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菡:这一条,是父母对孩子最坏的影响!
黄菡:这一条,是父母对孩子最坏的影响!
黄菡,南京大学社会系社会心理学博士,江苏省委党校教授,“非诚勿扰”嘉宾主持。
对于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对方重要,修养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对于获得更多的人生的满足感而言,成就一个自强独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维系一段亲密的两性关系更重要。
做父母,要学亲子关系,作为一种长久、亲密的关系,要学会经营。需要我们用心,用智慧,用知识和理论去“经营”。并且要学,真的要学。我觉得不仅仅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妈妈要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也要学。
在亲子关系中,我应该算是那种特别有尊重对方,跟对方平等相处意识的家长,这还是比较难能可贵的。我觉得我已经是尽其可能地给了她一个比较恰当的自由、自主和自处的空间。当然,完全放弃控制和制约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自由也就可怕了。
对孩子的尊重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他们的事情,一定要独立。总结一句就是“非请莫帮,请了必帮”。像是那种从小追着“吃啊吃啊你还没吃呢”“穿啊穿啊今天冷啦”的情况,就很不好。
还有就是要尽量去理解她。说到理解,我觉得理解都容易,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要理解完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是自家女孩儿喜欢上一男孩儿,你知道了。不理解就是“你怎么早恋啊,早恋了就危险了,就完了”,理解就是“很正常啊,你这个年龄喜欢上一个异性嘛,并且有那种羞涩的感觉,我觉得是很正常的”,这样就容易有情感上的共鸣。
孩子的学习,我不会去辅导
对女儿的学科学习,我从来没有辅导过,就算是我能辅导的,我也不会去辅导。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由她自己做的事情啊。我培养她的目标就是自己能够独立生活。
如果她碰到困难,她要学会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譬如我会问她,你最近这段时间,学习上有困难吗?这个困难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如果是不正常的,譬如说在一门学科一段知识上的接受上确实有障碍,我就会问,你需不需要找老师来辅导?你想找哪里的老师来辅导?这些我都会“依赖”她的经验。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不顺,我先做调整
在女儿现在正值青春期时,我与她的相处遇到一些困难。我一直觉得我和女儿相处得挺好的,但青春期时有点不顺利,总觉得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双方都觉得对方不能体谅自己,觉得对方有一点太过情绪化,太过官腔,互相的要求太过苛刻。
后来我就意识到自己要先做调整。认识上面,还是尽量去理解,就想“她小我大嘛,她浅薄我深刻嘛”,我应该多去理解她;行动上面,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两个人有可能产生冲突的时候,我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多一些。
十八岁的女儿对她四十八岁的妈妈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最不愿意跟你们这个年龄的人交流!”冷静地想想,可以理解。没关系呀,我愿意等我们都过了现在的年龄,再做回亲密如初的母女。
我明确反对一种态度:一切为了孩子
何为良母?说不好,但我明确反对一种态度:一切为了孩子。
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认为只有上各种培训班才是让孩子接受教育,为什么带着孩子看电影、唱歌、打球、旅游,让孩子上网、看小说、玩游戏、跟同学聚会,或者纯粹而简单的一家人的晚餐就不是对孩子更为不可或缺的教育?
