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参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参
1-2年级自助手册教参(讨论稿)1--10 3-5年级自助手册教参(修改稿)11-62
1-2年级教参(讨论稿)
2-目 录
第一模块 快乐起跑线
第一课 可爱的校园 第二课 我们的新集体 第三课 我们的心灵小屋 第二模块 快乐的小学生
第一课 我爱我的课本和文具 第二课 朋友多快乐多 第三课 我能行
第三模块 七彩童年
第一课 男孩女孩
第二课 寻找快乐 第三课 假日彩球 第四模块 走进童心(致家长)
10元钱的故事、“家”对孩子的意义、您了解孩子吗(问卷)给您几点建议 心理专家的话
第一模块 快乐起跑线
教学目标: 以适应新环境、新的交往圈与新的学习生活为主要目标,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正向感受投入学校生活。
1.校园是可爱的; 2.老师是可亲的; 3.学习是有趣的; 4.我班是温暖的。
第一课 我们的学校
活动:平面图剪贴 “新校园”
画一画 “我最喜爱的学校一角”
目的: 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新学校,以排除他们因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困惑、不安及种种不便。
提示: 在“剪剪贴贴”、“画一画”之前,组织新生参观新校园。有重点地带领他们观察最具学校特色的教学设施。如:少先队队部、生物室、运动场、阅览室等。参观中如能为他们做一些简易有趣的实验演示或操作表演,往往能拓宽新生的眼界,激发他们日后对小学学科、课外活动兴趣。
准备: 设计一张学校教学大楼、操场、绿地平面图印发给学生剪贴用。
第二课 我们的新集体
活动: 自画像 让大家认识我
交流发言 “我认识的第一个新伙伴”、“我喜欢的一位大朋友”(老师)
好孩子行动训练 “美妙的铃声”
目的: 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新的交往圈。学会与陌生的老师同学相识交往,促进他们合群意识。通过“好孩子行动训练”进行听铃声进课堂、列队等自律训练。
提示: 辅导老师可先作一个“自我介绍”自画像的示范,文字、图画均可。尽量用夸张、幽默的手法刻画出本人特点,激起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自画像为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其他活动也可由老师或同学先作示范。
第三课 我们的心灵小屋
活动: 说一说(问卷)进小学,你开心吗?
找一找 学校心理辅导室 悄悄话信箱 心理健康教育画廊等阵地 认一认 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
目的: 帮助新生了解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及阵地,是他们可以倾诉衷肠的地方。增强他们遇到问题主动求助的意识,同时也能让辅导老师了解学生对学校的真实感受。
提示: 辅导老师要重视给新生的第一印象。建立与学生平等、亲切的形象,乐意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对学生作出“保密”的承诺,解除学生不敢倾诉的顾虑。
资料: 适应新的学校环境——新生入学的重要一课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众多新生老师、家长都在为孩子做着入学前准备,以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起步。可是,你可知道“适应新学校”也是帮助孩子在起跑线上不容忽视的一课呢?
新学校、新起点,通常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然而,有家长不无忧虑地发现,孩子入学后,有的学习却不如以往了;有的对学校的新鲜感一消失,便出现厌学、逃学、抄袭作业、打闹等不良行为。是孩子变坏了,还是学校管理、教学的问题?心理学家提醒老师家长们,不妨多从“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去找找症结所在。
据近年一项追踪调查表明,在学习困难学生中有87%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心理问题。其中交友障碍、社会退缩、不受欢迎、违纪、攻击行为等适应不良引起的障碍竟占整个心理问题的25%。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环境变化,如新的交往圈、新课程、新的校园生活规律等,通常这些变化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能通过自我调节去适应的。然而那些一向任性、胆小、不合群、自我中心、自我意识较差的孩子却会因环境的陌生而感到不安、孤独、焦虑、自卑、苦闷、不知所措和易冲动,严重的还会呈现心理问题躯体化,如:一上学便头疼、恶心、尿频、忧伤、烦躁、注意力难集中。显然,这种状态会降低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入学适应性问题已引起不少学校的重视,带领新生开展适应新环境的辅导活动,参观校园—熟悉环境、观看电脑房—激发兴趣、和各科任课老师见面会——增进亲切感、与高年级同学做游戏—交朋友等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已成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适应性辅导能让新生消除陌生与不安,增强自信。并建立积极的心态。感到校园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同学是友好的、学习是有趣的、我班是温暖的、我是很行的。
建议学校在开学前为新生家长们举办“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与有效辅导”讲座,学校和家庭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第二模块 快乐的小学生
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与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
第一课 我爱我的课本和文具
教学要求: 通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学习生活从“爱课本、爱文具”的这一小事入手,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及学习用品的积极情感。
教学内容: 1.课本、文具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2.课本、文具可以让人喜欢、让人厌(整洁与破旧给人的感受);
3.学习用品是否整洁全在于你的爱护(要养成爱护课本和文具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当课本文具不见的时候、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小红星、大苹果奖给谁
当课本文具不见的时候
活动: 闭目听歌(老师悄悄取走几个学生的铅笔盒、课本——创设情景)
看书猜谜(少了课本无法参与“看书猜谜”的学生——感到难堪、着急、不安)
分享感受(课本、文具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目的: 让学生在“丢失课本、文具”的情景活动中得到难堪、着急、不安等情感体验,感悟到一个学生不能没有课本文具。
提示: 创设情景要自然、让学生体验“难堪、着急、不安”等情感时要注意适可而止,不造成对他们的伤害;在体验完成后,要及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游戏”(即创设情景),并鼓掌谢谢他们的配合。此外,要重视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的交流,这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所说的感受,不指责、不否定,都要给予无条件的接受,并加以积极的引导。
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
活动: 摆一摆 课本、书包、绿领巾、玩具(新旧对比)
看一看 喜欢哪个 不喜欢哪个
说一说 新美、整洁、肮脏、破旧的东西给自己的不同感受
想一想 谁使它变脏、变旧?(要对自己的课本文具等物品负责)
目的: 通过对课本、文具及其它物品美丑形象的好恶感受,引导学生懂得鉴别美丑,追求美。为爱护物品打好积极的情感基础。
提示: 在进行物品的新旧对比,要注意选择同一物品新旧的程度,如能给学生在视觉上强烈的反差,较能引起他们的好恶感受。让他们意识到属于我的课本文具物品的美丑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习惯。
小红星、大苹果奖给谁
活动: 比一比 谁的课本文具最整洁、最美
说一说 怎样做课本文具的好主人(发散性思维)
想一想 课本脏了、破了怎么办
评一评 小红星、大苹果奖给谁(小红星——单项、大苹果——全项)
目的: 在“比一比”中,看到自己与别人的课本文具被使用情况;通过“怎样做课本文具的好主人”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养成爱护课本文具的好习惯;从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物品的主人,要对自己的课本文具等物品负责。
提示: 注意给学生充分展示、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领悟道理,切忌教师作评论员;在展示中,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欣赏别人,切忌学生相互揭短;评选重在引导好行为好习惯,多用小红星奖励更多学生的某一单项行为,并以大苹果奖树立爱护课本文具的学生榜样。
第二课 朋友多快乐多
教学要求: 这是一堂帮助小学生学交往的辅导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的合群性,礼貌、热情的交往态度、学习得体的交往方式。从小善交朋友,长大能拥有一个与人和谐相处的幸福人生。
教学内容:
1、我的朋友圈(合群、交往状况)
2、怎样的人朋友多(培养交友能力)
3、朋友多,快乐多(萌发团队意识)
我的朋友在哪里
活动: 玩玩看看 “找朋友”游戏 想想说说 “我喜欢和谁一起„„” 送心心卡 “和好朋友说一句话”
目的: 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学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交往状况,增强他们在交往方面认识自我的最初意识。
提示: 通过这几个活动,进行莫雷诺人际关系的测试。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自由组合情况,特别要注意朋友明显少或没有朋友的学生。为避免冷落他们,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招呼他们,并于课后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朋友多 快乐多
活动: 游戏 “抢椅子”(体验失落感、孤独感)
谈话 “假如我没有朋友„„”(朋友的重要)
游戏 “贴画人脸”接力赛(激发团队意识和体验朋友多的快乐)
交流 “当我和好朋友闹别扭的时候”(和好如初的办法)
目的: 通过上两个情景游戏与情景谈话,让学生体验和探讨“缺少朋友的孤独感”;后一个情景游戏是为让学生体验合作和集体活动的愉悦,去感悟“朋友多快乐多”和激发团队意识的;其中,两个谈话形式是运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对如何解决交往矛盾进行发散,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他们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意识与能力。
提示: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对他们“交往心态与方式”、“团队意识”、“问题处理意识”最初的启蒙,注意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所接触的有限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只要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就行了。遵循“个别差异”的原则,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感受都要无条件地接纳,再给予积极的引导。
第三课 我能行
教学要求: 这是一节增强自信与体验生活的辅导课 给学生创设情景,提供一个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建立不依赖,靠自己克服困难的意识。
教学内容: 1.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2.当我面对困难,我该怎么办呢?
3.只要你坚持--"我能行",成功就在你面前。
谁的功劳大
活动: 看图讲故事:谁的功劳大
听完评一评:你想到了什么
目的: 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要生存就必须具备各种生活能力,动物如此,人类更是有无穷的智慧与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不对别人过分的依赖。
提示: 看图讲故事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讲故事外自己所熟悉的动物的生存能力。
此活动特别要注重听完故事后的引导,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找到自己该具备哪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能力。
“我能行”情景游戏
活动: 比一比 谁最先走到终点
看一看 哪组配合得最好 赛一赛 谁夹的玻璃弹最多
目的: 使学生在参与设置了一定障碍和难度的游戏中培养自信的态度,从中意识到:在学习生活中,"我能行"的意识能帮助他们面对挫折。
提示: 教师设计一些有困难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自己思考和解决困难,从中领悟道理.(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1)谁先走到终点:让参与游戏的学生蒙上眼睛,在其他学生的提示中走完一段有小小障碍的路程,看谁走得最快。
(2)哪组配合得最好:两人一组,一人绑左腿,一人绑右腿,互相配合,走完一段有障碍的路.(3)谁夹的玻璃弹最多:在一脸盆中放入玻璃弹,有的同学被蒙住眼睛,有的被绑住右臂,有的被绑住左臂,在指定的时间内看谁夹的玻璃弹最多.
当我独自在家的时候
活动: 情景想象 一人在家,你会怎么样
实话实说 各种情绪与行为
分享感受 相信我能行
目的: 通过想想说说,引导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克服依赖心理,遇到父母出差,留下一人也能坦然面对。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来设置一些情境。例如:通过心理独白,把学生独自在家的心情表达出来;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把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演绎出来。
第三模块 七彩童年
第一课 男孩女孩
教学要求:
3—7岁是培养性角色意识的重要阶段。让孩子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认识“两性”,为今后成长中必将发生的性生理、心理变化与自我保健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 认一认 动物世界的雌雄
说一说 男女孩的种种不同 想一想 周围人的不同性别 做一做 讨人喜欢的男女孩
目的: 通过图画中的鸡、孔雀、狮子„„区别两性的不同外表;从男孩女孩的不同外表,社会角色的不同称呼,建立最初的性别概念,性角色意识并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
提示: 是性教育的第一课。性教育实质是人格教育的组成部分,性教育应走在学生身心发育的前面。性教育实质上是偏重于怎样做一个完美的男人和完美女人的教育。让一个孩子在出生后,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认识性,建立不同性别角色得体的行为。
第二课 寻找快乐
快乐在我们脸上
活动: 看看认认 “喜怒哀乐”的脸谱(表情上:人人具有“喜怒哀乐”)
想想说说 “喜怒哀乐”的故事(情景里:人人有过“喜怒哀乐)
目的: 体验处在不同情景中人所展现的喜怒哀乐,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要求: 注意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有关“喜怒哀乐”的情景小故事。也可启发他们侧重说一说校园生活经历的各种感受。
快乐在我们的心田
活动: 找一找 快乐在哪里(在脸上、在眼睛里、在心田、在行动中„„)
唱一唱 幸福拍手歌 说一说 我最开心的一件事
目的: 营造一个欢乐的氛围,体验快乐会给人带来幸福感和积极行动,有助成功;“不快乐”让人难受和行动消极,难以成功。通过“献妙计”,让学生意识到快乐、不快乐是可以自己调节的。
要求: 重在体验与领悟,并结合学生生活事例,引导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关注别人的情绪;只有拥有更多的快乐,才能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金点子瓶
活动: 献妙计 让我们更快乐(寻找快乐,驱除忧愁)谁让他们笑 “笑话”、“喜讯”、“进步”“成绩”
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微笑能给人一种“亲切、善良、宽容、自信、勇敢、乐观”从外表到心灵的美,启发他们去追求这样的形象。
要求: 这些活动带有积极的暗示作用,通过“献妙计”、“谁让他们笑”,让他们感到微笑的背后蕴藏着“亲切、善良、宽容、自信、勇敢”。当然,针对这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忌脱离生活实际的理性思考,而要力求活动的趣味性和以情动人的气氛渲染,往往能收到实效。
第三课 假日彩球
教学要求: 是一堂“学会生活”的休闲辅导,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先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和轻松的气氛下交流各自家庭假日生活的现状、宣泄开心与否的真实感受,然后再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安排愉快、充实的假日生活。
教学内容: 1.我的作息时间表
2.学一学小鬼当家
3.我要学会的技能
4.我的公益服务活动
活动: 看一看 假日彩球
说一说 我的假日怎样过
学一学 假日学本领
目的: 假日彩球是让学生交流一下,假日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安排项目和合理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假日活动,并加强学生对自己的爱好、特长做一个自我认识。
提示: 根据假日彩球的启发,让学生设想一下:“假日中,我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
如果让我痛痛快快地玩一天,我会怎么做?我的假日休闲活动有哪些?”然后分组和同学交流分享这些设想。通过学生设想在假日中所学的本领,引导学生去附之于行动。第四模块 走进童心(致家长)
资料:
1.了解幼儿园孩子进小学面临的变化
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有一整套“有严格的课堂纪律、各种学科教学、作业、考试要求”的学习模式了。座位的排列也不同
学校的规模大,同学多,老师也大大增加了。
学校的部门多,场所多了,有了学生自己的组织与活动
一日校园生活也与幼儿园有很大插别,没有午睡,要自己照顾自己的吃喝了。
总之,对这阶段孩子进行“适应性辅导”是极其重要的,家长们如能帮助孩子过渡好,能让一个人受益终生。
2.成人人格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在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谴责; 在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局促; 在过分袒护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依赖;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在尊重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尊重;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在接纳别人和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慷慨的爱。
3.孩子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从何而来
我们能目睹大人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老师是如何从早到晚不辞辛苦地抓学习的;父母们是如何不惜一切代价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的。然而,效果究竟如何呢?有的说:“我的孩子还是不尽如人意”。也有的说“似乎越抓越糟”。面对这些否定的回答,你一定会想:。孩子的消极情绪从何而来呢?
