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 金粉世家 冷清秋的人物形象
论张恨水<金粉世家>冷清秋的人物形象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先生小说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冷清秋是作品鼎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女性,她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她有自主的现代意识并符合现代的审美意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冷清秋人如其名,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看中了一个富家公子金燕西,嫁入豪门,从此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冷清秋这个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悲剧人物形象,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自觉的反抗意识,又有梦醒后的无路可走的迷惘与无奈。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奥秘,而且也传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酸楚与无奈。
一、冷清秋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范
冷清秋可以说是20世纪初现代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物。也许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来,冷清秋的人物形象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的描写还不够深刻,她和金燕西的爱情经历也是通俗小说常见的一见钟情的模式,但是小说的重点脱离了在经历磨难上挖掘它的悲剧意蕴,而是把重点放在大团圆后如何能够通过内在感情的冲突显现人生的无常上。在冷清秋身上,凝聚了传统女子的诸多美德,有人把《金粉世家》比作民国的《红楼梦》,同时把冷清秋比作薛宝钗,又把冷清秋与林黛玉相比。作为一个传统女子,冷清秋具有与林黛玉一样的聪慧,喜静,好读书,多愁善感,忍辱落泪;同时冷清秋又具有薛宝钗的宽厚、大度和较强的处事能力。事实上,冷清秋不仅融合了二者的性格特征,而且在发展程度上高于二者。林黛玉身心病弱,偏激狭隘,不为世人所容;薛宝钗假仁假义,克己复礼,不被后人认可。而冷清秋完美的传统女子形象,不仅受重于当世,也令后人赞扬不已:她是传统女子的楷模。作为 知 识 女性的代表,“才气”在冷清秋身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再是吟花诵月的附庸风雅,也不是无病呻吟的雕文酌句,而是用知识来武装头脑,用知识来认识社会,认识家庭、婚姻、道德。
在评价冷清秋的时候,有人曾说她具有林黛玉的才情。的确,冷清秋确实才气逼人。这种现代美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外在的物质表现上,而且还体现在颇具现代意识的婚姻上。《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盛衰败史为经,以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金家七少爷金燕西的爱情故事为纬,通过家庭折射社会,又通过社会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见钟情,而且光明正大地自由恋爱。虽然是重才,但不是满口词章的充满酸腐气的大家闺秀,而是具有“新知识”和实实在在治家本领的现代女性。冷清秋的才艺、诗情、操守,既有东方式的传统风范,又具有现代女性的气质。在与金燕西的交往中,始终不卑不亢,没有取悦与献媚,追求一种自然而率真的感情。正是他身上散发出的超然与洒脱,战胜了身份和地位都远在她之上的富家小姐,征服了金府。冷清秋对自己的婚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冷清秋看来,自己敢上嫁总理之子,并不是因为容貌等外在条件。而金燕西喜欢她,主要是因为他的朴实温和顺从。同时冷清秋也承认,自己是个文学有功底,常识又丰富的女子,受着物质和虚荣的诱惑,就把持不住嫁给燕西了。联系到这一点,冷清秋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婚姻感到一种潜在的危机:“只要燕西肯花钱,女子们总是愿意屈服在金钱势力之下,不受他引诱的,恐怕很少。”
在《金粉世家》中,金燕西对冷清秋的爱情已超越了门第之见。燕西在向清秋的表白中,信誓旦旦:“婚姻问题是我们的事,与他们什么相干?只要你爱我,我爱你,这婚约就算成立了。”并声称:“在我们的爱情上,根本没有什么贫富而言。”连豪门的女主人金太太也申明:“我就不主张儿女的婚姻,要论什么门第,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里穷得没饭吃呢,那也没有关系,我们是娶人家孩子,不是娶人家门第。”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在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等级制度的大家庭,婚姻的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如此普遍,那么出身和地位都差异很大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周折就结婚也很正常了。如果说他们符合现代婚姻理念,那么他们的离异更多了一份对婚姻实质的理解。他们讲求爱情的实质而不在乎爱情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了现代意识。在冷清秋的爱情观中,相爱的人有更多的人格独立和理性思索,爱情的基础并不是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而是基于情感上的心心相印,蕴涵着平民世界的浓浓真情,爱情的背叛也并没有导致主人公的自杀或者自暴自弃,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这种对婚姻爱情和独立人格的追求无疑具有现代精神。
二、冷清秋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女性
冷清秋作为独生女生活在偏僻落花胡同中冷宅,她所具有的悲剧命运在她的婚前就已经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如单亲的家庭环境,在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儒学、佛学思想的双重影响等等,只是从冷清秋结婚的那一刻她的悲剧命运更加突显罢了。金燕西毫无节制的腐朽生活又一次次的使得冷清秋倍感失落。于是冷清秋开始外出教书,却被金家认为败坏了家族的声誉。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无法容忍清秋的反叛,也无法理解清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瞎折腾。吵架成为金燕西与清秋之间的唯一交流,她选择了闭门礼佛,想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自由。一场大火烧毁了阁楼,冷清秋携子出走了,诀别了对金燕西的眷恋。
