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仲永第.二课时学案
伤
仲
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熟读课文
2.总结回顾课文中的语言现象(意动用法及通假字)
二、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20分钟)
学习指导: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 叙述的?
2.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加....点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6.课题中“伤”的含义是什么?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语言表达训练(10分钟)
学生以“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层次清楚。③时间一分钟左右。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3、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4、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⑴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余闻之也久
答:()
A、余/闻之/也久
B、余闻/之也久 C、余闻/之也/久
D、余闻之也/久
5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3.以“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后反思
第二篇:伤仲永学案
营丘镇中学讲学稿——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5.《伤仲永》2010至2011学年
营丘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执笔:段玮
内容:伤仲永课型:阅读教学课时间:2011年3月4日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理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讲学稿
2、学生按照讲学稿进行预习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字词积累及文学常识积累
1、将你所积累的重点词语写在下面
3、写下关于王安石文学常识积累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三)知识卡片,基础记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3、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
①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①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四)朗读课文,进行全文翻译
二、探究活动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活动一: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活动三: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2、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想一想】作者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品一品】分析本文的某一处语言,体会表达上用词的洗炼、生动。
【说一说】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背一背】结合课后练习二,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四、自我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
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粗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粗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邑人奇之()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五、应用与拓展
主题阅读丛书推荐阅读:
《成长的足迹·震撼心灵》————朱熹的《司马光好学》司马迁的《胯
下之辱》等文章。
第三篇:第23课 《伤仲永》学案
第23课 《伤仲永》学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相关链接: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检测。
1.填空。
(1)《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其字介甫,晚号,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家、思想家。
(2)本文是一篇,它是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
2.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点名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1 隆回县周旺中学
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三.合作探究。
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余闻之也久。
(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课堂测试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文书上“研讨与练习”
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奇:②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利:
3.重点词语
(1)世隶耕。隶:(2)未尝识书具。尝:
(3)并自为其名。为:(4)指物作诗立就。就: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6)或以钱币求之。或:
(7)环谒于邑人。环谒:(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9)泯然众人矣。泯然:(10)受之于天。受:
(11)贤于材人远矣。贤:(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隆回县周旺中学
于:
① 环谒于邑人: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三、合作探究。
1.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
安排用意何在?
四、课堂检测与作业。
1.摘抄有关“天才”名言警句五条,并背诵。
2.课外收集被人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二、自主学习。用原文填空。
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2.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其具体做法是。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隆回县周旺中学
第四篇:《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回顾反馈】 “五读”学诗词古文:一读:二读:
三读:四读:五读:【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用《,作者 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仲 隶尝啼焉扳谒称 泯矣. 今夫不受之天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解释下列词语 未尝..识书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即书..诗四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先人还家()不能称.前时之闻()或以钱币乞.之()世隶.耕()曰“泯然..众人矣”()忽啼求之..
()复.到舅家()并自为.其名()问焉.()
5、参照注解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合作探究】
1、解题:本文用“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哀伤,惋惜之情。
2、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意有何作用?、文中“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
5、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表现了其父性格特点。
【展示提升】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名言警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巩固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于”各指代什么?(1)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乞之()
E:不能称前时之闻()
(2)、A环谒于邑人:()B于舅家见之:()C贤于材人远矣:()D受于人者不至()
2、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
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附1: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
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
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附2:读后感
“天才”源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五篇:《伤仲永》教学案
5、《伤仲永》教学案主备课:罗玉萍审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一)、文学知识链接: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
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
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
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
六家)
(二)、文言词汇
1、给下列字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
2、说出下列词类活用词语的意思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3、解释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
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⑩受之于天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④ 受于人者不至: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
二、合作探究
5.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6.本文题目《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0.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三、巩固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邑人奇之()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