女儿说到家庭。她说,我关于家的感觉不是妈妈在厨房忙碌地准备早餐,或者大雨瓢泼里从身后递来一把伞。我心虚地追问,那是什么呢?她说,是沮丧时有人会跟我说一些话,然后我就振作了。看我有点失望,她说,这就够不容易的了,好些人沮丧时听父母说了一些话,然后就更沮丧了。
一家三人出游,日均争执三次。女儿总结我们的家风是:不吝自我表扬,不惜相互诋毁,不断共同进步。
女儿过生日时我录节目,今晚提前请她吃饭。想起十余年前,我出差刚回家又要出门,她哇哇大哭不让我走,后来不断打电话要我回家,后来我手机上有她18个未接电话„„再后来她越来越独立,再后来她经常不接我的电话。现在常想的是,我该怎样避免离不开她。
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理解的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维护健康亲密的夫妻关系;二是,让自己努力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让孩子努力。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这里我想引用一句荣格的话: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从我的理解来说,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最主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孩子看到,在工作之外,你还能处理好你和配偶的关系,并且是带着爱的感觉的。第二层是,他们的父母有自己的日子,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东西。如果父母一切为了孩子,那么他们自己在哪里,如果父母可以没有的话,那孩子会觉得他也可以没有。
父母若想影响孩子的择偶,就在孩子成年之前做工作
父母若想影响孩子的择偶,那该早在儿女成年之前做工作,等到他们已经恋爱了再去干涉,那多半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每遇五、六十岁的父母为子女的婚恋抱怨,我仅建议,喜欢的就多帮帮,不喜欢的就少来往。像孩子一样,重新学着独立。
孩子对人性的理解可能会经历三个阶段,先是频繁地发现尽情地指责他人的狭隘自私和虚伪,然后痛苦地发现艰难地自责自己的无知贪婪和软弱,之后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所以漠然淡然坦然。希望她有机会再向后,虽然我不确定向上向善必然会有更多世俗的快乐。
我当然希望,女儿有足够的知识理解所有人,足够的慈悲接受绝大多数人,有好的性情喜欢上一些人,好的运气深爱一个人。我希望她从现在开始学习承担责任,“男人爱你就能给你免除一切生活责任”,这是幻想。即便男人愿意挣钱养家,你还得负责貌美如花呢。
年轻时容易被那些愤世嫉俗的人吸引,以为他们有深刻不俗的生活。但还是多跟那些自觉幸福的人在一起吧,真正幸福的人多对外部世界有正面反馈,不易伤害到你。也正是因此,我们会期望而不是嫉妒别人幸福。
对于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对方重要,修养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对于获得更多的人生的满足感而言,成就一个自强独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维系一段亲密的两性关系更重要。
第二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性格篇)
研究表明,孩子初期性格的形成和家长密切相关,生活中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不同类型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吧!
1、爱发脾气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向宝宝发脾气,宝宝就会把“发脾气”看成是一种敌视,宝宝相应地会养成用“敌视”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
2、爱批评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批评话语不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对,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就不会拥有自尊,也不会爱戴自己和他人。
3、爱发牢骚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牢骚满腹,苦大仇深,劳苦功高,任劳不任怨,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会产生歉疚感,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只感觉到压抑和艰辛。背着沉重的包袱生活,缺乏人生追求和幸福感。
4、脾气暴躁的父母。如果父母脾气暴躁,动辄就骂孩子,甚至举手打孩子,事无大小,常怒火中烧,一触即发,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喜怒无常,或者是心情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
5、挑剔刻薄的父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示不满,谴责他人,说别人的坏话,宝宝可能会成为爱挑剔、对人刻薄、缺乏信任和同情心的人。
6、心胸狭窄的父母。如果父母心胸狭窄,做事谨小慎微,妒忌心强,孩子可能会成为非常敏感,甚至神经质的人。
7、不讲信用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数,喜欢承诺,但不兑现,只要达到眼下目的就行,孩子可能就会没有安全感,独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喜欢独来独往
8、言行不一的父母。如果父母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对孩子进行的语言教育和自身行为有很大差距,对孩子的语言要求与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宝宝心理可能会受到扭曲,缺乏主见,遇事摇摆不定、不果断,常常陷于彷徨和茫然,甚至自我矛盾之中。
9、霸道的父母。如果父母霸道,不讲道理,凡事都没有商量的余地,宝宝可能会心口不一,从不自觉地撒谎,到编故事,甚至变得强词夺理,但并不坚强,还有些懦弱,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第三篇:父母对孩子严厉是弊大于利
