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毁坏了许多林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以及其他对环境有害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环境发生一系列改变和破坏,使得地球上的很多生物灭绝或濒危。因此,全球变暖多生物多样性有着重大影响。人类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 自然保护区
一、什么是全球变暖
1、概念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全球变暖的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曾有人假设,地球是如此的大,以至于我们不可能对环境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影响。也许这个假设曾一度正确,但现在不行了,其中一些原因也不再正确。因为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气层,它是如此的薄以至于很容易被我们所破坏,通过人类的活动改变它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人口总数剧增,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变暖。
二、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1、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是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1、遗传多样性(亦称基因多样性):基因存在于物种中,每个物种的基因数量相当大,即使是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所含的基因亦不尽完全相同。因此,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须从不同的种群中取样,并有足够的个体才能够保留它的全部基因。由于基因的多样性,在一个物种中就产生出衡量种群变异、亚种或者品种的种内概念。2.2、物种多样性:一类有机体在遗传特征上十分相似,能够交配繁殖出有繁殖能力的后代,这类有机体被称为一个物种。物种的多样性,通常指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的物种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物种是其组成成员,并各自行使一定的功能,故认识物种是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核心。
2.3、生态系统多样性: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物和环境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体,就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有两个含义:(1)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不同;(2)一定的生理地理区域行政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生物多样性所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紧密联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管理和建设,把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放在首位,才能有效的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三、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对全球变暖形成共识:地球在持续“升温”,在过去的100年上升了14摄氏度。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组建的政府间气象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结果显示:20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有资料表明,近150年最温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的12年中。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在总体上市负面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异常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飓风、风暴、热浪、火灾和干旱越来越普遍。全球变暖还导致了两级冰川融化,世界很多山脉冰川消失,比如乞力马加罗山、美国的国家冰川公园等等,曾经美丽的冰川世界,都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变化对人类及整个生态系统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属于全球变化的范畴,而是与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并列为全球生态学研究三大热点论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漫长进化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地带性分布还是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都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各个自然地带都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使陆地气候带发生迁移,相对滞后的生物地带迁移容易使物种的种群大小及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部分种群的灭绝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消失。地质史上气候波动的周期远比现在生物经历的气温升高时间长,所以生物有适应变化的足够时间,而短期的气温升高会使适应性差的物种由于难耐“高温”而死亡、灭绝。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表面温度升高也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全球变暖导致大陆冰川和极冰融化,海水膨胀,致使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一25cm。到2100年若气温升高1一3.5℃,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巧一95cm。海平面升高首先要淹没沿海低平地,迫使生物向新的生境迁移,物种的灭绝是很容易发生的。另外,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盐水人侵现象也使生境发生改变,引发物种迁移或灭绝现象。生境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直接的原因。
由于全球变暖,局部地区干早化趋势明显,干旱化伴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水分和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产量降低,能供养的动物数量锐减,许多个体由于饥俄而死亡,物种的灭绝根容易发生,而个别物种的灭绝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又极易导致连锁性的灭绝事件发生。
在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提到,曾在今年发现有有游行很远寻找坚实海冰的北极熊不幸被淹死的事件。在例如,白鹤是一种极度濒危的迁徙性湿地鸟类,它有着季节性迁徙的习性,每年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繁殖,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越冬。但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白鹤栖息的北极圈内苔原预计会减少大约70%。
四、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碳以CO2的形式进行全球循环。首先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之转化为有机碳,进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行流动,最后,通过各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又以CO2 的形式进人大气循环过程。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人为地增大了向大气中的CO2排放。同时,砍伐森林减少了对CO2的固定使大气中CO2浓度以约每年0.5%速度提高。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能大量固定CO2,使碳以生命有机体的形式得以固定,所以生物多样性对降低CO2浓度,缓解温室效应应有积极作用。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大气中的CO2、水蒸气、CH4、N2O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气温升高。在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有机能,使地面温度较没有植被时下降许多。同时,植被覆盖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二者叠加,使林地上气温比裸地要低得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转化与固定效率越高,能改变大气热量收支状态,起到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总之,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积极的。
五、应对策略
1、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科学家的4种疯狂设想
引起科学家重视的“疯狂”设想包括:格里多方案、人造火山方案、遮阳伞方案、人工树林方案等。
格里多方案设想是将大量铁粉倾倒入海洋中,生成浮游生物,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些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能产生生态破坏余波。
人造火山方案是设想将大量的硫抛射到高空,人为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设置遮挡物,减少太阳对地面的阳光直射,降低地面温度。这一设想有些不着边际,与其投入巨资这样做,倒不如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遮阳伞方案是设想在空间建造“遮阳伞”,部分遮挡阳光,为地球降温。美国宇航局对此方案最感兴趣:所需技术如飞船技术、火箭技术及遮挡材料技术均为成熟技术,可行性高。
人工树林方案实际上要使用的装置被称作“人工树林”,是因为这些装置具有与树相同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科学家最近也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讨论。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方案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科学家认为,此类计划有可能会妨碍目前各国在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有效阻止气候变暖的手段.2、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一是大幅度地推行能源转化,引进清洁能源,从使用含碳量高的燃料(如煤)转向含碳量低的燃料(如天然气),或转向不含碳的能源(如太阳能);二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推广节能措施,降低能耗。此外,应保护和发展森林覆盖面积,加强城市绿化,以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同时应尽可能使用非氯氟烃(氟里昂)产品来代替常用的氯氟烃产品,以保护臭氧层。
3、保护生物多样性
尽量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并且应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由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一些从跟本上触犯了农民的利益,所以,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在条件允许下,国家对农民给予补贴,并对胡乱开垦的行为进行强制禁止。
国家建立濒危物种的物质库,这是对濒危物种的又一种保护。
避免当地居民进行乱砍滥伐,国家鼓励人民种树,人民少用树枝做燃料。
参考文献:《难以忽视的真相》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宋帆 《现代园艺》2012年第20期