那么,要怎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呢?,在此,做一个情景思考:
假如你刚入学的孩子参加第一次考试,考了10道题。对了7道,错了3道。你会对孩子做出什么反应?”一种反应是,父母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盯在孩子的三道错题上:“你这是怎么啦?第一次考试就做错3道题。”“你真够聪明的,那么简单的题,竟错了3道。往后越学越难,可怎么办呀?”“你没长脑子呀,一错就是3道。要气死我呀!”“你真笨,不是读书的料,我看你将来只配扫马路去!”
当你不假思索地说这些话时,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就不能换个说法,带着欣赏、期望的目光对孩子说呢?“孩子,你真不简单。第一次考试,你就做对了7道。那么,再想一想,那3道做错的题你一定也能做对的。”设想一下孩子听你这样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孩子对前一类消极回应的感受——我是失败者;孩子对后一句积极回应的感受——我是成功者。也就是说,你是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回应会引起孩子截然不同的心态。
要是他从小就被戴上一顶“不是读书料”的帽子,那么今后他再遇到难题,就不想做出努力了。把“不会”、“做错了”通通归因于“我笨”、“我不行”。所以孩子消极心态恰恰是由我们大人营造的。
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的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指责孩子的口头禅?我们从孩子那里搜集了一些最手打击的口头禅——
“看来,你不是读书的料”、“我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你给我再做10道题,不做完就别想出去”——厌学的催化剂;
“我们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说,你这次该考几分?”“这次不考好,就别回家见 我”——焦虑的催化剂;
“还哭!当初干什么去啦?”(下一次 孩子不敢哭了)“你看,小时候考不好还知道哭,现在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要气死我呀” ——隔阂的催化剂。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是你想毁掉一个孩子,那你只需每天对他说一遍:你真笨,你不行!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教育参考
编 写 曹坚红 杨丽华 李饮冰
徐 晶 金 怡
统 稿 张静涟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
第一模块 我是谁
第五模块 让自己更聪明
第1课 我就是我 第1课 注意是心灵的哨兵 第2课 我不同于别人 第2课 耳聪目明手巧 第3课 我和五彩缤纷的世界 第3课 记忆小战术 第4课 我的愿望 第4课 头脑越练越聪明
第二模块 我爱我 第六模块 通往成功的彼岸
第1课 喜欢我自己 第1课 时间的妙用 第2课 爱护我自己 第2课 和“?”交朋友 第3课 和好行为交朋友 第3课 告别小粗心
第4课 我的优势与不足 第4课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
第三模块 我快乐 第七模块 我和小伙伴
第1课 情绪气象台 第1课 伸出你的手 第2课 拥有快乐好处多 第2课 伙伴 第3课 想法不同,感受就不同 第3课 友情
第4课 快乐在我手中 第4课 伙伴碰碰车
第四模块 学习是有趣的 第八模块 我和我家
第1课 兴趣温度计 第1课 家 第2课 知识的魔力 第2课 家人 第3课 智斗“拦路虎” 第3课 亲情 第4课 越学越有劲 第4课 碰撞火花
教案参考
《我不同于别人》、《情绪气象台》、《智斗“拦路虎”》《注意是心灵的哨兵》、《记忆小战术》
前 言
教师手册是与学生手册相配套的教参,是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提高辅导活动实效而编写的。
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编写:
1. 活动背景 从时代特征、教育要求、学生现状来看,该针对学生哪些问题; 2. 活动目标 从预期结果来看,该解决学生哪些问题;
3. 活动要领 从学生身心特点、心理辅导专业特点提出的要点、难点; 4. 参考资料 对辅导活动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和操作技能作较为详尽的介绍; 5. 准备工作 活动所必需的教具、教图,对学生课前必须提出的特殊要求等。6. 教案参考 选编几例“符合目标,有新意、有气氛、能针对问题、能用心理辅 导理论与技能解决问题”的教案,为教师提供示范参考。
运用本《教参》应注意的事项:
1.《手册》所针对的问题、需求和所设计的辅导活动均从“心理健康发展角度”提出的,有别于“思品”、“心理学”等学科认知课。2.辅导活动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设计的。
3.辅导活动有目的、有重点地汲取了人本主义、认知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中最实用易学、最具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以有效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4.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去体验、去感悟。切忌刻意地去阐述心理学名词概念,而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寓其于辅导活动、指导语、图画之中,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和常见事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参与和理解中,感悟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5.《手册》即是辅导活动的记录,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还有他们的“内心读白”。教师阅读《手册》后,对学生在手册中倾诉的悄悄话和隐私,要给予重视和注意保密。
第一模块 我是谁
第一课 我就是我
背景: 小学生的自我形象可能仍然建立在别人对他的看法上。他们最初对自我的认识大多来自大人的意见,这固然没有错,但仅仅这样是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儿童必须通过逐渐社会化,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他人的重要性,获得“社会我”。这是自我意识的又一关键。小学生在学校里与伙伴、老师交往,由于这个年龄段的模仿力特别强,他们很容易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时,还表现为依赖、不够自信。对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有何才能等均缺乏认识,难以把握 “自我”。此外,由于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是逐步形成的,他们往往会对学习与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困惑和交往障碍。然而,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灵魂。自我意识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此,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助意识和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 写写猜猜“我是谁”(游戏)
问问说说“我的生日”(采访与交流)
画画贴贴“我的指纹艺术品”(作品交流)
目的: 让学生从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征中看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意识到一个人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辅导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
提示:
1.“我是谁”游戏能让学生体会一下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游戏开始前的引语中,可加入如“你能说出自己是谁吗?”“你了解自己有些什么特点吗?”之类的话,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这方面来体会感受。此外,游戏过程中,可要求学生用一、二句话来描述自己,不要写得太长(如具体的事例),以便在控制游戏时间的同时,保证游戏的成功——大多数人并没有被别人猜出来。
2.采访与交流“我的生日”,此项活动需要请学生在课前采访家人,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形(那天的天气、妈妈爸爸及其他亲人第一次见到自己时的感受、举动等等),可在课前给予学生有关的提示、启发。课上与同学交流时,辅导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往事回忆的愉悦、亲切的情感。
3.“我的指纹艺术品”能让学生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体验到每个人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活动可以利用水彩笔涂在手指上,将五彩指纹印在纸上。在交流中要注意让学生解说自己独特的创意。
准备工作:
1、课前向学生布置采访家人的任务。(具体内容见提示2)
2、提供学生书写(“猜猜我是谁”)用的纸张,并准备两个盛器,装写好的纸片。
3、提供学生画画贴贴“我的指纹艺术品”的纸张,并准备好用于展示的用具(如实物投影、磁性黑板等)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我是谁
这个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实早在我国明代就有人提出,以明代赵南星所著的文章《笑赞》为证:
一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馆,和尚酤酒劝其人烂醉,乃削发而逃。其人酒醒,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矣,乃大叫曰:“和尚倒在,我却和处去了?” 赞曰:世间人大率悠悠忽忽,忘却自己是谁。这解和尚的就是一个。其饮酒时更不必言矣,乃至头上无发,刚才知是自己却又成了和尚。行尸走肉,绝无本性。当人深可怜悯。这笑话看似荒谬,寓意却十分深长。
公差所以会“忘却自己”,在于他的“自我”本身就是肤浅微弱的。而当人“自我”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内质,如清醒的自我意识、独到的思想见解、价值观、道德情操、独具的创造才能等,他才做到“保持自我”。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明代个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它表现了启蒙思想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呼唤,尔后,这个问题竟成为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点评:致新)
“我是谁?”、“我是什么?”——自我意识在个体诞生之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认识到“躯体我”的时期。
三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两岁左右的幼儿已能直呼自己的名字,识别着一个人的自我,把他同世界上别的自我区别开来,还会对镜中的自我感到兴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特征、状态和能力,如何类于别人,又如何不同于别人。尔后,又开始使用代词“我”和“你”。表明他已经能清楚地把自己和他人分开。开始能认识自身的特殊需要与权利。开始会说“不!”这是幼儿开始理解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三岁儿童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我”、“我是”、“我要”、“我能”,表明对自身的意识已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是“躯体我”成熟的标志。躯体我是自我意识核心,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也是从躯体我开始的。
躯体我虽是组成自我意识不可缺少的一种实体因素,但仅仅是躯体我并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儿童必须通过逐渐社会化,认识他人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角色地位,获得“社会我”。这是自我意识的又一关键。所谓角色就是在社会体系中对每个人所划分的地位,每个人身上常集中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同伴团体角色等。儿童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否则,自我意识就无从客观化,儿童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诸多角色的认定,就是“社会我”获得的过程。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就是以获得角色观念为内容,认识了“社会我”。
当青少年产生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愿望和对自己的思考,便进入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并以获得“心理我”或“主观我”为内容,这时才标志着一个人达到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
奥尔波特(Allport)则提出自我统一体的概念,以区别一般的“自我”概念,自我统一体由个体那些重要的事态和过程组成,由规定一个人是独特的那些方面组成。从出生到青春期经过七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出现的都将成为自我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说,自我统一体由七个方面组成并各具功能。自我统一体的形成对于健康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一)躯体自我感(1岁)是向实现完全的自我走出的第一步。约15个月形成。是“我们自我意识的终身倚靠”(奥尔波特语)
(二)自我同一感(2岁)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单独的人的持续同一,学会用“名子”,认清了今天镜中的映象和昨天是同一个人的映象,并且相信“我”的感觉。即使体验变了,但这个映象依然存在。
(三)自尊感(3岁)这与学会自己做事的结果肯定自我的价值有关。
(四)自我扩张感(4岁)知道我们这个词的意义,将自我的范围扩展到身外的事物。扩充生活领域。
(五)自我意象(4——6岁)通过成人的奖惩和期望形成一系列岁自己的看法。
(六)理性自我感(6——12岁)会学习后,自我可视为有理性的行动者。
(七)这是特别关键的时期。重新努力追求自我同一,这个自我同一与2岁时的那个不同。青少年用角色做实验,测验自我意象,试图发现成年人的人格。用同一性探索最重要的方面是生活目的的确立。这是人第一次关注未来,关注长远的目标和理想。这七个方面在任何一个阶段上的失败和挫折都会削弱下一阶段的出现,并阻碍它们协调整合进自我统一体中。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灵魂。自我意识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自我意识制约着个体的情感、意志、行为和人际关系。2.自尊、自爱、自信是保持心理健康,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3.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4.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他的心理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5.强调自助,敢于面对问题,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提高自控自律能力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二课 我不同于别人
背景:
小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不理解、不愿接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在交往伙伴的选择中,也总是选择与自己有同样爱好、习惯的人。他们不习惯对别人的长处表示欣赏,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长处则更是如此。许多表现为孤独、不合群的交往障碍多源于此。此外,学生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他人对他这方面的看法,而非出自于自身的感受及愿望,因此,他们对潜力发掘的热情都较低。故此,引导学生欣赏他人的独特,发掘自身的潜力是十分必要的。
活动: 蒙眼猜猜“他是谁”(游戏)
填填涂涂“轮图——我的喜好和能力”(自我认识)七嘴八舌“自己和别人的独特之处”(欣赏和交流)想想写写“发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
目的: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引导他们也要容纳别人的独特,欣赏、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潜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建立合群的心理。
提示:
1、在做猜猜“他是谁”游戏时,注意挑选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作为被猜对象,以保证游戏的成功率(不看,也能认出别人)。蒙眼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用布遮眼,也可采用让学生背向大家、伏在桌上等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2、“轮图”用红绿蓝黑颜色涂写,可构成一张张展示同学们“各不相同的喜好、能力”的色块图案,要将这些图案在班中展出,让人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去发现没有两张轮图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其他学生用欣赏、学习的眼光去接纳别人。在部分学生班内交流的基础上,要让全体学生充分交流,并欣赏别人,可安排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与欣赏活动。在交流和欣赏别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别人与自己不一样的长处,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多关注、欣赏那些平时不被重视、不被看好的学生的长处。
3、引导学生从别人的长处中得到启发,以自信、进取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力。
准备工作: 1.活动前确定游戏“他是谁”中的被猜对象(具体要求见提示1)。准备几块蒙眼布。2.用于展示轮图的磁性黑板和固定用的磁石。(也可用其它教具代替,但要注意取放的方便性。)
3.变动座位排列方式,以4——6人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安排座位。4.活动前通知学生带好红、绿、蓝、黑四色的水彩笔。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与人交往和安全感
人人都需要为别人所悦纳,这是促进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在儿童时期,父母的爱与照顾是悦纳的象征。被爱的儿童在确知自己是为父母所喜爱的时候,他就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当他们年事稍长,与伙伴们交往时,他也希望能为伙伴所悦纳,他希望自己所具备的身心品质,包括身材、容貌、活动能力、智慧、知识、应付困难情况的本领„„等,都能为友伴所重视,所赞美,他希望能为友伴们所接受,在友伴团体中有其适当的位置。
小学生自我认识的障碍
孩童时期形成的思考习惯很不容易革除。小学生的自我印象可能仍然建立在别人对他的看法上。他们最初对自我的认识是来自大人的意见,这固然没有错,可是若将它们永远保留,那就不对了。
自我概念的特征
自我概念由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所构成,这一切信念和态度,事实上决定了我们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在做什么,以及能变成什么。
自我概念有下列特征:
1.自我概念是学习来的,而且可以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深深地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人无时无刻不在改变,随着对象、情境、时间、角色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因此,自我概念会随着自我的需要做些修正。
2.自我概念相当主观。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跟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经常是不一样的。有时是过去经验所影响,或由别人不真实的回馈,或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卫,或过分谦虚而自我贬抑。3.自我概念的改变并非易事,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当事实和自己的自我概念有所出入时,我们习惯上仍会以过去的想法看待它。因此不要奢望突然而剧烈的改变。自我概念的形成方式与肌肉相似,缓慢,而且一开始经常是无法察觉的。
4.自我概念越接近自己的信念越不易改变。通常他人的鼓励和自己改变的决心是促成改变的最重要因素。信念是长年累月的沉淀所形成的,因此不易改变。
5.自我概念会自行增强。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来选择、吸纳信息,删除与自己内定的参考架构不一致的讯息。
第三课 我和五彩缤纷的世界
背景:
能不能合理的升学职业选择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体现。现在许多大学生、中学生在需要面对升学与职业选择的时候,出现很多困惑,最后往往依赖于他人的意见择业。他们对自己适合哪种职业不甚了解,对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也知之甚少,以至于作出的选择未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早期升学择业的辅导很重视,有的从幼儿时期即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观察社会职业。因此,在小学期间对学生进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引导他们从身边人的职业特征开始了解,到将来能客观地认识各种职业,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将有助于他们今后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有主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同时,让他们从认识社会各种职业的角度,加深对人的独特性的认识,以及看到各种职业对人的各种各样独特性的需要来强化创造意识。
活动: 观察世界“世界是由不同的人们组成的”
看看周围“亲友家人的职业与贡献” 小组交流“敬佩谁的独特本领与贡献”
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并知道每种职业都需要独特的本领和贡献,对小学生进行一次最初的职业指导。让学生看到,由于各种人才凭着聪明才智与独特的本领和他们所付出的辛勤与贡献,才创造了这美好的世界,以此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与创造意识。
提示:
1. 在“观察世界“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积极的、多彩的、奋进的人和事。活动开始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反映大千世界、生态平衡的录象,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美好。
2. “看看亲友”的活动中,重点放在对“创造力和贡献”的引导,切不可对职业作等级分类,也不宜将焦点放在评论收入高低。而让学生意识到,要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任何职业都需要独特的创造力与辛勤的工作。但在引导中应以学生体会为主,切忌教师授以结论,上成思品教育课。这应引起辅导老师的充分注意。
3. 可以以认识职业——了解这些职业所需的本领——赞赏各种职业的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作为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准备工作:
1、有关录象:大千世界;各行各业的人在努力工作。
2、可准备一些职业名称卡片,在学生提到时出示,可加深其他学生印象。
3、对一些在社会上不被看好的职业的创造和贡献,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兴趣代表个体对事物与社会活动的喜爱程度,能力则反映个体对某社会活动的胜任程度。每个人是不是对自己、对社会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呢?在自我意识的辅导中,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社会、观察自己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在心理辅导中的一 17 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我国台湾地区的升学择业辅导就用三句话来概括:清清楚楚地认识社会,明明白白地认识自己。合理匹配,别搭错车。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所钟爱、并是自己所擅长的职业,他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投入工作,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还会感到一生幸福。但反之,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毫无兴趣又不擅长的职业,他的感受自然是不言而喻了。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是都能清清楚楚地认识社会,明明白白地认识自己呢?