1家长老师反对是因为有的同学的自控能力不好,但是着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的,所以说这个利弊关系也只是片面的,根本就不全面,所以说上网对于有的人来说是有好处的,但是有的就是有坏处的,但是这个并不是代表着利大于弊,如果说我们的自控能力好的话就不会 2父母的严厉会疏远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3过度严格会改变孩子的一生,使其不能正常成长,没有独自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难道以后你们(父母)七老八十了,还要让你们去下决定。使孩子产生某些心理极端:轻者违反犯罪去监狱住个十来八年或终身监狱里生活(看过度严格的情况而定)重则:自杀。。4影响亲子感情
5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 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7伤害自尊心
8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孩子做事时,因为害怕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所以会思前想后、畏首畏脚;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备,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导致拘束、紧张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开,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9学会撒谎 :因为害怕挨骂,很多孩子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失,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于是就有可能学会撒谎。
10父母只是单纯的想让自己的孩子替自己完成未完成的梦想,所以才会对子女严格要求的。如果真要谈坏处嘛,那就是孩子的空间会少一点哦,也许有的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可是有的孩子会不理解,所以。第二个就是有的孩子心理会有压力,慢慢的就会在心里积淀的越来越多。后果会很糟糕,我就不说了。
11会使孩子无形中具有暴力倾向,长大后为人处事呆板刻薄,卜具有幽默细胞,无法和谐友好与他人相处,导致后果严重,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上述仅是我的见解,父母严厉也还是会有那么些优点的。
12孩子就会有逆反心里
一、家长过于严厉,孩子出门后自我放纵 案例一:
多年前,我有个男学生,(我们暂叫他“小章”)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这孩子长相好,脑子接受能力也不错,常常让初次接触他的人喜欢上。然而时间接触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每当打上课铃后,他常常是头发湿漉漉地进教室,不是水,全是汗。起先以为是男孩子调皮,就多次劝告,然而收效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活动时的危险动作也就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突然在楼梯上将另一男同学推到,导致那位同学后脑有淤血。当我到他家家访时发现,他家住厂公房(平房),很小。与家长和邻居的交谈中知道,这是一个在家非常听话的孩子,不高声说话,甚至说话还有些结巴。与他奶奶的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对生活现状不太满意,巴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一切,于是孩子到家后学习完不可以出门玩,不可以看电视。孩子的妈妈性格急躁,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有时暴躁的母亲甚至手边有什么,就抄起什么家伙向孩子扔去,也不管那扔去的东西是否带来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危险后果,所以孩子在家很文静,很乖巧。案例分析:
小章的严厉型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因为父母对孩子不计后果的打骂,使得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事情。因此,当他推楼梯上的同学,当时也一定不会考虑到什么后果。
二、家长过于严厉,导致孩子爱说谎 案例二:
刚刚送走的一批毕业生中,有位小徐同学,是一位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孩子,然而完全可以学好文化知识的他常常不做作业,常常考试成绩倒数,更为严重的是爱撒谎。只要犯了错误,在老师目前是老老实实认错,但一到家长面前,马上改口。常常让家长误认为老师错怪了他孩子。小徐同学的一张成绩较好的试卷可以用来代替成绩差的试卷让父母签几回字,一次给父亲签,一次给妈妈签,谎言让全家皆大欢喜。一次错误之后,我要打电话戳穿他的谎言,他留着眼泪苦苦央求:“求求你了,爸爸会打死我的!”直到老师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小徐写下所犯错误,他父母亲眼见到后才转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才知道儿子说谎的严重程度。案例分析:
小徐父亲以“痛打”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儿子,使得小徐不敢告诉家长真实的学习情况,更不敢将学校犯的错误如实的讲给父母听。于是,他开始说谎了。在初次说谎后,他发现谎言带给他不一样的结果,因而说谎的次数多了起来。他又从说谎中发现表面严厉的父母不善于与老师沟通,对自己的谎话十分相信,因此他的谎话越说越多,越说越圆滑。归根究底,是严厉而又轻信的父母给了他撒谎的肥沃土壤。
三、父母过于严厉,导致孩子不自信 案例三:
班上有个女生,眼睛亮闪闪的,说话口齿清楚,很讨人喜欢。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发现她课上很少举手发言,即便想发言,也总是手时而举、时而放,还不是地用眼睛去瞟另外一位同学。做数学题时,握着的笔迟迟不写,还常常要看看身边的同学作业本。经过观察、谈话发现,她是会做数学题的,语文课上的问题也思考了,答案常常也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她的爸爸对她要求比较高,要她每次全对,不然会很不高兴。用孩子的话说;“我爸爸就喜欢我考100分。” 案例分析:
