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4 13:0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郑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郑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考察报告》。

第一篇:新郑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考察报告

新郑的古老历史和现代文明

(8月6日——8月8日考察于河南新郑)

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郑人来说,家乡新郑留下的印象还停留在七八年前,比我去过的任何地方有更多一些的亲切、温暖和朴实,虽然大学之后家乡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拜祖大典”,但我从未精心领略过她的古朴和内涵。

毕业之际,刚刚涉足古建筑行业的我借单位组织考察学习的机会,细细的品味了新郑——这座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特色城区。提及古老,建筑人都知道《营造法式》——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该著作对于古建筑研究,唐宋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书中还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施工设计、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要求,是建筑人由入门到精通的多功能教程。这本神一样的书籍的作者——古代土木建筑家李诫,主持营建较大建筑有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成殿、开封府廨,及太庙等重大工程,也是名副其实的河南新郑人,无意间发现的这一点儿更激起了当我去观摩家乡建筑的兴趣。

郑韩故城

沿着郑新路驱车向南,最先感受到“中华第一古都”气息的是城北东西相连的一座古城——郑韩故城。后期道路规划后,城墙已被明显的分为三段,并对墙根采用毛石挡土墙进行了加固,墙头矗立着两座遥相呼应的圆形六角亭,在城墙上郁郁葱葱的灌木的映衬下,古老斑驳的城墙不失挺拔和威严。

仿古建筑群、皇帝故里

进入市区,眼前呈现出一条特色的仿古街,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朱红色门窗,仿木结构挑檐、脊顶、脊兽和仿古的装饰及广告牌渲染出古色古香的安详氛围。仿古街的尽头是空旷的中华姓氏广场——皇帝故里的区域之一,广场中部是景区原有的鼎坛,该鼎坛高9m,底座35m×35m,坛面21m×21m,共分三层15层台阶;鼎坛南侧顺次排列着一组景墙,景墙上刻满中华4600多个姓氏;鼎坛周围的广场地板上刻有抽象的祥云纹路散布广场之中,意喻“踩祥云之上,观百家姓,唱和谐歌,畅想民族腾飞之未来”。

中华姓氏广场周围种植了活化石的水杉,共计960棵,正好象征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俗话说:万姓同根,根在人祖。中华民族就象是一棵棵的大树,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就象是树的春华秋实,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树的哪根哪枝哪条哪叶。

站在姓氏广场往北看,即是轩辕故里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石阙、日晷、指南车、四柱石坊,轩辕桥与姬水河、“轩辕黄帝之碑”。汉代石阙为蜂腰型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楼,高16m,阙两楼间距18m。日晷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左侧绿化带中,为中国传统的标准赤道平面式造型,可在拜祖大典时确定开始时刻。指南车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右侧绿化带中,与日晷对称。四柱石坊,为汉代青石牌坊。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轩辕故里祠是整个黄帝故里景区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汉代建祠,明清修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祠前庭。正殿五间,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姆——“先织娘”像。祠前庭三间,以图照展示新郑的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祠庭院内,树“林则徐拜祖碑”和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等。

拜祖广场,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通道,至黄帝像。地面铺30m×30m“五色土”图案,其五色分布中为黄色以应黄帝,东为青色以应青帝,西为白色以应白帝,南为赤色以应赤帝,北为黑色以应黑帝。拜祖广场东西两侧仍为楹联长廊。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设中华圣火台、拜祖台、颂歌台、黄帝像、中华始祖坊、黄帝纪念馆等。圣火台创意为“钻木取火”,文明之光。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台东西长27m,南北宽20m,台前设90cm高汉白玉栏杆。颂歌台位于拜祖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m,五级青石面层,每侧可立250名颂歌者。颂歌台两侧置黄龙。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塑像于2005年4月10日落成。这尊汉白玉塑像为黄帝手执宝剑的正面坐像。像高5.19m,以示“九五之尊”;像前基座正面刻字“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像”;基座面以黑色花岗岩板镶砌,其余四面为汉画石刻,每面左上角刻四方图案,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皆头南尾北,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皆头西尾东;四方图案的对角设星宿图;东南西北各置四方七宿和镌刻黄帝故事。中华始祖坊实为黄帝像背景板,供举行拜祖大典时中央电视台现场拍摄使用,用来遮挡轩辕丘后面左右两侧的居民房屋建筑,为临时性建筑,石坊之后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

