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法规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格式-CTA
农业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报告格式
标题:XXX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
一、项目背景
(一)简述本行业的国内发展状况
(二)简要分析本行业发展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项目目标和任务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时间安排
(二)主要活动内容
(三)项目完成情况
三、项目成果
(一)资料搜集
简述搜集到的各级(国际、其他国家、国家级、省级、县级、乡村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附件形式列出搜集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清单。
(二)分析与评价
与“农业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与“农业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一致
四、问题与建议
指出本项目需要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下一步工 1
作的建议。
五、附件
以附件形式列出:(1)搜集到的与本项目相关的所有文件清单;(2)分析评价表格、报告;(3)典型案例分析等。
第二篇:国内生物多样性专家任务书-CTA
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农业政策、法规、计划的研究:
国内生物多样性专家任务书
Spike Millington,ECBP
背景
在区域和世界范围内,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涉及到食物和纤维材料的生产、清洁水资源的保持、防洪和土壤退化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得以持续的关键。但是,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结果,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过去的50年里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降低了60%。
农业是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农业也在很多方面依赖于生态系统,例如水资源、授粉、土壤结构和生产能力。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其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通常由几百年的耕作和选种得来。像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农业生态系统也依赖于周围和内部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农业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受到生态系统退化的威胁。这种退化是由生态系统变化和简单的密集型农业引起的。
在中国,农业包含的范围很广,从天然草场的大规模放牧到单一粮食作物的密集种植。中国是主要农作物发源地之一,也是四种主要栽培作物中一种的发源地。在过去的7千年里,中国的56个民族凭借多种多样的传统和专业技术,引进、驯化、繁育了大量不同品种的动植物。目前,中国有600多种农作物,其中237种起源于中国。中国还拥有重要的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例如野生稻。但是,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ECBP是EU、UNDP和中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其目的是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它的任务之一是把生物多样性纳入到政府的主要部门。由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密切联系,农业成为一个关键行业。
在2008年工作计划中,ECBP将与农业部合作,使生物多样性更好地与农业政策、计划和法规相结合。首要的工作是找出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比较大的农业部政策、计划和法律,从而找出使其更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系列的指南,使生物多样性与农业部政策、计划和法律(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景观层面)相结合。这些关键政策和法律包括:
灌溉:包括大规模和小规模。灌溉会引起湿地的丧失,包括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键影响的泥炭地。灌溉还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相关生态系统的干燥,对沙漠化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草原管理(草原法):农业部把泥炭地当作草原而不是湿地来管理,天然草场的过度放牧,毒死鼠兔等与牲畜抢食的动物,这些行为都会降低草原的生态功能,包括水源的保持和供应。
农业用地的改变:尽管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很重视生物多样性,其他农业政策似
乎与此相悖,例如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边缘地带(通常有丰富的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变成耕地。
农业投入品和影响:主要影响土壤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径流影响湿地(包括河流、溪流)。
渔业政策:渔业保护、捕捞、生境管理、外来物种入侵等(中国水生生物多样
性是受威胁最严重的)。
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农作物和牲畜的基因资源。 入侵物种的引进:包括作为生物防治和农作物新品种,害虫综合防治,草原修
复和丰富。
因为涉及领域广阔,至少在最初阶段,本工作应该在国家层面进行。在省级和地方层面进行的政策法律项目将对本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有重要启示作用。
总体产出
1.整理分析对生物多样性有潜在影响的农业部政策、法规。
2.将生物多样性更好地与农业政策、法规结合的一系列建议和指南。
总体活动
1.研究记录农业部政策、法规和计划(包括农业五年计划);
2.与农业部官员讨论政策、法规和计划,找出其中对生物多样性有潜在影响的,讨论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3.与其他负责生物多样性、湿地和土地利用的部委(例如环保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的官员讨论农业政策、法规和计划的关系;
4.分析农业部政策、法规和计划,找出使其与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农业相结合的机会;
5.整理将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相结合的国际经验,包括欧盟的专门保护系统、绿色走廊和渔业政策,UNEP/BPSP 的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结合指南,CBD在农业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工作;
6.形成将生物多样性与农业部政策、法规和计划结合的一系列建议和指南;
7.将结果和指南向农业部和其他相关方报告。
人员
国内生物多样性专家
资质:对中国生物多样性问题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包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压力;熟悉农业、环境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法律程序。能够与其他国内专家一起,指
出将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相结合的关键点和首要任务。有关其他行业的知识,例如与农业政策、法律有交叉、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水和森林。最好具有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国际经验。
国内生物多样性专家将与草原、农田、渔业等方面的专家合作,指出每个行业的生物多样性关键问题,并帮助这些专家把生物多样性问题与相关政策、法规及其执行相联系。通常这种联系是间接的、无意的。最后,国内生物多样性专家应该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问题并与政策、法律相联系,这些问题包括:
自然生境的变化:例如草原、沼泽、泥炭地变为耕地,农田基本建设,湿地变为水浇地。
下列因素引起的自然生境退化::
-过度放牧
-过度捕捞
-不可持续性利用引起的土壤退化等
-农业投入品和径流引起的污染
-生境的改造(水边植被的清除)
下列因素引起的生态系统自然平衡被破坏:
-捕杀天敌
-关键物种的捕杀,例如毒死鼠兔
-给迁移和扩散制造障碍,例如围栏、水渠
-游牧生活的范围扩大
农药引起的授粉昆虫的丧失
下列因素引起的植物多样性的丧失:
-不恰当的放牧政策
-单一耕作代替多样牧场
-外来物种入侵(提高牧草饲料)
-利用不恰当的物种重建退化区域
在农业、土地恢复、提高水产、改变生境方面鼓励外来物种并造成其扩散 下列因素引起的农作物生物多样性丧失:
-单一耕作经济作物
-提高农产品投入
-单一的耕作方法
-对传统的、多样的农业系统缺乏重视
-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丧失
-引进转基因技术等
下列因素引起的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
-农业、工业污染
-过度使用农药
-自然土壤生物群落的丧失
第三篇: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毁坏了许多林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以及其他对环境有害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环境发生一系列改变和破坏,使得地球上的很多生物灭绝或濒危。因此,全球变暖多生物多样性有着重大影响。人类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 自然保护区
一、什么是全球变暖
1、概念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全球变暖的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曾有人假设,地球是如此的大,以至于我们不可能对环境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影响。也许这个假设曾一度正确,但现在不行了,其中一些原因也不再正确。因为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气层,它是如此的薄以至于很容易被我们所破坏,通过人类的活动改变它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人口总数剧增,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变暖。
二、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1、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是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1、遗传多样性(亦称基因多样性):基因存在于物种中,每个物种的基因数量相当大,即使是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所含的基因亦不尽完全相同。因此,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须从不同的种群中取样,并有足够的个体才能够保留它的全部基因。由于基因的多样性,在一个物种中就产生出衡量种群变异、亚种或者品种的种内概念。2.2、物种多样性:一类有机体在遗传特征上十分相似,能够交配繁殖出有繁殖能力的后代,这类有机体被称为一个物种。物种的多样性,通常指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的物种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物种是其组成成员,并各自行使一定的功能,故认识物种是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核心。
2.3、生态系统多样性: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物和环境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体,就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有两个含义:(1)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不同;(2)一定的生理地理区域行政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生物多样性所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紧密联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管理和建设,把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放在首位,才能有效的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三、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对全球变暖形成共识:地球在持续“升温”,在过去的100年上升了14摄氏度。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组建的政府间气象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结果显示:20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有资料表明,近150年最温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的12年中。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在总体上市负面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异常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飓风、风暴、热浪、火灾和干旱越来越普遍。全球变暖还导致了两级冰川融化,世界很多山脉冰川消失,比如乞力马加罗山、美国的国家冰川公园等等,曾经美丽的冰川世界,都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变化对人类及整个生态系统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属于全球变化的范畴,而是与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并列为全球生态学研究三大热点论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漫长进化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地带性分布还是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都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各个自然地带都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使陆地气候带发生迁移,相对滞后的生物地带迁移容易使物种的种群大小及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部分种群的灭绝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消失。地质史上气候波动的周期远比现在生物经历的气温升高时间长,所以生物有适应变化的足够时间,而短期的气温升高会使适应性差的物种由于难耐“高温”而死亡、灭绝。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表面温度升高也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全球变暖导致大陆冰川和极冰融化,海水膨胀,致使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一25cm。到2100年若气温升高1一3.5℃,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巧一95cm。海平面升高首先要淹没沿海低平地,迫使生物向新的生境迁移,物种的灭绝是很容易发生的。另外,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盐水人侵现象也使生境发生改变,引发物种迁移或灭绝现象。生境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直接的原因。
由于全球变暖,局部地区干早化趋势明显,干旱化伴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水分和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产量降低,能供养的动物数量锐减,许多个体由于饥俄而死亡,物种的灭绝根容易发生,而个别物种的灭绝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又极易导致连锁性的灭绝事件发生。
在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提到,曾在今年发现有有游行很远寻找坚实海冰的北极熊不幸被淹死的事件。在例如,白鹤是一种极度濒危的迁徙性湿地鸟类,它有着季节性迁徙的习性,每年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繁殖,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越冬。但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白鹤栖息的北极圈内苔原预计会减少大约70%。
