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参考文献
课题参考文献:
[4]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5]马用浩、张登文、马昌伟.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问题初探[J].求实.2006,(4).[6]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7]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9).[8]刘传江,程建林.农民工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4).[1] 姜作培.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 [J].山东经济,2003(2):7-9.[2] 黄泰岩,张培丽.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元化[J].前线,2004(5):26-28.[3] 袁小燕.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浅探 [J].资料通讯,2005(1):4-8.[4] 许峰.农民市民化问题探讨 [J].绿色中国,2004(10):52-53.[5] 杨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J].上海城市管理,2009(3):90-93.[6] 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8-95.[7] Auvachez Elise.“Supranational Citizenship Building andthe United Nations: Is the UN Engaged in a „Citizenization‟Process?” [J].Global Governance : A Review of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09(1):24.[8] Cohen Elizabeth F.“Reconsidering US ImmigrationReform: The Temporal Principle of Citizenship” [J].Perspectiveson Politics, 2011(10):575-583.[9] 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5-61.[10] 李建兴.主体性因素与农民的市民化——关于农民市民化的调研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27.[11] 王春光.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 [C].// 李真.流动与融和: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北京 : 团结出版社,2005:41-57.[12] 单菁菁.城市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与生活满意度调查[M].// 国情调研.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3] 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 [J].社会科学,2007(2):110-112.[14] 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 [J].社会学研究,1998(5):58-71.[15] 朱考金.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以南京市 600例样本的频数分析为例 [J].社会,2003(9):10-12.[16] 徐志旻.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城市适应性:对福州市五区 132 户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6-111.[17] 张时玲.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 [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28-32.[18] 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67-69.[19] 王春光.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1-56.[20]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J].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21] 刘传江.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 [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1):44-47.[22]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J].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23] 颜秀金.农民工市民化:篱栅重重 [J].人力资源,2006(13):18-19.[24] Roberts K.D.“The Determinants of Job Choice byRural Labor Migrants in Shanghai”[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15-39.[25] 张世友.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角色障碍及其调适策略 [J].农村经济,2004(12):85-87.[26] 高华.论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J].理论界,2007(6):104-105.[27] 单菁菁,牛凤瑞 , 等.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报告(城市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28] 甘满堂.社会学的“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 [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3-38.[29] 叶鹏飞.探索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之路——基于社会交往“内卷化”的分析 [J].城市发展研究,2012(1):81-85.[30] 米庆成.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 [J].青年研究,2004(3):25-32.[31] 李艳,孔德永.农民工对城市认同感缺失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 [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16-18.[32] 郭聪惠.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探微 [J].兰州科学,2008(9):90-92.[33] 史溪源.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缺乏的原因分析——以社会流动的视角 [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5):4-7.[34] 裘涵等.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对宁波市北仑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分析 [J].农村经济,2004(3):84-86.[35] 杨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J].理论探索,2003(6):59-60.[36] 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7] 陆林.融入与排斥的两难——农民工入城的困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7-103.[38] 李斌.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从“刚性”走向“渗透”[J].求实,2004(1):24-26.[39] 闫文秀.流动民工的边缘化问题综述 [J].求实,2005(2):85-87.[40] 李涛.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的需求与障碍——京、粤、青(岛)三地农民工生存与发展基本状况调查报告 [C].// 李真.流动与融和: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6-30.[4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2] 莫艳清.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4.[43]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 [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44] 刘传江.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机制 [J].世界经济,1999(12):36-42 [45] 杨浩.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土地流转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09.[46] 彭希哲.推动人口合理流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 [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9.[47] 胡苏云,赵敏.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型管理模式研究 [J].中国人口科学,1997(4):22-29.[48] 黄晨熹.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社区化管理 [J].中国软科学,1999(7):51-55.[49] 钱正武.青年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分析 [J].青年探索,2006(1):3-8.[50]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J].社会学研究,1996(4):42-52.[51] 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2] 蔡昉等.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 [J].经济研究,2001(12):41-49.[53] 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 [M].人民出版社,2008.[54] 陆学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 [J].特区展望,2000(3):13-16.[55] 姜作培.六统一 : 农民市民化的对策选择 [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1):100-103.[56] 王桂芳.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5):51-53.[57] 刘传江、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8] 唐健.让农民“带地进城”[J].中国土地,2010(7):19-21.[59] 张蔚.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退出机制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11.[60] 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1] 王正中.以市民化推进农民的现代化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133-135.[62] 张新岭,赵永乐等.农民工就业 :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耦合分析 [J].农村经济,2007(12):117-120.[63] 单菁菁.城市发展转型的缘起、内涵与态势 [J].城市观察,2010(3):33-43.[64] Shan Jingjing,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Capital OfChinese Migrant Workers”[J].Asian Rural Sociology, 2010(8).
