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客》练习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信客》同步练习2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唏嘘()噩耗()焦灼()伎俩()吊唁()文绉绉()2.用下列词语造句。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生死祸福:
3.课文第四部分写信客做了教师,他“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请据此加以想像,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具体描述信客在课堂上授课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散文诗《乞丐》,回答文后问题。乞 丐 屠格涅夫
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
红肿的、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秽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生命噬啮得多么丑陋。
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怀表,甚至连手绢也没有„„我身边一无所有。
而乞丐在等待„„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窘急、惶恐之下,我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
乞丐用他红肿的双眼注视着我,那青紫的嘴唇流露出一丝笑意——于是他也同样紧握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我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咕哝着,“我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
我明白了,我也得到了我兄弟的施舍。
1.本文对乞丐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乞丐本来“等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他得到的“我”的“施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我也得到了我兄弟的施舍”一句中,“施舍”是指________; 从“兄弟”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以________的眼光看待乞丐的。
4.综合全文来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乞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这首散文诗揭示的主题是()
A.人间贫富悬殊,社会制度极不合理。
B.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关切与理解,弘扬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C.穷人对富人不应苛求。
D.富人对穷人应怀有无限的同情心。开放探究
课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对于老信客“名誉糟蹋”、晚节不保之事,你的看法怎样?文末提到,乡人们虽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但“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你对老信客的一生略知一二,能否也给他的墓碑题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xī xū è zhuó liǎng yàn zhōu
2.(略)
3.(略)(所描写的情景要能突出“绘声绘色”或“从容不迫”或“效果奇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能力提高】
1.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物质上的施舍 “我”给了他同情、歉意及尊重 3.乞丐给了我理解与宽容平等
4.平等待人,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 心地善良,理解、宽容别人 5.B
【开放探究】
(略)(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允许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二篇:信客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接济(jì)文绉绉(zōu)B.噩耗(â)伎俩(jì liǎnɡ)C.吊唁(yàn)唏嘘(xī)D.诘问(jiã)焦灼(zhuó)2.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D)A.信客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B.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C.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D.茅屋外只有劲利的山风。
3.为下列句中的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他读过sī shú(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liáo dǎo),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2>.(老信客)连他们各人的pí qì(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3>.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jiē jì(接济)他。
<4>.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jǐ jǐ)。<5>.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bí tì(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
<6>.(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绸)捆扎(kǔn zhā)礼品,图个好看。
二、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农民的眼光里,有(),有();比较得多了,也有(),有()。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4.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D)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 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 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5.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行动描写)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心理描写)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行动描写)
6.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方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要作为重点写?
代表家属料理同乡的后事,帮着家属张罗丧事,送死者的遗物。重点写这一事迹,表现了信客尽管忍屈受辱,也甘愿尽乡情乡谊的高尚品格。8.说说自己周围像老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色流猛地一下涡游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9.下面的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一句含义的一项是(C)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10.“喧闹”意在强调(A)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11.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出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
(1)色彩绚丽(2)线条流利(3)形象生动(4)神态逼真(5)场面宏伟(任选三个)
12.写出你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含义的理解。
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第三篇:《信客》同步练习1(范文模版)
《信客》 同步练习
打牢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克扣(kē)接济(jì)稀罕(hǎn)穷愁游倒(liáo)B.诘问(jiã)呵斥(hâ)吊唁(yàn)连声诺带(nuî)C.伎俩(zhī)唏嘘(xū)焦灼(zhuï)长途跋涉(shâ)D.憎恨(zēng)昏厥(juã)捆扎(zā)颦难从命(shù)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跋涉()灰黯()昏厥()唏嘘()晦气()嫉妒()伎俩()吊唁()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2)处世经验和人之常情。()(3)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4)叙述、描写生动逼真。()4.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之谊?()(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5.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2)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一只绿色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4)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2)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3)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4)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7.你认为文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归纳出来。
发掘潜力
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8~ll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第一自然段中,乡民们“羡慕”、“嫉妒”的是什么?“轻蔑”、“嘲笑”的是什么?
9.你是怎样理解划曲线句子的?
10.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寓意丰富,感情深沉,试进行品析。
11.从选段来看,你对“信客”这一职业了解了多少?
课外一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之后1—5题。
一诺千金 奏文君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 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竞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昌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想到竞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选文有改动)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目的: 写作手法: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40字左右)
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答案 课内一试 打牢基础
1.D(“克扣”中“克”读kâ,“稀罕”中“罕”读hǎn“;B“呵斥”中“呵”读hē;C“伎俩”中“伎”读jì)2.bá àn juã xū huì jí iì yàn 3.(1)难能可贵(2)世故人情(3)从容不迫(4)绘声绘色 4.(1)神态描写(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 5.(1)比喻(2)比喻(3)比喻(4)排比
6.(1)穷困;受挫折。(2)失业。(3)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4)长距离地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工作辛苦。
7.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善良。
发掘潜力
8.乡民们从未见过的“稀罕”物品;乡民们见多了不以为奇的物品。
9.(1)这些眼神中透露出旧中国农民对本乡外出谋生者是否有“出息”的评价。(2)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农村的乡民们试图从这些物品中对遥远的城市有些了解。
10.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居住在落后农村的乡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最为真切,也最为深刻。作者在句中流露出了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农民生活贫穷的慨叹和对信客沟通乡村与城市,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11.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课外一试
1.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3.如: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摘出的句子要生动形象,具有深刻内涵。只要能够抓住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中的一点,紧扣句意进行分析即可。
4.略(紧扣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生动、形象;扣住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具体。)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
理由:(1)认同作者的态度。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2)否定作者的态度。应宽容地对待别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自己应信守诺言,但不必对别人求全责备。答出其中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6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信客同步练习
信客
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跋涉()灰黯()昏厥()唏嘘()晦气()嫉妒()伎俩()吊唁()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2)处世经验和人之常情。()(3)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4)叙述、描写生动逼真。()3.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之谊?()(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2)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一只绿色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4)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5.你认为文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归纳出来。课内阅读检测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1.为什么信客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从外地特地赶来,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检测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竞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昌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想到竞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选文有改动)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目的: 写作手法: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40字左右)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检测 1.略 2.(1)难能可贵(2)世故人情(3)从容不迫(4)绘声绘色 3.(1)神态描写(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 4.(1)比喻(2)比喻(3)比喻(4)排比 5.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善良。课内阅读检测
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 拓展阅读检测
1.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3.如: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摘出的句子要生动形象,具有深刻内涵。只要能够抓住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中的一点,紧扣句意进行分析即可。
4.略(紧扣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生动、形象;扣住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具体。)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
理由:(1)认同作者的态度。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2)否定作者的态度。应宽容地对待别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自己应信守诺言,但不必对别人求全责备。答出其中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篇:信客
一
我国广大山区的邮电网络是什麽年代健全起来的,我没有查过,记得早年在乡 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 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 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 重的行李。
细想起来,做信客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乡间外出的人数量并不太多,他们又不 集中在一个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 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 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麽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驼、手提、腰缠,咬着牙齿 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 坏,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小心翼翼。当时大家都穷,托运费十分低廉,有时还抵 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 充饥。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沈重的脚步,是 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二
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 1 作了介绍。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老人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二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 2 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三
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做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罢便大哭大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便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将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
也算这些乡村运气还好,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心。此公后来更 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读信后已立即离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情,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信客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属于中等。
四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