室做准备。
5、校企合作中,政府应该当“红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在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表彰奖励和舆论宣传上,给予充分肯定和有力的支持,促进校企合作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本土化的实用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才能走上真正的良性循环。
五、校企合作,任重道远
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各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要在政府相应政策的引导下,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模式,企业要逐渐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也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
第二篇:夯实校企合作的平台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夯实校企合作的平台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出发,始终注重依托行业,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地深度实施校企合作,从而使学院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800人,其中高级工4400人,技师1397人,2009年社会在职员工培训达6800余人次。
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技师学院。1998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999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西现代高级技校,200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技师学院,成为当年江西省省会唯一的一所技师学院。200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获得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江西省首家通过质量认证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学院高层领导人不等不靠、抓住先机,在南昌市昌东教育园区建成新校区,新校区占地600亩,新老校区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新校区建成后,省市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视察完后对校园环境、教育模式、教学体系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专业的覆盖面上,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接轨,与市场融合,现开设有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方向)、计算机及应用(软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技术(中兴通讯NC合作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维修与检测(中锐华汽合作班)、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珠宝加工、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四十余个专业,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处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前发展状况。
一、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多种方法及经验
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原则,注重校企合作,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之路。截至目前,学院已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深圳斯洛模具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上海中锐华汽教育集团、深圳清大协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铃集团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仅2009年产学合作企业数就新增35个。
(一)强强联合,提升校企合作的品牌效益
2009年3月,经过五个多月的洽谈协商,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创建了“华汽教育”合作办学模式。上海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中锐控股集团旗下的主要成员,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先后投资开办了10所学校,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民营教育集团。2008年12月,我院正式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通讯行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该基地已于2009年7月建设完成,现已投入使用。根据合作协议,组建了“中兴通讯NC学院”,实现了专业共建,进行完整的NC专业课程教学。
强强联合首先带来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中锐教育集团与我国多家汽车商、服务商有良好的合作背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实际,使学生与企业真情实景“无缝对接”。其次是提升专业品牌实力。协议签订后,企业即投入价值300万元的生产应用型设备,使我院汽车专业实训条件大大改观。“中兴通讯NC学院”的实训平台总投资金额为120万,其中中兴通讯NC学院出资80万。再次就是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驱动。就读华汽班的首批160名学生进校即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就业协议书,学生毕业后即可走上专业对口、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中兴通讯NC学院首批学员60名,校内期间将接受NC体系认证,20%的学员将进入中兴体系或渠道商、外包商体系就业。
(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零对接”。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培、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生进校的前二个学期,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三、四学期,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依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重点实施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教学和订单企业轮训。第三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五、六学期,为岗位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开展校内综合性的生产实训和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实践性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工作岗位锻炼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融专业入行业,达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对接”。
(三)技术引进,实现校企合作的“零距离”
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较早,但实际生产领域中的数控技术日新月异,为实现零距离地培养技能型人才,2008年底,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洽谈。在国内数控行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华中数控将数控系统上具有自主版权,开发华中“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安装在我院实训场地,华中数控江西技术服务中心正式在我院挂牌。
建筑材料类专业一直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我院于2009年10月和12月分别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鲁班软件及IBM软件,同时引进了企业优秀的师资免费培训学生,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通过产学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系统化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训教学化。如与华中数控的技术交流,锻炼了学院一支优秀的数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能够真正地“走出去”,充当维修工程师“真刀实枪”的工作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校企双方根据市场变化,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及开发实训设备,使校企合作成果得以实质性升华。
产学合作使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改变了由学校单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单一模式,使职业教育与各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开发上、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 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得以充分就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且持续多年毕业生供不应求。
(五)订单培养和模块化教学,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度”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学院顺应职教改革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订单教育,学院先后与江西泰和水泥有限公司、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南昌锦都皇冠酒店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协议。2009年,学院与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鉴定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在我省首家开设了珠宝加工专业。双方本着平等、友好、双赢的原则,三年内连续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合作培养生产型技术人才。