第二篇: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导致昆虫发生期提前[7]。动物的繁殖及其种。种群的大小,不同的种类做出不同的响应[9],如某些低温适生种的昆虫种群逐渐萎缩,种群密度下降,而高温适生种的昆虫种群密度上升[7]。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更多的野生动物无所适从,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上升[10],干旱、异常的下雨格局和大雾天气等对两栖类的生存具有重大的影响,使得两栖类数量下降[11]。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脊椎动物卵孵化成功率下降,幼体的功能表现相对较差。极端高低温则直接导致胚胎畸形和死亡。对于爬行动物和鱼类中一些温度决定性别的物种,胚胎发育经历的温度能决定其性别分化,全球气温变化可能改变这些物种的性比率。卵生爬行类的卵在水分过高或过低都可导致胚胎的死亡,同时环境湿度也可影响胚胎发育、孵化成功率、孵化期以及幼体的形态及运动表现等[12]。气候变暖也是威胁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中国的461种的爬行动物中除69种缺乏数据外仅有175个种是处于无危状态[13]。
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下,青藏高原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哺乳类动物消失[14]。温度升高对青藏高原的土壤动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在短期内将会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产生不利的影响[15]。
气候变暖使植物、传粉者的物候发生变化,并通过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传粉者活动时间、群落结构变化,促使其地理分布向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扩散,导致两者在物候时间上的不同步和空间分布的不匹配。而对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和传粉者间物候和地理分布错配所引发的互作改变、甚至解体,传粉网络可通过自身网络结构及快速进化来缓冲和适应[16]。同时物种适热性差异,导致昆虫与寄主植物同步性改变[7]。另外,全球气候变化也会通过作用于野生动物的食物链锁关系而影响其种群的分布[9]。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气候带变化[2],生境丧失和碎片化使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3,7,8,9,11,13,17 ]。
2、对湖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淡水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正朝着蓝藻占优势的方向发展;气温升高、分层期提前、冰期缩短均造成浮游植物春季物候提前;在营养盐充足的湖泊,气候变暖通过延长生长季节使得初级生产力提高[18,19]。营养增加和气候变暖在促进蓝藻水华发生频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温度升高能直接或间接促进蓝藻水华发生,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在贫营养湖泊初级生产力受其影响反而降低,使得清水稳态更稳定[18,19]。因此,气候变暖对于不同湖泊的浮游植物与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的竞争的影响是不同的。
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鱼类)。这些都是变温物种,缺乏温度补偿机制,在外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不能及时自我我调节,尤其是在生殖期这一温度最敏感期,往往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出生率及存活率大大降低,对整个种群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生物种群的灭绝[19]。气候变暖还可能造成鱼类分布、丰富度以及群落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冷水性鱼类[20]。
气候变暖对水禽的影响更为明显,改变鸟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并可能缩短鸟类迁徒的距离。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鸟类在大范围内的水平运动,也同样影响山地居留鸟类的垂直运动,这种影响是气候变暖与其所引起的植物群落沿海拔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3,14]。
3、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生物与浮游植物多样性。全球升温会降低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影响浮游浮游植物物种的分布,使得暖水种的分布范围向两级扩张,而冷水种分布范围缩小;影响浮游植物的物候学,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会对水华时间和强度产生影响;浮游植物的细胞以及群体大小有减小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也对洋流,海水酸度产生了影响,进而也影响浮游植物的多样性[21,22]。
海表温度升高导致浮游植物丰富度减少,随后引起以藻类为食的挠足类和更高营养级浮游动物减少,因此,海洋挠足类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地理学分布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23]。
近几十年来珊瑚白化及死亡频率和范围逐渐增加,这与气候的急剧变化密切相关[23,24]。海表温度上升导致珊瑚减少,珊瑚礁鱼类种群的大小、结构、密度和营养成分会随之发生改变[23]。同时,一些鱼类种群的分布区域趋向于向深海或高纬度水域迁移,一些暖水性鱼类的种群密度和数量都有所增加,而冷水性鱼类则相反,极地地区的鱼类可能会灭亡;此外,一些适应于高温生长的鱼类入侵种也会增加[24]。
调查中发现,随着海平而及海水温度的上升,海鸟的丰富度降低,海鸟的群落组成也受到了影响[9]。对海洋哺乳类来说,而随着温度上升,鳍足类和鲸类在低纬度地区的分布减少,而高纬度地区会则会增加[24]。
另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病原繁殖与生存率升高,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宿主对病原的敏感性增强,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增殖都与温度正相关[23,24]。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将会严重损害多种海洋生物的健康。
总之,全球气候变暖将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随着气候变暖会有不同的响应,有的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有的地区生物多样性上升,但对于整个生物圈来说,生物多样性是下降的。气候变暖后,会使气候带发生改变,相应的动植物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使得动植物向两级、高海拔或深海(指动物)迁移,其中鸟类等迁移能力强的物种具有明显的扩布现象。而迁移困难,或者遇到迁移障碍的物种则面临生存困境。极地地区随着气候变暖,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小,使得该地区的生物面临更大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会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加强,严重危害动植物健康,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气候变暖也使得,外来入侵物种,特别是热适应或耐热物种加快入侵,加速破坏原始生态系统。气候带的改变,气温、湿度发生的改变,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改变,一些气候类型的消失,将导致相应的生态类型的消失。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物种的丰富度也将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导致群落中优势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整个群落结构。气候变暖对动植物的生殖发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动植物物候期提前,植物提早开花,昆虫生长期变短等;影响卵生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等。综合上述,全球变暖将严重危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立素,陈杰,宋飞,庄嘉.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8):174-176.[2] 禅铎.全球变暖背景下地球表面温度和气候带变化的检测、归因与预测[D].南京大学, 2015.[3] 吴建国,吕佳佳,艾丽.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93-703.[4] 黎磊,陈家宽。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J],2014,22(5):549-563.[5] 严力蛟,杨伟康,林国俊,董萍.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热带地理,2013,33(5):621一627.[6] 杜寅,周放,舒晓莲,李一琳.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区系的影响[J].动物分类学报,2009,34(3):664-674.[7] 陈瑜,马春森.气候变暖对昆虫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8):2159-2172.[8] 赵彩云, 李俊生, 罗建武, 肖能文, 罗遵兰.蝴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 2010, 30(4):1050-1057.[9] 彭少麟,李勤奋,任海.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22(7):1153-1159.[10] 郎咸梅,隋月.全球变暖2℃情景下中国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预估[J].科学通报,2013,58(8):734-742.[11] 武正军,李义明.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及保护对策[J].生态学杂志,2004,23(1):140-146.[12] 赵波, 杜卫国.卵生脊椎动物胚胎对环境变化的行为响应[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46(1):103-112.[13] 蔡波, 李家堂, 陈跃英, 王跃招.通过红色名录评估探讨中国爬行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原因[J].生物多样性, 2016, 24(5):578-587.[14] 马瑞俊, 蒋志刚.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5, 25(11):3061-3066.[15] 张洪芝,吴鹏飞,杨大星,崔丽巍,何先进,熊远清.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季节变化.生态学报,2011,31(15):4385-4397.[16] 肖宜安,张斯斯,闫小红,董鸣.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植物-传粉者网络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5,35(12):3871-3880.[17] 蒋志刚,李立立,罗振华,汤宋华,李春旺,胡慧建,马勇,吴毅,王应祥,周开亚,刘少英,冯祚建,蔡蕾,臧春鑫,曾岩,孟智斌,平晓鸽,方红霞.通过红色名录评估研究中国哺乳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J].生物多样性, 2016, 24(5):552-567.[18] 张晨, 来世玉, 高学平,刘汉安.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 2016, 28(4):691-700.[19] 董静,高云霓,李根保.淡水湖泊浮游藻类对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的响应[J].水生生物学报,2016,40(3):615-623.[20] 陈永灿, 朱德军, 李钟顺.气候变暖条件下镜泊湖冷水性鱼类栖息地的评价[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5,45(10):1035-1042.[21] 孙军, 薛冰.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浮游植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 2016, 24(7):739-747.[22] 梁燕茹, 袁建斌.CO2驱动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4):5-7.[23] 姚翠鸾, George N.Somero.海洋暖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J].科学通报, 2015(9):805-816.[24] 陈宝红, 周秋麟, 杨圣云.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海洋学学报, 2009, 28(3):437-444.
