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时间:2019-05-14 13: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第一篇: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2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3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 5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6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7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9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10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12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13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 15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论尤金奥尼尔后期独幕剧《休伊》中的荒诞主题 17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18 谈双关语的翻译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20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 试析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倾向的成因及其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体现 22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23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25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6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 28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 On building-up a welcoming ESL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30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32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35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36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37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40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41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论英语无灵句与汉语有灵句的互译 外贸函电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论《木木》中屠格涅夫的反农奴制思想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 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88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89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 90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 92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94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95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尝试性研究 97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99 英文歌词翻译策略探析 100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01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102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 103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 105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07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

从女权主义角度对比分析《纯真年代》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109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110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 111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Proverb and I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114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115 从异化与归化看网络上美剧的字幕翻译 116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118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119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120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 12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23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124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125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 126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127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红楼梦》中的女性主义及其英译 129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131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133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134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137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40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 142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143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 145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46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148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On Symbolism in Fitzgerald’s “Winter Drea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0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

151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52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 153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154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55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156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157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158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159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 160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 161 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 162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16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64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165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166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 167 《莎乐美》中月亮的意象——从原型批评视角进行分析 168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 169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

170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171 An Analysi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in Robinson Crusoe 172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173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4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175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176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177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178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79 《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复活以及宽恕 180

181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

182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 183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84 探析《雾都孤儿》中作者的乐观主义 185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86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 187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188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189 中式菜名的英译

190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1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92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 193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

194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 195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196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197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98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99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200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第二篇:《药》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2 霍桑及其矛盾思想在《红字》中的体现 3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5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6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反馈 7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9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0 宗教对英汉语言的影响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2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14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8 论《红字》的模糊性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21 商务信函翻译技巧初探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23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25 英汉含文化植物词谚语对比研究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27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28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 30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M.Coetzee’s Disgrace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主义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分析《等待》的悲剧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中式菜谱的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杰克·伦敦作品《海狼》中海狼命运的解读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英语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85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86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 87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88 论奥巴马就职演讲词的排比修辞 89 论乔治·奥威尔《》中的极权政治 90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92 论面子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所起的催化促进作用 9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95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96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 98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 99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101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 103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104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 10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107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108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 109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10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11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12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 115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116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18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120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123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从合作原则分析《绝望的主妇》中的语言间接性及其幽默效果 125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 126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127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 129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30 中西方恭维语的比较与分析 131 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

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性别歧视 134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Women and Ar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Women’s Role in Western Art 136 生态视角下《红楼梦》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 137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9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141 On Integr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 142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143 物欲与爱情的搏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启示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145 外贸合同中介词的用法与翻译 146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和爱米丽亚的女性形象 148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 149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50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 151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152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53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54 《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 155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56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

157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58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159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160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161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162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163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64 《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解读 165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166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67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168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 169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 170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 1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2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173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主题分析 174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

175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176 爱伦坡短篇哥特式小说体与干宝《搜神记》 177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178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179 商标翻译技巧

180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181 博尔赫斯诗歌中的镜子意象分析

182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 183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 184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

185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86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187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188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89 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

190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191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192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93 中国英语初探

194 探究《蝇王》中的人性

195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主要作品 196 范畴原型理论关照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197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98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傲慢与偏见形成原因差异的研究 199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第三篇:《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曹菊玲

(川外2013级翻译硕士教学1班 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 学期课程论文)

摘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曾被众多学者翻译成英文,本文将对赵俊华译本和杨钟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原作的分析、译文的准确性、译文风格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把握入手进行赏析,指出两译本的不足和精彩之处。

关键词:《乡愁》;原诗的分析;准确性;风格;意象的把握

1.原诗的分析

作者余光中出生于大陆,抗战爆发后在多地颠沛流离,最后22岁时移居台湾。20多年都未回到大陆,作者思乡情切,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当时大陆与台湾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思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包含于整首诗中。

全诗为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对称,四句一节,共十六句,节奏感、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但是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涵。从整体上看,作者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时空的隔离和变化来推进情感的表达,最后一句对大陆的思念,一下子由个人哀愁扩大到国家分裂之愁,因而带有历史的厚重感。【原诗】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译诗】(1)赵俊华译

Homesick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 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When grow up, 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I was here, 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Later on, 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I was here, Mother rested over there.And to-day, 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2)杨钟琰译

Nostalgia 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

Then I was a grown-up, 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Here am I And there my bride.”

