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语言文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现实意义-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论文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论文
中国语言文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现实意义
摘要:由于特殊的地理关系,中国文化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殷朝箕子东走朝鲜之时就已传入朝鲜半岛。中国的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也从那时开始渐渐传入朝鲜半岛,对后来朝鲜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历史,中国图书流入朝鲜的历史,及历史上朝鲜人民学习汉语的事业,借此得出中国文化在输出的过程中对别国文化发展产生积极意义的结论,并简要探讨朝鲜文化吸收融合中国文化这一历史事实对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 朝鲜半岛 朝鲜文化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Chinese culture had been introduced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as early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estern Zhou, when Ji Zi who lived towards the end of the Yin Dynasty went to the Korean peninsula.A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culture, Chinese language had been gradually introduced to the Korean people since then and had been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n culture.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ransmission in Korean peninsula,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introduction to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Chinese studies of Korean people in the history.Then,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meaningful to other countries’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its export.At last, we must get some inspiration from Korean culture’s development which benefits a lot from Chinese culture.Keywords: Chinese culture;Chinese language;Korean peninsula;Korean culture
本文在中国语言文字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历史探讨方面不涉及朝鲜半岛分裂后的历史,所以对于朝鲜半岛上的人民统称朝鲜民众或朝鲜人民,对他们的文化统称朝鲜文化,比现在朝鲜半岛北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朝鲜”具有更广泛的涵义。中国文化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殷朝箕子东走朝鲜之时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后来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中国的语言文字在朝鲜半岛被广泛学习,尤其是上层阶级及知识分子,从箕氏朝鲜到李氏朝鲜,他们都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对汉字、汉文的理解更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李朝世宗大王组织创制他们的本族文字训民正音之前,他们都用汉字书写他们的思想,甚至记录他们的历史。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对一个外民族产生如此大的意义,不仅是复杂的历史及地理原因造成的,更是中国文化本身具有的魅力,也是朝鲜人民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融合,这些是笔者试着去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在朝鲜半岛之传播后得出的一些想法,本文从读史出发,对中国文化自身发展提出一些展望。
一、汉字之传入朝鲜的历史
殷末箕子率部迁移到朝鲜半岛,与当地朝鲜居民建立箕氏朝鲜,带去殷商时代之中国文明,汉字必为其中之一。关于箕子进入朝鲜有诸多文献记载。汉初伏生所著的《尚书大传》中记载,箕子曾因屡谏纣王淫逸而被纣王囚禁,周武王在灭亡殷朝后,“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之朝鲜封之。”在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中,《殷本纪》、《周本纪》、《宋微子世家》诸篇都记载了箕子东走朝鲜之事。班固的《汉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论文
武帝中大通六年,百济圣王十二年)、公元541年(梁武帝大同七年,百济圣王十九年),百济“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湼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敕并给之。”《湼盘》是佛教书籍,《毛诗》是文学书籍。
在唐与统一新罗时期,中国书籍大量流入朝鲜,以儒学经典著作为最,其次是佛教经书,同时扩展到医学、算学、律学、天文历法等各类专业书籍。《三国史记》中记载,“以《缀经》、《三开》、《六章》教授之。”可见中国算学重要典籍已流入新罗,又如医学专业,“教授学生,以《本草经》、《甲乙经》、《素问经》、《针经》、《脉经》、《明堂经》、《难经》,为之业。”此时,雕版印刷尚处于初创阶段,因而流入朝鲜的书籍大多为手写书籍。