第三篇: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实用气象学
学院:教育学部专业:小学教育姓名:张贺新学号:
2011010098
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摘要: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还使冰川非正常消融。全球气温升高后,这些因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等变化对农业产生了影响,通过了解这些影响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以保证农业的正常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影响 农业
一、全球变暖的含义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二、对全球变暖的认识
全球变暖对世界的影响巨大。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全球变暖还危及海洋生物、动植物、人类的健康。还有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但是任何一件事情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有正反两面,全球变暖也是如此,本文主要论述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对待全球变暖的问题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积极研究应对全球变暖的解决措施。不应因噎废食,谈“暖”色变。作为社会的个体,地球母亲的孩子,地球的“主宰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好公民,“好孩子”。
三、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作物熟制北移。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热、水,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也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积温增加使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2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将使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农作物的适宜生长季的开始日期提早和终止日期推迟,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生长季将有所延长。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长季延长,会对中国的种植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物种植带将北移,二熟制和三熟制的面积将会扩大。例:气候变暖使我国农作物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将无法适应变暖的气候,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会在南方占主导地位,并且向北方稻区发展,而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将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2、冬季的冻害减轻
气候变暖使中国高纬度地区热量不足的状况有所改善,农作物生育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促进了当地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根据多种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结果,中国东北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维系中国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这和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由于气候增暖明显,冬季冻害减少,使得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曾经不能种植水稻的伊春和黑河地区,现在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农作物品种面积也将增加。气候变暖已经使北方冬麦区冻害大幅度减轻。气候变暖后,吉林省的玉米品种熟期较过去延长了7~10天,高产晚熟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寒露风对南方晚稻生产造成的影响日益减小,从而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二)负面影响
1、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
由于气候变暖会对作物的生育期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将影响中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产和产量。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作物的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会减少,这将会抵消作物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从而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和水稻一样,气候变暖也会缩短小麦的生育期,在目前小麦的品种条件下,小麦的生育期在平均气温上升1℃时会缩短10天,这样就会减少干物质的累积时间,降低籽粒的产量,小麦将因此减产10%~12%;气候变暖同样会缩短玉米的生育期,在目前的玉米品种条件下,当平均气温升高1℃时,玉米的生育期平均缩短7天,玉米将因此减产5%~6%。此外,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高温热害将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气候变化将使得温度继续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会更加严重,这将显著的影响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生产。随着高温热害的加剧,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了限3
制,高温会影响到谷子、高粱、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也会强烈抑制棉花和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
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
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的品质产生影响。以水稻为例,气候变暖将会影响稻米的外观和品质,开花至成熟阶段的高温可显著缩短水稻的成熟天数,造成成熟后的稻米籽粒充实不良,胚透明度低,籽粒不饱满,精米率降低,米粒无光泽。水稻成熟期的有效积温与米粒的透明度呈负相关关系。温度对大米的蒸煮食用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未来CO2浓度的升高,会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作物的根系因此可以汲取更多的矿物元素,从而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品质。但是由于作物植株中含碳量也会随着CO2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含氮量将会相对降低,蛋白质也会降低,可能会降低作物的品质,为了使作物茎叶所消耗的营养成分得到补充,更多的肥料就需要施加。
3、引发农业病虫害
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中国每年有200多亿公顷的国土面积发生农业病虫害,其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倍,每年粮食因农业病虫害而减少的产量约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气候变暖会影响到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会加重农业病虫害的发展,气候变暖会使中国主要农作物害虫虫卵的越冬北界北移,害虫成活率提高,虫口数剧增,虫害发生期、迁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长。气候变暖会改变农作物害虫的地理分布,低温会使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而一旦气温增高,就会使这些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扩大,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气候变暖会加重中国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增加因农业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气候变暖还会延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生长季节,增加这些害虫的繁殖代数,延长其每年的危害时间,加重农作物的受害程度。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一些迁飞性害虫如水稻褐飞虱,可能会大发生和特大发生。中国的水稻主产区主要在南方,南方水稻产区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稻并存的局面,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稻白叶枯病和稻纹枯病也可能会在部分地区暴发和严重流行。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加重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红蜘蛛、棉铃虫等棉花害虫将出现恶化的趋势,伏蚜、吸浆虫等害虫也可能会严重发生;近年来,由于暖冬的持续出现以及春季高温少水的影响,水稻灰飞虱经常暴发,带毒率较以往明显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会导致整株的水稻死亡,严重危害到水稻的生长发育。
4、加剧干旱局面,影响农业生产
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7%,频繁4
出现的干旱已成为制约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而气候变暖则会加重北方地区的干旱局面。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气温的不断升高,虽然个别地区降水有增加的趋势,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整个中国北方干旱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北方总体降水将相对减少,尽管部分地区在部分年份降水会有少量增加,但总的来说,未来10年北方大部分地区将持续干旱,短期内该地区的干旱情况不会根本缓解。中国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气候变暖会导致高温热害的发生,使得伏旱更加严重。高温热害会使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使谷子、高粱、玉米、大豆等的种植和产量受到影响。中国南方雨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干旱,伏秋干旱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会降低果树、苗木和特种经济作物等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使其经济效益下降。随着气候变暖,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大,严重影响到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生产,暖温带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类似问题,近年来我国旱情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5、导致暴雨频发,形成洪涝灾害
在温室效应作用下,中国南方地区的大雨日数极有可能显著增加,特别是暴雨发生的天气会增多,气候趋于恶化,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暴雨频率增加,将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剧,淹没农田,从而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
6、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
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这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海平面上升与异常气候事件进一步加重了风暴潮、赤潮、咸潮入侵与盐渍化等海洋灾害,可能会淹没沿海地区大片的地势低洼的农田,使得沿海地区的农民无田可种。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造成其他的不利影响,海水倒灌会使农田盐碱化,影响到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并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7、增加农业成本和投入
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在温度升高1℃的情况下,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的释放量增加约4%,释放期缩短3.6d。因此,要想保持原有的肥效,就必须加大施肥量,相应的,每次的施用量需增加4%左右。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会使农业投入和生产成本提高,还会影响到环境和土壤。因此,气候变暖导致的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加农业成本和投入,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还会大大增加中国出现异常气候的频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5
强度也有增大趋势,强降雨、暴雪、高温、干旱、低温冷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荒漠化和沙尘暴会一进步加剧,都将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变得不稳定,从而影响农业成本;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增高后,还会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增加农业成本和投资,此外气候变化还会提高农田的灌溉成本,进行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的费用增加,从而造成农业的投资增加,增加了农业成本。