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这个女生在回答问题前,在下笔写数学得数前,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答的对吗?”“我算的对吗?”对答案准确率的不确定,导致这位女生不敢举手了,不敢下笔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得焦虑起来了,不自信了。总结: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将来有出息。然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做过了头,导致孩子见到这样的家长,心里就有些畏惧,心理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跟孩子讲道理,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循循善诱,认真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今后孩子再犯错误时,就会如实地大胆地讲给家长听,求得家长的帮助,使自己减少犯错误的机会,每个家长都应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从不利的一方来讲,我觉得可以谈教育方式。教育子女的方式有很多,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等,都对小孩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严厉本就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古时人民文化水平的局限,有文化的家长信奉【棍棒出人才】的教育方式,没文化的家长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也往往选择直接、粗暴的压迫式严管,这与西方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虽然严厉的教育下也出了人才,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现代的科学调查应该有大量数据证明,缺少关怀和温和交流方式家庭,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纪律大大增加。所以家长应该以相互理解、沟通的方式,平等的和孩子相处,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的成长。
第四篇:英语作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常常是孩子行为和性格特质的榜样。进取型父母总是培养出进取心强的孩子,性格温和的父母则培养出性格温和的孩子。如果父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孩子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教导也置之不理。孩子们尤其喜欢模仿善于教育且性格坚强的父母,不爱模仿冷漠且软弱的父母。父母如果经常与孩子谈话,孩子会养成更好的口头表达及社交能力,如果不经常谈话,孩子则反之。如果父母常跟孩子一道玩,孩子则往往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也善于识别并诠释其他孩子的情绪和情感。
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Parental behaviors growth of childre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Parents often are children's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example.Aggressive parents always motivated to cultivate strong kids, gentle foster parents are mild-mannered child.If the parents duplicity, words and deeds, the child will imitate their behavior, their teachings are ignored.Kids especially like to imitate good education and a strong personality parents do not love mimic cold and weak parents.Parents often talk with the child, the child will develop better verbal and social skills, if you do not often talk to children and vice versa.If the parents often tell children a play, children often get the recognition of other children, but also good to identify and interpret the emotions and feelings of other children.In fact, if a child lives in a world of kindness,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family, he would become a healthy, honest, optimistic, people who make a difference.If a child lives in a world of ignorance, barbarism, depravity and selfishness of the family, in the future he may be a danger to society even rude no upbringing.Parents are their children's first teachers, and even a child's lifelong teacher.So when parents educate their children,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morality, democratic family relations, strive to grow with your child.
