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的影评专题

时间:2019-05-14 13:3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峡好人的影评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峡好人的影评专题》。

第一篇:三峡好人的影评专题

从《三峡好人》看贾樟柯的艺术成就(要删改阿鲁)

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贾樟柯的电影虽然也具有第六代导演共通的边缘化情结,即关注边缘化群体,以底层小人物为自己的镜像话语,力图对第五代导演以精英化的视角创造的寓言电影进行文化突围,用写实主义的风格实现一种微观的对真实的注视。但贾樟柯之所以能较早的从“地下”走到“地上”,进入大众文化的视野,实现《世界》、《三峡好人》的全国公映,摆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国外获奖无数国内屡屡禁映的尴尬局面,是因为他的电影特别是“故乡三部曲”(《小武》、《任逍遥》、《站台》)之后的《世界》、《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等片更加关注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比起张元《北京杂种》中摇滚青年的叛逆不羁,章明《巫山云雨》所透出的压抑,贾樟柯最为成功的这部《三峡好人》唱响了一曲底层人民的挽歌,表现出更为深远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曾说过这一句话:“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想到里面的小马仔最崇拜电影里的小马哥,电影里的小马哥说,我们已经落伍了,因为我们太过怀旧。在三峡移民的进行时,在外面的世界已经将发哥遗忘的差不多的时候,那里还有一个年轻人对发哥迷得如醉如痴。真的吗?或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一厢情愿。看见电影里七八岁的孩子,可以将《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唱得荡气回肠,你就知道,这里,并不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净土,而小马哥,真的离我们太远了。

这里有两种人,怀旧的和不怀旧的。怀旧的如三明,木讷,本分,厚道,来看孩子,还要花3万块赎回从前花钱买的媳妇。怀旧的如小马,被压在砖石地下。不怀旧的如斌斌,几年可以对老婆不闻不问,老婆找上门来,也很是冷漠,老婆说想离婚不多时就应允。斌斌做着拆迁的大生意,正是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的大红人。时代的洪流,就像已经被淹没的那一片城市,已经把很多东西裹挟走了,而我们,在这样的变迁面前,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谁还能记得他们,记得说着“我还有一些烂朋友”的和善也狡黠的老人,记得5块钱摩的把人拉到一片汪洋面前却又振振有词又不是我淹的古惑仔,记得干苦力每天只得三五十元就心满意足的汉子,记得那些残垣断壁上大大的“拆”字,谁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 ?

《三峡好人》描写了两个寻找亲人的故事,通过三峡、山西两地的勾连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移民问题在当下具有典型性,类似的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同时带来社区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化。近年来山西矿难不断,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只拥有新闻报道死亡人数的记忆碎片,缺少从劳动者角度去体验问题的过程。《三峡好人》将山西矿工生活与三峡移民工程联系起来,使观众似乎和主人公同时置于正在经历的社会大变迁之中。许多细节是虚构性的、象征性的,一旦它们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中,故事内容整体上就显得非常真实,影片的内涵随之丰富起来。影片被分为“烟、酒、茶、糖”四个部分,其中烟、酒这两个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山西民工韩三明来三峡寻找买妻麻幺妹的故事。韩三明是个沉闷木讷的老实人,导演在影片一开始就用很多的细节表现这位“好人”的特点。他遭遇魔术表演设局的敲诈,开摩托拉客小伙的哄骗都不懂得反抗,面对麻老大对他的冷言冷语他也是保持沉默。人们难免会对他被动的生存状态产生不满甚至是嘲笑。直到后来,他从废墟中挖出“小马哥”的尸体,安静的点烟祭拜;他答应偿还麻老大所欠的三万元债务以赎回幺妹毅然回乡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黑煤窑打工挣钱的时候,我们不禁对这个好人肃然起敬。在社会一片浮华之风盛行之时,还有韩三明这样的普通人守得住心灵的净土,不对物质贪恋,能为家人吃苦。他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形象,充满着质朴动人的力量。《小武》中小偷的被铐是无语的开放式结尾,《任逍遥》是更年轻一代面对时代的无奈感,《世界》则是小镇青年进入城市之后的迷失,可以说过去的贾樟柯看到了与他一样的县城兄弟的卑微命运,他的目光一样充满感情和悲痛,但是他并未看到或是意识到他们身上的生命力。《三峡好人》的突破在于,在巨大的个人无法抵抗的变迁中,以韩三明为代表的建筑工兄弟们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可以说是整个无奈的时代里唯一闪光的希望。影片结尾的定格镜头中,冷灰色的基调里,韩三明黝黑的背景作为前景,景深处是同样黝黑的生命在一片废墟间的绳索上的高空行走,命悬一线却有勇敢活下去的勇气。