美国霍金斯大学的霍兰德教授认为,人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是直接与个性有关的。他提出了六种主要个性与兴趣的类型,为人们认识、评价自己很有用。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从身边亲人开始观察社会的职业,看到不同岗位的人民如何各尽其能,是对他们建立选择学习、职业方向意识的启蒙,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他们长大后合理地选择职业是大有好处的。
第四课 我的愿望
背景: 学生有了自我意识,但完善自我更需要具体的行动,需要一定的自控力和意志。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处于听从教导的状态,较少从自身需要出发去思考、设计自己,并在自我的约束中将其付诸于行动,完善自己。有些学生还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通过自我要求来学习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意义是巨大的。
活动: 自由联想 “七色花——愿望排行榜”
行动计划 “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我控制 “自我命令、自我奖惩”(行为疗法的一种手段)我的梦想 “如果我能做“
目的: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对“未来自己”的想象,并意识到未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靠具体行动,一步步去实现的。通过“自我命令、自我奖惩”这一行为矫正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控。
提示:
1.在“愿望排行榜”和“我的梦想”活动中,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所讲的愿望应无条件地接纳,理解孩子愿望与现实出现距离的可能,重视他们真实情感的表露。2.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逐步实现的积极的愿望,(有些愿望难以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的,如中奖)。以设想“为社区做好事”为引子,引导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学习“自我命令、自我奖惩”法的运用,以帮助他们自觉执行。
3.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一开始可请家长作适当提醒(但决不是管头管脚的监督),辅导老师要注意多多鼓励那些持之以恒的学生,这种帮助让他们逐渐过渡到完全自控。
4.不宜将“自我奖惩”表用作评比和公开对比,要避免学生为争先而弄虚作假,应立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运用、掌握这一自助手段。
准备工作:
1. “行动计划”和“自我奖惩表”的填写实例(可以是老师自己的某个行动计划),给学生作一个提示。
2. 可以身边做些什么,辅导老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做到心中有数。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原本是精神分析学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当事人按照咨询员的指示,自由、随意地倾诉由这一话题所引发的各种想法。佛罗伊德认为:假如人的心理世界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浮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视为的理性王国,而沉在水中的更大部分则是无意识王国。无意识会将一个人的自发欲望加以限制,淡化其中的动物性色彩并以一种易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掩饰自己真实的一面求得社会的认可。惟恐被驱逐“正常人”的行列。故此,运用自由联想能通过联想的话题,让当事人在尽可能放松的状态打破自我防御,发散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助于自我认识。
本课“七色花”活动是借鉴自由联想这一手段,帮助学生解除由于长期习惯于理性思考而形成的防御性、掩饰性、概念化的表达,在放松的状态中发掘出自己最直觉、具体、感性的愿望。以帮助他们找到真实的愿望。真实的自我。
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通过学习,人才学会了说话、认字、书写、获得各种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人才学会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品行并遵守道德规范。人一旦远离社会,即使具有人类的遗传特征,个体也很难发展人类行为。此外,在人类社会里,环境的不同也可以造成人们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脾气。总之,性格和行为是后天塑造而成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早期教育和特殊环境的创建可以对儿童的性格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行为矫正在教育方面的运用
行为矫正在教育方面主要用于中小学,以矫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擅自离座、多动、多话、扰乱别人;也可改变学生在口语、阅读、拼写、计算、作文等方面的学习不良行为;同时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帮助儿童形成一些良好的新行为等。
行为矫正的技术很多,本课活动的“自我命令、自我奖惩”是行为矫正技术中最常见的正强化。
第二模块 我爱我
背景:
认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接受自己和悦纳自己则更难。骤然看来,我们会以为喜欢自己应是普遍现象,难道世上还有不喜欢自己的人吗?事实上不少人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某些方面不满意。如相貌长得不如别人好看,不如别人聪明,不如别人能力强。他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不足,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独特之处,不能全面地看待自己。这种现象可能与孩子从小受到传统的、过分强调“谦虚做人”的观念有关;也可能与成人对孩子的“高期望、低评价”的教育态度有关。再加上不善于说鼓励、赞扬的语言。于是,不少人常常喜欢夸大自己的弱点,以来防御别人的苛求。显然,这是不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的。
为此,本单元的自助活动意在让学生从外貌、行为、长处与不足等方面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并以积极、愉悦的心情欣赏自己,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第一课 喜欢我自己
活动: 看一看“我在一天天长大“(照片、迹象)
照一照“我的相貌“
辨一辨“我的性格“、”我的情绪“、”我的特长“
目的: 帮助学生从自己相貌、性格、特长等方面的变化看到自己一天天地成长,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以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愉快地接纳自己。
提示: 启发学生以积极的、愉悦的心情欣赏自己一天天长大,认识自己的相貌,要进 一步强化“胖瘦高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喜欢自己。因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活动中,要特别关注那些孤僻忧郁自卑的学生,帮助他们一步步改变自己。
准备工作:
1、成长的照片
2、一面小镜子
3、展示特长的作品或展示所需的用具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心理健康要求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愉快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拒绝自己,更不憎恨自己。把自己看成是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喜欢自己,高兴我是我自己,心甘情愿成为我自己,不愿成为别的什么人。这就是一种悦纳自己的心情。
悦纳自己是有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这是开启自身美好生活的金钥匙。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怎样一个人在行动的。一个人的行为、情感、才能都是与他对自己的看法相吻合的。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就会处处表现出好学生的行为;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就 20 会处处表现出勇敢的行为。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他决不会成为伟人。即便身边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机会,他总认为这是为别人准备的。他老是把缺点、弱点挂在心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不想努力,也不没有和别人竞争的勇气。先被自己消极心理所击倒。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越过他为自己所设置的障碍的。马克斯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只有接纳自己,信任自己,有一个不以为耻、与现实相吻合的自我和自尊,才能在现实环境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
第二课 爱护我自己
活动: 填一填 “爱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认一认 “身体各部分,好好爱护它”
悄悄话 “男孩和女孩的特点与隐私”
辨一辨 “哪些好,哪些不好”
想一想 遭到非礼怎么办
目的: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意识”。除了物质方面以外,尤其要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与隐私,以加强12岁以下幼童对性骚扰的自我保护。
提示: 对12岁以下幼童自我保护的心理辅导要注意“适度”和“分寸”,辅导活动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尽量利用他们能理解的生活情景,做到亲切、自然、步步深入,让他们领悟。
准备工作: 可根据自助活动的需要制作些直观性的课件。如画有沙滩上穿泳装的男孩、女孩形象的图片;洗手间门上区别男、女的头像等。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悦纳自己的人会努力保护自己,爱惜自己。他会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名誉,不肯陷入自己于不义,也不会无端把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也会洁身自爱,以取得别人的尊重和喜悦;他会设法适应环境,努力谋求自身的充分发展。但是未能悦纳自己的人则不是。由于他没有自我价值感,不爱自己,那么付出就成了不可能的事。你自认毫无价值,又怎么给别人爱?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贵可取之处,就不时表现自暴自弃的行为。他对于自己的身体、信誉、地 位、前途等都不加以重视;因而也不肯在修身、养性、求知、服务等方面作任何努力,以求发展自己的潜能。他不求别人的敬重,也不注意别人的批评;甚至他还会把自己陷于不利的情况,或是表现危害自己的行为。
本课活动也包括对“小学生性的自我保护”的辅导内容。
心理辅导理论认为:性教育实质是人格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有达到性的健康,性的完美,才有人格的完美。性教育实质上是偏重于怎样做一个完美的男人和完美女人的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如何完成自己的性角色、如何处理自己的性本能,如何去爱一个异性等,都不是生而知知的,都要经过后天习得的。
性问题辅导强调主动性和预防性原则,即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学生发生了问题再跟在后 21 面解决。要在时机上、方法上和环境上都贯彻主动性原则。在时机上,性教育应走在学生身心发育的前面。让一个孩子在出生后,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认识性。即在学生性成熟前,就要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制定不同任务、内容、手段的性教育与辅导,提高他们对自身变化的认识、适应与调节;学会如何建立得体的行为,提高外界对性侵蚀的鉴别与抗御能力。
此外,性问题是每个人最隐秘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和难以监督,故此,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辅导教师对孩子自然、巧妙、有效的引导也显得格外重要。“爱护我自己”的引导是从爱护花儿、孩子身边的书包、作业、衣服,逐步导向身体与行为的(切勿以为是在重复思品、行为规范教育)。对男孩、女孩性别意识的引导也采取了极其自然、有趣、亲切的手段:如沙滩上穿着不同泳装的男孩、女孩(遮掩不同的部位);在洗手间门上男、女头像的标志(提醒人们可别走错呵)。这种自然而然的引导意在淡化对性的神秘感,同时又以亲切文雅、严肃的态度让孩子在性教育中感悟对待性也是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形象的建立。以此,培养他们从小就树立性的自我保护,建立健康的男性、女性形象与行为的意识。
第三课 和好行为交朋友
活动: 抢答游戏“信号与行动“
读读想想“好孩子的气球“
情景问答“如果遇到下面情况,你会感到什么?会怎样做?”
现场解决“当同学遇到困难时„„”
目的: 让学生意识到:爱自己,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做个受人欢迎的好孩子,维护自己的行为。从小培养他们的荣辱感,建立好学生形象。
提示: 从良好感受、积极心态的角度让学生找到被大家认可的自我形象,通过情景活动学习锻炼应对问题能力,在受人赞赏的好行为中产生荣辱感和做好孩子的信念。
准备工作:
1、有各种信号的录音
2、写有各种行为的“气球”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正强化——运用正强化物来加强某一种受欢迎的行为倾向。
1、原理:强调行为改变依据行为的后果而定。如果后果是愉快的、积极的、满足行为者需要的,则其行为的出现频率就会增加。所以正强化可以说是奖励的同义词。
2、正强化物的分类因人而异。
(1)消费性强化物(糖果、冷饮、饼干等一次性消费)(2)活动性强化物(看电视、郊游、踢足球、听歌会等)(3)操作性强化物(玩具、游戏、做模型等)
(4)拥有性强化物(获得喜爱的东西、空间、机会)(5)社会性强化物(被赞许、被爱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
3、有效运用正强化技术的原则
(1)正确选择被强化的行为——必须是具体的行为(如认错、做饭等)
22(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必须是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不满足、不需要化费大量时间等。
(3)实施须知:
a、把计划告诉被矫正者,以期取得积极配合。b、及时强化,不要拖延。c、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
d、伴以赞许、肯定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但要注意轻重等级。e、防止饱厌情况出现,注意适量。(4)让被矫正者逐渐脱离程序
a、用社会性强化维持所期望行为。b、寻找环境中其他自然强化物。c、达到目标后须保持间歇性的强化。d、程序结束后,作周期性评价。
第四课 我的优势与不足
活动: 听一听“森林里的小动物“
辨一辨“数学成绩不好,就是一无是处吗?”
