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的结合的艺术特征

时间:2019-05-14 13: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的结合的艺术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的结合的艺术特征》。

第一篇: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的结合的艺术特征

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结合的艺术特征

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陶渊明诗歌的意象来自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情景理统一的特色。诗人通过对山水田园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孤高坚贞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探索。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从而在诗歌中表现出哲理性。【关键词】 陶渊明 山水田园诗 情景理结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诗歌创作中,情、景、理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索然无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亲切真挚,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笔法清新,一 以平常景寻常事入诗

陶渊明的诗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习见,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并且通过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使人感到诗人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文字清新,质朴,犹如山里田间拂面的清风,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描写细腻,以情化理,以理入情,达到了哲理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一句诗人交代自己从小所固有的本性:“无适俗韵”和“爱丘山”。第二句概述自己入仕的原因和经历:“误落尘网”、“一去三十年”。第三句采用比兴手法引起下文,也象征自己如“羁鸟”“池鱼”一样“恋旧林”、“思故渊”,表达自己对自由自在、清新明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为下文重写园田风光和诗中主人公的生活蓄势。第四句至第九句详写了园田的美丽风景和诗中主人公悠闲自在的生活情况。第四句交代园田居的大概位置,以及诗人对此的认识。第五句交代园田的情况:宅院周围有十多亩地、宅中有八九间草屋。

四、五两句流露出了诗人自食其力的喜悦之情:“十余亩”的园田、“八九间”的草屋是“我”在“南野际”劳动的收获,尽管比不上官府厅堂和达官贵人府宅的高大豪华,但“我”守住了自己的操守,言下之意不言而喻。第六句描述草屋前后的景色:“后檐”“榆”“柳”绿树成“荫”,清爽无比,“堂前”“桃”红“李”白,色彩多么美丽。“桃李”象征着高洁,这和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敲骨吸髓的肮脏形成了强烈对比。第七句诗人目光移向远处,同时也听到了远处的鸡鸣狗吠。远处的村落在暮霭炊烟中朦朦胧胧,深远的村巷中传来了狗吠声,高高的树颠上发出了鸡鸣声。这是多么祥和而又有生气的一幅暮霭村落图。第九句诗人又将目光收回到“园田居”中,他的庭院中“无杂尘”,他的宽敞的草房中“有余闲”,诗人特清静、特悠闲,“无杂尘”既表现了诗人居所的整洁,同时也暗示诗人特自在,他不受官场肮脏杂事的搅扰,真是“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这六句详写了园田居的美丽景色和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厌弃官场,坚决回归自然园田的决心,同时也点名了全诗的主旨,总结了全诗。这首诗用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的语言和白描手法描写园田风光,使景色远近相交,有声有色。

二 率真隽永的感情

陶诗的真正魅力和感人之处,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率真隽永的思想感情。“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乃主要以情取胜。清淡自然的诗句中,洋溢着直率真切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陶诗的真正精髓”(中山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简明中国文学史》)。

陶诗景物寻常,语言浅近朴素,表现手法以白描勾勒,其意境平淡如水,看似容易而实则极不容易。细细品味,其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浓如烈酒的率真感

情。

首先,表面上看,陶诗似乎首首都是空的,内容上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选材上,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表现手法上更是缺少精工的描绘。诚然,可归之于一个“淡”字了得。然而,若能联系他的身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完全可推测他的隐衷;就能品出“淡”中之味;也就不难理解诗句的真正内涵——隐晦地表达诗人厌恶官场,批判喧嚣尘世,追求光明的率真感情。试看《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作者于乙巳岁(405年11月)辞彭泽令归田,此诗可能作于次年。诗人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自己本性的。并且,将归隐躬耕与官场对立起来: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把仕宦生活比作“羁鸟”、“池鱼”的生活。感情率真隽永,爱憎异样分明。这正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在污秽的官场中同流合污的清风亮节。因而,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一种失意之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和反叛。