同样是寻人的故事,沈红比起韩三明多了些洒脱和坦然。从开始时主动找水,不停地喝水的行动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掌握自己人生所具有的主动性。历经了两年漫长的等待,她决定从山西来三峡寻夫,一路上也不忘用些小技巧去探听丈夫的感情生活。找到丈夫后发现了丈夫的背叛也只是编织了一个变心的谎言选择优雅的离开。当沈红用斧子毅然劈开丈夫柜子出现了属于她的主题“茶”的时候,贾樟柯就不动声色的将镜头对准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旨在通过对“底层”与“中产”的对比展示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移民问题。沈红穿越了新城的灯红酒绿,出入的是高级的住宅小区及娱乐场所这些轨迹所展示的中产阶级的新城区与韩三明等底层人生活的废墟,小旅社,船屋为主体的旧城区在影像空间上并峙,组成了一个颓败与繁华并存的奇异空间。这既是三峡的地域风貌,又混杂了正在步入现代性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这是一个充满过渡性的地方。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也没有敲锣打鼓的欢送,这些远不同于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所看到的关于三峡移民工程的影像,是变迁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有意忽略的一页。专属于“小马哥”的“糖”的部分用开始的喜剧化衬托着死亡的苦涩。小人物的乐天,甚至是盲目自傲都让我们对这个迷恋香港电影中英雄人物小马哥而自命为“小马哥”的小混混生出一种喜爱。他身穿洁白的衬衫还挂着娃娃似的笑脸,在一片喜庆的给大家发完奶糖以后迎接他的是废墟下的死亡。“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涛涛永不休”是他的手机铃声,也是他内心雄心壮志外化的呼喊,到了最后竟也成了他生命终结的符号。寂静中,韩三明靠这首歌找到了“小马哥”的尸体。为了50块钱,或者说是为了心中英雄的梦想,“小马哥”的死留下的不是血腥的暴力,而是对冰冷现实的控诉。卑微生命的消逝仿佛一颗尘埃无人问津,若不是遇见好人韩三明,那么“小马哥”的死也不会引起一点波澜。卑微如尘埃,颓败如拆除的楼宇。三峡库区的奉节旧城是在空间中注定消逝的句点,在时间中却又具有永恒象征意义的符号。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导演在书写底层时特有一种强烈的影像文档意识,抢在消逝之前记录某些东西。贾樟柯的长镜头多是固定镜头,运动也只以平移和摇为主,很少有纵深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导演意在“展现”而非“调度”,镜头只是一个通往现实的媒介,一种纪录工具。影片的开始贾樟柯就用了一个长镜头的移动,“横幅式”的展示了三峡上底层民众落魄的生活,犹如一幅画卷慢慢的展开,最后定格主角韩三明。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生命体验,对于沉重的现实和过去的历史,贾樟柯采取一种类似纪录片的非虚构表现手法,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影片运用跟踪拍摄、同期声等纪录片手法,使之呈现一种来自生活的质感。对于人物的交谈,也不用好莱坞式的正反打而是选择一个机位客观的进行纪录,正如贾樟柯语:“如果我把一个长到7分钟的镜头切成几个的话,就会失去僵持感。这种僵持感存在于人与时间、镜头与其主体之间。”在一个段落结束的时候,往往是人物先出画,镜头还对准着三峡的景静默着一两秒钟,仿佛沉思。除了镜头,贾樟柯在声音的运用上也构思巧妙.。他常用带有反映当时社会进程的背景质素来表达对过去时代的回忆与当下生存状态的体验。首先是音乐,贾樟柯的电影不太使用原创配乐及主题曲,常常是“拿来”现有的流行歌曲大做文章。《小武》里的《心雨》表达着小武对歌女的爱慕,《任逍遥》也借任贤齐的同名歌曲抒怀,在《三峡好人》里小男孩唱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无疑体现着平民文化的时代表征,大众文化所关注的不过是些情情爱爱的个人感情,而非人民生活最本真和痛苦的一面,“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的歌词还映衬着沈红心底对忠贞爱情的渴望。很多时候音乐从有声源音乐转换为无声源的配乐帮助了场景的转化,交待时代大背景的同时发挥着电影音乐独特的技术作用。江湖艺人一曲《酒干倘卖无》唱得声嘶力竭,卖唱的和看客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用各种搞怪和疯狂带来的欢乐则是笑中带泪的。而韩三明《好人一生平安》的铃声不但隐喻着韩三明坚守的做人准则,还用“小马哥”的嘲笑和《上海滩》的铃声进行着生命间的对比。一个诚实踏实,一个张扬浮夸,同样是底层人被压抑的生命,“小马哥”的结局是死亡,而韩三明却取得了幺妹的原谅,怀抱着赎回幺妹的期待踏上了回乡打工的路。其次,广播、电视等客观音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广播和电视新闻画面里充满着大量关于三峡移民的叙述和镜头。这些都成了观众除去主要情节之外对整体时代最真实的感知途径传递着大量影片中没有直接讲述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贾樟柯的电影虽然具有“私语化”的叙述模式,关注的是小人物的个人故事,但这些其实际所传达的内容却涵盖着大的时代背景。一个电视中的三峡移民的新闻镜头可以被连接为现实中的三峡之景,在时空转换上可谓精巧独特。《三峡好人》运用着现实主义的纪录方法描述不同人的生命体验,但片中几处超现实处理又是必然被注意到的。第一次飞碟的出现实现了韩三明与沈红之间叙述线索的转换,流畅自然。还有沈红背后飞起的高塔,甚至是结尾处高处走钢丝的人都带着浓重的神秘色彩,它们的真实意义当然是无从解释的。《三峡好人》带着非现实主义的“贾想”色彩描述小人物的生命体验时有着无法言说的悲凉。超现实的场景或许代表着主人公内心超越现实的渴望。同时,对观众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如此现实主义风格下,贾樟柯尝试了这种超现实的神秘主义倾向,会造成观众对于影片现实意义认同的间离效果。从而,影片更能使观众清楚地认识到电影只是生活的假象,生活也许比电影更残酷。这一点完美表现了贾樟柯的冷静纪实的电影风格。《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为底层平民唱响的一曲挽歌, 用影像和声音纪录着中国社会中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给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一个新的话语权。

第二篇:《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电影镜头分析(第一段落)

传媒学院08新闻班 贺琰 084030308

《三峡好人》是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影片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两对普通中国夫妻的爱情故事,影像和节奏上延续了贾樟柯的一贯风格,从容而抒情。2006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2007年外国电影十大榜首。以下将对影片的第一叙事段落——主人公韩三明的出场,然后寻找前妻,直到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出现,进行镜头分析。

影片开始有几秒钟的黑场镜头,除了出现有关工作人员名单的字幕之外,只有轮船的汽笛声、江水浪涛声和依稀的众人讲话的声音,显出苍凉,比喻历史的进程以及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渺小,透出厚重的历史感。

约到01:50时,开始出现画面,背景音乐为川剧《林冲夜奔》,并且是经过处理的音乐效果,将音乐的节奏拖慢,并通过交响乐配乐造成宏伟但是却空旷的、遥远的音乐效果。通过这些效果的叠加,加强了一种遥远的、苍凉的历史感。同时“林冲夜奔”本身讲的是林冲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去逃亡的故事,暗示导演对于后来故事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即对于三峡移民工程的怀疑和对三峡移民的悲悯。可以说,背景音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对于影片有很重要的意义。

01:50——03:44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表现在一艘长江上的轮船上的乘客的情况。,就在这一个镜头中,出现了对几十个人的描绘和表现。镜头一开始是虚焦镜头,慢慢转为清晰,至02:50又出现一次虚焦,又转为清晰镜头。镜头不断从左至右平行移动,是一个不断匀速移动的长镜头,除了韩三明出现的时候稍稍上仰,没有出现任何俯仰的运动。并且这个镜头为中景镜头,可以看到轮船上的人的大致的样貌和动作。这个镜头用一种画卷式的方式,展现中国人的真实的状况,是一种对“众生相”的生动描绘。其中的两次虚焦,有点类似于省略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方面强调这幅“众生相”的画卷很长,人生的百态,一方面也用虚化的描绘,暗示每个人都是这众生中的一个,能在这些人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个镜头,它表明导演的一种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一种客观记录但是又对普通大众心存悲悯怜惜的广博的情怀。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03:44——04:15为第二、三个镜头。第三个镜头依旧是从左往右匀速运动,表现江岸的三峡景色,采用画卷式手法。第四个镜头沿用第一个镜头的手法,继续出现船只上的游客形象。镜头一至四为此叙述段落的以一分段。

从17:03开始进入故事的叙述,韩三明开始寻找前妻,此为第一叙事段落的又一分段。第一个镜头为三峡库区残破的街道和建筑。第二个镜头为韩三明站在房顶上看奉节的全景。镜头随着韩三明的向右移动,又呈现出一种从左到右匀速运动的状态。韩三明的形象仍为中景拍摄。但是韩三明很快走出了画面,而画面呈现出奉节的破败、残损的城市样貌,停留了6秒的时间。这说明这个镜头的重心不在于表现韩三明这个主角,而是想通过对韩三明的跟随式的拍摄,客观的、与主人公保持一定距离的记录三峡工程的真实的样貌。第三个镜头画面为废墟上的工人在拆房子,仍表达导演对于奉节的观察。随后的几个镜头,韩三明进入画面,开始走,镜头仍为从左向右缓慢运动。其间镜头几次离开韩三明,描绘一片废墟中,抱着猫的男人、乘凉的工人对于韩三明的异样的目光,并且韩三明最终出画以后,画面中出现一只流浪狗。这些镜头的重点仍是观察、记录。并且最后的流浪狗有比喻的意味,不仅象征韩三明的背井离乡寻找前妻(亲情、爱情),更象征三峡移民流离失所的生存状况。

