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资源与开发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2、四君子:梅、兰、竹、菊。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园中三杰:玫瑰、蔷薇、月季
3、十大自然保护区:①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处的白头山附近地区,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其中东北虎、梅花鹿、中华秋沙鸭、人参等动植物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
②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动物。
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地区,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④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主要保护灰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的建阳、崇安、光泽县境,以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为主。
⑥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锡林浩特市,主要保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⑦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部神农架林区,主要保护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⑧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东段,主要保护濒危动物、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风景区和荒漠绿洲。
⑨盐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黄海沿岸,以保护丹顶鹤为主的珍禽自然保护区。⑩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多种珍稀动物的综合自然保护区。
4、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①丹霞山(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②武夷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③大金湖(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④龙虎山(江西省鹰潭市)⑤资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广西、湖南);
⑥张掖丹霞地貌(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⑦赤水丹霞地貌(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5、八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6、中国四大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和留园。
7、七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8、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大同—云冈石窟(山西)、洛阳—龙门石窟(河南)、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肃)
9、四大名泉:济南趵突泉与江苏镇江中泠泉、无锡惠山泉(江苏)、杭州虎跑泉(浙江)“泉城”—济南的四大泉群:趵突泉、珍珠泉、黑龙泉、玉龙潭
10、十大名茶: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11、十大赏花圣地:1)江西婺源(油菜花);2)西藏林芝(桃花);3)武汉大学(樱花); 4)杭州太子湾公园(郁金香);5)河南洛阳(牡丹);6)云南罗平(油菜);7)河北赵县(梨花);
8)安徽黄山(油菜花);9)北京玉渊潭(樱花);10)南京梅花山(梅花)
二、名词解释
1、地文景观:是指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的岩石圈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
2、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和地壳物质组成不断变化的作用。
3、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沿断裂面发生较大位移的一种地质构造类型。
4、褶曲: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
5、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6、飞来峰:当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 地盖在新岩层上,叫飞来峰。
7、丹霞地貌:指红色砂、砾岩层在垂直节理控制下,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发育而成的各种奇峰怪石的总称。它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丹霞地貌。
8、雅丹地貌:指风蚀垄槽地貌景观,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黏性土因干缩而产生裂隙,经强烈的定向风吹蚀而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鳍形的“垄脊”和宽浅不一的“沟槽”,并沿着盛行风向延伸的奇特景观。
9、羊背石:带有漂砾的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基岩进行磨蚀,形成了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的羊背石。
10、天生桥:是指洞顶岩壁石体由于溶蚀、侵蚀、重力崩塌而形成的桥状地形。
11、堆石洞:是由于岩石块体塌落堆砌成的石洞。
12、水体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度假健身、参与体验等活动的各种水体资源,都可视为水体旅游资源。
13、湖泊:是地面上的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
14、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15、瀑布:是流水从悬崖、陡坡上倾泻而下形成的水体景观,或者河流纵断面突然产生破折而跌 落的水流。
16、岛屿:是海洋、江河或湖泊中被水包围的小片陆地。岛屿类型:基岩岛、冲积岛和珊瑚岛
礁:江海中隐现于水面上下的岩石以及由珊瑚虫的遗骸堆积成的岩石状物就称之为礁。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旅游资源?为什么说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答:旅游资源: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 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⑫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旅游资源的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旅游资源范畴的扩大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①旅游资源的界定应有一定技术经济前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使得旅游资源的内容不断扩大。原来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和因素,今天就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予以开发。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使得过去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现象今天也成为了旅游资源。
2、简析旅游资源的特点
答:(1)美学的观赏性,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即:旅游资源最核心的是其吸引功能。(2)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性(3)种类的多样性和结构的综合性(4)性质的时代性和季节的动态性(5)使用的永续性和开发利用的易损性(6)内涵的文化,增智,科学性(7)评价的复杂性
3、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有什么内在联系和不同?