第五篇: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来自:dearroy1天前 |阅读原文
摘自李开复某次演讲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自己做父母的一些感受。刚才主持人谈到我写给我女儿的一封信,就让我从这封信开始谈吧。这封信是今年我送我女儿去读大学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觉得有一些话要跟她说,但是面对面说这么长好像太多了,所以决定用信的方式写给她。当时应该是三天,每天早上五点到六点多,我修改了几次以后,把这封信交到她手中。其实我觉得写信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很多人问我怎么老爱写信,给学生写了七封信,给家长写了一封信,还有给高校写信,还给自己女儿写信,还把它公开出来。为什么要写信?其实我觉得信是比言语、比电话更好的方式,因为你可以想清楚你要传达的是什么理念,而且你可以让这封信长久地留下来、沉淀下来,让女儿以后还可以阅读它。我父亲以前就常写信给我,现在我书房里面还有最珍贵的五六十封我父亲写给我的信,每几年我都会把它们拿出来阅读一下。虽然今天是电子邮件的时代、电话的时代,用写信的方式来传达你深思熟虑的一些想法,让孩子能够永久珍贵地留下怀念和纪念,是一个很不错的渠道。
也有人问我这封信是写给我女儿的,还是给中国的大学生写的?其实我这封信仅仅是为我女儿写的,但是后来我决定把这封信在博客上发表,我认为中国的学生还有中国的父母读了这封信可以有一些启发和帮助。所以在今天新东方发书的会议里,也有我的一封信,如果有想法的话,也可以到我的博客留言。
我今天想讲的是我认为自己做父亲这十多年的一些感受,还有我自己做孩子、做父母的孩子四十多年的感受,有些是从我父母亲那里学到的,有些是从西方的教育中学到。我总结了四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对孩子的成长要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我给我大女儿的那封信里,从她的出生,一直到大学,一直到她在课外活动的表现,小时候乖巧的表现,初生时父女的感情,我没有保留地描述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感情的交流、正面的回馈,给孩子一种感情、一种认可、一种鼓励的做法,这才是让孩子长大的时候需要的一种父母亲应有的态度。但是我也知道很多父母亲,我自己过去也忍不住用惩罚、批评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教导孩子。但是我们退一步想想,如果是在一个恐吓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一个孩子每天被批评,他长大了可能就潜移默化地认为我们交流不满意就会批评,他可能就会变成很霸道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好就要惩罚,或者被威胁,比如说你不可以哭,再哭我就惩罚你了。在这样的恐惧之下的孩子,为了怕失去父母的爱,非常可怜地怕被处罚,他只有压抑掩藏自己的恐惧,自我否定自己的情感,也许这样的管教之下,你可以管出来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但是很遗憾,他可能也会缺乏自信,他可能也会自觉有罪,他可能也觉得别人无法体谅他的情绪,他也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是这样一个非常负面的环境。因为孩子的长大都是潜移默化地受环境所影响,所以这种批评惩罚之下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而且我觉得如果常常惩罚孩子、批评孩子,会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会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当然我也不是说永远不惩罚孩子,但是惩罚孩子的时候,你可以惩罚他,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对道德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责任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千万不可以惩罚的,就是失败。因为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最多的教训就是失败中所得到的。如果从小你就告诉他失败是不好的,他就会开始不承认自己有失败,或者是隐藏自己的失败,甚至会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而且他不会从失败中检讨、成长,所以最好不要惩罚,尤其不要惩罚失败。
相对来说,我们应该给他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我11岁刚到美国的时候,不会讲英文,几乎
是没有任何值得夸奖的孩子,但是美国的教育环境就是非常奖励你的优点,而不去批评你的缺点。我非常清晰地记得,我进入学校的时候,校长就牺牲了自己午餐的时间来教我英语。我也非常清晰的记得,当有一次老师说1/7是多少的时候,我虽然英文不好,但是我很快地答出这个答案,老师说你数学真好,同学也说你数学真好,你是数学天才。我虽然不是数学天才,但是在这样的鼓励下,我几乎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而且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国有一个研究告诉我们,针对18个学生的实验,在很多课堂里有18个学生,每个课堂里随机挑一个学生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鼓励这个孩子,告诉他说你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你是最有光明的未来的,常常给他最多正面的评价,然后多年以后,他们再衡量,发现这18个里面那一个最常被夸奖的孩子,最后平均起来,真的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这个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并不见得是真正的优秀。所以这告诉我们人需要有正面的回馈,才会刺激他学习的欲望。所以对孩子来说,我们要鼓励他,无论是像1/7的回答正确,还是这18个孩子随即被调出来的夸奖,我们会看到鼓励的作用。