到了中国宋代,和高丽的图书交流更加活跃,交流使者,除了两国使者外,尚有前往两国的学生、医官、商人等参与其中。加上活字印刷技术使书籍的生产更为容易,交流书籍除了大量仍为儒家经典著作外,范围遍及史、子、集方面的各类书籍,但因为军事原因不涉及国防、军事等书。高丽与宋的图书交流,使其藏书甚丰。南宋末张端义在其所撰的《贵耳集》中指出:“宣和间(公元1119~1125年)有奉使高丽者,其国异书甚富,自先秦以后,晋、唐、隋、梁之书皆有之,不知几千家、几千集。”高丽朝也因为受中国印刷术的影响,开始大量印刷汉字书籍,并反过来流传到中国,书籍交流成为中国与朝鲜间文化交流的一个突出现象。
元朝向高丽赠送大批书籍,以佛教经典和天文历书为多。
明朝与李朝关系十分友好密切,且明朝已经没有宋时与辽、金对峙之国际局势,故而,总体来说,明对李朝之图书交流没有宋朝时的禁令。兵书、臣议等书都可以输往李朝。文学作品小说、诗歌等也大量进入李朝,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西游记》、《金品梅》等也传入了李朝。除了明朝赠书,李朝也频繁向明朝求书、购书。李朝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大量翻印中国书籍,印制用训民正音翻译的中国图书。
清廷与李朝的图书交流中,又加上了汉译西学书籍。清廷对输入李朝王庭的图书有所禁止,像军政、财经、地图类书籍和缙绅录等都是严禁李朝使节、随员在清购买的,但收效甚微,他们都能通过私人关系或者贿赂来购得禁书。两国的民间图书贸易非常盛行,最突出的就是《红楼梦》、《儒林外史》、《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传入李朝。
朝鲜半岛推行儒学及后来的佛学文化,都是受中国的影响,他们不遗余力地从中国引入相关书籍,可以看出他们对汉文化的重视,并和他们的本国文化融合,给朝鲜民众以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对汉文化的学习可以说朝鲜化是非常成功的。
三、朝鲜人民的汉语学习事业
从汉字初传入朝鲜半岛,到三国时期,中国儒家经典的传入朝鲜,汉字教育开始在贵族中间普及。《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国初始用文字,有人记事一百卷,名曰《留记》”,这种文字正是汉字,而汉字教育的决定之举,还是高句丽在公元372年(东晋咸安二年)设立“太学”这一学校机构的举动,专门教授汉文经史著作。我国《旧唐书》高句丽传中也有高句丽人注重汉文学习的记载:“(高句丽人)俗爱读书,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宠爱之。”这些汉文书籍的学习前提是对汉字、汉文的熟识,无异于一个中国人的学习方式了。由此可见,汉字教育已在高句丽上层贵族阶级中普及了。公元503年新罗人即根据汉字意义定国号为“新罗”,《三国史记》中,新罗臣僚向智证王建议:“始祖创业以来,国名未定,或称斯罗,或称斯卢,或称新罗。臣等以为,‘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义,则其为国号宜矣。又观(中国)自古为国家者,皆称帝称王。自我始祖立国,至今二十二世,但称方言(指新罗语言),未(用汉文)正号。今群臣一意,谨上(汉文)号新罗王。”显然,《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论文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儒学和佛教文化在朝鲜半岛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后,他们对于这些汉字文化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内容也非常丰富。新罗还积极地采用中国的律令典制文化来进行内政改革,使从文字到国家体制,从思想观念到宗教信仰,都与中国基本相同。这些都是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受外来文化影想的国家的整体印象,而且都是从汉字、汉文传入朝鲜半岛后,朝鲜人民接纳他们开始的。朝鲜民众通过汉字、汉文吸收汉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从而创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以其丰硕的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东亚文化体系内涵。朝鲜民族直接运用汉字、汉文记录下本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先人物质、精神文化活动的结晶。他们的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高丽史》、《李朝实录》都是用古汉语写成的。崔致远、朴趾源、丁若镛等诸多文、史、哲大师的著作也是用古汉文撰写的。朝鲜的汉文典籍浩如烟海,它保存与发展了朝鲜民族传统文化及吸收汉文化的历史,而其中汉字、汉文功不可没。
但是,汉字毕竟不是朝鲜民族的本国文字,用异国文字表达本民族的语言,毕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做到全民会说汉语、识汉字、习汉文是不可能的,因此,大约在7世纪,统一的新罗王朝中的文人们总结朝鲜人民长期使用汉字的经验,创制了吏读,促进了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应用。吏读是种汉语、朝鲜语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汉字,文句中实词多用汉语,虚词则多用标记朝鲜语音的汉字,句法也是遵从朝鲜语,实词除了按照朝鲜语的语序排列外,在其后加上一些用汉字标记朝鲜语语法意义的助词。如朝鲜语中的“하고”中的“하”是汉语中“为”的意思,“고”的读音近似“古”,于是便用“为古”表记“하고”,“为古”即是吏读文字,表示“做”的意思。随着吏读的广泛使用,朝鲜人民更创造出不少有别于汉字的特有的文字,即吏读字。如“”“”等是形声型的吏读字,左形右声,“”等是会意型的吏读字。吏读的创制使朝鲜人民能够更方便地解读汉文书籍,从而使学习儒家思想等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吏读字的创造是朝鲜人民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创造精神财富的表现,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本民族文字——训民正音(也称谚文)提供了有力条件。
