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作文三十六级训练及读后感写法
初中作文三十六级训练及读后感写法(2010-05-30 23:00:17)
初中作文三十六级训练说
作文教学是一种能力训练。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通过一定量且带有规律性的训练,否则,能力难以形成。初中作文(基本要求)到底要练多少次?分几个阶段进行?总体有什么特点?每次应该如何训练?张志公先生 说:“无论说话、听话、识字、读书、作文,能力怎样一步步地提高,应该有一般的规律可寻。摸清楚这些规 律,运用它,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研究 上述问题,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本人提出的“三十六级训练说”,回答了初中作文训练的基本量和规律性。基本量为“三十六次”;规律 性为“级”,即台级,指训练的系统性、递进性和科学性。这一“说”的根据有二:
一、从大纲来——大纲规 定作文每学期不得少于六次,也就是说每学期至少应该等于六次,照此算,初中三年六学期有三十六。
二、从 教材来——教材的编排除第三册五次、第五册七次外,其余一、二、四、六册均为六次,共计三十六次。教材 的编排不仅体现了大纲规定的基本量,而且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递进性(台级性)和科学性。我们把教材里 三十六次作文集中在一起,用立体台级图表示,它的特点就十分清楚了。
一、把握三十六级训练的系统性
从图上得知,初中作文训练,由级组成台(六台),由台组成段(三段),三段联系生活,组成一个融语 言思维、表达方式和知识积累的系统,即三段六台三十六级。
三段:第一段初一上学期,是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段,该段以联系生活为中心,组成不分文体(或者说样样文体都练一下)的训练系统,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 生活与作文的基本关系;第二段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学年,该段以表达方式为训练中心,组成记叙、说明、议论 的系统;第三段初三学年,是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组成应用写作的训练系统。三段相互衔接,由简及繁,从低往高,从综合(初步)到分解再到综合,符合作文训练的规律。
六台:是三段里的六台。每台大致由六个级 组成,而六级围绕某种能力训练,又组成各自训练的系统,六台有六个系统。如第二台以记叙能力训练为系统,内容依次有记叙要素→记叙顺序→围绕中心选材→根据中心定详略→叙述结合描写→记叙穿插议论。
三十六级是台里的级,如1—6级属于第一台;7—12级属于第二台„„三段六台三十六级大系统套小系统,组成 初中作文训练的有机整体。明确和把握这一点,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散乱性。
二、严格三十六级训练的台级性
台级的“台”,指学期,从第一台到第六台,就是初一的第一学期到初三最后一学期。台与台的关系,即 学期与学期的关系,台的顺序1—6与课本1—6册同步,由易到难,从低往高,相互衔接,具有递进性,安 排是科学的。台级的“级”,指教材里的单元作文,级与级的关系,即单元作文与单元作文的关系,某一台“ 级”的顺序1—6与教材单元作文的1—6是同步的,前一级是后一级的基础,后一级比前一级进一步,一级 进一级,循序渐进,直到第六台的第三十六级,安排是合理的、科学的,不能随意变动的。“级”的顺序一旦 打乱,就等于乱了与教材单元学习的结合,等于失去了课文例子。失去了与教材的结合,作文教学“孤军奋战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级”的训练顺序必须严格。只有紧跟教材,逐级训练,才符合初中学生成 长的心理特点,才符合科学性,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肯定,凡是严格台级训练程序的,效果一般说来 比较好,反之较差。严格作文训练的台级应该注意以下四点:1.漏级;2.跳级;3.滞级;4.倒级。漏 级,该练不练,能力无法形成;跳级,拔苗助长,欲速不达;滞级,该进不进,影响进程,耽误时间;倒级,训练无序,背规律。三十六级训练,这一级练什么,下一级练什么,应该一清二楚,不可颠三倒四。
三、着力单级训练的模仿性、灵活性和反复性
1.模仿性 不知谁说过,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所谓“文无定法”,是指那些模仿过了的,写多了的,并且写活了的“大家”而言。对初学来讲,文是有“法”的。文有“法”,作文教学才有章可依,可循。这 个“法”就是要以教材为蓝本,以范文为例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懂例子,悟出“道”和“理”来,更重 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从例子“反”出“三”来。事实上,语文教学引出了不少的“法”,如记叙文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等;说明文的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议论文的归纲法,例证法,演绎法等等。我认为问 题不在以上的“法”,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大胆模仿。学生是否能够从模仿训练中学到东西,领悟到真谛,从 而化为自己的技能、技巧,才是根本。
2.灵活性 指“级”的训练不死,不成为固定不变的模式。“活”应根据不同级训练的不同目的、内容 而选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好比体育运动,跑步练腿,篮球练手、足球
练足等一样(练腿、练手、练足还有其它 方式,仅为举例)。可以断言,“级”的训练一旦失去了灵活性,作文教学的生机也宣告结束了。训练的“活 ”,主要存在于训练方式的多样性之中,如联系看,便有看图作文,看电视、看电影作文,看场景、事物、现 象作文;联系听,有听故事、听传说、听神话作文,听音乐、听录音作文;联系说与读,有先说后文,或先文 后说;有先读后写,或先写后读等等。总之,“级”的训练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创造有声有色的情境来激 发学生作文的表达欲。本人设计的作文课,或听音乐,或看图象,或带领学生参观,或组织他们采访,灵活多 样,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心情愉快,他们下笔快,写得好,可以说“级”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反复性 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 循环往复过程。反复性体现在台级之间。第一台初步训练的记叙、说明、议论等,此后依次递进的各台还要出 现反复,不能说第一台训练了的东西,学生就掌握了,不再训练了。反复性着重指单级训练的多次性,一般两 次较好,即“二度作文”——完成一篇作文,学生写一次,教师导一次,学生再写一次的作文教学方法。第一 次写,旨在检查学生对范文的理解、感悟;导,教师按照某级训练的目的、要求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评和改,导、评、改,无疑加深学生的认识;再写一次,学生心里便有了着落。写——导——写的“二度作文”,由于 体现了单级训练的反复性,同一篇作文要求写两次,它不求多,不求快,只求每级训练有所悟、有所得、有所 提高,因此,学生作文的基本功练得比较扎实。至于三度、四度乃至多度反复,那就要视某一级训练的具体情 况而定了。