其间镜头几次拍摄奉节城的全景,镜头进行摇和移的运动,同时背景音为单调嘈杂的拆除房子的敲打声。这个镜头与前一个镜头,韩三明拿着十元的人民币,对照着看迷蒙烟雾中风景优美的夔门。紧接下一个镜头。自然这种宁静、秀美的风景与正在拆除的奉节城的破败、杂乱、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不禁令人思考,今后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夔门是否也会变得像奉节城一样破败,最终消失于水底。在此有形成一个对比讽刺。

随后的一个段落叙述韩三明寻找前妻未果,决定留在奉节一边加入拆迁队打工一边继续寻找。28:26背景音乐《林冲夜奔》再次响起,形成虚幻、苍凉的意境。两个固定机位画面,表现在拆除的房子的废墟上,一对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员正对废墟进行消毒。随即为同一场景中的几个分切镜头,跟随消毒的人拍摄了拆除的房子中的一些情况。穿白色防护服的人几次出画,镜头的重点为对画面中静物的表现。这些静物的形象有:一只小孩穿的雨鞋,一幅挂在墙上写着“努力”的字画,明星的海报,奖状,挂画,锅灶,盆栽的植物。画面与音乐的效果互相呼应,形成浓厚的情感表达效果,即导演对于这些曾经被人使用过、蕴含了与房子的主人的故事和情感而如今成为废墟和垃圾的静物,倾注很强烈的感情,希望借助这些东西进一步表达他对于三峡工程的思考。

33:55开始,韩三明与小马哥边吃饭边谈话的场景。这个镜头近四分钟,由小全景非常缓慢地推为接近中景的景别,然后机位和景别几乎不动。期间两人虽然一直进行谈话,但是导演并没有采取分机拍摄的形式,而是保持着固定的机位和中景。这种拍摄摈除了绝大部分的主观因素和主观情绪,只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记录故事人物和故事的进程,镜头和屏幕成为观众的眼睛,可以让观众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到事实,可以说是“用事实说话”。故事情节的推进全靠台词。实际上这个情节与韩三明寻找前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导演借由小马哥的形象说出心中想说的话。

在第一叙事段落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超现实的镜头,画面中出现了漂浮的UFO,并且连接第一、第二叙事段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整部电影中这样的超现实镜头在影片最后还出现了一次,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种手法颇受争议。其实导演的观点和使用这种镜头的原因早已阐明。在出现UFO的镜头之前,是一个拍摄电视机画面的镜头,电视中播放的是移民离开故乡时的哭泣、挥别。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三峡移民工程强烈的讽刺。为了一个水利工程,让那么多人远离故土、远离亲人、流离失所,是很荒诞的。UFO是一个具有内涵的意向,象征这些移民的前途命运,也许就像UFO一样,不明不白地出现离开,也不知走向何方。移民工程也像UFO一样,充满荒诞和不真实,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导演通过这些意象,讽刺着这种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总的来说,贾樟柯在这部影片中,主要通过画卷式的拍摄、对主人公保持距离的拍摄,保持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方式。但是又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镜头对比等方式,表达强烈的感情和对三峡工程的看法和思考。这种“用事实说话”手法的运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篇: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很喜欢贾樟柯的电影,每一部都看过:《小武》三遍,《站台》五六遍,《三峡好人》四五遍,其他的作品最起码一遍。作为一个业余影迷,要是不看贾的电影这么多遍,我是万万不敢写影评的。但是仅仅因为喜欢,也不一定就写影评的。促使我鼓起勇气写这点东西的,恰恰是那些站在中国象牙塔里边不肯出来,也根本出不来的所谓业内人士在看到《三峡好人》抱得金狮的时候一个劲的挖苦挑刺。犹如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拼命为贾找缺点的你们有意思吗?一位业内影评人说:外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不说外国人看了觉得苦,中国人自己看了也苦的说不出话来。在影片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贾其实是得到了更多的同情分。

我说你呀是脑袋被门挤了,还是眼睛被戳瞎了。我告诉你,到现在,2012年11月29日,中国最起码还有一亿人过的跟电影里变韩三明的生活差不多,有七八亿人还是农民。就像贾说的,中国的上海和北京只是中国的几盆盆景。真的是这样的。就算是在北京和上海,也还是穷人比富人多得多,多得多。只是那些没开车,没住豪宅的人入不了您的法眼吧,亲。但是你看看中国的电影界,有谁把镜头对准了这些人。就凭这一点,贾就把中国的一些所谓国际知名,所谓大师拉开好几个世纪。(除了香港的周星驰,星爷其实总是把镜头对准小人物的)。你可以不承认《三》的伟大。但是也不能用这些看起来可笑的说辞来诋毁《三》吧。

有一位业内影评说:《三》讲的故事不现实,脱离了我们的生活,故意把人物弄得痛苦,弄得悲惨。来博取同情。这是逼我骂人里么,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你住在大房子里边,好好想想,盖这写房子的工人,其实跟韩三明差不到哪去。而且我要告诉你,盖房子的人,永远比住房子的人多。

在一位业内影评人说道:三里边故事不合理,编剧不用心。1 韩三明为什么过了16年才去找自己的老婆。

我问你,警察来到你家说你拐卖人口,把被拐的人带走了。你过几年敢去在找那个人,我看你过20,30年都不敢再回去,你怕把你名声毁了,怕你再被抓了。考古学者让沉红住在自己家,不是给了暗示两人要发生点什么么,而且沉红很热的时候脱了衣服洗了,不是更加暗示么,怎么最后有不了了之了。

我想说,你太龌龊,岛国片看多了,把最基本的人情硬是往色情,往丑陋那一块靠。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你,如果那个人和沉红发生了什么,这个电影就毁了,《三峡好人》就不是好人了。说是贾为了故事不单薄,硬是加了沉红找丈夫的另一个故事。且切换没有联系。我麻烦你再好好看一看电影,两个故事精彩的套在一起,一环套一环。每一个镜头的顺寻可以说都不能改变。三名在江边看船,等待老婆回来,恰好沉红从船上下来,这是一个隐喻,每一次船来船往,都有一些人,发生着类似三名和沉红一样的故事。船是一个载体,它串联着这些故事,船来船往,或许是故事的开端,或许是故事的结局。你给我说出一个沉红出现的更好的时机,我就相信你是中国电影的新希望。说是沉红和彬彬跳舞那一段很假,是迎合外国人的。

首先,导演之前就做了铺垫。而且很多次铺垫。其一,在晚上的阳台上,一些人对着桥跳舞。,其二,沉红和彬彬走在沙滩上时,后边桥上好多人在跳舞,而且背景音乐也是大俗大雅的舞曲。