郑风苑

在市区的东部,郑韩故城毗邻的地方有一个风光旖旎的公园——郑风苑景区。

郑风苑入口处是一组郑国时期风貌的建筑群,由于入口地势较高,站在入口即可看到大半个苑内风光。入口处设置微型跌水,在道路中间一路沿台阶向下。

苑内河桥路相连,林水亭相映。镌刻有《诗经·郑风》的奇石,形态各异;汇聚中国南北方名品的荷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气势恢宏、妙趣横生的壁泉飞瀑,使人犹处深山峡谷;儿童乐园中欢声笑语,乐趣无边;钓鱼台上宁静安逸,遮荫避雨;亭台轩榭造型各异,古朴典雅;“东周列国志石栏”堪称中华一绝;在琴瑟宫要以欣赏到2000多年前的郑国风情舞蹈表演及编钟、古筝等乐器演奏,绕梁三日,意韵悠远;登上郑风阁,四周风光尽收眼帘。

西亚斯国际学院

这里是我在新郑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发现的另一处瑰宝,几乎每一处的景点都可以成为我目前制作施工图的雏形,提供给我充足的设计元素和灵感。在这里,你能瞥见古建的身影,它的古亭、拱桥含蓄而内敛;亦能感受到浓郁的现代化都市和国际气息,它的歌剧教学楼、综合体育馆个性且夸张;它的瀑布流水、园林景观随性而自然„„置身校园,如穿越于东西方建筑与园林文化的倾情对话之中,中西、古今于一瞬间凝固为立体音乐。“青山宁静益智,绿水幽雅润心,环境育人”的观念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

这次考察学习,极大的提升了我的家乡荣誉感,特别是从事建筑行业的我竟然与建筑业的鼻祖是老乡,更让我自豪感爆发,同时也是我真正有意识的去碰触到古建筑,站在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去参观和学习。总体上讲,学习到的东西有两点:

1、古建筑造型优美、轮廓柔和,但其结构构造复杂,弄清楚其“梁柱式”的科学艺术还需深入学习和观摩;

2、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随性自然,又要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希望本次学习可以对以后的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篇:建筑考察报告

四川旅游学院

建筑考察报告

福州三坊七巷

班级:环艺二班学号:1305010

32廖泽波

2014/2/2

4考察时间:2013年12月27日至2014年2月20

考察地点: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

考察目的: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了解明清建筑风格和古代街区群落,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简介: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占地40公顷,其中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吉庇巷。

背景: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至今还保存

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建筑特色:

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在布局,结构以及雕刻上做的相当精致。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中的马鞍墙,雕饰,建筑门等方面相当精致。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风格。

这样的文化瑰宝不仅仅属于这个城市,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来了解并保护这笔财富。

第三篇:建筑考察报告

南通建筑考察报考

这次在南通考察,收益颇多,不光获得了美的享受,了解了南通一些风土人情,当地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有的内涵,还和同学们长了许多见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4月5日这一天我们去了南通博物苑。在此之前我在学校图书馆查询了一些关于博物苑的资料,知道了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江苏省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建成之初占地35亩,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苑中广植花草树木、养殖珍禽鸟兽,与室内展品呼应,另有各种园林设施点缀其间,由此营造成一种高雅精致而又轻松闲适的氛围。这种馆园结合的特色反映着创始者独到的博物馆理念。

我们在里面看到了文人书豪的作品,这些书法和山水画都十分精湛,提高了我的审美。里面还有一些南通习俗的小馆,我们了解了南通的风土人情,还有风俗习惯。

4月6日我们去了中南世纪城 附近,我们主要去了乐购,在那里我们看了里面的工装,我们关注了里面许多店铺的展示和专修,这对于我们的专业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4月9日我们去了滨江公园。滨江公园是一处集观光、游览、休憩的临江生态公园,游客在此可以充分亲近江水,体验长江雄姿,观赏山水田园风光。此处景点增强了五山风景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创