答:①旅游资源无论在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以单一形式出现.一个旅游区,往往其构成是各种旅游景观或景观要素的综合体.②各类旅游资源在地域上的组合形成旅游景观。
③由旅游资源及旅游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旅游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或重要条件。④旅游景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是一个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环境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在内的复合系统。4.简述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答: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极为密切。(1)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⑫旅游资源质量影响旅游业发展水平;⑬旅游资源影响旅游业的产业结构。
5、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3条件与2模式:
①条件:⑪应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资源。这是旅游产品形成的基础。⑫形成一定规模的设施接待能力。这是开展旅游业的物质保证。⑬具有一定的可进入性。这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前提。
②模式:(1)共生模式,即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或区域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吸引力较强的情况 下,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侧重于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的规划建设,主要解决旅游者的可进 入性和食宿、娱乐问题,而不需要过多考虑作为吸引物的景区、景点建设问题。
(2)提升模式:随着旅游开发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旅游需求的转型,或由于区域旅游资源品位较差,旅游产品的开发就不能只停留于旅游设施、服务地建设阶段,而应充分挖掘和发挥旅游资源潜能,开拓新的旅游资源,进行产品的市场整合,注入资金技术。总之,旅游产品结构将顺着对资源的初加工向对资源的深加工方向发展,从而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
6、简析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5个途径。
答:⑪应充分发挥单一旅游资源的多种旅游功能,并结合市场需要不断进行再开发
⑫依据相对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通过集聚布局效应,适度扩大开发规模,增加规模效益,深化、显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突出整体优势,强化与其他旅游区的差异,以利于塑造特色鲜明的新的市场形象,增加旅游产品的观赏性和影响力。
⑬注重景区多种旅游资源的协调开发,满足旅游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⑭应注重旅游资源的区域协作开发,结合市场需要,对整个区域或跨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⑮应注重旅游资源和产品创新。深挖传统资源潜力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创造新生资源,将已开发、待开发资源相互结合来进行产品创新。
7、旅游资源分类意义和原则
答:意义:⑪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
⑫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⑬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原则:⑪分类应以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作为出发点,确定分类范围和内容;⑫分类应以旅游资源的(景观)属性作为主要标准;⑬分类应考虑资源的成因/特点/形式/年代等特征;⑭分类应尽可能系统化/规范化.8、旅游资源分类类型(1)其他角度分类
①按利用角度a可再生性旅游资源;b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 ②按经营角度:a有限的~;b无限的~.③按吸引力级别:a世界级~;b国家级~;c省级~;d市县级~.④以区域功能为主划分(即区域内~所体现的主要功能):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人工建筑旅游资源;商业旅游资源;科考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和宗教旅游资源。(2)以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
①传统方法: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
②1990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司):2级+8大类+108个基本类型;
③199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6类+74个基本类型
④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8主类+31亚类+155个基本类型
9、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原则、对象、结构。答:分类原则: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
分类对象: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分类结构: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每一类型有相应的 汉语拼音代号。
10、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区别
答:旅游资源评价结果所反映的是对旅游资源本体价值的总体判断,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则是在旅游资源价值认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旅游环境要素、旅游开发条件、开发方式与开发规模等综合因素,来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二者有密切的联系,但不属于同一个范畴。
11、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有哪些方面
⑪旅游功能:①审美功能;②科普教育功能;③探险运动与康体健身运动功能;④文化旅游功能
