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发展的眼光看《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用发展的眼光看《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新乡市5所高校体育政策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前途是光明的,领导对学校体育政策的重视程度较高;符合大学生根本利益,得到了大学生的支持。道路是曲折的,在执行力方面,领导重视的“口号性”多于实际行动,降低了执行力;在执行机制方面,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欠佳;在执行资源方面,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短缺等。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体育政策
发展
执行现状
新乡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2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对象
新乡市部分大学生1000名、体育教师40名、领导(分管副校长或体育组组长)10名
访谈对象:体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1名、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1名、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专家1名、学生10名、体育教师5名、领导(分管副校长或体育组组长)2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了解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其中文件及有关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及权威公报。
2.访谈法确定访谈对象后,就《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制定的流程、科学性、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执行效果评估等问题进行访谈。
3.问卷调查法制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影响力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卷》和《体育教师及领导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和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5所院校发放。问卷回收后,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4.实地考察法对新乡市5所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听取部分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的意见,深入了解高等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影响执行力的深层次原因。
二、《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影响力的实证调查结果
1.《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总体评价基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相关理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本文从基层了解体育政策的出台对高校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老师和领导对其学校重视体育工作程度的评价为“较重视”及以上的分别为72.0%和80.0%,说明体育老师和领导对于学校重视体育工作程度的评价较高。大学生对其学校体育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为“较满意”及以上的为68.7%,说明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基于高校体育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研结果显示,总体上体育教师、领导和学生对体育政策发展的总体评价较高。
2.《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相关政策发展现状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而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教体卫艺〔2013〕787号)相关政策要求: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行二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发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运动会办成学生喜爱、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体育节日。调查结果显示,上学年被调查学校均举行过1~2次全校运动会。从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看:50.1%的大学生参与过1次及以上的全校运动会;42.3%的大学生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从中可见,学生参与校运会、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十项规定》中第八条要求:场地建设、器材配备达到标准。调查结果显示:47.9%的大学生反映对其学校的体育设施并不满意。从中可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体育设施和各项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第九条要求:严格执行学生达到体育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考试科目,体育课不及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及其他先进荣誉称号、奖学金评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不到50分按肄业处理。调查结果显示:有80.0%的学校未将“三好学生”、奖学金等评选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十项规定的公布、宣传制度还未得到很好执行。
三、高等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一,前途是光明的。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学校体育相关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而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是执行效果的直接反映。体育老师和领导对其学校体育工作重视度极高,大学生对其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可见《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符合客观规律,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第二,道路是曲折的。在与部分体育教师与领导的访谈中发现,这种重视的“口号性”多于实际行动。即使是表示重视学校体育政策的领导,在他们处于多重利益的考量中,经常会将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欠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短缺,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具备十项规定实施的条件,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与疏忽。我们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参考文献
[1]何珈.学校体育政策的本质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203.[2]王书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41.[3]唐文玲,王娟.中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实证研究―――以上海市20所中学为例.
第二篇: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
十项规定》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中发〔2007〕7号)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要求,加强我省高校体育工作,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我厅制定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现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
附件: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河南省教育厅
2013年8月28日 附件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第一条 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加强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校长要切实履行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条 保证体育课程质量
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或把体育课安排课外活动时间。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原则上体育课班级人数不超过35人。
第三条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部(院、系)、学工部、共青团要共同担负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的任务。阳光体育运动应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有教师组织、辅导的课外体育锻炼。
第四条 建立新生出早操制度
学校应建立一年级新生出早操制度,引导其他年级学生积极参加早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冬季长跑、健身操、太极拳等普及面大、简便易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树立健康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学校要积极建立多种多样的学生体育社团和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努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有特色,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
第五条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必须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测试结果按要求上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公示制度,每年公示各院(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并将学生个体情况反馈到学生所在院(系)。
第六条 学校每年举行二次综合性运动会
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行二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发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运动会办成学生喜爱、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体育节日。
第七条 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应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足配强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其他学科 教师同等对待,教师组织早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应当计入教学工作量。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有关的劳保待遇。
第八条 场地建设、器材配备达到标准
学校要切实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各项体育活动管理制度,确保体育设施配备质量和安全使用。
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或设备。学校室外体育场地要设法增加灯光设施,为学生参加晚间体育锻炼提供基本条件,为大学生体育活动拓展时间和空间。
第九条 严格执行学生达到体育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 体育课是学生毕业考试科目,体育课不及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及其他先进荣誉称号、奖学金评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不到50分按肄业处理。
第十条 保障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安全
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保证体育设施的质量,定期进行维修和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锻炼时的安全。
倡导学校为学生购买校园责任险,要积极引导学生家庭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故提供 必要保障。
第三篇: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第一条 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加强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校长要切实履行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条 保证体育课程质量
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或把体育课安排课外活动时间。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原则上体育课班级人数不超过35人。
第三条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部(院、系)、学工部、共青团要共同担负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的任务。阳光体育运动应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有教师组织、辅导的课外体育锻炼。
第四条 建立新生出早操制度
学校应建立一年级新生出早操制度,引导其他年级学生积极参加早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冬季长跑、健身操、太极拳等普及面大、简便易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树立健康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学校要积极建立多种多样的学生体育社团和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努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有特色,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