初中生“读后感”写作训练指导
读后感的常规写作是有基本的方法可循的。以下简要说明。
第一,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领。只有透彻地理解了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由此领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解。“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
第二,抓住重点,谈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读了原文之后,得到的感受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你认为最值得发表、确实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感受来写。这样才不至于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者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当然也有很不对的做法:有的是大段大段地摘抄原文段落或篇章的,有的是干脆就是摘抄名著“前言”部分,有的就是简单而又过多地摘录评论家的文章——这就不是“自己的感受”了。读书贵在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啊,切不可人云亦云。
第三,联系实际,努力开掘。写自己的独特感受,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就是要结合自己生活经历中有体会的、有代表性意义的东西来谈,或者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作比较与对照。这样才能使你所发表的感想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不要把联系实际偏颇地理解成了“自我检讨”,或者在你的文章的末尾加上表态度一般的话,或者高喊几句口号。
有人把读后感的写法归纳为四个字“引”“议”“联”“结”。
引:或者引用原文的观点,或者引述原文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原作品的内容或观点,一定要注意准确、精炼,还都必须加上双引号,以区别于你所写的感想性得文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尝试。
议:以所引用原文体现出的观点或提炼出的观点作为基础,由此生发开去,发表你自己的议论。
联: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联系有关的种种问题,谈谈感受。
结:从说明原文给人以什么启示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总结全文。这使全文结构严谨,思路完整,内容充实。
当然,除了“结”之外,其余部分的次序是不固定的,可以灵活掌握。无论如何,要根据你所读作品、你的真实感受、你的写作创意来决定怎么写才能写得更好。
——同学们是完全可以做到: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潜心写作。写作知识指津
一、说说你对“读后感”这种实用文体的理解
我们都读过很多文章,也看过很多书刊报纸杂志,读完之后是不是有点自己的想法?或有不同的观点,或产生新的联想。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都是仅仅停留在脑海里,成为我们“私人”的东西,不能与他人共享你读书看报等阅读行为的成果。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广泛的同别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呢?
聪明的你知道吗?对,那就是要运用文字,把你读后的感受、感想写出来,也就是要写成“读后感”,拿出去跟别人交流。
我们可以在脑海里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读后感”吗?它和一般情况下我们读书后在头脑里产生的感受、感想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你觉得写读后感有什么好处呢?
二、让我们根据具体事例来感受“读后感”写什么、怎么写吧。【原文】 《篱笆上的铁钉》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
终于有一天,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篱笆上的钉子被全部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提示:读完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你首先自己认真思考一下,把它们书写出来;然后,同括号里提供的参考的“感受”比照一下,看看自己的收获如何。
(参考的感受:从中了解和学会了宽容及理解)然后,我们再来研读研读别人写作的“读后感” 【例文】
读《哈佛家训》之《篱笆上的铁钉》有感 作者 林 蕾
一提起《哈佛家训》这本书,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哈佛家训》是威廉•贝纳德博士的教子课本。
在《哈佛家训》里写品性是站立生命的基石,其中的《篱笆上的铁钉》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
故事讲了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说,在每次发脾气或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里的篱笆钉一根钉子。在以后的日子里,男孩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终于有一天,一根钉子也没钉,他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一根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篱笆上的钉子全部拔光了。爸爸对他说:“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这些孔永远不可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难听的话,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孔一样。”
当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想起自己原来和一位好朋友在讨论问题,因两个人的意见不相同,我就顺口骂了好友两句。之后,我觉得后悔极了!毕竟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无论怎样都要珍惜友谊。后来几天她一直没有理我,想起《哈佛家训》中的那个钉钉子的小男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她道歉。没想到她原谅我了,并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不能伤害我们的友谊!”