其三。导演设置这一场戏的用意你还没明白。我们看到这些本来是土包子的人,发了家,开始学一些上流社会的消遣方式,其实,中国的好多假小资小官僚在那个时候很多确实爱跳这些舞来表示体现自己的品味。但是剧中沉红其实不会跳,因为她没有成为暴发户,没有学那些四不像的舞蹈。这点之前也有铺垫。两人跳舞的动作及其不和谐,这正好说明了彬彬和沉红已经不合适了,彬彬变了。说是发哥被送去另一个地方打架,怎么突然又死在砖头里边。这一剧情太突然。其一,导演之前有铺垫,发哥被放进一个袋子里扔在废墟里,这废墟就在他们工地的前面一点点。第二次再被扔在那里还埋在砖头里,地方差不多,这难道不合理吗。

还有发哥自己说:我们怀旧的人,现在社会不适合我们,这就是为发哥的死做铺垫。其二,发哥是坐车去的别的地方收拾一个人,肯定会坐车回来。明显是回来之后被人干掉的么。难道非要死在那个地方吗。难道发哥怎么死的,怎么被送埋在砖头里的一定要一一呈现在你面前吗。这不是电视剧,就算是电视剧,按照你的拍法,也成了流水帐了。说是三名第二次吃饭是看到三个古代人。

不知道你仔细看没,左右两个古代人正玩着手机。但是对面一个人在发呆,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是一个隐喻,绝佳的隐喻。这是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不断的前进,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有些人跟不上来,不和时代节拍。他们总是被社会遗忘。此时的刘关张不就是这样人物的代表吗?

7也有人说《三》没有探究人物内心,只是在把故事讲完。

我想说,贾樟柯处处都在探究人物内心,每一个镜头的凝固都是一次人物内心的探究,只是作者没有对这种任务内心妄加自己的评论,他是带着我们思考,而不是自己给出结论,他尊重了观众的智商,让观众无时无刻不在体会这剧中人物的状况。只是这些业内人士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体会不到这些,他们看的是镜头的运用,是节奏的把握,是不停的在思考故事合理不合理。完全不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有人说三名的媳妇说了一句话:在更南的南方.说台词不过关,说这句话是文艺范。这句话有文艺范吗?元方,你怎么看。元方:大人,这句话没有文艺范,这是农村人不知道怎么表达,实则是一句很土很土的话。狄仁杰:小子知道了吗,没有文艺范。

哈哈,就到这了,要是谁对这部电影的细节有什么疑问,尽可以问问我的。

第四篇:《三峡好人》影评

诗境三峡背后的辛酸
——评《三峡好人》的主题思想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困境生活,生活中的辛酸里程总会与人 相伴随,贾樟柯,这位第六代电影导演,将眼光停驻在三峡,他用理智而又睿智的眼光扫射美丽三峡背后所折射出的辛 酸生活,将三峡人民的困苦生活以一部《三峡好人》展现给 观众,让观众在观赏之余,深刻了解到导演的良苦用心,体 察反映百姓疾苦,调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悲情:美丽的三峡背 后有着数不尽的辛酸。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呈现给观众的是两首生活悲歌: 男主人公韩三明在老婆走了十六年后仍忘不了她与孩子,只 身来到三峡寻妻子和女儿,其中他受到了许多困难挫折,但 他仍然坚守着这份情,最终找到了妻子,但又被钱所困,决 心去煤矿工作挣钱赎回妻子。另一女主人公沈红也是来三峡 找自己的丈夫,但世态炎凉,丈夫只认钱不认人,最终两个 人不欢而散。这些悲情发生在风景如画的三峡,这种美景哀 情更让人心生悲情,关注三峡背后百姓的辛酸生活。几幅清新秀丽的三峡风景图,像仙境,碧水蓝天,还有 两岸青山,峡中游船,但是导演却无心将镜头对准风景而是 着重于展现三峡两岸那一幢幢写满“拆”字的破烂不堪的大

房子,导演充分调动镜头运用,摇镜头将那个美景中的无奈 落败展现得淋漓尽致,俯拍镜头更将这种鲜明的对比展现出 来,让观众在享受三峡美景之余,不忘思考这里人们做出的 牺牲,充分体味到他们生活的辛酸。如果说镜头的运用是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这种艰辛的 三峡人们的生活,那么导演的音乐运用更是一绝,片中声画 对位的运用更是将这一种无奈发挥到极致。镜头中男主人公 在饱受思念之苦,千里寻妻,却听到小男孩唱着: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无疑导演的拍摄让人们对男主 人公心生同情,为他担忧,盼望他能与妻子与女儿团聚。沈 红寻夫更是将这种悲凉的感情流露极致,几次声画对位,一 边是思念着丈夫,希望与他相见团聚的沈红,一方却是只认 准了三峡建设,投资搞开发赚大钱的郭斌,妻子的心一直没 变,而丈夫郭斌却只认钱不认人,沈红的心中之痛在一次次 的欢快舞会,几首爱情歌曲“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中反 衬得淋漓尽致,观众为她担忧,对她心生同情,对丈夫的举 动深恶痛极,同时也会对人性进行拷问,面对爱情面对和自 己相处的妻子,钱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得到钱财的同时,也 亦味着失去了爱情,这种生活和艰辛又一次跃然影片中,触 动观众的内心深处。

片中的对白设置也深入人心,令人心酸。男主人公在遇 到一

位三峡的妇女时急切地问到“我女儿呢?有她的照片 吗?”还有他与妻子幺妹相见时也同样问到“我女儿呢?那 总该有她的照片吧?”将一种思念女儿的心情表述得尽致,深入观众内心,对他的辛酸生活感到悲伤,还有沈红最后对 丈夫说的几句话:“我爱上别人了,这个对于你来说还重要 吗?”几句并非发自肺腑的言语让观众为她的辛酸生活感到 悲伤,对她的爱情感到惋惜。贾樟柯在色彩构图上也将一种悲凉的处境活跃于影片 中,打动人心,人在这满目疮痍的倒塌黑暗的居民楼中显得 如此渺小与脆弱,面对着被水隔断的楼房,被迫搬家,生活 败落的家庭,三峡人们心中有的只是数不尽的痛,无暇看这近在咫尺的美景,无心享受游玩旅客的心旷神驰的心境,只 有内心的苦楚,感受着生活的辛酸。导演的眼睛是睿智的,调动长镜头活生生地将男女主人 公寻亲的那种悲痛打入观众内心,将男女主人公的悲伤神情 深入观众眼中,让人心疼,无暇看几幅三峡美景而是心随他 们的行动而转变,无尽的渴望,无尽的忧伤。总之,面对三峡美景,导演深深地感受到人们的疾苦,他运用的种种镜头拍摄,色彩,光线,构图等“镜语”,无 疑向观众阐述着:面对三峡美景,我们更应该体味的是那里