During the later years 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Here am I And yonder my mother.”

And now at present 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 “Here am I and yonder my Continent!” 2 准确性

一直以来,翻译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的标准是比较推崇的。“信”是指忠实原文,即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严复把它放在首位,可见“信”在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2.1 英文词语具体意思的准确性

标题“乡愁”,赵译为“homesick”,杨译为“nostalgia”。根据Longman English Dictionary, homesick---feeling unhappy because you are a long way from your home, 而nostalgia---a feeling that a time in the past was good, or the activity of remembering a good time in the past and wishing that things had not changed.对比我们会发现,nostalgia比homesick范围更广,意思 更贴近原文,原文中作者不仅仅是在抒发一种思念家乡的惆怅之前,还有对过去美好的追忆。因此用nostalgia更为准确。2.2 英文惯用表达的掌握

对于“大陆”一词的翻译这两个译本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赵译为“Motherland”,杨译为“Continent”,我认为赵译是对的。在翻译“中国大陆”已习惯性地翻译成“Motherland”,这已成为一种固定翻法,也就是说读者在看到“Motherland”一词时,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中国大陆”,而“Continent”这一词更多地指“欧洲大陆”,这就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完全扭曲了原诗的意思。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明白大陆和台湾是属于一个中国的,用“Motherland”更能形象地体现作者渴望回到祖**亲怀抱的思乡之情。还有“海峡”一词,赵译为“strait”,杨译为“channel”, 我同意赵译的。因为海峡在此特指“台湾海峡”,惯常的翻法便是“strait”,很少用“channel”。3风格

许渊冲认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我认为译者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在译作中体现自己的痕迹,但是诗歌翻译还是应该遵循原文,尽可能与原诗保持相同的风格。

总体风格指的是诗作从思想内容到格律形式以至修辞炼句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总的气势、韵致和境界,是人对主题欣赏的审美把握。本诗一方面节奏感强,富有韵律,一方面格式整齐但又不单一,富于微变。3.1 韵律

原诗使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这些叠词,表现作者强烈的思想之情,但是英文中没有叠词的使用。两位译者采取压头韵的办法,譬如翻成 “small strait” “small ticket”,用英文的特点取代汉语的特点,从而达到音律美。

在处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两个译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杨译为 When I was a child/ Then I was a grown-up / During the later years/ And now at present 意思表达准确,但是不够简练,而且句法有些出入。原诗每行四节,每节三个音节,语言简明流畅,音韵自然和谐,节奏紧凑明了。赵译本为 As a boy/ When grow up/ Later on /And to-day 每行四节,每行三个音节,抑扬顿挫,创造性地取得的与原诗同样的效果。3.2 格式

“是”字在原诗中反复出现达四次,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是”字,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从而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乡愁具体化。赵翻译成“ be homesick for”句式,其句式与原文保持一致。杨分别译为 seem, become, turn to be 和 loom large to be 结构,虽然与原文格式不同,但是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不断升华,但是却失去了原诗那种令人反复咀嚼的感受。

“我在这头”在原诗中也是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短语的反复使用突出了虽然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但是我的思乡之情却一直没变。赵译为I was here/ I was here/ I was here/ I am here, 最后一句通过was 和 am 时态的转化,达到原诗深远的寓意。而杨四句都翻成 Here am I 倒装句,表达出来的感情更强烈。而“那头”,赵四句都译成over there表现了原诗朴实无华的语言特色,格式也与原诗一致。而杨译为there…./ there…./yonder…./ yonder….也翻译得比较简练,而且追求变化,避免重复。4 意象

余光中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曾翻译过众多的诗歌,他在谈论翻译时,就提到:“我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愿意,就会 流于直译、硬译、死译,最理想的翻译当然是既达愿意,又存原文。如果遇到难以两全的时候,只好迳达愿意,不顾原文表面的说法了。”可见,余光中认为在翻译诗歌时,应该非常注重意象的把握,而当别人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余光中也一定希望译者能遵循这个原则。

北大的辜正坤教授指出,“意象指的是诗歌字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产生的美感。”虽然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但是译文应给读者再现相似的意象。整首诗通过时间空间的转化以及把不同时期乡愁的具体化来体现作者浓浓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赵译为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a small ship ticket/ a little tomb/ a shallow strait 这种做法并未体现出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怀念之情不断加深的感觉,而且译者完全偷换了概念,回译出来的是“我怀念家乡的小小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儿的主语不应该是我,而应该是乡愁,我在这首诗中应作模糊处理,作者这首诗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对于故土的思念,它已扩大成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对家乡思念的人。杨译的就很符合原文,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5.总结