其次,陶诗多描写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似乎陶渊明真的逍遥自在,安贫乐道。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憎恨官场的黑暗和尘世的污秽。在当时极度黑暗的现实条件下,这种理想生活的描写,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否定。因而田园风光越美,就越显得现实社会的黑暗,也就愈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外,陶渊明多以“酒”入诗,似乎除此则无物可写。追溯中国的酒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陶渊明虽隐居避世,但他同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之态,如同常人。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并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罪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所寄。这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所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见,陶渊明作诗能寓意其中,情与景融为一体,情真而意远。三 情景理的融合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无尽的美。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开始看只觉得清净,悠闲,仔细想想,才能感觉到作者的愁情:一个人很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则向往喧闹的声音,这是人之常情。一个“无”字尽显作者的遗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看上去好像没有问,实际上是在扣心自问,敲响警钟。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的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菊是清新而淡雅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长于自然的怀抱,游离于世俗的喧嚣;同时,“菊”又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高洁品质的象征与自比,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以寄情山水的深意与情思,借“菊”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远志向。他看到了飞鸟在山间徘徊,他更看到了自己,正像他在《归园田居》中所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相与还”指的是什么?周而复始,返朴归真,这便是他此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正是这一点睛之笔,将无限深情融于诗的美景之中,给读者留下无边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

透过《饮酒》,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陶渊明借《饮酒》感怀,情融于景,景中见情,情景并茂,余韵缭绕,将满腔情思融于不动声色的意境描述中。为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寻到了一份灵魂的安静,可谓情与境、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就这样,陶渊明为我们谱写了古今传诵、流芳百世的饮酒之歌、人生之曲。

必须说明的是,陶诗之“理”并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在生活劳作过程中的点滴体验,是陶渊明对生命、对人生以及对历史的长久思考的结晶。如“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挽歌诗》其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诗》其三)、“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这些诗句虽然语言浅显但意境却尤为深远,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综上所述,正如陶渊明自己说道:“常著文章自误,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我们可以想见,他在创作总是会把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两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我们也就不难想见他是如何将自己的情、人生的理与眼前的事与景完美合一的了。景中寓情,由事谈理,陶渊明田园诗情景事理相结合的独特的美学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而他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连同这些诗作,一起给予了后世一个精神家园让我们在其中体会和还原一个真我。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陶渊明及其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唐满先选注《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

[2].李华选注《陶渊明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 [3].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4].吴云《陶渊明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第二篇:浅析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征

盛唐山水田园诗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特色

摘要:盛唐的诗坛上,群星灿烂,很多有名的诗人和各种各样的流派都出现了。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但可以入画,而且能化无生命的美为有生命的美,从而表现出绘画所无法企及的意境。

关键词:盛唐时期;王维;山水田园诗

正文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题材和内容比较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由于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同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

1.王维善于把动态、音响、形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诗中有画、景中有声、静中有动的静谧而有情趣的艺术境界,有形神兼备之美。如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所写虽是乡里安宁闲逸的生活景象,它虽只是盛唐之一隅,仍然可以即小见大,令人窥见盛唐的安宁和乐气象。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这样活跃的心灵和飞跃的生命只有在盛世的土壤中才会存活。

2.王维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清而秀”,同时又能表现多种多样的自然美。他善于以疏放的线条、劲健的笔力勾勒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首诗被前人评为“于壮阔之中而写景复细腻”的五言律诗,是王维山水诗代表作之一。全诗结构严谨,意境雄奇幽深,充满诗情画意,就艺术手法而言,既有大气包举、旷远浩渺的概括描写,又有精工传神的刻画,大小相辅相成。勾画了终南山的风姿。诗歌语言自然而洗炼,体现了盛唐诗人的“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特点。

3.善于布局,增强画意。王维以画法入诗法,运用语言艺术描绘一幅幅景色秀雅的画卷。如《春园即事》、《汉江临眺》等。

4.善于通过客观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语淡情深,言近旨远。如《早秋山中作》,通过寒蛰暮蝉的悲鸣长吟来表达极欲归隐的苦闷心情。又如《惘川别业》通过惘川的景色来表现隐居的安适心情。

5.善于描绘变幻不定的景物和难以言状之景,达到“难以言状之景如在目前”,写得极富美感。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云迥望合,青霭入看无”,“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

6.善于以清新流畅、精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自然景物。不堆砌、不雕饰、无生僻晦涩之弊且声韵和谐。前人评为:“王右垂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所谓“秋水芙蓉”就是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余”字、“上”字很妙,加上“落日”、“孤烟”,更形象化。

用诗歌表现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图画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他吸取了六朝山水诗形象鲜明的长处,又注意融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既有名句,又顾及全诗的和谐与浑然一体。王维在山水诗和写景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不但在唐代诗坛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且对后世山水田园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陶渊明的 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色

正文: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或院于山林,或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图景何其相似?于是在他41岁时辞去了仅任职83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诗人的清闲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也是陶渊明田园诗隽永的原因。