帮一帮“怎样认识自己的优势”
访一访“我的优势与不足”
思一思“丑小鸭和小天鹅“
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自卑。而要学会发掘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全面、客观地正确认识。
提示:
1.在认识自我的活动中要启发学生的积极的心态,要避免每个人唱“自我错”。
2.侧重于发掘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既要学习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能坦然地与同学、家长分享,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3.在活动中,不要只关注那些只有具备家庭优越辅导条件才能练就的特殊才能(如弹钢琴、学电脑),那样难免会使家境差学生的自叹无奈。而应对学生所有显示出的特长(哪怕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都给予关注、赞赏他们的这种发展自我的意识和积极性。4.对老师或同学眼中的某些“差生”,要格外关注,满腔热情地捕捉他们的长处,给予赞赏,从而帮助学生鼓起信心,一步步改变自我。
准备工作:课前采访父母、老师等长辈及同学,了解他们眼中的“我”。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正向自我概念
用有正向自我概念的人,无论在待人处事上都产生成功经验。从外界得到正向的会馈,上升为自己的看法;当然,反之也会有这种循环效果。举止失措的人,往往向自己证实自己的不当。23 缺乏自信的人,处处找证据证明别人嘲笑。只有拥有正向自我概念的人,才会用有积极的预期效果。这也叫自我预言。自我预言的实现基础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自我概念也是可以改变。
自我改变的方法:
1.用有较切实实际的期望:应以自己的成长来评价自己,而不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不要因为你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而感到难过;当你了解自己比以前更进步、更好,就应该满意了。完美是一种理想目标,但是如果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那就对自己不公平了。
2.有一个较为实际的自我觉察:我们不能不顾自己的缺点,但也不能忘了自己的优点。不切实际的自我概念常常由于对自己过分苛刻所引起,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还糟。重新的评估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才能拥有合理的自我。
第三模块 我快乐
第一课 情绪气象台
背景: 小学生的情绪特点表现为直接、强烈而不稳定,故容易产生苦闷与困扰,他们往往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情绪,也因此常常产生一些过激的想法或行为。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情绪,有助于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最终妥善把握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活动: 体验快乐“相声、笑话、漫画”
幸福回忆“令人欢乐的一刻”
画画写写“不愉快的人或事”
学会观测“情绪气象台”
学会表达“生活情景中的各种情绪”
目的: 通过活动,营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引导学生体验处在不同生活情景中的人所呈现的喜怒哀乐;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用词汇表达自己情绪。引导学生在平时关注自己的情绪。
提示:
1.本课活动重在体验与领悟,切忌单纯地玩玩笑笑,应最大限度地发动学生人人投入,去感受。
2.可要求每个孩子收集有关情绪的生活现象,促使他们不仅注意到自己在生活中情绪的感受,也能关心别人的情绪感受。
3.在“体验快乐——相声、笑话、漫画”的活动中,也可选择动画片段等其他手段来营造快乐的气氛。但其前提是这一手段能切实达到营造快乐气氛的目的。因此,在选择、确定这部分内容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确实能给予学生快乐体验的内容。4.“令人欢乐的一刻”和“不愉快的人或事”两项活动都要注意安排交流,促使学生在宣泄自己的感受的同时,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感受。
5.在“观测情绪气象台”的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到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产生各种 24 各样的情绪。
6.通过“学习用词汇表达生活情景中的各种情绪”的活动引导学生去领悟“对于同一件事,人们的情绪可以是不同的。”书上的插图中的人物表情会限制学生的感受角度,在活动时可仅以文字形式表述事件,先避免接触插图。
7.活动后可建议学生多关注自己和身边的他人的情绪变化,将活动内的体验延伸到活动外。
准备工作:
1、能给人快乐体验的相声、漫画或录象片段。
2、“情绪气象台”的图片或投影(书上第五页)。
3、文字表述“遇到下面情况,你会感到怎样?”中的8种情况,可用卡片、投影等。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情绪的体验、宣泄及表达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反映。在人际关系中,情绪起着信号作用,人们通过喜怒哀乐等情绪,来交流彼此的思想、愿望、需要、态度等。小学生由于自身的情绪发展还不完全,对他人的情绪的认识和体验能力不是很强,所以经常不能作出适当的反应。同时,学会对情绪的识别与判断也是控制自身情绪的必要条件。
把自己的快乐、愉悦与他人分享;烦恼、痛苦与他人分担,是一种心理宣泄的需要,对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等都有益处。
第二课 拥有快乐好处多
背景: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低落的情绪往往使他们选择放弃努力,而畏难情绪常常是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尚未意识到快乐、乐观的情绪会带来成功。因此,引导学生感受快乐对成功的影响,能促使他们遇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活动: 观察体验“快乐的魔力”与“不快乐的感受”
感受交流“快乐”与“不快乐”对学习的影响
唱唱跳跳“幸福拍手歌”和“快乐体操”
目的: 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会给人带来幸福感和积极的行动,有助于获得成功;“不快乐”让人感到难受,使人行动消极,难以获得成功。
提示:
1、在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灿烂的一面和记忆自己生活中有激情的往事。侧重体验“校园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有趣的”这些符合孩子校园生活经历的正向感受。
2、在体验“快乐的魔力”与“不快乐的感受”时,要注意强调对两者不同感受的体验,切忌作价值的判断和评论,这一活动如把握不好,较易变成一场思想教育活动(尤其是后者),在组织和辅导时要注意避免。
3、在感受交流“快乐”与“不快乐”对学习的影响时,要注意让每个学生体会面临同一项学习任务时快乐和不快乐的不同感受。将重点放在体验快乐“好处多”上。
4、活动即将结束,让学生唱唱“幸福拍手歌”,跟着范晓萱的《健康歌》跳跳舞,活动将又一次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让学生尝试各种诸如唱、跳、笑等表达快乐的方式,进一步体会快乐感受,懂得表达快乐。
准备工作:
1、《幸福拍手歌》、《健康歌》(或其它合适的曲目)的录音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2、粘贴式“快乐”与“不快乐”的图标,文字可以逐一贴上去。
3、第8页上的几句关于成功的话可以做成小卡片,作为小礼物增送给每一位学生。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情感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认为,在成功与失败中,情感对行为具有调节的作用。他们说,心情舒畅,则思路广、行动快,学习的效率高。相反,意志消沉,情绪波动,则可能产生“混乱的行动”会影响成功的获得。
心理的不安定是成功的不利因素,它是以紧张的情绪为特征的恐惧的反映。引起不安的刺激有两种:外部的刺激和内部的刺激(如思考、情绪、生理的欲求)。刺激被感知,意识到威胁的危险性,并对这危险性的程度不相适应,从而产生不安。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决定于刺激、困惑和威胁量的大小。反应的时间长短,则依存于唤起刺激的持续性。
不安又容易在行动上出现差错。经研究发现:
一.追求成功的动机低、不安倾向高的学生,学习效果差。
二.不安倾向高比不安倾向低的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多,差错出现得多,学习成绩差。三.不安倾向高比不安倾向低的学生思路乱、创造性差。
学生学习上的心理不安定,一是由于课题本身直接引起的,二是由于经验“泛化”而来的。比如,从过去的考试失败而引起恐惧,产生不安。
对成功的指导
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不相吻合时,容易动摇学生的主观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当两者的评价一致时,可以避免心理上的“内耗”,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减少顾虑,集中精力。这都是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
不能以失败来否定学生所追求的成功的动机。因为动机和效果虽然有着因果的联系,但不好的效果不一定由不好的动机所产生的。以失败否定动机会挫伤学生追求成功的积极性。
要消除学生心灵中失败的“余悸”。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追求高目标才能取得高成功。学生如果只是追求避免遭到失败,所确定的目标常常是带有消极色彩的。学生奋斗的目标的确定,是受过去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影响着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医治学生失败的创伤。
第三课 想法不同,感受就不同
背景: 研究表明,引起青少年烦恼的事件,大多集中在学校生活方面。学校生活己成为影响青少年情绪最重要的因素,也往往是其喜怒哀乐的根源,对其学习成效及人格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学生在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往往表现得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从根本上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急需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
活动: 情景观察“举手发言”、“选举干部我落选了”
自我调节“寻找快乐”、“合理宣泄”、“欣赏自己”
学习分享“快乐是我们的加油站”
投射问卷“不良情绪的影响”
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积极的想法会带来愉快、积极的情绪;消极想法则会带来不愉快、消极的情绪。情绪是靠想法控制的。介绍几种基本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提示:
1.这项活动运用的是ABc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原理。可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孩子辩析、领会,注意以正向感受为主,努力保持乐观的态度。
2.在活动中还要注意发现一些些情绪消极的学生,需在课后了解原因并给予个别辅导。3.情景观察“举手发言”、“选举干部我落选了”活动开始,可先回忆上次活动的体验: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第一个“举手发言”的情景,可安排一个小品,让学生观察不同想法之下的不同情绪,同时,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补充,表达自己的不同的想法及其带来的情绪。这样能避免学生的想法过于集中,影响体验的质量。第二个“选举干部我落选了”的情景,则可以通过学生畅所欲言,来进一步引导大家领悟“你怎样想,就怎样感受。”及“快乐不快乐,全在你自己”。4.在自我调节“寻找快乐”、“合理宣泄”、“欣赏自己”的活动中,要注意鼓励学生 的积极有效的调节方法,对于某些不够理智的方法可就其不良的效果作出提醒,避免对其他学生的误导。对部分学生表现出的问题不要在活动中直接指出,可在活动后进行个别辅导。
5.要重视 学习分享“快乐是我们的加油站”这一环节,充分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快乐带来的感受和对自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不良情绪的影响,在学生内心作一个比较。重点放在回忆快乐。
准备工作:
1.教师要了解学生常用哪些方法排除烦恼,便于在和学生交流中作引导。2.准备情景小品。
3.活动前,可布置学生收集快乐情绪对自己或别人的影响的事例,可放在上一次活动结束时布置。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从小能对对周围环境、对他人、对自己抱有正向感受、愉悦感,宽容别人也不苛求自己,这将为整个人生发展奠定积极的心态。
“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却不一定都能得到快乐。甚至有时求乐不得,反得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只有一个人能决定你的快乐或痛苦,那就是一一你自己。”
快乐与烦恼取决于你自己——这是理性情绪治疗的基本信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Ellis)于1955年所创。他强调认知的重建,藉以克服个人自我贬损的价值体系又获得更合理、更宽容的生活哲学。他认为自己是自己情绪的主宰者,我们可改变修订自己的想法来消除情绪障碍。通过解释、证明、放弃,重建这四个阶段去除非理性想法,建立合理的信念。这种自我分析、自我统合的过程,正是最好的自我教育。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学习,可增进学生情绪的稳定性,惜助“认知情绪行为”的方法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使其能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这样,在面对不利的情境或危急情况时,就不会对现实做出不当的情绪反应。故此,这种以理性的方式来控制情绪、减低情绪困扰的教育是十分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要的。此外,它是对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但因其所采用的方式多为具体的、教育的,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模式,因此比其他的方式更适用于教育情境中,培养理性独立思考能力,接受自己、不苛责他人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自我充分发展的人。
理性情绪治疗的核心论点
艾利斯认为,引起情绪结果(C)的,并非事件本身(A),而是个体对些事件的想法(B)。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焦虑、沮丧、敌意等情绪结果,并不是事件引起的,而是由想法产生的。这就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艾利斯还认为,情绪在质上是一种态度,情绪不但导源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且还会由于这些观念的凝固而持续下去。因此我们可以经由改变我们的想法来改变、控制情绪,惜着改变、修正我们的想法、内部语言来减少自我贬损的负面情绪,消除情绪困扰。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就能使自己过满意的、自我实现的生活,可以学会在任何情境中都能平和、快乐地生活。因些理性情绪治疗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强调自我接纳,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念、理性的思考和稳定的情绪,并提供多种自助技术。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教法与应用: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感受?如何表达它们?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寓言等形式,鼓励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在情绪治疗中体验哪些情绪是适当的,哪些是不适当的、过度的,以及懂得理性情绪和非理性情绪的区别。
4.消极情绪从何而来?——非理性观念。
5.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实例练习,驳斥非理性思想,建立新的理性思考,再体验、再实践,以加深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运用。
6.运用视听教材介绍生活中理性情绪哲学。例如电视片、生活情境的录像、录音制品等。7.进行个别咨询,心理辅导教师和暂时情绪不佳或有严重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交谈,寻找其沮丧、消极的根源,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挫折乃至不幸、厄运。指导他们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8.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学生的需要、主要的情绪困扰,增进其理性思考能力。9.不鼓励学生讨论自己的过去,应重视的是学生的现在。让学生学会如何驳斥、放弃这些引起困扰的非理性想法,而非探究这些想法的来源。
10.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善于思考的老师、学生的朋友、示范者、催化员,向学生示范如何运用所学技巧并鼓励学生从误区中突破,去改变,去获得新的经验。投射
所谓投射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态度、观念、欲望、情绪、兴趣、性格等人格特征,不自觉地反射或转移到外界事物或别人身上的一种心理作用。
第四课: 快乐在我手中
背景: 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可能已经意识到情绪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想法。然而,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快乐不快乐全在于你自己”的信念。相对于领悟而言,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自我调节的训练更需要辅导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这将是本模块的引导的目标和能否使学生进行自助的关键。
活动: 玩一玩“扫地雷”(了解与排除不良情绪)
学一学“换一个角度想,快乐自然来”
练一练“让我们帮助他们快乐起来”(情景事例处理)
找一找“增强自信的自我谈话”
目的: 在上一课“怎么想就怎么感受”的基础上,建立“快乐不快乐全在于你自己” 和“情绪是可以调节的”信念,并学会用改变想法去排除不愉快。
提示:
1.除了领悟“情绪受想法控制”的道理外,更要注重如何改变想法的“自我调节”的操作训练。可启发学生收集在校园、家庭生活、人际交往中的那些令人自卑、难堪、受辱、过分内疚、伤感、愤怒等消极情绪的生活情景事例,用角色扮演、空椅技术、出金点子等多种形式与手段让孩子操练。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关注、引导孩子,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扰。
2.练一练“让我们帮助他们快乐起来”时,要注意强调目的是帮助别人高兴起来。自己和小组练习的时候,要多采用几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投入热情。如:角色扮演、锦囊妙计大比拼等。3.在帮助了别人之后,可安排一个环节——帮帮自己,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如果现在再遇到这样的事,我会这样想----4.在练习自我谈话时,可设计一些即兴的情景,先给学生一些感受,再引导他们练习自我谈话。要注重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不要空谈空念这几句话。
准备工作: 1.“扫地雷”游戏的挂图。
2.设计一些课堂即兴情景,如误解某个学生、突然宣布换课、突然宣布进行考试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情绪,并练习自我对话。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自我概念是可以改变的
拥有正向自我概念的人,无论在待人还是处事上,都产生成功的经验,他们从外界得到回馈,使得他们从成功经验中提升了对自己的看法。反之,则有正相反的循环效果。因此,相信自己终会成功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成功。
既然自我概念是可以改变的,同时正向的自我概念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下面提供自我概念的改变方法:
1.拥有较切合实际的期望:纵使别人真的比你行,你应该以自己的成长来评价自己,而不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当你了解自己比以前更进步、更好,就应该满意了。完美是一种理想目标,但是如果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那就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2.有一个较切合实际的自我认识:不切实际的自我概念常常是由于对自己的过分苛求所引起的,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还差。我们不能不顾自己的缺点,但也不能忘了自己的优点。别人的苛责、打击、批评也会造成不切实际的自我概念。重新评估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回馈,才能拥有合理的自我概念。
3.要有改变的意愿:要改变自己的自我概念常常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光想不做是无法达到目标的。
4.拥有改变所需的技能:从相关的书籍,或师长、辅导员、朋友或专家等处得到资料和建议,并不是所有的资料和建议都有用,但这是从中筛选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将增加。能和自己愉快相处的人,脸上充满微笑与满足,身体也轻松自在,他们 只是为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快乐。所有的幸福、宁静、满足与和谐,源自于自我接纳,如果要寻找宁静与快乐,那么,更需要接受的还是你自己。
第四模块 学习是有趣的
第一课 兴趣温度计
背景: 学习辅导是小学心理辅导的重要任务。学习知识是小学生“社会化”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小学生往往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实际上,有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的兴趣不大,这大大阻碍着学生的潜能的开发。而小学生并不会去刻意地培养自己在某方面的兴趣,他们的兴趣往往是在某一偶然的状态下自然产生的,故此,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兴趣,了解兴趣对于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自助是有很大帮助的。
活动: 看图“是谁让他们这样做的”
描述“兴趣是什么”
测量“兴趣的温度”
交流“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事”
勾出“最喜欢的学科及原因”
目的: 领悟“兴趣”是能使人津津乐道地投入某件事的吸引力,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兴趣程度。
提示:
1、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辅导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行体验。要鼓励学生说 出对各方面兴趣的真实感受与原因,给予无条件的接纳。这将有利于辅导教师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帮助他们激发更多的兴趣。
2、在活动中,要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兴趣不等于特长,有兴趣,不等于现在在这方面已经很出色了。鼓励学生认可自己的兴趣,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兴趣感到自豪。同样,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也不等于这科的成绩一定要好。注意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兴趣或怕被同学嘲笑而不愿承认有这方面的兴趣。
3、在交流分享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接纳、尊重、鼓励别人的兴趣。
准备工作:
1、看图说话用的挂图。
2、座位按小组交流的形式安排。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学习的内驱力
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因素。由学习的愿望或意向体验表现出来。当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机体内部会产生一种内部驱动的刺激,即内驱力刺激。使学习活动处于一种引发状态,活动的结果促使需要得到满足。因此,学习需要同学习的内驱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要素。
摘自《心理学大百科全书》
学习兴趣
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又可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该兴趣可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两者在实践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研究表明,兴趣可由需要引起,兴趣又会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制约着动机的强弱。儿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能施展他们的聪明智慧,显示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潜力。
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兴趣,可能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像父母遗传、传播媒介的影响或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受到表扬等等。
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