“吏读”的使用,曾对韩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吏读”本身仍是依靠汉字来记录朝鲜语,就使它在使用中仍带来语言和文字不能统一的局限性。而且,在它借用的汉字中,有的借音,有的借义,有的既借音又借义,不可避免地带来使用的混乱和阅读的困难,因此,“吏读”方法仍无法推广普及。李朝国王世宗(1419~1450年)为了解决朝鲜人使用汉字产生的语言与文字不一致之矛盾,使普通民众都能使用文字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决心创制本民族文字。世宗大王命集贤殿之学者郑麟趾、申叔舟、成三问、崔桓、朴彭年等研究朝鲜语音,并努力吸收当时中国音韵学的成就,以制定能书写朝鲜语的文字方案。为了充分吸收中国汉语音韵成果,世宗王曾派遣成三文等人先后13次赴中国辽东,向谪居该地的明翰林学士黄瓒请教中国音韵,终于在公元1444年(李朝世宗二十五年)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又称《谚文》。郑麟趾在《训民正音》的跋中说:“癸亥冬,我殿下创制正音二十八字,略加例义以示之,名曰训民正音。”尽管它是不同于表意的汉字的表音文字,但在语音及其造字结构上仍然受汉字的影响,与中国儒家学说和汉语的音韵学、文字学有着密切关系。世宗大王网罗了宋代诸儒的《性理大全》,令集贤殿诸儒细心专研其中收录的朱熹的《易学启蒙》、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以及太极图、主极图说、律吕新书等,《国朝宝鉴》中记载有“上(李朝国王世宗)览《性理大全》,谓集贤殿应教金钩曰:予试读之,义理甚精,未易究现,尔可刻意观之,以备顾问。”训民正音的制字原理运用了中国的阴阳五行之说,并与自然现象相比附。字型上也是仿造中国的方块字,正如郑麟趾在《训民正音》的跋中所说:“(训民正音)象形而字仿古篆。”杨昭全等将训民正音与中国音韵学和汉字的密切联系总结为五个方面:其一,训民正音的分类与中国古音韵学对语音的分类颇为相似。其二,训民正音的五音与中国古韵的五音有大部相同或近似。其三,训民正音和中
第二篇:浅析向量理论的诞生及在中国的传播论文
摘要:向量是今天数学与物理教育和研究的基本概念,其理论也是这两大科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弄清向量理论诞生的过程以及它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便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理论。本文就向量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探究。
关键词:向量理论 吉布斯和亥维赛 严复 解析几何
一、向量理论的诞生
物理学、天文学中科学问题的强烈刺激,泰特、麦克斯韦的奠基性工作等诸多有利因素已经为一个新系统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数理学家吉布斯和英国数理学家亥维赛出于对麦克斯韦《电磁通论》的兴趣转而去阅读泰特的四元数著作。他们发现四元数作为一个描述物理问题的数学工具很不方便,于是大胆彻底地放弃了四元数方法,定义了两个向量的加减运算,给出了其运算规律;定义了向量乘法的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积和向量积,导出了一些基本的运算关系式;继哈密顿和麦克斯韦等之后重新定义了向量函数,并引入了向量的微分和积分运算等。
在吉布斯和亥维赛那里,空间向量是和四元数不同的另一个独立的数学实体,而他们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定义则是观念上的一个革新。他们顺应时代的需要,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决定了四元数系统里什么可以删除,什么可以选择,并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完善和修改,融入了一些重要的新思想,使得四元数系统在物理应用中的缺点在他们的新系统中消失,完成了这个新系统创立中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吉布斯和亥维赛的向量理论在物理学中得到普遍认可后,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开始把向量语言大量地用在物理学和数学的各个分支。现代数学意义上的向量概念,其内涵要比物理学中向量概念的内涵深刻得多,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有向线段”,它包涵的对象极为丰富,已经被推广到更高维的空间或更抽象的空间。现代向量理论已经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它在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力学等领域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二、向量在中国的传播
向量是数学和物理学中的对象,它伴随着物理学和数学知识的引进而传入中国。
188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刊发了编辑翻译的著作《格物测算·电学》。书中丁韪良曾以“双立人”偏旁表示矢量,如“有向距离”他用“彳距”表示。不过时至清末,译者对具有方向性的矢量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向量在中国数学中的早期传播是与四元数相联系着的。在中国最早提到四元数的人可能是严复,而另一位较早介绍四元数及向量的学者是周达。周达访日归国时带回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其中包括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有关四元数的一部日译稿。他的日本之行对中国早期通过日本了解西方近现代数学,特别是四元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中译本四元数著作是由顾澄翻译,并于1909年石印出版的《四原原理》。
辛亥革命后的高等教育导致中国三、四十年代科学发展的高潮。这一时期,包含向量理论的著作或教科书不断出现,其中既有大量的西方著作的中译本,又有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著作和教科书。如:徐韫知翻译的英国数学家怀特海德的《算学导论》,谢厚藩翻译的哈斯的《理论物理学导论》;萨本栋的著作《普通物理学》,李番的高级中学教材《高中解析几何学》,张永立编写的《矢算初步》,胡金昌的著作《矢算论》,以及何衍璇的《矢之理论与运动学》等等。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在向量理论领域已从早期的学习和吸收阶段逐渐转向独立研究阶段,除上面出版的著作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与向量有关的论文。如1932年,张羽丰的题为“向量分析”的论文于中国数理学会第三次年会上宣读;1935年黄用诹的题为“Vector algebra and line geometry(in Chinese)”在《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上发表;1940年,黄用诹又在《爱丁伯格数学进展》上发表了题为“On two linear vector spaces associated with a vector in an Ln”的学术论文等等。