赵译和杨译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两个译作达到的效果都差不多。只是有时语言是不可以各方面兼顾的,所以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赵译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形式,但是读起来意味不足,杨译更能体现原诗的意境,但是有些选词却令人误解,比如把“大陆”翻成 “Continent”。总之,两个译本都是难得的译作。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第五篇:《静夜思》说课稿

《静夜思》说课稿(15篇)

《静夜思》说课稿1

1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学情分析

本课这首《静夜思》是家喻户晓的一首古诗,很多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了。于是我把学生齐背课文和单独背课文的这一环节由课的末尾提到了课的最初,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会背了,但要把生字词都读准,还要读出节奏和感情来。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诗中的思乡之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背诵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熟悉的朋友,你们看是谁?(月亮)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他们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

活动2【讲授】认识作者、读课题

一、认识作者、读课题

1、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关于李白,你知道些什么呢?指名回答。

2、师补充介绍。

3、今天咱们就要来学习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板题)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学习生字“静”、“夜”,组词领会字义。

(3)再读课题,读出夜晚的安静来。

活动3【活动】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不但能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能把诗歌读得有节奏,有感情。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师出示生字,生读给同桌听,并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

3、指名汇报交流自己认识生字的办法。

4、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5、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就能更好地读课文了。指名读课文。

6、要想把诗读好,除了认识生字还不够哦。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读诗的高手,大家来听一听。

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7、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

活动4【练习】理解诗意,熟练诵读

三、理解诗意,熟练诵读

1、自由读诗,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相机板书:望明月思故乡。

重点理解:霜(出示图片,直观理解)、疑、望。

2、师总结: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3、这时候李白的心情怎样?

4、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活动5【活动】深入悟情,感情朗读。

四、深入悟情,感情朗读。

1、师配乐朗读。

2、李白的故乡在哪里?知道么?

师介绍李白的故乡和经历,创设情境。

3、生情感朗读。

4、低头思故乡,李白会思念什么?指名回答。

5、出示古代儿童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也许他曾在这样的月光下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也许他曾在这样的月光下和小伙伴捉萤火虫,也许……

说话训练:也许他曾在这样的月光下……

6、那个时候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7、二十多年后,在这个静静的夜里,天上还是这轮明月,还是这么明亮的月光,可地上的李白却孤孤单单一个人,他更加地思念爸爸妈妈了。

让我们用沉重的心情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孩子们想一想我们自己,我们在学校里寄宿,一星期才能回一次家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想念爸爸妈妈么?那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

师:所以,孩子们,我们望着这轮明月,带着思念爸爸妈妈,思念爷爷奶奶,思念小伙伴的心情,再深情一点,再美一点,再读一遍试试,可以加上动作。

活动6【作业】拓展作业

五、拓展作业

大家想不想对李白多一点认识呢?介绍爱交朋友的李白,出示《赠汪伦》;介绍走遍祖国河山的李白,出示《望庐山瀑布》。

作业:回家再读一读李白的其他诗作,认识不一样的李白。

《静夜思》说课稿2

【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能充分地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时能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古诗,并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

2.通过学习能够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

3.歌曲中的曲谱演唱和二声部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环节。

【教学用具】

录音机、歌曲伴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节奏感很强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来上课。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诗歌很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很快就猜到了诗词的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地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是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生:有《静夜思》……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根据李白的《静夜思》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聆听一次,感受它的抑扬顿挫。初听,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到李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会相隔很远,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再配上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就应该更有韵味、更有感情,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师想请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

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诗人王维的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唱部分,带有尾声。

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色彩。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气连的唱法。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在第二部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很好地利用循环呼吸法在美妙的歌声中想动情地舞蹈,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做指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师: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希望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能唱给爸爸妈妈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师生接力唱、男女接力唱、领唱等来复习演唱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师:看到同学们的情绪这么高涨,老师突发其想,想借助这小小的教室作为我们的舞台,来开一个“古诗朗诵音乐会”,也就是把古诗新唱,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一首《读唐诗》的片段来做演唱会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

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回答。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演唱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

师: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或喜欢的、学过的歌曲与古诗结合起来,创编成自己作的古诗新唱呢?