⑫地文景观作为地理空间的物质基础,对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有规定和限制作用:①决定旅游活动开展的难易程度②造就重要的构景要素③体现旅游地的总体特征及观赏效果
12、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答:㈠①内营力作用也称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能量如热能、压力等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②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主要由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所引起。具体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㈡①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及起伏状况,也称地形。而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是在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共同塑造而成的。⑪内营力其中地壳的垂直、水平运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尤为显著,地壳大规模的抬升和沉降运动常常形成巨大的隆起和凹陷,在地貌形态上表现为高大的山地与高原和深切的谷地与盆地。因此,内营力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大的基本构造形态,增加了地表的高差起伏。⑫而外营力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过程对高起的地表进行夷平,对凹陷的盆地进行填高,总的趋势是削高填低,减少地表的起伏,使地表趋于和缓。
②伴随着地貌起伏形态的形成,其他的地文景观现象也随之出现。⑪如隆起的山脉地区往往出现断裂、节理、褶曲等地质构造形迹,并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发生;而相对沉陷地区堆积深厚的地层,富含动植物化石。
⑫沉陷作用甚至可以导致海侵现象,使原来的沿海丘陵变为岸外岛屿。
⑬风、水流等外营力的侵蚀、堆积作用可形成独特的蚀余地貌(残留下的地貌),沙石堆积地貌,在一定岩石岩性的配合下可形成独特的象形山石地形,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⑭在岩溶作用、重力崩塌以及地面塌陷作用下,可发育成各种洞穴、天坑等自然奇观。③因此,内力的隆起和外力的剥蚀,内力的下沉和外力的堆积,总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协调发展的。
13、简述风景名山的特点及利用与开发
答:㈠特点:(1)名山是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实体。(2)名山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3)名山拥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4)名山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体。㈡利用:观赏游览、避暑、度假疗养、登山探险、滑雪、体育锻炼、科学考察以及供人们从事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旅游活动。
㈢开发:① 突出风景的特色;② 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③ 维护生态平衡,使其持续发展。
14、水体成为旅游资源应具备哪些条件。答:水体成为旅游资源应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
(1)水质:(即水体的卫生环境质量)我国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水体自身的优美度(6点):①形态美②色彩美③光影美④声音美⑤水味美⑥奇趣美
15、根据云南滇池和长白山天池的成因,分析它们的景观特点与差异。
答:云南滇池是构造湖,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湖泊,湖水较深,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长白山天池是火口湖,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湖岸陡峭,湖水较深,湖泊外形近圆形
1、河迹湖:
① 含义:河流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②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③ 特点:一般为淡水湖,湖形多呈弯月形,湖面水域开阔,湖周经济发达,文化历史遗迹丰厚,旅游价值较高;④ 典型湖泊:江汉平原的洪湖。
2、构造湖:
① 含义: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湖泊;② 特点:一般湖水较深,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③ 典型:湖泊我国的滇池、洱海、抚仙湖、巢湖,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葛尼喀湖等。
3、堰塞湖:
① 含义: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② 典型湖泊: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4、海迹湖(泻湖):
① 含义:是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② 典型湖泊:里海、西湖(十景)、太湖、洪泽湖等。
5、火口湖 :
① 含义 :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② 特点 :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湖泊外形近圆形;③ 典型湖泊 :长白山天池。
6、冰川湖:
① 含义 :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等地;③ 典型湖泊 :新疆的喀纳斯湖、北美洲的五大湖群等。
7、风蚀湖:
① 含义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浑善达格沙地中的查干诺尔,毛乌素沙地中的纳林淖尔等。
8、岩溶湖(溶蚀湖):
① 含义:石灰岩地区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洼地或岩溶漏斗积水而成的湖泊;② 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贵州西部乌蒙山区的威宁草海、云南中甸的拉帕海。
9、人工湖:
指水库和堰塘等;著名的人工湖 :千岛湖、松花湖、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等。
16、综述江河的旅游价值。
答:我国河流概况:① 江河众多,许多大河源远流长;分属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水系.② 水文特征:北方河流水位变化大,流量小,含沙量大,有冰期;南方河流水位变化小,流量大,含沙量小,无冰期。