人们的辛酸苦楚的生活,感受他们无家可归,妻离子散的人 生境遇,多一些人性的拷问与反思。


第五篇:影片三峡好人的影评

影片《三峡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本片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库区在寻找爱人之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男女主人公寻找爱人的过程,展现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社会边缘人物的众生相。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潜藏在社会表像下的社会弊病。影片叙事看似章法凌乱却是有条不紊,细节方面的运用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给人印象深刻。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始的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如同一副翻卷开的画轴,将其中的内容缓慢的呈现出来。影片一开始显现出之前声画串前,伴随着轮船声长鸣,江水滔滔,嘈杂声响,船上的人群打牌抽烟、看手机、看手相、聊天、扳手劲的场景被展现出来,俨然一副众生相。船外风景秀丽的三峡风光,对船内是人来说只是装饰,他们或娱乐,或在思考,与他们似乎相隔甚远。空气中弥漫的是噪杂的声音和浓浓的烟雾,即使船外的风景再漂亮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一根又一根的燃烟似乎永远不能驱赶人们心底的压抑,这一段很好的将劳动人民麻木的心理和艰辛的生活以及空虚的精神世界刻画出来了。

影片中,导演在很多细节运用隐喻蒙太奇使得导演的意图在被隐蔽的同时得到了升华。韩三明和其他人一起谈论人民币时,反面的背景由黄河壶口瀑布变成隐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韩三明来说寄托的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独在异乡寻找爱人的艰辛。片中小男孩在韩三明身边唱《老鼠爱大米》的歌时,镜头转向正在吃面的韩三明,他满含深情的听着小男孩的歌,看着他离开,此处则是对韩三明和麻幺妹感情的隐喻,像老鼠爱着大米一样,感情浓厚,时长却永不会改变。而当小男孩出现在沈红的船上时,《两只蝴蝶》响起,特写镜头呈现的是沈红失落和无奈的表情,此处导演意在表达沈红和郭斌爱情的悲剧性的隐喻,像两只蝴蝶一样彼此追逐,最后却各自飞走。结合整部影片小马哥这一角色的悲剧性,更是对这一缺少道义社会的一次深层的批判。小马哥的手机铃声《上海滩》,又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在如此缺少道义的社会里苦苦寻找道义的“小人”,最终只能像浮萍一样被海浪打翻。《山海滩》则是对小马哥注定悲剧收场的暗指,更加剧了其悲剧性。

影片在叙事上被明显的分成四部分,借以烟、酒、糖、茶四种实物予以划分,然而作为影片中的物体细节,它们却有深深的含义。烟酒糖茶,这四种计划经济时代标志产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部影片中被导演赋予了更深的韵意。烟,一种交际的工具,更是做为韩三明这个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人的一种暗指。对韩三明来说更多的是在人生地不熟的三峡库区与人相处的一种工具,无论是何老板,小马哥还是工友。酒,一种与人礼上往来的工具,更多的蕴含了韩三明对麻幺妹的深深的感情,越陈越香的感情。糖,在韩三明决定要带麻幺妹走时,两人分糖的场景不禁让观众落泪,虽然相隔十六年,俩人的感情依旧如此糖一般甜蜜。茶,则是对沈红爱情悲剧的隐喻。茶对与沈红越喝越淡,像沈红和郭斌的爱情越来越淡,最终不会走到一起。

超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也是片中值得观众注意的细节。连接韩三明和沈红两个段落的飞碟,飞过时都会被两人或者更多的人注意。然而,现在看来又有多少人注意过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此处是对当权者的一种讽刺。蕴含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华”字碑,对三峡工程大移民的一种纪念,如今却变成了烂尾楼,立在三峡库区最显眼的地方,一群儿童高高兴兴的奔向石碑,孰不知自己的命运早就被改变,而当石碑升空的时候则是对女主人公下定决心的一种暗指。韩三明临走时看到一个走钢丝的人,此处的超现实手法则是对韩三明一伙人道路危险的暗指,然而面对危险为了生活不得不坚持走下去。

影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其成就不言而喻。纪实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成就了它的经典。贾樟柯,这个独具特色的导演,带给了电影太多的惊喜,也观众带来了太多的感动

《三峡好人》影评精选

《三峡好人》: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在我的眼里,贾樟柯还是那个贾樟柯,我喜爱的就是他不变的情怀。并不是因为说《三峡好人》得了金狮奖才让我觉得它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是天生的,跟《世界》一样,跟他之前的其他作品一样。我甚至偏激地认为,那些去年鄙夷《世界》而现在猛夸《三峡好人》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贾樟柯。

《世界》借“世界公园”这个浓缩世界来表现现实社会是取巧的,《三峡好人》借过客的游历眼光来巡视三峡库区,其实也是取巧的,但这两个巧取得好,后者更是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甚至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反映了大部分中国人面临的生存状态,诉说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凡人命运。如果说在过去的贾樟柯电影里大时代背景只是停留在背景音乐和影像上,作为一个个符号出现。现在主角则是要身陷这样的历史变动,眼看着江水慢慢淹没曾经住过的房屋,实实在在地跟随历史发生。

《三峡好人》里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变化。三千年的古城,两年就拆了,这是城市的命运。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漩涡里凡人的命运就更不必说了。昨天才住过的房子,今天墙上就写上了大大的“拆”字。楼墙上的淹没水位线数字让人有今夕何夕之感,因为不久后我们注视它的角度将不复存在。面对这样的废墟之城,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有心里被掏空的感觉。这是一个时代的寓言,旧的已经统统拆去,我们丢弃了几千年的传统,但新的还没建立,我们只能象库区移民一样流离失所、彷徨找寻。这其实是贾樟柯一直都在表达的情怀,这次他更直接就借“小马哥”说了出来——“这个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

好在这次他不再让电影的主人公继续彷徨,在那么多的变化背景里,贾樟柯先讲的就是一个“不变”。影片的英文名“Still Life”意思是“静物”,是不会变的东西。当镜头扫过那些楼房废墟,遗留在墙上“静物”一个个映入眼帘:写着“努力”两个大字的书法、不知道是学生还是工人的奖状、偶像明星的海报„„每一件静物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现在,他们在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了吗?他们是否还是那样努力那样先进那样喜欢那个偶像?我多希望他们不会因这些巨大的改变而改变自己。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韩三明是个闯入者,而且还是个倔强得难以改变的闯入者。他没有动摇过寻找妻女的决心,他以自己的沉默和坚决对抗周遭的一切,在船上被勒索的时候很沉静地掏出小刀,在遭到亲家冷遇的时候一再重复“我就是想看看孩子嘛”。在这个山西小矿工的身上,有着这个时代普遍丢失的坚持。

