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十分浩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十分浩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问题多,有许多新情况、新矛盾需要人们去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就方法论而言,辩证地认识、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关重要。
一、制度与体制
弄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认识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意义,增强搞好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自觉性。
一种经济体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一种企业制度又依赖和反映了一定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后,应当进行一系列与这个新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建设,其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众所周知,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两大体系,三项制度。两大体系即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三项制度即现代企业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个框架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处于基础性地位。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如果主体不改革,不能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那么市场体系就因缺少支撑而无法建立,即使建成了市场,也会出现有场无市的局面;如果企业不能独立经营,依然政企不分,摆脱不了对政府的依赖,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也很难形成;企业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也难以贯彻;企业不摆脱沉重的社会负担,不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社会保障制度也就因此失去了主要对象而无从谈起。正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决定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微观基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除了企业内部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外,也需要一系列外部条件配合,有赖于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寓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可以这样说,没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没有政企分开,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由此可见,制度和体制之间是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能为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微观基础,将会推动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各个领域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又能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根据制度和体制的上述关系,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应把握好宏观体制建设和微观基础再造的取向,从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紧迫性,增强搞好改革的自觉性,争取早日再造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同时又要看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事物发展多方面因素。由于受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制约,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企业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上,我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改革力度,又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行为规范的确立,对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地位。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制度、行为规范来保证。本文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基础条件,并探讨了其对企业发展及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从社会经济的基层单位,到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再到社会经济中的社会契约组织和盈利单位,企业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是,进入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性质已经发了重大变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行为规范使企业从以利润为主导的“经济人”转变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导的“社会人”。这是社会主义现代企业的新使命、新品质,并成为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基础条件
企业由单纯的自利型“经济人”向互利型“社会人”转变。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经济关系、市场特性以及人们的社会理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企业而言:市场由客户追随商品的趋势,转化为企业追随客户需求的趋势;竞争由“利己”走向“双赢”和由“瞄准对手”走向“改变自己”;企业成长由单纯地盈利走向盈利、综合业绩及社会形象等。
(一)企业承担“社会人”角色并尽社会责任
客观现实的发展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企业,利润不仅是其追求的目标,也是其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但企业作为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环,作为依赖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而生存的细胞组织,事实上承担着“社会人”的角色。它必须重视其职能,并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否则,就难以生存。
(二)企业整合资源满足社会需求
作为企业,首要的目标是追求利润。但作为“社会人”角色的企业,是人们与社会(市场)、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动组织。它的一切资源来自社会(市场),经过加工而创造的新产品(包括文化、服务产品)又必须走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这个经营过程决定了企业从社会需求出发,有效整合资源,其结果在于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企业成长、企业经营、整合资源、满足市场需求的必要的社会基础是客户需求和认可。企业目标、企业经营、企业成长等一切工作、理念和设想,都是靠员工来实现和完成的。员工的权益、人气及其团体精神如何,是企业能动性的决定性条件,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谐发展及不断创新的核心环节。
(三)企业经营者正确认识企业角色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状况出发来分析,现代企业制度在本质上排斥唯利是图,倡导并促使企业从完全的“经济人”角色转换为“社会人”角色,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要完成这种根本性的转变,要求企业的投资人、企业家以及企业核心经营者首先从理念上真正认识这种转变的重要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行为规范,注重企业间的合作,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加注重企业的形象,注重员工的素质和产品的质量,注重优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企业竞争力的培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现代企业发展氛围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各部门都应该为实现这个理想共同努力。反映在企业中,就是企业应该努力把经营搞上去,把管理搞上去,把效益搞上去。这些既包含员工的共同愿望,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包含着企业的根本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行为规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紧迫力,形成凝聚力,对于强化员工队伍建设,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稳定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促进企业良性经营和有序发展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目的是经营产品,形成利润。现代企业制度、行为规范内含经营和发展的理念,所倡导的是企业良性经营和有序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以企业经营发展为前提,以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为依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首先要能够保障企业的经营发展、经济效益的增长及员工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员工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紧密相联,但是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很可能会造成经济效益增长和精神文明的反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有助于培育企业良性经营和有序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其关注经营的同时,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化解矛盾及凝聚人心