悲剧的“残缺不全”,突破了传统的中和之美。冷清秋是美的,它的美体现在她的容貌上,虽不闭月羞花,但也清新脱俗,不同凡响;冷清秋,人如其名,清丽秀雅、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她的美体现在行动上,端庄秀丽,光明磊落,不卑不亢;她的美体现在灵魂上,对一切的世俗凡事得包容与理解,对所有的人的关爱和体恤。对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的成功处理,是冷清秋作为优秀传统女子形象的一个亮点。在金家大院,诸房为了争夺家产,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闹得不可收拾。而冷清秋总能泰然处之。她颇受婆婆的青睐,和燕西闹别扭时,婆婆总站在她这一边替她说话;同时她也倍受燕西姐姐的喜欢,又很受燕西嫂子的尊重。她身上似乎只有传统女子的美德,而无传统女子的恶习。除了燕西三嫂这个天然之敌外,冷清秋能很好地见容于金家。因此她赢得了金府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人的信赖,这一点与《红楼梦》的薛宝钗相比,冷清秋的协调能力似乎又在薛宝钗之上。薛宝钗靠小恩小惠,而冷清秋靠的是个人魅力,是传统女子的思想人格魅力。
用张恨水先生的话说,她是“才纳古今”,就连金凤举也称赞她,“真是看不出来,一个十几岁的女子,有这样好的文字,前途实在未可限量。”因为才气,金燕西的四姐道之、五姐敏之、六姐润之才力促冷清秋和金燕西二人的婚姻;也因为才气,金燕西的父亲才认可了冷清秋和金燕西二人的结合。然而这种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冷清秋日后的宿命。凭借才气,冷清秋获得了金府上下大大小小的认可,于是,她与金燕西夫妻间正常的争吵,也就由于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而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最后的反目成仇、形同陌路,这就大大增加了冷清秋的悲剧意味。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女子无才便是福,尤其在当时的年代。大抵有才气的女子,都自有一份傲骨,自有一份思想和见地,也便很难唯喏于公婆丈夫之间,做个顺民。尽管冷清秋是勇敢的,但她的思想存在着局限性。冷清秋接受了正规的新式教育,具备一定的新思想,但她也受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不愿抛头露面,怕被金家人发现。所以要清秋做女强人或再嫁,这并不符合她的个性。而且清秋也没有出过洋,更没有受过革命教育。若要清秋凭借自身优势和才华,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做秋瑾般的勇者,彻底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而实现自我的彻底解放,她还没有如此高的觉悟。冷清秋在出走之后并没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沦落到卖字画的地步,不得不让人喟叹。在儒家思想与佛学思想二者思想的冲突中,冷清秋的婚姻走向了悲剧的终结
冷清秋对爱情的向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妥协,正是年轻一代的价值和美的体现。因此,无论从外表还是灵魂上他都符合传统美德。然而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却在有了婚姻的同时失去了爱情。这其中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她自身的性格因素。冷清秋原本有知识、有独立生活所具备的一切条件,但她为什么要选择与自己门不当户不对的金家七少爷呢?我想还是有些许的虚荣心在作祟,她没有完全明白爱情为何物,不完全了解金燕西的为人就与其结婚。以为爱情可以维系实实在在的婚姻。而事实并非如此。穷人和富人的手永远无法握在一起的,作为作者所推崇的道德美的冷清秋,她所遭受的不公在赢得了读者的同情的同时,也遭受了读者的质疑,冷清秋的悲剧不仅是命运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虽然宽容和矜持的性格特点,是冷清秋形象的主要元素。用敏之的话说,冷清秋是个贤人,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埋怨别人。当然受传统道德影响,冷清秋的思想性格中也有不少负面因素。遇事消极便是其一。冷清秋遭遇始乱终弃的情感打击,当婚姻出现裂痕时,冷清秋不是积极挽救,而是消极地对抗,自己把自己囚禁到与世隔绝的小圈子里,直到最后,金燕西还是爱她的,假如他们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相互理解,少一点不必要的猜疑,也不会导致最终的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渗透着作家的人生理想。
三、冷清秋具有对封建思想的反抗意识
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冷清秋走进金府,去见证金府内部一切的腐败衰落。冷清秋进金府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样,而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冷清秋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但最终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而是以一个避世者的姿态离开了金府。作为一位玉雪聪慧、清新可人、端庄娴静、知书达理的才女,冷清秋的清高注定了她不会屈从于所谓的上流社会。新式的思维和卓越的才华使她有着区别于传统女性的现代意识,当然,也招来了别人的不满与排挤。一位中西合璧的近代知识女性,必然会被有着浓郁封建色彩的家庭所不容,于是悲剧上演了。在男权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社会中,女性只能处在被扭曲、被压抑、被异化的“他者”地位,概莫能外。冷清秋身上所散发的现代气息促使她试图反抗,试图改变,而残酷的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一个被黑暗笼罩着的社会,堕落的豪门家族虽已风雨飘摇,但也不是如同蚂蚁般弱小的冷清秋所能左右的,因为那种落后的观念毕竟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冷清秋的反抗终究只能是以卵击石,落得个粉身碎骨的结局。冷清秋还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婚后,金燕西常与冷清秋争吵,在金燕西看来,冷清秋到了金家,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们的,就应该一切顺从他,而且还常用难听的语言来刺击冷清秋。冷清秋没有因此妥协,而是把戒指扔还,并指着燕西说道:“你就这样量定我了么,我今天就恢复原来的面目,不用你金家一点东西,这是你的戒指,你拿去”。《金粉世家》中的金家虽是一个旧式大家庭,但它注入了一丝民主的空气,婚姻上让儿女自由,对待脾女也给些民主,而主人公冷清秋身上更体现了不同于旧式妇女的新思想。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和金燕西的冲突来源于彼此的出身以及习惯的不同,来源于燕西对于生活态度的极端不负责任和清秋自身性格的孤傲。在冷清秋看来,作为一个女人,不被人看重,就是因为她没有知识,不能做事。而金燕西却以为,女子无非是主持家政,管理柴米油盐的小事。两人在对于生活的理解上表现出的思想差异因为越来越多的婚后琐事而突显。冷清秋认为,金燕西之所以会选择她,就是看中了她的才气。她想凭着自己的才气来改变金燕西,而观念的差异使冷清秋根本无法改变,或者说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毕竟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决非一朝之功,改变也决非一夕之事。