生: 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

师:好,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1:选用了一首古诗,利用了《静夜思》旋律。

生2:……

六、小结(略)

《静夜思》说课稿3

我执教《静夜思》一诗时,刚出示课题就听见学生不约而同地背了出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还大声说:“我早就会背了。”“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熟知本课内容,看来按旧教案教学已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于是我就果断地将予设方案进行了调整。当时我心里还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发生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个夜晚是怎样的?“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在阅读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字:“疑”,我是是这样教学的。

师:“既然会背了,那我来考考大家。‘疑’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学生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到“疑”字上。

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

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

……

(把学生说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当时看见的是怎样的月光。

生:(齐)明亮的。

师: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怎样?

生:白蒙蒙的。

生:好像下了霜一样。

生:如同铺了厚厚的一层霜。

师:看来,诗人是用霜来描写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那么“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只有理解成什么才更合乎情理呢?

生:(异口同声地)好像。

师:李白还有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生齐背,略)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也应该理解为“好像”,就是“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一样”,如果理解为“怀疑”的话,也同样让人感到非常别扭。

师:(总结)对。看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可以很好的体会和把握词语在具体诗句中的意思,不仅《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如此,其他诗歌中的词语也是如此。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读。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这节课我的收益颇大,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体验和尝试。

《静夜思》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静夜思》。这一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主题是家人。李白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说学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对古诗诗境、诗情的感悟处于空白。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朗读古诗,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诗情。

四、说教法、学法

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运用自主学习、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德国的教育学家底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自己阅读、比较朗读、共同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古诗教学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重现诗的意境,体悟诗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以“意境、情感”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挖掘简单字眼背后丰富的内涵,达到“入得诗境,悟得诗情”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识字读题。

1.导言: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出图配乐,渲染揭题。

3.板书课题,学生认真观察。

学习“思”字:

(1)结构;

(2)回顾学过的心字底的生字,发现心字底的字的特点,进行组词练习,总结释疑方法。

4.明确诗题信息,指导读好诗题。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过渡:真好听,安静的夜晚诗人思念什么呢?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入这首古诗。

2.自由读: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借助拼音,自己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习生字。字宝宝想来考考大家?

(1)学习后鼻韵母的生字:床、光、乡。观察变红生字的注音,你有什么发现?

(2)认读后鼻韵母的词语:床前、月光、故乡(小老师领读词语、四组轮流读准,读出美感)

(3)识记“疑、举、低”三个生字。

“疑”组词练习。

“举”做动作识记。

“低”学生交流识记办法,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先书空,后练写。

5.朗读去掉拼音的古诗,要求声音响,读准确。

(三)理解诗意诵读诗文

1.指导读出节奏。

(1)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2)自行练读后,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感知押韵,读好押韵:看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字音,有什么相同点?

指名再读,一二组和三四组赛读。

2.指导读出意境。

(1)借助图画,理解诗意.

(2)出示望月图,引导看图,图画与古诗相结合说说诗意。

(3)指名讲诗意。

(4)带着理解一起读诗。

3.感知诗境,体味诗情。

(1)配乐渲染,进入诗境,想象说话。

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

(2)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比喻。

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理解“霜”字中蕴含的一分清冷,并指导朗读。

(3)比较理解: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诗中“举”可以换成“抬”,“望”可以换成“看”吗?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A.借助举重照片理解“举”,指导做动作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

B.造句感知“望”的意味:用“看”造个句子,“望”呢?(板书:望月)

C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4)想象说话,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望着这轮明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这时,他想对亲人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

(5)配乐朗读:是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大地上,“明月与李白”对望,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万般思念都化作了这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永恒的主题,思乡诗还有很多,送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我们的古诗书中找一找,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静夜思》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古诗新唱的《静夜思》,这一课主要是由古诗改编的歌曲,通过演唱感受古诗歌德意境,下面就本课教学向大家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在演唱时用柔和的声音来进行歌唱,来感受声音美。

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诗歌,体验美,整首曲子中休止符的运用很有特点,声断气连的演唱,深刻表现了思乡的情绪,唱起来朗朗上口,把思乡的情绪深入学生心中。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用思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正确的掌握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思乡之情。通过学习能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教学难点为曲谱演唱环节,在休止符演唱时要注意声断气连。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听唱法的模式,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体会这首歌曲的意境,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启发导入——听赏歌曲——新歌教学——四四拍学习

一、根据单元要求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把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加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乐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并提出问题,例如:在中秋全家团圆之际还有多少人远在异乡?还有什么人不能和家人团圆?