造了景区中央核心广场和绿色活动走廊。

在这次滨江公园考察中,我们看到了长江,感受到了浩瀚无边的感觉,这对于我今后的设计也有很大的作用

4月10号早晨老师要求我们在宿舍完成写生作业。

下午我还去了啬园。

啬园,即清末状元、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墓园。为狼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謇墓茔居全园中心轴线北端。墓园的中部,飨堂右侧是“憩厅”,为张氏后人所建。1956年落成时,郭沫若曾题写“张季直先生纪念馆”匾额相赠,此匾在“文革”中佚落。如今,啬园将此厅辟为专室,以珍贵的历史图片扼要地展示张謇奋斗的一生,因为贯穿张謇一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啬园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园,现有各类树木。这里不仅有常见的花卉、树木,还有稀罕的日本柳杉、百年龙柏等名贵树木;不仅有蒙蒙如茵的草坪,还有青翠蔽天的竹园。不仅有现代风格的水榭轩阁,也有古典、质朴的茅亭、竹亭和引人入胜的牡丹芍药百花园。

在啬园里我们观赏到了许多风景,那里是张謇先生的墓地,那里有显现出一份庄重的感觉。

4月11日我们去了文峰公园。我们是从文峰公园的北门进去的,文峰公园的北门与文峰塔隔濠河相望。走过横跨于濠河上的“塔影桥”,迎面便可看一座宽阔的塑石假山,高约10米,面积约 450平方米。整座假山东高而西低,通体自然浑圆,峻峭处则显得峥嵘。假山顶上

有一“飞来石”,状似蘑菇,颇为奇特。山洞隐现流泉,奔涌而下,山下成一碧潭。有山有水,有静有动,构思精巧,野趣天成。山上有石刻二处,一为书法家顾廷龙先生的古篆“长春”二字,一为园林艺术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的手迹“鸟啼花落,山石流泉”。名人题字更增添了山水的风采。山脚处,有一洞,游人经此入园,寻奇觅胜。文峰公园的有个正门浮雕,这个浮雕在园中起分隔作用,将其前后有关景观分隔开来,避免游人一览无遗。里面还有三羊开泰雕塑,长春楼,都有各自的寓意。园内遍值花木,有牡丹园、杜鹃园、樱花园、桂花园、梅园、月季园等,四季有花。在东南南角有一座掩映于一片竹丛之中的“映竹精舍”,内设有棋室及蓝印花布艺术展览馆。牡丹园内数百株牡丹,春日花开,雍容华丽,秀韵多姿。由牡丹园向南至梅园,须经一条小河,河面上有大小不一的圆形鹅卵石“丁步”作桥,河中塑有白色群鹅,或展翅欲飞,或仰天长鸣,姿态生动。在河边还塑造一位綄纱女,神态优美,仿佛在迎接前来的游人。梅园占地9亩,有300多棵梅花,开花时节,艳如彩霞。梅园四周树林葱茏,种有广玉兰、雪松、水杉、香檀、石楠、合欢、紫薇、绣球,环境幽雅。在文峰公园西边,沿河的建筑有“中日友谊石碑”。碑上刻“中日友好”四字。园的最南端有中心岛,南北两面临水,岛上香樟丛树使人流连忘返,即使炎炎夏日,游人至此仍有凉爽之感。一座三孔石桥,将园中东西两边的景物相连,使园中景色浑然一体。

最后一天我们跟随老师去了烟草公司附近的一幢楼,我们看了里面的大致情况,我们看了一个大的会议厅,看到了里面许多我们没有

见过的材料,也知道工装与家装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还看了一些办公室,知道了办公室该如何合理安放桌椅。这次看了工装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些工装的材料和一些成品安装的知识。

这次在南通考察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看了南通一些景点,但是我们身在南通可以在课余时间更加了解南通这座城市。这次建筑考察不仅教会了我们审美,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文化的相融。

在建筑考察期间我能够听从老师安排,每天早晨都能够及时到建工楼集合,但考察过程中自己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没能与同学进一步探讨景点的更多寓意。

这次建筑考察我才领悟到了什么叫做学无止境,这次考察是必要的,今后我会更好的把建筑考察中学到的看到的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喻工作中去。

班级:10装饰(2)班

姓名:陈 炳 宇

第四篇:建筑考察报告

建筑考察报告范文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古老身后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这里是一篇建筑考察报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2015年7月3日至13日在南京、苏州、上海等地进行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美工设计,然而,我们周围的建筑,建筑的艺术的渊源却很少为人所察觉。所以了解建筑并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有了解一般商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协调;了解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分类及功能作用等;了解建筑物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设计手法;了解城市总体与建筑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逛游古董金陵,感受千年文化