最后,冷清秋还是不堪忍受金燕西的人格侮辱,义无返顾的提出离婚,离家出走了。冷清秋的才气也铸就了她的敏感,任何芝麻大的小事都有可能让她心酸、心痛,甚至心冷。因此,白秀珠和王玉芬的挑拨离间有了可趁之机,飞短流长,虽然这是冷、金二人分手的外在因素,但毕竟在客观上还是为其婚姻破裂增添了一个砝码。如果冷清秋是个全无才气的女子,她会很自然的顺从于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像佩芳和玉芬一样打着小算盘,对丈夫花天酒地的寄生虫式的生活采取鸵鸟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概也就能守住这桩婚姻了。看来,冷清秋的清高性格还源于她的才气,源于她那“不适时”的才气。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做一个才女,也是件悲哀的事情。清秋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常见的宁折不弯的精神使她最终怀着对婚姻的绝望而离家出走。按照常人的思路,冷清秋可以选择留下来,虽然不会大富大贵,最起码也可以衣食无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冷清秋可以忍,可是清秋偏偏选择了离开,并且这种离开暗含着一种看破红尘的意思,是主动放弃,无疑也包含了对男权统治下的社会的无声反抗,对自我情感归宿的叩问。可以说使冷清秋留下来的是“爱”,迫使她离开的也是“爱”,并且这“爱”是忠贞不渝的。由于冷清秋向往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不顾金家的家规而外出教书。这本是普通人家最常见的体面谋生手段,但是在金家却掀起了轩然大波,认为冷清秋败坏了金家的声誉,因为金家的女人是不需要外出做工的,他们需要的不是独立自主的意识,而要的是什么都不用干的,但是有一点就是千万不能坏了规矩。嫁入金家的冷清秋非常不适应少奶奶的体面生活,非常反感本来就是如此的燕西的堕落生活,也就非常向往过去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所以她勇敢的走出去。但是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无法接受冷清秋的“反叛”,也无法理解清秋的瞎折腾。自古以来,女性的命运就是被局限于规矩的束缚下。敢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实现女性生活上的自立自强。冷清秋曾想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厮守一生。她的温柔善良等美德是十分耀眼的,但当冷清秋爱情失落时,却自己主动提出离婚。当这一要求受到拒绝时,就逃离金家,靠自己的双手,在大街上“书春”卖字,走上“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自食其力的道路。同《伤逝》中的子君相比,冷清秋有“现代女性强烈的经济自立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依赖于丈夫身上,在爱情破灭后,主动提出离婚,脱离金家,谋生自救。她比子君更有自主意识、自强能力,她没有重蹈子君的自杀的悲剧,而是以自己的斗争,活出了一片天地。较之于《日出》中的陈白露,“她更为朴实清高,洁身自爱,出淤泥不染,具有传统女性吃苦耐劳的韧劲”。她出走后,没有像陈白露一下沦为妓女,堕落得不成样子,而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劳动,“书春”为生,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冷清秋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又试图与男权文化相抗衡的自我意识,尽管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对经济依附的过程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上,尽管这种反抗是无力的是徒劳的,但是蕴涵着深刻的意义,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以上的几点都是冷清秋的形象体现,如果没有赋予冷清秋传统的道德魅力,她的出走是苍白的、黯然的、无力的,不能产生艺术的震撼。同样,冷清秋若没有现代意识,没有追求自由、平等、自立的强烈愿望,那么她所具有的东方女子的内涵及操行也是僵死的、说教类的,没有什么新意。正是她的出走,才凸显出了她作为传统女子的道德魅力。当然,知识女性的特征,才女本色,是冷清秋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内在因素,是冷清秋性格发展的动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第二篇:《金粉世家》与《红楼梦》人物形象异同新探
摘 要:《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的关系已有专家做过研究,但鲜有人对二者人物形象的相似性作系统考察与比较分析。这篇论文把两部作品中具有相似性的人物形象分为封建家长、纨绔子弟及女性形象三类。通过对此三类人物形象异同的比较研究,探析《金粉世家》对《红楼梦》的模仿及二者的区别,并挖掘其区别产生的根源,进而客观评估《金粉世家》的思想特色及局限性。
关键词:《金粉世家》 《红楼梦》 人物形象
《金粉世家》对《红楼梦》的模仿已被大家熟知,张伍在《我的父亲张恨水》中写道:“如果说《春明外史》让父亲在文学殿堂初露头角,《金粉世家》则让他牢牢坐在了殿堂里的金交椅上。《金粉世家》从1927年2月开始在《世界日报》连载,持续五年之久。这部小说再次引起轰动,一时间洛阳纸贵,出现了许多《金粉世家》迷。有人评价这部小说是‘民国《红楼梦》’。”①不仅时人如此评论,就连张恨水本人也承认。张恨水在《金粉世家》序言中说:“有人曰:此颇似取经《红楼梦》,可曰《新红楼梦》。吾曰:唯唯。”②八十多年过去了,其间已有很多文学研究者探究过《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的关系,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也有很多客观中肯的评价。究竟《金粉世家》在哪些层面上模仿了《红楼梦》,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模仿呢?本论文从人物形象入手,考察《金粉世家》对《红楼梦》的模仿痕迹,并对两部作品中相似的几类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究《金粉世家》与《红楼梦》的异同点。
一、封建家长形象――单薄与丰满