感谢《哈佛家训》让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一是简介原文内容;二是阐述原文的中心;三是由原文联系实际;四是表明自己的收获。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幅图画,常常会有所感触,会被高尚的行为所感动,为邪恶的行为所激愤,或从中得到启迪,或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对所阅读的材料的感想写成文字,就是一篇读后感啦!——同学们是完全可以做到: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潜心写作。写作方法探究与实践训练
(一)读读下面的文章,自己思考思考,也可以跟同伴讨论讨论,看看“读后感”的写作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要求。
【例文】
读《走向生活》有感
①学习了美国作家戴维科宁斯写的《走向生活》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通过回忆自己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经过,提出并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②“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这是罗斯福夫人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含义深刻,应当细细咀嚼。它是说生活中充满了偶然,人生是由一连串的经历组成的,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是一种由不认识到认识的逐步发展的,这也是一个人投入新的生活,扩大社会生活的开端。所以,要放开生活的怀抱,拥抱生活,珍视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有意义,你才会过得快乐,过得幸福。
③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
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④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请问: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 【参考意见:从内容上看,这篇读后感先是交代所读的文章,接着阐述文中的观点,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告诉我们作者从中获得的教益。⒉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①)“引”,交代自己所读之书,交代感点;第二部分(②)“议”,深入阐述所读文章(书籍)的中心意思;第三部分(③)“联”,联系实际谈收获;第四部分(④)“结”,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谈收获。】
(二)大家都很熟悉《三顾茅庐》的故事吧。我们来回忆一下《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吗?线请你把它的故事梗概写下来(做好准备)。
【参考“故事梗概”: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大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有人认为,可以有以下三个“感点”: 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
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
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如果要我们来写“读后感”,是不是要把三点都“感”一下呢?你打算怎么办?认真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指导老师建议:一篇小文章篇幅有限,所以,写读后感最好要在深读文章的基础上选择最重要的“感点”铺展开来写。这个故事的第三个感点应当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选第三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结合前面的探究,我们应该已经很清楚了:“读后感”的“读”和“感”是什么样的关系?
①读懂原文抓中心;②选择重点作感点;③读感结合有侧重;④联系实际谈感受。
(三)我的写作实践训练
请你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写作训练。【原文】 《礼物》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
思考与写作的思路指导:⑴简述故事梗概(不超过80个字)。⑵看看你能找到几个感点。⑶你准备选择的感点是什么?⑷联系实际,试着写一段话,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写作完成之后,请你仔细地研读、修改好你自己的“读后感”大作吧。给你一个题目,聪明的你,来试试你写作身手吧!⒈阅读下面的短文,写一篇读后感。【原文】 信念无敌
一队沙漠探险队正在沙漠上艰难前行着,这时大家发现磁到了一个大问题,所有人的水壶都没水了。在沙漠中,没水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所有的队员都感到死神正在向他们挥手,他们都觉得四肢乏力,几乎都走不动了。
这时,队长把所有队员召集在一起,只见他拿起一个水壶,缓缓地说:我这边还有一壶水,我们还有希望在喝完这壶水之前走出沙漠,找到水源。他接着说,但我们就这一壶水了,没有走出这沙漠,谁也不能喝这壶水。
这壶水从队员手中传开,大家拿着水壶都感到沉甸甸的,一股希望重新在身上流淌着,浑身充满着力量。
终于,探险队走出了沙漠,就在大家喜极而泣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那壶水,那壶水再次从所有队员的手中传开,最后回到了队长的手里,队长缓缓的打开壶盖„„倒下了满满一壶的沙子。
⒉自己选择一个读过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提示:⑴细读原文,弄懂中心;⑵找准感点,深入阐述;⑶引文简洁,引议结合;⑷联系实际,获得教益;⑸总结有力,深化主旨。
你的习作的自我评价:⑴引用原文是否简洁;⑵感受是否深入;⑶能否联系实际;⑷是否交代清楚自己获得的教益。
“读后感”的优秀写作例文(展示部分片段、完篇习作)
一、片段写作展示 片段一:《佛陀的心》
我读到一个小故事,有个佛陀被人不断的污蔑,而他却能笑着对污蔑他的人说理,告诉那个人所做的不过是徒劳,他并未受影响,那人惭愧的走了。
佛陀为什么能坦然的面对别人的污蔑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他具有足够宽广的胸怀,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不实的污蔑,他的心足够深沉,足够坚强,所以足够宽容。试想,如果他是一个缺少修为的人,心胸狭窄,对别人也必然睚眦必报,当别人污蔑他时,他也一定会针尖对麦芒,跟人家斗个你死我活的,而最终鹿死谁手还不确定呢。可见,一个人应当将他的心修养得足够深厚,他才能从容面对一切,才能不失掉做人、做事的自主权。(作者 盛天宇)
孙旺教师点评:小作者先是非常简洁的概括了他所读的故事内容,接着便对这个故事的内涵作了深入的论述,为下文联系实际,展开论述自己的感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片段二:《笑对人生》
今天我读到一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这个故事是说一个佛陀在路上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这个人不断的污蔑他,而佛陀则转身对那个人说:““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不知是陷阱,爽快的回答说还属于自己,佛陀就说,你对我的谩骂我不接受,那你就是在骂自己了。结果是那个人惭愧的离开了。
我真的很佩服那个佛陀:别人骂他,他居然还能笑出来!究其根源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那个佛陀有着很好的心态,正如故事的结尾说的那样:“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是啊,只有培养了健康的心灵,我们才能笑对人生,笑对人生中的一切。
而我有时却做不到。那次,我们班王敏同学的一本书掉了,而我刚好有一本相同的,于是她就污蔑我,说是我偷了她的,更要命的是她的书是新的,我的书也是新的,还都没有写名字。我真实百口莫辩,而在遭受不白之冤时情绪失控,跟她对骂起来,吵得一塌糊涂,损害了我们俩的形象。其实,很简单,我首先要理解她当时的心情,知道她这样做也是一时冲动,就不会跟着冲动了。我只要把书先给她拿去,再回家找到购书的发票,就会说明真相,并给她很好的教育。可见啊,我的心胸还真的不够开阔,也就缺少了面对复杂局面的一种从容了!