17、简析风景河段、漂流河段开发选择的条件。答:(1)风景河段的选择(基本条件):①水质;②河岸景
18、简述泉和瀑布的类型
答:⑪泉的类型:①按泉水出露状况分类——上升泉和下降泉。②按泉水温度分类——冷水泉、温泉、热泉、沸泉。③按泉水的矿化度分类——淡水泉和矿泉。
⑫瀑布的类型:①构造型瀑布,如庐山三叠瀑布、黄河壶口瀑布 ②岩溶型瀑布,如黄果树瀑布、牟尼沟瀑布等。③堰塞型瀑布,如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④差异侵蚀型瀑布,壶口瀑布的后期发育即为此类。
⑤冰川型瀑布,如海螺沟冰川瀑布、北美五大湖的尼亚加拉瀑布等。
19、简述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答:①动、植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因素
②生物具有净化、美化和活化环境的作用,是旅游区景观和园林构成的要素之一。③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是观赏、采集、垂钓、狩猎等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20、简述植物、动物的造景特色。
答:(1)植物的美学特色(形、色、意):①形:指植物形成的体形和轮廓。②色:指植物的颜色,包括植物的茎、叶、花。③意:指其意境、寓意。
⑫动物的美学特色:① 形:主要指动物的形体特征;② 态:主要指动物的行为动作和动态。③ 声:如鸟鸣、禽语; ④ 色:各类动物五颜六色,艳丽夺目,吸引着旅游者。⑤ 稀:濒临灭绝的珍贵而稀有的动物是游人必然观赏的对象。
21、简述说明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的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分布。
答:(1)森林景观以其浩大繁茂、蓊郁苍翠、幽深神秘为特色,可开展探险、探奇、探幽、科学考察、开辟疗养地、健康旅游等。我国的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和藏东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地区。
(2)草原景观:茫茫的草原,禾本科植物繁生,以其辽阔无垠的气派给人旷美的感受。草原有明显的干旱期,季节变化明显。草原与蓝天白云、湖泊雪山、雪白的羊群、矫健的骏马,共同构成一幅幅壮丽的图画。我国草原以温带、暖温带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为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天山南北坡、青藏高原等地。(2)漂流河段的选择:① 水流速度快: ② 安全系数大。
第二篇: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旅游资源开发:对自然界和社会上客观存在的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活动,使之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的一种过程。
旅游感知承载量:旅游者由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原生形象:指游客在未决定旅游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一系列旅游区域作为可选方案,并在心目中由经历或教育而形成对各个旅游区的形象认识。
形象评估法: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旅游地形象设计的过程及实施效果进行衡量、检查、对照、评价和估计,以判断其状态或价值。
形象定位: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设计有价值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确定该地区独特的旅游形象,以便使目标市场的顾客了解和理解本地旅游业竞争者相互之间的位置和差异。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区位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周围旅游区的空间关系。
旅游生态承担载力: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
次生形象:指游客有了旅游的动机,就会有意识地去收集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比较选择。
象征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特殊意义和思想感情的实体符号。在公众心目中永恒的能代表一个地区的事物。
问题
1、旅游资源调查的重点有哪些? ①已知旅游区及外围的调查;有利于充分挖掘已知旅游区的潜力,拓展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有利于分散原景区的客流,改善旅游环境。
②重点新景区的调查;为适应旅游者多层次的需要,在一些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或有可能发挥其特殊旅游功能的地区确定为重点旅游景区,并对此进行详细调查。具有特色的作为开发和保护的重点;具有特殊功能的,应注意其除观光以外的其他旅游功能,如:登山、探险、滑雪等的调查。
③交通沿线及枢纽点的调查。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的限制因素之一就是交通,所以摸清交通状况与建设前景十分重要。交通枢纽点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城镇和城市,除交通外,其他的基础设施也较好,极易形成旅游接待地甚至是旅游中心城市。
2、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欢欣(发展初期的游客和投资者受欢迎)
冷漠(视游客为理所当然,和游客接触更为商业化,大多活动与营销有关)恼怒(接近饱和点,居民对旅游产生疑虑,政策开始限制基础设施)对抗(居民公开表达对游客的愤怒,游客被看成问题产生的原因)排外(原始环境被完全改变,旅游受指责)
3、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哪些?
(1)能否满足开发总目标的要求(2)开发规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3)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4)经济和财政上的可行性(5)建设上的可行性(6)其他因素,如阶段性开发的可行性
4、简述旅游地功能分区的设计原则?
突出分区原则;集中功能单元原则;协调功能分区原则;合理规划动、静视线原则;保护旅游环境原则。
5、什么是“三三六”评价法?
即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三大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大效益;以及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游客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六大条件。通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估,达到评价旅游资源的目的。
6、分辨旅游者群体使用的个人变量有哪些?