如果书读得不好怎么办呢?当时我记得我的数据很好,但是我的美国历史很糟,但是我记得老师当时没有打击我,也没有惩罚我,反而他告诉我,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历史考试,我让你翻字典,让你用三个小时、五个小时来做别人用一个小时的考试,因为你英文不好,但是我相信你不会去偷看书。所以这句话对我的鼓励,老师给我一切的机会,没有批评我,打击我,我一定要把这个做好,反而加强了我要读好这门课的愿望,而且也培养了责任感。因为老师这么信任我,知道我不会打开课本,所以我不会辜负他的希望。他同时给我学习的勇气,也让我有责任感,还让我有了荣誉感。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正面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我记得我教我小女儿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在学校有些孩子对她不好,欺负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失去了自信。当时我怎么鼓励她的呢?言语的鼓励是不够的,朋友都告诉她,她写得东西都很糟。我说你写点东西吧!7岁的她说要写本自传,她说自传很厚,我不会打字。我说我帮你打。于是她拿来厚厚的纸,一张、两张地编给我,我就当她的打字员。当自传写完了以后,她非常兴奋地给她同学看。“谁说我写得不好,你们谁还能写这么厚啊?”当然还有同学说你7岁写什么自传啊,她说我7岁当然要写自传,我70岁再写哪还记得我7岁做过什么?所以这就是一个例子,从一个被别人说写作不好,一直到要写自传的成长过程。
第二就是多信任、多放权,少严管、少施压。
因为在非常严厉的管理之下长大的孩子,他没有办法独立,父母亲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做一二三四,早上起来把你所有的事情都策划好了,你要做好所有的事情才能吃饭睡觉。这样的孩子也许会听话,但是他失去了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可能没有办法独立。他一旦进了大学,没有人帮他策划,他就迷失了。他无法判断一天的时间应该怎么花,所以这样的严管是适得其反的。而且施压,如果你每天给他很大的压力,孩子在读书、高考种种压力之下,如果再施压,他真的可能会爆炸,会受不了,而且他会非常忧虑,“如果我做不到,父母亲不满意怎么办?”这些都是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从小就要完全放权,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要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逐渐放权的过程。我知道很多父母亲还在想我为了他好,才要去管他,我知道你会这些说,但是我给你四个理由,不应该太管他而不放权。
第一,你可能不懂这一代,你并不像你的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二,如果你帮他做了太多的决定,反而让他觉得父母做的决定,这不是我的决定,我弃权了,我不必负责任。
第三,如果你做了太多的管教,可能他自己已经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常常在大学演讲的时候,学生就举手说,你总告诉我们要追
随自己的心,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你总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兴趣,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如果管得太严,可能就把孩子变成这样的机器。
第四,如果施压增加太多的压力,让他们受冷落。今天我们知道孩子心理的问题,甚至有自杀的问题,想不开的问题,抑郁症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面造成的,所以父母亲对孩子一定不要太过分地施压,而且应该有解压的责任,我们不但不要施压,而且要解压。如果你去读我给女儿的一封信就会看到我跟女儿在里面写的,我知道我的女儿对成绩非常敏感,虽然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有告诉她你一定要得几分,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要得好的成绩,也许是周围的中国孩子让她培养成的,她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跟我们说,大学这么贵,读这个大学我真的要好好读一点成绩。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她,成绩不重要,因为这个孩子已经有责任感了,而且有太深的责任感了,有太大的压力了,所以我在这封信里说了一句话,很多学生说他们很喜欢,这句话就是“成绩只是一个很无聊的分数,它是给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拿去炫耀的,或者给那些慵懒的人去畏惧的。”这句话可能不适合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还是要培养责任感的,但是我有必要告诉我女儿,我永远不会刻意地看你的成绩,你只要毕业就可以了。我做到这样的地步,才能尽我父亲的责任,帮她解压,而不是增加她的压力。今天父母亲往往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最近我也跟大概三四十位青年人沟通,因为在创新工厂,我们给了三四十个offer。