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读后感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读后感
材料一:
1.对MV=PQ有了更深的印象,某种程度上,货币流通的加速度将会产生与增加货币供给相似的效果。2.亚当斯密《国富论》里面看不见的手如果真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不应当向想要说服的人谈论我们自己的需求,而应当只谈论对要说服人的好处。
3.芝加哥的一块地在1836年曾卖到1.1万美元,1840年只花100美元就能够买到。(可见人性贪婪的力量,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疯狂地程度。所以以后不要投入任何不产生现金流的东西,包括黄金和白银,乱世除外。)
4.经济周期是逃不开的,概括来说就是: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静止。的过程。
5.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的比值,决定了利率高到多少是高,利率的高低可以影响股市的整体市盈率。6.书中88-89凯恩斯与古典经济学派的争论,概括的很好。
7.创新蜂聚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伟大的企业很多都是在萧条中诞生的。
8.创造性毁灭:一位企业家取得成功之后,并不是仅有一些企业家效仿,而是会有更多的企业家跟进,在此过程中,胜任的企业家会逐渐减少。(小企业看想法和勤奋,中型企业要顺应趋势,大企业活的是哲学和文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M1滞后通胀20个月左右,M2滞后通胀23个月左右。(这样看我国通胀见顶了)
11.房产平均周期18年:霍伊特指出,房产活动位于趋势水平下方的最短时间不少于10年,而最长则达26年。(中国房产2000年开始上升,现在已经11年,目前见顶是大概率事件,有生之年至少还能经历两次房产波动,好好把握,让财务自由来的更早些。)
12.房价高峰与股票和商品市场无直接关系,但房产危机与社会整体经济恶化一致。
13.美国百年史上,房产市场上赚钱最多的不是房产专家而是房产低谷有稳定现金收入的人。(所以一份旱涝保收能够提供固定现金流的事业很重要。)
14.房价变动的趋势:住宅先于办公地产先于工业用地先于零售业。(这也体现了现金流决定论)材料二:
这其实是一本深奥、系统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但看起来不觉得枯燥,读完后甚至有一种淋漓尽致的轻松感。别于其它金融大作,作者远离了通篇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的古板写法,以叙述体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桑顿的“货币过量供给”、穆勒的“竞争性投资”、杰文斯的“太阳黑子周期论”、、、在读故事的同时,让我们记住了经济学家们不同的理论观点及各门派之争,回顾了西方三百年各国经济循环的事实,通过作者在叙述中的简要评析,让我们了解到每一次经济危机出现的周期和直接原因。学习、精读了这本书,结合这次的经济危机,个人在理论认识上有如下收获:
经济周期真的逃不开。经济周期是国民收入及其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而它总要经过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不管是什么原因,也不管是哪国经济,周期性的经济发展是必然规律。书中描写的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酝酿了下一次的危机。经济总在衰退和危机中成长,因为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周期逃不开。
经济危机确实躲不过。尽管经济学家一直在不懈地探索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原因,并一直在努力运用和创新各种政策和手段来应对经济的下滑并试图避免和阻止每一次的危机,但无论采用何种反周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数百年以来,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还是扩张与紧缩更迭交替,经济危机也总是循环往复。历史一次次证明,经济危机躲不过,这是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每一次经济危机到来,不管源于什么原因,最先发生在哪里,都会给本国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不可避免会将危机的影响扩大,特别是到了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危机的影响更易扩散与转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民众的生活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危机确实躲不过。经济损失可以弥补。回顾历史上的危机,抛开直接的原因,每一次都好象是历史的重演。书中讲述的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在1833-1836年短短的三年间,芝加哥的土地价值令人难以置信地暴涨了64倍。而从1837年开始,房地产市场被迫抛售,大量银行破产,许多行业许多企业也相继破产倒闭,直到危机发生5年后的1842年,全美国大部分地方的房地产价格最终跌到谷底„对比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实际就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使全球经济失衡达到无法维系的程度,而房价的持续下跌导致经济步入这个下行周期、、、这次经济危机对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重创已经有目共睹,而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在本轮危机中的风险,虽然统计数字显示投资直接损失有限,暂时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致命的冲击。但危机带来的间接影响目前还无法准确估计,我国的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及国内的经济走势受到的影响已经初见倪端,进一步的影响似乎已不可避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周期逃不开,危机躲不过,但借鉴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给我们详尽地讲述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汇率、期货和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特性,揭示了经济循环中各类资产的阶级表现和互动影响。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是领先于我们的,但能否在实践中总是成功不能一概而论,个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够脱离经济发展的规律,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缓冲西方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对经济循环和周期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还应该掌握和预测经济波动的规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危机时候能够规避风险,同时合理运用政策和资产工具,同时,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尽量捕捉市场机会,以期获得一定的收益,来弥补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可能损失。经济周期逃不开,经济危机躲不过,但经济损失可以补 材料三:
经济永远都在成长、衰退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让我们常常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失望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东山再起。对于经济周期的循环,我们该如何理解和预测呢? 为了解开经济循环的奥秘,本书作者深入分析了300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循环的事实和经济学家的各派理论,揭示了经济周期的特征和规律,让我们了解到周期是推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而在对经济循环的正确理解下,我们可以预测经济波动,并由此规避风险,因应形势。本书进一步详尽地解释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汇率、大宗商品期货、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特性,揭示了经济循环中各类资产的阶段表现及互动影响,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掌握市场脉动,顺应经济趋势,在经济萧条时捕捉市场机会,从而获得高收益。材料四:
300多年来人类对于经济周期的探索,恰恰也正是宏观经济学诞生发展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里,看到的是人类对规律的孜孜以求,更是不可消弭的经济波动。一句话评价本书,绝对好书,配合宏观经济学学习再好不过,同时培养财商。本书前三篇是对经济周期也即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叙述,第四篇总结了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和央行的调控作用,第五篇是总结迄今为止的经济周期认识和资产品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友情提示:不要仅仅阅读网上的电子版,缺少最精彩精炼的第五篇。
人类非理性和生产时滞无法消除,经济周期也就无法消除。在我们尚无法深入探究人类大脑皮层下面亿万次运算规律的时候,通过统计学规律来找到一种非理性的共性表现,也许就是最好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起码可以为投资者和政治家决策提供依据,虽然每次妄图提供调控都可能只是在造就更大的泡沫和崩溃。
无论是作为职业投资人,还是作为大时代里一介小民,认识这样一个风暴的存在都将受益无穷。在我看来,经济周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财富在分配过程,每一次重复都融合了无数“博傻”的悲喜剧,那些最聪明的和最傻的投资者,都在情绪和财富诱惑的漩涡里失去了理智,粉身不恤。这次也许是股票,下次也许是房地产,又或是收藏品、珠宝贵金属……
以经济周期为纲去理解宏观经济学,以内在逻辑为纲去理解领先指标,如果忘记了这个纲去寻求经济学和统计数字(尤其是中国的统计数字)的细枝末节,只会是舍本逐末,这些事,让经济学家去做吧。
合上书卷,我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有哪些最根本的元素是真正的经济增长原动力?又有哪些是泡沫?