现代企业的制度、行为规范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具有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关系的作用。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是通过对各种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企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不仅需要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企业文化。企业越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解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作用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的企业的过程。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结构和员工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出现纷繁的局面,员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和谐企业,引导广大员工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员工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矛盾,有助于避免其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
第二篇: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结合济宁市市中区城市发展的实际,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城市管理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管理对象和任务也比较复杂,要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区政府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部署、考核城市管理各项任务。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城市管理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办事更高效、运作更协调、行为更规范、执法更统一。各街道(镇)也要设立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将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关于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情况的问题;为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执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制度,我委结合今年申办《山西省行政执法证》的实际,一方面对拟上岗行政执法的人员要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考试,经考试合格的才能授予其行政执法资格、上岗行政执法、参与行政执法管理活动。不参加培训和考试不合格的,暂停执法上岗;执法过程中,违反执法程序,造成错案、国家赔偿的要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进一步整顿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严格禁止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对被聘用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合同工、临时工,要坚决调离行政执法岗位。健全纪律约束机制;实行层级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4、理顺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理顺关系。按照属地管理、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实行城管重心下移时,职权一并下放,构建市区联动、区街联动、部门联动机制。硬件建设。继续加快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建立远程监控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推进信息化管理,以便有效提高案件处置率和及时率。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按照规定标准配足人员,及时发现纠正违法现象;又要重视主干道、后街背巷保洁、城市协管队伍建设,加强“定人、定点、定时间、定责任”的阵地式管理。积极探索整合社区、物管力量,建立城管工作站,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
队伍建设等问题〖HT3F〗
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保证,大力开展军事训练达标、组 织干部轮岗交流下派锻炼、组织系统内有关人员赴同济大学进行高层次培训、每年分期分批 组织执法人员培训学习、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聘请专家教授授课、执法人员谈感受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几年来,共培训执法骨干1420人次,有力提高了城管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一线执法队员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队伍管理力度,认真落实
各项管理工作规定,严格按照《淄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督察暂行办法》的要求,强化文明 执法的各项措施,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积极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对群众反应的问题及时处 理。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讲究执法艺术,提高执法水平,做到情、理、法紧密结合,防止 了矛盾激化。
〗
(三)强化执法队伍建设,队伍正规化建设实现新突破〖HT3F〗
结合市委“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和创建“五型机关”的部署要求,泰安市城管执 法局提出“打造钢班子、锻造铁队伍”的建设目标,不断创新载体,强化队伍建设。以思想 作风纪律整顿为载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认真查找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 析问题根源,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队伍作风纪律建设的意见》,在全局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牢固树立文明执法、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为民执法理念,全局上下工作作风有 了明显转变,队伍精神状态显著改善,执行力显著提升。以制度建设为载体,进一步规范内 部管理。制定完善了纪律处分规定、廉洁自律规定、禁酒令等文件规定,不断强化制度执行 力,队容风纪、工作纪律得到强化。以党风廉政建设为载体,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大堤。坚 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强化廉政教育,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以确定任务目标责任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工作积极 性。探索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事前有决策,事中有落实,事后有考核),成立专门督查队伍,局属各单位试行了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任务,明确 责任,强化激励约束,初步实现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进一步调动了执法队伍工作积极性。以群团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凝聚人心。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团委的作用,先后开展庆三 八文艺演出、争创工人先锋号、青年志愿者等活动,进一步活跃队伍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 良好氛围。
加强部门统筹,完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HT3F〗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一
些部门还没有与