第二篇:化学课题文献综述
宁 德 师 范 学 院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年 级 2012
专 业 化学
学
生 杨元世
学
号 B2012061118
题 目 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
2014年6月20日
【文献综述】
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
杨元世
(宁德师范学院化学系 2012级化学1班 福建 宁德352100)
【摘要】生鲜食品主要指“生鲜五品”。与超市中经营的其他商品相比,生鲜食品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殊属性:保鲜和加工。保鲜即保鲜处理,新鲜的食品送到商业企业中来,必须运用保鲜设备对它进行保鲜处理。很显然,生鲜食品如果失去了生鲜的特性,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所以,保鲜就是保商品的价值,即通过管理来实现保值。保鲜加工处理是利用各种加工设备,使加工食品通过加工达到增值的目的。
【关键词】生鲜食品 果蔬 水产品 保鲜技术
生鲜食品是指由种植、采摘、养殖、捕捞形成的,未经加工或经初级加工,可供人类食用的生鲜农产品。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果蔬、水产品、肉类。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改变,同时冷藏链、冰箱、微波炉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方便性、营养性、安全性。生鲜食品不仅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而且大大缩短消费者的备餐时间,因而深受消费者亲睐。然而生鲜食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其在贮藏、市场供应及产品开发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由于产后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的相对滞后,我国生鲜食品腐烂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水果的腐烂损失率在25%~30%,蔬菜的腐烂损失率在20%~25%,水产品的损失率在15%左右,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平均损失率仅为1.7%~5%。保鲜技术落后、产后损失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生鲜食品保鲜是保证其贮藏期品质稳定,实施远距离或反季节贸易的关键,已成为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一个重大难题,受到食品企业、物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生鲜食品主要保鲜技术
生鲜食品保鲜是根据其品质特点和腐败变质机理,在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抑制或延缓生鲜食品的腐败变质,保持其良好鲜度和品质的技术。目前生鲜食品保鲜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三大类,每类方法又衍生出很多新技术,各自依托不同的保鲜原理。虽然各种保鲜手段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对保鲜品质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进行调控。首先是控制生鲜食品生理、生化变化进程,从而延缓品质劣变进程;其次控制微生物,主要通过控制腐败菌来实现。主要保鲜技术有低温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气调保鲜、超高压保鲜、辐照保鲜、臭氧保鲜等。此外,近几年一些新的保鲜技术,包括复合保鲜技术不断涌现,如临界点低温高湿贮藏、高压静电场处理保鲜、细胞间水结构化气调保鲜、热激处理保鲜等。1.1低温保鲜
1.1.1水产品低温保鲜
低温保鲜是水产品最主要的保鲜技术。水产品低温保鲜技术主要有冷藏冷冻、冷海水/冷盐水保鲜、微冻保鲜、冻结保鲜和冰温保鲜技术,用于保持鱼体原有的鲜度和鱼肉的品质,抑制鱼体死后的生物化学变化。微冻保鲜技术是将新鲜渔获物放入低于鱼肉冰点(2℃)以下的冷冻海水中快速冷却,然后将鱼体保存在-2~0℃的微冻温度区域内保鲜,该方法可有效保持鱼肉的鲜度。此后,又发展了超冷保鲜和无冰保鲜技术[1]。超冷保鲜技术是一种使鱼体窒息和快速冷却同时实现的保鲜技术。无冰保鲜技术是采用-5~3℃的冷媒(深冷海水),通过喷淋、浸泡等剧烈冷却及清洗方式,使水产品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至-2—-1℃的微冷状态,然而通过舱内保温保湿系统对水产品进行保温,从而达到最佳保鲜效果
以及理想保鲜成本的技术。
1.1.2果蔬低温保鲜
果蔬低温保鲜主要是通过低温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减缓果蔬的呼吸作用。这种方式可分为自然温度和人工冷却贮藏法。目前果农普遍采用的沟藏、窖藏等自然温度贮藏法,它是利用自然温差来调节与控制贮藏环境,使其处于较低的温度。冷库属人工冷却贮藏法,所用设备是冷藏库配以氨压缩机及相应的辅助设备进行制冷,根据果蔬各自的贮藏温度,自动调节库内温度和湿度。目前国内2/3的果蔬企业采用此方法。
采用冰温技术能够长时并有效地保持适熟水果的固有风味和新鲜度,提高其商品价值。在果蔬贮藏方面,对梨、桃、冬枣、樱桃、李、柑橘、香蕉等的冰温保鲜已取得成功,该技术在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得到迅速发展[2]。杨梅是我国南方特产水果,采后极易发霉变质,在20~22℃条件下仅能保存3d,10~12℃保鲜7d,0~2℃保鲜9~12d。即使采用壳聚糖涂膜并结合低温贮藏也只能延长至16d。然而用二氧化氯缓释剂处理杨梅并结合冰温贮藏可将其保鲜期延长至近30d,且贮藏21d时,杨梅硬度仅下降6.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16.7%,总酸含量下降32.5%,无霉果产生,杨梅的色、香、味和口感俱佳;贮藏至28d时,也仅有个别霉果出现[3]。
20世纪80年代,日本北海道大学率先开展冰温高湿保鲜研究,此后其它科研人员开始采用临界点低温高湿贮藏(CTHH),即在物料冷害点温度0.5~1℃以上相对湿度90%~98%的环境中贮藏保鲜果蔬。其保鲜机制是:采用尽可能低的温度有效控制果蔬在保鲜期内的呼吸强度;采用高相对湿度的环境有效降低果蔬水分蒸发,减少失重。从原理上说,CTHH既可防止果蔬在保鲜期内的腐烂变质,又可抑制果蔬的衰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鲜手段。
1.2化学保鲜
化学保鲜是在食品生产、贮藏和运输过程中使用化学品(化学保鲜剂)来延长货架期,保持品质的措施,其优点是只需在食品中添加少量的化学品,如防腐剂、抗氧化剂、保鲜剂等物质即可有效延缓生鲜食品的腐败变质,具有简便、经济、高效等特点。
