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时间:2019-05-14 13:2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女性诗歌探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第一篇: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李浩保

摘要: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人只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酸甜苦辣。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社会中严重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反映出来,把几千年来常被遗忘的二分之一的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

思妇

弃妇

勇妇

《李太白全集》中,关于妇女的诗歌共有八十余首,几乎占全部作品十分之一。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的,再没有比李白更多的了。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思妇”,即思念远别的丈夫的妇女。她们主要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一种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之妻。关于前者有《乌夜啼》、《子夜吴歌》、《塞下曲》、《捣衣篇》、《北风行》等;关于后者有《长干行》、《江夏行》等。

人们都知道,唐代国势强盛,经济发达,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确是“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是以争雄”,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唐代的文治武功,自然要归功于“英主”和“贤相”们的励精图治,要归功于“凌烟阁”上的英雄,但归根结底应归功于“男耕女织”的劳动人民。没有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作基础,根本谈不上任何文治武功。而在创造有唐代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中,广大的妇女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多少妇女贡献了辛勤的劳动?多少妇女牺牲了她们的青春?多少妇女洒尽了痛苦的眼泪?这就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知道了。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社会中严重地被忽略了的一个方面反映了出来,把几干年来常被遗忘的二分之一的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请看《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再看《子夜吴歌》(其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还有《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

双娥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寒,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几首诗中的“思妇”,都是征人之妻,她们或从事农业劳动,或从事家务劳动;有的经历的是生离,有的经历的是死别。虽然她们并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盛唐”一代的丰功伟绩中也有她们的劳动和血泪。当我们缅怀我们伟大祖国历史上这一黄金时代,也看看这些织机上的秦川女、絮征袍的长安人,和泪尽空闺的“幽州思妇”吧!

《长干行》和《江夏行》中的“思妇”都是商人之妻。两诗的内容也基本相同,都是写商人之妻想念远别的丈夫。所不同的是:《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是长干(今南京)人,想念的是她在四川经商的丈夫;《江夏行》中的女主人公是江夏(今武汉)人,想念的是她在杨州一带经商的丈夫。而且人物性格各有特点,前者夫妻感情深厚,女主人公望眼欲穿;后者则丈夫一去没有消息,女主人怨恨之情,溢于言表。都写得真实动人。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从长干到长风沙有七百里路,女主人公准备到七百里外去迎接她丈夫,还说不远,其情之深,其心之苦,就可以想见了。《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的痴情,固然令人感动。而《江夏行》中的女主人公面临着被抛弃的命运,更是令人同情。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作个”(即今四川话“作个(怎样)”。“作个音书能断绝!”写女主人公焦急、担心、怀疑、恐惧之情,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只有真正关心妇女命运,同情人民疾苦,而又善于向民歌学习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真实动人的诗篇。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的还有“弃妇”。如《白头吟》、《寒女吟》、《妾薄命》、《长门怨》、《悲歌行》等,都是被遗弃的妇女舒幽愤鸣不平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弃妇”,有被遗弃后却无路可归的妇女,有始乱终弃的富家妇女,还有“以色他人,难得几日好”的贵族妇女,反映出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卑贱被遗弃,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严重存在的社会问题。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写人不如禽。

“兔丝因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写人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复水再收岂满杯,弃妇已去难重回„„”“弃妇”幻想丈夫能够和她重温旧梦的深情密意,可谓入木三分。这种幻想越写得深刻细致,它的难以实现的悲哀也就越强烈感人。

假如被遗弃的是贫寒之家的妇女,那“弃妇”的情景就更难堪了。请读〈寒女吟》:“昔君布衣时,与妾同辛苦。一拜五宫郎,便索邯郸女。妾欲辞君去,君心便相许。妾读靡芜书,悲歌泪如雨。忆昔嫁君时,曾无一夜乐。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起来强歌舞,纵好君嫌恶。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靡芜书”,即古诗“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亦弃妇诗也。诗中有“新人不如故”之句,此诗亦有“纵好君嫌恶”之句。反映出妇女之被弃,并不是她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由于丈夫从“布衣”变成了“五官郎”,责任在“多异心“的男性,责任在造成男性“多异心”的社会。因此,要改变妇女这种悲惨命运,只有改变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才有可能。李白关于“弃妇”的诗篇,使人最后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这些诗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高度的思想性又是和高度艺术性——女主人公的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刻的内心刻划分不开的。

李白关于妇女诗歌中,不仅有对“思妇”的深刻同情,有为“弃妇”的强烈不平,还有对一些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秩序的“侠女”与“勇妇”的大胆歌颂。

如《秦女休行》。《秦女休行》原是古“乐府”民歌。李白根据它写出了自己的《秦女休行》。篇幅短于原作,而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却比原作更鲜明:“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扬刃,清昼杀仇家。罗袖赤血,英气凌紫霞„„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秦氏休行》写的是古“侠女”为父报仇。还有一篇,《东海有勇妇》,则写的是“勇妇”为夫报仇: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来卿。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跳跃,三呼一交兵„„”女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可谓跃然纸上。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劳动妇女的描写。他把她们的劳动生活、声音笑貌、思想感情都写得很美。

古代诗歌中写妇女美貌的并不稀奇。一部《玉台新咏》,大量篇幅写美人,但所写的多半是贵族妇女的病态美。和梁陈的“艳辞”比较起来,李白笔下的劳动妇女的美,就显得健康多了,清新多了。

试读几首《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其二)“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其五)

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在江山如画的背景中描写妇女的天然的美。因此常有“光景两奇绝”的镜界。

再读一首《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

诗中的“采莲女”虽然没有“出场”,但是,清清的溪水映着明亮的月光,月光下飞着一行行白鹭,这一片美丽的夜景自然使人想见歌声之美,想见歌者之美,想见采莲女及其歌声也象这一片夜景一样的美。采莲女就象映在清溪中的素月,采莲女的歌声就象月光下的白鹭在飞。

还有一首《采莲曲》也值得一读:“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重阳。紫骝斯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见此”者,岸上“游冶郎”“见此”“采莲女”也;“踟蹰”者,徘徊不能去也;“空断肠”者,可望而不可即也。诗中的女主人公属于古“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一流的人物。艳若桃花,冷若冰霜。美妙动人而又不可侵犯。因此,岸上三三五五的“游冶郎”,都只有“空断肠”了。