四、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碳以CO2的形式进行全球循环。首先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之转化为有机碳,进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行流动,最后,通过各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又以CO2 的形式进人大气循环过程。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人为地增大了向大气中的CO2排放。同时,砍伐森林减少了对CO2的固定使大气中CO2浓度以约每年0.5%速度提高。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能大量固定CO2,使碳以生命有机体的形式得以固定,所以生物多样性对降低CO2浓度,缓解温室效应应有积极作用。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大气中的CO2、水蒸气、CH4、N2O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气温升高。在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有机能,使地面温度较没有植被时下降许多。同时,植被覆盖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二者叠加,使林地上气温比裸地要低得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转化与固定效率越高,能改变大气热量收支状态,起到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总之,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积极的。
五、应对策略
1、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科学家的4种疯狂设想
引起科学家重视的“疯狂”设想包括:格里多方案、人造火山方案、遮阳伞方案、人工树林方案等。
格里多方案设想是将大量铁粉倾倒入海洋中,生成浮游生物,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些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能产生生态破坏余波。
人造火山方案是设想将大量的硫抛射到高空,人为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设置遮挡物,减少太阳对地面的阳光直射,降低地面温度。这一设想有些不着边际,与其投入巨资这样做,倒不如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遮阳伞方案是设想在空间建造“遮阳伞”,部分遮挡阳光,为地球降温。美国宇航局对此方案最感兴趣:所需技术如飞船技术、火箭技术及遮挡材料技术均为成熟技术,可行性高。
人工树林方案实际上要使用的装置被称作“人工树林”,是因为这些装置具有与树相同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科学家最近也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讨论。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方案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科学家认为,此类计划有可能会妨碍目前各国在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有效阻止气候变暖的手段.2、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一是大幅度地推行能源转化,引进清洁能源,从使用含碳量高的燃料(如煤)转向含碳量低的燃料(如天然气),或转向不含碳的能源(如太阳能);二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推广节能措施,降低能耗。此外,应保护和发展森林覆盖面积,加强城市绿化,以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同时应尽可能使用非氯氟烃(氟里昂)产品来代替常用的氯氟烃产品,以保护臭氧层。
3、保护生物多样性
尽量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并且应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由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一些从跟本上触犯了农民的利益,所以,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在条件允许下,国家对农民给予补贴,并对胡乱开垦的行为进行强制禁止。
国家建立濒危物种的物质库,这是对濒危物种的又一种保护。
避免当地居民进行乱砍滥伐,国家鼓励人民种树,人民少用树枝做燃料。
参考文献:《难以忽视的真相》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宋帆 《现代园艺》2012年第20期
第四篇: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导致昆虫发生期提前[7]。动物的繁殖及其种。种群的大小,不同的种类做出不同的响应[9],如某些低温适生种的昆虫种群逐渐萎缩,种群密度下降,而高温适生种的昆虫种群密度上升[7]。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更多的野生动物无所适从,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上升[10],干旱、异常的下雨格局和大雾天气等对两栖类的生存具有重大的影响,使得两栖类数量下降[11]。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脊椎动物卵孵化成功率下降,幼体的功能表现相对较差。极端高低温则直接导致胚胎畸形和死亡。对于爬行动物和鱼类中一些温度决定性别的物种,胚胎发育经历的温度能决定其性别分化,全球气温变化可能改变这些物种的性比率。卵生爬行类的卵在水分过高或过低都可导致胚胎的死亡,同时环境湿度也可影响胚胎发育、孵化成功率、孵化期以及幼体的形态及运动表现等[12]。气候变暖也是威胁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中国的461种的爬行动物中除69种缺乏数据外仅有175个种是处于无危状态[13]。
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下,青藏高原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哺乳类动物消失[14]。温度升高对青藏高原的土壤动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在短期内将会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产生不利的影响[15]。
气候变暖使植物、传粉者的物候发生变化,并通过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传粉者活动时间、群落结构变化,促使其地理分布向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扩散,导致两者在物候时间上的不同步和空间分布的不匹配。而对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和传粉者间物候和地理分布错配所引发的互作改变、甚至解体,传粉网络可通过自身网络结构及快速进化来缓冲和适应[16]。同时物种适热性差异,导致昆虫与寄主植物同步性改变[7]。另外,全球气候变化也会通过作用于野生动物的食物链锁关系而影响其种群的分布[9]。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气候带变化[2],生境丧失和碎片化使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3,7,8,9,11,13,17 ]。
2、对湖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淡水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正朝着蓝藻占优势的方向发展;气温升高、分层期提前、冰期缩短均造成浮游植物春季物候提前;在营养盐充足的湖泊,气候变暖通过延长生长季节使得初级生产力提高[18,19]。营养增加和气候变暖在促进蓝藻水华发生频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温度升高能直接或间接促进蓝藻水华发生,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在贫营养湖泊初级生产力受其影响反而降低,使得清水稳态更稳定[18,19]。因此,气候变暖对于不同湖泊的浮游植物与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的竞争的影响是不同的。