《红楼梦》首要的一个封建家长是贾母。不同于《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传统文学作品中封建家长的专横与冷酷,贾母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虽拥有贾府最高的权位,但对孙子、孙女们却疼爱有加,对下人也比较宽厚,即使对穷亲戚刘姥姥也是异常和蔼;虽精明干练,心如明镜,但整日逗笑取乐,颐养天年,奉行贵族阶级的享乐主义。在儿孙婚配方面,贾母不乏开明的思想,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提亲时,她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来告诉我。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③在当时门第观念相当严重的社会,作为一个名门望族的老太太,贾母能有这种主张实属不易。表面上看起来,贾家子弟的婚姻除了王夫人、王熙凤娘家比较显赫,李纨娘家也还说得过去,贾赦、贾珍等人的正室夫人(续弦)均是寻常甚至落魄人家:邢夫人的弟弟一家生活不下去了来投奔她,侄女邢岫烟连个冬天穿的皮袄都没有;尤氏的娘家更是不堪,自己父亲续弦还带了两个“拖油瓶”。莫说在当时正统社会,即便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一般家庭的人也不屑找这样的老婆。由此可见,贾母对门第的要求也并不甚严格。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在对儿孙的情感关怀上,贾母却表现出异常的冷漠。为谋求靠山,让大孙女入宫,元春曾埋怨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④可见元春虽贵为皇妃,却难与家人相见,普通百姓的幸福对她来讲也是可望而不可即。黛玉与宝玉的感情,贾母自是心知肚明,却依然为家族利益考虑,使用调包计棒打鸳鸯,以致黛玉含恨而终。迎春被嫁给中山狼,探春被远嫁,虽都是其父择婿,但贾母也并无反对。由此看来,贾母只是表面上的开明,其后却深藏着功利心。她虽不在乎婚姻门第,却并非因此而关注儿孙情感需要,其眼目所及,不过是家族利益与自身地位;为此考虑,儿女私情在贾母眼中就算不得什么了。由此,曹雪芹在不动声色中写出了贾母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卫道与自私,而这一切却又显得非常合情合理。于无情处似有情,于虚伪处似真诚,这就是曹公的高明之处。
与贾母相似的人物便是《金粉世家》中的金太太,作为一国总理之夫人,她和贾母一样也没什么架子,对儿女宽容到纵容,对穷亲戚清秋的母亲也很和气。她在对待子女婚姻的态度上与贾母也很相似,凤举和佩芳虽是门当户对,但也是自由恋爱;燕西和冷清秋奉子成婚,尽管清秋是平民女子,和金太太一说就通了。小说第四十五回中,她发出过和贾母相似的议论,“我就不主张儿女婚姻,要论什么门第,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里穷得没饭吃呢,那也没有关系。我们是娶人家孩子,不是娶人门第。”⑤看起来,她的开明思想较贾母表现得更彻底,她认同男女恋爱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民主思想。贾母虽表面上不在乎门第,实则很看重门第,对于出身平民的邢夫人、尤氏也很瞧不起;而金太太不仅没有瞧不起清秋的娘家,反而对清秋比对其他儿媳妇更好一点,对冷太太也更热情。然而,实质上她骨子里还是封建正统的,她的三个儿媳娘家却都是与金家门第相当的官宦之家;即便清秋后期遭遇那么悲惨,她依然对其苛刻指责,俨然一个“恶婆婆”,显示出其骨子里对平民出身的冷清秋的不屑。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封建家长,金太太与贾母是很相似的。只是贾母的“恶”比较隐藏,而金太太的“恶”比较外露而已。在对金太太的塑造上,张恨水刻画得过于直露,使人物形象稍显单薄,不如贾母这个人物形象丰满。
贾政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化身,他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甚至有些迂腐,是个正统思想中标准的“君子”。他孝顺贾母,也想严厉管教子女,却难讨贾母喜欢,也难教育好“逆子”宝玉;他想做个好官,却又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总之,他是一个刚正却又悲剧性的人物,是正统思想的捍卫者也是受害者。《金粉世家》中的金铨与贾政一样,也素有谦谦君子之风,只是他出过国,接受过新思想,所以有很多开明的思想。他在家宴上主张解放奴仆;看到儿子和平民女子恋爱,不仅不嫌弃门第,还担心自己儿子配不上人家的女子;这些都是民主思想的体现。然而,他也纳妾,虽然已有两个小妾,且翠姨年轻又漂亮,他还想接受别人送给他的一个小妾。他和贾政一样,也想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但终因太太的溺爱而失败。与贾政不同的是,他的官做得很稳,且关系网四通八达,不需要攀姻亲做“靠山”,他足以养活整个大家族。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贾政的悲剧性,除了最后脑溢血去世之外,他的一生算是平顺而辉煌的。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作者更多的是褒扬其中西合璧的思想,赞叹其功业卓著,即使有纳妾之类的风流韵事,也只是点缀而已,虽然也反映了他的腐败及虚伪性,但较之曹雪芹在贾政身上流露的批判性太显薄弱。
二、纨绔子弟形象――世俗与叛逆
金燕西有一些贾宝玉的影子,他和宝玉一样主张自由平等,对待下人也和宝玉一样和蔼可亲。小怜把佩芳的外国香水打破了,他主动拿出自己的替她补上;丫鬟们在他面前自由得很,不仅可以随意说笑,甚至阿囡给情人写信也找他代笔;丫鬟们偷偷在他那里打牌、吃饭,颇有宝玉当年邀众人在他房中喝酒行令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和宝玉一样追求自由平等的恋爱,“婚姻自由,他们是不能过问的。只要你不嫌弃我„„爱情的结合,只要纯正,就是有压力来干涉,也要冒万死去反抗„„”⑥这和宝玉向黛玉诉衷肠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玉迷糊中道:“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⑦金燕西说的都是大白话,宝玉的诉说更富有诗意,但二人对恋爱追求的心情很相似。然而,这并不表明金燕西就是贾宝玉一样的人物形象。曹雪芹用“意淫”两字来概括宝玉的性格特点,“意淫”是与“滥淫”相对立的概念,二者实质就是情与欲的对立。“情”的前提是将女子看作与男子平等的人,必须充分尊重女性的人格,而“欲”则仅将女子当作寻欢作乐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意淫”说要求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充溢着争取个性解放的人道观念和人权思想。宝玉在心底里深深敬重黛玉,两人相爱是发自心底的真心爱慕,从黛玉初进贾府的一见如故到长期青梅竹马的生活,从意气相投到心心相印,根本没有带上任何世俗的偏见,什么门当户对、政治前途,全然不顾,没有任何世俗社会的功利主义的东西。因此,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是深厚而长久的,虽然有“一见钟情”的因素,但二人主要还是从小耳鬓厮磨培养起来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二人思想是共同的,是知己般的相通,它开创了以往小说中所没有的以相知为基础的婚恋观。宝玉也喜欢史湘云、薛宝钗,甚至还曾和袭人偷试过“云雨情”,但是,黛玉对他而言是无人可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就使宝黛的爱情具有了现代意识。金燕西则不然。他对清秋仅仅是一见钟情,并没有太深的了解,把她娶回家只是觉得她比较适合做妻子而已。“若说交女朋友,自然是交际场中新式的女子好。但是要结为百年的伴侣,主持家事,又是朴实些的好。若是我把那个女孩子娶了回来,我想她的爱情,一定是纯一的,人也是很温和的,决不像交际场中的女子,不但不能干涉她的行动,她还要干涉你的行动啦。就以姿色论,那种的自然美,比交际场中脂粉堆里跳出来的人,还要好些呢。”⑧如果说对清秋追求时说出的话还和宝玉有点相似的话,这段心理描写和宝玉的感情可就大相径庭了。从本质上看,燕西对清秋的感情算不上爱情,清秋之于他,只是一种理想中择偶标准的符合而已,及至两个人真的在一起生活了,才发现矛盾百出。燕西婚后旧习不改,捧戏子、交女友、打牌,花钱如流水,直至败家。他对清秋的感情更是日趋冷淡,甚至在清秋出走后,有人传言说她回来了,凤举主张少对清秋说找她的事情,以免她难为情。燕西道:“为什么少说?这种人给她一点教训也好!”梅丽说:“你这人说话,也太心肠硬着一点吧?我们为着寻她的下落,才到城外来的。我们原来的目的,不过是要知道人家的死信,如今不但人没有死,而且还是活跳新鲜地回来着„„怎么你倒反是不高兴?难道你不乐意她回来吗?”⑨凤举作为一个婆家的大哥都能为清秋着想,金燕西却对清秋绝情到连梅丽那样的小孩子都看不下去了,想当初金燕西对清秋的“爱”又是多么浅薄、多么脆弱!