在长期的合作办学中,学院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优点,凸现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模块教学。这样做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尽快的运用于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好精湛的技艺,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院在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各方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各参与方积极态度不一
由于各种原因,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方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很高,而许多企业对校企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还是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解决者和协调者,学校负担过重。事实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指的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其中,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协调指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不多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尝试。如企业引进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岗位承包模式等,努力寻求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
(三)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自身综合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如专业设置与社会(企业)需求还有脱节,部分课程开发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等。“好林才能引凤凰”,为吸引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学院还需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上,进一步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与学校共同成为办学主体。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才是最有效最理想的。
我们深信,构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需求,并形成共赢的驱动机制。探寻校企合作之路,开拓教学创新之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江西现代技师学院宣传部部长)
第三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交流材料
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0月,2000年10月,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企业经营范围为生产销售中西药制剂及原料药。公司在美丽的滨海城市荣成注册并设立生产基地,在首都北京设立管理总部、研发部和行销总部,实行新型的两地管理模式。公司现有员工六百余人,是一个具有优秀的专业化素质以及强烈“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和高度执行力的朝气蓬勃的团队。近几年来,公司多次与高校联姻,在市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积极加强与相关职业院校的合作,在不断完善企业职工教育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努力探索订单式培养,联动式合作的新路子,加快制药企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制造从营造开展,加大投入提软硬件水平。
制造产品首先要从培养员工开始。企业员工队伍素质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高低乃至企业发展的快慢。在校企合作之初,我们即从自身建设入手,不断加大职工教育软硬件建设,营造校企合作大环境。工作中力求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我们在企业内部成立了由企业、学校双方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企业方总经理和学校方校长牵头,双方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加。研究制订、学期合作计划,解决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实行每周五例会、每月底汇报工作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进行。二是投入到位。我们按照起点高标准,作用高效化的原则,投资建设了可同时容纳150人学习的综合教学室一处,购置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投影教学设施。并且我们还先后投资建设了可供200人休息的实习生公寓楼一栋,可供300人就餐的餐厅一处,并配备了娱乐室、台球室和乒乓球室等一应休闲娱乐设施。让实习生学的专心、吃的舒心、住的安心、玩的开心。三是工作到位。为确保校企合作和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我们还专门招聘了两名专职教师,配备到人力资源部,专职负责校企合作具体事宜和开展企业日常职工教育工作。并将其工作开展直接列入人力资源部和教师本人的日常工作百分考核,促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现在我们已成为了市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和省企业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二、招工从招生开始,企校联动促在校教育。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方根据我们企业实际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和招生,展开订单式培养。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尽企业所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将企业招工和培训工作直接前伸到学校。加大企业宣传促招生。在学校招生的同时,我们也有针对性地加大企业形象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并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到企业参观,感受企业良好的生产工作条件和文化成长氛围,使家长和学生自愿报考。选人驻校授课。在学校开展专业课培训的同时,我们结合学校方教学需求,选派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他们将专业理论与企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真切地学习到实践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接纳教师到企业学习。为了使学校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我们还每年接纳合作方学校的教师到企业来,分配到药品研发、工艺管理、质量控制等相关岗位,与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相互交流、互促共进。今年以来,我们共组织了开发、工艺、质检等七个专业岗位30余名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先后接纳了荣成水校、荣成成人中专等相关校院的多名教师到企业来进修。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不仅能够取长补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更加深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友谊。
三、上岗从实习开始,步步推进抓在岗培训。
企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进入实习,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从学生学校课程学完,到企业实习第一天起,我们就与学校一起,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企业岗位需求,逐个学生制订实习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在岗培训。先是抓基础培训,使实习生达到企业员工基本要求。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学校带队实习教师一起,对实习学生进行为期七天的实习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员工礼仪、安全生产等基本知识,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达到企业员工上岗要求后方可上岗实习。再是抓技能培训,使实习生达到岗位入职要求。我们采取名师带徒的方式,在企业关键岗位选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当指导师傅,由他们对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手把手地操作。使实习学生在一至三个月内即可顶岗作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岗位员工。然后是抓轮岗培训。使实习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结合学生技能掌握进度及岗位难易程度,采取每一至三个月轮岗一次的方法,对实习学生进行轮岗培训,每次轮岗,我们都与学校教师一起,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两天的交流总结,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中巩固已学技能,听取同学们好的经验和作法,为下一步轮岗打好基础。
四、发展从发扬开始,文体活动聚兴企合力。