水产品化学保鲜常用的方法有4种,即: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杀菌剂、抗氧化剂)、抗生素、糟醉和烟熏保鲜,其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保鲜尤为普遍。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曾采用各种广谱性抗生素进行水产品保鲜。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用亚硫酸钠等化学防腐剂防止水产品变黑。某些国家还将其作为商品销售,被众多生产厂家用于食品、饮料及水产品的防腐保鲜中。由于一些抗生素与化学保鲜剂存在残留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逐渐被淘汰。
果蔬贮藏中使用较多的化学保鲜剂有消毒杀菌剂、活力多效素保鲜剂、生长抑制剂等,根据使用方法,可分为吸附型、浸泡型、熏蒸型。吸附型防腐保鲜剂主要通过清除果蔬贮藏环境中的乙烯,降低O2含量或脱除过多的CO2而抑制果蔬的后熟以达到保鲜的目的。浸泡型防腐保鲜剂是通过浸泡、喷施等方式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是最常用的防腐保鲜剂。用其杀死或控制果蔬表面或内部的病原微生物,并可调节果蔬采后的呼吸代谢。熏蒸型防腐剂是指在室温下挥发成气体以抑制或杀死果蔬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是对果蔬毒害作用较小的一类防腐剂。目前已大量用于果蔬及谷物防腐。常用的熏蒸型防腐剂有仲丁胺、SO2释放剂、二氧化氯和联苯等[4]
化学保鲜剂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致癌致畸等毒性。近年来因滥用食品添加剂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使化学保鲜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天然无毒无害的生物保鲜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1.3生物保鲜
生物保鲜技术是将某些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的天然物质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溶液,通过浸泡喷淋或涂膜等方式应用于生鲜食品中,进而达到防腐保鲜的效果。生物保鲜技术的机理包括抑制或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隔离食品与空气的接触,延缓氧化作用,调节贮藏环境的气体组成及相对湿度等因生物保鲜剂具有天然、安全、简便等优点,故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食品保鲜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利用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保鲜、生物天然提取物保鲜和基因工程技术保鲜。
1.3.1水产品生物保鲜
用于水产品保鲜的生物保鲜剂主要有微生物代谢产物如乳酸链球菌素、生物酶(溶菌酶、葡萄糖氧
化酶、谷氨酰胺转氨酶等)、生物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壳聚糖、鱼精蛋白等),以及以上述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复合生物保鲜剂。
乳酸链球菌素是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高效、无毒、安全、营养的生物保鲜剂,可抑制引起食品腐败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繁殖。研究表明,在新鲜鱼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能很好地抑制产毒菌的生长和产毒如添加25mg/L的乳酸链球菌素对龙虾肉、鲑鱼、蟹肉组织无任何损伤,且明显降低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水平[5]。能够显著推迟鳕鱼片、鲱鱼片及烟熏鲭鱼等海产品中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毒,抑制波特淋菌中毒[6]。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可以水解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导致细菌自溶死亡,因此被广泛用于有细胞壁结构的细菌,其对人体细胞无害。然而溶菌酶主要是与其它保鲜剂复合使用来起到对水产品的保鲜作用[7]。陈舜胜[8]等人研究了溶菌酶复合鲜剂对虾、带鱼段、扇贝柱和柔鱼条的保鲜作用,结果发现采用复配的方式既扩大了溶菌酶的抗菌谱范围又增强了抗菌作用强度,在相同条件下可延长保鲜期约1倍的时间。郭良辉等[9]将溶菌酶与Nisin复合保鲜蚌肉对其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的上升都起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协同效应明显。
1.3.2果蔬生物保鲜
果蔬生物保鲜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拮抗保鲜、天然提取物质保鲜、基因工程技术保鲜3种方法。微生物拮抗保鲜技术采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利用菌体次生代谢产物或直接利用微生物菌体和抗菌肽对食品进行保鲜[10],具有无色、无味、无毒、无害等特点。国外有人用有益真菌对新西兰猕猴桃进行防霉研究,还有一些利用木霉对果蔬进行防病保鲜的报道。例如美国法国和英国利用多孢木霉对洋梨、蘑菇和苹果进行防病保鲜[11]。赖健[12]等研究了木霉发酵液对茄子的保鲜作用,经哈茨木霉发酵液处理的茄子果实,在贮藏温度20-25℃的条件下贮藏20d果实仍新鲜如初。
天然提取物质保鲜是利用从天然物质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抑制果蔬表面微生物的活性,降低果蔬中酶的活力,从而减轻微生物对果蔬的影响。其无毒无害,可以达到绿色保鲜的效果。天然提取物质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提取物质浸蘸熏、蒸、喷洒、保鲜纸和涂膜剂等[13],其中对涂膜保鲜研究较多如壳聚糖、海藻糖、魔芋多糖等广泛用于果蔬采后涂膜保鲜效果显著。