由此看来,金冷的婚恋实在是一场大误会,这和宝黛之间相知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实在有着天渊之别。在金燕西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张恨水笔下金钱世界的肮脏与罪恶,也看到了贵族子弟是怎样一步步堕落的。金燕西不仅与宝玉的婚恋观大相径庭,其败家的原因及意义更有本质的不同。宝玉是一个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对于贾家的败落,宝玉是冷漠的。因他知道这个社会已腐朽到不可救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⑩于是遁入空门,完成其思想上的超越。金燕西则始终是一个绣花枕头,失去家庭支柱转而依傍白秀珠,失败后又和邱惜珍结婚;可以推测,他成为电影演员也是依傍邱惜珍的结果。总之,金燕西是一个十足的寄生虫,在金家大厦倾倒之后,便又去寻求女子作为依傍了。因此,金燕西在表面上虽和贾宝玉有很多相似之处,其骨子里二人全然不同。金燕西这个人物形象较之宝玉实在是有天壤之别,金燕西不过是一个世俗的纨绔子弟,他不仅没有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对现世名利的超脱,更没有宝玉对人生哲学的深刻体验,于是作品也就难有深刻的批判性,金燕西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没有宝玉那样划时代的文学典型意义了。
除了金燕西外,金家其他三兄弟均是贾珍、贾琏、贾环、贾蓉之流,都是不务正业的寄生虫,在展现贵族子弟的堕落、大家族的衰败过程时,张恨水承传了《红楼梦》的“好了”哲学观,但是,这种哲学观却很不彻底。《金粉世家》中,最后除了金燕西因大火烧掉财产而落魄之外(只是相对以前优越的生活而显得落魄而已),其他弟兄姊妹都有着丰厚的家产,足以另立门户。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话在张恨水那里得到了证实。就是这种对市民读者“民意”的迎合,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也降低了思想深度。
三、女性形象――现实与梦幻
作为小说女主人公,冷清秋有着黛玉的才情与智慧,只是她的性格不太像黛玉,倒有些像宝钗。尽管她有着黛玉的孤芳自赏,但因性情平和温存,深得金家上下欢喜(除了有私人恩怨的玉芬之外)。即便最后离家出走,却始终没有再嫁,也是对封建正统思想中一女不事二夫的遵从。清秋对燕西的爱也是盲目的,她曾自我反思道:“自己是个文学有根底,常识又很丰富的女子,受着物质与虚荣的引诱,就把持不定地嫁了燕西„„女子们总要屈服在金钱势力范围之下,实在是可耻。”{11}可见她当初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受了物质与虚荣的蒙蔽而屈服在金钱诱惑之下,与黛玉的目无下尘、清高脱俗大相径庭。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黛玉的叛逆性,即使有一点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不够热烈,缺乏力度。因此,清秋的反抗非常有限,她的郁郁寡欢孤独一生的结局,较之黛玉的香消玉殒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只能落入《莺莺传》的俗套,成为一个始乱终被弃的怨妇,使得这个女主人公形象缺少批判性及时代典型性。《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比较特别,她既有林薛二人的特点,又不同于二人:她的身份地位均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相当,但宝钗的温和、才气、大度等优点白秀珠均没有,黛玉那样的使性子倒是在她身上有所体现。她是个富家小姐,也是个聪明女子,对金燕西的本质看得很清,她之所以“夺”回燕西,也只是争一口气而已,所以并不珍惜燕西的旧情复燃。她对玉芬说过:“像金燕西这种人才,没有什么出息,很容易找得着。不过人家既在我手上夺了去,我一定要现现本领,还要在人家手上夺回来。”{12}如果说清秋是趋向于“旧”的半新半旧女性,白秀珠则是趋向于“新”的半新半旧女性。她美丽而高傲,精明而多疑,现代而传统,崇尚自由恋爱而又十分清楚恋爱对象的本质。她不同于邱惜珍之类的“摩登女郎”,也不同于清秋之类的贤妻良母,她喜欢浪漫生活却怀疑一切男子,大胆追求金燕西而又恪守贞操,渴求得到真爱却又不相信爱情,她是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女性,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对古代传统大家闺秀形象的创新与补充,有着丰厚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只是由于作者笔力不足,人物勾勒还是有些粗线条,人物形象尚且不够丰满。
此外,《金粉世家》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和《红楼梦》中人物有可比较之处:金道之与贾探春同是女儿身,却丝毫不让须眉。从道之跟玉芬的争吵、对金冷二人婚事的大包大揽可以看出探春般的魄力,但她也难逃女子的悲剧命运,身为国务总理的女儿,对丈夫纳妾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金家衰败后,她也只能时常来安慰一下母亲罢了;和探春一样,由于是女儿身,对家庭的兴衰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对金冷二人的婚恋悲剧也只能听之任之。玉芬和王熙凤都精明强干,喜欢钩心斗角,工于心计且很会理财:熙凤用小姐丫鬟们的月钱放高利贷,玉芬用私房钱投资;只是玉芬比熙凤的才能要差很多,其冷酷与狠心的程度也逊色于王熙凤。吴佩芳与尤氏在性格上也有相似之处:发现丈夫不轨之后,不敢正面反抗,只能背地里使坏。尤氏发现丈夫与儿媳通奸后,更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在儿媳的葬礼上装病;佩芳知道丈夫在外纳妾,且把很多贵重东西都放在小公馆,虽是口口声声喊着要去闹,也始终没有付诸行动,且在晚香出逃后说自己原本主张把她接进家来的,以掩饰她反对丈夫纳妾的“不贤”。翠姨与赵姨娘,同样是妾,同样有反抗意识,因为压迫更深,赵姨娘的反抗比翠姨更决绝,赵姨娘花私房钱请马道婆害熙凤与宝玉,差点将其置于死地,她自己的下场也更是不堪,这样的悲剧人物更能引人深思;翠姨却对金家上下都客气周到,与老大媳妇佩芳关系最密切,自己的私房钱大都交与佩芳放贷;她最后的卷包私逃虽是不雅,却也是现代意识的体现;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的着力点不是像赵姨娘能引人深思,而是乐在讲述一个无情之妾卷逃的故事。同样是妾,二姨太比三姨太要好很多,二姨太老实稳重,真诚善良,温柔体贴,和《红楼梦》中的尤二姐有些相似;不同的是,金太太比王熙凤要好很多,这使二姨太不仅可以舒坦过日子,晚年境况也不坏;较之尤二姐之死,《金粉世家》中二姨太的处境对一夫多妻制的抨击力要小很多。小怜与鸳鸯同样是丫鬟,都不愿做主人的妾,也不愿任主人随意配小厮,小怜反抗成功,当上了富家太太;可惜鸳鸯没有小怜的外交机会,无缘也无心遇到意中人,最后对贾赦的以死抵抗让人触目惊心,却也让人扼腕叹息!阿囡和司棋都是自由恋爱,但阿囡比司棋的环境更民主,她可以找燕西代为写信,司棋则只能撞墙自杀以示自己的决绝反抗,其悲剧性结局的震撼力是自不待言的。