城管执法部门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许可告知制度还没有落实到位;重大会议、节庆、赛 事等环境保障任务以及专项整治活动,还带有明显的临时性、突击性色彩等问题,切实解决 行政许可告知制度落实不到位、常态化管理机制待完善等问题,在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方面 下更大功夫。加强部门联动,完善配合协作机制。比如我市城管执法局集中了规划、公安、工商、环保、市政、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等部门的职责,许多城市管理方面的事 件,都需要各部门和区政府的支持配合,都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否则许多工作无法开展。结合数字化、网格化城管的实施,统一各区、各部门巡查机构和巡查模式,探究城市管理工 作统筹规划、互动管理的有效途径。
四)适当增加执法编制,解决执法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HT3F〗我们认为按
照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提出的“万分之六至万分之八的比例配备”市区城管执法人员较为适宜。根据城管执法 队伍实际情况,列入“十二五”规划,可分批逐步予以解决。建议可暂按原有标准“城区人 口的万分之五”核定城管执法编制,市局及七区城管执法编制由目前的1364名,增加到196
6名,即市、区城管执法局增加人员编制602名。对于各区城管执法局人员编制配置情况,建
议由各区编办按照各区实际情况,提出人员编制配备意见,由市编办在市城管执法编制总额 内调配核定。另外,对于五市城管执法局同样存在编制不足问题,特别是随着重点镇和中心 镇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城管执法编制更显不足,建议参照市区做法给
予增加编制。
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从先进地区城市管理的经验看,实施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是加强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城市管理走向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完善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网络(市、区、街、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形成以街道为主体、职能部门为保障、社区为基础的分级管理体制,建立区政府统一领导,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街道社区主抓严管,市民群众自觉参与的体制。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可以实现街道工作安排的自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街道充分发挥人、地、物、事熟悉的优势,积极将上级部署要求与街道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有利于明确防控责任,有效防止因层级过多、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出现的互相推诿扯皮和内耗现象。
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覆盖。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最前沿,强化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有助于在街道办事处、居民、驻地单位以及各种中介组织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调、自我管理的基层工作机制,而且有助于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社区的城市化管理水平。
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容貌长效管理机制、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城市交通秩序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园林绿化长效管理机制、环境卫生清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城市管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一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管理环节和每一个管理者,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区、街道、社区层层签订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消除城市管理上的职责不清、交叉管理和管理漏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
建立城市管理社会参与、舆论引导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对政府的城市管理工作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强化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质。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市容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使市民形成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立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机制。应尽快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一是综合协调机制。城管办作为常设机构,要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工作开展情况,对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调度检查,促进工作健康有序
开展。二是配合联动机制。综合执法、建设、环卫、园林等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定位,通过制定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提出符合各街道办事处辖区实际的目标任务,抓好个街道辖区内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环境保洁等作业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要指导街道办事处抓好城市管理,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城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专项整治机制。由城管办牵头分步骤开展以整治占道市场、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乱搭乱建和露天烧烤等为主的一系列综合整治和专项整治,并切实做到整治一项、巩固一项、管好一项。
三、突出重点难点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敢于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一个一个的去解决,通过逐步解决重难点问题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突出重点部位,开展综合整治。加强对与任城区、北湖连接道路的综合整治,提升整治标准,尽快改变与其他城区结合部城市管理标准不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各种专项整治,将结合部位和城市出入口的乱搭乱建、乱倒垃圾、占道经营等问题治理好。
实施城市容貌整治。大力整治临街立面、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市政设施、市容秩序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坚持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提升市容管理品位。坚持精细化执法管理,着力打造示范街,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街道。同时,推进户外广告、公共设施、园林绿化、夜景灯光、建筑立面等各方面市容建设、维护管理上水平、上档次,达到城市市容管理优美、简洁、干净、有序。
大力整治违法建设。加大对对重点工程周边、主要道路两侧及严格控制区内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严格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制止违法建设的意见》以及《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违法建设巡查工作交接和日报告制度,坚决拆除各类亚种影响城市规划和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违法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按照属地化原则,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主体作用,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到主干道、中小街道和背街小巷全覆盖,清扫保洁不留“盲点、死角”,切实做到清运完全、除尘彻底
第三篇: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民计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创新。