2、衍生品花样翻新,信息和统计技术不断提高,投资者对经济周期的认识不断加深,全球化加深,政治格局变化,调控手段不断提升,这些会给经济周期带来些什么变化?
3、中国经济发展在弥补失落的几十年后,也已经开始进入经济周期循环,目前在哪个阶段?又有什么独特的特点?
4、作为职业投资人与把握个体财富,我们又该如何参与周期与直面通胀?简单的顺应大局或是了解交易对手、积极博弈?
1、借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终端的消费总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物品与劳务)、资本性支出(企业设备支出和存货变动、个人住房支出)、政府购买(不包含转移支付)、净出口。以全世界的总体经济经济而言,出口只是经济转移。
考察最长期的经济增长因素,企业存货变动是随着个人消费需求变动的,政府购买力来源于税收和财政赤字(也就是借债),都不能算是独立的稳定经济增长。企业设备支出成本实际也会转嫁到个人消费支出上,部分企业投资损失则直接体现在社会投资和经济总量的损失中了。因此,我以为,经济增长的最长期原动力只有个人消费(含住房),也就是个体消费量×个体数量,人类历史若干年的真实经济增长也就是人口红利和消费升级。
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包含产业革命引发的企业设备支出和产业转移引发的净出口,以及战争、地震等特殊因素造成的毁灭性重建。
从短期看,企业存货支出变动只会起到助长波动的作用,而政府购买支出的调控作用也很微弱,尤其是长期高负债运营的政府。还有一个因素,是萧条时期消费者储蓄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加速释放,也是在助长波动幅度,而不是实际的经济增长。
而通货膨胀和资产品升值带来的虚假购买力提升,以及低利率和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的消费量提升,只能算是泡沫,以货币计价的表面经济增量,泡沫有多大,破灭时就会有多大的空洞需要去弥补。
对了,有一点不能忘记,所谓增量,有时候也会成为负值,就是减量,比如人口红利,在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时代,就会成为减量。
2、既然经济周期的本质是由于群体非理性与企业生产决策到生产直接的时滞,任何因素,不能改变这两者,就无法改变经济周期。目前在整个社会里,对非理性因素的有足够认识的人群,还远远无法达到影响经济行为的多数份额,那么,大部分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就必须在怀疑泡沫的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政治群体就必须迫于就业压力和(工会)薪酬要求,在泡沫来临时不能马上采取措施承认实际经济增长动力的衰减,并且在泡沫破灭时通过“调控”来维持泡沫或是吹起另外一个新泡沫来填平大坑,直到有一天无力回天,如日本消失的十年。
全球化在加强全球不同经济体周期的互动,更多的参与者认识到经济周期可以促发更多的人早一点清醒并退出“吹泡泡”的疯狂,衍生品和调控手段的加强,其实只是使得经济周期波动变得更隐蔽,实际上维持和加剧了经济泡沫。
对于部分经济增长动力强劲的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在实质经济增长的早期,通过调控压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避免泡沫的产生,也许可以降低泡沫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度(幅度和/或时间),但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洗礼,如果政府缺乏经验,而民众未曾经历经济周期的洗劫(不是轻描淡写的洗礼),非理性人群更加庞大,实际上助长了经济波动,但是通常会是来得快去得快,过去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正是这一体现。
3、我以为,中国过去的发展动力,包括战后重建(还有人为灾难)、人口红利、消费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战后重建早已完成;随着人口老龄化,如果不改变生育政策,人口红利基本已经享用殆尽;由于研发能力基础尚待补足,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虽尚有空间,暂时也后续乏力;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目前有赖于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效果,随着城市化水平和收入的提高,非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具有较大的空间。
因此,感觉当前的经济增长,确定的动力主要就依赖于城市化;如果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到位,城市人口消费会向休闲旅游和高级服务业等更高层面演变,会对消费的品质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就是国内的地区性产业转移(沿海向内陆地区),部分领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间产业转移。
此外,企业规模化、机制改变和管理效率提高,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部分消费品价格,但不会创造真正的经济增量,只是可以确保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部分产业出口优势,以及将这部分消费中释放的消费能力转移到其他领域。
感觉当前中国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长乏力的迹象,导致部分产业资本开始追逐资产品,资产品(股市和房市)泡沫初步产生,由于国际(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市场的影响,2007年严重的收藏品、贵金属和商品泡沫已经大部分消退。
毫无疑问,美国刚刚以衍生品泡沫(也是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完成了最新一轮的房地产周期。而对于中国,综合以上经济分析,以及过去若干年的市场波动,我认为中国目前处于18年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的前二分之一段后期,经历了第一次4.5年存货周期(基钦周期)后的低谷,正在9年资本性支出周期(朱格拉周期)的由扩张早期开始进入扩张后期的时点,低利率复苏措施发挥效力,存货开始减少,通货膨胀开始抬头,企业正在进行低端技术水平上的盲目产能扩张,央行已经有所警觉,开始提供利率水平。当物价逐步受到控制之后,央行将开始放松警惕,而企业在欣欣向荣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头脑发热,继续不断扩大产能,或是盲目并购,也许3、4年以后就会迎来第一次资本性支出周期之后的产业低谷,低端产能扩张导致的大量沉没成本和信贷压力或拖垮一批企业,让中国体验到第一次发自自身的经济危机。但愿中国独一无二的强力调控能力,能够让这次低谷来得更晚一些。
4、无论作为职业还是个人,关注投资机会,应该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与中短期经济波动。所谓价值投资,应该包括以合适价格分享长期经济增长(而不是已经透支长期增长)和抓住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机会。如果有胆量有能力在“博傻”大潮里冲浪,那就必须保持清醒,分析交易对手和投资退出周期,控制自己,在泡沫破裂前一刻逃离深渊。
关于具体资产品组合,还是要配合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特点和宏观政策。随着央行加息逐渐提高,债券投资价值逐步到位;加息后期,股票将开始新一轮上涨;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趋于停滞,而二三线城市和大规模城市化地区房地产还会有明显上涨,中期看没有大的回调压力,直到十多年后,房地产周期后期带来的巨大泡沫破裂。
材料五:经济发展史中重要人物及事件:
1700 年约翰.劳推销“国家要繁荣,就要发行货币”的理念,1716年才被奥尔良采纳,1720年因货币发行过剩,泡沫破灭
1723 亚当。斯密出生,其代表作《国富论》
1802亨利。桑顿出版了<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
1803让.巴蒂斯特.萨伊在亚当之前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做了概括和澄清,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其中有闻名遐迩的萨伊定律
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