同时,中国的许多高校已把向量内容作为数学、物理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向量理论在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高等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数学系也多把向量内容放在解析几何中讲授,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1992年,我国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若干建议中认为,中小学教材内容必须有较大幅度的删减和必要的充实更新。从此一些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下放到中学,其中平面上的向量于1996年进入高中数学课程,向量是近些年来在中学数学课程中不断加强的部分。向量这个集数形于一身、典型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联系的数学概念,在中学数学中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中国美食与文化》课程考核论文题目
《中国美食与文化》课程考核论文题目
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撰写课程考核论文。
1.美食之我见;
2.食在※※(如广州);
3.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4.食医结合的中国美食观;
5.五味调和论;
6.八大菜系与风土人情;
7.饮食与古代礼制;
8.中国茶道与人生;
9.美酒的社会功能;
10.文人与美食
要求:1.论点鲜明,有理有据,表达流畅,层次清晰。
2.字数在2,000字以上。
3.引用他人论文或著作,请表明出处,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
4.若发现雷同者,将被判为0分。
5.论文格式为:
论文题目
作者
二级学院 专业 班级
摘要(中文)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第四篇:消费文化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特点论文
【摘要】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视野中出现了很多文化产业公司,广电行业工业化生产特征也愈发明显,少数节目开始走上低俗化之路,这种情况下播音主持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其语言传播要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特点,以供同行业人士作参考。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消费社会
广播电视行业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将其解读为特殊的文化产业,进入新时期以后很多文化产业公司开始在大众视野中出现,我们可以发现广电行业的工业化生产特征越来越明显,商业化色彩浓厚,甚至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走低俗化之路。为了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部分广电经营者开始片面的迎合观众的不良需求,以此吸引厂商的广告支持。这种情况下播音主持人的语言也越来越娱乐化,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为此,本文着重对消费社会中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规律、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播音主持语言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消费文化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特点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社会,这或多或少的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一些影响,很多新的消费形式开始涌现,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具体来说,消费社会中,播音主持的语言传播特点体现为在下几方面。
(一)播音主持语言商品化特点越来越突出
消费社会中工业、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广播电视事业也逐渐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有关“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政策,文化俨然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种选择,受众对信息的渴望程度逐步增强,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开始将焦点放在播音主持的表达内容上,播音主持人通过播音语言展现出的语言魅力显得非常重要。语言传播过程中,重点在于提升收视(听)率,这样才能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这种目的的影响下,播音主持人必须综合考虑观众的因素,按照语言演变规律改变以前单一的发声规律,及时调整节目,确保播音主持语言可以与当前社会的主流相适应,使观众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二)播音主持语言开始向大众化方向转变
播音主持的语言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以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进入消费社会以后,播音主持人这种垄断话语权被打破,不断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当前很多演员、民众都开始进行广播节目的录制,将音频内容传到网上,拥有大量的粉丝和受众,播音主持人的群体逐渐壮大起来,同时播音主持节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