——记南京建筑调研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古老身后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7月3日晚,我们乘坐火车向南京古城进发,一路上的欢声笑语掩饰不住我们激动的心情。

7月4日我们先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它是为纪念1937年12月13日我国30万同胞而设计修建的。该馆注重以灰白色大理石为主要建筑基调的体现,构成了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在环境建设上,突出渲染了南京大屠杀的主题氛围。

7月5日我们瞻仰了伟人陵墓—中山陵,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其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我们在通往后花园的途中认真的研究了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展示图)。

7月6日,来到南京城,我们仰慕他的千年文化,瞻仰烈士遗迹,走进这庄严的圣地,我们不敢高声语,恐惊圣贤魂,认真的拜读雨花台的每一个展厅,展图。在庄严的烈士陵园我们感受着千年文化的凝重,但在东南大学我们却能看到千年文化的积淀,树枝的庞大,建筑的古老无不彰显着南京城的过去,内涵。

7月7日,在南京的最后一天我们再次认真的领略南京夫子庙文化。入口的古牌坊,高挂的状元楼,深深地乌衣巷......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热闹的秦淮河畔,繁华的夫子庙会,夹杂着现代的大都市气息,显得热闹非凡。

对于南京,我认为不仅雄伟的建筑能代表它的巨大发展,古老的亭台楼榭也不能全部象征它的千年文明,然而恰恰是因为那路旁的古老的法国泡桐,以平和却坚定的姿态完美地嵌入了这个城市,仿佛也要为证明这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夜晚在路灯的照耀下,树木投下斑驳的影子,将两旁的院落烘托出一种深宅大院的幽深氛围,会给我们一份走在历史中的错觉,仿佛几千年的夕阳野草,桨声灯影,都沉淀在身边一片片暗夜里的绿叶中。

追寻城市足迹,踏访世界名园

——记苏州建筑调研

苏州,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7月8日中午,我们乘坐大巴奔赴姑苏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队员们主要以实地考察、口头调查、走访当地群众、游客及相关名胜等形式展开对姑苏城的城市发展足迹进行了调研。我们咨询了当地的游客,旅店的服务生等,他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城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存的世界名园,并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有关古城保护,发展问题举出了许多实例。

7月8日我们便拜访了寒山寺、枫桥、玄妙观,城隍庙等地,看到了他们保留的建筑形式、存在状态及其周围环境。并和我们的队友做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7月9日队员们赶往苏州博物馆,忠王府(太平天国),拙政园等地区,我们运用专业知识对这几个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园林景区等不同风格建筑的紧密结合行深入考察。我们认真而又细致地对现场进行分析。现代设计与古建的相互融合,特色建筑与拙政园的相互借景也正符合了中国园林的精髓。

接下来,从总体布局和单一园区的规划布局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苏州博物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博物馆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博物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忠王府的主体即中路的官署,是按太平天国规制修建的。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大门、仪门、正殿、后堂、后殿等,纵深约140米。忠王府大门面阔三间12.5米,进深10米,原为单檐歇山,后改硬山顶。前后檐柱上置阑额枋,架平板枋,施三参单昂斗拱,承檐桁,架抹角梁,置斗拱,托下金桁,承角梁。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另有资料显示为62亩),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内部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所建。

拙政园的中部是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

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

7月10日我们走进了苏州市现代步行街观前街,详细了解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苏州丝绸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和询问。

苏州之行,让我们受益匪浅,使得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对苏州的认识,对城市的足迹有据可循,有据可依。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寻现代城市,览世博名园

——记上海建筑调研

21世纪的上海,繁荣与开放在这里播种,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无一不描绘着国际大都市的开阔前景,21世纪的上海,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汇合,上海世博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城市规划馆,无一不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情怀。新世纪的上海已俨然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的标本。7月11日上午,我们不辞劳苦,自姑苏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上海。当天下午我们就直接奔赴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以及外滩,豫园等地对当地的建筑形式、及其周围环境做了详细的查看和资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香山饭店,东方明珠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会议中心等建筑。在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欧式的保留建筑,现在大多是大型的银行。而对面则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体现了当代大城市的雄伟气魄与雄厚的实力。晚上队员们在一起讨论并对当天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7月12日,我们在早上六点就乘坐地铁到达世博园的五号门口的售票处,在这里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国家馆,它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充分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接着队员们开始了又一天的探索之旅。