电影的两个主人公都是三峡的过客,他们都是来这里找人的。寻找的主题是贾樟柯过去电影的延续,在他之前的作品里,人物也都是生活在不确定的状态中,但他们始终是无力的,是随波逐流的。而本片一开始的寻人,其实就已经是一个不同,是不向命运妥协的举动。而最后无论两个人寻找到的结果如何,他们都为以后作出了决定。正如贾樟柯自己所说“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了,现在是大家都该做个决定的时候了。”其实变化永远不会结束,但对于一个个的个体来说,时代的步伐是无法改变的,与其等待外在来改变自己,不如坚决些,在变化中做出自己的决定。“三峡好人”的名字来自布莱希特的话剧《四川好人》,该剧探讨的是“改变人还是改变世界”的问题,在这里贾樟柯显然是选择了改变人这条路,象韩三明和沈红一样默默活着的好人,其实都是很孤独无助的,那个只同时出现在他们俩眼里的UFO,是他们维系的线——他们都是那么的孤独,他们期待的美好生活仿佛只在UFO时代那么遥远。在这样的无助之下,好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得坚决起来、开始自救。前面已经说过韩三明的坚持,沈红则是学会了坚决。从挥起铁锤敲开锈迹斑斑的锁,到留给无情丈夫一个远去背影,这个渐进的坚决过程,相信也可以感动你。特别是宣布决定前,轻偎着丈夫起舞。这应该是她独居两年来一直在梦里做的事吧,于是她实践了这个梦,然后在丈夫还疑惑不解的时候让睡梦苏醒,坚强地走向现实生活。赵涛的这段表演,是电影里最华美的篇章。

是巧合吗?今年最直面现实的两部好电影说的都是四川方言(包括重庆话),又都是发生在长江边上的故事,它们是《三峡好人》和《疯狂的石头》。真好,中国电影还有贾樟柯和宁浩,真是我们的幸运!多希望他们以后都能如现在这般,一个艺术一个商业,永远不拍假大空的东西,永远那么坦率地面对真实„„唉,2006还没过去我就开始怀旧了,我是不是也不适合这个社会了„„

影片中用文字突出了这四个细节:烟、酒、茶、糖

烟,伴随着民工们每一个日夜。烟雾中,打发时间,打发寂寞。也是大家之间交流增进情感的工具。

酒,麻老大拒绝三明的礼物。因为还记恨着十六年前,三明三千块钱买了个从四川被拐来的媳妇,虽然百般爱护,媳妇还是跑回家了。她就是麻幺妹。

茶,巫山云雾茶。斌斌(好搞笑的昵称),如今已贵为老总,天天应酬领导的他,两年前扔在厂里的东西。作为和往日作别的礼物,留给了两年后寻来的妻子。

糖,两处出现了糖。小马哥赚了50块钱,丢掉的却是命。而临走前,年轻的他还开心的分着糖,与大家分享这50块钱生意的喜悦。另一处是三明和幺妹夫妻一人半颗糖的相濡以沫。(有人说看完了这片再也吃不下大白兔奶糖了....)

细节回味:

开摩的黄毛带三明来到“青石街5号”,对着江心说“中间那个土墩墩就是青石街5号”,黄毛长时间望着江面:“看到没,停在那边的那条船,我家原来就在那底下,早就没的了”——江面下是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奉节县古城

在废墟中喷洒消毒水的工作人员,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写着“努力”,还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

那个光膀子的孩子,不停地扯着嗓子唱着那两首流行得让人感觉恶俗的歌。《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他努力地唱着,也许他不明白歌词的含义,然而,至少在歌声中,他快乐。

“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三明心中当时一定一镇。

小马哥永远都是乐观的,开朗的。世界就像是在发哥电影里面那样的美好。还是个年轻的生命,随这个古城而去。他手机铃声“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很切题。而韩三明的手机是《好人一生平安》。嗯,美好的愿景。

沈红渡江去对岸找丈夫,路上遇到十几岁的女孩子春宇,拉着她问要不要保姆。(贫困的命运,往往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对,“世袭贫穷”)小姑娘低下头一直不安拨弄野花,沈红转过头去,看着远处,说“天真阴啊”。

沈红一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到处接水喝。感觉这就像她对郭斌的感情。一路失望,水很快干了,却不舍丢弃。结尾应该一幕沈将瓶子丢弃的镜头,哦,不,那样就流俗了。

10元钞票,后就是这个地方,夔门。奉节民工们为之骄傲。正如三明为五十元背后的黄河壶口瀑布也算是他的家乡一样骄傲。可是却没有人为他们骄傲。

一亿四千万。歌舞升平间,郭斌骄傲地向领导展示巫山长江大桥,展示这“光艳”的工程。展示这天堑变通途的“伟绩”。

外星人。正如导演隐晦地说的那样。本片中外星人的出现,是第四个眼睛默默关注着这些底层人的生活。他们不去关注长江大桥的宏伟,而是关注普通百姓的疾苦。

茶馆里,川剧扮相的刘关张或玩着PSP游戏,或眼神迷离发呆.颇为讽刺.最后是一个人在高空中走钢丝.隐寓前路确实不明方向更是坎坷危险,但是无论如何,生活还要继续,路,还要走下去.影评二

1·镜头语言

主要采用了景深长镜头,段落镜头以及静观长镜头来平行描述两条主要的故事主线,而极少使用蒙太奇镜头语言来叙述,这样的镜头设置,景别变以丰富,人物调度灵活纪实感很强,有点类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中全景为主,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流动,人物周围的平民生活的丰富细节,让存在于现实中的真实的连续性转现在银幕上。这是第一点。其次影片中的镜头位置与镜头表现的主体(人物)通常都保持在一个全景的固定距离上,镜头或静或动,动也是在全景画面的横移中形成画卷式的构图的空间流动,在这种缓慢的横移中展示人物的游历,探望,被接待成被冷落等活动,这样观众的视觉感受也始终处于客观审视的状态,因此给观众的观赏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的空间。

2·理性思考

贾导的上部影片故事背景也是在三峡,他似乎很看重这块土地,三峡的变迁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大变化,三峡地区的人思想的变化也折射出整个中国人思想的转变,三峡地区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三峡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缩影吧,贾樟柯讨巧的把故事建置在奉节这样一个被全部拆迁的古城,这是中国所普遍呈现的外在形态;同时他又聪明的把那些标签式人物以及他们概念化人生柔和到背景里,于是一个外在和内在的真实中国呈现在眼前,那正是观众熟悉的中国,那正是从未有人去表现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畸形的发展的,仔细想想中国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的进程,从宏观上看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追赶发达国家(中国是想用不到30的时间来完成欧洲将近300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中国人就像是在这条无止境的“高速公路”上的洪流一样疾驰,无论是是出于主流的意识驱使还是个体的欲望,大多数都一致向前(钱)看,生怕被落在后面,于是大家都疯狂的飙起车来,互相竞争,卡位,尽可能的加大马力超车,从而忽视了交通法则(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制度),而且交通的潜规则像是另一只无形的手也在操纵着这条“高速公路”,又一些人却是减速,想看清这路边的风景或是休息一下,这就可能造成后方车辆的追尾,于是这条“高速公路”上必定是严重的交通事故重重,堵车现象严重,交通无秩序。正常的国家发展应该是在平稳的常速公路上进行的,及时也会有交通事故(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造成的影响也不大。电影中的刘厂长回答闹事职工的那句台词一样:“这么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两年就给它拆了,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呢?”,就这么一句话像画龙点睛一样点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现实中国是躁动的,这个时代发生的故事比电影更戏剧。现实中国是个大工地,建城和拆城交叉进行。现实中国是漂流欲室,漂流的人,漂流的欲望,沸腾交织。

