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施校企合作“六个融合”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探索校企合作“六个融合”,即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师与技师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竞赛融合、教师与学生融合、学业证书与技能证书融合,积极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六个融合;高技能人才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本着面向社会拓展办学资源、依托社会提高办学水平、服务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念,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摸索出了校企合作“六个融合”培养体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院与企业融合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怎样学就这样教,怎样做就这样教。”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性能力,包含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能力,是个人与环境相处中的随机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现。学院与企业融合,就是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研发公关项目、共同组建实训基地等,形成利益获得和风险承担的共同体,做到“企中有校、校中有企”,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工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逐步提高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无缝对接,培养“三所”满意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二、教师与技师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职业中的技能高手。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定期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把企业中最新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绝活带回学校,及时充实到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能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指导学生技能实习过程中,不仅丰富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熟知相关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不断引进、培养等措施,加大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培养力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彻底改变原有的高校教师下不了车间、企业专家上不了讲台的尴尬局面,实现“教师+技师”的有机融合。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一入校就指导学生依据社会需求,分析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能力特点,确定职业技能发展规划,把本专业的特定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在“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熟悉“应该怎样做”、“如何做得更好”,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素质培养环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技术的能力、反思革新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融合,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教、学、做、练、创一体化的实训室的建设力度,把课堂搬到实训室,边教边练,边学边做;另一方面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建设,不仅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平台,而且成为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的基地。
四、教学与竞赛融合举办科技竞赛可以将创新意识、科级以上、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教学与竞赛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深化、能力提升、择业发展,是大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锻炼,而且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与竞赛的融合,有助于在教学中确立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给学生提供展示技能水平的平台,促进学生把技能的自主训练当作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以技能大赛形式营造大学生学技术、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目的,自觉地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技能技术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用大学生的创业来带动就业环境的改善。同时,通过教学与竞赛融合,挖掘学生智慧,积极为企业解技术难题、输送发展的创新火焰。近3年来,学院先后有310名学生参加了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省级奖励27项,获奖学生达135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就业质量名列前茅,85%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
五、教师与学生融合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扩大,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及时的调整,学习也就成为终身化、自主化、网络化、开放化。教师与学生融合就是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自主学习理念。通过在低年级学生中建立“导师制”,让学生从入校就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之中,通过师生长期相处,教学相长,让学生不仅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无束缚的创新思维模式;通过让教师担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不断开拓教师科研视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六、学业证书与技能证书融合在毕业生中实施“双证书”制度,就是通过毕业前的技能认证,来检验学生在“教、学、练、做、创”一体化培养体系中效果。“双证书”制度有助于明确实践教学地位,重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是教学课程设置与岗位之业绩要求相适应,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彻底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真正培养学生“一专多岗”的能力,起到“本工种技术上的多面手、技能操作方面的能手、生产技术管理的助手、处理复杂问题的高手、技术创新与革新的行家里手”的作用。同时,实施“双证书”制度对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实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每年学院都积极和新乡市劳动局合作,组织毕业生参加车工、数控工艺员、维修电工和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多个工种的技能操作考试,84%的毕业生获得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实现双赢的举措。近几年来,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在与新乡市长城机械有限公司、河南太行振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同时,积极筹划与新乡市创业火炬园、新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23家孵化企业寻求进一步的深层次合作。校助企,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实力;企助校,实践平台建设获丰收,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与企业合作“六个融合”的双赢局面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参考,互利双赢必将成为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篇:夯实校企合作的平台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夯实校企合作的平台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出发,始终注重依托行业,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地深度实施校企合作,从而使学院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800人,其中高级工4400人,技师1397人,2009年社会在职员工培训达6800余人次。
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技师学院。1998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999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西现代高级技校,200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技师学院,成为当年江西省省会唯一的一所技师学院。200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获得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江西省首家通过质量认证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学院高层领导人不等不靠、抓住先机,在南昌市昌东教育园区建成新校区,新校区占地600亩,新老校区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新校区建成后,省市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视察完后对校园环境、教育模式、教学体系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专业的覆盖面上,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接轨,与市场融合,现开设有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方向)、计算机及应用(软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技术(中兴通讯NC合作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维修与检测(中锐华汽合作班)、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珠宝加工、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四十余个专业,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处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前发展状况。
一、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多种方法及经验
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原则,注重校企合作,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之路。截至目前,学院已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深圳斯洛模具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上海中锐华汽教育集团、深圳清大协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铃集团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仅2009年产学合作企业数就新增35个。