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聆听、朗诵,引出李白的古诗《静夜思》。

因为本节课是唱歌课,可能会以为我第一个环节的时间稍长,但由于这节课的感情需要,让学生真正运用音乐来体验与表达,理解这首歌曲的最好方法就是有韵味的诗歌配上委婉的旋律,可以称之为天籁之声。

二、听赏歌曲。

这一环节中学生聆听歌曲,教师随旋律划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诗本身体现的是思乡,加上旋律,更能表达思乡的情感。通过聆听提出问题: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是怎样的,由于上一环节的配乐朗诵,学生更能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便能够回答出用稍慢的、较弱的、伤感的心情来演唱。

三、新歌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模唱、以情带声的学习手法教学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具体过程是:

1、跟琴模唱。用“啦”来模唱旋律,引导学生轻声模唱这首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连贯、平稳。这时,我的教学不仅要知道学生在音高、节奏方面的准确,还会适时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轻轻地进行演唱。这种轻声的要求,不仅是为了保护嗓音,我还会引导学生们这也是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要把乐句中的节奏加以练习,注意乐句中的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的演唱。

2、跟琴演唱歌词。加入歌词体会思乡之情,注意八分休止的演唱要声断气连,还有第二乐句的结束和第三乐句的开头以八度大跳表现思乡的情感更加强烈,另外力度要稍强些,突出思乡的情感,多次演唱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

四、学习四四拍的指挥图式。让学生通过亲身指挥体验歌曲的感情,调动情绪。出示指挥图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先单手后双手。让大家边指挥边演唱歌曲来感受一下。找出指挥较好的同学到前边指挥,其他同学跟老师一起演唱。最后鼓励大家课下进行加工为下一节二声部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这节静夜思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用准确的旋律演唱《静夜思》第一声部,而且能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学唱歌曲,而且还了解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并让他们懂得了珍惜现在在父母身边的宝贵时间,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并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体现了音乐课独特的施教特点,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授课目标。

《静夜思》说课稿6

说教材:

《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篇李白的古诗,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学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课程的价值与理念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背诵全诗。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2、难点: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采用猜谜语的形式。

2、自读自学,十个生字。

3、朗读感悟,品味情感。

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以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自读自学。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种方法学习十个生字。

5、通过吟诵,吟唱等方法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静夜思》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部编办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静夜思》。这一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主题是家人。李白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对古诗诗境诗情的感悟处于空白。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部编新教材中强调语文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根据学生的学情,本着这一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夜”等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古诗,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诗情。

教学重点是认识9个生字;读出诗歌的韵律,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教学难点是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古诗教学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重现诗的意境,体悟诗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以“意境、情感”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挖掘简单字眼背后丰富的内涵,达到“入得诗境,悟得诗情”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识字读题

1、导言: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出图配乐,渲染揭题。

3、板书课题,生认真观察。

学习“思”字:(1)结构(2)回顾学过的心字底的生字,发现心字底的字的特点,进行组词练习,总结释疑方法。

4、明确诗题信息,指导读好诗题。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过渡:真好听,安静的夜晚诗人思念什么呢?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入这首古诗。

2、自由读:请同学们打开书43页,借助拼音,自己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习生字。字宝宝想来考考大家?

(1)学习后鼻韵生字:床、光、望、乡。观察变红生字的注音,你有什么发现?

(2)认读后鼻韵词语:床前月光 望月 故乡(小老师领读词语、四组轮读读准,读出美感)

(3)识记“疑、举、低”三个生字

“疑”组词练习

“举”做动作识记。

“低”学生交流识记办法,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先书空,后练写。

5、朗读去掉拼音的古诗,要求声音响,读准确。

三、理解诗意诵读诗文

(一)指导读出节奏

1、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2、自行练读后,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感知押韵,读好押韵:看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字音,有什么相同点?