兴趣,它能促使学生去攻读、去钻研、去设想、去探索。兴趣广泛就会促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就会促使学生形成多方面能力。反之,狭义的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没劲”,生活贫乏。兴趣不仅有助于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开阔眼界,也有助于丰富心理生活的内容。缺乏兴趣或兴趣 31 贫乏、淡薄,就会使学生的生活变得枯燥、空洞和乏味。
学习毕竟不是娱乐,不是游戏,它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也需要坚强的意志。而兴趣恰恰又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它能增强学生信心,它能推动学生采取意志行动。兴趣又是创造性学习和克服学习上困难的原动力。
培养学生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兴趣
心理学家把兴趣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兴趣是外部因素引起的兴趣。内在的兴趣是由于内在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内在兴趣的途径有二:
一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使学生知道每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弄清了需要就会产生兴趣,并使这些兴趣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是,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生了解社会需要的最好方法。学生对需要领会得越深,兴趣也会越浓。
我们还可以以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创造性学习所以有兴趣,是因为创新会给人们带来激动。这激动给人幸福、满足和鼓舞。这激动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并且是难忘的。
创新往往是在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是,一旦取得创新的成果,这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变成精神上的兴奋剂。成果会使过去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造成的沮丧、失望即刻荡涤一尽,使人们干劲倍增,使人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取得了成绩,反过来又会使学生得到进步的愉快和胜利的欢乐,就会使学生产生新的和更加浓厚的兴趣。
第二课 知识的魔力
背景: 学生对于学习的感受和认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许多学生在尚未真正了解知识的魅力之前,就已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得到了一些对学习的负面感受,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是一个吸取知识、富有趣味又能展现自己智慧与能力的过程,将能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活动: 信息发布“世界真奇妙”
测览书库“打开知识的宝库”
动手做做“米汤作画”、“自制火花”、“水中悬蛋”
给书分类“科技书”、“童话书”、“漫画书”„„
目的: 在自然科学信息、小实验和读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个吸取知识、富 有趣味又能展现自己智慧与能力的过程。从而增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提示:
1.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及各种书籍,以在课内“无奇不有”活动中与同学进行交流,既能相互扩大知识面,又能相互激发兴趣。
2.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做小实验时特别要注意化学试剂品的安全。做实验学生的面一定要广,力求人人动手。
3.本活动很易上成自然常识课,应把引导重点放在学生的兴趣激发和感受体验上,而不是科学知识的传授上,揭示问题的答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求知的乐趣。
4.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想自己去寻找答案的做法,小实验的原理应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让学生体验自主求知的成就感,如果活动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探询过程,可以鼓励学生将问题留到课后 自己解决,并在下一次活动中安排交流,分享体验。
准备工作:
1、实验用材料。米汤、碘酒、酒精灯、蛋、杯子等,至少每小组一套。
2、向学生推荐一些图书。
3、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问题参考答案:见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知识的魔力和求知欲
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读些自己特别喜爱的书籍,多做些知识的储备工作,无疑是有很大用处的。
要善于用生动事实激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向往,要善于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揭示科学的奥秘,促使学生跃跃欲试。要善于用有趣的问题向学生“发难”,使他们形成悬念,朝思暮想,念念不忘。
学生的求知欲越强,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也越高,越持久。因此,教师要借助于求知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再去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和求知欲都是创造性学习和克服学习上困难所必须的。
第三课 智斗“拦路虎”
背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面对困难时,每个学生的表现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有的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采取逃避、依赖等消极手段来应付,其结果是产生自卑、畏难的心态和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往往伴随着消极的行为和不良学习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潜力开发。对学生进行“认识不足,发掘优势,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缺点”方面的引导,是十分需要的。
活动: 情景故事“胆怯的阿芳”、“怕难的小明”、“考试失常的峻峻”
诊断问题“拦路虎是我们自己”
猜图游戏“他们象什么”、“警惕对自己产生错觉”
填写花瓣“我的优势”
绝招比试“战胜自己,狠斗拦路虎”
目的: 让学生看到阻碍我们进步的拦路虎是我们对自己盲目、自卑、涣散、畏难及对自己的不良习惯缺乏清醒的认识,要发掘自己的优势,以积极的心态战胜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提示:
1、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沮丧、抑郁、回避等不良反应,辅导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活动并作宣泄,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与不安。
2、本课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某些消极状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不利的 情况下,不气馁。并增强他们的耐挫力,使他们勇于迎接挑战。
3、在填写花瓣“我的优势”的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学生中部分信心不足的同学,引导、鼓 33 励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实力。并特别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但有实力,还很有潜力。
4、鼓励学生坚持努力来战胜自己,每一个阶段目标要切实可行,能让学生在一定时 间的坚持后,小有成功的体验,这有助于他们坚持不懈。
准备工作:
1、情景故事可以以小品、录音故事、角色自述等形式展现,活动前要作些准备。
2、“它们像什么”的挂图或投影。
3、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一个了解,对学生可能有的困扰做到大致心中有数。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顽强的毅力
学习毕竟不是娱乐,不是游戏,它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创造性学习需要决心、行动和顽强的毅力。
毅力就是“指向一定目的”坚持行动的能力。它是根据目的来组织行动,来不断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来实现目的。心理学又把困难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困难是指主观愿望的干扰,外部困难是指外界的障碍。毅力就是同内部和外部困难作不懈的斗争的能力。知难而进,不断坚持,就是有毅力的表现。心理学认为,克服障碍的顽强精神,不怕挫折的坚韧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乃是毅力的特征。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要加强学习目的性的引导。斯大林说:“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学生有了教明确的目的,才能自觉地将目的当作自己的行动“法则”,来支配自己,控制自己。“愿望就是能够。”
责任感是引起行动愿望、克服学习上困难的强有力的动力。当学生遇到学习上困难时,只要想到自己应尽的责任,马上就会驱使自己重新激起已经动摇的斗志,去克服困难。
环境的干扰,学习任务的繁重和艰巨,都会影响学生的毅力。因此,学校要安排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的分量、深度、难度都要作适当的安排,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
由于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兴趣,所以容易被有趣的电视节目、娱乐活动所诱惑,这些兴趣,回影响他们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会干扰他们的决心和毅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语言、行为,不做自己认为是干扰学习或不利于学习的行动的能力,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自制力”。它能战胜、对抗干扰,能迫使学生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
毅力是在学习、工作、体育锻炼中培养起来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它有三个显著特征,即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以随意行动为基础。随意行动受意志的调节,是一种具有一定目的的方向性运动,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后天习得的动作。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意志的介入。自信
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指的是相信自己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能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自信的对立面是自卑,自卑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对于小学生来说,克服自卑、确立自信的良好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
第四课:越学越有劲
背景: 当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的学习困难现象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其中,对学习产生厌倦、缺乏自信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他们重组对学习的良性感受,使他们拥有自信,是极为重要的。
活动: 图画故事“理解求知欲”
智力游戏“成语接龙”、“数学擂台”
英语剧场“小品、情景对话”
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求知欲是帮助自己获得知识、促使自己乐于刻苦努力的动力。通过对有助于学习的活动的体验,品尝学习本身的乐趣,扫除以往对学习的不良印象,帮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新感受,激发求知欲。
提示:
1、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在求知欲的推动下,打开科学宫殿的大门的故事,让学生加深对求知欲的理解,产生以有求知欲为荣的情感。
2、智力游戏“成语接龙”、“数学擂台”应联系学生实际安排内容,由易到难,注重趣味性,活动安排要照顾到全体同学,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投入活动。特别要注意适时鼓励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适度的帮助,让他们获得对学习的新感受。
3、应注重学生在完成这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后的感受的交流,这是本次自助活动的重心所在。
准备工作: 1. “求知欲”循环图挂图或投影。
2. 准备一张纸,用作讲故事时的道具。
3. 向学生提供智力游戏和英语小品的小道具,供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事先请学生带些自己喜欢的小物件、玩具,届时可作道具用。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求知欲
求知欲是心理现象,是理智感的一种。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依据的怀疑,对未曾料想到达到现象的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求,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必须燃起学生的求知欲。知识和求知欲相比,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欲求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因此,要求教师善于用精神上的满足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充分地肯定下来,使学生享受到胜利完成学业的喜悦。教师要善于出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难题,引导他们克服更大的困难,攻下更坚的难关,获得更大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理论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得到用的乐趣。由精神上的需要所产生的求知欲,是无止境的。
使学生认识到困难、难题和激起学生对目前答案的不满足,都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求知欲最为强烈。但是,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的欲求转移到发展智力和追求科学上去,求知欲就会开始减弱。
求知欲会促使人们去探索科学,而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激起人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求知欲,是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生活目的。
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留有余地。既要讲清一些问题,又要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教师教得越好,学生学得越深,他们发现的疑点就会越多。这就是“学然后知不足”。学则生疑,知则生疑。教师要乐于向学生揭露疑点,激起学生的怀疑。
第五模块 让自己更聪明
背景:
无论从社会、家庭学校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本人的需要来说,“聪明”是每一个人所期盼具备的。但是,“聪明”到底包涵哪些内容?是否能把数学的好坏作为衡量聪明的唯一标准?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有哪些影响“聪明“的因素?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对“聪明”并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本模块就是针对这一现象,力争通过训练、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聪明的人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细致的分析能力,较强的记忆力和善于把理解的东西进行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有意识的通过自我训练克服一些消极自卑的心理品质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发奋刻苦,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在本模块的辅导活动中,主要从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方面使学生了解聪明的内涵,并通过大量的有结构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自我训练的方法。
第1课《注意是心灵的哨兵》,涉及到的是小学生注意的品质。在这节课中,主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有意注意”,分析影响注意能力的原因。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这一特点,通过组织一些视觉、听觉的训练,让学生体会注意力集中的重要。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可能分散自己注意力的原因。
第2课《耳聪目明手巧》本课时分别从感知与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力。
第3课《记忆小战术》要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记忆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导言:狼孩的故事
活动:
1、说说“狼孩的故事”
2、想想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目的: 珍惜今天,努力发展自己。
提示: 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突出“狼孩”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并引起学生思考她怎么会与我们有这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具有某种潜能的最佳发展期。如果错过了,以后再补就难了,从而使学生懂得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发奋学习。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规律
儿童蕴藏着潜力,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不失时机地把儿童的潜力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因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例如,生下来具有一百分潜能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化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一百分能力的人;若从五岁开始教育,即使是最理想化的教育,也只能称为具有八十分能力的人;若从十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六十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生下来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的比例就越少。这边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规律。
切莫错过最佳发展期
一切能力若不在发展期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如雏鸡追逐母鸡能力的发展期是在孵出四天左右这段时间,如果不在这段时间使其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具备这种能力。我们人的能力也如此,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最佳发展期。例如语言能力的最佳发展期是在十岁以前,这是众所周知。
第一课 注意是心灵的哨兵
活动: 玩玩说说 “注意力大比武”(“找数字”、“看物件”、“青蛙跳下水”、)
情景体验 “专心致志的干扰”
看图动脑 “排除干扰、集中注意”
目的: 通过活动体验干扰对注意的影响,知道排除干扰能集中注意。从而悟出一个道理:注意在一个人从事某活动时是十分重要的,对注意的干扰也是可排除的。
提示:
“找数字”、“看物体”游戏是引起学生自省的基础。游戏结束后要注意请游戏获胜的同学介绍成功的经验,进而归纳出“集中注意力在从事某个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暂时不要请游戏成功率低的同学交流失败的经验,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情景体验”重点放在寻找“干扰源”上,帮助学生认识到“干扰”有的来自于外界,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强调主观的努力。
“看图动脑”活动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设计或介绍实用有效的排干扰方法,并要求学生能持之以恒通过“自我命令”的方式矫正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习惯。
准备工作:
1、记录卡片
2、挂图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过程的特殊方面。人的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都是心理活动过程的个别方面,而注意却不是。但是,在创造性学习的心理活动中的每个具体过程的刹那间,如,或在知觉着什么,或在回忆着什么,或在思索这什么,或在幻想着什么:在这些过程中,都是离不 37 开注意的。注意必须依附在这些过程之中,离开它,注意就无法存在。所以,心理学家说:“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特殊方面。”注意的持久,一是依赖与兴趣,二是依赖于意志的努力。心理学家根据这两者在注意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把注意分成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儿童的注意还有两个弱点:一是容易分散,二是对没有直接兴趣的对象,集中注意还是有困难的。也就是说,有意注意的能力还是很差的。
第二课 耳聪目明手巧
活动: 听觉训练 “听音乐辩乐器”、“听录音辩话音”
观察训练 “走迷宫”、“看图说物”、“找头象”
听课经验 “睁大你的眼”、“竖起你的耳”
动手训练 “废品的妙用”
目的: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能够排除的干扰也有不宜排除的干扰,这时就要学会闹中取静。本课时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游戏进行注意力训练,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感悟到:我是聪明的。
提示:
1.听觉训练要选择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材料。要保证所有的学生全能参与到活动中。2.视觉训练的材料难度要稍大于听觉训练。而且三个训练内容出示时要按 “走迷宫——“看图说物”——“找头像”的顺序进行,这样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需要。
3.“听课经验”交流活动中,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感知器官的实验。从而明白眼、耳在听课过程中的重要性。
4.“动手训练”动手训练”前,教师要提供大量的材料满足学生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收集素材。
5.课堂中,主要进行作品设计的交流和作品的完善。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凡是能打破常规的设想,多角度的考虑问题均要给予肯定鼓励。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欣赏、学习的眼光和评价方式去接纳别人,提意见是要中肯。要先肯定再提出参考意见。这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
准备工作:
1、乐曲及“课间声响”的音带。
2、观察训练用挂图。
3、课前完成的用废旧物品小制作。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英国科学家哈定说;“在创造性的科学上,感觉起了主导的作用。”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重要的设想和创新总是起源于观察或借助与观察。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
1、从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器。
2、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
3、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
4、按新的方式把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
要寻找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以及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细致的观察要求:
1. 注意力十分集中。2. 多次重复进行。3. 要借助比较、分析。4. 要求善疑多思。
第三课 记忆小战术
活动: 交流体会 “驱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记忆窍门 “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快速记忆法”
老师的话 “你知道遗忘曲线吗?”