1848年,巴奇霍特引用他人的话描述了经济繁荣-萧条的不同阶段:
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进入静止而告终
1909年,罗杰.沃德.巴布森对历史的经济危机进行概括,总结出经济周期,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着重强调货币利率是决定金融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
1911欧文.费雪出版了<货币购买力>,书中把西蒙.纽科姆提出的货币流量与存量差别的公式加以通俗化:MV=PQ
1930年拉格纳。弗里开创了“计量经济学”
1936年约翰.梅德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此书有划时代的意义,史上称之为凯恩斯经济理论。
1939年,保罗。萨缪尔森设计出了将凯恩斯主义的乘数与古典经济学的加速原理进行整合的理论框架,后来被成为新古典综合理论的起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发现心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周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有助于解释经济与金融不稳定性的常见偏误。最引人注目的有16种想象: 代表性效应: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错误共识效应:我们往往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
后悔理论:我们试图避免可证实我们已经犯错的行为
定苗/框架:我们的决策收到似乎暗示正确答案的信息的影响
选择性暴露:我们只让自己暴露在似乎认为同我们行为与态度的信息之下
心理区隔:我们把现象区分为不同的隔间,并试着把每个隔间而非整体最适化
选择性认知:我们曲解信息,好让其认同我们的行为与态度
过度自信行为:我们高估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后见之明偏误:我们高估自己原先预测过去一连串时间后果的可能性
确认偏误:我们的结论不当地偏向我们想要相信的事 适应性态度:我们培养出与我们熟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社会比较:面对一个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主题,我们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的来源认知不协调:我们试图回避或扭曲表明我们的假设错误的证据,我们也会避免强调这类不协调的行为
自我防卫功能:我们调适自己的态度,好让其似乎认同我们所做的决策
展望理论:我们有一种不理性的倾向,比较愿意独亏损而不是赌获利,这意味着我们持有亏损头寸的时间长于持有获利头寸的时间。
这些现象在股市、期货交易中常见,大卫.李嘉图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所以他的座右铭至今为止被众多经济人所采纳,那就是:截止亏损,让盈利奔跑
经济周期之母: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周期中不同房地产领域的交替:
更低利率,更多信贷带动公寓、单个家庭住宅的开发;随着消费者支出上升,零售业房地产、全套服务酒店、住宅房地产、停车场、市区中心办公楼迎来商机;接着商业活动的上升带动商业用地价格;当房地产出现瓶颈时,可关注研发用房、仓储用房、市郊办公楼
投资者在房地产、商品期货、艺术品收藏中交替投资,而不是趋于一致。回望中国房地产发展已有20年,一般周期为18年,差不多进入调整周期;从09年开始游资开始轮番炒商品期货;有些投资者从去年已开始关注、投资艺术品市场。
收藏品投资:
商业周期次序 对收藏品的影响
更低的利率,更多信贷 提高资产价格: 债券价格提高
股票价格提高
消费者增加开销 住宅房地产价格提高
利润和就业增加 消费者财富净值提高
出现瓶颈 收藏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上升 经济周期中驱动收藏品市场的因素
债券、股票与基金:
开始表现好的股票 商业周期的次序 开始表现不佳的股票
金融类 利率下降,信贷扩张 稳定的消费类
可选消费类 消费者支出增加 公用事业类
信息技术类 利润和就业增加
资源类 出现瓶颈 可选消费类
稳定的消费类 通货膨胀加重; 金融类、工业类
利率上升 信息技术类
公用事业类 经济放缓 资源类
股票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材料六(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家喜欢寻找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似乎有规律地交替着,于是经济学家把这看似存在的规律命名为“经济周期”,意味着经济会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以及再繁荣的步骤。但是,现在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动摇了实体经济,并给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带来了经济衰退,是否会出现经济大萧条,现在还无法判断,但一次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已经在所难免。原先对持续繁荣保持高度乐观的学者们突然没有了声音。倒是特维德的著作《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用书名给出了一种无奈但真实的表达。既然经济周期可能逃不开,那么我们又怎样能够逃避危机呢?当然,特维德用这样一个书名,并非意味着其宿命论的观点。实际上,作为一个富有经验且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经济工作者,特维德对经济周期应该具有极为深刻的认知,同时伴随着的,当然也有对经济学解决经济周期问题乏力的更为深切的感受。
所谓“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实际上意味着,即便我们能找到似乎有规律的经济周期变化,也可能对其无可奈何。这就如同崇尚各种K线技术或者波浪理论的分析师,花无穷多的精力描绘股价波动的图形一样,结果却发现波动年年有,图形各不同,试图去用某一类图形统一解释股价的波动,只能使这种理论缺乏预见力。对股价的变化不能依赖某些图形,对经济的变化就更不能依赖某些周期规律了。尽管仍然有很多学者,尤其是崇尚技术分析路线的学者,坚持认为这波峰和波谷之间蕴含了某种具有一般规律的图形,但至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图形真的就让我们理解了经济的变化路径。在我看来,与其称呼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周期”,还不如像现在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所老老实实写的那样,称之为“经济波动”更为妥当。
称“经济波动”,可以避免更多的人着迷于寻找某种周期性的规律。我们需要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理解波动的原因上来。特维德详细地归纳了经济学迄今为止对经济波动的各种见解,尽管该书在翻译过程中省略了一些具体材料(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应该是一个简化版),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经济学家对揭示经济波动之谜的努力。和一般的学者所采取的思考起点一样,特维德也从早期的三大泡沫说起,特别是约翰·劳的故事再次被提及,尽管一些学者并不认同早期的三大泡沫一定称得上泡沫。然后特维德开始讲故事一般,逐渐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场景,并在每幅场景下还给出了经济学家的解释。