基因工程保鲜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少水果生理成熟期内源乙烯的生成,控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以及延缓水果在后期成熟过程中的软化,来达到保鲜的目的。目前,日本、美国、新加坡的研究人员从基因工程角度,利用基因替换技术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和积累,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我国十五期间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项目,加强了果实采后基因沉默诱导和诱导启动子及其应用技术创新,开辟了果蔬采后保鲜新技术领域。首次通过抑制果实中成熟关键基因LeACS2的表达来实现延长番茄果实的贮藏寿命;实现了使番茄果实中与乙烯合成和果实成熟相关的关键基因沉默,从而达到延迟成熟的目的;建立了一种基于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的全新的果蔬贮藏保鲜方法。
1.4气调保鲜
气调保鲜技术是以不同于大气组成或浓度的混合气体替换包装食品周围的空气,并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冷链温度,来抑制或减缓微生物生长和营养成分氧化变质,尽可能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MAP技术的气体组成通常为O2、CO2和N2,不同的气体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不同。CO2在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多数需氧菌、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延迟期,降低其在对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O2能够抑制厌氧菌的生长促进好氧菌的生长。N2是惰性气体,用作混合气体的充填气体,起到平衡缓冲作用。MAP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商业应用,并在20世纪70~80年代被广泛用于欧美市场上生鲜肉、水产品、凝乳、鲜奶酪、蔬菜、水果和许多其它家庭即食食品的保鲜[14]。
2结束语
生鲜食品如果失去了生鲜的特性,就会丧失商品价值。因此,保鲜的实质就是商品的保值,也是生鲜食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并创新生鲜食品保鲜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避免产后损失,实现节约资源、节能减排,而且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还可延长生鲜食品的供应期和供应范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于调节生鲜食品的淡、旺季,繁荣农产品市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贸易,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保
持农业和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鲜食品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由于保鲜与加工技术落后,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然而,从国内外发展态势看,生鲜食品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马继安,姜惠英鱼类和水产品保鲜保活技术的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200015912-14 [2]张辉玲,刘明津,张昭其果蔬采后冰温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J].热带作物学报,2006,27(1):101-105.[3]李共国,马子骏杨梅冰温贮藏保鲜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4,(3):130-131.[4]邹东云,马丽艳,杨丽丽,等化学保鲜剂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3): 38-40,45.[5]刘静,李湘利Nisin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08,(9):14-16.[6]BroughtonJD.Nisinasafoodpreservative[J].FoodAustralia,2005,57(12):525-527.[7]励建荣,李学鹏水产品的酶法保鲜[J].中国水产,2006,(7):68-70.[8]陈舜胜,彭云生,严伯奋溶菌酶复合保鲜剂对水产品的保鲜作用[J].水产学报,2001,25(3):254-259.[9]郭良辉,许巧情,许永久溶菌酶与Nisin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蚌肉的保鲜效果[J].水利渔业,2007,(4):112-114.[10]裘纪莹,王未名,陈建爱,等拮抗菌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4):334-336.[11]张硕成木霉菌生态学及其在生防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1991,(21):85-88.[12]赖健,张渭采后茄子的生物保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138-140.[13]张艳,阚健全中草药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6):106-109.[14] Sandhya.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of fresh produc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needs [J].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 :1-18.
第三篇: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文献检索参考课题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检索课题选
以下所列检索课题供学生在完成检索练习时参考,学生尽量依据所学专业选择检索课题,但课题名称可以根据学生意愿进行适当改动。检索时根据课题检索情报、信息,检索到的内容须与课题相关,否则实习成绩不能通过。
一旅游酒店方向课题
会展经济与酒店发展关系研究---以南宁为例
百色市酒店员工培训开发研究
酒店企业文化研究---以百色市为例
酒店分销渠道策略研究
百色市餐饮业流失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百色市酒店人才流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
星级酒店的地域特色研究
百色市右江区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以百色市红城旅行社为例