(作者 黄阅鑫)
孙旺教师点评:小作者的“引”、“议”、“联”做得可以说是有板有眼,引得有重点,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议得深入,能够抓住本质;联得实在,善于剖析自己。这样读书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教益。
片段三:《用信念照亮黑暗》
今天,我读到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探险队在沙漠中的传奇故事。在大家都没有水的时候,队长以一个善意的谎言帮助大家重新树立走出沙漠的信心。他悄悄的把沙子装进水壶,声称这是最后一壶水,但必须到走出沙漠才能喝。所有的队员都从绝望中振作起来,终于走出了沙漠。
是啊,信念的力量有时真的很伟大。我曾经还看过这一则故事:八个矿工被掩埋在坍陷的矿井里,大家都很绝望。一个老矿工就说,我曾被埋在井下八天之久,没有水,没有食物,照样挺过来了。大家就觉得有希望了,于是在巷道里找水喝,挖蚯蚓吃,终于在第五天获救了。后来大家才知道,那个老矿工根本没有被埋在井下过,但他在危急关头给了大家一个信念,帮助大家战胜了眼前的困难。
所以,我觉得信念真是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给我们以力量,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作者 华 兴)
孙旺教师点评:小作者对原材料的引用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一点。同时小作者还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了很多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互相进行印证,使自己的材料更加丰富,使自己的论述更加充分,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二、读后感文章展示:
第一篇:《读<丑小鸭>有感》(作者 王苏薇)
小时候听妈妈讲过《丑小鸭》的故事,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认真分析了这篇童话故事,我感触很深:只要不放弃你的理想,经过磨难的洗礼,我们终究会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
丑小鸭还没有出世就被母亲遗弃在鸭窝里,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发现环境的不友好:鸭妈妈嫌弃它,兄弟姐妹欺负它,还把它赶出牧场。它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是到处受人欺凌,唯独在一个老太太家里过了一段安宁的生活,但它觉得“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就在“广大的世界”里有天晚上他看见了“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说不出的兴奋。”这就是天鹅,后来天鹅发现“丑小鸭”是他们的同类,就“向他游来„„用嘴来亲他。”原来“丑小鸭”自己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即使他“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了白天鹅,那是因为它心中有着梦想,梦想支撑着它。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只要我们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自强、自立中成长,通过拼搏他们会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也可以像丑小鸭一样实现心中的梦想。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多的“丑小鸭”。例如我,小时候的我又瘦又矮,很不好看,像营养不良。小朋友常说我是小萝卜头。我当时可难过了,感觉自己真的好像是只丑小鸭。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个子长高了好多,也胖了不少,皮肤也白了许多,一点也没有当年丑小鸭的样子,心里可真高兴。
从幼儿园时,我便开始学画画,学了六年,起初我还觉得很有意思,可是随着级别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画的不好了,终于坚持不住,停了下来,不再学画画了。时间久了手也生疏了,和我关系不好的同学趁机讽刺我,让我心里很不好过,仿佛已经成了一只真正的丑小鸭。现在,我重新拾起画笔,更加勤奋的练习,终于在本学期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中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同学们也对我刮目相看了。
读了丑小鸭的故事,我发现我们有许多相似处,之前我们没有华丽的外表,而受了各种困难,但最后,我们依然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也以一支画笔封住了所有人的嘴。
丑小鸭与我,如此相似:只要不放弃心中的理想,终究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982字)
孙旺教师点评:这篇读后感感点明确:只要不放弃心中的理想,终究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也抓住了《丑小鸭》的本质,所以论述得很深刻。文章结构完整,引、议、联、结,都很到位,而且首位呼应得也很好。文章还能在深入分析、议论的基础上,紧密练习自己的生活,从中获得教益,感悟人生真谛。
第二篇:《挑战自我——<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作者 葛慧慧)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叙述了一个叫鲁滨孙的人,在一次出海时遇上风暴,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他也曾想过放弃,而他最终选择了在岛上自己创造生活条件,等待船只的到来。他在岛上独自生活,后来救了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成为他的忠实伙伴。最后等到了船只,回到了祖国。
读完后,我被鲁滨孙超人的毅力与斗志深深震撼。当他上了荒岛面临困境的时候,他也曾因害怕而束手无策。然而,他选择了挑战自我,创造希望与奇迹,最终,他成功了。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与挑战自我的勇气给他带来了奇迹。