指名再读,一二组和三四组赛读。

(二)指导读出意境

1、借助图画,理解诗意

(1)出示望月图,引导看图,图画与古诗相结合说说诗意。

(2)指名讲诗意。

(3)带着理解一起读诗。

2、感知诗境,体味诗情

(1)配乐渲染,进入诗境,想象说话

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 )。

(2)引导体味诗人的比喻

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理解“霜”字中蕴含的一分清冷,并指导朗读。

(3)比较理解: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诗中“举”可以换成“抬”,“望”可以换成“看”吗?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A借助举重照片理解“举”,指导做动作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

B造句感知“望”的意味:用“看”造个句子,“望”呢?(板书:望月)

C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4)想象说话,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望着这轮明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这时,他想对亲人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

(5)配乐朗读:是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大地上,“明月与李白”对望,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万般思念都化作了这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吟出诗情

四、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永恒的主题,思乡诗还有很多,送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我们的古诗书中找一找,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静夜思》说课稿8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本课10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自读自学,三朗读感悟,四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朗读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静夜思》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首先先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是我们课程内容的承载,老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课堂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对学生的了解,新课改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有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在课堂上因材施教,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还处在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理解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处于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但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

三、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我针对本篇课文,结合我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于学生的了解状况,我设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每堂课都会有针对于学生现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本堂课的重点是:认识生字,背诵古诗。

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法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运用自主学习、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德国的教学学家底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自己阅读、比较朗读、共同学习等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谈一下我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以谈话结合图片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回顾课堂。出示一轮皎洁的明月,请学生描述,以此引出本堂课的标题《静夜思》。

(二)板书题目,简介背景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以此巩固生字。

后面我会询问学生,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作者,李白生前写下一千多首优秀诗篇,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三)自主识字,共同学习

接下来通过生字卡片认知新的字词,并将易错的生字与现在的生字对于,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少出错。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生字词,我会让学生同桌之间先互相读一读,认一认,以开火车游戏的形式操作练习。

(四)诵读表演,感悟诗韵

在多媒体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询问,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怎么样的?李白站在窗前干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不管学生回答对还是错,多给与表扬。让学生感受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感受,理解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伤心。

让学生再读课文,重新体会作者感受,接下来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们把自己相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朗诵诗歌。选出朗诵最好的学生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五)课后作业

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略)

以上就是我的教师招聘面试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谢谢各位老师!

《静夜思》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的生字,认读“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故、乡”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3、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从落实目标来看,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

特点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思路一条线。

我们在备课时,既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贯性,学生在学习新知时,离不开旧知的介入,新知总是在旧知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激活旧知,就能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入课时,宋老师出示了一幅课文插图,这幅图是以“以图配诗”的形式出现的,“诗情画意”是我国古典诗人孜孜以求的审美境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之间相依而生,相得益彰。这种相宜的图文配合,不仅增强了教材的审美元素,也有助于开拓诗歌的意蕴。此时,宋老师让学生们借助画面回忆这幅画再现了哪首诗的内容?学生们看到画面后,随即,一首《赠汪伦》脱口而出。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一首《古朗月行》(节选),小同学们眼前一亮:这不是我们在一年级上册所诵读的吗,这首诗我们也会背诵!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吹响了学习的号角,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当学生发现作者相同这一秘密后,教师适时说道:“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大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在介绍诗人李白时,教师又一次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先由学生唱主角介绍,然后教师用“倾听”的形式,补充相关内容,学生静静地听着,仿佛在与大诗人隔空相见一般。

目睹眼前的情景,我在想: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已经在一年级小学生的内心升温。我们都知道,李白的诗歌留传下来的有九百多首,题材各异,风格多样,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均会接触到他的作品;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了古典诗词独有的对称美、节奏美、韵律美,饱含着诗人宽广的胸襟、美好的情怀、高尚的情操。这对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范本,也是历代以来语文教材选文中的范本。

今天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以旧知助跑,借旧知生发,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在新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又为学生补充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懵懵懂懂地知道这些诗都叫思乡诗,虽然学生年龄尚小,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高、认识的不断提升,学生们会慢慢走进经典,与先贤对话,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从而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特点2、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读训一体化。

我曾经在《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教学刊物中看到这样一段描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之美首先是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习古诗词必先诵读。诵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比赛读、配乐读等浅层次上,而是应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在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主要是通过“读”来发现语言的精妙,借助“读”理解诗句的内容,“以读为主”“以讲助读”,奏响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在读中发现韵律美。