绿色营销策略在酒店中的应用研究—以×××酒店为例
民族文化主题酒店开发研究-以广西壮族文化酒店开发为例 基于旅游形象提升的酒店营销策划-以百色市为例
百色市星级酒店员工流失成因及对策研究
酒店业大学生员工心理契约与忠诚度研究
百色市红色主题酒店的开发研究
星级酒店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
低碳经济视觉下南宁市酒店业发展研究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以桂平西山为例
百色乡村旅游的品牌创建研究
体验式营销在星级酒店客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某某酒店为例 星级酒店网络营销的战略研究——以百色市星级酒店为例
柳州星级酒店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Hgs 第 1 页 2013/4/13
百色市星级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广西经济型酒店品牌发展策略研究-以柳州为例
东莞新锦记度假山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制度研究
论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及市场开发管理策略
民族文化在主题酒店中的发展与研究——以百色市为例
酒店服务人员观念转变研究
论餐饮连锁加盟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以XXX餐饮为例
百色市酒店基层员工培训对酒店业发展研究
提高百色市右江区农家乐旅游食宿接待水平的对策研究
凌云县酒店业发展对策研究
经济型酒店在百色市酒店业发展中的的作用
民族地区特色餐饮开发研究——以百色市为例
百色市度假型酒店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澄碧湖沿线的酒店为例南宁经济型酒店的人才需求探究
主题酒店在百色酒店业中发展研究
提升高星级酒店餐饮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以百色右江区为例
百色探险旅游研究
百色右江区旅行社导游人才管理分析
百色酒店业员工流失分析
经济型酒店提高顾客忠诚度研究
百色壮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柳州饭店竞争力提升研究
论情感营销在酒店中的应用研究——以如家便捷酒店为例
百色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自驾游带动百色旅游业新发展研究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北流勾漏洞为例
EPA在后发展地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百色市为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宾阳县炮龙节为例
崇左市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桂林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榕江镇为例
星级酒店员工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大连为例
二、旅游管理方向课题
宾阳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南宁市主题公园创建模式探析
北海市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广西滨海旅游区域合作研究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及利用研究
百色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百色市少数民族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研究
论个性化服务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民族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以黑衣壮村寨吞力屯为例 民族文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以黑衣壮村寨吞力屯为例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大王岭为例
桂林佛教文化旅游开发
柳州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提升研究---以百色红色旅游为例
凌云茶文化旅游品牌创建研究
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
基于壮文化视觉下靖西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柳州市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南宁明阳工业园区为例
论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及市场开发管理策略
百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北海滨海旅游整体开发研究
百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百色市少数民族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那坡黑衣壮为例 百色市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百色市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融水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市隆林县为例
河池盘阳河流域度假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提升研究——以广西桂平市为例
论百色市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桂林花坪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百色市旅游购物市场研究
百色边境旅游开发研究
百色民俗旅游开发----以凌云县为例
节庆活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以梧州宝石节为例
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旅游业的研究-以柳州水上狂欢节为例
边远地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探讨--以贵州织金县为例