李白的诗如“清水出芙蓉”。李白诗中的妇女亦如“清水出芙蓉”。李白笔下的妇女之美,其境界之高,在三干年来的诗歌中是少有的。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甚至不被当人看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在中国古代:“女子”也总与“小人”(奴隶)相提并论的。唐代政

治开明,文化发达,妇女也比较自由解放一点,但是距离男女平等还远着呢!毕竟还是男尊女卑的社会。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李白能够在他的创作中大量地反映妇女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把他们写得这样美丽,这样纯洁,这样聪明,这样善良,这样有胆有识,这样可亲可敬,这就等于向社会宣告,妇女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她们也是人,活生生的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因此,她们应该和男人一样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李白正是从这种先进的思想出发,才能如此关心妇女的命运,写出大量的反映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篇。

参考文献: 《李太白全集》

第二篇:李白山水诗探微

内容提要

当我们从人与社会这个大视角上,了解李白对人生对社会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后,再将注意力转到人与自然这个大视角上,便会发现,李白的一生,是游历的一生,他追求自然美,从不间断山水诗的创作;他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唐代的山水诗发展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李白的山水诗是唐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他的作品与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作品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加上诗人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便较少有人将他的山水诗作一总体性的考察。“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他的山水诗意境开阔、韵味悠长、大气磅礴。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1○

关键词:李白 山水诗 艺术风格

李白山水诗探微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会宁县太平店镇教育管理中心:王志国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山水。

一、李白的山水诗清新明丽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膝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3○

2○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崇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趣盎然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5○

6○

4○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7○

三、李白的山水诗劲健有力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什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在诗人作于天宝元年(742)夏季的《游泰山》六首中,想象亦同样奇特,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特殊感受。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再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回川,再加上黄河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8○

9○10○11○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劲健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不能与之匹敌。

四、李白的山水诗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

在王维、孟浩然诗里,山水虽已表现诗人自我,但在诗人意识中,人和山水之间主客观界限仍是清楚的,并不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只是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而在李白观念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在《日出入行》中说,太阳的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注释:

1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05期。○2不闻钟:指访友不遇。○○3青霭:指云雾。

4白帝: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白帝山上。○○5彩云间:白帝城地势高峻,远望如在云中,加之清晨云霞变化多彩,故称“彩云间”。6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古时相传距北帝城一千二百里。○7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出版,79页。○○8噫、吁、兮:三字都是蜀地方言中的惊叹词。

○9蚕丛、鱼凫:传说中蜀国的两个开国君王。

10茫然:茫昧渺远,难以详说。

○11尔来:指开国以来。尔:此。四万八千岁:形容时间之长久

参考文献:

[1] 李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2] 徐文海,李晓峰.《李白诗酒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修订版 [3] 龚自珍.《辑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张厚余.《太白诗传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 王小宁.《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三篇: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doc

重庆三峡学院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定稿修改)

院 系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 业 汉语言(师范类)年 级 2009级

学生学号 200903024206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4月22日

目录

摘要..................................................................1

一、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类型..........................................1

(一)神女.............................................................1

(二)宫廷女性.........................................................1

(三)中下层社会的女性.................................................2

(四)其他.............................................................5

二、李白女诗中的政治寓托..............................................5

三、与其他女性诗比较..................................................6

(一)与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较...........................................6

(二)与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7

四、在盛唐背景下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的新特点..........................8

(一)李白女性诗中出现的新形象.........................................8

(二)李白女性诗中女子的地位...........................................9致谢语...............................................................10 参考文献.............................................................10 英文题目.............................................................10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09级 重庆万州 404100

[摘要] 李白诗歌中具有众多的女性形象。按照类型分有神女、宫庭女性、中下层社会女性形象以及其他这四种。本文认为这些女性形象有李白的政治寄托,不仅与宫体诗中和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有不同,而且代表着盛唐的文化风貌。

[关键词] 李白 女性诗歌 形象类型 对比 新形象

历来研究李白的诗学主要集中在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和李白作品本身的研究上。然而目前文学研究领域对李白诗歌当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研究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仍具有重要意义。据王琦《李太白全集》统计,李白描写妇女的诗歌共有一百三十多首,约占全部诗作的九分之一。可见女性描写与李白诗歌创作之密切。这些女性诗歌涉及了盛唐时代广泛的社会问题,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同时体现了李白对美的追求。本文拟对之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类型

我们从空间角度可将李白的女性诗歌形象分为神女、宫庭女性、中下层女性形象这三种。这种划分与李白的经历息息相关。因为李白曾在宫中做过翰林待诏,所以他必然接触过和了解宫廷女性。而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民间游历,那么肯定认识各式各样的下层劳动女性,加之他信仰道教,因而神女形象的存在是必然的。下面我就李白诗歌中描写的神女、宫庭女性、下层女性这三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一)神女

如《感兴八首》(其二)云:

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解佩欲西去,含情讵相违。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1](817页)

很显然,这首诗是受到了曹植《洛神赋》的影响。不过曹植的那首诗重在描写洛神的美丽容貌和人神之恋。李白则从洛神角度借用曹植的“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2](241页)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她的高洁人格:她像轻云披拂着的高洁的明月,一言一行都折射出了然可见的清新光辉。在洛神看来,曹植重写人间思妇刻骨铭心的情欲,并且将她们写得视情欲为生命,像这种好色的词赋是有伤大雅的,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讥评。可李白此篇却是对《洛神赋》进行反讽,赞颂了神女超越情欲的仙风道骨。因此,李白这首诗可谓开拓了诗歌审美心理学新深度的领域。

(二)宫廷女性

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较多,有皇后、妃子、贵妇、宫女等。

1、皇后 如《妾薄命》: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1](203页)

《妾薄命》为乐府古题。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2、贵妃

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情思情感的诗歌有以下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1](1054页)这三首诗是李白在宫中做翰林待诏时因贵妃和玄宗赏牡丹而作。第一首中写看到云就想起杨贵妃华贵的衣裳,看到花就想起她美丽的容貌,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像这样的美人只能在瑶池遇到或天女下凡时才会见到,不愧是四大美女之一。