记忆比武 “考考你的记性”
名人轶事 “司马光背书”
目的: 知道自信能提高记忆效率,愉快的,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能持久;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巩固记忆需要五感配合,需要与遗忘做斗争;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懂得再好的记忆技巧也不能代替意志的努力
提示: 1.“记忆小游戏”帮助学生寻找记忆失败的原因,树立“我能记住”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排除自卑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产生渴望学习记忆方法的愿望,为有效的学习记忆方法打好基础。
2.了解“遗忘曲线”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记忆方法。通过讲述“司马光”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就是多次重复记忆,同时让他们懂得:再好的记忆技巧也不能代替意志的努力。
准备工作: 1.记录卡片 2.多媒体课件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心理学认为。有效记忆的条件有十个:动机高尚,目的明确,感知认真,注意集中,思维积极,感情充沛,意志坚强,兴趣广泛,知识丰富,身体健康。在心理学中,把没有理解的记忆叫做“机械记忆”,理解的叫做“意义记忆”。心理实验证明,“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的记忆效率要高。但是,着并不是说,可以不要机械记忆。心理学认为,机械记忆是里记忆的基础。因此,要提高理解记忆能力,还必须加强机械记忆能力的培养。儿童的记忆总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具体形象又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是提高抽象记忆的手段。
有记忆就会有遗忘。所谓遗忘就是记忆的神经联系或痕迹,受到干扰而减退和中断。由于少年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功能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很成熟、很稳定,他们记住的快,忘掉 39 的也快。因此,必须要对记忆的神经联系或痕迹不断的强化、巩固。及时复习是巩固联系、与遗忘做斗争的最好方法。
从记忆的规律来看:
1.复习要在刚开始遗忘时进行。
2.凡是集中记忆的内容容易遗忘,凡是经过多次接触的内容就比较容易记。3.不要复习相类似的课。先后记忆的两个内容越相近,相互干扰就越大。
第四课 头脑越练越聪明
活动: 各抒己见 “脑子好就是——”
头脑体操 “硬币魔术”、“戳穿西洋镜”、“脑筋急转弯”、“推算数字”
数学故事 “德国数学家高斯”
目的: 从动脑游戏中尝到乐趣,了解“聪明”的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细致的分析能力,较强的记忆力和能举一反三的创造力。
提示: 通过硬币小游戏等活动逐步使学生理解“聪明”的涵义。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乐趣,发现自己的聪明之处,克服自卑心理。
准备工作:
1、各项游戏用投影。
2、记录卡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学生都羡慕聪明的同学,聪明的学生往往更能手到欢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聪明能干的人才。因此,什么是聪明,怎样才能使我们更加聪明,就成了人们都关心的问题。
理解力强应该说是聪明的表现,记忆力强也应该说是聪明的表现。但是按传统习惯,从理解力和记忆力来说明一个人是否聪明,那也还是不够的。聪明的重要标志是善于把理解了的东西举一反三,善于用取得了的新知识去揭示更新的问题。总之,是善于创造性的学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呢?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怎样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呢?
第六模块 通向成功的彼岸
背景:
在竞争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位老师、父母都希望帮助学生成功。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经调查中小学生最渴望的就是学业、交往、课外活动技能的成功,尤其是是学业上。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而学生最关心、最感到困惑的也是学习问题。比如: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目前在学生中还存在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作业拖拉,无目的的行为,生活没有规律,缺乏时间观念: 2.一知半解,求快不求懂,缺乏学习责任感;
3.不良的外部学习习惯,课业用品乱放,学习杂乱无章;
4.缺少自控、自律,一但失去大人的陪读、管束,便无所适从。
在本单元的自助活动便是针对以上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时间管理、质疑精神、积极负责的态度和习惯、以及自我管理意识等方面引导学生用积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建立积极状态与良好的心理品质。
前言
活动: 名人警句“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x+y+z”
目的: 通过分析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启发学生领悟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刻苦勤奋,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说到做到、不说空话的决心,才能通往成功的彼岸。
提示: 可用爱因斯坦成功的具体事例来证明“w=x+y+z”,使学生对这一公式有感性的认识,并产生认同感。
准备工作: 爱因斯坦成功的小故事
第一课 时间的妙用
活动: 故事启迪“乐乐与明明”
自我评价“我的时间分配”
时间妙用“几个关键”、“几个原则”、“合理调整”
听悄悄话“自觉遵守的威力”
目的: 让学生明白时间管理是现代人应有的意识,初步学习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并在活动中尝到时间妙用的好处。
提示: 时间有限而学海无涯,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巧妙运筹时间的好处,建立“面对相同的时间,善于运用并自觉遵守的人,会有更多收获”的信念。
准备工作: 空白的钟面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1.时间管理是现代人的意识
也是历来成功者的共同经验。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都不会让它轻易从身边溜走。曾被人视为低能儿的达尔文,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有人成鲁迅是天才,但鲁迅说:“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虽然其中有谦虚之意,但却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懒惰是学习的大敌,它将象吸血鬼一样把你的血液吸干,所以,鲁迅说浪费时间无异于自杀。那种过了今天又有明天,明天过了又有后天的想法,其效果必然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可见“待明天是最危险的信号。
2.科学地运筹时间
运筹学是利用现代数学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无论什么事都得讲究运筹。学习时间也离不开筹划。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让他们有一种时间管理的意识。为将来学习时间运筹打下基础。可要求小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提高单位时间使用的效率:比如早上起床到去上学的安排,不同安排会有不同的效果:
A方案:刷牙梳头(15分钟)——跑步锻炼(15分钟)——煮粥(30分钟)—— 前后共一小时。B方案:刷牙与煮粥同时进行(15分钟)——跑步锻炼、继续煮粥(15分钟)。结果刷牙、跑步锻炼在30分钟中完成了,与此同时。粥也煮好了。——前后只40分钟(包括淘米、上灶点火,看管)。
1)充分利用零星时间
如果每天用零星时间看5页书,一年就可读1800页。以每本200页计算,一年就可读9本书,十年就可读90本书。这将大大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2)抓紧最佳时间和有效时间
最佳时间就是大脑处于最振奋、最好使状态的时刻。每个人一天之中都有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要善于寻找和把握。由于人体生物钟的差异,人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高峰期和临界期。
3)经常检查时间是怎样花费的
经常检查时间是怎样花费的,就会不断调整方案,杜绝时间的浪费,对时间的效率有极大的作用。
在此,要强调的是,这里只是对老师将时间的运筹做一简要的介绍。对小学生来说,基于他们的年龄特征,要求他们作出如此严密的时间运筹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时间观念,为他们将来能学会时间的运筹打下基础。
第二课 与“?”交朋友
活动: 看图说话“有魔力的“?”(牛顿、莱特的问号与成果)
讨论交流“提问题有什么好处?”
问的游戏“一只书包”、“回答是与否”
写写讲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目的: 通过活动,发现“?”-----探索的魔力,启发学生只有不断探索,才会不断成功。引导学生学习提问,从小埋下探索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种子。
提示:
1、牛顿、莱特兄弟的故事对学生的启示应该是很大的,辅导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果牛顿(莱特兄弟)不会提问,结果会怎么样?从而悟出:探索是改造世界的种子。
2、带“?”的游戏中,要鼓励求异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索的乐趣,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因此而乐意和“?”交朋友。
准备工作:
1、牛顿、莱特兄弟的故事图片;
2、进行“?”游戏的材料,如一个书包、一个球等。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怀疑感就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学生在考虑自己认识的正确与否时会产声疑;对牢骚的论证缺乏可信的、足够的论据时也会产生疑;对某一事物的突然出现矛盾和问题而又不理解时还会出现疑。
疑又是为了信。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疑与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的、相互转化的。这疑并不是倒退,而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宋代教育心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求知欲疑是启开创造性学习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开发智力宝藏的一把钥匙。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头脑、有创见的聪明能干的人才,教师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捉“疑”。朱熹还说: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第三课 告别小粗心
活动: 讲故事“爱闯祸的小粗心“
回忆录“我的粗心史“
想办法“不做小粗心—当小粗心找上门的时候“
巧训练“辨认九个巫婆的不同之处“
勤检查“小粗心档案—给小粗心敲警钟“
目的: 让学生意识到粗心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寻找告别粗心的方法,并逐步养成细心、负责的学习品质。
提示: 通过情景、游戏活动,学习应对粗心的能力,从积极心态的角度让学生找到摆脱粗心的方式,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要指责有粗心习惯的孩子。
准备工作: 由于粗心造成的错误范例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参考第二模块 第三课的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中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改变技术的运用领域”。
第四课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
活动: 看图联想“我是独自一个人“
想想勾勾“我觉得自己„„“
请人监督“改变自我的方案“
目的: 在情景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要获得成功,还应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初步建立独立、自律的意识。
提示: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事件“素材,鼓励学生说真话,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给予肯定,并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律对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悟出:我要独立,我要自律。为今后的行动定下目标。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自我控制程序
这是行为矫正技术中的一种手段。就是自己对自己实施目标行为的程序,称作为自我控制程序。自我控制程序包括自我训导、自我记录和自我实施即时后果三个基本步骤。
1)自我训导是指行为者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在黑暗中,行为者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勇敢的人,我能在黑暗中照顾自己。”从而,能够使他减少恐惧。
2)自我记录是指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系统性的观察和纪录。例如要克服作业粗心的毛病,每天把作业本上的错别字、算错的数找出来,纪录下来。看一看,每天的错处不是减少了,还是增多了。
3)自我实施即时后果是指当行为达到奖励或处罚标准时,按自己的“行为合约”对自己实施奖励或惩罚。
第七模块 我和小伙伴
背景:
今天,我国正面临独生子女社会现象。大量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无论在教育方面还是社会化方面既有独生子女有利的一面,也有独生子女不利的一面。在此,且从问题的角度看一看这种特殊家庭结构会给独生子女带来何种负效应。
早在十九世纪初,被誉为美国儿童心理之父的史坦勒·霍尔就提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的论断。以后又有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对此作出大量研究,其不利的一面归纳为:
(1)独生子女是在缺少兄弟姐妹关系的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即在他们的人格形成上缺乏一种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某种影响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环境因素。
(2)独生子女其实是童年披着“儿童中心”的外衣,过着“父母中心”的生活。由于被父母保护过度、教育过度,就象给儿童世界围上了一堵墙,使其在大大缩小的世界,按父母的意愿与设计生活着。
(3)在上述情况下,导致独生子女的负面特征是:利已主义、自负、自暴自弃、对已过敏、独来独往的自我中心行为,不合群、对实际问题无能为力,智能高但学业差。
由此看来,独生子女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一方面却不知如何交往。所以往往表现为任性、自私、自卑、孤独、不合群等。
本模块的辅导活动,将针对上述情况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现状,学会交友,体验朋友的情谊,感受群体合作的愉快。
第一课 伸出你的手
活动: 游戏 找朋友
观察 交朋友的秘诀
帮助 小晨学会交朋友
目的:
1、让学生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没有朋友的孤独
2、引起学生思索:怎样能赢得朋友
3、学习大方得体地主动与人交往
4、在合作的群体活动中培养合群意识
提示:
“找朋友”游戏前要讲清游戏规则,以保证游戏对学生的辅导作用。让学生能真正体会朋友间的情谊和带给自己的快乐。在学生交流秘诀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但对那些观点不妥的看法,要给予机智的辅导。重点在于让意识到,真情的付出是不期盼回报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都要密切观察每个学生交往状况,对于那些个性孤僻的孩子要多给他们参与交往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去观察、学习别人的交往行为——学习主动、大方地向别人伸出自己的手。通过这样反复实践,提高他们的合群性和交往能力。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一般来说,同伴团体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学前期,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同伴团体。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把整个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1)孤独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一年级上半学期)。2)水平分化期——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座位接近、上学同路等因素,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3)垂直分化期——凭借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为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
4)部分团体形成期——儿童之间分化形成了若干个小团体,并出现了统帅小团体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成员行为的规范。
5)集体合并期——各个小集团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出现了率领全年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形成了制约成员的规范。