(一)社会和谐稳定的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谐社会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凸显期,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之中,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在许多地区和部门都相应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建立乡镇和社区(村)的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群众诉求接待站、社情民意互动平台、走访居民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小问题不出社区(村),一般问题不出乡镇,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建立完善法律服务制度,发挥街镇(社区)法庭、检察室、司法所和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志愿者的作用,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法制教育、法律咨询、信访代理、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活动,严 格规范各类执法行为,促进公开、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积极倡导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解决问题,努力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社会人员服务管理的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要探索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街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以方便、快捷、周到的人性化“一条龙”服务为载体,构建起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以及精神、物质、文化、法律需求的常态化、动态式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管管理和帮困扶助。要以有效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标准,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刑释解教人员与家庭、组织相互衔接的责任制,着力抓好管理有序、生活保障、帮扶到位、教育转化的功能,落实安置政策,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不再重新犯罪。社区组织还要关注、关心社会闲散青少年和一些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引导,解决好他们的就学、就业和安置问题,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 帮助。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天津”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从城市一直延伸到社区(村)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社区平安的长效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和棋格化布警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置得快。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如,加大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重点地区、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重点打击入室盗窃、偷盗自行车、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的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大力推进交通组织体系化建设、交通管理法治化建设、交通设施标准化建设、交通指挥信息化建设,确保城市道路畅通,群众出行方便。一座城市的安全,消防安全十分重要,应切实把消防管理抓紧抓实,加强日常消防教育和检查,提升消防应急处置水平,确保城市无大火、无大灾。(四)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的创新。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技术的等手段,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网络消极影响。进一步健全网上综合防控体系,把网上防范控制与网下落地查处结合起来,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切实防止网上非法活动演变为现实社会危害,以更好地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
(五)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创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上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要努力探索“两新组织”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有效办法,真正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延伸到“两新组织”,确保其依法、有序、健康开展活动。同时,要继续深化对“两新组织”管理服务规律特点的研究,如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
(六)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要以健全完善街乡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和社区(村)综治信访服务站为抓手,整 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要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把握社会动态,通过议事例会、集中会办、协调会办、情况通报、督查督办、应急处置、台账资料、检查考核等制度,使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社区(村)综治信访服务站要与社区警务室、社区法庭、人民调解、帮扶解困、物业管理、环卫管理以及治保会、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应紧紧依靠街乡镇和社区(村)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群建作用,努力创建和谐街镇、和谐社区品牌,尤其是在加强平安社区保障、矛盾调解、社会救助、社会养老、就业保障、普法教育、便民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物业管理等社会管理创新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创新物业管理模式,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社区建设中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构建整个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落实措施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基层,根本在落实。因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精心规划项目,突出实践特色,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一)要在深化认识、加强领导上抓落实。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我们的各级领导要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上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与抓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管理创新要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党政一把手应担负起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亲自抓,带头管,真抓实干,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在制订规划、强化责任上抓落实。社会管理创新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规划。同时,明确目标责任,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员,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讲评考核制度,确保每项工作的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要在以点带面、指导推动上抓落实。要注重发现和总结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抓出一批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各具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示范区、示范街镇和社区(村)示范点,以此把社会管理创新覆盖到全局,延伸到各个角落。要切实加强对街乡镇和社区(村)特别是工作开展较差地区和单位的指导推动,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及时研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协调发展。
(四)要在深入调研、创新招法上抓落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在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破解管理难题上下功夫、用气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加强对社会管理的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分析社会矛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同时,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要在政策支持、工作保障上抓落实。社会管理创新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因此,各地区、各部门都应按照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实际状况,切实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力度。政法综治部门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尤其对街乡镇和社区(村)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和指导。同时,要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条件以及经费保障上给予支持,以保证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入推进。