但是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在书中第44页的一个标题极具幽默色彩——“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经济学家所给出的正常理由似乎都最后印证了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论断。看看该书的第27章,特维德归纳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各种解释。无论是货币加速器,还是存货加速器、资本加速器、抵押加速器,甚至是情绪加速器,都在强调一点,那就是所有加速经济增长(繁荣)的原因最终都可能把经济体推向危机的深渊。看到这里,读者似乎有个疑惑:难道经济体只知道加速、不知道减速?这一点大可放心。早期凯恩斯主义者就已经想到,当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过政府紧缩性政策来降温;当经济衰退的时候,通过政府扩张性政策来刺激,这就是所谓反周期的或者斟酌使用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早期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如果政府能够进行总需求管理,那么经济周期就能够被熨平了,我们就可以始终处于一个繁荣且不过热的时代。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凯恩斯主义者并没有熨平经济周期,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个流派淡出主流经济学阵营。与凯恩斯主义相反,一些经济学家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经济波动看成是经济体的正常现象,当经济走向繁荣时,自由市场会自动以衰退的形式来降温;当经济走向萧条时,市场又会自我复苏。经济周期本来就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反周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问题在于,为什么会出现经济波动呢?这是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投资热潮,从而引发经济的上升势头;而当新技术逐渐变老,市场还在等待更新的技术出现,投资的热潮就会逐步消退,从而引发经济的下滑势头。技术在持续的进步着,经济也就跟随着波动,但整体的经济实力也不知不觉中稳步提升了。美国80年代开始摆脱低迷状态,进入到一个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期,就是得益于对自由市场的充分信任。而作为理论支撑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年轻学子热捧的对象。这种理论一开始就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念置入宏观经济模型,从而彻底地把凯恩斯主义的影响驱逐。如果不是本次危机,继代表人物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兰德之后,另一个代表人物巴罗也要站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台上吧!
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克鲁格曼作为胜利者的姿态。克鲁格曼,连同曼昆、斯蒂格利茨等,被冠名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一直和实际经济周期经济学家进行持续的争论,尽管这种争论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基本上毫无关系。新凯恩斯主义者看到了什么呢?现实当中的市场都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残缺,比如厂商的垄断势力;比如价格不能灵活调整;比如降低工资非常困难;比如买卖双方对同样物品的了解程度不同等等。如果市场本来就是残缺的,又怎么能够自发地有效地及时地调节经济?接下来的道理就非常简单了,如果市场失灵,当然需要政府的干预。只是新凯恩斯主义眼中的政府干预除了采取总需求管理政策以外,还要致力于治愈市场的缺陷,让市场真正健康起来,这一点是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完全不同的。
看到这,读者似乎更糊涂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如果不足以防范经济危机,那么新凯恩斯主义就一定能够熨平经济波动吗?特维德所总结的影响经济波动的几个主要因素中,如果人们相信自己能够充分认识到经济波动的前因后果,或者说能够识别经济的周期性规律,那么货币因素是无法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弗里德曼早就说过,货币因素只会影响通货膨胀,与其每天学格林斯潘那样绞尽脑汁来玩利率,还不如守着一个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格林斯潘的确要对本次危机负一定的责任。玩利率玩了半天,也无助于经济波动的熨平啊。再看存货、投资和抵押三个因素,看起来这三个因素似乎也是经济波动的加速器,问题是如果企业是能够有充分预见力的,知道决策的前因后果,那么就不会盲目投资,也就不会有盲目的存货波动;同样,如果家庭有这方面的能力,抵押也不成为问题。存货、投资和抵押不过是企业和家庭决策的结果而已。
要想使得企业和家庭具有充分的预见力,一个办法就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确定起来。很可惜,芝加哥学派的老祖宗奈特教授早就强调,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甚至对很多事情完全无知;伟大的哈耶克也反复声明,每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天才学者西蒙更是把我们的理性也看作是有限的。诸如此类的说法无非是提醒人们,现实当中,每个企业和家庭其实都不可能具有充分的预见力,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我们经常无法判断所面临的处境;而我们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又使得自己在决策时不得不依赖各种直觉、经验和情绪化的冲动。结果,我们几乎都是在盲人摸象,有时候摸对了,有时候摸错了。对过去的经验总结能够让我们尽可能避免犯重复的错误,但无法让我们避免犯新的错误。这就是经济波动的根源,这也是我们无法逃避危机的根源。
果真如此,我们面对经济波动,真的无能为力吗?其实也不尽然。和1929年大危机相比,我们现在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知识已经强大很多。学习毕竟还是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也能够帮助我们学会克制。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无论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是新凯恩斯主义,恐怕都无法回避不确定性和理性局限两个最基本的事实。未来属于它们。
七
作者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是挪威人,有多年的投机实践经验。他经营过的几个公司,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没听说过;但他的另一本著作《金融心理学》,对金融从业人士来说是很熟悉的。
经济周期并不象本书中文版译名说的那样逃不开。从宏观来看,它并非是从人类经济活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只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周期还会伴随着我们的经济活动;可预见之外,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经济周期会不会消失呢?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经济周期存在的社会阶段,着眼于现在,了解并试图利用经济周期为我们创造财富,才是更为实际的做法。
从微观来看,也不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经济周期。经济周期虽然是人类集体行为的产物,但集体行为不代表每个人都会这样,只是大多数人都会从众而已。就像大多数人都会亏损的投机市场一样,总有少数人能够从中持续不断地获利。因此,想要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做到鹤立鸡群,至少要了解经济周期。诚如本书书名所说的一样,要知道过去的经济周期中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历代经济学家们是怎样解释周期的等等。
股票市场的牛熊循环几乎是经济周期最显眼的标志,实际上,股票市场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先行指标之一。很多关注经济学的人,都是从股票投机的需要,开始接触经济学。虽然经济学对股票投机没有直接的帮助,但会使我们对投机市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就不会期望着牛市一直持续,也不用担心市场从此就一熊不振。知道了经济发展平均速度,就不会梦想一年将本金翻上10倍,30%可能就不错了。当然,我们会努力做到更好,但对小概率事件应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不能把偶尔砸在自己头上的馅饼当成一日三餐。