他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的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又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用词也是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他的诗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些常见的景物、工具,如“豆苗”“荷锄”“草木”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样的强烈。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元好问这样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而通过作者的描写,所有的景物也不单单是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自得的情怀。不为得豆而去种豆是什么心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轻松自在,顺其自然。这种隐者的境界。也只有作者这种平淡自然的手法所能表现的出来。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看破了。

田园诗派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就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吧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陶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诗中出现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诗歌意境。

【四】:小结

陶渊明田园诗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些白描一般的画面,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不论是在表现宁静自然、悠然自得,还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亦或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方面面都能不露痕迹地把事理融入情景之中,平淡自然。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陶诗在当时并不是太受重视,他的田园诗的艺术影响在中国诗史上也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鲍照、江淹起,唐宋以来学陶诗相继成风,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涛彭泽,文思何高玄,”等等龚自珍对陶渊明的人品和诗给予两位极其高度的评价,直到梁启超还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就是陶渊明了”可见陶渊明极其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直到今他的诗深刻的意蕴,仍然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广阔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5]《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第四篇: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中文本科)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长于诗文词赋,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个性

(一)似淡实醇

意深旨远

在陶渊明笔下,一切都平平淡淡,无新奇、无波澜,但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如《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记赋新侍。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人平平道来,却形象地写出了邻里感情之真切、交往之频繁,与素心语朴之人交往,使诗人得到了极大快慰,看似清淡,实则醇美,淡中有奇,平中有味,语俗而意雅。

诗人善写田家生活中日用之景之物,如数家珍,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怡然自适。

陶渊明的诗作不仅内蕴浓情,而且还富有深意,充满理趣。他常从生活中总结出富有哲学的人生感受,启发读者的思想,使情、景、理有机统一起来,意深而旨远。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句,实际上是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现实之外的问题,这就提示了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深刻哲理。而这种哲理的表现,是与自然景物的描绘融合在一起的。在此诗中,作者将眼中景与心中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又由眼中景物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体悟到返朴归真的人生哲理。又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现晨。及时相勉励,岁月不待人。”诗句如警句,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而意蕴醇厚,真可谓“冲淡蕴至情,自然见深远”。

(二)自然质朴

简洁纯净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具体表现为自然质朴,通俗平易,简洁纯净。就是这种洗尽铅华,质素自然的语言尽显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之美。

1、自然质朴

朱熹说:“渊明诗出于自然。”朱庭珍说得更为明白:“陶诗能独绝千古,在自然二字。”所谓自然,就是本色,不假饰,不做作。陶渊明就是用“田家语”直率地写出自己独到的观察,独特的感受,使人感到确系“从胸中自然流出,”发大匠云斤,毫无斧凿痕迹。如《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宅院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一一道来,极平易自然。全诗几乎纯用口语,天然本色,辞意平泰,情景交融,可见陶渊明不用深僻的典故和刻意雕琢的对仗,是以通俗朴素的语言促成了诗作的平易感,亲切感。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明白如话的语言,显示出质朴深远的意境。

2、简洁纯净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藻,绮艳的色彩,也没有夸张的铺排,精巧的比拟。他诗句的魅力,就在于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他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不是未以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语,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如写夏日闲居的恬适,“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薄》)一个“贮”字虽是平常,但用在此处却传神之极,中夏清凉的林荫好象全

贮存在林中,随时可以汲取。未着雕饰,不用渲染,却情态尽出。又如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用“撒盐”、“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只一“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拽之态,写得和煦暖人。

总之,陶诗语言质朴自然,平白淡然,是一种不露斧凿之迹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已达到一种炉火纯青、自然入妙的境界。难怪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实见真淳。”⑥其“天然”和“真淳”确是陶诗之所以享千古盛名的关键,因为诗歌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唯有真诚,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唯有天然,才能经历千古而常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清雅闲静

意与境合

陶诗是写实的,但又无不渗透作家的浓厚的情感色彩,许多景象达到了物我合一、主观完全融合的境界,这一点,在田园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陶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鸡鸣犬吠,街头村落、夕阳炊烟,它们还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详、纯朴自然、淡雅深远的意境,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作家写作田园诗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几幅山水田园画卷,而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情趣。因此,他总是选取那些能够引起自己的思想共鸣的东西,在描写绘景物时倾注着自己的感情,注意传神写意,借景抒情,决不客观地刻画。试以《饮酒》其五为例说明之。