非常惊讶的是,有些说我的父亲说应该怎么样,我的母亲说应该怎么样,有的人说我父母亲觉得我应该跟李开复,有的说我父母亲觉得我应该在上海工作。我说:“这是你父母亲的决定还是你自己的决定?”后来我就很无奈了,我说:“我来跟你的父母亲沟通一下好了。”他说对不起,我的父母亲不会用Email。我就奇怪了,不会用Email的父母亲,居然告诉孩子应该去哪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但是我还是写了两页的信,给这几位父母亲,也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他们的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今天的父母亲为孩子好是对的,而且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你对他们做什么还不如他们懂得多,那告诉他们做什么就是害了他们。这封信里我告诉女儿要追随自己的心,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追随自己的兴趣,去尝试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点,在你人生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有机会把这些点连在一起,画成一条优美的曲线,不要想得太周密,我选这门课有没有用,我爱什么就学什么。
几个月前女儿问我是学日文还是韩文,我跟她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后来我很后悔,后来我告诉她虽然你的父亲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选。对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四岁多的时候,我告诉父母亲我不要读幼儿园我要读小学。我的父母亲说好,你只要考得上,我就让你学。最后考上了,早读了一年书,这个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有意义的是,我不是一个机器,我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是一个自己有决策权力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了,是一个自己能做决定的人了,是一个能让别人信任的人了。所以在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以后也会相信别人。在放权的环境中长大,他会深具责任感,因为他会感谢,你们信任我,让我做这个决策,我一定会负责任把这个事情做好。你决定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反而适得其反。
第三个给父母的建议是多授渔、少授鱼,多做、少说。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中国的环境,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往往会犯一个比较大的错误,就是会说教,会告诉孩子这个是真理,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你给我背下来。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两三千年前的形式,圣贤讲的话就是要背出来,但是其实21世纪已经不是这样的世纪了,21世纪不是一个黑白的世纪,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所以当你教孩子的时候,不要用传道的方法。很小的孩子可以,但是大一点的孩子不可以。这样的学习之下,孩子不懂,而且这件事也不见得是这么黑白分明的,学了反而不见得是对的,而且孩子也失去了判断,因为没有教他为什么,因为是你叫他学了,不是他想学的。所以传
道已经是一个过时的事情。
那解惑呢?孩子想知道什么,父母亲要知道,但是仅仅解惑的孩子仅仅记得父母亲帮助他一件事情,但是并没有真正地懂得。如果要真正地懂得,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试着经过互动的学习,让孩子知道没有事情是绝对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可以来看一个问题。说教又会适得其反,你说教之后,孩子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他不认可你,你说的他不同意,他就叛逆了;第二种可能就是,你告诉我,我记得了,我背会了,他就失去了判断力,因为他以后什么都认为你知道真理,但是其实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这样就造成了他失去判断力,又是适得其反。
要教孩子有思想的能力,就是授渔,教他如何钓鱼,教他如何解决问题。在大学中的学习,我总是告诉我的青年同学们,大学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当你把所有学科的知识全部忘光的时候,那些剩下来沉淀在你心中的,那才是教育的本质,因为那代表一种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从不同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说的互动的学习。
我给女儿的这封信里曾经提到,当你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观点来想它,我鼓励她参加辩论会,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游戏,我鼓励她去辩论她不相信的那一方。比如辩论美国应不应该入侵伊拉克,女儿认为当然不应该了,我说等一等,我希望你考虑一下,去参加辩论的时候,去辩论另外一方,说美国为什么应该入侵伊拉克,我不是做道德和真理的判断,我只是说任何一个决定都有两面性,有道理去支持它,也有道理去反对它。我希望我女儿多想她不自然地想出来的那一面,这样才能理解事情是有两面的,不见得任何一面是对或者是错。当你面对两面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一方面你会知道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另外你知道对方怎么想,你也会辩论得比较好。也会培养你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怎么想。所以要多想不同的观点,不要告诉孩子每一个事情一定是错的,一定是对的。