最后几章介绍了房地产、收藏品、贵金属、商品、证券、外汇等资产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从多方面理解经济周期的存在及其原理,并对我们的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些参考。
经济学是一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学问,不仅能为我们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提供指导,还能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要像大卫·李嘉图那样,由一名股票投机者成长为一名经济学家,但经济学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解读眼前的这个世界,并告诉我们怎样更好的生活。
八、读《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的过程中,越发深刻地相信,周期的存在,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可以解决的。周期是现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正如繁荣是衰败所致,衰败也是从繁荣中生发出来的。这正如季节变换,人类没有能力改变自然规律。但是,如果我们足够尊重规律,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在寒冬准备迎接春天,在深秋做好面对寒冬的准备。这样,我们就既不会被冻死,也不会错过耕作的最好时机。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并不像对待季节变化那样,对经济周期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人性,主要是贪婪与恐惧,令大部分人选择在深秋播种,在寒冬浇灌,在春天沉睡,在夏天翻地。
回到股市,经过了连续数日的停滞后,这两天开始回调。在这个时候,短线高手们应该已抛出手中的筹码,耐心等待新的介入机会。但对老钱来说,抛出股票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相反,如果有新资金,老钱将选择两个区域增加股票仓位,2300~2350点,2100~2150点。当然,对于新能源、环保、农业等股票,以及前期被恶炒过的任何股票,老钱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坚决不介入。
毫无疑问,我们仍处于严重的衰退中,但繁荣的种子已经种下。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时间;我们需要的,不过是耐心。
如果可以确认美国的这次危机是一次典型的房地产危机,也就是18年一遇的危机,那么,我们今天很有可能正处于历史性的底部区域。要从大衰退中恢复过来,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先得在4~5年内走过一个库存周期,然后再在9年内走过一个投资周期,然后,才有可能迎来一个新的、18年之长的房地产周期。
这个结论在中国需要作出什么样的修正,目前还缺乏权威的研究。但是,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商品市场,都会经历漫长的震荡与反复。底部盘整的时间越长,构筑的基础越扎实,未来的发展空间越大。这一点,用资本市场上的流行话来说,就是,横得有多长,涨得有多高。
说到底,市场何时起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将以怎样的形式储存自己的购买力,才能在繁荣来临时,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
纸币是购买力,黄金是购买力,股票是购买力,债券是购买力,房地产是购买力,土地是购买力,工厂是购买力,你自己也是购买力。在经济学意义上,这些东西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短期来看,股票市场既不算高,也不算低。如果今年市场将在2000点至3000点之间振荡,我不会感到丝毫惊讶,也不会选择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当然,如果有新资金,我确实会考虑在哪个点位买入更划算一些。
想在资本市场上活得比别人安全一点儿,就要尽可能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一旦你了解了人类投机史是怎么一回事儿,你就会对这些事情有一种习以为常的亲切,包括疯狂,包括崩溃,当然,也少不了跳楼。你就不会因为别人跳楼而吓破了胆,也不会因为别人狂热而忘乎所以。
说到底,对经济周期缺乏深入了解的人,跟手中没有地图瞎游荡差别不大。如果你不小心收获了金子,只能说你的运气还不错。如果你失去了原本拥有的金子,那也不过是命中注定的事。
我不相信自己的运气,所以,对赚的每一分钱,亏的每一分钱,都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你想多了解一点经济周期,那么,《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和《走在曲线前面》,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对很多东西,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做出新的判断,需要有所扬弃。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衰退不是繁荣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繁荣的一部分永存。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衰退正是新一轮繁荣的起点。
在繁荣时赚钱并不难,难的是,在衰退时明白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自己的购买力,并且有勇气耐心坚守。
第二篇:为何餐饮企业逃不开食品安全问题
为何餐饮企业逃不开食品安全问题?
2014-07-25 12:23:18
【中国吃网讯】因为麦当劳和肯德基等洋快餐巨头供应商上海福喜公司闹出的“臭肉门”事件,让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吃网记者发现不单单是麦当劳等餐饮企业,其他餐饮企业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曝光频率也很大。
“过期肉”事件涉及多家餐饮企业
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多家必胜客餐厅门店,发现被通报的猪肉比萨粒、意大利风味猪肉粒、牛肉比萨粒和调味牛肉排已停售,菜牌上的对应位置被贴上了“售完”标签。
7月22日傍晚晚餐高峰时段,记者走访发现必胜客部分门店用餐人数较平日有所减少,不过多个位于繁华商圈的门店则仍须排队等位,生意未见有明显影响。
而万菱汇B1层的必胜客门店内,空桌数量同样较多,与该层另外几家价位相近的餐厅相比,该门店略显冷清。在附近上班的周小姐表示,自己平日的晚餐大多在商场该层的餐厅解决,也经常和同事到必胜客餐厅用餐,但看到新闻以后,近期应该都会优先选择其他餐厅。“心里还是挺失望的,虽然这次只有个别产品被查出有问题,但难保下次不会被查出其他款式有别的问题。”周小姐说。
记者随后向必胜客门店的经理咨询时,被告知门店并不方便回答相关消息,具体的消息需要上级有关负责人来回应。而记者7月22日咨询百胜餐饮广东公司的广东地区供应商,其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暂时无新信息披露,声明均以官方微博上的回应为准。
广州检出80批不合格食品 绿茵阁速冻牛扒检出致病菌
平安堂秘制龟苓膏菌落总数超标30倍、绿茵阁加工厂牛扒检出沙门氏菌、润之家茶树菇水分超标、多家烧腊店卤味菌落超标……广州市食安办发布月度食品安全信息,80批次不合格食品上榜,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等多类食品“上榜”。对此,广州市食安办表示,各监管部门已对抽检不合格食品依法实行下架、封存、召回等措施,按规定通报相关监管部门,对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的单位依法进行查处。
速冻食品:
绿茵阁牛扒检出沙门氏菌
值得注意的是,在速冻食品方面,广州市绿茵阁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加工厂的速冻牛扒检出沙门氏菌,而广州市场销售的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圣农美乐鸡块(原味)也检出该项不合格。
据悉,沙门氏菌为致病菌,来源主要是患病的人和动物,其中在肉类中最为多见。带菌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交叉污染是导致沙门氏菌污染的主要途经。大量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细菌性中毒。