钦州市滨海旅游发展研究--以三娘湾为例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北海市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忻城县土司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百色市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桂林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百色民族节庆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田林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为例 百色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
百色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与研究——以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例 百色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那坡为例
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以三江侗族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钦州坭兴陶的传承与开发研究
侗族山歌的保护与开发——以广西三江县侗族大歌为例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广西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
三、工程管理和旅游管理课题
1、中东局势对中国旅游的影响
2、关于旅游发展的回顾和设想
3、论中美贸易争端
4、大型构件起重吊架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
5、信息产业经济化发展
6、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7、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建造
8、世界局势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9、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10、如何发展中国海上旅游业
11、中国导游人员的培训与教育问题
12、网络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13、数据库的维护技术
14、如何利用互联网研究信息传播与利用
15、建筑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16、大学生心理问题
17、电子商务在线购物的创业研究
18、壮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19、旅游安全及其法规问题探讨
20、提高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分析
21、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财务审计
22、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战略
23、我国旅游政策与法规的构建
24、房地产开发中融资市场化问题
25、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务的影响及应用
26、城市给水系统优化策略
27、可拓学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28、生态建筑学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29、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30、结构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现状
31、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综述
32、国外(美国等国家的)工程管理及其现状和未来趋势
33、建设过程之间的界面管理
34、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第四篇:马原课题感想及文献分析
感想:
这次马原小组的事件活动我也是感触挺深的。以前的小组活动我们都是选择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同学之类的已经相熟的人来组队。但是这次黄老师把我们整个课堂打乱,给了每个人重新接受新鲜血液的机会。作为我们第二组唯一一个来自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二组我也是感觉鸭梨山大啊。记得我们第一次讨论大家就在谈什么理科啊,工科啊,高数学分什么的。但是我也为能融入他们而感到高兴。他们的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真的让我自愧不如。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文科生并没有把社会科学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为了我们这次的小组课题我们前前后后出动给了三次,这在我以往的任何小组作业中都是没有的。
其次我对与这次的研究群体也十分的有感想。我们这次的研究主要是老年人。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家有一宝”。看到老年人,我很感谢他们为国家做过的贡献。他们仍然为国家社会燃烧着生命。他们为了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应该要关爱老年人,要孝顺他们。而且我们主要在风险的图书馆进行了调研,感觉他们都十分的热爱生活,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写实版。我很佩服他们。让我们给他们以最真切的谢意。
社区居民群体网络科普受众研究(退休老人为主)的分析:
通过我们马原小组的调查数据,结合我们从网络上搜索到文献,我们做出了一些基本分析。基于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本次选择了老年人网络科普的受众研究。1.基于奉贤区图书馆老年人调查的网络科普使用特点
(1)老年人通过网络接受网络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我们主要在奉贤区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因此我们调查的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越是受过教育的老年人越是识字的老年人越有可能会使用网络接受科普教育。通过与国内相关来年人网络科普的受众研究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水平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但总体的来讲,通过网络进行科普的老年人还是少数。总的来说老年人网络科普受众仍旧是较少。