除了这种所谓的批判式思维之外,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很多父母亲跟孩子说,“你今天怎么了,跟朋友打架了?你再打架,我把你打死。”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你这样不是很可笑吗,你叫他不要再暴力,你自己又暴力地对待他?所以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凝聚、沉淀在孩子的心中、脑中的是你是怎么做的,而不是你是怎么说的。那些让孩子守时的自己不守时,那些让孩子讲礼貌的自己不讲礼貌,那些让孩子讲诚信自己不讲诚信,让孩子负责自己不负责,那就是没有做到教育。所以在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首先你要做什么样的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要以身作则,因为你的孩子是很聪明的,他随时都在看着你,都在从你的身上学习,如果你只说不练,他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会不相信你真的是要他学习你说的那些话。
在我给女儿的信中我谈到了以诚待人,我谈到多交点朋友,不要要求朋友跟你一样。我也跟他举了自己的例子,我说你看爸爸的几个好朋友,哪一个是跟我一样的人呢,所以不要强求你的朋友是跟你一样嗜好、一样个性的人,只要你真心对他,他真心对你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我自己没有做到,我说这句话就没有说服力。
最后一点,多做好朋友,少做严家长。
可能更多的是中国长幼有序,父母亲要有一定的威严。我的父亲虽然是很好的父亲,他是很爱国的,他是极端诚信的,他是非常负责任的,他从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模范父亲,但是他从来不跟孩子打成一片,他还是觉得我是长辈,你是孩子,你开了玩笑我也不要笑,我要让你知道长幼有序,对我要尊敬。其实尊敬还是需要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在这个时代成长,孩子的心中可能会有很多各种不同的压力,我想你也知道当你孩子面临的问题、面临的困惑、面临的挑战,你不希望他只去咨询他的同学,我相信你还是想要他跟你探讨怎么去解决他的种种困惑。如果你要达到这一点,你一定要得到他的信任,如果他只是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绝对不能跟他说我爱上了某一个男生,我绝对不能跟他说我跟某一个朋友吵架了。他什么话都不跟你说,慢慢就有了代沟和隔阂,这时候你会说90后我搞不懂他们,其实是你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定了很多规矩,只是认为孩子是你的附属品。这个做法在21世纪已经过时了。
我认为在太多的规矩和框架之下,成长的孩子会很胆小、害怕、保守,希望什么事情都得到你的批准,如果他认为是你的附属品,就不会认为自己是有主权的、有选择权力的孩子,21世纪这样的人很难达到他的潜力,很难在优秀的企业或者学校里脱颖而出,所以我相信你并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保守、胆小、被动、听话的孩子。这种孩子也许在三五十年前是很受企业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今天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乐观的,是能看到一杯水半满而不是半空的,是能够对父母亲有信任,能彼此倾诉的,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孩子。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我总告诉自己不要有架子,我的孩子常常觉得我的爸爸比较疯狂没有架子,跟我开玩笑,像一个朋友一样,让我有很多话都跟他说,这是我想做的方向和目的。
我也知道今天的90后很多的习惯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让他们来学我们时代的规矩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不能学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他们的。以前我都是用电子邮件的,自从要跟我女儿沟通之后,尤其她上大学之后,我就老用IM,在IM上,我发现她讲的很多话都是奇奇怪怪的,我知道中国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美国也有那么一套,因为她在美国读书,总是讲那种像90后的网络语言,中国也有类似的这种网络语言。我也学着在IM上跟她这样讲,刚开始跟她讲,她觉得好奇怪啊,这么老的人用这种语言跟她讲。但是我前天跟她讲的时候,她说,你还是一个很可爱的爸爸。这就告诉我们,孩子不但愿意,而且非常渴望做我们的朋友,我们也非常需要他们做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信任,希望他们心里有问题能够来咨询我们的。
这是我的四个建议,我希望今天的演讲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和启发,中国的未来在中国的青年中,而中国的青年都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所以让我们以后能够彼此勉励,把他们培养成他们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