8、破坏农业设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快,出现异常气候的频率将大大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会引发区域性的农业气象灾害。中国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较差,配套不完善,而在运行管理中又因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而未得到及时的维修、更新改造、续修配套,在暴雨洪水等灾害的袭击后,损毁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暴雨和暴雪等农业气象灾害也会对农业设施造成重大破坏,使大棚倒塌损毁,严重影响棚栽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破坏农业灌溉系统和水利设施,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提高了农业成本。由于农田排灌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加之投入不足,水利设施不配套,排灌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洪涝或干旱等灾害,水利设施难以发挥作用,会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受淹受旱,从而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
四、小结: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有利有弊,但综合看来是弊大于利。这也正是地球给人们的警告,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得到报应。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关系十分密切其影响利弊并存,因此要掌握遵循和充分利用气候变化规律,提高人们对气候变暖的应对能力研究防御对策趋利避害使农业生产获取最佳效益。
全球变暖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不珍惜爱护地球母亲的结局,是贪婪的人类不小心闯的祸,是地球给人类的一个黄牌警告,人类只能自食其果。虽然全球变暖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我们认识到错误,勇敢面对,勇于承担,全体人类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地球家园建设得更好。
第四篇: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排放过多而造成的,从而导致了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和南极半岛以及北冰洋的冰雪融化等现象,此外还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不利。
关键词:全球变暖 农业 发展原因
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了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有几个显著的变化:
1、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2、降水变化区域性不均衡,导致水资源短缺。
3、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多趋强。
4、冰川逐步融化,海平面升高。
全球变暖引起各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的生产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来看: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出现变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热、水,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也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积温增加和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将使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农作物的适宜生长季的开始日期提早和终止日期推迟,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生长季将有所延长。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长季延长,会对中国的种植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物种植带将北移,二熟制和三熟制的面积将会扩大。在过去的50年里,气候变暖造成了中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的北移。而且气候变暖对全世界而言,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
2、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减轻冬季的冻害。气候变暖使中国高纬度地区热量不足的状况有所改善,农作物生育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促进了当地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根据专家预测的结果,中国东北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维系中国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这和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由于气候增暖明显,使得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曾经不能种植水稻的伊春和黑河地区,现在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农作物品种面积也将增加。气候变暖已经使北方冬麦区冻害大幅度减轻,北方冬麦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温度升高明显,冻害的次数和强度减少减轻,宁夏的葡萄产业过去由于冬季温度过低,只能进行小范围的家庭种植,现在则可以大规模生产种植,并促进了酿酒产业的发展。气候变暖后,吉林省的玉米品种熟期较过去延长了7~10天,高产晚熟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而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但总体来说,全球变暖对农业的生产发展产生更多不利的影响。
1、全球变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由于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的生育期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将影响中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产和产量。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农作物的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会减少,这将会抵消作物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而且由于生
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质量也会下降,从而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例如: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此外,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高温热害将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虽然能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但是气温的升高也会使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趋于加重,那么导致低纬度的高温和伏旱加剧。这些都会造成中、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而世界上主要产粮地区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高纬度地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补偿其他地区粮食的减产。而且随着高温热害的加剧,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了限制,高温会影响到谷子、高粱、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也会强烈抑制棉花和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农作物不同的生长季节,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导致不同的效果,随着种植水平、作物种类和分布地区的变化,其影响程度也会不同。
2、全球变暖引发农作物病虫害。气候变暖会影响到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会加重农业病虫害的发展,这是因为农作物害虫的分布、生长发育、繁殖和越冬等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气候变暖会使中国主要农作物害虫虫卵的越冬北界北移,害虫成活率提高,虫口数剧增,虫害发生期、迁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长。气候变暖会改变农作物害虫的地理分布,低温会使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而一旦气温增高,就会使这些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扩大,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气候变暖会加重中国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增加因农业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还会延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生长季节,增加这些害虫的繁殖代数,也加重了农作物的受害程度。中国的水稻主产区主要在南方,南方水稻产区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稻并存的局面,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3、全球变暖导致农业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在温度越高的情况下,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就越少。因此,要想保持原有的肥效,就必须加大施肥量,而且全球变暖使得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会使农业投入和生产成本提高,还会影响到环境和土壤。因此,气候变暖导致的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加农业成本和投入,其还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还会大大增加中国出现异常气候的频率和像强降雨、暴雪、高温、干旱、低温冷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荒漠化和沙尘暴也会一进步加剧,都将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变得不稳定,从而影响农业成本;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增高后,还会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增加农业成本和投资,此外气候变化还会提高农田的灌溉成本,进行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的费用增加,从而造成农业的投入增加,从而增加了农业成本。
4、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影响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这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中国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使得沿海地区遭受风暴的影响,而且
由于建造了大量高层建筑以及抽取大量地下水,导致地面出现下降,因此其海平面的上升幅度还要进一步加大,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防洪标准。海平面上升与异常气候事件进一步加重了风暴潮、赤潮入侵与盐渍化等海洋灾害,可能会淹没沿海地区大片地势低洼的农田,使得沿海地区的农民无田可种。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造成其他的不利影响,像海水倒灌不但会使农田盐碱化,还会使内河的渔业生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并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针对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1、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
2、革新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
3、选育和推广适应全球变暖的农作物新品种。
4、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行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
5、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实力。
6、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相信在有力措施的施行下,农业生产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化不利为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气候变化与害虫的生长繁殖、越冬和迁飞[J].华北农学报,1994(2)
第五篇: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拥有蔚蓝的海洋、绿色的大地以及大气的地球。生命由此诞生、进化、繁衍。然而作为我们人类自己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地球。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地球在渐渐地变暖。何谓全球变暖?现在的地球上正在发生着什么?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二氧化碳、沼气、锌化氮等温室效应气体浓度的逐渐增加,由此引起了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会带来什么?