可以说《饮酒》其五是能代表陶渊明田园诗冲淡之美的诗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诗之所以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达到在无心中而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间之相遇,此时,诗人在这和融淳净的大自然中,超然冥邈,神逸方外,这已是一个物我泯一的境界。这里,“采菊”二句主要是突现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气”二句则明显寓有:“众鸟欣有托”的意兴,两者的情趣是相通的。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后人概括”意与境合。”在此诗中,这种主、客观两方的交感,主要靠那个“见”字生动表现出来。着一“见”字,意境全出,奥妙究竟在那里?我认为“见”字之得,主要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 妙合自然,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悠然气象。就在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已寓含其中。然亦不须然,不必然,已经尽在意中。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而美的感受正在这无尽的向往、韵味之中。这就达到”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陶渊明田园诗创作上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自然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淡雅、意与境合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了陶渊明独具魅力的艺术个性。

二、物我一体、心与道的人生境界在作品中的分析

文如其人,陶渊明作为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其人生境界犹如物我一体,心与道冥,天人合一,安贪般若,超然绝俗。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界中去。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一切都

是生生不息,知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的和谐美好。

陶渊明做到了,面对人生之苦患,他除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之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对世界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面对贫穷,他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着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那么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一切世界种种相即虚幻不实,则不如意之烦恼也自行消解。陶诗中也流露出痕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气。”(《归田园居》其四)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其八)”“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这样,陶渊明就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忧,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住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名传千古的优秀诗篇。

平静乐观,躬耕之志,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即从作息勤厉中,写景观物,付出一段快乐。高人性情,佃民职业,不作仁义看,惟真旷远知之。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内涵的体现与思考

(一)反映现实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我们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类似的赞美在他的田园诗中很多。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既写出了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也写出了农村的凋敝和穷困,既写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趣,也写出了饥寒交迫的苦楚。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写出了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写出了农村善良、淳朴的人们,写出了乡村优美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灵。

(二)反映理想美

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 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他不是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的审美理想所决定的。

在乡村的那间茅舍里,陶渊明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因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想为自己、也为所有人设计一个人间仙境。他做到了。走过漫漫长夜,在一个黎明,他心底的菩提树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 《桃花源记》

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文章,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可怎么也寻她不到。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韩愈干脆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

陶渊明善于运用神思遐想以意造境,构筑理想的境界,他喜欢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勾勒和睦舒畅、淳朴可亲的社会环境。这里没有明争暗斗、没有尔虞我诈。情趣清雅、境界高尚。如诗人笔下的《桃花源诗》。诗人对桃花林奇异、优美之景的描述,已是引人入胜;桃源之不可再寻,更增添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这更是令人向往。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融洽,这正是农村中淳朴的人际关

系的升华。这是陶渊明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也是他对农民理想和愿望的描画。尽管也有局限,但在他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中,完全再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五篇:浅谈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它在我国艺术史上提供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和不可企及的典范,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山水田园诗仿佛是满树的玄想之花,其实是心灵的智慧之果。虽说不上光照大地,但萤火如珠,是可以给在黑暗中摸索的诗人和日后山水诗向心灵迈进引路的。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山水国园诗主要描写自然山水风光和乡村田园生活。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孟笔下的景物不仅具有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达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鉴赏王孟的山水田园诗,要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从而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无论描写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生活,注重经营诗歌的结构之美

“王孟”的诗擅于追求画意,使读者的头脑中浮现生动逼真的生活画面。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曾说王维“诗中有画"。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他把绘画看成是每一个诗人必不可少的艺术素养。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 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汉江临眺》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目力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首联状众水交汇,密不间发;颔联则苍茫寥阔,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由远及近,绘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更具浪漫主义的雄奇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飘逸流动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视错觉(动与静的错位)造成的美感:城郭宛若是在水中央的小舟,浪拍云天,恰似天空在翩然起舞。充满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讲究光与彩的交织和色与彩的点染。

2.1光与彩的交织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比较讲究光与彩的交织,即光影的摄入与映衬之美。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皓皓月光朗照下的森森松林、淙淙流泉、苍苍山石以及蓊蓊郁郁的树影,清流的折光组成一幅韵味幽远的山水画。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使人看到淡淡的斜晖投射在广阔的江面,汹涌的怒潮,仿佛使得天地也为之阴暗起来。“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间”(《泛前后》)一幅夕阳在地,微波荡漾,皓月临空,清辉照人的画面又呈现出来。类似的还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斜 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等,都是注意准确捕捉自然界景象瞬间的光线明暗变化,然后驱遣彩笔,绘出精美绝伦的画卷而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孟浩然则更追求自然本色美: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大江分九派,渺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不论是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那大江九派的描写更富有整体美和深远感。诗人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如画的江山,并赋予其无比的生命力。