可以说在现实中国里总能找到韩三明、赵涛、郭斌、夭妹子、小马哥、丁亚铃这样具有高度标签符号式的角色。

韩三明:生命特征:男,40岁左右,长期重体力劳动锻造结实身板,几十年艰辛生活印刻在脸上,是生来就不被关注、没有话语权的沉默者。韩三明是个真实的人物;姓名真实,是贾樟柯的亲表弟;身份真实,他是个地道的煤矿工人;行为式真实,他勤劳、沉默、善良、坚持、忍受一切生活磨难。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是现实中国坚守在土地上的大多数劳动者的典型代表,是从不曾被影视作品阳光关照的人,他们仿佛生来就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不曾被注视到;从贾樟柯开始,韩三明们开始浮现在所谓的主流人群眼中,主流媒体版面上;这个浮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贾樟柯用了十年时间从《站台》开始,经过《世界》的再注视,到《三峡好人》的全面关注,完成了对韩三明式沉默的大多数致敬仪式!

赵红:生命特征:女,35岁左右,小城市普通女职员,有过曾经美好的爱情婚姻生活,最后又失去这一切。赵红在《三峡好人》里是个虚拟的人物,和现实生活里赵红的角色不符,所以赵红在表演上无法达到韩三明那样从外在行为到内心情绪的高度统一,她是个符号化的人物,是中国式离婚中被遗忘被抛弃的女性代表。

小马哥:生命特征:男,17岁左右,小城市无业叛逆青年,争强斗狠,恪守义气,最后把天不怕地不怕的热血洒在虚妄的江湖里。小马哥在《三峡好人》里是贾樟柯刻意安插进去的一个更符号化的人物,贾樟柯通过小马哥的口表达了一种当下中国人普遍具有的精神失落,一种怀旧情感。小马哥这样的角色和周润发的“小马哥”一样都不适应现实世界,他们应该生活在金庸武侠世界的江湖里,他是这个世界反抗着的代表,但最终都是悲惨结局。

夭妹子:生命特征:女,40岁左右,一个没有经过文化教化的重体力劳动者,生活遭遇让她变的木呆,她也曾经反抗过,最后她默默接受了来自生活的一切重压,在内心里她后悔了当初的反抗。她是没有任何资力反抗来自社会的任何伤害的,是比韩三明更无助,被现实损害的更深的劳动女性代表。

郭斌:生命特征:男,40岁左右,军人出生,不甘平庸,他同样相信暴力可以改变生活,但是他成熟、世故、与时俱进的变化并成功的分享了改革开放造就的大蛋糕中的一点点甜头;他相信自己的变是对的,不变的人是傻的,所以当赵红说出自己的变化“我喜欢上别的男人了”,他立即不假思索的说:很好呀。他是变革社会中获得利益者的代表。

而面对这么一个高的速度,这么多的陷阱,这么险的路面,每个人都必须选择自己的车速,方向。就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或是像郭斌一样成了一番事业,或是像小马哥一样未成功便已埋了尸骨,或是像韩三明一样继续着自己的轮回生活,或是像赵红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选择放弃„„影片结尾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拆房子的短工活快要做完了,韩三明在拆迁工地的工友们,跟韩三明讨论起将来的生计。他们先是对韩三明老家山西煤矿的工钱数目(一天两百块)兴奋不已,但听韩三明说完煤矿经常出事死人后又集体陷入了抽烟沉默。在缭绕的烟雾中,在一片静默中,农民工们艰难的考虑着这个艰难的决定。去?还是不去?要赚更多的工钱养活家人?还是要保证自己的生命?银幕前的我,也在揣度着他们的犹豫,他们的彷徨。这是怎样的一个决定啊,让你在生存和生命之间取舍?你会选哪样?但影片除了给出了小马哥意外死亡的答案外,其他人的选择都没给出答案,三明不知道是死于黑矿还是赚钱娶妻回家,赵红不知是重新开始生活还是孤独一生,那些和三明一起上路的那些民工也是生死未付,郭斌不知有没有和丁亚玲结婚。对于这种种选择,导演也没有给出褒贬的个人判断,不带有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这样的手法娓娓的道出了事实:在这么一条“高速公路“上我们多数人的选择是无奈的,尤其像三明这样的社会底层人民,他们的命运的好坏已经不是由他们人生选择的好坏决定,能更大程度上是受社会洪流的制约,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都勇敢的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答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纵观全篇导演只是很客观把中国社会做成一个小模型呈现给你,你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中人物的选择可能和你的选择相似,但答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3.导演责问

而就是这么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却出现了一些超现实的镜头,这在贾导以前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我想这可能是导演演绎现实的另一种的技法,这些超现实的笔触并不为表现人类的潜意识状态,也不是要反抗写实主义,当观众看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莫名其妙,会有种不可言状或者无法理解的感受,其实这种感受正是当下中国很多事情带给大家的反应(韩三明和赵涛同时看见飞碟,他们都没有表情,不惊奇,不呼喊,因为这对他们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飞碟如同国家大事,比如:三峡大坝的建设,十六大的召开,上海市长被抓,奥运会等等都和他们没有关系,眼前他们最重要的是找回自己的爱人,过平凡人的生活,那些大事或许曾经给了他们惊奇的表情,给了他们呼喊的动作,但从没有给他们任何实质的帮助,所以他们会无视这些惊奇,即便是飞碟)。另外我觉得这也是导演对自我的一种超越,在长时间的对现实沉默后贾导终于发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怀疑和不信任,这部分的处理和余华的《兄弟》后半部的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兄弟》后半部有种强烈的荒诞、超现实感,但这种感觉又那么真实,不曾脱离中国;这是种高度的抽象形式,有此处理,获得金狮奖不足为奇(《三峡好人》延续了贾樟柯电影的一贯主题,即展示巨变的中国现状下变化与不变的人,揭示变化的中国里谁是获得利益的人,谁是被损害的人;进一步对中国社会、制度、变化发出疑问甚至责问!以《三峡好人》为结,十年来他的系列作品完成了对劳动者的致敬,对现实的责问。此后他的《刺青时代》、《双雄会》即将展开对对逝去者致敬,对历史责问!)。

4.感性呼吁

最后针对韩三明这个人物我再做一次评论。韩三明表面上是个老实懦弱的男人,而实质上是个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不需要像项羽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高大威猛。而是当你面对残酷的现实,你是否有勇气来面对,即使会有牺牲。当韩三明得知自己的妻子需要三万块钱赎身时,就暗暗下定决心,即使自己死在煤矿,也要救妻子出来,最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我要带夭妹走!”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将男子汉的气概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导演中不乏有勇气正视平凡人、失败者的生活和存在者,却绝少有导演像贾樟柯那样,有想像力将平凡人和失败者描绘成英雄。环顾今日的中国影坛,除了贾樟柯,还有谁愿意用摇摄的方式,三番四次给予煤矿工人韩三明一种英雄式的注目礼?