同伴团体产生是由于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具有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当人离群索居或智育陌生人群中时,会产生孤独、焦虑。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他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与他人相互联系。儿童的同伴团体就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需要,这在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生重大影响。如果儿童能遵守团体的准则,其行为符合团体的标准,则往往得到同伴的尊重和好评。相反,则受到团体的谴责与批评。
第二课 伙 伴
活动: 想想画画 “我和伙伴的关系图”
找找写写 “伙伴的独特之处”
玩玩乐乐 “运瓜”、“传纸“
玩中领悟 “获胜者的秘诀”
目的:
1、通过交往关系图,让学生了解自己与伙伴的交往现状,进一步提高自我认识。
2、引导学生容纳别人的独特,并能欣赏、尊重他人的独特之处。
3、感受合作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快乐,培养协作意识。
提示:
“对号入座”——对每个交往关系图让当事人做好讲解,以了解自己的交往状况。若某一学生属于《手册》交往关系图之外的类型,他概括起来有困难,老师要给予帮助。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伙伴的独特之处,对于学生的个人偏见或带有负面影响的评价,教师要给予机智的纠正。
准备工作: 1.交往状况关系图三张。
2.游戏“运瓜”道具:小球、托盘、篮框等。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艾森伯格(N.Eisenberg.etal,1979,1983)设计了一系列的亲社会两难问题,以了解儿童如何对付亲社会活动。
根据研究结果,艾森伯格等人将儿童对瑁亲社会行为判断为五级水平:
(1)享乐主义,主要表现于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儿童主要关心的是朝向自我的结果,而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是否提供帮助,主要考虑自己当时的利益、以后的报复、个体的需要等等。
(2)注意他人的需要。表现于学前及小学儿童,儿童关心他人在身体、物质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需要,但这种关心饿表现非常简单。
(3)人际间的认可,表现于小学和中学生,出于好人或坏人的考虑,以及行为和他人是否认可与接受的考虑来判断社会行为。
(4)一是移情,表现于小学高年级儿童和中学生,个体判断包括同情推理、自我反思的角色转换、对其他生命的关系、与自己行为结果有关的积极或消极情感;二是转化(移情和内化),表现大部分中学生,行为判断包括内化的价值、标准、责任、权利与义务等。这些思想还未得到清楚的表达。
(5)强烈的内化。少部分中学生对是否帮助他人,根据内化了的价值观、标准或责任、义务与权利的认识来做决定。
一些研究也指出,道德推理水平较高的儿童表现更多的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和较少的反社会行为。
与人交往有助于自我形象的建立
由于我们不易于直接观察自己,不容易知道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是否适当,不容易确定自己能力的高低,就必须借别人的反应作为衡量的依据,将别人当作镜子,把自己的现象反射出来。“我 46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究竟有哪些长处?”“我有些什么短处?”“我究竟该做些什么?”“我究竟会有多少出息?”和伙伴来往,使我们找到对上述那些问题的答案,能确定自己的形象。把自己的样子弄清楚了,然后我们方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和本身情况相符合的行为。
第三课 友情
活动: 听听想想 “大雁归队的故事”
交流分享 “友情是什么”
画画写写 “我交了一个好朋友”
塑造自我 “让朋友喜欢我”、“让朋友需要我”
经验之谈 “与人相处的好方法” 目的:
1、通过活动营造一个温暖、愉快的气氛,意识到友情的重要,朋友的宝贵,理解友情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会丰富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发现好朋友的特点,感受朋友给予的快乐,体验好友之间的依恋之情。
3、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意识到要想成为被人喜爱的人,要改进自身的一些不足,建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4、赢得别人接纳的方法,学会与人交往,引导学生了解与人友好相处的方法。
提示:
在学生交流自己所理解的友情面前,要创造良好的情景,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或在人情温暖的讲述中感受友情的温暖。为理解友情的深刻含义打下基础。
准备工作:
1、童话故事的背景音乐
2、每人三颗“感谢之星”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儿童已经横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
友谊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随着人从童年向少年、青年过渡,友谊的这些特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塞尔曼(Selman)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这个时期的友谊关系还不稳定,朋友只是一个玩伴,友谊就是一起玩。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第二阶段(4——9岁),单项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分享,47 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间可以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他理解人,她很忠诚。”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也是友谊的基础,朋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定计划、相互帮助、解决问题,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的最高接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加强。由于择友更加严格,年长的儿童建立的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
与同伴交往经验发展了儿童的角色转换技能,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和社会化的进程。更受到同伴欢迎,更善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
第四课 伙伴碰碰车
活动: 观察填写 “校园生活中同学间的碰撞现象” 回忆往事 “你与伙伴在碰撞时的感受”
灭火妙方 “换位思考”、“打电话”
塑造自我 “做小绒绒不做小刺刺”
目的: 1.让学生意识到人际碰撞是难免的
2.人际碰撞是不好受的——要尽可能避免
3.发生碰撞是可以设法解决的——双方的沟通
提示: 1.“真心的流露”——引导学生回忆与人争吵时的不愉快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适度的宣泄。2.“换位思考”是借鉴了咨询技巧“空椅技术”——感受碰撞后对方的感受,经过心与心的沟通,理解、宽容对方,以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空椅技术(Hot seat也称电椅技术)佩尔斯(Pers)所创,属格塔式疗法的一种。是让当事人前后变换角色,当事人先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想象另一把椅子上坐着的人。体验自己和对方的情景,并且在二者之间展开一场对话。然后再交换角色坐到另一把椅子上,体验对方和自己的情景。以此,使当事人受到心理创伤的的情绪从直接的、自发的和自我暴露的方式解脱出来,它不仅能解除症状,而且有利于当事人的成长和发展其全部潜能,成为一个自我信任的人、有自我意识的人。
第八模块.我和我家
背景:
在对百名6——8岁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儿童自诉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在成长过程中,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也会引发出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1.角色冲突
父母一方面用成人的行为来约束子女要求子女;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充许他们自做主张。使他们不知所措,陷入孤独之中。
2.自主性的失败
儿童常有独特的价值观和新奇想法,在现实中容易被父母忽视,或被视为胡思乱想,加以压制。若儿童的自主性受到伤害,找不到可理解的倾诉对象,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3.内向的性格
在过份严肃,缺乏轻松友爱气氛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交流。孩子从小沉默寡言、内向羞怯、不轻易相信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郁郁结于心,不愿表露,默默地忍受看孤独。
4.变故的家庭、解体的家庭也会给小学生带来不安定因素而造成心理创伤。
本模块试图借鉴“家庭治疗”的理念,给孩子一个如何当好家庭的一员,如何面对顺境、逆境家庭,如何如何理解父母,学会与家人有效沟通的辅导。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家的家规和生活方式,也都有独特的沟通模式。然而大家很容易忽视其中的功能失调性成分。一旦家庭沟通进入误区和恶性循环,不仅难以自拔,也会构成家庭创伤。所以家庭的所有成员都需要学习良好的家庭沟通技巧。这不仅能增进和谐的家庭生活,同时也有益于家人各自的人格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家庭应成为一个支持系统,每个成员都应学会有效的沟通,善于关注彼此的感受和受伤的情绪,以家庭积极向上的动力共同面对糟糕的事件和情境,形成一个理解、支持的家庭氛围。研究表明;这种构成支持系统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
我们的理想目标是:让孩子从活动中学一点如何当好家庭的一员、如何理解父母,学会有效的沟通;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要关注家人的感受和受伤的情绪,以家庭积极向上的动力共同面对糟糕的事件和情境,形成一个理解、支持的家庭氛围。
当然我们期望有朝一日,众多家庭、众多父母都有机会参加一次“家庭治疗”,这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起最关键作用的。
第一课 家
活动: 画一画 “我的家”
找一找 “我家的独特之处”
说一说 “对家的新发现”“悄悄话”(与老师谈)
想一想 “家的重要”、“我为家庭做点什么?”
目的: 让学生感受到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激发他们热爱家庭的情感。通过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家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
提示: 由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在和同学“交流分享每个人的家”时,注意引导学生用正向的感受介绍信自己的家,同时也要用积极、欣赏的光去接纳别人的家。在活动中要特别关注那些由于家庭变故而忧郁的学生,也可通过课后的团体活动或个别咨询,进一步帮他们走出低谷。
准备工作: 1.课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作一点了解,尤其是非班主任,要对不同类型、较为特殊家庭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要带好画画的彩色笔和纸。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当人对家庭塑造人的力量有了足够的认识时,发现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力远大于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发现现在了解,家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拥有它自己的结构和法则、组成成员以及家庭规则。
家庭规则则影响我们的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是家庭规则里反映出父母对生命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决定了他们用什么方式来养育子女。
父母的教养方式,形成了孩子的自我概念。儿童是每一个文化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世界的前途有赖于下一代的自我形象,而孩子对于自己的观点会影响他们在生命中一切抉择。
第二课 家人
活动: 展示照片 “说说我的家人”
交流分享 “每位家人的优点与长处带给我们的启示”
想想画画 “家庭成员关系图”
学会沟通 “用微笑、用爱心、用„„”、“和爸爸、妈妈说心里话”
“聆听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
人生感悟 “家中每个成员都是重要的”
情景抢答 “小鬼当家”
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看到家人为家庭所作的贡献和独特的本领,激发学生热爱加热的情感和作为一名成员的责任心。学习相互关心、相互依赖,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
提示:
在“说说我的家人”时,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家认得可贵之处,在学习“有效的沟通”时,可从父母等家人的感受去想象,采取多种手段,注视的目光、真诚的姿态、得体的语言„„.在操练中进行情感体验,激发爱的激情。
对有家庭创伤的学生可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在“小鬼当家”活动中培养主人翁意识。
准备工作: 每人带一张“全家福”照片或自己画的“家庭成员图”。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
引导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体会家的温馨与快乐,培养责任意识与归属感。
(一)认知目标:
(1)懂得“家”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我们健康快乐生活的摇篮。(2)感受我们每个人在父母的悉心关怀下快乐成长是一种幸福。
3体会温馨快乐的“家”需要家里的每个成员用心去营造。
(二)情感目标: 体验“家”哺育我长大,让我感到安全、温暖而又快乐,我爱我家。
(三)行为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用言语来传递自己对父母、长辈与家人无尽的爱。
(一)教学活动重点:
(1)引导学生体验“家”是哺育我健康成长的地方,让我们每个人感到温暖而
又快乐。
(2)启发学生感受我们在父母的悉心关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种幸福。
(二)教学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能积极地运用言语来传递自己对父母、长辈与家人无尽的爱。1(1)相关多媒体课件制作
(2)事先与学生家长交流,填写“限时专送”亲情卡(3)制作“亲情传递”学生需填写心里话的“心心卡”(4)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照片(PPT)
(5)课堂教学音乐准备(吉祥三宝、舒缓的轻音乐、快乐的童年等)(6)现场录音设备(录音机、话筒)(7)“分享小诗”的系列素材
热身互动、爱心传递、亲情回放、现场录音、小诗吟诵、沉浸分享 第一环节:歌曲引入,揭示课题。第二环节:成长回顾,体验感悟。第三环节:爱心传递,亲情回放。第四环节:小诗吟诵,沉浸分享。
(1)“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我们就像小鸟一样自由飞
翔„„”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的歌曲声中,师生自由律动入座。(2)动画媒体出示:歌曲《吉祥三宝》中的人物形象爸爸和妈妈,再出示“我”
(寓意“你”,在座的每一个人,爸妈的孩子)
(3)师生一同随乐曲哼唱歌曲《吉祥三宝》,感受幸福一家三口的快乐心情。(4)师引语:
“家”是我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和谐而又温馨的家。(5)动画媒体揭示活动主题:“我爱我家”(1)媒体播放:学生与家人在一起幸福生活的精彩瞬间(制作成PPT)——自己成长各阶段的三张照片: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2)结合幻灯片播放:请照片的“小主人”起立,深情地道一句:“在爸爸妈
妈的悉心照顾下,我快乐成长,真幸福呀!”
(3)每位学生都有照片展示,表达感激的话语可以因人而易,由学生有感而 发。(自由应答)
(1)师:每一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请学生当场打开老师事先在 与家长沟通的基础上以准备好的父母写给自己的深情话语。(2)请7、8位学生读给大家听,再给其他同学时间在乐曲声中静心读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播放:舒缓的轻音乐)
(3)读了爸爸妈妈给你的话,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作为家里的小主人,你又该做些什么呢?(为学生提供现场录音,将亲情传递给学生父母)(4)指导学生在音乐伴奏中,用2分钟时间完成“心心卡”的填写
—— 记录下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写上对自己长辈的感恩的话语,可 自主张贴在磁性黑板上。
(5)齐唱英语歌曲:《MamiDadi, I love you》(放松心情,活跃课堂。)(1)多媒体播放,感人小诗一首,配上舒缓的音乐,请愿意的同学读一读。(2)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师生吟诵小诗,彼此沉浸在温馨和谐的美好氛围
中,一同分享“我爱我家”的甜蜜与快乐。(3)师小结归纳整堂课。3
第三篇:员工自助手册(HR)
第一章 系统介绍
1.1 系统概述
自助应用分为经理自助及员工自助两部分。
经理通过经理自助,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查询相关信息。提供的功能包括人员信息维护与查询、组织机构图浏览、分析报表的查看、招聘需求的提出、培训需求的提出、人事变动业务和考勤业务的申请。
员工通过员工自助,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查询相关信息。提供的功能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维护、相关信息(其他员工信息查询,本人考勤、薪资、个人所得税、保险福利、培训档案、人事合同信息)查询、提交培训需求、提交人事变动业务和考勤业务申请等。
1.2 主要功能
经理自助
经理查询:查询部门、人员、岗位信息。可基于组织查下级组织的信息、查组织下岗位的信息、查组织下人员的信息;可基于岗位查岗位下级岗位的信息、查岗位下人员的信息;可自定义条件查询人员信息。在部门、人员、岗位列表,提供相应的卡片超链,分别显示部门、人员、岗位职务等的详细信息,该详细信息可在C/S端报表中通过卡片自定义。