此外,广州市晟凯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冻调制食品(猪肉胶)、惠州市展翔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展翔牛肉丸不合格,不合格项目分别为沙门氏菌及山梨酸。
肉制品:
多家烧腊店卤味不合格
时值盛夏,细菌繁殖速度加快导致卤味及豆制品菌落总数超标严重。记者获悉,在本次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名单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沙门氏菌等不合格项目的食品数量上升,主要集中在豆制品和肉制品两大类。
记者获悉,在不合格肉制品中,广州市亨旺烧腊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烧肉大肠菌群超标26倍,此外,包括广州市荔湾区芬记食品加工店、广州市荔湾区波图烧腊店、广州市悦香鸡食品有限公司在内的广州市多家烧腊店生产的卤味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超标。
在豆制品方面,有广州泉润食品限公司的265ML/杯甜豆浆、湖南省南北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南北特串串香干菌落总数超标320倍;攸县豪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洞庭天下攸县风味香干菌落超标290倍。
雪糕保质期企业自定 是好是坏难辨
据记者调查,目前雪糕行业标准为《冷冻饮品 雪糕》,由商务部发布,编号为SB/T 10015-2008,2009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中对雪糕产品在感官和理化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并对雪糕产品在贮存、销售做出了相应的温度及环境要求。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冷冻食品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行业标准已经对雪糕产品在原料标准、生产工艺、检验方法、贮存环境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该负责人强调,雪糕保质的关键在于冷冻环境。
该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均由各生产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制定相应保质期。
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都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标准来确定雪糕的保质期,并报质量监督部门备案。根据公开资料,2008年国家取消了统一的冷饮保质期标准,此前国家曾对雪糕的保质期做过统一规定为8个月。
他表示,由于雪糕这类产品所含的成分如奶油、蛋白质等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其原料的复杂性、多样性造成不同的类型保质期也不相同,国家无法将标准定得过于详细和统一。因此,我国最新的食品保质期目录没有对雪糕等冷冻食品的保质期进行规定,现在大多数雪糕生产商都是遵循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而在现行的商务部2008年底颁发的行业标准SB/T 10015-2008《冷冻饮品雪糕》中,也未提及关于保质期方面的规定。
慎买变形雪糕
有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偶尔会买到变形的雪糕。对此,大多数商家都强调是运输过程中挤压所致,不会影响雪糕的质量。事实是否如此呢?
张俊修表示,雪糕只有在恒定的冷冻状态下,才能适用原有的保质期。正常情况下,雪糕在出厂时都是符合标准的,只要在保质期内,且达到储存温度,都不会滋生细菌。但由于运输过程中存储温度没达到要求,或者超市在储存、零售时没有达到冷饮的冷藏条件,都可能造成微生物超标,产品变形、结块等。这样的雪糕,即使最后销售的时候是在冷藏温度下,也不再是合格产品。
有些雪糕在流通领域搬进搬出,或者由消费者在常温下带回家,再或者普通家用冰箱冷冻条件不稳定,雪糕的质量也有可能会受影响。“雪糕一旦受热,水分就会变得活跃,脱离了稳定剂后,水分在雪糕表层形成冰晶,雪糕会变得干干的,口感就不好了,吃起来像风化了一样。”张俊修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带来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主要是流通方或者是消费者方面的责任。所以从以防万一的角度考虑,现买的雪糕最好尽早吃掉,陈年雪糕少吃为妙。消费者在选购雪糕时,也应尽量挑选生产日期近的。
食品安全问题猖獗 救灾面包都发霉
22日,福建漳州龙海市针对超强台风“威马逊”中受灾群众收到发霉食品,面包生产企业为龙海市金旺达食品有限公司一事,已对该企业采取关停整顿措施,封存其库存产品、原料,责令企业全力召回问题产品。
22日上午,龙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同相关部门,前往厂家生产车间进行检查。据调查,该企业位于龙海市海澄镇晏海工业区,于2013年1月30日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该批产品系销往海南经销商海南华健贸易有限公司,于2014年7月1日生产,共1055箱,产品保质期为半年。该批产品由海南华健贸易有限公司通过招投标送达灾区500箱,有210箱发给灾民,剩下的290箱已被封存。
龙海市处置金旺达食品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封存的产品和原材料将送达权威机构进行检验检测,待检测报告结果出来会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责令企业主立即前往海南协助事件调查。
截至22日14时,发到灾区的210箱产品大部分已召回。
目前,龙海市已启动食品安全应急措施,开展食品行业产品质量安全大检查行动,对发现问题产品的企业立即停产整改。
河北“毒豆芽”案审判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人民法院近日对今年受理的系列“毒豆芽”案进行一审宣判,宋某某等五名被告人因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被处以1万元的罚金。主审法官认为,“毒豆芽”案的宣判体现了刑法修正案的立法精神。与过去“拘役”处罚不同,此次涉案被告人均被判处了实体刑,有力打击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
据调查,宋某某等五名被告人从2013年8月以来,分别租用复兴区民房各自经营,在没有办理任何经营许可证件的情况下,加工生产绿豆芽、黄豆芽。为消除豆芽的须根,使生产出的豆芽卖相好,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均添加一种俗称“无根豆芽剂”的液体,后将生成的豆芽销售至蔬菜批发市场。
经鉴定,在其五人租住处提取的绿豆芽、黄豆芽样品中均含有激素类农药,为国家明确规定禁止在食品加工生产中使用的添加剂。
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处罚起刑点从“拘役”提高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意味着食品生产经营者一旦构成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将会被从严惩治。
专家: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力度渐大