人生在世,就像鲁宾孙一样,难免会遇到各种的困境。当我们身陷绝境时,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积极面对?放弃了,就只能得到失败;置之死地而后生,积极面对,努力创造条件,得到的往往会是成功,即使失败,也是失败了的英雄,也会毫无遗憾。
民营企业家史玉柱,正值事业巅峰,却因为一着不慎,陷入资金陷阱,一夜之间从“亿万富翁”变成了“亿万负翁”,但是他没有被打到,而是卧薪尝胆,积极寻找出路,终于借助“脑白金”东山再起,2007年11月,还让他的巨人集团在纽约成功上市。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侯晶晶是我们马鞍山当涂县人。从小双腿瘫痪,不能跟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不能蹦蹦跳跳。但是她在挫折面前从来不放弃,坚持自学,学完了小学、中学、大学全部课程,终于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研究生,现在已经是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了,被誉为当代张海迪式的人物。
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失败者选择了放弃,而成功者选择了挑战自我,最终战胜了困难。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像鲁滨孙那样不向命运低头,勇敢地挑战自我,就一定会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没有遇到困难,又如何磨炼自己,获得成功?勇敢地挑战自我,苦难从此低下了头。
(766字)
孙旺教师点评:这篇读后感引述简练,分析到位,结构合理,论据有力,论证充分,结构完整,首尾呼应,给我很好的人生启迪。
第二篇:初中作文训练:如何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
初中作文训练:如何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 课题:如何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
训练目标:学会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
作文题目:
让我流泪的人
——观《中国骄傲》有感
训练要求:
1.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学会感动
2.学会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的基本方法
训练过程:
一、思路点拨:
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写法大致相同:要明确四个字:引、感、联、结。但不必苛求固定的模式,一层不变,应针对自己的写作内容。
1、引:这是读后感的开头部分。先找感触点,即将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事物中你认为最能引发自己感触的内容简要引述下来,不要企图面面俱到,那样你的感触点多而杂乱,给读者以思绪凌乱的感觉。
2、感:这是读后感的重点部分。将感触点内容引述完毕之后,首先要表达出你对这一段内容的主观感受,然后写出你由此而产生的感想。注意,感受和感想是不一样的,读后感重点要写出的是自己的感想。这一段文字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或评析。议论时要正、反结合,正面谈好处,反面谈危害。有的同学读后感写不好,主要就是在这一部分不会想、不会说。至于如何想,如何评,则功夫在平时,一个较有主见的,平时爱分析问题的同学这一部分写的就深刻一些。
3、联:这是读后感的另一重点部分。小学同学有时将1、2两部分写出来再加个结尾就算不错的读后感了。初、高中同学则必须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一部分是联系生活实际,即联系与你所写的感触点相类似的事物加以议论、评析,使感的范围增大,使感的力度深入,议论、评析的要更深刻,事例与道理相结合,进一步加深2部分自己的所感、分析或判断。
4、结:这是读后感的结尾部分。主要起总结全文作用,将自己的感受、观点用凝练的文字加以重申,或呼吁、或提倡,使文章结尾显得更响亮、有力。
在这四个字中,关键在感、联上。感,要抓住重点,可就某个人物、某个场面、某句话,谈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这就要求观看后在体会、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确有自己见解的感受来写。这样才不至于面面具到、中心模糊,或者泛泛而论、空洞无物。联,就是要求联系实际,努力开掘。写自己的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就是结合自己生活经历中有体会的有代表意义的东西谈,或者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比较对照。这样才能使发表的感想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不要把联系实际理解为自我检讨,或者在文章末尾加上一段表态的话。
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 1
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2、“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3、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如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二、自由交流:
学生谈观看《中国骄傲》的感受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自改与互评
附:例文展台
读《智勇双全擒歹徒》有感
今天,我在《新少年》杂志上读到一篇《智勇双全擒歹徒》的文章,说的是一位15岁的初中生刘涛同学在手无寸铁是情况下,运用智慧和勇气捉住了一个持刀入室行窃的歹徒。
一天,刘涛从外边回家,突然发现一个歹徒正在家里翻箱倒柜。那歹徒看见他进来,立刻举起手中菜刀。刘涛毫不惊慌,怒吼一声:“放下刀!”歹徒面露怯色,刘涛接着说:“持刀入室行窃,最少也要判三年五年。如果你跟我去派出所自首,还可以争取宽大处理,否则我有几个同学就在外边,只要我招呼一声,你就跑不了啦。”歹徒闻言,吓得扔下刀。这时众邻居赶来,捉住歹徒送往派出所。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对少年刘涛的举动钦佩万分。面对持刀歹徒,刘涛毫不畏惧,怒目而视,此乃勇;在手无寸铁、立不及敌的情况下,刘涛巧语骗得歹徒放下刀,此乃智。试想,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如若刘涛光有勇,见了歹徒就扑上去,与歹徒抱在一起,后果是很难设想的,也许他会被砍成重伤。但如果光有智也不行,刘涛即使智比诸葛,然而一见歹徒吓得转身就跑,最终歹徒也会溜之大吉的。由这件事中得出,面对坏人坏事,决不能畏惧,也不能猛撞,一定要智勇结合,“邪不压正”,最终会压倒坏人的气焰。毕竟,“做贼心虚”嘛。