(三)播音主持语言传播趣味性越发明显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开放的平台,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对一些正能量的词汇进行传播,同时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的网络用语。播音主持是传承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形象,因此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对语言暴力进行抵制,合理利用和规范当前网络中的语言,从而壮大健康的、积极的主流思想舆论。例如《消费主张》是央视二套王牌栏目之一,栏目关注消费生活领域的动态变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资讯、观点和判断依据,它在引领消费潮流的同时,也承担着做中国消费市场的守护者的责任。
二、当前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主要方式
从上文的描述可知,当前我国广电产业正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播音主持语言出现了一些倾向,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为了及时纠正和抵制这些不良倾向的发展,播音主持在语言传播中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方向。
(一)文化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需要和受众面对面交流,其“传播”、“接受”的过程均贯穿于播音主持之中。消费社会播音主持的目的不仅是提升收视(听)率,同时还要与受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切实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此必须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增加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提升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效果,必须掌握播音主持技巧,而利用图像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播音主持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社会公众文化,以广播电视节目为媒介,为受众提供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从而使受众的精神受到启发。为此,播音主持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敏锐性,公正客观的分析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而提升播音艺术的整体水平,随着自己情感的抒发将播报的内容融入到受众的内心,达到感染受众的效果。
(二)情感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连接着媒体与受众,他们在播音主持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媒体的意志,同时还需要将百姓的意愿反映出来,切实打通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之间的通道,播音主持传播的语言应达到感动受众的目的,而只有充分重视受众的感情,才能得到受众的信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接收上,而是逐渐向精神生活方面转变,因此播音主持必须始终坚持被受众选择才是竞争的核心所在,能否获得受众的感动才是竞争获胜的关键。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情感是核心,从播音主持人的角度来说,必须在工作中投入感情,使播音稿件成为传递感情的重要工具。从语言内容上来看,播音主持人应充分借助“专家的深度”和“传媒机构视野”为受众提供大量信息,从而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文化品格。
(三)语言交流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应在心中确立正确的语言传播价值观,不仅要充分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花一定精力关注语言交流可以产生的特殊效用。应清楚的认识到语言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便捷通道,很多情况下只要播音主持人随口说出了一个导语,或者表示了一个行为,就可能会对受众造成误导,因此实际工作中必须对一些问题加以注意。首先,要保证播音语言的规范性,当前时代变革非常明显,受众需求也在悄然变化之中,观众对节目音色、节目内容要求做到统一,节目内容、播音主持人形象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其次,注意播音语言观念、考虑使用背景的变换,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受众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广播电视媒介从以前的宣传工具逐渐转变为新闻信息传播工具,这是历史的进步,也对播音主持语言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实务结语综上,在节目时间内受众首先被播音主持人的口才打动,从口才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其思想道德、人格修养及审美情趣,因此必须利用规范性的语言,摒弃日常用语的随意性,将口语通俗易懂、灵活简便的特性和书面用语的规范性充分结合起来,这样节目内容、播音主持人的形象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畅.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西部广播电视,2016(20):151-155.[2]谭涵文.新闻评论脱口秀的选题与播音主持语言特点分析——以《老梁观世界》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15):149-150.[3]贾宁,李浩.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今传媒,2013(8):152-156.[4]王永旭.浅谈播音主持中非语言符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3(3):65.