(一)强强联合,提升校企合作的品牌效益
2009年3月,经过五个多月的洽谈协商,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创建了“华汽教育”合作办学模式。上海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中锐控股集团旗下的主要成员,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先后投资开办了10所学校,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民营教育集团。2008年12月,我院正式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通讯行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该基地已于2009年7月建设完成,现已投入使用。根据合作协议,组建了“中兴通讯NC学院”,实现了专业共建,进行完整的NC专业课程教学。
强强联合首先带来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中锐教育集团与我国多家汽车商、服务商有良好的合作背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实际,使学生与企业真情实景“无缝对接”。其次是提升专业品牌实力。协议签订后,企业即投入价值300万元的生产应用型设备,使我院汽车专业实训条件大大改观。“中兴通讯NC学院”的实训平台总投资金额为120万,其中中兴通讯NC学院出资80万。再次就是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驱动。就读华汽班的首批160名学生进校即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就业协议书,学生毕业后即可走上专业对口、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中兴通讯NC学院首批学员60名,校内期间将接受NC体系认证,20%的学员将进入中兴体系或渠道商、外包商体系就业。
(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零对接”。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培、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生进校的前二个学期,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三、四学期,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依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重点实施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教学和订单企业轮训。第三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五、六学期,为岗位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开展校内综合性的生产实训和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实践性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工作岗位锻炼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融专业入行业,达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对接”。
(三)技术引进,实现校企合作的“零距离”
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较早,但实际生产领域中的数控技术日新月异,为实现零距离地培养技能型人才,2008年底,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洽谈。在国内数控行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华中数控将数控系统上具有自主版权,开发华中“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安装在我院实训场地,华中数控江西技术服务中心正式在我院挂牌。
建筑材料类专业一直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我院于2009年10月和12月分别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鲁班软件及IBM软件,同时引进了企业优秀的师资免费培训学生,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通过产学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系统化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训教学化。如与华中数控的技术交流,锻炼了学院一支优秀的数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能够真正地“走出去”,充当维修工程师“真刀实枪”的工作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校企双方根据市场变化,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及开发实训设备,使校企合作成果得以实质性升华。
产学合作使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改变了由学校单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单一模式,使职业教育与各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开发上、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 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得以充分就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且持续多年毕业生供不应求。
(五)订单培养和模块化教学,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度”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学院顺应职教改革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订单教育,学院先后与江西泰和水泥有限公司、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南昌锦都皇冠酒店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协议。2009年,学院与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鉴定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在我省首家开设了珠宝加工专业。双方本着平等、友好、双赢的原则,三年内连续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合作培养生产型技术人才。
在长期的合作办学中,学院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优点,凸现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模块教学。这样做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尽快的运用于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好精湛的技艺,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院在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各方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各参与方积极态度不一
由于各种原因,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方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很高,而许多企业对校企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还是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解决者和协调者,学校负担过重。事实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指的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其中,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协调指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不多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尝试。如企业引进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岗位承包模式等,努力寻求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
(三)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自身综合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如专业设置与社会(企业)需求还有脱节,部分课程开发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等。“好林才能引凤凰”,为吸引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学院还需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上,进一步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与学校共同成为办学主体。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才是最有效最理想的。
我们深信,构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需求,并形成共赢的驱动机制。探寻校企合作之路,开拓教学创新之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江西现代技师学院宣传部部长)
第三篇:工业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论文
工程背景
“工程”与“科学”“技术”不同,它强调的是系统、集成、整体安全、经济,还要与环境和社会相协调。未来的工程师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和有关职业、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①工程教育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对工程教育的支持,也离不开通过知识拓展、方法创新、工程实践等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而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的产、学、研合作以及工业、企业的合作环境。
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
实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技术专门人才培养规模,扩展多层次人才培养的辐射面,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该模式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具备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进行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产品开发与创新以及广告的设计,具有处理人、产品与环境友好关系的综合能力,能在制造业、IT产业、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实施举措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委员会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对校企合作作出全面的规划,并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企业应及时将社会对高级设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根据生源、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特点及教学重点等,确定动态学分制,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学校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既要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每年应分批次接受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实习,并选派优秀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工程实践。