(2)社区居民在获取网络科普信息上有围绕生活实用服务的目的指向性,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与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常识、医学保健、食品安全等领域。他们的大部分人网络科普使用习惯还是十分贴合他们的年龄特性。他们的关注点也不似年轻人那么多元化,若果采用了通过网络进行科普也只会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单一。
(3)将近几成(xx%)的社区居民是网络科普使用者,仍有X成(XX%)的居民没有使用过网络科普。在我们的调查中阻碍公众使用网络科普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不太会使用电脑。受身体因素制约、对网络不感兴趣以及不会上网占了很大比例。还有科普知识的接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科普手段,依赖于电视节目的宣传,对网络信息信任度低等也成为阻碍老年人使用网络科普重要原因。现今,传媒接触是老年人打发闲暇时光的主要方式, 也是其获取信息、满足精神需求的主要渠道。虽然,我国老年人接触较为频繁的媒介是电视、报纸和广播等。
(4)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老年人群体对网络科普信息的信任度和网络科普使用的满意度呈“中等”状态,很多老年人最网络持双面看法。
二、促进老年人网络科普,为健康老龄化做贡献
1、老年人作为网络使用的潜在群体,接触网络存在一定的技术教育壁垒,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相关技术指导。根据访谈和调查的结果,老年人退休后,其生活对社区的依赖度较高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尝试以社区为突破口,在“老年之家”或社区活动中心,开设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课程,提供上网的硬件设施,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网络普及教育。
2、在访问中,被访者经常浏览的网站、网页,主要是大型门户网站或者新闻公共时事类的专业网站,几乎没有老年人经常浏览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网站或网页。这一定程度说明了网络媒体未能提供较多数量以及较有影响力的老年人网站,专门提供针对老年受众的网络信息。由于老年人网络科普的受众较少,但作为一个潜在的群体,仍是十分值得发展的方向。
3、增加老年人参与科普的渠道
老年人接触网络是保持与社会接触的需要,但是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在访谈中,有一位老年人在谈到不使用网络科普的原因时说到,“自己已经退休了,说了也没用”,“反应的问题不能够得到重视”。这些原因体现了脱离社会的倾向。脱离社会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社会疏远了老人,二是老人退出了社会”。老年人可以接触网络媒体获取信息来保持与社会的接触,更可以提高其社会参与度,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经验与智慧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被动的网络信息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网络媒体传播者。因此社会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老增加老年人科普参与方式。
4、在采访中一位老人提到“网络很好,但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和容易在网络上看到老年又遭受了网络诈骗的事件。因此要提高老年的网络科普辨识度。因此促进老年人科普内容、来源的丰富实用,权威可靠,更新及时也十分重要。因而,在内容设置上,网络科普应提供他们最关切的诸如生活常识、医学保健等方面的权威可靠、实用性强的信息。在内容上应该严谨、精准、科学,杜绝伪科学和迷信等内容,以提高公众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网络科普还应及时更新,保证提供的信息有较强时效性。
结语:着意加强老年人的网络意识,向老年人普及网络知识与电脑操作技术,增加适合老年群体的网络内容及信息呈现方式,,重视给老年人传送人文关怀和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将使网络不可估量地发挥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巨大作用。
三、研究不足
1、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问卷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数据,但由于主体研究对象是60岁及以上的上网老年人,这一部分人群在网民中的比例比较少,数据比较难统计和抽取;同时由于受到调查时间的限制,主要是在奉贤图书馆发放了问卷,可能造成回收样本代表性的不足,导致研究结果的误差。
2、我们的研究还是十分单一的。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上还是探究的比较浅薄。我们的调查不具有纵深性。做的不好还请大家多多包含。
第五篇:文献综合调研内容及课题综述要求
文献综合调研内容及课题综述要求
一、文献综合调研内容
(一)检索课题(选择你所感兴趣的课题,或选择以下任意一课题作为文献调研的内容)
1.工商管理专业:
(1)(企业、高校等)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等);绩效管理;(大学生、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薪酬管理等;
(2)市场营销(策略、模式等);网络营销(策略、模式);服务营销(策略);广告营销(策略);客户满意度等;
(3)(中国、我国、股市、银行)宏观经济(政策、指标);国民收入;(中国、我国、西方)货币政策等;凯恩斯;(中国、我国、货币)通货膨胀等;
(4)(企业、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模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预警、控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等;
2.经贸英语专业
(1)翻译理论(信达雅、严复翻译思想;关联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等)