我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特色,从整体上把握了世博园区的规划布局情况,然后,再排队等候进入部分展馆内部参观。其中我们的队员在俄罗斯展馆内部看到了俄罗斯的小朋友(城市未来的主人)对他们自己的未来城市的向往和憧憬的展现,美国馆则以几部不同的影片展现出他们参与世博的独特方式,展馆独特的造型,展示了美国城市的未来......接下来,我们乘坐渡轮到达浦西园区,首先探索了城市足迹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里面的每一项布局都那么的形象逼真,其中把最原始的城市的形态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放在馆中,为了探索城市的起源和未来城市的发展情况,我们分别走访了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未来馆。在晚上十点时我们才拖着自己疲惫的身躯好不情愿的离开了世博园区。

上海之行,不仅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看到了大城市的发展,同时通过世博会也让我们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建筑形式及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在课本中追寻到城市的足迹,从世博中感受到城市的发展。

此次参观实习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不辞劳苦,任劳任怨,辗转从南京到苏州再到上海的十天探索之旅,时间虽短,但达到了开阔眼界、补充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重目的。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对我们的设计观念也是一种启发。

这次建筑参观实习短短十天,但我所想所见所感比之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要多的多。而且沿途不断的跟同学讨论,交换想法,收获极大。

网友们,建筑考察报告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在这里祝大家都能早日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第五篇:建筑考察报告

建筑设计实践

考察报告--古建筑在长春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二O一三年十月考察时间:2013年10月19日

考察地点:本次考察的地点是长春新民大街附近的伪满建筑群,这些都是伪满洲国那段历史留下的建筑。而长春的新民大街,是吉林省内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曾是伪满洲国时期的政治中心。也在伪满皇宫的中轴线上,所以本次考察地点就定在了这条历史文化名街上。

考察目的:通过实地考察,提高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现实中真实的感受到建筑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从建筑特色感知地域文化的魅力。通过本次考察,我对伪满建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所以本文从个人的视角对长春伪满公共建筑进行深入地阐释。

考察内容:本次考察对于伪满建筑的建筑特色,施工工艺和材料等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并且考察前也查了一些关于长春殖民统治的历史,所以对于这些集历史与文化于一身的宝贵伪满建筑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距古代很久远了,但是考察的时候还能从建筑上看到古建筑一些建筑构件的影子。

考察收获:通过考察对于这些建筑的形成和风格等有一些了解,虽然已经过了近百年,和走近那些建筑时,还能从它们本身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这就是建筑的魅力。下面是对考察建筑感受和了解到的内容做的比较全面的整理还有对建筑保护与修建的一些个人看法。

1.伪满建筑群的形成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建筑物就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长春近代史是殖民地历史,所以伪满建筑物遍布长春。日本人在长春留下了很多的建筑遗产,虽然这些不是什么光彩的东西,但是这些从建筑角度却是难得的遗产。长春伪满14年殖民统治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了一批独特的公共建筑样式。让我们更好地认识长春伪满公共建筑。日本在长春留下了伪满洲国的八大机构和伪满皇宫。这八个大部分别是交通部、经济部、军事部、民生部、司法部、外交部、文教部、兴农部。八大部各幢大楼的建筑风格都不相同,集中西方风格为一体,既有外观宏伟的大楼,又有垂花拱门的庭院。从建筑的角度去观察这些建筑物它们都是难得的建筑财产。

2.伪满建筑的艺术风格

在长春伪满时期兴建的这些建筑当中,多为集东西方风格为一体的“兴亚式”风格,平面也多为“日”字形或“亚”字形隐含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意图。长春伪满公共建筑的风格主要是来自四个方面的影响:伪满洲国成立的历史因素、日本对长春殖民统治的政治因素、建筑形成影响的人文因素、当时新材料及先进工艺设备引进的技术因素。在多因素的影响下长春伪满公共建筑特点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状况,其风格的形成主要来自日、中、西三方元素的整合与构建,并经过型变或折中化处理,具有理性的特点。既有模仿古典式、中世纪式、文艺复兴式单一风格的建筑,也有同一栋建筑上,混合希猎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形成单栋建筑的折中主义风貌。这种多元化是建立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基础上的,体现了建筑设计与功能性相一致的紧密联系。