第二首写了神女和楚王那只是一段传说,只有贵妃真正地受到恩宠,就连美丽动人的赵飞燕也得细细装扮才能比得上贵妃,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贵妃。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此时玄宗赏着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对着倾城倾国的贵妃,就算心中有“无限恨”也会随着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和身边的美人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3、宫女

对于宫女,李白主要描写的是帝王后宫中大量女性的精神生存困境。如《怨歌行》、《长门怨》二首、《长信宫》、《中山孺子妾歌》、《玉阶怨》《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等。其中以《长门怨》二首最为脍炙人口,李白的这两首诗借旧题写了宫人的愁怨,从而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罪恶层面。

《长门怨》其一云: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1](869页)这首诗的前两句点出了在寒秋午夜时分,有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那里没有金屋,没有恩宠只有无声的流萤飞逝,带来无尽的忧愁。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到的地方,遍地皆愁,到了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宫廷本来就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何况是身份低微的宫女,她们只能在阴森冷寂的漫漫长夜慨叹着今非昔比,人去楼空,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长门怨》其二云: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1](870页)帝王后宫,如同一个巨大的鸟笼,囚禁着成千上万青春靓丽的女子。在里面生活的女子长年都深陷于愁怨之中。愁得不能“记春”,虽然春天年年来临,但她的生命里已经没有春天这个字眼了,金屋里飞扬的是秋尘,在她的眼里只看到秋天的萧瑟,冷宫的寂寞,足见这位宫女的精神生活之悲苦和寂寥。明月高悬天上,应是普照众生的,却言“独照”,仿佛月亮都有意为难她。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揭开了残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

(三)中下层社会的女性

这一类型的女性大多数是对民间女子的描写,有征人妇、商人妇、歌姬、劳动女性等。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1、征人妇

征人妇也就是“思边”题材。这大概是自有战争以来就不会缺少的一个话题。唐朝自开国以来,即与四邻争战不休,或是捍卫边疆,或是扩展国土。但战争的受害者永远都是百姓,人民既要为此承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更为此背负生离死别的痛苦。李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替战争中受害的百姓不屈,他笔下的“思边”诗作不仅是为战乱中的百姓呐喊,还揭露了战争中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残暴。

如《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265页)全诗写征夫的妻子秋夜怀念出征玉门关的良人,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爱情,但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感情;虽然没有直接谈到当时的时局,却又句句不离时局。

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内千家万户的征妇,表面上是一片平静,但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捣衣声却蕴含着征妇们浓浓的“玉关情”,也诉说着思妇们的痛苦。结尾“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既是思妇们的期待,也是良人的心声。传达了千万人民对于罢战祈和的心声,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博大的悲悯情怀,大大扩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加深了社会意义。

如《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鞴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1](164页)

这是一首乐府诗,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钛白拟之而作。”[1](116页)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忧心忡忡,悲愤欲绝的幽州征人妇形象。她的丈夫戍守在极寒苦的边关,日日思君不见君,只能看着丈夫留下的虎纹箭袋以解相思之情。可是相思之苦并不是最痛的,最痛的是如今“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丈夫的死把她推向了绝望、愤怒和无尽的遗恨当中,深刻揭露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这是征夫的悲歌,也是征妇的哀歌。

2、商人妇

唐代商业繁荣,经商的人也很多。商人们四处奔波,使得商人妇既要忍受与丈夫分离的痛苦,又要时刻担心丈夫的安危。

如《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归,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1](195页)

李白《长干行》沿用古体旨,以长干里一位商人妇为题材,描写她对出外经商久盼未归的丈夫的思念。从中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七句描写了对女主人公与丈夫往昔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生活的回忆,但“十六君远行”后,丈夫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行经商。经商途中,危险重重,可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会一直等待着丈夫。在诗末她向丈夫发出这样的召唤: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无论你什么时候回来,都要先给我捎个信,只要接到你的来信,无论多远,哪怕是离家七百里外的长风沙我都会去迎接你。到这里女主人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这与那些怨恨失身误嫁、担心丈夫移情别恋的妻子有很大的不同,这里表现出的是一个自信美丽,勇于追求理想爱情和坚贞不渝的商人妇形象。

3、劳动女性

描写劳动女性的诗歌有《荆州歌》、《越女词》、《宿五松下荀媪家》。如《越女词》五首其三: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1](883页)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她们一边摇船一边唱歌,可见她们劳作时是多么的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想要出来又不出来,假装害羞,真是天真活泼极了,具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特征。

再如《宿五松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寞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1](760页)

这首诗是李白游五松山,借宿在一位贫苦老妇荀媪家,受到殷勤款待,亲眼目睹了农家的辛劳和贫苦,有感而作的。诗中诉说了劳动的艰难,倾吐了自己的感激和惭愧,流露出感人的真挚感情。李白作为盛唐的骄子,一直致力于描写年轻貌美女子的浪漫形象,但在天宝后期,他同时也注意到风雨将至时贫苦田家老妇的境遇,这与那些单纯歌咏前朝漂母的诗歌大为不同,这也是李白诗作的杰出之处。

4、勇妇

《东海有勇妇》和《秦女休行》主要描写的是妇女的反抗精神。

如《东海有勇妇》全诗用热烈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为夫报仇雪恨的勇妇形象。她“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蹶跃,三呼一交兵。斩首掉国门,践踏五藏行。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1](209页)为报夫仇,拜师学术,面对敌人,义愤填膺,替夫报仇,奋不顾身,将生死置之度外。她的壮举能和救父免于刑罚的缇萦和津吏女相比,她的勇敢胜过空斩仇衣的豫让和趁虚刺杀庆忌的要离。作为一个女子,能够在几招之内将仇人斩首,其勇敢不必说,在这勇敢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强不息,忠贞不渝、与夫生死与共的巾帼女子形象。

5、歌妓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是裘马轻狂,浪迹天涯,他的天涯孤旅必然缺乏妻子的情感慰藉。免不了借纵酒狎妓来满足自己的情感缺失。因此,妓女与酒都是他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赠段七娘》、《邯郸南亭观妓》、《东山吟》、《杨叛儿》、《对酒》、《示金陵子》、《出妓金陵子呈卢**首》、《陌上赠美人》、《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等,都在乐此不疲地描写歌妓。