看完这个故事,我又想起许多生活中的事例来。光天化日之下,有的人被小偷明目张胆地偷去钱包,而忍气吞声;有的人一见持刀歹徒就吓得哀哀求饶,声不敢吱。这些人与刘涛相比,简直的一种可耻。
在这故事里的邻居表现也是令人称道的。要是他们袖手旁观,刘涛再有智慧,再有勇气,歹徒也还溜掉的。他们没有回避,而是一齐动手,这也与很多麻木不仁的“看客”形成对比。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像刘涛那样,遇到坏人不畏惧,遇到歹徒齐动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安定多了。
不该发生的车祸(观后感)
上周五晚,我去奶奶家。走到五里河大桥面前的十字路口时,我发现前面的马路上围着许多人。我想,又出什么事了。
果然,我挤过去一看,一下子吓呆了。只见一位30多岁的中年妇女,躺在血泊中。她的头部裂开了一条巨大的口子。血和脑浆还直往外冒着,她的呼吸已停止了,只有那双眼睛还睁得大大的„„
我吓得赶忙退了出来,大脑晕乎乎的,心中直想吐。这时,听旁边的一位老奶奶说,这位阿姨是被一辆个体中巴撞死了。本来这位阿姨在路边走着,可这辆中巴为了多拉几名乘客强行超车,竟然驶向非机动车道,惨祸就这样发生了。
我离开了人群,心里像压上了一块巨石,既沉重又恐怖。那位阿姨的那双眼睛大大地睁在我的脑海里,好像在说:“我不能死,我有我的家庭,我有我的父母,我还有我可爱的孩子„„”我只觉得自己手脚发麻,毛骨悚然。走在马路上,我变得特别敏感,身后只要有一点车声,我都会惊恐地回过头来,生怕也会有一辆车向我撞来。恍惚间,我觉得刚才倒在马路上的仿佛就是我,仿佛就是我的妈妈,我的亲人„„我恐惧地摇摇头,不敢再想像下去。是啊,如果中巴车一味地为抢客争道,任何人谁敢保证在下一次车祸中倒下的不是自己或自己的亲人呢?
我想,中巴司机为多拉几位客人,多挣一些钱,这无可厚非。但为了多拉客人而不顾交通规则,进行抢客就不对了。客运小车要想多拉客人,应该凭的是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而不是暴力或硬抢。如果这位中巴司机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头脑中有“安全第一”的观念,惨剧就不会发生了,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回想那个中年妇女,也许她正高兴地走在下班回家的途中,正打算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晚餐呢,却不料突遭横祸,使一个孩子失去了疼爱她的妈妈,一位年迈的母亲失去了她孝顺的女儿,一位丈夫失去了他温柔体贴的妻子,这是多么不幸啊!也许,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被毁灭了。而那个中巴司机呢,他固然要负刑事责任,也许他后半生就要在监狱中度过了,或许他也是一个中年人,也有自己的美满家庭;或许他是个小伙子,有着光明的前途,可所有这一切,都因不顾交通安全,因对拉一位客人,多挣1元钱而被葬送了,这代价也太沉重了。
这起车祸,完全是不该发生的,然而却发生了,应该给每一个人,尤其是客运司机们一个血的教训。其实,在我们葫芦岛市,类似的因抢客而撞人的事屡有发生。然而,大多
数司机依然不引以为诫,却总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开车技术好,认为自己没那么倒霉,认为不遵守交通规则没啥,只要多挣钱就行。正是有了这种心理,才导致一起又一起车祸的发生。
不该发生的车祸终于发生了,教训是深刻的,而有关交通部门也应该加大交通规则的宣传力度,加深管理强度,使我们葫芦岛市的马路上少一些令人恐惧的鲜血,多一份安宁平和的微笑。
第三篇:初中作文写法[最终版]
初中作文写法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作文中巧妙地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引用式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或现成的诗文作为题记,不仅使文章立意深邃隽永,让读者
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一学生在作文《我的美丽乡愁》中引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作为题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以此作题记,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让读者在未阅读正文之前就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张力。
二、交代式
借助题记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使读者能迅速进入角色。
一学生在作文《母亲河》中写的题记为:
谨以此文献给我深爱的母亲,献给天下所有普存爱心的母亲。
题记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真诚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令读者动容。
三、诠释式
借用题记,对文章题目内涵作具体的诠释,让读者对其内涵有更为清晰、准确的把握。
如陕西一考生2000年写的《多彩的幸福》,其题记为: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
生活如歌,美妙动听;
生活如酒,芳香清醇;
生活如诗,意境深远;
生活如梦,绚丽多姿。
这一题记,美不胜收,作者运用博喻诠释出幸福的多样性,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四、点睛式
用题记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在点题中为行文定向,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明确的体味。
如吉林考生2003年写的《血浓于水,理大于情》,其题记为:
像有云常常就会下雨,像空穴常常会有来风。
感情直接关系到认知,它常常影响着对事物的判定。感情与认知的关系怎样?
作者借助题记予以形象、贴切的描述,既为全文的写作内容规定了范围,又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五、悬念式
用题记创设一个富蕴悬念的氛围,吸引读者,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湖北一考生2002年写的《五悔的选择》,其题记为:
一个乡村女教师的命运为什么如此坎坷?她面对一连串的打击能挺住吗?假如她当初换一种选择,她的命运又将如何?