性别、年龄、国籍、教育水平、宗教、职业、收入、人口密度、旅行经历、生活方式和态度
7、在环境问题上如何做到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①通过旅游地内停车场、住宿设施、交通方式的设置控制入口点的数量和位置;
②通过门票使用和预留措施限制游客进入;
③使用价格机制影响使用时间,通过税收、折扣或其他激励机制来增加或减少旅游成本;
④鼓励发展更具环境敏感性和负责任的旅游形式和旅游活动; ⑤利用土地使用空间分区来限制和管理使用情况。
8、简述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1、客观实际的原则。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特点、价值和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评价时应实事求是,对其价值和开发前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做到客观实际、恰如其分。
2、全面系统的原则。该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就其价值来讲,有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考和社会的价值;功能也有观光、度假、娱乐、健身、商务、探险、科考等,故评价时要全面系统综合的衡量。二是涉及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区位、投资、客源、施工等开发条件要给予综合考虑。
3、符合科学的原则。主要是针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问题,评价时应采取科学的态度,不能全部贯以神话传说,更不能相信和宣传迷信色彩的东西,要给予正确的科学解释,适当加以神话传说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趣味性,适应大众化的口味。
4、效益估算原则。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的首要目的是能够取得效益,而且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5、高度概括的原则。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为了使评价结论有可操作性,评价结论应明确、精炼,高度概括出其价值、特色和功能。
6、力求定量的原则。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已经日臻完善,在评价调查区域旅游资源时,应尽可能避免带有强烈主观个人色彩的定性评价,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并要求不同调查区尽量采用统一的标准,以便评价过程的比较。
填空:
1·旅游资源具有观赏性、(文化性)、地域性(广域性)、季节性(节律性)、永续性、(易损性)、组合性。
2·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里指的基础设施包括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交通、(保健和医疗设施)、排污系统、交通网络。
3·旅游开发导向模式体系有四项内容,基础形象导向、(总体功能导向)、市场功能导向、景区主题导向。
4·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社会生活的地域差异、(历史的遗存)、按游客需求进行人工创造这集中方式形成的。
5·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物质性、(地带性)、生态性、(节律性)。6·旅游资源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7·我们大都是从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这三方面对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评价的。
8·我们把旅游者转向另外的目的地钱,在该地期望得到的最低娱乐程度叫做(旅游心理承载力)。9·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有三个基本含义,他们分别是(公平性理论)、(可持续性理论)、(共同性理论)。
10·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类,是(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11·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特色鲜明,主题形象突出的原则。这一远侧主要体现在原始性、(创意性)、(民族性)。
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
1、旅游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2、编制旅游规划项目任务书
3、签订规划合同书
4、组建规划编制专家组
5、制定工作计划
6、进行室内资料准备与分析
7、室外实地考察研究
8、编制旅游规划初、中、终稿
9、组织专家评审和鉴定规划
10、组织规划的实施与修订
第三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名词: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个体或组合体固有特性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办法,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以及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规划、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和。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指因历史遗址遗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观赏游憩价值而形成旅游吸引力,进而产生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旅游吸引物。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古建筑以及现代标志性建筑、艺术性建筑都属于建筑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文化意义的为了一定目的而设置的基础性建筑或建筑群构成的场所场馆等建筑设施都属于设施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简答:
标准化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2.有利于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包括企业、社区、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的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保护性,减少破坏性
3.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责任相关方、旅游资源利用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下形成协调
4.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的区域性,甚至国际性交流。
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在所有相关方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同样存在“成本效益”问题,需要考虑在“成本费用”最低的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
第三,旅游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体现“综合效益、保护第一、预防为主、质量教育、持续改进”等理念,具有“三全二多一体”之特点。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意义
为区域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引导与控制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行为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功能特征——吸引力,指旅游资源能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
控件特征——广泛性,不同的地理圈层、地理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性,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固定性,旅游资源一般来说是旅游者不可带走的。时间特征——节律性,景物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动态性,旅游资源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和动态的概念。
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用数字计量;利用的永续性,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
文化特征——美学性,旅游资源具有自然美、人文旅游资源有社会美、科技没和艺术美;知识性,旅游资源具有知识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
打上了这种烙印。
旅游资源的分类(概念):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
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别)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中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
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
容。
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
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
性。
旅游资源的分了标准:成因,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与过程。
属性,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
功能,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要的作用
时间,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不同类型
其他,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
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分类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行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标准,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标准。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
入不同的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简要说明。内容包括该项旅
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与要求、原则和标准以及分类结果等;
5.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
源信息系统,便于补充调整和实际应用。