《示金陵子》: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1](885页)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金陵子也就是住在金陵的一位歌妓。李白漫游金陵时,曾倾心于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因此写了这首极富情致的诗赠给她,并寄托了自己的心愿。作为一个歌姬,琴棋书画是必不可少的,她能弹出动人的曲子,引来路人窃听,也会说一口吴侬软语。李白曾带着她漫游林泉,其实他是效仿晋朝谢安,喻写自己的心愿。谢安曾隐居在山东会稽,后来搬到金陵居住,他便筑土山比拟东山,常常携妓在此游玩。“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谢安志在东山,李白志在林泉,寄托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及时行乐、放浪形骸的精神。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的事迹:云:“(太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按,谢灵运封康乐公,魏氏误以谢灵运为谢安),故世号李东山。”[1](885页)

在李白的笔下,他用宕逸轻灵之笔,清新洒脱之语言,刻画了一个是集美貌、才艺、气韵、情致于一身的金陵子,不落俗套,情意缠绵。没有着意于容貌、服饰和纤秾艳丽的色彩,避免了平庸。

《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1](172页)

《杨叛儿》原为北齐时的童谣,后来成为乐府诗题。李白此诗题材出自乐府《杨叛儿》。《杨叛儿》,即指以这篇乐府为代表的情歌。

在诗歌《杨叛儿》中, 由首句“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男方唱歌女方劝酒的融洽场景, 到“ 乌啼隐杨花, 君醉留妾家”,处处显示出盛唐时期, 女性冲破束缚, 思想解放、个性洋溢的色彩。作者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蔑视,更是自身要与诗中男主人公一样展现最本质的自我, 与诗中女主人公相携以欢再现人之本性的愿望。这样的女性形象, 鼓励着诗人以男性的自我立足于历史的潮流当中。诗人放荡不羁的性格与女主人公的大胆、开放是如出一辙的。

(四)其他

1、写给妻子的诗

在李白纵酒高歌的人生历程中,留给后人的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个浪漫洒脱、桀骜不驯,只顾踏歌行吟、杯酒纵欢的酒中仙,但我们忽略了即使这样一位豪迈的大诗人也有他柔情似水的一面。如《寄远十二首》其一 “三鸟别王母,衍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深意,古松交女萝……”([1](864页)通过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中字里行间都是诗人的真情流露,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浓浓相思之情。

《在浔阳非所寄内》是李白被系浔阳监狱时写给妻子宗氏的: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知登吴章岭,惜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相见若悲叹,哀场那可闻。[1](257页)

诗中把宗氏夫人比作像蔡文姬一样,写出了宗氏为营救自己出狱而四处奔走求告的行为与情行。表达了李白对宗氏的感激之情。正所谓患难见真情,也难怪李白是唐代诗人中最早最多的在诗篇中表现自己夫妻情深的诗人。

2、历史人物 如《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绾娃官,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1](763页)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出生于苎萝山的越国美女西施,她的容貌是连荷花见了都要羞愧的。在国难当头,她忍辱负重,以身献国,用美人计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情操,只可惜这位美女在破吴国后“千秋竟不还”,一个“竟”字表达了诗人对与绝世佳人不能相见的无限感慨和惋惜!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西施,勾践的“卧薪尝胆”也很难成就大业。

二、李白女诗中的政治寓托

毛诗以其儒家的诗论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诗歌与政治、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现实的反映。

即使在繁华的盛唐,也有很多人不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官场上就产生了许多怀才不遇的苦闷之人,他们的苦闷不能对统治者坦言,只能通过诗歌宣泄自己的抑郁之情。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统治者求贤若渴却又不能知人善任,这正如君王好美色但恩宠飘忽不定,一切都凭借君王的喜好决定你的荣辱。于是在此种情况下,士大夫和女子的遭遇是相通的。比如说孤臣必须知遇于明主才能施展才华,正如生性柔弱的女子只有遇到良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而臣子不小心触怒君王惨遭左迁流放,也正如女子年老色衰被丈夫抛弃的境遇一样,像那些不愿同流合污,廉洁奉公的士人又何尝不是象征那种冰清玉洁、高傲脱俗的美人。相反,君王对臣子的飘忽不定也如同绝色佳人可望而不可即。

因此,李白诗中也有不少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她们其实成了诗人内心思想或某种理念的代言人。“渴望报效— — 相思; 怀才不遇— — 美人迟暮;为臣王重用— — 宠幸;受冷落—— 薄情;遭排挤打击— — 弃妇”[5]。比如说“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2](《子夜四时歌其一》,254页)自比罗敷,心性高洁,志存高远。“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1](《子夜吴歌四首》,265页)像西施受到越王征求一样,自己也得到了君王的赏识。而另外一种则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示自己的遭谗被赐金放还。如:“君王虽爱峨嵋好,无奈宫中妒杀人。”[1](《玉壶吟》,254页)“自古妒峨嵋,胡沙埋皓齿。”[1](《于阗采花》,175页)

最典型的一首莫过于《怨歌行》: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2](247页)

李白以为班婕妤代言的名义,改写了《汉书》中的班婕妤,将她改写成盛唐风流诗人所理解的宫廷怨妇。此时的班婕妤不是作为一个刻板乏味的道德妇人,而是一个花容月貌,常伴君王的女子。但却被赵飞燕夺宠,最后落魄得把鹔鹴制作的大衣也拿去换酒,“寒苦不忍言”。

他借用失宠贵妇的身份,对左右人命运的君王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以后宫的骄度夺宠行为影射诗人所体验到的朝廷上的骄度夺宠行为,从而为自己受压抑的生存处境和受挫折的政治生涯,进行一番隐喻性的解释和宣泄。

除此李白还站在平民的立场做有讽刺诗《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1](138页)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这首诗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因为夫差早期发愤图强,振吴败越,但后期迷恋西施,沉湎声色,反致覆亡。这与玄宗的经历非常的相像。因此通过咏史抒发自己的不满,讽刺唐玄宗晚年,荒淫无道,昏庸无为。[2](257页)