(2)法律、合同、商标、影视、广告、品牌、习语、委婉语、缩略语、禁忌语等的翻译
3.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或“城市道路”或“城市生态”或“园林规划”或“园林设计”或“景观规划” 或“景观设计”或“植物配置”等。
4.微电子专业请自选课题
5.旅游专业的同学请自选课题
(二)、选择数据库及记录检索结果:
1、利用中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数据库,检出中文切题文摘10篇(其中学位论文要求不少于2篇、期刊论文6篇)记下文摘格式;
2.利用广东工业大学等图书馆馆藏检索系统或“超星数字图书馆”或“书生之家”或“常州维库数字图书馆”或google 图书搜索(http://books.google.com)、百度图书搜索(http://book.baidu.com)检出相关专中文或英文专著2—4篇,记下目录或文摘格式;
3.利用法律法规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北大法宝或百度法律法规),检出并摘录相关条规1—2篇,记录目录或文摘格式;
4、使用英文(文摘、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检出英文切题文摘3篇(记录文摘格式),并将篇名及文摘的第一句话翻译成中文;
二、课题综述要求(具体格式参照综述范文)
根据所检出文献,认真阅读全文,针对课题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某方面的动态、发展、前景等,写出课题的综述。可以整段引用原文,但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如引用英文文献,译文在先,再附用括号括着的原文;每位同学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图书(必须1-2篇)、期刊(必须6-8篇)(期刊论文中有许多相关主题的综述性文章,论文的篇名中通常会出现“综述”、“发展”、“展望”、“述评”、“前景”、“纵览”等关键词。)学位论文(必须2-4篇)(学位论文的第一章通常是综述)、会议论文],每位同学的综述不少于2000字,以world格式,与前面的文献调研部分(文摘或目录)一并打印后提交。
综述的格式
(1)题目(10分)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2)摘要(中文、英文)(6分)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而综述的摘要属于指示性摘要,即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该类摘要主要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关键词(中文、英文)(4分)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英文摘要后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4)引言(10分)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研究范围和目的;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研究成果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5)正文(必须)(40分)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有主要篇幅。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实验结果、计算方法、数据处理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流程图及说明,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作统一的规定。但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引用前人、他人工作必须标明出处,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申请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学位的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
(6)结论(10分)
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应是正文中的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明确、精练、完整、准确。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留待解决的问题等。
(7)参考文献(10分)(需真实,如超过5篇不真实,综述即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按文中出现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可列于参考文献表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集、专利和学位论文等。其著录格式如下:
① 图书:[顺序号]作者.书名(文献类型代码—M).版本(第版).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例:[1]余 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② 期刊:[顺序号]作者.文章名称.期刊名称(文献类型代码—J),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例:[2]李 晓东,张庆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③ 会议论文集:[顺序号]作者.文章名称(文献类型代码—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④ 专利:[顺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文献类型代码—P).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出版日期
⑤ 学位论文:[顺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类型代码—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⑥ 电子文献:[顺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代码—OL).作者,出版时间.[登陆时间 年.月.日].URL
三、写出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真实体会、要求及建议(不需多,如有建设性可加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