就女性形象而言,曹雪芹乃是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刻画自己理想中的女性,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写出石破天惊之语:“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13}可以说,《红楼梦》中人只有在作者心中、梦中才会存在,那清澈、透明、水做的丝毫不染人间世俗尘埃的女子是具有梦幻色彩的;不同于《红楼梦》对作家梦想的表达,《金粉世家》则是用一种写实的笔法刻画现实版的女性。诚如张恨水说,“在《金粉世家》时代(假如有的话),那些男女,除了吃喝穿逛之外,你说他会具有现在青年的意思,那是不可想象的。”{14}这种写实性决定了《金粉世家》中的女性形象是现实的,而非梦幻的。一个现实,一个梦幻,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为何《金粉世家》远远没有《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光彩照人?除作家才力、社会时代背景制约之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观的不同。曹雪芹以不寻常之十年辛苦创作《红楼梦》,从未想过要拿小说来赚钱,也未曾考虑读者是否欢迎。曹雪芹说《红楼梦》及其中的女子们“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15}这种文人自娱的心态使《红楼梦》的创作能够直面作家内心,抒发作家理想中的情怀,塑造其心目中的人物形象以“言志”。而张恨水写小说是要以此养家糊口的。写完《春明外史》之后,他曾坦言:“我的全家,那时都到了北京,我的生活负担很重;老实说,写稿子完全为的是图利。”{16}《金粉世家》正创作于这一时期。既然著书乃为稻粱谋,那就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了。《金粉世家》都是一批怎样的读者呢?张恨水回忆说:“当时小说在报上发表的时候,许多富贵之家的人,尤其妇女,都拿去看看„„书里的故事轻松,热闹,伤感,使社会上的小市民层看了之后,颇感到亲近有味„„它始终在那生活稳定的人家,为男女老少所传看。有少年人看,也有老年人看。”{17}张恨水的好友张友鸾在回忆《金粉世家》的影响时也说道:“对于故事情节更为浓厚的,却是那些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妇女们,包括老太太群在内。”{18}由此可见,《金粉世家》的读者群主要是一批有钱有闲的小姐、夫人、太太们,她们阅读小说的首要目的是消磨时间,并期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快感。有论者指出,“就社会一般情形而言,人们将目光投向文学,往往为了休息,为了娱乐,为了宣泄,甚至为了再现虚幻的梦想,所以有更多的金庸迷、琼瑶迷,而置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不闻不问。”{19}尤其在消解崇高的市民文化中,“消遣”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曾有学者归纳通俗小说的读者心理为:“好奇心、窥隐癖、破坏欲、匮乏感。”{20}其中“好奇心、窥隐癖及匮乏感”均符合这类读者。这类读者们大都生活在小康之家,不需为谋生费心思,但“小资”的浪漫理想与枯燥现实的不合拍又造成其精神的极度匮乏。夏征农先生说:“在大**的时代内,在从某一社会到另一社会的过渡期内,小有产市民层常是一方面追寻那纸醉金迷的高级生活,另一方面却在妒恨当前万恶社会。在《啼笑因缘》内,对于这种群众心理,却恰巧投射了一副兴奋剂。”{21}这类读者比较喜欢关注奇闻逸事,也喜欢听惩恶扬善的故事,主要带着求新求异的心理及消遣心理读小说,注重小说的新奇性、娱乐性。这就使《金粉世家》注重故事情节的轻松、热闹,而忽略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张恨水自己也曾说过:“有人说,《金粉世家》是当时的《红楼梦》,这自是估价太高。我也没有那样狂妄,去拟这不朽之作。而取径也各有不同,《红楼梦》虽和许多人作传,而作者的重点,却是在几个主角。而我写《金粉世家》,却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主角只是作个全文贯穿的人物而已。”{22}这也许是《金粉世家》远不及《红楼梦》人物形象之丰满深刻的主要原因吧。
通过以上对两部作品相似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粉世家》在着力模仿《红楼梦》,但其手笔远远比不上《红楼梦》的深邃与独到。诚然,无论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还是人物形象内涵所承载的社会历史的深广度,《红楼梦》都远非《金粉世家》所能比。但是,《金粉世家》毕竟比一般的“红楼续”书们要好很多。诚如吴家荣所言,“《金粉世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也是较好的一部具有《红楼梦》创作意识的家族历史小说”这一评价是中肯的。{23}张恨水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也是力图再现当时黑暗的社会,只是知识阅历及笔力的不足,再加上读者需求的限制,使他难以和曹公媲美,但能有这样的“红楼意识”已是难能可贵。更何况,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在白秀珠、邱惜珍等人物的塑造上,也为我们描摹了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形象,传达了五四时代气息,这使其与《红楼梦》具有了不同的思想特色。
{1} 张伍、李菁:《情到深处人孤独――我的父亲张恨水》,《文史博览》2009年第6期。
②⑥⑧⑨{11}{12} 张恨水:《金粉世家》,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第80页,第19页,第677页,第579页,第540页。
③④⑤⑦⑩{13}{15}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16页,第185页,第283页,第387页,第58页,第12页,第2页。
{14}{16}{17}{21}{22} 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第28页,第32页,第258页,第31页。
{18} 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
{19} 栾梅健、马亚中、王尧:《纯与雅:文学厮杀中的对立与沟通》,《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
{20} 林耀德、孟樊编:《流行天下――当代台湾通俗文学论》,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48―50页。
{23} 吴家荣:《论〈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影响》,《〈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期。
第三篇:金粉世家观后感
周一看完了《金粉世家》,一直找不到个时间来写下看小说整个过程感觉,最近很累很崩溃,金粉世家观后感。
相比电视剧,小说更加偏重金家整个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对于金家各个角色的偏好也没有电视剧那么明显,所以我总感觉要找到一个角度来写读后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冷清秋除了多读几本书,本质上合凤喜是一致的,都是爱慕虚荣又被虚荣伤害的女子。
金燕西是一个喜好无常的纨绔子弟,他爱的只有新鲜感和他自己。
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是一场非同类项合并的过程,结果只能是无解。
我看小说很疑惑的一个点是,为什么作者要一个美满的结局给柳春江和小怜?而电视剧,又为什么要用柳春江和小怜的悲剧先发生,来预示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悲剧?导演究竟想说什么?门当户对才是真理,不同阶级的人终于会分开,不管外力阻隔还是内力摩擦?