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鱼类)。这些都是变温物种,缺乏温度补偿机制,在外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不能及时自我我调节,尤其是在生殖期这一温度最敏感期,往往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出生率及存活率大大降低,对整个种群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生物种群的灭绝[19]。气候变暖还可能造成鱼类分布、丰富度以及群落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冷水性鱼类[20]。
气候变暖对水禽的影响更为明显,改变鸟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并可能缩短鸟类迁徒的距离。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鸟类在大范围内的水平运动,也同样影响山地居留鸟类的垂直运动,这种影响是气候变暖与其所引起的植物群落沿海拔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3,14]。
3、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生物与浮游植物多样性。全球升温会降低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影响浮游浮游植物物种的分布,使得暖水种的分布范围向两级扩张,而冷水种分布范围缩小;影响浮游植物的物候学,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会对水华时间和强度产生影响;浮游植物的细胞以及群体大小有减小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也对洋流,海水酸度产生了影响,进而也影响浮游植物的多样性[21,22]。
海表温度升高导致浮游植物丰富度减少,随后引起以藻类为食的挠足类和更高营养级浮游动物减少,因此,海洋挠足类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地理学分布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23]。
近几十年来珊瑚白化及死亡频率和范围逐渐增加,这与气候的急剧变化密切相关[23,24]。海表温度上升导致珊瑚减少,珊瑚礁鱼类种群的大小、结构、密度和营养成分会随之发生改变[23]。同时,一些鱼类种群的分布区域趋向于向深海或高纬度水域迁移,一些暖水性鱼类的种群密度和数量都有所增加,而冷水性鱼类则相反,极地地区的鱼类可能会灭亡;此外,一些适应于高温生长的鱼类入侵种也会增加[24]。
调查中发现,随着海平而及海水温度的上升,海鸟的丰富度降低,海鸟的群落组成也受到了影响[9]。对海洋哺乳类来说,而随着温度上升,鳍足类和鲸类在低纬度地区的分布减少,而高纬度地区会则会增加[24]。
另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病原繁殖与生存率升高,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宿主对病原的敏感性增强,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增殖都与温度正相关[23,24]。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将会严重损害多种海洋生物的健康。
总之,全球气候变暖将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随着气候变暖会有不同的响应,有的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有的地区生物多样性上升,但对于整个生物圈来说,生物多样性是下降的。气候变暖后,会使气候带发生改变,相应的动植物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使得动植物向两级、高海拔或深海(指动物)迁移,其中鸟类等迁移能力强的物种具有明显的扩布现象。而迁移困难,或者遇到迁移障碍的物种则面临生存困境。极地地区随着气候变暖,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小,使得该地区的生物面临更大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会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加强,严重危害动植物健康,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气候变暖也使得,外来入侵物种,特别是热适应或耐热物种加快入侵,加速破坏原始生态系统。气候带的改变,气温、湿度发生的改变,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改变,一些气候类型的消失,将导致相应的生态类型的消失。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物种的丰富度也将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导致群落中优势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整个群落结构。气候变暖对动植物的生殖发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动植物物候期提前,植物提早开花,昆虫生长期变短等;影响卵生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等。综合上述,全球变暖将严重危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立素,陈杰,宋飞,庄嘉.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8):174-176.[2] 禅铎.全球变暖背景下地球表面温度和气候带变化的检测、归因与预测[D].南京大学, 2015.[3] 吴建国,吕佳佳,艾丽.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93-703.[4] 黎磊,陈家宽。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J],2014,22(5):549-563.[5] 严力蛟,杨伟康,林国俊,董萍.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热带地理,2013,33(5):621一627.[6] 杜寅,周放,舒晓莲,李一琳.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区系的影响[J].动物分类学报,2009,34(3):664-674.[7] 陈瑜,马春森.气候变暖对昆虫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8):2159-2172.[8] 赵彩云, 李俊生, 罗建武, 肖能文, 罗遵兰.蝴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 2010, 30(4):1050-1057.[9] 彭少麟,李勤奋,任海.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22(7):1153-1159.[10] 郎咸梅,隋月.全球变暖2℃情景下中国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预估[J].科学通报,2013,58(8):734-742.[11] 武正军,李义明.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及保护对策[J].生态学杂志,2004,23(1):140-146.[12] 赵波, 杜卫国.卵生脊椎动物胚胎对环境变化的行为响应[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46(1):103-112.[13] 蔡波, 李家堂, 陈跃英, 王跃招.通过红色名录评估探讨中国爬行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原因[J].生物多样性, 2016, 24(5):578-587.[14] 马瑞俊, 蒋志刚.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5, 25(11):3061-3066.[15] 张洪芝,吴鹏飞,杨大星,崔丽巍,何先进,熊远清.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季节变化.生态学报,2011,31(15):4385-4397.[16] 肖宜安,张斯斯,闫小红,董鸣.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植物-传粉者网络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5,35(12):3871-3880.[17] 蒋志刚,李立立,罗振华,汤宋华,李春旺,胡慧建,马勇,吴毅,王应祥,周开亚,刘少英,冯祚建,蔡蕾,臧春鑫,曾岩,孟智斌,平晓鸽,方红霞.通过红色名录评估研究中国哺乳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J].生物多样性, 2016, 24(5):552-567.[18] 张晨, 来世玉, 高学平,刘汉安.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 2016, 28(4):691-700.[19] 董静,高云霓,李根保.淡水湖泊浮游藻类对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的响应[J].水生生物学报,2016,40(3):615-623.[20] 陈永灿, 朱德军, 李钟顺.气候变暖条件下镜泊湖冷水性鱼类栖息地的评价[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5,45(10):1035-1042.[21] 孙军, 薛冰.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浮游植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 2016, 24(7):739-747.[22] 梁燕茹, 袁建斌.CO2驱动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4):5-7.[23] 姚翠鸾, George N.Somero.海洋暖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J].科学通报, 2015(9):805-816.[24] 陈宝红, 周秋麟, 杨圣云.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海洋学学报, 2009, 28(3):437-444.