三、与其他女性诗词的比较

1、与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描写由来已久,从《关雎》的“窈窕淑女”到汉乐府的《陌上桑》。但这些诗歌往往只重视的是女性题材的社会功能,忽略了女子本身。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出现了大量的宫体诗。所谓宫体诗就是“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6](114页)

宫体诗人注重对于女性外貌、形态的描写,对特定场合女性的关注,并且对女性媚态的描写一点都不含蓄。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前的道德屏障,女性美被看做是独立的美来被欣赏,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人们在阅读这些诗的时候就像在欣赏一幅幅美人图,不必考虑任何道德因素,不必担心女性的悲惨命运,不必为她们感到伤心难过,她们不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那样有着悲惨凄凉的故事,她们仅凭本身的美打动人,无论是从容貌、动作、表情,还是衣食住行甚至或周围的自然环境都具有打动人心的美。所以,宫体诗结束了“闺怨”这种传统的模式而对于女性的描写开拓了新的空间。李白的诗歌中也有对女性美的描写,如《清平调三首》。以诗来表现杨贵妃的花容月貌、情思情感。

虽说宫体诗对于女性美的关注是一种突破,而且这种女性美的描写也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然而这类诗读多了,就让人觉得厌倦腻味,没有品位的余地。他们只是单纯的描写而毫无寄托,如

可怜称二八,逐节似飞鸿。悬胜河阳伎,暗与淮南通。入行看履进,转面望鬟空。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上客何须起,啼乌曲未终。[6](萧纲《咏舞二首》其二,115页)

蛾月渐成光,燕姬戏小堂。胡舞开春阁,铃盘出步廊。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树交临舞席,荷生夹妓航。竹密无分影,花疏有异香。举杯聊传神,欢兹乐未央。[6]((萧绎《夕出通波阁下观妓》,115页)

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只是把女性当成外物来描写,女性的情感、追求、悲欢,都在关照的对象之外且描写的女性主要是以宫廷女子为主。相比之下,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就显得有血有肉以及丰富饱满些。在李白笔下,从天上的神女到地上的宫廷女子,再到民间女子。哪个不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她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情感。诗人不需要描写华丽的衣饰,也不需要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来揭示人物的情感,使我们看到一个个不一样的女子。

同样是描写一种女性,宫体诗人和李白表现出来的形象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梁武帝的《采菱曲》中写到“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3],这位诗人笔下的采菱女是贵气逼人的,想来是诗人身居高位,不了解民间的疾苦,空凭想象,将采菱女想象成自己平时看到的贵族女子。

而李白笔下的采莲女却是天真活泼,“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1](188页)采莲女一边划着船,一边唱着歌,是那么豪爽自然,活泼可爱,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情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趣。最后一个“笑”字,更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妩媚,令客人不胜神往。没有外貌衣物的描写,仅凭几个动作就刻画出她们的自然纯真的天性,具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特征。

宫体诗中多写闺怨春怨,但这些女性多无反抗精神,她们在遭遇丈夫的冷遇时,多半是忍气吞声,只知道唉声叹气,自怜自伤,不敢与带给她们不幸的男子作斗争。就算在诗中在诗中表现出些淡淡的哀愁,可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自诉,不敢对男子特别是君王有一丝的怨愤。

即使有些淡淡的怨恨,表现在诗句中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自诉,并没有将矛头指向带给他们不幸的男子。如梁武帝的《拟明月照高楼》,写失宠的后妃,先是把自己的生活境遇写得悲悲戚戚,然后进行一番自怜自伤,“筵思照孤影,凄怨还自怜。台镜早生尘,匣琴又无弦。”[5](1449页),即便如此,仍不敢起来大胆反抗,连对君王的一丝的怨愤都没有,只是抱着一厢情愿的幻想“愿为铜铁辔,以感长乐前”,企图做牛做马挽回君王的恩宠,其独自啜泣的孱弱形象只能让人掬一把同情泪而已,没有人能救她。

相比之下,李白笔下的女性就显得比较的有反抗精神。如:《秦女休行》和《东海有勇妇》就描写了勇敢刚烈、不畏强暴、敢于与封建社会做斗争的女性形象。

从宫体诗人和李白对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我们看到宫体诗人作为贵族,高高在上,视女子为玩物,以一种猎艳和不健康的心态描写女子,刻画的女子只是像一件摆设,毫无灵气可言。而李白则是以平等的姿态,怀着对女性的尊重,用深情的笔调刻画出一个个值得我们可歌可泣可怜可叹的女子形象。李白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在于怀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关爱下层劳动人民,尊重人格的独立与生命的尊严,与其他诗人的相较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是自由、平等、个性鲜明的,可见女性在盛唐的地位是较高的。

2、与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花间词塑造的女性形象善于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发掘人物细致入微的个性心理,将女性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剖析出来。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如韦庄的《思帝乡》其二写“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7](120页)的多情少女,在道路上看到一个俊俏风流的少年,便要以身相许,并决绝表示“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样的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是相当少见的。说明花间词中女性由甘为男性的玩物渐渐走向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以自我观照世界,这种意识表现出来就是大量莫名的惆怅。比如:“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7](温庭筠《遐方怨》其二,66页)“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7](温庭筠《荷叶杯》其三,76页)“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7](温庭筠《河渎神》其一,61页)这些莫名的惆怅让我们了解到她们那颗敏感的心,虽有无病呻吟之嫌,可是却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自己思想的女子,而不再是供男子欣赏的一个花瓶,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心灵提供了可能,开拓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但这些特点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没有多大的体现,李白作品中妇女诗表现的主旨大多是与自身命运发展相符合的,其实也是男权话语建构的结果。并没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存在,这是李白诗的一大缺失,也是时代的局限。

不过花间词塑造的女性形象非常的少,大多是描写大胆追求爱情,或是伤春哀愁的闺情女子。相较之下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类型就非常丰富且个性鲜明,李白诗中的女性形象除了闺情女子,还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侠女、勇妇、女英雄、奔妇、女道士等。这些形象大都敢爱敢恨、嫉恶如仇、豪爽泼藻、性格鲜活,均是不同于儒家闺范的女性。如同样是描写征人妇,在温庭筠笔下她们 8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永远是香艳的,有着美丽的衣饰,幽怨的思绪„„像《蕃女怨》中描写的“砖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鏃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7](74页)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只是看到那个美妇的哀怨和相思。而李白则站在百姓的立场,深深揭露了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以无情的笔触控诉战争,使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不像花间词词人连战争都写得那么美,美得让我们忘了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只记得那个少妇的惆怅。