1、由于海平面上升,部分国家的国土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
2、暴雨、干旱等异常气候的增加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部分珍惜的遗传基因的减少
4、由森林采伐及异常气候等带来的沙漠化
5、对水资源等的影响:缺水现象
6、热带传染病发生的增多(疟疾、霍乱等)
7、由气温上升引起的粮食作物产量的下降。粮食不足问题
8、高温引起的用于空调等能源的增加,进而引发能源危机
全球变暖也会危及到我们自身的生活,只是由于全球变暖现象不容易被察觉,人类自身很难认识到自己将面临危急时刻。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从长远来看这一问题正在逐渐严峻。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此问题,为了子孙后代,而不是仅仅在为应付公事,制定遏制全球变暖的措施。
全球变暖-沙漠化
所谓的沙漠化就是指由于雨水稀少,高温而引起土地干燥,致使草木不能生长,到处是砂子的区域。有名的沙漠有,非洲的沙哈拉沙漠,中国的塔库拉玛干沙漠,北美的索诺拉沙漠,澳洲的大沙漠。当今沙漠化正在以这些沙漠为中心向其他区域扩展,虽然对沙漠化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取得很大的成果。现在沙漠化的进展速度已经到了人类不可忽视的地步。让我们从沙漠化的成因中,从日常生活中探讨该如何去防治沙漠化。
什么叫沙漠化 Desertification
所谓的沙漠化就是指孕育草木的健全的土地由于雨水稀少而导致枯竭,并最终干燥,从而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还有,土壤的侵蚀和盐类的堆积也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在1996年12月发行的《沙漠化处理条约》中的第一条里写着“沙漠化是在干燥或者半干燥,以及干燥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的变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地劣化”,有句话也许有点难于理解,但主要只有两句话,沙漠化就是土地劣化,沙漠化是人类和气候造成的。
现在沙漠化的状况
沙漠化现在正在向各个区域扩展。沙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了全球的4分之1。不敢想象要是再照这样发展下去,沙漠的比例将会是现在的3倍左右。真是不敢相信,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报告,面年将会有大约有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被沙漠化,沙漠化的波浪确实正在不断地扩大。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方是以撒哈拉沙漠为中心的非洲大陆。让人惊奇的是撒哈拉沙漠正在以每年15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要任其发展下去,非洲的大陆就会变成一个沙漠的大陆。还有,中国的沙漠化已经影响到中国东部,沙漠里的沙子随着风吹到了北京。不仅仅是这些地区,其它区域也遭遇到了沙漠问题,我们要尽早地了解沙漠化的原因和解决沙漠化的有效对策,并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关于沙漠化的成因
Cause
沙漠化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和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的土地恶化。最近由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沙漠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自然环境而造成沙漠化
据调查,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很久以前是一片被绿色覆盖的大地。但是由于长年的气候变化,雨水稀少,最终导致土地干燥变成了沙漠。像这样的沙漠,是由气候的变化,大自然的力量而形成的。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的沙漠化
沙漠化的原因除了自然的原因,人为的作用已成为很重要的原因。比如,森林的砍伐和放牧,农业耕作所造成的沙漠化。由于木材需求量的扩大,大量的树被砍倒,对牛羊等家畜的过度放牧,成片的草被吃完。开垦农田和耕地的扩大导致森林被砍伐,荒地的出现等等,人们为了生活助长了沙漠化的形成,这些也都造成了土地劣化。由于盐类物质的侵蚀造成的沙漠化
造成沙漠化的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盐类物质的侵蚀而造成的土地恶化,在农业耕作的时候,往往要对作物进行输水灌溉,如果进行灌溉而不好好排水的话,保含着盐类的地下水水面就会上升,进而蒸发,就会在地面堆积大量的盐分使得土地变得荒瘠。在盐类大量聚集的土地上作物将不能生长,土地就会明显地衰退下去,最终导致沙漠化。人口的增加,沙漠化的扩大
在人口急剧增长的中国,沙漠化也是严重的问题。数十年前还都是绿地的地方,突然变成了沙漠化。人口的增加是其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蔬菜肉类的需求也会增加。而且,不断地建设住房会导致木材需求的增加。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农田的扩大和森林的砍伐,最终也会成为沙漠化的原因。
在全世界对于沙漠化的对策
Measures
1996年12月颁布了沙漠化对策条约。现在已有179个国家参加。这个条约是针对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尤其是为讨论非洲的沙漠化问题而颁布的条约。这个条约是直面沙漠化问题的条约,是参与国向以非洲为中心的国家提出具体的对策,提供与此有关的资金援助的条约。
沙漠化和绿化之间微妙的关系 Desertification and forest
沙漠并不是一味地带来坏处的。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一些高纬度的地方感到比较温暖,这主要是撒哈拉沙漠上空的热空气随着南风吹过去的原因。如果,撒哈拉沙漠被绿化的话,南欧洲就会变成一片寒冷的地带。沙漠化和森林的减少并不是有100%的关系。沙漠扩大的原因也是由于过度的放牧和盐类物质的堆积。对于这些问题在将来可以通过灌溉设备的扩充得到解决。
全球变暖-大气污染
现在我们呼吸的空气是被污染的。大气为什么会被污染呢? 工厂和汽车的排烟是主要原因。随着亚洲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利用汽车的在增多,大气污染成了深刻地问题。大气污染不管有害于我们的健康,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环境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意识。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关于大气污染的现状和对策及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大气污染的原因
Cause
汽车,工厂等排出的烟污染空气,这种情形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物质包括氮氧化物(NOx),粒子状态浮游物质(SPM),二氧化碳(CO2)等。这些物质是导致全球变暖,酸雨,光化学缝褶的原因。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工厂排出的烟等人为的因素。大气污染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发生大气污染的形状不光有煤气,还有叫空气溶胶的个体和小颗粒等物质。
◇大气污染物质的种类
让我们看一下大气污染物质的种类和给环境带来哪些问题。氮氧化物(NOx)
是造成大气污染原因的代表性物质。造成氮氧化物的原因是锅炉,汽车等排出的烟。这种烟燃烧后作为一氧化氮排到空气中,在空气中成为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原因。浮游粒子状物质(SPM)
浮游物质是在空气中浮游的物质,是大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之一。除了工厂排出的烟,汽车排出的废气等人为因素之外,火山,森林灾害等自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它的原因之一。浮游粒子状物质是有害于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物质,会导致呼吸道患者死亡率的上升。光化学okindanto(Ox)
光化学okindanto是汽车,工厂等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烃类等大气污染物质与太阳的紫外线发生化学反应,给人体带来影响的大气污染物质,也是光化学缝褶的原因。当光化学okindanto的浓度高的时候会导致眼睛,咽喉不舒服。二氧化硫磺(SO2)
二氧化硫磺是煤,石油燃烧的时候所产生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磺的特征像鸡蛋腐烂时散发的气味。公害引起的哮喘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是由二氧化硫磺引起的大气污染。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由石油的不完全燃烧引起的无味,无臭,无色,无刺激的大气污染物质。一氧化碳是很可怕的大气污染物质,要是吸收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会导致死亡。