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具有包括哪些方面?我国分别出台了哪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标准化,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标准化。前者首先要建立旅游资源类型和等级的标准体系,形成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的技术指标,属于技术事项的标准化;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经营过程的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循环”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过程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作和管理的标准化。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与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相关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各类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标准,如《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综合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准,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评定标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及其他规范,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级》、《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旅游资源有效管理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1.明确旅游资源权属,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使资源配置有效,其基本条件在于将生产者置于市场机制约束之下,且市场约束力越大,资源配置越有效。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明确生产者的产权,即明确生产者对资源、财产的权、责、利。2.分担旅游资源责任,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政府的义务与责任。3.分享旅游资源利益,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发扬企业伦理,形成社会导向型战略,与员工、社区居民、政府分享企业利润,并且经常通过公益性活动或赞助性活动回报社会,树立公众形象,形成“人和”局面,以便共同维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质量。
第四篇: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东北师范大学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柳 瑶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011208203343
专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6日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的具体剖析,深刻地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录: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4
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4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5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 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10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的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要持慎重考虑 ··················12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12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3 参考文献················································ 14
正
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
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
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 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在三合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有可能进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不少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 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
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 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
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噪声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②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②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③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5)文化的破坏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 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
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包括实施科技手段,使盲目的、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其次,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 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再次,培养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百姓配合,使旅游环境更好地同经济效益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1)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
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强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3)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程序要求。国家必须明确规定旅游资源开发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有关机构、组织、书会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和程序条件;规定为保证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采取的制裁性措施和被制裁者在申诉、起诉等方面的程序性措施;国家立法规定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并具体规定这些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4)环境权的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体制。旅游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人应生而具有享受清洁健康和充裕的环境的权利。(5)增加环保经费和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 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
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
环境保护的投资。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持慎重态度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自然保护区所含盖的地域是世界上存留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稀和濒危的生物物种和罕见的自然遗迹存留地。这些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种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区域。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方面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据1999年科学时报报道,全国目前有22%的保护区因开展旅 游而遭到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环境和资源的退化。呼吁要慎重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与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开发对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更大依
赖性。生态旅游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的基础上。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要比其他旅游区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受破坏,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全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时都必须按照规定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
4、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14: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
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依山临海,风景秀美,拥有海岛、温泉、生态、侨乡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台山市打造旅游强市,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台山市旅游业发展迅速,统计显示,去年,该市全市年接待游客达230多万人次。