四、在盛唐背景下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的新特点

(一)李白女性诗中出现的新形象

1、胡姬

唐代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战乱的局面,到了李世民时出现了盛世,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时代,南北开始出现了融合。

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唐代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女性,极大地丰富了和扩展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卖酒的胡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1](《樽酒行》,254页)“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醉入胡姬酒肆中。”[1](254页)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热闹的的酒肆爽朗的胡姬,来来往往的商人。在胡姬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朝代极富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既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而是来自西北,带着豪放和青春活力的女子。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的女子不再是被约束在深闺里的女子,她们也可以像男子那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不再依靠男人。同时通过这些女子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蓬勃气象。

除此,唐女子也纷纷效仿胡姬穿胡服骑射,李诗中《幽州胡马客歌》的“妇女马上笑,花月醉雕鞍”[1](254页)便是最好的证明。

2、勇妇

唐代女性形象不仅是感情丰富,而且勇敢豪侠。如李白的《秦女休行》“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轻昼杀仇家。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直上西山去,关吏相邀遮。”[1](234页)歌颂秦氏女报仇杀仇家的侠肝义胆,一改封建社会女性怨而不怒、怒而不言、言而不行的软弱受侮的旧态,而树立了一个手起刀落、勇杀仇敌的女性形象,勇毅刚烈,不畏强暴,真是可敬可佩。

3、商人妇

其《江夏行》写商妇云:“不如轻薄儿,旦暮长追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1](336页)在那年代敢于说出这种话的女子无疑是具有反叛性的。且该诗最早在封建正统文学中透露出一些市民气息,是《琵琶行》等作品的先驱。

(二)李白女性诗中女子的地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使得统治者对其统治较为开放和开明。对待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能够表现出一些宽容和尊重。使得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地位较前代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了。况且,唐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儒释道三家鼎立,儒家的传统礼制对人性的禁锢力量相对减弱。唐代上承北朝的遗风及唐初以来民族融合的影响,女性有较高的地位,加上武则天登基做皇帝,这使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种世风影响下,人们普遍珍视生命本体,于是对女性美的发现和礼赞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李白讴歌女性美,带有唯美的色彩,是对生命本体的无比珍视。生命本体本来是审美的对象,佳丽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是李白不仅欣赏女子的容颜更欣赏她们的气质、纯真、才情之美,他把这些女子放置于自然中,如《越女词》五首,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为后人开创了道路。赵昌平先生在《李白性格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说:“李白对妇女的歌吟不仅扫去凄凉的脂粉气色情味,甚至不局限一般所谓‘对妇女命运的同情’,李白妇人诗所尤其欣赏的是对天然天的礼赞。”[8] 其次,对底层命运的深切关怀。李白大量地描写佳丽形象,尤其是描写下层妇女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唐代社会妇女的地位相对有所改善,这是无疑的,但总的来说她们还是处于社会的底层,自从孔子提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观点以来,女性没有真正的翻身过。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是男人的附属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些思妇和弃妇无不体现了男子的绝情,女子的地位低下。凭什么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就得忍受丈夫的冷落。

面对这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李白一洒同情之泪,写下了很多让人心酸的弃妇诗。他同情下层劳动妇女,对每一个不幸的女性都表达了自己最诚挚的感情。面对《寒女吟》中的弃妇,诗人“悲歌泪如雨”; 面对《白头吟》中还抱有幻想的女子,李白当头一喝“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可看到生活凄苦的征人妇诗人又不禁为她们呼号“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在诗中替女子代言,并如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和感情,尤其把她们写得这样可怜可敬可爱,这无疑向社会宣告:妇女绝不是男子的附属品,也不是天生卑贱的奴隶,而是具有自己思想和感情的美丽化身。

胡姬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开放性和和统治者的兼容并蓄。女性可以在外抛头露面,卖酒养家,为这个封建社会添加了一抹亮色,说明女子也可以撑起半边天。

在李白的诗中,他尊重妇女的,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描写女性。如《东海有勇妇》中说:“十男如不肖, 不如一女英。”还有《寒女吟》中的女子面对丈夫无情,毅然说出“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的誓言,这种勇敢果断的女子是很少见的,说明了李白具有相当进步的妇女观,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女性的深切关爱和热情礼赞:她们是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己价值的人,甚至还可以说是最瑰丽的生命之花,美的化身。

致谢语

毕业论文撰写将接近尾声,也意味着紧张、充实而又难忘的大学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内心充满了种种不舍,可是这一路走来因为有你们的陪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李白诗中的妇女形象前人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要想写出新意非常不易。但是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们的宝贵意见和家人的鼓励,使我获得了巨大的前进动力。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曾毅老师,在我的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以及修改过程中都给了我精心的指导,让我从迷茫中找到了方向。每次修改后发过去的论文都能及时得到你的细心指导,即使你的工作繁忙,也会及时抽出时间为我们指正。你那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和渊博的专业水平、正直、治学严谨的精神都深深感染着我,以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当中,我都会以你为学习的榜样。

同时我还要感谢这四年来为我授课的各位老师,千言万语只有一句: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的呕心沥血和孜孜不倦,我们在一天天成长,终有一天会成为参天大树。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乔桑、夏雪主编.李白全集[M].北京:珠海出版社,1996.[2]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3]郑晓明.宫体诗与花间词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王宝琴.花容月貌玉颜春心——李白妇女诗意象群论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许夙慧.从女性视角下窥探李白妇女诗的男权意识[J].中国古代研究,2001(3).[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版.[7](唐)温庭筠、(五代)韦庄著、刘尊明注评.温庭筠韦庄词选[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2.[8]赵昌平.李白性格及其文化内涵[J].唐代文学论丛,1987.Analysis of The Female Image in Li Bai's Poems