看电视剧时,我很喜欢前半部分,因为很繁华很美好,奢靡的生活总是令我向往,读后感《金粉世家观后感》。而看小说,我却偏好后半部分,那些人性的纠葛在金钱面前暴露无疑,赤裸裸的不干不净的真是无比的让我羞愧的,同时也让我觉得设身处地我也差不多如此。看破红尘爱红尘。看电视剧和看小说带给我的感受很不一样,看电视剧,我很容易入戏,很容易或喜或悲;而看小说,我更多地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看着一个个悲剧或喜剧,反正不关我事。
要我我说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谁,那么答案是金太太。我感觉她是整部小说里活得最成功的人。有钱时,锦衣玉食,尽情享受;没钱时,素菜青灯诵佛,潇洒自在。金铨在世时,她维持整个大家庭,有条不紊,八个子女各个都疼,绝不厚此薄彼;金铨去世时,她替子女们分家,看出他们明争暗斗,内心一凉,却也依旧公平分割财产。整个金家,没有人能像她一样活得这么舒服心安。
第四篇:金粉世家读书笔记
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自序中说:‚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在这部巨著的诸多悲剧中,笔者浅析一下冷清秋与金燕西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张恨水先生曾经谈及自己写《金粉世家》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表明《金粉世家》的创作是非常自觉地把社会言情和家族小说结合在一起,而主人公冷清秋与金燕西的婚姻悲剧的描写,则体现出作者对主人公性格的深刻剖析与反封建的深刻命题。
《金粉世家》被称作‚新《红楼梦》‛,张恨水先生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对主人公的描述依然如此。冷清秋犹如一朵美丽的百合花,清新可人,贤淑温存,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她身上体现着真善美,但她的爱情为何以悲剧而告终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冷清秋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她婚姻的失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清新脱俗的冷清秋也没有走出世俗的樊笼,成了爱情的牺牲品。她和许多凡人一样,在爱情面前,看重了物质基础,忽视了对方的自身价值。
金燕西因为一见钟情而不惜重金租房子与冷清秋做邻居,一步一步接近、讨好,这对于聪明伶俐的冷清秋来说,其目的是能被看穿的。而在并不熟悉的时候,金燕西一次又一次送给了冷家许多贵重的东西。
小说第五回写金燕西送给冷家许多上等布料,‚清秋正爱上了这些绸料,巴不得一齐收下。不过因为觉得不便受人家的礼,所以主张退回一半。现在母亲说收下,当然赞成。笑道:‘收下是收下,我们怎样回人家的礼呢?’冷太太笑道:‘那也只好再说吧。’于是清秋把绸料一样一样的拿进衣橱子里去,只剩两个玻璃空匣子。‛冷清秋出身清贫,无缘无故收了金燕西这么贵重的礼物,已是默认了与之交朋友。然而金燕西的学问、性格她又了解甚少,只知道他是一个富贵子弟罢了,这便是悲剧的开端。男女做朋友,首先应该讲究心灵的契合,尤其是冷清秋这样具有新思想的女子,更应该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如果一开始就被金钱迷住了双眼,那就注定要失败,女子爱慕虚荣最终都没有好的结局。
乍看冷清秋出淤泥而不染,其实不然,她内心的虚荣造成了一生的遗憾。结婚是人生中的大喜事,对于家境贫寒的冷清秋来说,能在金家大宅门里生活,感觉是无比幸福的,她自认为是力争上流,可以永远摆脱贫穷。冷清秋在待嫁之时,穿着华衣,对自己即将嫁入金家的事情,又是一番想象,在独想中,自己的情绪也随着思想不断变化着:‚她心里也就想着,不料这段婚事居然成功了。从前曾到金家去过一次,只觉得他们家里堂皇富丽令人欣羡,到了现在,竟也是这屋子主人翁一个。想到这里,自然是一阵欢喜。‛虽然她本意上不图金家富贵,但能嫁入这样的豪门也是满足了一个少女本有的虚荣。直到金燕西穷形尽相的时候,冷清秋才发出了由衷的感慨:‚金钱买来的爱情,终究是靠不住的。‛然而,这种自省已经太迟了。
主人公冷清秋从人物出场到故事结局,性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直给人一种温存善良的印象。冷清秋婚前由于太单纯,太没有原则而有孕在身,只好奉子成婚,这在当时是有悖伦理的,是难以被接受的。冲动成就了恋爱的浪漫,也为婚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自古以来,女子一旦犯了这种错误,多数得不到幸福。一失足成千古恨,未婚先育使冷清秋在金家的地位更加动摇,她忍受了多少鄙夷,又面对多少困难,只有她自己心知肚明。孩子的降临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增添了许多烦恼,让她痛苦不堪。仅仅一年时间而已,好好的一朵百合花就被折磨得快要凋零了,要不是她自己逃出来,还不知道要弄到个什么结局,虽然最后只能以卖字为生,终究是心境开阔了。
婚后一味迁就,不会经营爱情。
小说第七十一回:‚清秋听他昨晚上这句话,正想问他昨晚在哪里睡的。忽然一想,彼此发生了好几天的暗潮,现在刚有一点转机,又来挑拨他的痛处,他当然是不好回答。回答
不出来,会闹成一个什么局面呢?如此想着,就把话来忍住。‛⑥面对丈夫的彻夜不归,可怜的冷清秋居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询问,只是抱着‚大事化小‛的原则,以免破坏夫妻感情,这样的一味迁就就是懦弱,这样的懦弱只会让金燕西更加放荡,以至冷清秋产子之后,金燕西仍是常常彻夜不归,与两个戏子鬼混,和白秀珠一天亲密一天。面对丈夫的负心薄情,冷清秋也只有乘大火焚毁自己闭门学佛的小楼之际离开金家。
两个人在对于生活的理解上表现出的思想差异因为越来越多的婚后琐事而凸显。日复一日,才气逼人的冷清秋发现无法改变金燕西以后,就采取鸵鸟政策——既然无法改变,那就躲开,所以自己搬到西楼独住。迁居西楼独住是冷清秋的最后一招棋,她这样做,根本上还是期望让金燕西意识到一些什么并做出一些改变。其实,父亲的去世都没有挡住金燕西在外面花天酒地,儿子的降生都没有唤起金燕西的丝毫责任心,冷清秋的这最后一招棋也是徒劳。发觉此招无用,冷清秋的灰心情绪就日渐加重,直到最后绝望地离开了金家。
冷清秋和金燕西的三个姐姐,都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女性,却过着一种寄生虫式的生活,当时的社会到底埋没了多少这样的人才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暴露了北洋军阀卵翼下的官僚们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糜烂堕落的生活,揭示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的精神戕害。作者让冷清秋走进金府,去见证金府内部一切的腐败与堕落。冷清秋进金府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那样,而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冷清秋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但最终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以一个避世者的态度离开了金府。王国维曾这样说过:‚《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金粉世家》在某些方面很相似《红楼梦》的主题和氛围,其成熟程度远在《红楼梦》之后的人情恋爱小说之上。近百年风雨的朝夕来往,把金粉世家里的旧日风烟荡涤得干干净净,冷清秋与金燕西的爱情也随之分崩离析,再无任何守成的可能,只能任其灰飞烟灭,难言谁是谁非,应是历史的必然。
第五篇:金粉世家读后感
金粉世家读后感
不久前又一次看过金粉世家,其中人物、剧情如旧,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金家怎么这样说垮了就垮了?燕西和清秋的爱情故事有告诉我们什么?金家子弟最终归宿会怎样?