作者在题记中设置三个悬念,启发读者思考,让读者生发迫不及待阅读文章的感觉。
作文题记的形式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这几种形式。作文中精心设计好题记,能使文章锦上添花。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
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⑤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3、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4、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5、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6、书写和卷面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7、检查与修改考试作文试题和其他试题一样,做完后也需要认真检查,看有没有笔误的错别字,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内容。审查发现了错别字、错用了词语一定要修改过来,对于句段该删的要删掉,该增的要增补,只是要改得清楚、整洁,使人一目了然。不能因为修改而影响了卷面的整洁。
【推荐阅读】
第四篇:初中作文开头写法
技巧一: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例1:起点对于人生有一种神圣的美。是这种美,给了人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进取的心灵,搏击的勇气。一个个新的起点,如同缀连着的美丽的珍珠,延伸着生命的价值与辉煌。(《起点之美》)
例2:当小树从黝黑湿润的土地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它知道,是土地给予了它生命。于是,它便跨过重重艰难险阻,想要长成参天大树,来报答他的土地母亲。心存感激,我们就能像这棵小树一样,跨过生命中种种沟壑。(《心存感激》)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统摄全文,有提纲挈领之功效。
在考场上,好的开头大多是言简意明的。它的目的在于给人以清楚明白而又不同凡响的印象,激发阅卷人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由于考场作文的写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所以一般以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为好,让人一读开头,便能感受到你的观点、思想或者情感。切忌故弄玄虚、兜圈子,有意让人捉摸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就字数来讲,开头结尾不宜过长,一般说来,标准的考场作文纸,100字左右即足够,三四行左右为宜。技巧二: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例3:从山川,到大河,从古诗,到俗语。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语文的存在。思壮阔,则有金戈铁马,虎峰烟举;想清新,则有小桥流水,江南红杏;说凄婉,则有泪洒潇湘,秦淮风月;论哲思,则有庐山真面,柳暗花明„„语文,轻轻地来到我的身边,又轻轻地从我身边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例4:大韵中华,浩浩五千年文明;大情华夏,荡荡九百万平方。纵横贯古今,捭阖通南北。韵海情天,诗词传承了中国人的血脉,顶起了中国人的脊梁。(《韵海情天》)
点评:这两则开头,巧用排比和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文采飞扬,而且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直率刚健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为之一震,激发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例3中古典诗词的恰当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有关的古典诗句,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内容充盈,语言有意蕴,彰显了文化品位。
例5:廊内的春风轻轻拂过,窗外的绿色流光溢彩,我的视线不由被你的风采吸引,走近你,我的心顿时轻舞飞扬。莺雀嬉闹,彩蝶飞舞,雁排长空,虎啸深山。大海上一片静谧,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而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灯,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红光镶在黑暗之间,像一颗红玉。(《别样青春年华》)
点评:开头清婉亮丽,纤美多姿,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这样的开头,给全文营造了一股浓浓的抒情氛围,充满诗情画意。
练就好的语言,犹如拥有一把锋利的武器,让自己的作文在考场上纵情驰骋、所向披靡。短短的阅卷时间,一般也就3分钟左右,如何吸引评卷人的眼球?对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讲,语言是最大的突破口。所以在语言上下功夫是写作的重中之重。在平时应该多积累好词佳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让作文扮靓,尽力给语言美美容。
技巧三:巧用修辞,增强文采。
例6:人生的乐趣莫过于微笑着面对一切,它缘自佛祖拈花微笑的智慧,于是,微笑便成了一种态度,一种领悟,一种修行。因为它,你可以自信而不傲慢,悲伤而不颓废,年老而不僵化,青春而不轻狂„„(《微笑着面对生活》)
例7:语文宛若一束香草,时时浸润着人们的心脾,使人陶醉其中;语文宛若一阵小雨,时时甜美着人们的心扉,使人们迷醉其中;语文宛若一根支柱,时时支撑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醉其中。这就是语文,它总是轻轻地从人家身边走过,从我的身边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例8:小时候,父母把一位老人领到我身边,告诉我他叫语文。我打量着他,他满头白发,却老当益壮,风采丝毫不输年轻人。后来我才知道他已经上千岁了,从夏商西周到21世纪,他脑中的智慧一辈子也听不完,于是我央他授予我智慧。(《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点评: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上面几例中,例6运用排比手法,例7运用比喻、排比手法,例8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技巧四: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例9:老实说,刚看到这个题目,我心里有点犯难。微笑着面对生活,现在的初三生活中,课本如高山,习题如海洋,生活已把我们压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了,又如何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呢?(《微笑着面对生活》)