3.搭建学校与企业对接平台为加强对人才供求双方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学校与企业应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调查与研讨等活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研究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考核和评估。学校和企业应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为了培养工业设计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提升工业设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工业设计专业应在突出的工程背景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王培先
姚东伟(1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河南郑州,450121; 2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江苏扬州,2251011)
摘要: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执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障;构建和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构建和开发人才培养教材体系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支撑;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促进,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文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A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和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转变。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1]。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浅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广泛调研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研讨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岗位能力需求和就业潜力,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研讨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既保证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主干课在学校的学习,还要结合企业文化、职工素养、岗位能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理论知识、技能项目,制定培养和实训内容和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和涵盖三个方面:
(一)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大胆探索服务行业、企业的办学方向,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企业认证等管理制度,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行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着力形成前期以学校培养为主体,后期以企业培养和训练为渠道,校企共同教育管理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采用培养模式,要根据不同专业和校企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学生入学后,先到企业感受和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学校学习,最后到企业强化培养;也可以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还可以在学校完成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行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还可以一开始就切入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培养和“定向”就业等模式[2]。
(三)人才培养方案要涵盖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和企业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和培养工作,通过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校构建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专门督查、督导和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执行情况、合作过程、授课和技能训练、顶岗和就业等情况。通过督查和督导,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发现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沟通和完善合作方案。
2.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培养人才,向企业提供生源保障,依托企业培训人员,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和培训,选派骨干老师全程参与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专业知识辅导、专业技能指导等工作。
3.学生在学校培养期间,建立企业选派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并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和指导制度,促建企业在学校建立工程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基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式、课程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4.企业可以依托学校进行岗前素质、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员工再培训,学校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改进、攻关、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的支持,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实训岗位、实训设备、实训场所等条件,充分实现校企双向流动,实现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
二、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又是企业储备人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保持可持续性的战略,因此,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才能着力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运行。应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主目标和企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成立由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论证和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开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细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评价和认证体系,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等等。
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待遇机制。在市场调查、校企论证和学生听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工作岗位,制定出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顶岗实习的待遇制度,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权利和利益,实现三方共赢[3]。
3.构建确保能进行专业理论辅导、技能指导、顶岗实习和日常管理的教师(培训师)团队机制。出台鼓励、激励老师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方案,并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专家和工程人员纳入学校兼职教师管理队伍,并制定绩效目标管理和考核的劳动报酬支付标准和制度。
4.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双方管理范围和责任。通过协议,明确、规范校企双方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行为,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也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法定保障。
三、构建和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选择适合专业、学校和企业的运行模式,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合作的顺利实施,成功运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一)运行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0.5+1.5+0.5+0.5”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即1学期入企感受企业环境和文化,熟悉职业工作岗位、岗位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初步实践职业能力,3学期实施以在校为主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主干课程的学习,以企业为辅的企业文化和基础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1学期实施在企业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以学校管理和辅导指导为辅的培养和训练,最后1学期实施顶岗实习。
2.“1.5+0.5+0.5+0.5”的培养模式,即3学期在校进行基础文化课和职业岗位基础课程的学习,1学期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在校学习,1学期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岗位职业能力项目在企业的培训,最后1学期实施顶岗实习。
3.“1.5+1+0.5”的培养模式,即3学期在校进行基础文化课和职业岗位基础课程的学习,2学期采用工学交替(阶段性在校学习、阶段性企业实践)或是在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文化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岗位能力项目,校企合作利用晚上或业余时间,讲授和辅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职业岗位实践和职业岗位能力项目通过工作过程来培训,最后一学期在企业定岗实习。
(二)改革和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如果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者,可以延期一年,这一年内,学生可以不参加规定的学习时间,可以自学,但必须参加顶岗实习,按新一届学员考核时间参加考核,取得学分后,还可以毕业;如果在第二年生产实践中,参加市级以上技能鉴定考核或是大赛获得名次,并有荣誉证书的,也可以证书(本专业的)
[3]换取学分,予以毕业,超过规定的时间不予毕业。
(三)改革传统卷面考试为职业技能鉴定或企业认证的考核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来讲,对于任何一个专业,它所涵盖的工种是多个的,理论内容和实践项目的开设无非都是围绕一个专业、多个工种而设置的,但学生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也只能是从事有限工种的实践,掌握有限工种的操作技能。因此,考核应当根据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情况,让学员在一个专业岗位区域内,把多门课程考核转化为技能鉴定或企业认证的来完成。
四、构建和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材体系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