在完成识字写字的环节后,教师安排学生读古诗,目的是巩固所学生字,看到学生们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教师提升了难度系数,让学生听出古诗的韵律,伴着清幽的音乐,教师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倾诉,学生听后报以佩服的掌声,随之,结合听到的内容在文中划出停顿,教师适时将正确的停顿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看一边尝试诵读,教室内书声朗朗,余音缭绕。

(2)在读中理解诗句意。

在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中,两次出现“明月”一词,第一句:“床前明月光”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形象的画面为抓手,让学生去区分,去对比,以填写恰当词语的方式积累语言,当学生说到“圆圆的月亮”“又大又圆的月亮”“又大又黄的月亮”时,说明他们真正走进了这幅画面,跟着诗人李白走进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月明之夜。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明月”再次出现,当李白翘首凝望着月亮,自然而然陷入沉思,他情不自禁地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借“明月”抒发他的深切怀念,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等等,让孩子们沉浸于古诗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其中的曼妙。文字与情境的交融统一,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课堂上,教师为孩子们充分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语言的熏陶。

特点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诗人丰富的情感——激活一腔情。

《静夜思》是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这样富有味道的文字,怎样让孩子们也感同身受呢,宋老师别出心裁地想到了——体验!

诗中的两处动作描写“举头”“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是啊,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情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那此时此刻,李白想些什么呢?见到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教师不温不火的用适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讲述起李白的境遇,然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问道:“同学们,假如你离开家乡一年之久,假如你患了疾病,假如你的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在这样一个月圆之夜,你会想些什么呢?”可爱的一年级小学生听了老师的'介绍,他们的情感被激活啦,你看,他们也仿佛陷入了沉思,从孩子们发言的语调、谈及的内容来看,他们也在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诗歌是诗人的心声,是时代的回音,教师巧妙地穿插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内心的情感一触即发。这种体验式学习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又拉近了他们与本真生活的距离,达到了穿越时空的效果。

古诗,字虽少,内容却丰富,值得我们静下心去体味、研究。20xx年的这个春节,说到最“火”,不得不提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也许在当下,不少人觉得诗词是小众的,离我们很远。但是通过这个节目,大家发现,原来诗词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传承这些中华优秀文化。就像钱理群教授所言:语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对教材进行充分地挖掘,多角度延伸,链接相关的文化知识、现象,品味其内涵,丰厚其精神,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博大的文化作支撑,学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熏陶下提升文化素养。

《静夜思》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篇李白的古诗,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说学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课程的价值与理念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背诵全诗。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

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2、难点: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采用猜谜语的形式。2、自读自学,十个生字。3、朗读感悟,品味情感。4、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以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

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种方法学习十个生字 。

5、通过吟诵,吟唱等方法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 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静夜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由古诗改编的歌曲组成,通过演唱和欣赏感受古诗的意境。歌曲《静夜思》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依据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和他们已经具备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和知识,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围绕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并运用于指挥四拍子的歌曲。

2、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

3、能从速度、节奏、结构、力度等方面挖掘歌曲内涵,逐步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

依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是: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及二声部的合唱。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听唱法:听唱法是学习唱歌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听唱能较准确地模仿、学习歌曲。如本课教学中,合唱部分先让学生聆听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旋律,再让学生跟琴学唱,然后合唱二个声部以突破歌曲难点。同时我还会根据需要辅以直观教学、创设情境等教法。

三、说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音乐学习能力和本课特点,我将通过对比法、讨论法、小组创编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过程

本课将用一课时来完成,通过激趣导入——学唱歌曲——拓展创编——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落实。

一、激趣导入

课依始,教师演唱《读唐诗》导入(唱),同学们,还有一首歌曲与这首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想听吗?请听———《静夜思》(范唱)。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接着进入

二、学唱歌曲环节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诵《静夜思》,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歌曲的意境。

2、带问题复听:你觉得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表现这种思乡之情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音乐的速度较慢,节奏比较舒展,演唱的声音很柔和,力度较弱,情绪略带悲伤,正是这些音乐要素构成了这种思乡之情。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以逐步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

3、学习歌谱环节课件首先显示歌谱中节奏难点部分:556和7 7 6及5 5 3切分节奏(板书),教师运用划拍的方式用直观教学法指导学生唱会此节奏。接着课件出现前倚音,指导学生唱时要轻一点。课件再次出现1 02 7 6︱教师运用对比法依次演唱有休止符和没有休止符的唱法,引导学生区别并回答为什么出现半拍的休止符?师生小结得出诗人因思念家长和亲人难过的哽咽了一下。此环节通过对歌曲节奏、情绪的把握更好地学习、演唱歌曲。