(六)要在整体推进、夯实基础上抓落实。新时期推进社 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任务非常明确,当前,要下力量把思路变成规划、把规划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成果。既要突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又要以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在实施社会管理项目规划中,要统筹抓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等各项工作,推动政法综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开创政法综治各项工作新局面。同时,要着手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把社会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
(七)要在完善机制、监督考核上抓落实。要围绕不同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目标任务,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标准、明确达标要求,并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中,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综治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督查手段,建立督查、评查机制。对基层工作的考核,要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和跟踪检查等办法,通过半年一巡查、一年一考核、日常互学互促和互查互评等活动,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管理,并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八)要在解决问题、见到成效上抓落实。衡量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关键要看实践、看效果,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是否提高,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否增强。要紧紧抓住工作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关键节点上突破,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总之,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013年11月13日 20:11:01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中共中央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无党派人士胡四一先后发言。他们赞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就深化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教育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司法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了大家发言后,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大家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好意见、好建议,对起草好文件很有帮助,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
习近平指出,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中共中央进行了深入研究,听取了党内及社会各方面的相关意见,决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习近平指出,新时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十分关注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特别是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建言献策的重点内容,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王沪宁、许其亮、汪洋、孟建柱、栗战书、令计划、周小川,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罗富和、齐续春、陈晓光、马培华、刘晓峰和蒋作君、邵鸿、黄志贤、谢经荣、李稻葵等。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社会和谐,要求整个社会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都处于协调有序的状态。工会机关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党联系职工群众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担,更应努力实现内外和谐。构建和谐机关,必须做好事“合”的文章。
要合心。合心是指同心同德,也就是“一盘棋”思想。“人心齐,泰山移。”和谐机关建设首要的是人的思想要和谐,就是要把人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上来。首先,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谋划、思发展,共同绘制发展蓝图;其次,要把大家思想统一到聚精会神抓落实上来,强化责任意识,克服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把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变为自觉行动,转化为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群众;第三,要把大家思想统一到真心实意建机关上来,站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增强责任心、事业心,以和谐机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要合力。合力是指一起出力,也就是把劲往一处使。一是在实现和谐机关的目标上合力。构建和谐机关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机关各部门、各成员要拧成一股绳,朝着和谐机关建设的大目标,奋发有为,奋力拼搏;二是要在解决和谐机关建设的关键问题上合力。和谐机关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求真务实,讲真话、报实情,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揭露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机关各项制度。
要合拍。合拍是指符合节奏,协调一致。加强和谐机关建设,不仅体现在机关内部的融合、合作、协作和和谐上,也体现在机关建设的客观规律上。首先,工作谋划要同步。机关各部门、各成员都要摈弃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行为,避免让基层无所适从,避免让妇女群众不好理解、不好运用的措施出台,想问题、提建议要真正从和谐机关建设的实际出发,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其次,理论学习要跟进。全体机关人员要不断强化学习理念,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不断增强为妇女群众服务的本领,提高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工作落实要同步抓。努力形成整个机关协调一致抓工作落实的生动局面和良好风气,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个人之间、工作环节之间,要多沟通、多协调、多协作,最大限度减少内耗,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要合情。合情是指合情合理。机关和谐有基础是人和,而良好、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机关建设的根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机关的长效机制,在制度上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始终注重关心人的最基本需求,关注人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要以诚信为纽带,在学习上互帮助,在工作上互相竞争,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互相鼓励,在荣誉和成绩面前互相谦让;交往,以诚相待,做事,光明正大。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坚持弘扬和谐精神,建立和谐文化,在机关内部营造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宽容友爱、爱岗敬业的和谐氛围,形成办事高效、文明和谐、富有激情的机关人文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和工作舒心环境。
要合法。合法是指符合法律规范,也就是机关每个成员的言行都应符合相关法律、条例和制度的具体要求。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依法作为;要遵章守纪,管好自己的脑子,保持清醒头脑,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不说,管好自己的手,不贪占便宜,做严于律已、维护纪律、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的模范;要严格制度,建立并严格落实和谐机关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工作在有序、规范、高效中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