ZHU Ying-me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ormal)professional 2009 Chongqing wanzhou 404,100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female images in Li Bai's poems.According to the type, we can divide the female images in Li Bail’s poems into three groups: the goddess, the palace women, the lower female.I think these female images contain Li Bai's political sustenance, not only with the images of women in palace poems and poetry on women are different, but also represent the cultural style of Tang dynasty.[Key words] Li Bai female poetry image type contrast

a new image

第四篇:论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李白既是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骑士,又是盛唐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他的报国理想在供奉翰林三年的时间里,现实无情地将它粉碎了。离开长安后,他心情非常苦闷,但他依然关心国事,他的诗作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政治理想的讴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郊游生活的抒写,同时也渐增加了揭露玄宗后期政治黑暗和安史叛军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容。诗作表现出来的内容与风格,时而现实,时而虚幻,时而浓烈,时而淡远,时而恬静,时而雄放。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反映思妇、商妇、弃妇、宫女生活的诗歌,从中表现了李白关心妇女命运的可贵探索和他的鲜明的爱情观,具有超出同时代作家的远见卓识。总体而言,思妇、商妇诗和弃妇诗呈现悲凄、哀愁的基调;歌唱爱情的诗作则热情奔放,从中反映盛唐社会妇女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借男女爱情抒身世之慨的诗歌则寄慨遥深,意味绵长而曲折。

1、思妇

李白有相当数量描摹思妇心理的诗作,他常借夫妇离别及风雪云草之景,抒发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从中反映盛唐社会现实内容。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统治阶级整军习武,为国立功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一种光荣感很自然地从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但至天宝年间,统治者好大喜功,轻起边战,百姓则苦不堪言。由此而产生相当数目的闺怨诗。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描绘了一幅秋夜朗月下长安女子捣衣图。明月之下,女子在一起捣衣。月光挑起思妇对丈夫的怀念,砧声此起彼伏,这“秋声”又何尝不会撩起思夫之苦呢?秋风惹人思,良人几时回?一样牵引起思妇的心头之痛。“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更强烈地表现出这些捣衣女子希求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作者巧妙地把画面形象地呈现出来,创造出回肠荡气,动人心弦的诗境,并于画面之中蕴含了捣衣女子的共同心理和心声。

如果说《秋歌》以间接形式塑造了一群思妇形象表达怀思良人之意的话,《冬歌》则是从个体形象角度去加以表现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女子的焦急心理,一个“赶”字不从正面写出,而由“明朝驿使发”引出,作者又抓住“冷”字,令思妇想到北地的彻寒,希望驿使早捎衣给丈夫。顾不得抽针的“冷”,剪刀冷得难于把住,但为了良人御寒,“一夜絮征袍”又算得了什么呢?衣做好了,良人几时可收到呢?逼切地写出女子迫不及待的心理,足见她对丈夫是何等的深情呵!诗人通过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思妇形象。

此外,《独不见》中的“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春思》中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秋思》中的“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等,均从不同角度展现思妇怀夫之痛。善于借景抒情,情寓景中,这是李白创造抒情诗意的常用手法。李白还有些从劳动过程中激发思夫之情的诗作,如《荆州歌》中思妇告诉丈夫,家中麦子熟了,茧也长成蛾子了,她非常想念丈夫,一听到布谷鸟叫,她就方寸已乱,把一个感情细腻的劳动女子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黄葛篇》中女主人公勤劳辛苦,采来葛茎,纺织制衣,寄给日南的丈夫,她叫丈夫要好好珍惜她的劳动成果,“此物最想思”,深情的女子借此表达她的思夫之情。这两首较之前两首,并不以明艳、华丽见长,也无奔放雄浑的气势,却让我们领略到李白诗歌质朴、自然的另一个面貌。

2、商妇

商妇生活也同思妇题材一样在李白女性题材中占突出地位,其中当推《长干行》和《江夏行》为代表。

《长干行》是一篇商妇怀远的名作。诗人在叙事之中极为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景联缀成为完整的艺术整体。描写初婚情景,笔触细腻,女主人由“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少女羞涩而为婚后的炽热爱恋。丈夫经商远行,她为丈夫路途艰险而担惊受怕。诗人以“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这些写景语句,抒写少妇饱受刻骨相思的煎熬,感叹岁月流逝,红颜憔悴。她急盼夫归,希望丈夫回来前来个信,她就是去七百里远的长风沙接他,也不会觉得路远。诗中的女子感情温柔、细腻,婉转而缠绵,刻画生动而完整。

《江夏行》女子的个性化心理更为强烈,起伏波澜,通篇充满了“怨”味。一开始她就直言嫁夫的目的在于“得免长相思”,旋即描写了商妇的悔恨心理。围绕着嫁商贾“却愁苦”叙说个中原因:丈夫常在外,言而失信。邻人丈夫常回家来,牵扯起她内心的责怨。她看见船上红妆二八的当垆女,一种为人妻子的寂寞油然而生,相思急切这情到了“对镜使垂泪,逢人便欲啼”的地境地。女子个性表现出反抗性,愤语喷然而出:“不如轻薄儿,旦幕长追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因此,《长干行》取片断而合艺术整体,《江夏行》则是贯以女主人公所见所感而创造的艺术境界。两首诗都注意情景结合,刻画细致入微的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相比较而言,《长干行》结构严谨,《江夏行》更注重意识的流动,情感的渲泄。

3、宫女

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也是李白女性形象诗歌的一大内容。在《玉阶怨》诗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人着力描写了一个幽闭深宫的妇女的苦闷。全诗抓住宫女的神态和动作。表现深宫女子希望君王垂幸而绝望已极的痛苦。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第二句云露侵罗袜,则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云却下水晶帘,则羊车之绝望可知。第四句云隔帘望月,则虚帷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这种以抒情之笔状人的表现手法,使诗境含蓄,耐人寻味。在《长门怨》二首中:“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两首同是表现宫人愁怨的主题,但前首是通篇写景,不见人物,人物如在画外,呼之欲出。“挂”字,“流”字均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可见宫女的处境。宫女风月起愁,月光满地,遍地是愁,使人不必见人即觉宫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了。第二首则侧重于言情,以我观物,缘情写景。可怜的宫女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她已记不得人间还有春天了,住的房子里尘土萧瑟。从季节环境上描写宫女的感受,再又以对月光的感受以见其深愁之苦。