组织机构图:浏览公司的组织机构图及职位体系图,可纵向展示,也可横向展示,还可选择展示的层级。在组织机构图中,提供部门卡片的超链,显示部门的详细信息;在职位体系图中,提供岗位卡片的超链,显示岗位的详细信息。该卡片可在C/S端报表中通过卡片自定义。
报表与分析:浏览各类分析报表的结果。表样的设计在C/S端报表处定义。业务申请:经理可提交部门内员工的人事变动业务申请。
考勤管理:经理可查询部门内员工的考勤信息,提交部门内员工的考勤业务申请。合同管理:经理可查看部门内员工的合同及协议。
员工自助
我的首页:为登录自助系统的用户提供一个快速浏览主要功能的界面,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待办任务和预警消息,并可基于姓名、电话、E-MAIL、部门、岗位等查询他人信息;还可通过首页提供的快捷链接方式进入常用的功能节点。
我的信息:员工维护本人的信息,包括主集信息、子集信息、工作状态、留言。还可维护变更信息,及变更申请业务,还可申请有权限的人事变动业务。员工可维护的信息允许用户在B/S端【员工信息权限设置】中配置。
我的考勤:员工浏览本人的考勤信息,可查询日考勤信息,也可查询月考勤统计信息。可以进行考勤申请业务,及假期额度检查功能。
我的工资:员工浏览本人的工资、福利保险和个税信息。用户可以在B/S端【工资福利模板配置】中配置工资和福利模板,在B/S端【固定模板配置】中配置个税模板。系统预制浏览信息项,用户可在C/S端【报表工具】中根据需要修改卡片定制浏览内容。
人事合同:员工浏览本人的人事合同信息。系统预制浏览信息项,用户可在C/S端【报表工具】中根据需要修改卡片以决定浏览内容。
第二章.系统登录
2.1 修改HOSTS文件
为了正常使用员工自助,需要修改您的电脑上的hosts文件:(win7操作系统需要以Administrator用户登录电脑后 进行修改)
路径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
双击hosts文件,选点击“确定”
在hosts文件中增加1行(回车即可另其一行)
192.168.0.48 rlzyserver 如下图:
点击保存
Hosts文件修改完毕。
2.2 登录员工自助服务门户
【注意】
您必须在公司内网中才能正常使用,如果您不在公司内网中,则可以通过VPN方式接入内网(具体VPN登录方式,请联系计算机室曹炽老师)。在IE的地址栏中输入http://192.168.0.48:8888/u8sl 后回车 如图
在操作员处 填写 您的员工编码
在密码处 填写 您的密码
在帐套处 选择 【888】HR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 这个 点击 登录 即可进入以下界面,点击红框处的 员工自助
点击红框处的 我的桌面
如下图:
再点击红框处的 我的首页
如下图:
再点击红框处的 我的首页 如下图:
上图中 数字1处 可以查询公司所有部门的人员基本情况(仅限于:姓名 部门 岗位 工作电话等)
上图中 数字2处 可以查询登陆员工个人的详细情况
上图中 数字3处 可以查询登陆员工个人的工资情况(暂未开通)上图中 数字4处 可以查询登陆员工个人的出勤情况
上图中 数字5处 可以查询与登陆员工相关的请假单加班单等需审批的单据信息 双击要审核的单据 后 即可审批
2.3 单据操作
2.3.1 我的信息 :员工维护本人信息
【菜单路径】
员工自助—我的桌面—我的信息
如图 我的信息
【操作步骤】
维护个人基本信息
点击〖编辑〗按钮,弹出“个人信息编辑”界面,编辑相应信息,〖保存〗后提交变更单,完成操作。
注:变更单审批通过之后,变更后的信息才会更新到数据库。如要编辑照片,点击〖照片〗按钮,弹出“选择人员图片”界面,通过〖浏览〗选择文件,〖确定〗后完成操作。可选择〖预览〗或〖删除〗按钮,查看或删除照片。如要编辑“工作履历、教育经历、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子集信息,选中要编辑的某个子集页签,点击〖增加〗按钮,弹出“人员信息”界面,编辑相应信息,〖保存〗后完成操作。选中某个子集的一条记录,点击〖修改〗、〖删除〗按钮,来修改或删除子集记录。任职情况子集只能浏览,不能在此维护。
2.3.2 我的考勤
我的考勤 提供了考勤查询、考勤统计、考勤申请,加班申请、我的假期功能的快捷链接方式,点击相应的文字进入相关联的功能界面。
【菜单路径】
员工自助—我的桌面—我的考勤。
图3-9 我的考勤-考勤查询
【操作步骤】
2.3.2.1考勤查询
查询本人的日考勤信息。进入考勤查询页面,默认显示异常考勤记录。选中“全部”,点击“查询”按钮,则显示包括正常和异常的所有考勤记录。如图:
1.查询考勤信息:
选择要查看的考勤期间,点击〖查询〗,可浏览相应期间的考勤结果。(如图3-9)。
2.3.2.2考勤统计
查询本人的月考勤结果。
1.选择需要查询的考勤期间,点击〖查询〗,即可看到查询结果。注:如果无记录,则显示空列表。如下图:
2.3.2.3考勤申请
填写、查阅和提交本人的请假单、出差单、签卡申请。
图3-9 考勤申请
1.查询考勤申请:
输入查询日期,点击〖查询〗按钮,列表中显示符合查询日期的记录。选择查询条件,列表刷新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
注:查询条件之间为并且关系。
2.增加考勤申请
选择想要申请的考勤类型(包括:请假类、出差类、签卡类),点击〖增加〗按钮,弹出相应的考勤申请录入界面,选择请假类型:(事假、病假、年假、调休等),填写相应内容(日期、时间等)。点击〖保存〗、〖提交〗完成操作,提交工作流。如果需要增加新的考勤申请,点击〖新建〗按钮,填写相应内容,完成后点击〖保存〗、〖提交〗。如下图
3.修改考勤申请
要修改且未提交的考勤申请,点击〖编辑〗按钮,弹出相应的考勤申请录入界面,修改相应的内容,修改完成后点击〖保存〗。
4.删除考勤申请
选择一条或多条未提交的考勤申请,点击〖删除〗按钮,系统弹出确认对话框,确认后完成操作。
5.查看审批进程
1)选择一条考勤申请,点击〖审批进程〗按钮,弹出审批进程详细页面,可查看各级审批人以及各级审批人的审批状态、审批意见等。
2)双击一条考勤申请,进入对应业务申请单的单据界面,点击〖审批进程〗,弹出审批意见弹出框,显示各级审批人以及各级审批人的审批状态、审批意见等。
6.查询假期额度检查
图3-10 额度检查
请假类中,在增加或编辑页面,选择假别并输入开始日期,点击〖额度检查〗按钮,可查询本人的假期额度。注:只有请假类才可进行额度检查;如果某个假别在C/S端启用了额度检查,则在B/S中〖额度检查〗按钮为可用状态,否则为置灰状态。
2.3.2.4 加班申请
填写、查阅和提交本人的加班申请单。
图3-10 加班申请
1.查询加班申请
输入查询日期,点击〖查询〗按钮,列表中显示符合查询日期的记录。选择查询条件,选择状态(请选全部)、加班类型(节日加班、假日加班、平时加班),列表刷新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如下图 注:查询条件之间为并且关系。
2.增加加班申请
选择想要申请的加班类型,点击〖增加〗按钮,弹出相应的“填写加班单”界面,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完成后点击〖保存〗。保存后可显示本人本月已加班时间,点击〖提交〗,提交加班工作流,操作完成。如果需要增加新的加班申请,点击〖新建〗按钮,填写相应内容,完成后点击〖保存〗、〖提交〗。如下图:
3.修改加班申请
选择要修改且未提交的加班申请,点击〖编辑〗按钮,弹出相应的“填写加班单”界面,填写相应内容,修改完成后〖保存〗。
4.删除加班申请
选择一条或多条未提交的加班申请,点击〖删除〗按钮,系统弹出确认对话框,确认后完成操作。
5.查看审批进程
1)选择一条加班申请,点击〖审批进程〗按钮,弹出审批进程详细页面,可查看各级审批人以及各级审批人的审批状态、审批意见等。
2)双击一条加班申请,进入加班申请单据界面,点击〖审批进程〗,弹出审批意见弹出框,显示各级审批人以及各级审批人的审批状态、审批意见等。
2.3.2.5我的假期
查看本人假期额度及使用情况,并可进行假期申请。
图3-11 我的假期
1.假期查询
选择想要查询的假别及假期期间,显示查询结果。在查询结果列表中,点击想要查询的行,下方列表显示本人的本期请假记录。
2.假期申请
选择想要申请的假别后,点击〖申请〗按钮,进入假期申请页面,填写相应内容后,点击〖保存〗、〖提交〗,提交审批。注:假期申请在保存之后,即可在本期请假记录中显示出来。此时记录状态为未提交;在提交或审批之后,记录状态更新为已提交或审批通过(审批不通过)状态。
【业务规则】
1.请假申请:请假的结束时间必须大于请假的开始时间。
2.出差申请:出差的结束时间必须大于出差的开始时间。
3.签卡申请:签卡的时间可以补两个时间,也可以只补一个时间(例如早上九点)或者补一天内的一段时间(例如早上八点至下午五点)。
4.加班申请
加班的下班时间必须大于加班的上班时间。
加班时间的计算方法为在C/S填写加班单时的第3种,规定上下班时间。
加班刷卡时间的设置在C/S端【考勤设置】--【考勤选项】--【加班】--【加班刷卡时间范围设置】内。如加班上班提前30分钟之内打卡有效,下班推迟30分钟之内打卡有效,加班时间为09:00,下班时间为17:00,当加班单审批通过后,在C/S的【加班登记】内进行查看时,加班的开始刷卡时间为08:30,加班的截止刷卡时间为17:30。
5.我的假期:
只有在C/S系统中开启了额度检查的假别,才可在B/S端“我的假期”页面假别的下拉框中显示。只有在C/S系统中增加了假期记录的假别,才可在B/S中进行申请操 作,否则申请按钮为置灰状态。
2.3 单据审批
菜单路径 员工自助—我的桌面—我的首页
我的任务 栏目中 显示需要审核的单据 双击后 显示如下图:
然后点击 同意 或 不同意,若不同意 请填写审批意见 方便员工 修改。
第四篇:灾后成人心理自助手册
地震来了 我们在一起
在这场灾难中,也许你的亲人或认识的朋提供一些方法帮助你度过心走出灾难的阴影,面对未来的生活。
灾后成人心理自助手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编制
上海增爱基金会
地震后,你可能会经历到的各种心情:
你可能会有以下的担心及感受: 担心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觉得无助,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觉得人好脆弱、人生好无常
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思念逝去的亲人,觉得很空虚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期待赶快重建家园
面对家人或亲友的死伤,你也许会有以下想法: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觉得对不起家人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又一再失望
你也会对于救灾动作有许多的愤怒,你会觉得: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埋怨救灾人员没有尽力抢救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及感受 救灾人员的处理方式让我很生气
你还可能会有下列身心不适:
执行力差:头昏眼花,做事会莫名其妙做错 紧张不安:多汗、脸颊潮红、心跳加速、呼吸急
促、失眠、多梦
心情忧郁:没胃口闷闷不乐、做任何事都没兴趣 行为退缩:不太想接触人群或做事
负性记忆:不断涌现有关地震的回忆和感觉 坐立不安:经常感觉有余震而坐立不安 负性联想:想起地震,会引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
身体不适
过度敏感:无法成眠、睡不深、易生气、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
逃避冲动:试着逃避有关地震(或勾起地震回忆的)一切,不想说话或接近灾区
失忆现象:记不起地震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甚
至忘记个人基本资料
麻木失落:觉得和别人有隔离感、失去喜欢的能
力、对未来不抱希望
这些症状可能只维持几天就会消失,并且随时间而减轻,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急性应激反应”,不要担心。大多数人在自我调适后,症状可以恢复,只有一部分会持续出现症状,如果超过一个月以上就要接受专业治疗。
面对伤痛,请说出你的感觉
经历大灾难后,大部份人都会产生以上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反应。不要隐藏你的感觉,试着说出你的感觉,并且让家人、孩子与朋友一起分担你们的悲痛,这样会让你感到比较好过。请放心地表达这些感觉,如果压抑这些情绪或想法,反而会造成心理紧张与身体不适,使我们复原的时间拉长。我们建议你用以下的方式来抒发心情:
不要隐藏你的感觉,试着把你的情绪表达出
来,并且让家人与孩子一起分担你们的悲痛。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避开和别人谈论这次经历,让别人有机会了解和关心你。 不要勉强自己去忘掉它,地震伤痛的感觉会跟着你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
别忘记你的家人和小孩和你有一样的经历和类似的感受,试着和家人谈谈。
一定要花时间好好地睡觉、休息,并且和你的家人或朋友在一起。
如果你有任何需要,请你向自己的家人、朋友或相关单位说出你的需要。
在地震突然的伤害与伤痛过去之后,一定要想办法让你的生活尽量的维持正常。友不幸受伤或遇难,甚至你自己也受到了伤害;也许你的经历只有自己最了解,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知道每一个人在地震灾害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情的难关, 要让你的孩子向你或其它人聊聊他们的反应,可让他们由游戏或画画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心理的想法与感觉。
如果可能的话,要让你的小孩回到学校,并让他们参与学校里的活动。
工作或开车一定要小心,因为在重大灾难的压力过后,意外(如车祸)会更容易发生。如果用了以上的方法,你还有以下的问题,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协助:
你发现自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心情很乱,感觉有很多的压力,并且觉得很空虚,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
在事情发生一个月之后,你还是一直感觉麻木、迟钝,并且要不断的保持忙碌,为的是让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不断地会再想起地震的事情,睡觉时会做恶梦而惊醒,或是有很多身体上的不舒服。 没有人可以和你讨论你的感受,你又觉得自己有这个需要。
你的工作或人际关系变糟,让你很不舒服。 从灾难发生之后,你抽烟、喝酒、或吃药的量都变得过量
如果我的亲友出现以上症状,我怎样帮助他?
尝试扮演一个良好的倾听者,给予情绪支持 了解疾病相关的信息
态度明确,不用去回避某些话题,提供正确信息
不要试图用批评或责骂来帮助他们坚强,这种作法反映了你自己有太多的焦虑
鼓励患者接受治疗,伤痛的抚平是需要时间、鼓励和关心的
必要时考虑接受家庭治疗 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态度:哀伤者有他们自己
悲伤的方式,他们没有必要为了你而改变或修饰
哀伤的方式。给他们一种感觉:你只是关注他们的感受,听听他们的失落、他们所爱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感受
灾变之后,家庭成员的互相支持至关重要
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担心父母将死去
担心自己会被孤独抛下 担心灾变将再来
我该如何与孩子讨论灾变事件?
鼓励或接纳孩子讨论事件发生的过程 允许他们表达因灾变而来的挫折、混淆、害
怕及悲伤等情绪
向孩子保证你会一直陪伴,他们会安全无虞 孩子不会一夜长大,慢慢会变得懂事、成熟、听话
我该如何与丈夫(妻子)相处?
夫妻间的关系会因为灾变而产生紧张与冲突 因为性别的不同,在应对失去亲人的悲伤会有不同的方式
失去孩子的爸爸多采取沉默而内敛的悲伤应对,妈妈会因为爸爸的反应,觉得自己孤独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责备爸爸,使得夫妻之间渐行渐远
如果能彼此接纳个别的应对方式,又能表达共同的伤痛,有助夫妻关系更加紧密
如果夫妻沟通出现困难,可寻求专业协助 我该如何与其他受灾家庭相处?
许多家庭共同经历失去亲人、毕生财产的苦痛,不必相互比较彼此的不幸
灾变使大家都是落难人,经历同样的劫难。
请记住:在灾难面前,你不是孤独的,可以
和其他受害家庭相互扶持,一同走出悲情的生活。
亲友可能的反应为何?
灾变刚发生时,亲友们的慰问和支持相当密
集,随着时间会渐渐减少
有些亲友的慰问集中在哀悼失去亲人或叹息损失的财产
有些亲友会鼓励自己尽快忘记伤痛,往前看
我该如何应付亲友们过度热心的询问?
忘掉伤痛并不容易,亲友只是努力的想要减轻你的哀痛,不要因此造成自己的压力。
亲友并未经历和自己相同的遭遇,的确不容
易感同身受,不要责备他们的误解,更不要拒绝他们的关怀。
可以明确的告诉亲友你要什么,你不要什么,你有自己应对速度,他们会了解而支持的。 可以要求信赖的亲友给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诚的倾听。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支持或资源讯息,可寻求专业人员的建议。
我该如何面对自责?
自责是非理性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灾变发生的时间与强度,也没有人可以事先准备好应变非预期性的灾变。
遭遇大灾变,要摆脱自责并非易事,甚至是一场长期的抗争。
开放自己听听别人不同的声音和解释,建立新的认知方式,或许可以逐渐降低自责的感觉。
时时用积极的说法来劝告自己,可以为自己发展新看法而摆脱自责。
第五篇:助人自助——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助人自助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凭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热爱,在秋高气爽的十月,我参加了乐清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上岗c证资格培训会。此次培训请来的都是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有周红
五、吴郁葱、徐慧珠等。培训的内容有《师生交往艺术》、《心理教育个别辅导》、《学习心理分析》等。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周红五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听得入了神,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举了一个例子,对一名有心理障碍的高二女学生,他通过家访,了解家庭背景,倾听她的倾诉,给她以支持与鼓励,让她从自卑中走出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最后这位学生获得精彩的人生。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很大,让我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我班有位学生家庭离异,他一直跟着外公外婆,性格固执,顽皮,老是对别人产生攻击行为。有一次,他打了一位女生,就因为女生碰掉了他的铅笔盒,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一顿,从那以后,他更叛逆,老是惹是生非,令大家都头痛不已。听了周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我做法比较轻率,如果我先倾听他的想法,然后跟他家长沟通,慢慢地引导他,或许他会一点点改变,我想接下来我会多关心他,让他逐渐改变。
周老师的讲座还带给我很多的启发,比如要想改变人的心理活动有几种方法:一是体育锻炼,二是旅游,三是读书。听了之后,我想想,的确是啊,作为老师的我们工作如此繁忙,在忙中要抽空多锻炼,多看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是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所必须的条件。
此次心理健康培训的时间虽然只有六天,但在我的心理却激起了层层涟漪。“助人自助”!我相信这次培训给与我的东西决不止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性,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它会让我更为自信更为坦然地接受一次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