烟酒糖茶的好人生活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以独特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一份努力生活的渴望。像格非评卡夫卡时所说:若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愿阅读,那必定要失望的,贾导演的电影亦不是以情节取胜,全片讲了韩三明来三峡找寻逃走的妻子后复婚和沈红找到多年未见的丈夫后离婚的故事。拍摄中注重生活细节,还原人物本色,是“有故事性的纪录片,有纪录片特色的故事片”。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影片深处散发着不浓不淡的人性关怀,导演与演员共同用浅浅的笔触却恰到好处地直击社会现实,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最具有人文气质的一部好片子了。

烟:最先出现在影片中,从昏暗的画面中淡出白色的中英文字。此时的烟是韩三明用来与麻么妹儿家人套近乎的工具。麻老大对这个曾拐走自己妹妹的男人却毫不领情,言谈中透出冷漠与不耐烦也是常理,甚至有个小伙子怒火中烧,端着面碗上前踹了韩几脚,这些都和韩对妻子对十六年未谋面的女儿的想念形成对比。几年夫妻也有百日恩了吧,他们早已冲出“买妻”的封建含义,在道德伦理底线上开出别样浪漫的爱情之花。

韩三明在片中常掏出一和芒果牌香烟,这在二十年前是好烟,多少年走过,他依然保留着旧习。重复出现的掏烟,点烟,吸烟的动作,无不折射出韩复杂矛盾的内心。这个不善言辞的山西男人话语简单,常用“哦”“嗯”代替回答。是物是人肥还是一个人的独舞,这要看看那吐出的变幻上升的烟圈如何回答。

糖 :大白兔奶糖,这是每个孩子记忆中童年的香甜,在影片中出现时不由得让观众浮想联翩。小马哥与朋友们去云阳摆平一个人,临走前意气风发,给车上的兄弟们和韩分发糖吃.好像是对眼前道路过于美好的估计,这块糖拿在韩手中有了沉甸甸的担心,他更年长,也更加深思熟虑,或许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望着一张张兴奋的跃跃欲试的脸,他只能用沉默表达自己的关心.想不到一块糖竟成了俩人分别的见证,当韩点了三根香烟立在他照片前时,铃声响起,观众终于流下苦涩的泪.小马哥死时,身边仅有一个萍水相逢的朋友,让人想起命如草芥,在这个混乱拥挤的县城.另一处糖出现在韩与其妻在未拆完的楼上交谈,韩接过糖,很自然地将它咬成两半,将一半送到妻子嘴里,远方一栋楼房轰然倒塌,两人被惊起,汉把妻子揽在怀中.一块糖,几个简单的动作却传达了丰富的情感.记得两人在岸边棚下的那段对话:

“我对你那么好,你还要跑.”

“那时年轻,不懂事.”

“你都出月子了,我妈还不让你干活.”

对话没有我写得这么密集,其间的沉默近乎漫长难耐,影片也没有采用背景音乐煽情,完全还原生活本质,几句话,便勾勒出女人十几年的心路历程,从出逃到受尽生活折磨,想回去安静得过日子.而此处吃糖与楼的倒塌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味.让人们对两人以后的新生活充满期待.像诗人喜欢在作品中设置竟象一样,几件日常生活道具除了固有的适用于贯穿功能,也可以说是一种竟象,它的象征意义就在于对三峡库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思,将其中烟酒糖茶的琐碎生活升华到艺术高度,甚至可以把影片开头的理解为静静的活着,活出艺术气质.便是贾樟柯不同于其他导演的影像艺术,不为贵族为奖项所拍的,是有责任感的电影.这种责任因为“离峡出平湖”的梦想实现而变得愈加沉重,片中有人用红漆在墙上刷出“三期水位线在156.5米的字样,导游的喇叭里传出”您现在看到的两岸的小房子,届时将全部淹没的声音,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完了,这份生活中的挣扎无法停止.淹没,移民,赚钱,补贴.这是库区人民全部的生活.韩三明与沈红的故事只是千万人的一个缩影.片名三峡好人引起我们的思索,影片中到底在说谁是好人,而小马哥的一句“现在码头上还有什么好人”又意在揭示什么.我想这就是影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窄窄的街道,拥挤的民房,随处可见的断壁残损,人们几百年稳定的生活被打破,在搬迁,移民,打工的奔波中人们的价值观有了波动,他们比以往更主动,更懂得生存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尽管手段不同,赢得生活主动权的心却是相通的.这一点从十六岁女孩追着沈红要做保姆,受伤工友南下与韩的朋友一起北上挖煤都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好人,自己好好活着,帮着,扶着别人好好活着的人们.人无所谓孰轻孰重,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主角,你身边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有你想象不到的象征意义,而这需要敏锐的人去挖掘.特殊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这部影片,让我真正领略到烟酒糖茶式的好人生活.看过这部泛纪录片的故事片,依稀感到人物还活在中华大地的某个山后,某个江边.愿三峡好人们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日子。

下载三峡好人的影评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峡好人的影评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峡好人鉴赏

    贾璋柯电影作品已经公映有段时间了,外界的评论也是沸沸扬扬,其实我也一直想看又怕看,想看是因为钦佩贾璋柯的电影才华和逆境中追求理想的坚持,喜欢他早期的电影作品,感动那......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挂着刚买的MP3,摇晃着脑袋,哼哼哈哈,一路蹦跳着回家。阿松说,我哼着小曲儿就像电视上某个节目,由老外来边听中文歌边哼,由嘉宾来猜那是啥曲目。我知道自己五音......

    影评《好人约翰尼》[★]

    影评:《好人约翰尼》你会听深夜2点档的体育节目么,也许你会无意中收听到奥克兰体育节目K-Spot。由一个身材短矮的25岁青年主持的一档脱口秀节目。男主角约翰尼·利佐(马特饰)是......

    观《三峡好人》感

    观《三峡好人》有感 首先回顾一下影片的主体故事,我感觉应该可以划分为两个寻人的故事:一、煤矿工人韩三明从山西汾阳来到四川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

    三峡好人电影赏析

    《三峡好人》赏析 《三峡好人》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两对普通中国夫妻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生下孩子,就被公安局解救......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好人,一生平安(推荐五篇)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好人,一生平安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好人,一生平安 一件朴素的背心,一个破烂的包袱,山西矿工韩三明为了寻找分别十六年的妻女,踏上了陌生的土地;一副简单......

    好人线索推荐样板

    1. 张奥瑞,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马嵬办中心小学三年级一班劳动委员。助,他每天坚持帮同学打扫卫生,从无怨言。 2. 葛浩哲,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马嵬办中心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助,他......

    好人事迹材料

    好人事迹材料 好人事迹材料1 自从学校学习践行弟子规以后,校园涌现了很多好人好事。前几天,我们正在专心致志地上课,突然闻到一股非常难闻的气味,同学们马上捂住自己的鼻子,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