校企合作以来,我们每年都接纳100~200名学生实习,他们实习后大部分留在了企业工作,为了使他们能够心系企业,与企业一起健康成长。我们还结合青年职工活泼好动的特点,将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文体比赛活动中,广泛开展起“月月比、月月赛”职工文体活动,让职工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陶冶情操、凝聚合力。活动每月至少一次,主要有“职工卡拉ok赛”、“争做优秀班组长”、“十大尊师爱徒标兵评选”、“十大质量标兵评选”等等,每项活动开展完之后,公司都要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公司领导逐个颁奖,与获奖职工一起同台歌唱,这样不仅使获奖员工心里光荣,而且劲头更足,同时参加活动和观看的职工也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赶超的方向和目标,向心凝聚力更强。有力地促进了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队伍的建设,加快企业健康高效发展的步伐。
第四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
甲方: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双方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互利互惠的原则,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甲方在乙方挂牌建立“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经双方友好协商,就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共同发展建立“”事宜,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甲方责任
1、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与乙方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即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承担教学任务和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
2、根据乙方提供的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操作技能等要求及岗位需求情况,共同做好“”的宣传工作。负责“”牌匾的制作与挂牌,并尽可能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双方的知名度。负责为乙方招收、挑选符合条件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所招学生在校理论及技能学习时间不低于两年(大学第三年可以顶岗实习)。
3、根据乙方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结合乙方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特点灵活设置课程,采取“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缩小教学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根据专业的要求和乙方的需求确定每次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提前二个月进行联系,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4、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管理的各个过程。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一专多能、学用互动、技能为本、能力与职业资格证并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5、从乙方的生产实际出发,合理安排顶岗实习,严格遵守乙方的各
项规章制度。委派教师与乙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对实习生的工作和纪律进行巡回检查和管理。加强沟通和交流,妥善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6、为乙方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技能训练、执(职)业资格鉴定等提供培训与方便。
二、乙方责任
7、参与“导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及时向甲方通报企业最新的专业岗位需求信息及有关技术等方面的要求,根据需要与甲方进行共同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并视情冠名校方的相关活动。
8、配合甲方做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宣传,选送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甲方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授课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并为甲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帮助。
9、在生产经营许可的条件下,为甲方提供教学、科研、实习场所,为甲方教师的科研、企业实践锻炼以及学生的参观、实习等提供方便。乙方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不侵害学生合法权益。
10、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后期工作,乙方应安排专业对口、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
11、学生实习期间,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签订师徒合同责任书。委派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或使用有危险性的仪器设备时必须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12、经双方协商,乙方提供部分先进的生产设备给甲方,用于“”学生日常学习和实习实训,设备产权归乙方。
三、“”人数及合作时间
13、本次“级学生中选择,招收数量暂定人,如有变化,由双方协商处理。
14、年日起,至
四、其他事项
15、甲、乙双方本着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相互保护商业秘密,不得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泄露和公开。
16、甲方协助做好“”学生在乙方实习、见习期间的稳定工作。学生到达乙方后,应听从工作安排,如在实习、见习期间因为个人原因不辞而别,后果由学生本人负责。
17、实习期间,“学生因技术不能胜任或违章违纪被辞退的,乙方应及时将处理情况及对后续“”培养意见向甲方反馈。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单位(盖章):乙方单位(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五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
甲方:XXX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乙方:江西XX药业有限公司
本着“互利共赢”和“互动共管”的原则,现XX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甲方)与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就合作开设“ 经管XX联合培养订单班 ”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乙方根据公司发展的需求,在甲方2012级有意愿的学生中挑选1个约25人的经管XX通班,进行定单培养。班级授课时间初步确定在大二下学期,大三上学期;具体上课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或其他合适时间,班级组成形式由甲方统筹安排(具体课程见课程安排表)。
2.成立由甲方专业负责人、教师与乙方相关人员等组成的订单培养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
3.指派一名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 经管XX通 班的班主任,负责该班级的日常管理。
4.根据教育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定结合乙方所提出的用人标准及要求,调整现有专业的教育计划,制定订单培养方案。
5.与乙方组成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改革、核心技能课程开发、优选教材等工作。经管XX班课程内容以甲方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为主,以乙方课程为辅。
6.与乙方共同举办以企业冠名的技能竞赛。
与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保证实习过程的连续性和学生的稳定性,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得中途退出或放弃实习,特殊情况须经校企双方同意后方可退出。学生实习不得少于6个月。
8.鼓励经管XX 班到乙方就业,协助做好到乙方就业的毕业生手续办理等一系列工作。
9.甲方按乙方用人标准评价订单合作培养的成果。
10.跟踪经管XX班乙方就业的毕业生情况。
二、乙方责任及权利
1.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骨干参与组成订单培养项目组。
2.指派1名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协助甲方班主任的工作。
3.负责提出所需求专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含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业选修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设臵、外语水平以及岗位所要求的特殊技能要求),与甲方共同制定订单培养方案。
4.与甲方共同进行课程改革、核心技能课程开发、教材选择和优化等工作。乙方课程主要以新员工培训、GSP管理体系、药品相关知识、物流系统相关知识为主。
5.指派熟悉公司销售、管理、储存等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甲方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承担实训课程、乙方企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课酬由甲方按照学校规定支付。
6.与甲方共同进行专业实训基地或实训场所的建设。
活动优胜学生进行奖励。
8.接受甲方教师到乙方见习和顶岗实践。
9.接受学生到乙方见习和顶岗实习。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训)期间的考核工作。实习阶段、地点和人数由校企双方协商后确定,学生实习期月收入: 不低于当地同行业的平均工资,包住宿。
10.学生完成学业实习后,经学生同意,经乙方考核合格,乙方
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提供各类保险。
三、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经协商一致后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是本协议的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四、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自双方签字起有效期 叁 年。有效期从2014年3月起执行至 2017年7月 份为止。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代表(签章):乙方代表(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