4、紧接着,课件出现《静夜思》的曲谱,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学会歌曲第一乐段。

5、歌曲的第二乐段是合唱,老师弹奏高声部,你们听和第一乐段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学生很快指出与第一乐段相同,但是第三句又多唱了一遍。

6、用听唱法学唱低声部旋律。

7、带入歌词,分声部演唱歌词。

8、现在让我们把曲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音乐要素,融合到演唱中来,有感情地合唱歌曲《静夜思》。

9、同学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今天老师就教你们怎么指挥四拍子的歌曲。(板书,师划指挥图示,指导学生学习)

以上教学,目的是落实歌曲的学习,以突出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的重点,突破二声部合唱的难点。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进入

三、拓展创编

同学们,你打算用哪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现《静夜思》这首歌呢?请分小组讨论。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归纳出适合本歌曲的表演形式,可以是情境表演,也可以是歌舞形式。让学生尝试表演,以达到加深对歌曲意境的体会与提高学生表现能力。最后是

四、课堂小结

唐诗的博大精深还需要大家去领悟和感受。正所谓,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诗。让我们以古诗新唱的形式再一次走进唐诗。在聆听《读唐诗》中结束课业。此环节首尾呼应,围绕主题。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当然,以上的说课只是本课的教学预案,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及时调整,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静夜思》说课稿13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

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吟唱。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采用猜谜语的形式,二自读自学,十个生字,三朗读感悟,吟唱此诗,四 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以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种方法学习十个生字

5 通过吟诵,吟唱等方法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

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静夜思》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谜语激趣:

1、谈话:同学们“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很好,在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什么时间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利用谜语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 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自读

1、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2、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 识字

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2、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组词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感悟

1、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2、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指名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质疑

3 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 吟唱,背诵

1、参照插图,教师教唱此诗

2、教师引唱,齐唱、指名背、齐背。

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通过学习唱诵此诗让学生更进一步的领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 作业

1、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2、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3、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

《静夜思》说课稿15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静、夜、床”等10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和反文旁。会写“目、耳”两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3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静、夜、床”等10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和反文旁。会写“目、耳”两个生字。

2.、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播放音乐《小白船》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一首关于月亮的歌曲,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故事。板书课题:静夜思

1.借助课题认识“静,、夜”两个生字。

2.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

师:李白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在《唐诗三百首》里就有很多他写的古诗。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静夜思》就是李白写的。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用“——”划出来,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学习生字。

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生字组词。

认识新偏旁心字底和反文旁。

出示生字卡片。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可调皮了,他们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跑到课文里去了,在课文里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

活动3【讲授】三、深读古诗,感悟诗意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传统瑰宝,在朗读时有节奏的划分,才有抑扬顿挫之美。

1.给古诗划分节奏。

2.生生赛读,师生赛读,指名读等。

3.看读理解诗意,理解“霜”、“举头”、“低头”的意思。

4.借助图片,感悟诗意。

活动4【活动】四、拓展诗意

师:古时候没有电话、汽车、飞机等工具,离开家人后不知何时才能见面,李白看着天上的月亮,心里会想到家里的哪些人?

播放背景音乐:儿歌《静夜思》。

活动5【练习】五、学习生字“目、耳”。

1.生观察。

2.师范写。

3.生练写。

活动6【作业】六、作者布置

1.把《静夜思》背给爸爸、妈妈听。

2.观察夜晚的天空把它画下来并说给同学听。

下载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静夜思 赏析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1 教学目标:1、能学会歌曲《静夜思》,并有感情的演唱。2、能够用朗诵、演唱、配画来表现《静夜思》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教学难点: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教学过程:......

    《静夜思》说课稿

    《静夜思》说课稿 10级教育科学系小学教育(1)班 姓名:郭玲娜学号:1004010111 一、 说教材 《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篇李白的古诗,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

    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教案设计 三合乡中心幼儿园 吕小云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认识偏旁部首;朗读、背诵古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

    静夜思听后感

    《静夜思》听课反思 刘升丽 《静夜思》这首古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甚至很多孩子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作为一年级的新生他们读古诗的概念仅仅是读读背背,那如何利用诵读的......

    静夜思[范文]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2个偏旁“亠、攵”。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二、教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