例10:微笑很美,它胜过世上任何其他表情。蒙娜丽莎的微笑宁静神秘;奥黛丽·赫本的微笑清丽亲切;茱丽叶·罗伯茨的微笑自信并充满活力„„面对这些微笑,我不仅要问:她们的微笑为什么美?(《微笑着面对生活》)
点评: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同样一篇好的文章也应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有启发性。例9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对题目提出了质疑,这样反而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想看看作者独特的想法,自然也就吸引人阅读下去;例10开门见山,在列举了数个名人迷人而倾倒众生的微笑之后,提出了疑问“微笑为什么那么美”,巧妙地扣题,并激发人的想象空间和阅读欲望。
技巧五:广泛引用,多姿多彩
例11:古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人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而我说“半山腰”的风景独好。因为它展现的是过程中的美丽。(《半山腰的风景》)
例12: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题记。(《翅膀载梦向远方》)
例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诗》)点评:让语言美起来,引用不失为一个良策。古今中外,名言佳句、俗语谚语很多,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还有影视剧歌词,既增添了文采,还可以加深文章的意境或者增添思想的深度。
技巧六: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例14:(首)时间流逝,光阴飞转。十四岁的春秋,我已与父母走遍数载花开花落。从我生命的始初以同一速度不可挽回地向未来飞速冲刺。待偶尔停驻,才发现:季节轮替的十四年里,我一直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父母;而与之相反的,我长大了。
(尾)我想我们还会一直走更长的岁月,大概要有他们的一辈子那么长。我们会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以后的几十载,我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人;而不变的,是爱。(《我与父母同行》)
点评: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例14中,开头和结尾都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将绵绵的亲情娓娓道来,虽然不是文采斐然,可字里行间的浓浓的真情使得本文情思饱满,而且首尾的最后一个长句,都用了相同的句式,仅仅是用词的巧妙变换,形成了前后照应,激起了内心的感动、深情的勃发与和情感的共鸣,凸现了本文的主旨——和父母一生同行,永生相爱。
以上几点是我在平日的教学和学生的练笔中所感所得。并非“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高分秘籍”,但是倘若能够帮助中考学子做好重点突破,掌握开头写作的要领,训练有方,相信文章的靓点会越来越多。也希望广大学子能够熟读更多优秀篇章,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蓄满自己的备考库,让写作不再成为拦路虎。一定要铭记:方法总比困难多!
第五篇:红楼梦三十六回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第三十六回
金钏死了,王夫人身边又多了个肥缺,丫头们的家人四下活动起来,到处有人给凤姐送礼,凤姐“横竖有主意”。
可是王夫人并没有添个丫鬟的意思,以前金钏一两银子的份例给了她妹妹玉钏。本以为送礼的人花了钱又没办成事,正在惋惜时,凤姐又想到了一招。她说贾母身边少了一个大丫鬟。在受贿人里,凤姐算是讲职业道德的,拿了钱就办事。一两银子的差事横竖帮你某,只是“不在王边在贾边”
各人的份例是这样的:王夫人月银20两(后来李纨的月银也涨到了20两,这是个例外),姨娘2两,庶男2两,姑娘2两,贾母王夫人的大丫头1两,姨娘的丫头一吊,宝玉大丫头每月一吊,小丫头五百钱。其中贾母有8个大丫鬟,王夫人有4个,宝玉有7个。每个姨娘只有两个丫头(赵姨娘例外,身边多了一个小鹊,有卧底的嫌疑)。以后袭人的月例是2两银子一吊钱,拿的是姨娘兼宝玉大丫头的份例。这是王夫人私自做得主,袭人还是个准姨娘。近来姨娘丫头的份例减半,想是贾府衰败,位低者首当其冲。
在贾府里,王熙凤相当于内务府总管,管理府中内务;贾政相当于皇帝,名义上最尊贵;王夫人相当于摄政王,掌握府里实权;贾母相当于太上皇,位尊但无实权。
薛姨妈说袭人“里头带着刚硬要强”,确实如此。宝玉夜归,门久敲不开,一气之下狠踹了开门的丫头,开门的正是袭人。上得不轻,气人的心理是“讲往日争荣的心都灰了一半”。这一回以前,宝黛钗的关系还是扑朔迷离的,到此告一段落。之前宝玉又是摔玉又是赌咒,说跟宝钗没什么,但是有时候又觉得他对宝钗有意思。“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那一回最明显:宝钗腕上带着元春赐的红麝珠串,手臂越发衬得丰莹,宝玉眼睛都看直了,最后黛玉把手绢丢到宝玉脸上,宝玉才反应过来。三十六回里,宝玉在梦里喊出不要金玉姻缘要木石姻缘。梦里说出来的东西都是潜意识里的想法,一个人再怎么会欺骗也欺骗不了自己的潜意识。都到了这个份上了,宝玉的想法已经是很明朗了。这话黛玉与之失之交臂,所以黛玉以后还是怀疑宝玉,这话宝钗真真切切地听到了,所以大婚前夕,宝钗才会哭吧。
这回里有个情节比较集中地写到了龄官,龄官是元妃省亲前贾蔷到苏州采买戏子时买回来的,省亲之后一直在贾教习,表演。她抱怨贾府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在后面的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贾母请刘姥姥逛园子,夜里贾母要听戏文,12官都叫去了,去了之后贾母又说不急着听,玩到夜里才想起来戏文的事,女孩们就一直等到了夜里。晴雯是黛玉在丫鬟里的影子,那龄官就是黛玉在十二官里的影子。龄官有性格,清高,还去过黛玉常常葬花的地方,她也是多愁多病。这些都太像林黛玉了。如果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个悲剧,我希望贾蔷和龄官能给出个惬意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