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文-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3:4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论文-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论文-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篇:马克思论文-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论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姓名

学号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十八大又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阐述。本文从十八以来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指导思想、内涵的深化以及新的思想和理念几个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内涵、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和十七大相比较,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怎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地落到实处。如何在制度层面、在体制机制层面、在干部政绩观等方面解决好一系列实际问题,同时在民生问题、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等其他方面都作了非常具体的阐述。

1.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代表们以及专家学者们对报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历史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了新勾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部署、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对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新表述、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了新谋划、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等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就是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但是,我们党考虑到,当时科学发展提出时间还不长,还需要进一步经受实践检验,因此没有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党十六大以来的10年来,特别

是近5年来,我们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因此,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对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进行新的定位,比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等。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战略思想、指导方针上升到指导思想,立意更高,指导的更广,影响更加深远,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2.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十七大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人们理解可能更多指经济发展。十八大提:“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且还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协调发展。十七大提:“核心是以人为本”,更多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提法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上升到立场的高度,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境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上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十七大与十八大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上提法没有变,但内涵进一步拓展。从过去的四位一体,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不仅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而且还要建设“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中国”。十八大报告还强调“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与十八大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上提法也没有变,但过去理解“就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八大报告强调:一要“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二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三要“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新的发展思路及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句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十八大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辩证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旗帜居于统领地位,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旗帜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现和展开;旗帜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支撑,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以旗帜为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之中。

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新论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

十八大首次在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郑重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4.结语

科学发展观以其创新的理论成果、重大的理论贡献、独特的理论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魅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提炼了新的结晶,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根本支撑,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基本方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进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于庆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M].求是, 2010(12).[5] 任俊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 1人民出版社, 19941.[7] 邓显超.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M].《理论探索》2011(3).

第二篇:论中国文化软实力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文摘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面对时代的变化,中国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扩充文化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关键字: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地位实力

正文

中国近些年认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在推广文化软实力方面大力支持。从巨星成龙、姚明、章子怡等在国外宣传中国形象到着手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杂技表演、书法国画展览,踩高跷、太极拳等等。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国内,很多年轻人形成了一种崇外媚洋的思维,周围人会说几句英语就对他刮目相看:喜欢韩星,爱看国外电影,使得中国电影一度失音。另一方面,由于官场比较腐败,人权自由相当不如他国,人们对于自己国家比较不自信,将自己的眼观更多的放在国外。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拆除古老建筑,不注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使得中国文化大量流失。目前中国高楼大夏一座座拔起,而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却无声的消失了。从历史上来看。在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政府应

提高文化安全度,保护文化知识产权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宣传。

由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中国要做的就是利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庞大的海外华人网络和海外华文媒体提高自身软实力,加大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抓好发展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产业严重滞后。要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大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利润,扶持生产更多的积极健康向上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如今,世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感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中华民族悠久恢弘的传统文化上,在很多场合,我们习惯于向外人展示的,也多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我们不能仅靠既存的传统,而必须要靠传统的新生,否则,只会引来世人以窥奇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发展。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照单全收,特别是不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向世界传播。当下,之所以出现在传统文化领域中有很多东西被西方人曲解,原因就在于文化交流中,我们希望传达的内容没有实现一种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即没有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一种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文化样式。对待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优秀成分,也要注意弘扬推介那些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智慧与精神财富。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在人类多元文化大合唱中发出更加强劲的声音,也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华文化也才更有竞争力。

加大对外文化传播力度

第四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名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荐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得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具体还要做到:

1.多方位传播,提升文化感召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创作源泉,诞生了一批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灵魂的精品,借助奥运会等各种大舞台,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汉文化传播到世界。

2.多维度实践,增强文化凝聚力

李光耀曾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只有当一种文化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国家社会进步的良好效能时,他国才能信服,进而对其心向往之。如果在本国失去生命力,在国际社会就自然会失去吸引力。这就需要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聚集、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国家统一、内聚稳定的内聚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3.多元化沟通,促进中西文化交融

多元化的沟通,为国家提供了绝佳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契机,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感

召力,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为进一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和新途径。