第五篇: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课题: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课时:第13课时
徐家初中:丛洪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3.明白实验安排对照组和重复组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知道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保护环境的做法,并能付诸于实践行动。教学重点
1.设计并完成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2.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的方案。
设计对照组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结合观察、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学生:人类活动造成的。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亲眼所见还是亲身经历?
学生:大部分资料是看电视、报纸知道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亲自动手探究一下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讲授新课]
一、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介绍探究实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教师:课前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方案进行检查摸底。课上选有代表性的小组阐述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代表: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并做简要介绍:
①配制稀释的废电池浸出液。
②将电池浸出液放入一烧杯中,再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③每隔2分钟观察一次幼苗生长的情况。
④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写在提前设计好的表格中)。
⑤得出结论。
教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好。我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南瓜幼苗出现的症状一定是废电池造成的吗?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一定是。会不会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者是温度太低导致的。
教师: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肯定是废电池浸出液起的作用?
学生:增加对照实验,进行比较。
教师:对!实验安排对照组的目的就是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这是实验设计要遵循的一个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南瓜苗出现的症状是废电池浸出液所致,而不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清水中有什么物质造成的。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呢?
学生:再取一烧杯,里面不放废电池浸出液,放上清水,同样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教师:设计得很好!如果我把这两组实验放在不同的温度下,结果会怎样?如果放入的幼苗大小不一样会怎么样?再如果加入的废电池浸出液和清水不一样多,又会怎么样?
学生:认为没法比较。讨论后得出:应该放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
二、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实验用具和材料。
学生:以小组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完成有关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
学生: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各小组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结果有所差异。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只进行一次实验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有误差。
教师:那么,怎样做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呢?
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值。
教师:回答得很好。重复实验是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另一原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既节约时间又体现了重复性,最终得到可靠的结果呢?
学生:讨论思考。能!把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我们现在就一起统计各组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尊重事实,提高环保意识
教师:现在同学们依据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废电池对生物有害吗?具体表现有哪些?
(2)废电池浸出液的主要成分是怎么形成的?
(3)粗略估算一下全班同学家中使用电池的情况,一年的废电池大约是多
少?
(4)同学们都在消费电池,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废电池?对废电池的回收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避免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为什么实验结束后要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12)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控制废电池的危害?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人类活动确实造成了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善这种现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 “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亲眼看到了废电池对生物造成的伤害,更激发了我们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初步学会了设计实验方案,明白了实验设计中安排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并能较好地设计对照组。
[巩固练习]
做“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时,如果不小心皮肤被废电池内容物溅到了,应该立即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还必须用肥皂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做实验要注意__________问题。
答案:用清水清洗洗手安全
转载自乳山生物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