2.2色与彩的点染

2.2.1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 王维在色彩的运用上并不拘泥于随类赋彩的传统法则,而率先走上了传情达意的道路,使色彩情调化。他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人玩味。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种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绿萍慢慢合拢,忽然又被垂杨扫开。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王维此诗中的满眼绿色,有如缕缕温馨的春风清新人的头脑,荡涤了心头的几多烦躁郁闷。为了表达恬静平和的生活环境,飘渺的意态和清朗、明净的境界,王维往往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白等色调,来营造一种幽静、澄澈、空明、冲淡的氛围。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言入黄花 川,每逐青溪水”(《青溪》)及《竹里馆》《宫槐陌》《木兰柴》《欹湖》等都以青绿色为基调。

2.2.2丰富多样中的倾向性

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王维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为原有的固有色加上了一个条件色,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善于发现和捕捉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的契合点,营造清新淡雅的意境美,托物寓情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精髓,情景交融,意境高远。他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他的《汉江临眺》中,有两句诗写汉江的浩渺宽广:“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不对汉江作直接正面的描写,而是着笔与它有关的天地和山色,这样虽不像谢诗那样具体可感,一目了然,却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联想的余地。所以《弇州山人稿》说它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味”。这样的例子在王维诗中比比皆是。如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前一句说渡头是最喧闹的地方,此刻唯余落日,四周的安谧可想而知;后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两句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感受到田园的和平恬静。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都是如此,不用浓彩重墨,不作精雕细刻,看去平平淡淡,有时甚至使人感到“不似”,但闭目一想,却栩栩如生,细细体会,则愈味愈浓。他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以写辛夷花在人迹罕至的幽涧,静静的无争的自开自落,比拟诗人心灵的虚空宁静和离世出俗,就象这辛夷花一样怒放不喜,凋零不伤。

“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是孟浩然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善于运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如:《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望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

诗的前六句写登屿所见:舒缓远去的清江,冷落显现的沙屿,岸傍密植的绿竹和隐没深潭的巨石,还有隐约可感的鲛人和渔父飘逸的歌声。乍一看去,像是未经加工的自然风光。可是,联系后六句反复品味,就能领会,无论是写远去的江流或是冷落的沙屿,潜没的鲛人或是渔父的逸歌,都深含寓意,它透露出诗人在夕阳晚照中登上孤屿时倍觉寂寥的失落感。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过故人庄》中写景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可爱。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尤为突出: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感情抒发,是交错展开,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随雁飞灭”、“兴是清秋发”的生动传情的自然景象,就表现不出诗人酷爱清新雅淡山水之个性。“雁飞灭”、“清秋发”不仅交代了时间、节候,也描摹了秋景和思友的深情,而且情辞高雅,另具一格。在叙述傍晚渡头的村景时,自然地插入“天边树”、“江畔月”的描写,令人意会那景中蕴含着不尽的情意,从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村居中,向友人发出真挚的登山邀约,是很有感召力的。清人翁方纲说:“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5 石上听泉”。(《石洲诗话》)此诗正是代表孟公韵致飘逸、感受清新、风格雅淡的佳作。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王维的《渭川田家》一诗: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把初夏黄昏乡间的人事和景象巧妙的串缀起来。描写了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却充满诗情画意,最后表达自己对这种闲逸的田家生活的向往。风格淳朴,闲适自然。

孟浩然的一些诗也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又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他的诗作,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

王维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而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满枝盛开的桃花,带着晶莹闪亮的点点水珠,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更显得鲜红娇艳。这是近景的特写镜头。远处,嫩叶青青的柳丛,在轻纱般薄薄的晨雾之中,恰似又多了几分浓绿。一宿山雨吹落的满庭花瓣,还未见家童来打扫,黄莺那清甜的报春之声远远传来,不时打破这春山的宁静,而“山客”在融融的春光里,依旧梦意酣然。诗中“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而这种“静”是 闲适而恬静之境。而诗人之“乐”也就在这里。孟诗中动静结合的佳作也不少。如:如《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动静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了诗人此时此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

古代的诗词文化浩如烟海,而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烟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我们从一篇篇佳作中领会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写本论文参考以下文献:

[1]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A]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 [2]孔新

《初中生古诗文背诵手册》 [A]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0年9月 [3]

《唐诗鉴赏辞典》 [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

下载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的结合的艺术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情景理的结合的艺术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