第五条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必须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测试结果按要求上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公示制度,每年公示各院(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并将学生个体情况反馈到学生所在院(系)。
第六条 学校每年举行二次综合性运动会
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行二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发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运动会办成学生喜爱、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体育节日。
第七条 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应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足配强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教师组织早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应当计入教学工作量。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有关的劳保待遇。
第八条 场地建设、器材配备达到标准
学校要切实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各项体育活动管理制度,确保体育设施配备质量和安全使用。
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或设备。学校室外体育场地要设法增加灯光设施,为学生参加晚间体育锻炼提供基本条件,为大学生体育活动拓展时间和空间。
第九条 严格执行学生达到体育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
体育课是学生毕业考试科目,体育课不及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及其他先进荣誉称号、奖学金评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不到50分按肄业处理。
第十条 保障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安全
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保证体育设施的质量,定期进行维修和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锻炼时的安全。
倡导学校为学生购买校园责任险,要积极引导学生家庭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故提供必要保障。
第四篇:河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河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第一条 校长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校长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条 开足开齐体育课
学校应当根据国家对体育课程设置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认真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活动。
普通中小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1-2年级每周为2课时)。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倡导和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
第三条 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
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形成制度。
寄宿制学校要实行“三操、一活动”。即认真组织学生每天出早操、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抓好课外体育活动。非寄宿制学校要实行除早操外的“两操、一活动”。
第四条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必须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建立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测试报告书要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记录或中小学生素质报告书的重要内容,要列入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档案,并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要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综合性运动会 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行一次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发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运动会办成学生喜爱、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体育节日。
第六条 配足配齐体育教师
学校要按照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幅度增加体育课时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按比例认真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额,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满足中小学开足开齐体育课的需要。
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教学、训练、群体活动等工作量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有关的劳保待遇。
要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项工作应当计算工作量。
第七条 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
学校要切实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第八条 场地建设、器材配备达到标准
学校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做好规划,在“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
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各项体育活动管理制度,确保体育设施配备质量和安全使用。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或设备。
第九条 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学校要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第十条 保障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安全
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保证体育设施的质量,保障学生锻炼时的安全。
学校应为学生购买校园责任险,要积极引导学生家庭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故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篇: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
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
通过近期深入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重要思想不仅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以我的理解,科学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在的客观联系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发展就是突破质变,使事物更进一个层次,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观就是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对世界、对周边事物的认识,也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等。科学发展观就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社会的特定阶段,用行之有效,符合相关规律要求的唯物辩证主义方法去认识、改造我们周边的人和事,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使其朝着科学、有益于人类社会、有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工作环境的改善、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创造而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而对于中国的教育,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
我国教育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施行应试教育,老师为知识的教授者,而学生为知识的学习者,不论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目标,在评价学生时也以分数为准,在选拨人才时以分数作为标准。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制度下,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所谓的“人才”,出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们。
反观西方教育,西方教育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培养之下,西方的小朋友在十几岁的时候便有了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而在生活方面也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另外,欧美国家科技发展之迅速与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教育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思想的不断改变,我国的教育也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教育,坚持 “学生为本”、“教师主导”,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应这是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指科学的思维与教育理念,其次是指科学的管理方法、原则、策略、思路。
这几年,我国的初中及高中都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也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新课程正在试行阶段,尽管科学发展观正在学习阶段,但学校领导及学校老师的观念在逐步地改变。
学校教育者是人,被教育者也是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学生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真实的发展。
就教学的定位来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人的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的发展,不能是单
一、片面的,不能只考虑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要求教学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学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
就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由学生的地位所决定的。教学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主体”包含三层含义: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动充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以配合教师的面目出现,完成某种特定的表演,它的活动指向是内在的、自身的;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完全受制于或者听命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学生还是他人发展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通过展示差异并与他人共享差异,不仅自身获得发展,而且也可以为他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他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以往以发展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已经让位于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的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将这种观念贯穿于现代教学,体现的是更加重视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并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通过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教学的价值追求来看,现代教学活动更多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目的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建构学生充盈的精神世界和整体生成,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首要价值追求。
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应在科学发展的的引领下,注重自身的发展,包括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教学技能的发展、教师素质的自身发展等。
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不仅是学校领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家长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长远的发展。教育子女,不能只看成绩,还应该在子女能力及情感方面加以培养。此外,孩子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家长、教师、学校的不断培养中逐步形成的。故,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中学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发展的眼光,实行文化管理,学生为本的主体发展,才能持续、高效地发展,才能加快内涵发展,提高管理效益,才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味,使其自身的精神和习惯促进自身发展,达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