由此可见,李白是以悲悯笔调抒写这些在人间地狱深宫中过着凄凉孤寂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的,对腐朽的封建妃嫔制度不啻是一个强烈的抨击。诗人站在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立场上,关注她们,抒写她们的生活,对她们的不幸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

4、弃妇

在李白的诗中,他的《白头吟》、《妾薄命》便揭露了女子被遗弃的社会现象,诗人由历史上的陈阿娇与汉武帝,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提出了他的爱情观念。《白头吟》一诗中,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同生共守,白头偕老,女子忠于爱情,男子用情专一,得意钟守爱情,贫贱患难与共,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在《妾薄命》的诗中,诗人告诉世人,以色取人的爱情是并不长久的,夫妻之间没有真诚健康的感情基础,生活是不能圆满的。

《白头吟》、《妾薄命》警钟长鸣,劝言世人,《杨叛儿》和《夜坐吟》则更多告诉我们理想的爱情是怎样的。《杨叛儿》热情如火,男歌唱,女劝酒,感情融洽,柔情蜜意。“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男女双方的相爱写得极致,意趣完美。《夜坐吟》中的男女主人公欢会灯下,“歌有声,妾有情,”双方情感投合,这也告诉我们,男女双方爱情要建立在双方理解,感情很契合的基础上。诗人把男女相爱写得如此火热,鲜明,独具个性,正说明诗人具有超人的胆识和过人的勇气。李白“戏万乘若僚友”,“揶扬九重万圣主,谑浪赤墀青琐贤”,他连皇帝权贵都视若无物,这些充满反抗和叛逆精神的女性诗歌出自他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5、美人

李白也有一些诗中借“美人”来抒寄他个人身世和和家国之事的感慨。《远别离》中,他通过娥皇、女英与舜的爱情故事,表现自己对政治危机的忧念。“欲言则惧祸及已,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物借指耳。”而在《长相思》中,李白也是借思念“美人”来表达他离开长安后对朝廷的怀念,说明诗人虽离开了朝廷,但仍记挂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希望又能“仰天大笑出门去”,为国建功立业。然而诗人感到前路茫茫,“孤灯不明愁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对他而言已是“如花隔云端”了。诗人仿佛只是描写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但“美人”在诗中已有某种暗示和寓托,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又不能实现的苦闷。《美人出南国》(《古风·其四十九》)中,“美人“则是诗人的自喻,她美貌惊人,能歌善舞,却无从展现才华,还受群小的嫉恨。这也正是诗人长安生活的写照,有志不能伸,怀才而不遇,终遭群小排斥,嫉恨而离开长安。诗中正是借助于传统的“香草美人“手法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李白选择女性生活入诗,恰恰表现了他切入生活的独特视角,他能够大胆地描写她们的心理、愿望、洞察入微,并进行热烈的歌颂或含泪的同情,充分表现李白爱情幸福观念的可贵。“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斯人虽已去,然而他的“光焰”永无长留,让我们永远记住李白和他笔下的那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吧!

第五篇:李白诗歌浅析

李白诗歌浅析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思想性格: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理想化了。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自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他的明朗、自信、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从诗人一生来看,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屈居逆境,诗人的襟怀始终是豁达开朗,纵有忧愁,亦不是愁眉不展,哀痛欲绝,而是忧愁缠绕之中,能独立派遣、寻找欢乐,驱散愁云,这就显示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豁达的性格灌输到诗作中,就必须使自己作品的风格变得豪放雄迈、明朗潇洒、落拓不羁。

二、李白的艺术个性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发的火山。

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豪放雄壮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司空图在《诗品》中用“吞吐大荒”、“处得以狂”来形容豪放的情状;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来描绘豪放的气势。

就主体而言,李白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气度、骨力等内在的素质必然表现在作品中,显现在风格上,从而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出格夸张;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放不羁。

就客体而言,李白描写对象,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美,或者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表现出如下的特点: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限。

李白的诗歌确实带有一种雄壮之气。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例如《蜀道难》感情就特别强烈,写到激情处,甚至当头棒喝蜀道上的行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感情也十分强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豪壮的情怀,可以说正是李白诗歌的基调。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1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2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

3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象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写山势高危,行路艰难,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上有突兀而立的高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挡住了太阳的运行;下有深不可测的河川,冲波激浪,曲折回旋,展露骇人的声势。这两句融夸张和神话为一体,直写山高川险,突出蜀道艰险难行。接着又借黄鹤和猿猱来反衬山势高危,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三)飘逸洒脱

杜甫《春日忆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诗评)苏轼《东坡题跋〃书李太白诗》也说:“李白诗飘逸绝尘。”所谓飘逸,既是指李白浪漫洒脱的风采,也是指其诗歌超脱、潇洒的一种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蔑视礼法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折光反映。李白现存诗900 余首,其诗作内容丰富,意象繁多。据前人统计,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共出现76 次,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 处。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那样纯洁、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明月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或者说正是由于李白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他的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四)天真率直

李白《古风》其一云:“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三十四云:“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论诗主张“清真”,反对字雕句琢,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杜甫也称赞他“嗜酒见天真”,可见李白具有天真的个性。的确,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他的“天真”,是一种天然之真,是开朗与豁达,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是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

(五)清新自然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明快,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称誉别人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好可用来说明诗人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这些诗句无不清新秀美,自然天成。李白还有些诗句写得很豪壮,甚至用散文句式入诗,但也同样非常自然,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等。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下载李白女性诗歌探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女性诗歌探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性诗歌大全

    女性诗歌.txt你无法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无法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改变生命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 概要:诗歌作为心灵的一......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有极其丰富的瑰丽珍宝。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犹如天上璀璨的明星,闪发出迷人的光芒。长期以来,由于......

    论李白诗歌

    论李白诗歌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班级:汉文姓名:杜佳彦学号: 2012级2班 2012504010 唐诗专题课程论文论李白诗歌 摘要: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江苏省洪泽县中学 张宝玉 【高考题例】 ㈠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

    李白诗歌鉴赏(经典)

    李白诗歌鉴赏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

    李白诗歌教学

    李白诗歌教学 1、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

    李白诗歌专题阅读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写在前面的话: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高一一班 贾卓冉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李白,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李白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