大气污染的状况 Situation
随着经济发展,也造成的严重的大气污染。各个国家也开始关注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有关措施。有的国家制定了关于大气污染的规定和规则,并且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我们面临着新的问题。因汽车的增加,使用汽车移动的次数的增多,废气引起的大气污染在加深。
改善大气污染 Improvement
近年来,各个国家为改善大气污染在采取各项措施。但围绕大气污染,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离完全的改善还有很大的距离。世界在关注由大气污染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要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以下,会对改善大气污染有帮助的。下面说一下我们能做到的一些节能措施。
节能
养成不在房间时关灯的习惯。尽管这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但从小事情做起,这是很重要的。待命电力的消减
随时关掉电视机,录音机等待命电源。节水
洗手,漱口的时候关掉水龙头。淋浴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我们能做到节水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每个人稍微留心,定会有成果的。回收资源
回收可以再利用的purasuchiikku制品,报纸等。减少垃圾
减少垃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爱惜物品。调节适当的室内温度
室内空调夏天设定在28度左右,冬天设定在21度左右。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有害物质,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什么叫二氧化碳?
CO2
人类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石油,煤等化学燃料燃烧时会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容许浓度很低,只有0.5%。人类在10%以上的二氧化碳中会神志不清,25%以上会在几个小时内死亡,30%以上会立即死亡。我们要认识二氧化碳的危险性,也要明白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Cause
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为了减少因全球变暖而引起的受害,应该控制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因此,应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日本,美国,俄罗斯,中国是世界二氧化碳排出大国。
全球变暖问题 Global warming
二氧化碳因为是很稳定的物质,所以它的反应性很低。处理地球规模的二氧化碳是不可能的。世界先进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做环保。但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地区是无法在环保上投入大量资金的。我们要知道,发展国家做环保,其他国家要是不做环保的话,那也是没有意义的。但因为经济状况等原因,在环保问题上各国家的步伐不一致,这也是实际问题。
控制二氧化碳排出量
Measure
为防止全球变暖,控制二氧化碳排出量是必要的有效措施。燃烧石油和汽油时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要想减少二氧化碳排出量的话,我们的能源使用量就不能跟现在一样。这样有些人就会说,[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这会妨碍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每年都在举行为防止全球变暖的世界会议。有些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积极的。但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大家的步伐不一致也是实际问题。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做环保其效果不会很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可以,而且也会达到其效果。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后代,也要积极地做环保活动。
为控制二氧化碳排出量,我们能做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What we should do
1、夏天把冷气的温度调高1度,冬天把暖气的温度降低1度。
2、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3、家人尽量在同一房间活动。
4、停止设置电饭煲处于保温状态。
5、每次减少一分钟淋浴时间。
6、购物时携带购物袋,避免购买过渡包装商品。
7、买东西时,尽量挑选简易包装物品。
我们自身能做到的环保措施也许是很微小的事情。但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从我们自身开始做,一定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正是为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在远古地球上没有臭氧层的时代,太阳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面上,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后来由于臭氧层的形成组织了紫外线,才诞生了生命,形成了现在的地球。可是现在人类正亲手破坏守卫地球防止紫外线照射的臭氧层,地球正在回到生命诞生以前的状态。
何谓臭氧层? Ozonosphere
臭氧层位于距地面20-30公里的上空,假设将其拿到地面也只有3mm(1气压)的厚度。进一步说明,就像是蕾丝窗帘样的东西正在保护着地球不受紫外线的照射。但是人类自己正在破坏它,这便是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层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Influence
臭氧层被破坏会引起何种后果?现在我们已经探明:如果被臭氧层所阻挡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后,会容易罹患皮肤癌、白内障失明、以及免疫力低下所引起的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更有甚者紫外线还会对生物细胞的遗传基因(DNA)有影响。当今世界上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人正在增加,在日本这个数字增加了六倍。20年后将会出现臭氧层减少三分之二这一最严重的后果。臭氧层的破坏对地球温暖化是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原因
Cause
氟利昂是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的温室效应效果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在被发现会破坏臭氧层前,氟利昂在世界上用于冷却目的,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室内冷藏、冰箱、电器的冷却等方面。当上述产品被废弃时,氟利昂也随之大量释放。氟利昂比空气重,释放后会慢慢接近臭氧层。据说其到达臭氧层的时间是20年,那么20年后会发生什么?对于知晓此事不断减少氟利昂排放的我们来说,臭氧层是不会增加的。现在氟里昂被禁止使用了,但由于在科研领域其替代品一直没有被发现,因此当今一种对臭氧层危害相对较小名为“替代氟利昂”的气体正被广泛使用。但是我们不能沉默观望。我们应当避免氟利昂的违法遗弃,通过严格执行氟利昂的回收最小限度的防治臭氧层的破坏。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防范臭氧层破坏的措施。
氟里昂的回收需要大家的力量
Cooperation
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已经全面停止了CFC、HCFC、HFC的生产,但填充于既已生产的冰箱、汽车空调等等中的氟利昂,不在少数。因此在回收废弃阶段,氟利昂有泄露到大气中的危险。为了尽早恢复臭氧层,在废弃正在使用的含氟里昂机器的时候,必须正确执行氟利昂的回收。其回收与民众、回收业者、制造商、政府等息息相关。为了推动回收,应当根据各相关者的立场、能力等等,分配任务,进行支援。平成14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确保实施含氟里昂相关产品的回收及销毁的法律(氟里昂回收销毁法)》中,氟利昂的回收成为法定义务。
防止臭氧层破坏的措施
Decreased
选择不含氟的冰箱、空调机及汽车等制品。由于使用了氟利昂的喷雾类商品不在少数,因此应尽量不购买使用含氟喷雾类商品。
全球变暖-异常现象
一说到自然灾害,人们就会想到台风、洪水、干旱等现象。但是,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自然灾害。似乎每年都有的持续酷暑和暖冬,就算有人认为是“偶尔发生”,也够难受的。酷暑和暖冬是典型的自然灾害。话说回来,包括酷暑和暖冬在内的这些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对策吗?