食品安全问题多发,让消费者人心惶惶,都在要求我国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和监督,中国吃网·绿满家餐饮咨询专家表示,食品安全一直是重点问题,但由于不良商家一味追求利益,而使的这种风气长存,但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发重视,毕竟民以食为天,而食以安为先,因此在2013年3月22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专门管辖食品和药品等问题,并在2014年3月15日重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这充分表示了我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和实践力度,因此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企业被曝光,在让人忧心的同时,何尝不是因为监管力度加强的结果,因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媒体和政府才会严厉抓餐饮企业的小辫子,加强监管力度,威慑那些不法企业,从而规范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虽然我国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行业庞杂,有消费者提出“2014年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法律责任中10倍、20倍的罚款还是定的太轻,没有震慑力。应制定出能罚的那些以身试法者倾家荡产,不敢再干,才能彰显法律的威慑力。同时除了“吊销营业执照”外,还应该有“终身禁业规定”。”的建议,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也曾提到,监管部门人员远远不及餐饮和食品企业的数量,监管时难以兼顾,因此我国未来或许会制定出更有威慑力的法律条例,并严令推行,切实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权益。
第三篇:《逃逃》读后感
《逃逃》读后感
放暑假时,我到新华书店时看到了一本书,书名叫《逃逃》。真奇怪的书名,为什么叫逃逃呢,不是有范跑跑,王跑跑之流吗?干嘛不叫跑跑呢?带着疑问的心情,我买下了这本书。
回到家里,好奇心驱使着我打开了这本书,我一页页的翻看它。原来,“逃逃”是个小男生。这个小男生可不一般,经常逃课,所以混得了“逃逃”这个外号,而他的真名,其实叫陶一。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陶金,以及两个好朋友——“大大大”和“小小小”。
故事里面分为好几章,第一章讲的是“逃逃”和“大大大”去过的一个叫“迷人巷”的地方。因为“迷人巷”里面能见着想见到的人,还包括“上天堂”的人。但其实这一切只是“大大大”偷喝了“眼泪水”——酒之后做梦梦到的。
第二章开始讲的是“逃逃” 听“大大大”梦到有“迷人巷”之后,一定要去。因为他亲妈在他小的时候便去世了,“逃逃”太想念他的妈妈了,就相信了“大大大”口中“迷人巷”这个地方,以至于他离家出走,寻找“迷人巷”。
一路上,“逃逃”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坏人,有坏司机、小偷和骗子,甚至还遇上了人贩子,他也因此受尽了苦难。但是一路上也遇到了许多好心人,比如“龙龙”、“小山东”、“小四川”、“李大叔”和一个收留了他的“奶奶”,他们帮助了“逃逃”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到了最后,虽然“逃逃”还是没有找到“迷人巷”,但是他也明白了——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读到这里,我感触良多。我们跟“逃逃”比,我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逃逃”没有妈妈,我们却有妈妈,有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因此“逃逃”爸爸给“逃逃”找了后妈,后妈对”逃逃”不怎么好,而且“逃逃”的后妈的家人们不希望“逃逃”爸爸有孩子。所以,每次家里有客人来,“逃逃”就不能把爸爸叫做“爸爸”了,要叫做“伯伯”。而爸爸就不能把“逃逃”叫做“儿子”,要叫做“外甥”。“逃逃”每次陪客人吃完饭后,就进了房间,锁上门,偷偷地哭。“逃逃”比我们坚强多了,我们要向他学习。
这是一本既感人,又惊险而且幽默的小说,真的值得一看!
第四篇:读《资本主义简史》有感:逃不开的时代枷锁
逃不开的时代枷锁
——读《资本主义简史》有感
原创: Wing 奇异果说
《资本主义简史》
作者:于尔根·科卡
译者:徐庆
该书讨论了 “资本主义”概念的诞生和各方对其的定义,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当下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PART
1—
对资本主义的理解
我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剥削劳动阶级的概念上,认为资本的来源是依靠剥削,占有剩余价值。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源自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解较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深刻,他认为发达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市场是分工和货币经济的前提。资本积累是对盈利的在投资,而盈利的根源是劳动创造出的价值,即资本是凝固了的劳动。另外一位有影响力的理论家是熊彼特,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定义涉及私有制、市场机制和企业经济,而贷款及其相关的举债、投机活动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之一。他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且贷款和创新的内在联系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来源。此外,凯恩斯提到“动物精神”是资本主义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动物精神在我们理解经济周期、竞争性投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卡认为资本主义有分散化、商品化和资本积累为基本特征。第一,他认为个人和集体需要获得权力,尤其是产权,从而自主、分散的做出经济决策。第二,强调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分配功能,并且商品化要渗透到资本主义的每个环节,例如劳动的商品化。第三,资本处于核心位置,包括盈利再投资、借贷,都以获利和资本积累作为目标。
科卡以及上述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的理解点明了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并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现象都是这些特征的完美阐释。
PART
2—
资本主义的各阶段
作者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归纳三个阶段:19-20世纪,农业资本主义占主导,20世纪商业资本主义兴盛,21世纪金融资本主义繁荣。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力量是“工业化”.工业化的特征是更细致的分工、更大规模的生产工厂和更先进的生产技术。首先更细致的分工让每个生产环节逐渐的独立出来,并衍生出新的劳动需求,如管理岗位。每个生产环节的独立让劳动的分配变得碎片化,可替代性提高,从而让雇佣变得更常见,劳动变得更商品化。第二,更大规模的生产工厂逐渐取代家庭小作坊。细致的分工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厂的效率远高于小作坊,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家庭作坊的产出由于缺乏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作坊里的劳动力逐渐释放,转化为工厂的潜在劳动力。长此以往,工厂规模更大,机械化生产程度越高,企业形成了更加庞大和复杂的组织架构,分工再次细化,如此循环。第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熊彼特所说创造性破坏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让资本家实现大规模的劳动力剥削,资本迅速积累。为了盈利和更多的资本积累,资本家将资本投入到创新中去,不断追求技术的革新,以期走在他人前面,从而获得新的资本积累。
在这过程中,有两个新的趋势诞生了。一个是经理人资本主义的出现。过去资本家即资本的所有者,支配和使用资本,并做出经济决策。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企业组织架构的日渐庞大和复杂,资本家本身在有限的精力和技能的状况下,越来越难管理好整个企业,这就催生了新的管理岗位,称为职业经理人。资本家从企业的所有者、决策领导者逐渐的变为所有者,经理人开始担任决策领导者的角色。资本家和企业家的角色分离,让分散化管理成为可能性,当然也诞生了经典的“Agency Problem”(即代理人问题,由于企业家和资本家的目的性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家在做出决策时不一定以资本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也许更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例如薪酬、奖金和晋升,进行决策)。