然而,在台山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资源保护问题。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如赤溪半岛铜鼓环岛公路旁乱搭乱建食肆大排档,大煞风景,引起游客尤其是摄影爱好者的强烈不满;三合镇嘉怡酒店规模小,以不规范渠道获取温泉资源,如放纵这种行为很容易重蹈从化温泉资源枯竭的覆辙;梅家大院一些建筑随意翻新,与原来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一般化,与自然环境很不相称;浪琴湾粗放经营,缺乏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飞沙滩、王府洲海浴场沙质日渐恶化,亟待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现象和行为,将严重影响着台山市旅游开发的水平档次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最近召开的政协台山市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对台山市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旅游资源保护社会共识;二是编制《台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旅游发展、旅游开发有规可依;三是制定《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确保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统一;四是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保护。(本报记者 严建广)
小组讨论报告:
一、关于选题
本小组选取旅游资源作为讨论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它不像土地、森林等资源那么具体,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可以认为是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也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有历史价值)等资源的综合体,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因此本小组认为,旅游资源更具有讨论意义。
二、关于本案例
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出台山市可以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给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但由于保护的不力,很多旅游资源遭到了令人痛心的破坏,案例中具体地举了几个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归纳起来,这些破坏主要是由于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环保意识差等原因造成的,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这种矛盾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即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本案例中突出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存在着辩证关系,对于这一复杂关系我们组要进行了重点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三、案例分析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其造成破坏。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动一草一木是不可能的。开发就是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的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比如案例中台山市相关部门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我们认为开发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如下几种破坏:
1、对某些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开发中对林地的砍伐而规划成其他旅游设施,对整个旅游区的生物物种的破坏,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些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休养生息,注重保护物种等措施予以挽回。
2、对某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某些旅游区有着很多文物古迹,我们认为其是非可再生的。对其的开发可能造成破坏某些文物古迹如古城墙在开发时被破坏之后政府虽然承诺重修古城墙,但是其历史文物价值已经丢失。另外不少国家级风景区城市化、游乐场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商业旅游开发占用大量土地,开发商大肆在旅游区周边扩张,景区的完整性和整体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在旅游地随意设摊经商,将优美的风景商业化;自然景观中充满了人工气息,失却了自然的野趣。再如开发旅游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可能蕴藏的矿物资源可能无法被开发,增加了开发矿物资源的机会成本。
3、一些旅游景区由于资源的开发,游客的涌入量超过了承载力,给资源本身造成了致命的损坏, 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造成了地面的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形成了巨大的污染源,破坏了资源环境。
而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质核心也是为了对旅游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开发是保护的表现形式,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使旅游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才能
招徕旅游者,才能发挥其功能,才能表现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旅游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要做到为保护而开发。如果旅游资源从未被开发,则产权不够明晰,可以认为是共享资源,容易产生“公地悲剧”,无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开发后,可是实现对资源的系统管理,并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保护资源,此外,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四、关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科学文化的发展。旅游资源本身带有社会文明和科学文化的烙印,反映某一时代美好的东西,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播、延续,有助于世界各地区国家间的艺术、文化思想、科学和社会风俗的交流,有助于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性,使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并给人类以丰富的知识内容。
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意识到了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但内容不够详尽。本小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与了解,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体系。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开发区域进行详尽的勘察和分析,针对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制定相应的开发计划,力争将对资源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2、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自然状况的景观可以认为是能够被消耗尽且不能替代的资源。因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是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然,“保护”不仅仅是出于旅游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要选准开发的领域和内容,分清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资源不可以开发。
3、制定有关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如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所颁布的《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对于地域性的旅游资源,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更能够起到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因为对于地方性的旅游资源,地方政府更能够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并且旅游资源对地方的GDP以及绿色GDP都会有一定的贡献,地方政府也愿意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依法办事。
4、对旅游资源实行分类管理,在管理上进行分工。实现旅游资源等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状况,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需求的改变进行功能区划,可以将风景区规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旅游区,实施分类管理,以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使景区的多种价值得到保护,并可集中财力从有限的收入中保证重点保护区域的资金来源。
5、建立旅游区的动态评估体系,从全局出发,对旅游区进行长期的、动态资本的评估,涉及监测、控制、评价三个部分。时刻监测区域的天象、山体、水体、动植物、人文等景观,对于监测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通过监测、控制和评价,对景区的发展作出动态评估,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6、提高公众保护旅游环境的观念。由于公众是旅游资源的主要享受者,公众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旅游景点看到很多的旅游者乱扔杂物,在树上、石头上乱涂乱刻,这些行为屡见不鲜,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加强公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7、设立明确的奖励惩罚措施以及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并不是经过宣传教育就会自觉的不对旅游资源破坏,这需要一个机制来监督公众的行为。比如严厉惩罚那些恶意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鼓励那些积极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并建立相关的公众监督机制,形成一种全民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五、总结
本小组之所以选择旅游资源作为最后本门课程的案例分析,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性质难以定义,包含内容广泛并且差异性也很大。重要性体现在它是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对案例作一个浅显的分析,不能全面细致地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希望石老师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