第五篇:传统戏曲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论文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也正是依靠语言,文化才得以传播和发扬。语言与文化必然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就是传统戏曲。传统戏曲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的独特风格。对传统戏曲与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传统戏曲的发展
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包括武术、文学、音乐等。传统戏曲的历史悠久,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后在漫长的八百多年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中,才慢慢形成了拥有 300 多个剧种的体系,与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传统戏曲是综合的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段,以唱、念、做、打为中心,包括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内容,不仅可供欣赏,更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文化语言。
在传统戏曲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最为世界熟知并接受的剧种之一。
京剧起源于 19 世纪中期,在北京形成,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也被称为“东方歌剧”.京剧在清朝宫廷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并于 2010 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一项综合的表演艺术,有着丰富的剧目,大量的剧团、观众和表演艺术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国内外都深受欢迎。
不同的京剧流派都有着大批的着名演员,如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梅兰芳,他在国外的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把中国的京剧带给了世界。
二、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发展
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传播始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语言及文化传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科学。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了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并开始逐步有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汉语热”开始兴起,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学习汉语的人数骤增、学习需要多样化、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等。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目前,来华留学的留学生人数激增。全世界还有 100 多个国家数千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在英国汉语甚至已经成为初等教育中必选的语言课程。自 2006 年开始,国家汉办开展了更加积极的语言及文化的推广,在世界各地以中外合作的形式建立了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目前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200 多所孔子学院和 200 多个孔子课堂。其主要任务是教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友好关系。孔子学院的服务还包括开展 HSK 等汉语考试和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和演出。在孔子学院提供的演出及活动中,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三、传统戏曲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中,戏剧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基本课程。在英国和美国,从教育的最初始阶段(3 ~4 岁)就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
中国传统的戏曲是极具大众特色的平民艺术,是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传统的戏曲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文化事业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用传统的中国式理论教学,必不能为留学生所接受。如果将戏曲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更好地推动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组织的各类表演及活动中,传统戏曲大受欢迎。
戏曲的各个元素可更好地帮助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戏曲中的服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和朝代的服饰的区别; 脸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意义和中国人对图案的偏好。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词汇是从京剧中衍生而来。如“压轴”一词,来源于京剧中的倒数第二出戏,通常由主要演员出演,可以用它来表示最精彩的表演或者最出色的演员。
四、传播方式探索
1.欣赏戏曲表演。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戏曲特色和发展情况,带领学生参观戏台和幕后,并观赏戏曲表演,整体了解戏曲的特点。
2.开设戏曲特色课程: 语言课程,教授脍炙人口的选段。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以简化戏曲的语言,使其更有利于语言的教学。历史课程,根据选段中所讲述的内容来学习同时期的历史知识。文化课程,了解中国人对颜色和不同品质的认同。比如脸谱中不同颜色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等。
3.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又是传播戏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中国人表演的戏曲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欣赏的过程。而欣赏由外国人表演的中国传统戏曲则可以带动更多的外国人积极地来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戏曲。
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为了让全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文化,我们要更积极地将中国戏曲的经典优秀作品传承下来,传播出去,让中国传统戏曲为更多观众所见、所知,并由见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喜欢。在全球化语境下,积极探索实现文化融合、消除文化隔膜的方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打造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参 考 文 献]
[1]徐晓梅。浅议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J].丝绸之路,2009,(24).[2]周烨。以多元视界倡导文化语境下的戏曲传播[J].大众文艺,2011,(10).[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的“知识整合”[J].浙江学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