象毒素一样慢慢吞噬地球的自然灾害
Abnormal weather
在日本,虽然多少有些反响,但是与欧洲相比,在削减CO2上,完全没有采取对策。也就是防止全球变暖的对策。因石油、煤炭的燃烧而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CO2),原先是草木发生光合作用和防止地球热量往外散发的必要气体,但是现在防止地球热量散发的作用反而成了一种危害,这是近2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25%导致的后果,导致全球温室状态的产生。产生这种效应的是二氧化碳、氟,叫做温室效应气体。
大都市温室里的暖气装置
Heating device
温室当中,放着蜡烛等自然发热的物体,热气无法散发,随着时间推移气温不断升高。再加上光照气温更高。地球正在变成这样的温室蜡烛。具体表现在日本全境里发生的酷暑和暖冬等异常气候。另外,这种异常气候特别容易在国内的中心城市发生。中心城市里因为高楼林立,住宅密集、以及汽车尾气,所以自然二氧化碳的数量一直在增。结果,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温室效应明显,城市自身的气温显著提高的现象实际发生了。日本也不例外,东京、大阪等城市的气温正在升高。
温度1℃完全改变生态系统
Ecosystem
温度相差1度,距离相差100km。如果气温上升1度,就相当于纬度向下移100km。因此,因为东京100年间,气温上升了5度,所以现在东京的气温相当于100年前鹿儿岛南端的气温。对人来说,气温相差1度2度,生活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但是对植物或其他生物来说,1度的温差是非常重要的。想想看,你住的地方和离你100km左右的地方气候会是完全一样的吗?另外,气温上升的话,不仅会出现新的生物,也会产生新的病菌。气温的变化如果也波及到山脉的话,温度差1度,高度差是100米。即在2000米高度生长的高山植物,一旦气温上升3度,不到2300米的地方将无法生存。这样的话,地域生态系统将完全变化。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巨大打击的「自然灾害」
Large shock
这种气温变化一方面属于全球变暖的范畴,被认为是异常气象,另一方面也包括在温室效应的含义中。如果问到异常现象是那些现象时,洪水、干旱、黄沙都是。日本去年有10场台风登陆,这就是异常气象。日本的洪水还没有淹到房顶那么高。在美国、欧洲等地,洪水的受害者甚至只好呆在屋顶等待救援,有时房子都被洪水冲走了。另外,对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的人来说也是巨大打击。但是,一写地方是水太多造成灾害,另一写地方干旱。干旱指的是不下雨,持续的日照,长期的水不足状态。但是,有一部分是因为乱砍乱伐导致的。
在日本算异常,在世界上算正常?
Comparison
在日本发生的台风灾害,一年10场以上的台风登陆是50年代的事。日本每年平均3场台风登陆,去年有10场台风登陆。对日本来说这是造成巨大损害的异常现象。但是,从世界上来看,台风数并没有增加。往年,中国有7场,菲律宾有4场台风登陆,但是去年中国有4场台风登陆,菲律宾一场也没有。应该在中国和菲律宾登陆的台风改来日本登陆,从初起台风的路线变化的现象,据说是50年才发生一次。不是将来的问题,而是现在的问题
The current problem
异常气象在日本的定义是,按30年一次的比率发生的显著的气候异常,世界上是把日本的30年改为25年。开个玩笑,被认为是异常现象的厄而尼诺现象,本身并不定义为异常气象。厄尔尼诺现象被定义为是圣诞节前后发生的季节性气象。另外,厄尔尼诺现象大约4年发生一次,一次持续1年到1年半时间。日本登陆的台风,确实是异常现象,但是台风频繁被认为是什么人为原因、天崩地裂的前兆未免想的太简单了。如果这种现象今年再发生的话,日本,世界都该引起注意。不发生的话可以把它当成50年一次的自然现象。但是,日本,乃至地球上气温升高现象无论怎样都不能当成自然现象。即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种现象将一直持续。为了将来,必须要阻止全球暖化。总之,地球暖化这种异常现象已经不是将来的问题,而是现在的问题了。
全球变暖—氟利昂
说到氟利昂,就像平成14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氟回收·破坏法》一样,人们把它作为地球暖化的原因之一,正在努力回收。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氟利昂对环境的影响的呢?了解了以后,让我们一起致力于氟利昂的回收吧。
何时发现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
Fluorocarbon
据美国莫利纳博士和罗兰多博士的研究称:氟利昂到达大气平流层以后,通过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产生氯原子,破坏臭氧层的可能性很高。然后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1974年的科学杂志上。当时,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声称:比空气重的氟利昂不可能到达距地面10km的平流层。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南极发现了臭氧层空洞。从此,他们的研究得到了承认,并在现实中得到证明。
氟利昂与臭氧层破坏有关
Cause
◇氟利昂与二氧化碳相比,温室效应要高出几千到1万500倍。◇氟利昂上升到平流层,发生催化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层,约破坏10万倍的臭氧。
◇氟利昂比空气重,相对安定。因此在它被渐渐稀释渐渐暖化的过程中,趁着西风缓缓上升时,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到达臭氧层。破坏现在臭氧层的大概是15年前的氟利昂。
◇氟利昂虽然破坏了臭氧层,但是真正的危害还在以后。◇氟利昂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将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氟利昂对人的影响,据推测:臭氧层的量减少1%,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2%,白内障的发病率将从0.6%上升到0.8%。
◇除了影响到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的浅海的浮游生物,还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减少。
◇紫外线若能到达地表附近的话,估计光化学烟尘也会恶化。
氟利昂导致的地球暖化现象
Global warming
氟利昂通过破坏臭氧层,使地球暖化。鉴于此,几种氟利昂里面,CFC与1995年末停产,HCFC自1996年开始限制生产。现在HFC,作为上面2种氟的代替品使用。作为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暖化有直接的影响。即使现在的替代氟,要做到对环境完全无害还是不可能的。现状是即使有有害物质产生,也尽量使用对环境危害少的物质。
那类物品使用氟利昂?