3.伪满建筑的工艺

当时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他们还在混凝土里下了很大的工夫,他们将混凝土的强度提高了很多倍,使它们坚硬无比。据说由于混凝土的成分不同,这些建筑的抗震等级远远大于长春其他建筑的抗震等级。

此外,很多伪满建筑外墙的装饰上大胆地采用了当时最高超的陶瓷贴面,这种技术现在才拥有,当时我们中国的施工水平,还有我们的建筑材料发展不到这个地步。除了这些,伪满八大部、伪满皇宫

和伪满国务院,关东不司令部等。达些伪满建筑组群,采川钢铁、水泥等新材料,采用了砖石钢木混合结构、钢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新结构方式。并采用了供热、供冷、通风、电梯等新设备和新的施工机械。

下面是拍摄的一些图片

此图为伪满时期建筑,现为吉林省图书馆,从图片上还能看出此建筑有中国古建筑的一些特点,石柱旁边石雕是古代雀替的变形,古时候雀替还有分力的作用,不过从图片能看出来,这些石雀替起的是装饰作用。还有墙体上浮雕花样,都是中式建筑特有的。但是墙体上又贴上了瓷砖,这种工艺又是超出当时中国建筑的水平。所以这个建筑是当时东西方风格折中主义的一个。

伪满时期的交通部,现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层,西翼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深红色琉璃瓦,敖顶典型的兴亚式风格。

此建筑物为原司法部现白求恩医学部。建筑呈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三层,地下一层,正中建有塔楼,塔楼为三层。塔楼底层为拱型窗,二、三层为条窗。主楼中上部配以歇山、马尾、重檐。门厅宽大敞亮,门厅前部,每侧由三根圆柱呈L字型排列,寸棚上部用宝兰色硫璃瓦装饰,单城面护栏。主楼第一层为拱型窗。整个建筑用赫石色瓷砖贴面。中部部分高出主体三分之一,用洁白瓷砖贴面。塔顶,屋顶及檐部均以宝兰色硫璃瓦装饰。

伪满时期最高法衙,现为四六一医院

对于本次考察我明白了这些伪满建筑突破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发展的停滞状态,跳出了传统的木钩架体系的框框,是中国建筑步入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长春近代遗存的这些建筑,成了长春城市建筑文脉的重要构成部分。

这些建筑大多被保护的很好,但是有几处建筑修建后重新利用起来,做的一些装饰等很有违和感。就像建筑物表面墙体装上的空调,贴的宣传报。一下子就把一个古建筑带到了现代,个人认为这是对古建筑的一种不尊重,既然保留下来了它们,就让他们以独特的姿态存在,如果加以改变又有什么意义呢。站在这些建筑物前,看到他们经过沧桑后却依然挺立的身影,听它们诉说它们的故事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下载新郑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郑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建筑发展史

    西方建筑发展史 0.古希腊:雅典卫城总平面、帕提农神庙、三种柱式(注意与古罗马柱式的区 别) 特点: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西方木结构建筑比较

    中国木结构建筑形成与西方木结构比较 摘要:中国古代木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和与夯土技术的接合等。本文对......

    古代建筑--斗拱

    古代建筑—斗拱来自×地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本地来观光旅游。我姓x,是××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叫我“x导”好了。这位是我们的司机......

    古代建筑英文

    古代建筑英文 塔: pagodas 木塔:wood pagoda 铁塔: iron pagoda 石塔:stone pagoda 砖塔:brick pagoda 琉璃塔:glazed stupa 舍利塔:sarira stupa (a pagoda for budhist relics),......

    西方古代建筑史作业 古希腊建筑风格欣赏

    古希腊建筑风格欣赏 古希腊概况及建筑特点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进步,都对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可......

    香港建筑考察报告

    香港考察报告 展览馆大厅 富有人情味能调香港规划及基建展览馆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整个陈列馆放弃图版和图纸的传统展示手法,以模型和等离子显示屏查询系统相结合,以高科技和互......

    建筑专业考察报告

    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专业考察报告 课程名称:建筑学专业考察 学生姓名:王照 学号:3121006204 班级:建筑122 指导教师:付晓惠 侯琪玮 俞梦璇 梁楠 2016年5月建筑专业......

    日本建筑考察报告

    日本建筑考察报告 —— 古建掠影 Japan Construction Report 2013.10.10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在建筑方面受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