第五篇:浅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浅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几近消失。今天,我们看到的争夺和对抗更多和更广泛的表现形式是非热战式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产品的侵入。这种新型的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对抗方式取代了硝烟弥漫的传统战争,借助信息化时代的狂飙列车,各国纷纷挖掘自己文化传统里那些曾经貌似朴实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文化视角、思维方式等等,积极介入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文化软实力及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一)中外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认为国家综合实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构成的。在他看来,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都是有形的硬实力,国家通过硬实力来诱惑或者逼迫他人顺从本国意志;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它的实现是通过一个国家的公民的有意无意的、感情的和理性的,强制的和习惯的、宗教的和世俗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以此展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形象、民族特征和精神风貌。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导向力、吸引力,如果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具有吸引力,其他国家就会乐于效仿。

虽然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软实力的概念,但是对软实力的强调不是今天才有的战略思想。中国古代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体现的就是依靠文化感召力使民心归附的和平征服,较之武力赤裸裸的逼迫,人们更愿意通过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的文化土壤找到安全感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它强调与人合作而不是强迫某人或某国的意志,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国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在周边国家或世界范围内吸引大量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接受和模仿该国的行为,以该国的文化框架修整和构建本国的文化,进而形成文化心理和文化表征上的相似性。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有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但中国在亚洲的软实力综合指数,依然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这意味着,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和军力,并没有充分转换成软实力,去帮助提升中国在亚洲和世界中的间接影响。大国崛起是综合国力的崛起。中国要成就其大国地位,不仅仅只是GDP 的快速增长、国家军事力量的逐步强大,同时也需要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国家形象的改善、全球责任的担当等软实力因素发展,因为软实力不仅能助推中国国力的迅速提升,也能为日益崛起的中国赢得世界的认可、接受乃至欢迎。从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等硬实力方面计算,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实力,可是相对于硬实力的“硬”,软实力的滞后和萎缩会逐渐把中国的发展带入歧途。中国拥有令世人羡慕的漫长历史,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曾一度是东方文化的典范和楷模。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每年却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书籍和影像制品,年轻人喜欢看美国的大片和日本的动画片,而我们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远远不及进口电

影。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是塑造一国国际形象的核心因素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实质上就是运用非暴力和非强制性的手段,潜移默化地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一种综合认识与评价,是一个国家过去的所作所为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关于该国的意志、决心和能力的印象,国际社会中的其他国家正是根据这一印象来回应该国的行为并藉此预测其未来行为。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国际形象的形成主要依靠该国文化传播的信息来体现,各主要大国均将国际形象视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加以塑造。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硬实力的显性对抗,在和平年代里,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和侵蚀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文化软实力决定一国的凝聚力

目前世界上有二百多个独立主权的国家,除了像日本和韩国这样民族成分比较单一的国家,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同样属于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把这么多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特质是追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中国人自古以来尊重差异,笃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对不同文化持宽容和吸纳态度,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这片沃土上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和尊重,并最终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三、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坦白说,在当下西方文化广泛渗透的境况下,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为中国文化占据应有的位置和发挥该有的作用,成为当下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各种软力量。在各国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探索出一条基于效率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之路,已成为中国振兴民族、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当务之急。

(一)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居于世界强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所以,在西方国家汹涌的文化攻势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让国人从西方虚伪的民主论调中清醒过来,立足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扎根于本国文化,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气候。

(二)重视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潮流与趋势。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也与其高度的文化产业化密切相关。中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更强的关联性,因而文化产业集群化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被国外文化产业实践所证实了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如美国闻名于世的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就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包括巡演巡展、汉语教学、学术交流和互办文化年等,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负责中国文化在外的推广的机构;加大中文输出力度;在世界重要城市树立带有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景观;通过国内一流大

学的访学活动、留学生交流制度、学术作品等途径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走出去不仅仅局限在对外宣传和友好交流的框架内,更重要的是按照市场法则进行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在竞争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注重文化产品输出、大力扩展国际文化市场,是发达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文化的品牌效应能更好的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美国的电影产业、法国的出版产业、韩国的电视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英国的音乐产业都形成了各自的标志性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从自身文化资源的特点出发,进行明确的战略定位,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题中之义。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当下我们文化事业的核心工作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只有增强文化的吸附力和凝聚力,才能给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下载马克思论文-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论文-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软实力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发展 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

    中国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杜海涛 软件学院 信息安全1101 20112329 江苏 软实力是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词语,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的。文化软实力是指一......

    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

    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

    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2010级结课论文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姓名班级学号专业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传统理解的国家实力包括军事,经济,科技等直接体现的“硬实力”,软实力是最近二十......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1200)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5篇)

    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构成软......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李耀明 【摘要】: 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还处于发展中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