Use
使用氟利昂的有冰箱·空调的冷却剂和隔热材质,汽车上空调的冷却剂和隔热材质。工业制品的洗涤用·印刷基板等用的洗涤剂上也用到。另外,隔热材料·人造橡胶等发泡用的发泡剂、喷雾器罐等喷射剂等也用到。这一类物品当中,和它们的废弃物中,因为使用有害的氟利昂的可能性很高,所以这类物品要好好回收。
氟利昂回收破坏法
Fluorocarbon collection destruction method
1995年末,臭氧层破坏物,有害物质氟利昂的生产被全部废除。但是以前成产的冰箱、空调里面作为催化剂使用的氟利昂依然存在于地球上。2001年即使制定了《关于特定制品氟类的回收以及破坏的实施确保法律》“氟利昂回收破坏法”,但是还是无法回收。原因在于枉顾回收者的不法丢弃行为的存在。因为不法丢弃,氟利昂从废弃的电器产品中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中。有些地方,根本不回收氟利昂,就直接进行了垃圾处理。必须要制定对策制止这种电冰箱、空调的废弃方法,进行氟利昂的回收。
保护臭氧层,彻底贯彻氟利昂的回收
Ozonosphere protection
有必要把使用氟利昂的机械在废弃时,完全回收,以防止氟利昂在大气中的排出。另外,氟利昂作为地球暖化的原因物质,能产生强大的温室效应,所以其回收处理也必须作为防止地球暖化的对策认真对待。今后,对于还没有完全废弃的HCFC,必须限制并逐步消减,此外,有必要对于现在正在使用的氟利昂进行回收、再利用、破坏。让我们一起合作回收氟利昂,防止臭氧层被破坏。
全球变暖-森林破坏
森林被破坏的原因之一是砍伐材木。那么,为什么要砍伐材木?为了谁要伐木呢?答案很明确,砍伐材木的是人类。
什么叫森林破坏? Ozonosphere
世界陆地的4分之一是森林。丰富的森林会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充分的水资源。但是,有这样的报告,再过100年全球森林就会消失。我们也许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孩子们。相像一下森林消失的那时刻。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也许也会被灭绝。森林破坏,作为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课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问题。不用说,我们得保护森林。
森林的重要任务
Role
森林承担着许多重要任务。比如,给我们提供木材,承担着储藏支撑人类生存的雨水的作用。还有吸收二氧化碳生产氧气,给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的作用等森林的作用有很多。因此,保护森林是迫在眉睫的,但现阶段形势极为严峻,1个小时,3平方公里的亚马逊的森林在消失。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森林。
森林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Cause
◇为了利用木材,大量地砍伐森林 ◇烧毁田地造成的原生林的消失 ◇为放牧,确保大规模的农地而开拓森林 ◇滑雪场等娱乐设施的开发 ◇因酸性雨的树木干枯 ◇全球变暖造成的森林干枯
酸雨也是森林被破坏的原因之一
Acid rain
1970年开始,酸雨的森林破坏备受瞩目。受害严重的主要地区是欧洲和北美的北方林。许多国家的森林面积在减少,有的国家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森林。靠近五大湖的美国,加拿大受严重的酸雨影响。到处可以看到树叶掉落,干枯的森林。在中国的工业城市周边,也出现了针叶树林干枯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各个国家受酸雨的影响,森林在受破坏。今后还有很多森林会受酸雨的影响,导致消失的可能性。酸雨是破坏森林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森林被破坏,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呢?
防止森林被破坏的4R运动
Prevent
我们生存的地球被称为[绿色的地球],[美丽的地球]。但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有重大的环境污染,垃圾等问题。我们以富裕的生活为代价,换来了种种这样的问题。为了我们的孩子们,我们得尽量减少垃圾,提倡物品的再利用。作为对策,有4R运动。【4R运动】
肯尼亚环境副大臣提倡了这项4R运动。4R运动就是减少浪费的运动。Refuse 拒绝
→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Reduce 减少 →尽量减少垃圾。Reuse 再利用
→提倡反复地再利用物品。东西坏了,最好修理,不要马上更换新东西。Recycle 资源的再利用
→提倡资源的有效利用。回收后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不要跟不能用的垃圾混在一起。
4R运动,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这是[珍惜东西]的心灵表现。4R运动当中的一项也好,为了我们的地球,您是不是也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呢?关于成为全世界课题的全球变暖,环境问题,我们得更加的关注。为了我们的孩子们,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也要爱惜我们的地球。
全球变暖-森林砍伐
森林被砍伐,导致资源减少,环境遭到破坏。这些都是促进全球变暖的原因。为了保护地球上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全球森林砍伐是违法的 Illegal harvesting timber
在世界各地,为了取得廉价的木材和经营农场,牧场,生产纸浆,森林遭到不断的开发,因此违法的森林开采和人为纵火而引起的森林火灾正在不断增加。在日本国内,虽然没有发生这样的问题,但在输入和正在利用的木材里面,也有一些是以牺牲森林的手段而制成的产品。木材是如果得到适当的开采,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在当今世界当中,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正在进行当中。已经成为问题的,就是违法的开采森林。所谓的违法开采,就是无视国家或地方法律而进行的开采活动。但是,即使是合法的,国家把所有权并不是很明朗的森林授予企业开发。还有,对于本来应该保护的森林,也由于一些被企业收买的政府官员的授权而遭到砍伐。对于木材的生产国来说,由于法律的作用不大和取缔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力量弱小,一些看起来是合法的森林开采,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的开采活动正在进行当中。有些企业在授权的开采区域所进行的砍伐活动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估,因此,一些保护价值很高的森林也正在遭到砍伐。在一些以依赖自然资源而生存的地区。砍伐活动本来应该得到当地居民的同意才能实施,但实际上在大多数的木材出口国当中,开采一方和当地居民之间的纠纷一直没有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