目前,高职教育体系已日趋成熟,人才培养方案在提高专业技能方面有一定的突破,所覆盖的理论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适度、深度和广度。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参加企业岗位训练、顶岗实习的岗位是具体的,所覆盖的技能也是具体的,并不是哪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因此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系的内容应体现以够用为度,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随着岗位的不同,教材内容也要随之变化。教材体系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应体现专业技术的基础性、先进性和企业岗位的实用性。教材的编写应紧紧围绕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和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教材内容不仅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而且具有企业岗位应用的专门性和工艺性[4],这样才能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同时具有职业转换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企业岗位的生产工艺、工艺标准,典型的工作岗位和技能要求,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专业技术,应该融入到教材之中。这样,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又要完成企业涵盖内容的传授等。总之,要成立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材编审委员会,进行专业市场调研,收集和研讨合作企业的岗位群、岗位要求、生产工艺和前沿的技术,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学生满意,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材,以确保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
五、构建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
构建和创新管理机制是在校企合作签订相关协议基础上,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职责的同时,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组织机构,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
宏观控制,学校通过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专门督查、督导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作过程,全程跟踪和监控,及时引导和指导,做出阶段性成果总结和信息反馈,总结工作和肯定成绩,查找和解决问题,沟通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者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实施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敬业精神强、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熟练生产能力的骨干老师和企业骨干,组成人才培养团队,共同实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辅导、指导工作。形成以专业课教师带队,以企业专家和技术工人为主的实践教师,专业课老师和企业工程人员共同辅导和管理的机制。真正形成校企双方落实计划与管理以学校主,严抓教学督导——专业课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带队——企业技术工人带徒——学习和生产并进的培养体制[5]。
总之,职业教育要适应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面向企业,走进企业办学。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依托企业办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济.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讲话.天津.2005.8 [2]吴启迪.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青岛.2006.10 [3]刘晓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 [4]赵永林.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03 [5]李文玲.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职业技术》.2010.02
Shallow xi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dustry-l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WANG Peixian1 YAO Dong-wei2,(1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Henan Zhengzhou, 450121;2Jianghai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su 1,Yangzhou, 2251012)Abstract: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 basis;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protec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is implement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is implement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combination of“ support;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to promote, construct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combination "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s advanced occup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the effective way of reform.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bination;personnel training
姚东伟:男.1973年3月出生.河南鄢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车辆工程,江海学院机电系主任。
联系方式:0514-87579310 *** 邮箱:xcydw@126.com 联系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江南路5号江海学院机电系,邮编:225101
第五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
甲方: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双方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互利互惠的原则,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甲方在乙方挂牌建立“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经双方友好协商,就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共同发展建立“”事宜,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甲方责任
1、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与乙方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即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承担教学任务和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
2、根据乙方提供的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操作技能等要求及岗位需求情况,共同做好“”的宣传工作。负责“”牌匾的制作与挂牌,并尽可能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双方的知名度。负责为乙方招收、挑选符合条件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所招学生在校理论及技能学习时间不低于两年(大学第三年可以顶岗实习)。
3、根据乙方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结合乙方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特点灵活设置课程,采取“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缩小教学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根据专业的要求和乙方的需求确定每次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提前二个月进行联系,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4、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管理的各个过程。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一专多能、学用互动、技能为本、能力与职业资格证并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5、从乙方的生产实际出发,合理安排顶岗实习,严格遵守乙方的各
项规章制度。委派教师与乙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对实习生的工作和纪律进行巡回检查和管理。加强沟通和交流,妥善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6、为乙方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技能训练、执(职)业资格鉴定等提供培训与方便。
二、乙方责任
7、参与“导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及时向甲方通报企业最新的专业岗位需求信息及有关技术等方面的要求,根据需要与甲方进行共同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并视情冠名校方的相关活动。
8、配合甲方做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宣传,选送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甲方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授课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并为甲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帮助。
9、在生产经营许可的条件下,为甲方提供教学、科研、实习场所,为甲方教师的科研、企业实践锻炼以及学生的参观、实习等提供方便。乙方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不侵害学生合法权益。
10、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后期工作,乙方应安排专业对口、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
11、学生实习期间,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签订师徒合同责任书。委派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或使用有危险性的仪器设备时必须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12、经双方协商,乙方提供部分先进的生产设备给甲方,用于“”学生日常学习和实习实训,设备产权归乙方。
三、“”人数及合作时间
13、本次“级学生中选择,招收数量暂定人,如有变化,由双方协商处理。
14、年日起,至
四、其他事项
15、甲、乙双方本着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相互保护商业秘密,不得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泄露和公开。
16、甲方协助做好“”学生在乙方实习、见习期间的稳定工作。学生到达乙方后,应听从工作安排,如在实习、见习期间因为个人原因不辞而别,后果由学生本人负责。
17、实习期间,“学生因技术不能胜任或违章违纪被辞退的,乙方应及时将处理情况及对后续“”培养意见向甲方反馈。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单位(盖章):乙方单位(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