金家衰败的原因
金家衰落如山倒,首先,作为家长的金铨有重大责任!为什么?
作为国务总理的他似乎是仪天下兴亡为己任,可是他的缺乏深谋远虑,不仅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结束了金家的生命。在整个剧中,就没有见到过他为政治的事说做过什么?再者,在白雄起开始对他不满时,并且在后来竟然没有察觉!
第二,他的生活作风不正派,老是在外面拈花惹草。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儿子们(欧阳于坚除外)都和他一样——有外遇!我们可以肯定,若是欧阳于坚也生长在大家庭里,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生活奢靡。为什么要这样说?难道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四万万人口的国家的政府首脑,生活好些不可以吗?可以!可是明显过头了。白雄起,一个总长,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比现在的部长更有权势),家里的设置和金家不可以同日而语?还不是奢靡吗?
没有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一点可以在他的几个儿子身上体现出了。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可是他还真就栽培出四个犬子了,除了他对子女教育不是很重视的话我还真就找不出其他主要原因了。
最后,我们似乎还是要转过来同情这位总理了,同情他“生不逢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有这开明的思想,有自由恋爱的观念,可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如此观念,过早了。这不是恰好说明他“生不逢时”吗?
批评完当家长的了,现在说说他那四个不争气的儿子。作为民国总理的亲儿子,他们似乎就没有一丁点儿继承父辈事业的想法!老大是参与了政治生活,但看起来只是例行公事——总不能把金家、把他父亲的脸全丢尽吧。我们可以从他对工作的态度就不难看出。所以我推断:他参加那样的工作,是他父亲要求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时社会的确存在着很多很多弊病,一粒洁白的大米掉进了墨水里,怎不教它受污?
燕西与清秋的爱情故事所启 2012-5-
1燕西与清秋的爱情,来得汹涌,去得訇然。
燕西在无意中见到清秋,一见钟情,便傻傻的寻找。后来又在花店里相遇,使得两人关系得以深化。金燕西为了追求清秋,不惜重金买下房屋,与之为邻。又买通学校,去学校里任教。为了进一步靠近她,还成立了诗社。他的投资也得到了回报,至少有表示心意的机会。接着,在一个晚上,他路灯向她表明了爱意,成就了一段经典的告白。她同意了他之后,就有了两人数次去游玩的浪漫时光。随着两人爱意的高涨,两人准备订婚了,虽然最终达到目标,燕西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得到了姐妹们帮助。然而,因为一点小误会,拉出了一个欧阳事件,最后还是由燕西认错挽回了危局。两人结婚了,但是好景不长,金铨的逝世使得整个家庭走下坡路了。燕西有了外遇,两人也积累了一些矛盾,最终无法调解,彼此不得不分开了。带着大家无穷的悬念就结束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他们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呢?
经济是恋爱基础。说实话,金燕西和清秋结好,除了清秋的舅舅出了力外(虽然目的不太好),恐怕与他么那些烂漫的二人世界不无关系。而要创造这些浪漫,没有雄厚的资金似乎是不可能的吧!至少不会那么容易。
有个慈祥宽容、思想开放的父母很重要。清秋虽淑,假如碰到个在乎门第的伯父、伯母,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吧。金家父亲也怀疑过清秋的动机,可是被她美丽的诗词征服了。他俩订婚的过程中,燕西的姐妹功不可没,试想,假如不是因为金家父母思想开明,哪个姐妹还敢多嘴?
争取主动是恋爱大战中的利器。在金燕西追求冷清秋的过程中,金燕西关键时刻的主动姿态为他自己赢得了不少加分。出现了欧阳事件后,燕西虽然诚恳、浪漫的道了歉,可是冷清秋似乎并愿意领情,若不是金燕西再次关键时刻主动地把她紧抱在怀里,那么二人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吧!用欧阳于坚来做个对比,他似乎在这场竞争中就持了悲观的态度,总是显得那么不自信,更不主动,结果被他自己的弟弟打败。再看看白秀珠前期的失败,不也是输在被动吗?
适当的表白少不了。在冷清秋与金燕西的恋爱过程中,金燕西在路灯下对清秋的经典表白可以说是他们感情深化的转折点。因为如此有才的淑女再次之前就没怎么看好这个纨绔子弟,何况她身边已经有一个在学识方面远胜于燕西的欧阳于坚。
夫妻生活还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至少应该接近。冷清秋和金燕西最终分离,普遍的人都觉得他们本来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是个必然事件,尽管这其中还有可以挽回的机会。金燕西安于现状,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也不打算深造,而冷清秋却不是这样。她追求自立自主,还希望获得更多的学识。尽管前者可能是她为了摆脱内心深处的自卑的选择,但后者的进取却是有证明的。早在两人订婚之处,冷妈妈就问清秋还要不要深造,清秋肯定地回答了,而且似乎是有所计划的。
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这一点在欧阳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清秋和燕西因为一点不起眼也很简单的问题引发了矛盾,第二天燕西去找她,却见到她和欧阳于坚有说有笑的并肩走着。燕西情绪失控,“不小心”把棒球达到了欧阳的脸上。叉一点,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也会选择“不小心”地打一下对方,完了之后在诚恳地赔礼道歉,大显男儿宽广的心胸,最终转败为胜。后来燕西马上就进行了赔礼道歉,先付了医疗费用,再取得欧阳的原谅,最后去恳请清秋的原谅。如果他还麻木地等待,那么他等到的就是佳人的远去。这一启示在他们婚后也体现了出来。燕西整天出去了,夜晚才回来,清秋就不免说两句,结果金燕西并没有像原谅那样,反而……结果就加速了两人的分手!
沟通宽容很有必要。只一点主要体现在金燕西订婚时和婚后生活中。在订婚前后,没有耐心地和金家父母沟通,那么他们就直接死在萌芽状态了。婚后是个需要互相包容、及时沟通的漫长磨合,只是两人在磨合期就结束了曾经令人羡慕的爱情了。
门当户对似乎有点道理。这一点主要从个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领域说起。生活在不同领域、不同阶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总是有所不同的。正常情况下,来自贫富不同的两个家庭里的人,心理感受或者说是优越感、尊严等是会不同的。因此,小两口矛盾就会爆发出来,极少人克服了这些困难,但是大多数人就此终结了,即使山盟海誓铭心刻骨!我们自己究竟有多大心胸,我们本人再清楚不过,所以在门当户对这个问题上必须合理给彼此定位,免得双双受伤。
总而言之,我们很难改变现实,但较容易改变自己的心态。我们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都要做好为对方做些改变的准备,没有那个螺母和螺钉天生就一定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