第二个趋势是资本主义发展对金融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也可以称之为金融化。金融的产生较资本主义更早,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对资本的依赖让金融业迅速扩张且日渐繁荣。资本再盈利的基石是过往的资本积累,但是动物精神刺激着资本家不断进行着竞争性投资,更多更快的投资才能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金融业的存在是那么的重要,因为他们为资本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时至今日,不仅仅是资本家依赖举债,消费者也依赖举债,消费信贷让消费者享受超过自身收入水平的物资。如果将市场简单的划分成产出和消费两部分来看,资本家代表着产出者,消费者代表使用者,那么当下,整个市场都在依赖金融借贷在发展,大家都在透支着将来,一个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将来。这也是为什么杠杆率的下降是如此的困难,以至于过去的100年,所有国家的杠杆率中枢都在不断抬升,无法想象有回不到原来的水平的那一天。
PART
3—
逃不开的时代枷锁
资本主义毫无疑问是当今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他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一个社会/国家能跳过这一阶段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会是社会主义吗?没有人能知道,除非真的到了那一天。
资本主义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其存在形式已经较诞生之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特征却愈发明显:分散化、商品化和资本积累。书中对分散化的解释集中在企业家和资本家的角色分离上,但是到了今日我们可以观察到分散化越来越多的体现在不断冒出的职能外包上。例子不胜枚举,小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大企业客服外包,技术公司的技术研发外包,医药公司的临床实验外包,还有各种企业咨询服务、理财咨询服务,都是分散化特征的表现。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存在分散化,劳动也在分散化。劳动分散化其实也是分工更加细致的表现,而这点也促使生产环节中的要素更加商品化。外包和服务咨询是某项劳动的完全商品化表现,只要付出足够的报酬,就能获得,这就是商品。同时,商品化还体现在日益涌现的自媒体、自品牌上面。如果说外包和咨询仍旧是以组织形式存在的商品,那么自媒体和自品牌就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商品,这较组织形式更细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钱就能买到一切的言论虽然经常遭到批判,但确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并非是某些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能够左右的。
最后,作为一个二级市场从业者,我对资本积累的感悟是最深的。当下,资本积累已经失去了其原始含义,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信贷的延续。过去,资本家需要积累资本以再投资,现在,资本家只需要获得信贷就可以再投资;更为可怕的是消费也只需要用信贷就可以了。这意味着整个市场的买方和卖方都在依靠信贷进行活动,大家一起透支着不确定的将来。
信贷是促进市场发展的良好工具,它建立在信用可靠的基础上,信用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贷款利息的可支付和本金的安全性。我们知道社会财富的增长来源于社会产出来带的新价值。新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市场活动,让产出转化为最终消费,即需要消费为产出支付相应的报酬,从而让价值获得实现。资本家依靠获得的报酬完成资本的积累,为再投资积蓄能量。现在消费支付的报酬来自于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回报是信用衍生报酬,并非真正的价值实现。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变得空虚,同时,他再度举债进行投资,这就造成再投资的所有资本都来自于信用派生,而非已实现的价值。所以一旦信用派生停止,市场必然面临崩溃。这就是所有金融危机、金融泡沫爆发的内在原因,没有真正的新价值实现。纵观近现代金融史,从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郁金香投机到次贷危机,每一次都是信用派生停止引爆的。如果看国内,最近的两次就是15年的股灾和今年的P2P平台爆雷。这些都是搭建在信用衍生上的空中楼阁,而信用衍生的基础其实是真实价值的创造,只有真实价值创造的速度跟上信用衍生的速度,这个“举债”的游戏才能永远的继续下去。但是如凯恩斯所说,我们有着动物精神,我们根本就不是经济学假设中的理性人,而是在贪婪和恐惧中不断徘徊的原始动物,所以我们不会按照理性剧本的走向克制举债,反而会在信用倒塌前尽可能的多举债,并幻想着自己是动作最敏捷的那个,可以走在所有人的前面,在这场原始的动物竞争中胜出。这就是人最可笑可叹的地方,他们熟知历史教训,却又在不断的重复历史。
这是资本主义时代给予我们的枷锁,我们其实无需挣扎太多,顺应时代才是应有的存在方式。想在动物精神统治下的世界中胜出其实很容易,跳出这个圈子,克制自己的动物性本能,那么大概率可以赢。但是这是那么的难,因为每一次克制都是在挑战人的本能和时代的枷锁。
第五篇:浓得化不开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浓得化不开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真的是浓的化不开,那秋天里羸弱的婴儿--------愁、浓的化不开;整本散文的美浓的化不开,所表达的感情浓的化不开,一切都真真的,浓浓的。
不知不觉秋天到了,繁花落叶落叶归根了,四周不免增了些凄凉,是啊,自古秋就是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月镜里,何处的'秋霜。这秋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又加上愁西湖的愁,唉,估计恐怕这愁要愁满整个秋了,愁啊,愁这落叶中凄凉唯美让人深思的故事,愁啊,愁这丑西湖的变化愈演愈烈,愁啊,愁我们没有海滩上种花的那伤天真,单纯和执着,这愁好浓,浓的化不开。
这本书好唯美,美在它的故事,它深刻而又有让人深思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怜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但同时我还深信另一种说法,也许,引人迷恋的美的宝物,一开始就注定会是肮脏欲望的怨品吧!但是在这本书里,我没有读到欲望只是美而已,朴实无华的美,那种真诚的美,随作者的心去感受的美是那么浓浓的化不开。
美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情,它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切的,他并没有刻意用什么华丽的词句语言来修饰他的感情,他也不会去寻找最理性的那种感情,而是性灵和心深处被感动被触发而很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他的体会、他的感想是那样的让人信服,让人着迷,他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像是千年不冻的山泉那样净透,它会净化你的思想,是你的理性更加的冷静。
不管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愁和美,恐怕都是因为这发自内心的感情呢!即使并不伟大,但有感情用心完成的事,就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认可。
【浓得化不开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读《浓得化不开》读后感
2.一场浓得化不开的相思散文
3.《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作文参考
4.徐志摩散文《浓得化不开》原文
5.徐志摩《浓得化不开》(星加坡篇)赏析
6.徐志摩《浓得化不开》(香港篇)鉴赏
7.《名人传》读后感范文-读后感
8.边城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9.初中《目送》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