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负数说课稿
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数轴上表示负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中的例3。学生在第一课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 量体会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了负数的含义。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对正数和负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初步体会数轴上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从学生社会经验出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演示等有效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联系生活应用负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填空题
让学生回忆原来在数轴上表示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方法是什么?举例说说。(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原来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的量,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然后老师导入:其实在直线上不仅能表示整数、小数和分数,还能表示负数,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关于负数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这样把学生带入学习新知识的氛围中。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我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先出示例3的情境(课件出示)并提出问题: 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学生可能会说: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独立画图,画图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确定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在学生汇报画法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和刻度点,让学生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
接下来进一步提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小朋友与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第二层:引导总结(课件演示):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从0起往右依次是什么数?学生数数从0起往左是什么数?学生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直观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第三层:让学生继续探讨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小数,让学生找到-1.5处,说出应如何运动?(课件演示)
教师小结:所有的正、负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它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填空。
1、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边。
2、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3、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米。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题(课件演示),集体订正。让学生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这个知识点,我找一名同学和我合作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数轴,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一部分同学标出点,然后其他学生说出表示的数,还可以让同学说出一些数,其他同学去表示,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轻轻松松中巩固了新知)
3、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
4、+
10、-
5、0、+
7、-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平均成绩是多少?
①你知道这六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②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计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理解负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经过了怎样的探究过程?对于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你还满意吗?
【设计意图:不但让学生谈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着重让学生谈谈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再一次激起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板书设计(课件演示):
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便于学生记忆,突出本节重点。)
第二篇:负数说课稿
《负数》第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
数学概念学习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基本过程:
感知——想象——概括——固化——应用——结构.
《负数》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负数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含义,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启下: 负数为学生学习有理数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节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概念,培养数感。
二、说学情
认知基础:学生对正负数的形式并不陌生,因为学生从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就已经明白了增加了要加上,减少了要减去,只不过加、减法是一种运算,而正、负数是一种表示方式,在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成为可能
学龄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强,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具备一定的迁移归纳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目标: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我根据2011年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负数,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了解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四基”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此将思想目标与活动经验目标制定如下:
(4)数学思想目标: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数系扩充的思想(5)活动经验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快速唤起学生关于负数的经验,并把负数的数学经验数学化为数学知识与数学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重 点:认识负数,学会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 点: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四、说学法、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1.学法 合作交流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2.教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对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将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负数的数学本质及其现实背景,我给出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首先抽象出每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都是相反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数学化,引入负数的概念。
问题(1)存了200元,取了200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题(2)向左走4步,向右走4步,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题(3)运进2.4吨,运出2.4顿,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抽象出每个问题之中都有相反的关系。为了扩大学生的感知范围、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提出下面的问题:
大家还能举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相反关系的例子?
学生能够举出许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相反关系的例子。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数学化这些情境,我使用与负数关系较强的温度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知相反的数学关系。此时,我准备了许多温度计发给学生,问现在广州多少度?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能轻松回答我所问的问题,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家能指出与广州温度相反的温度所在的刻度吗? 我在进一步启发,如果现在是12度呢?13度呢?15度呢?让学生感知与体验数学上的相反关系。学生此时已经具备充足的负数经验了,自然的,我提出下面的启发性问题: 我们如何示这些有相反关系呢?
此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烈,渴望知道如何用数字表示这些有相反关系的量,但是负数这个概念很难由学生探究获得,所以,我给出规定: 如果规定存为正,取为负; 如果规定向左为正,向右就为负 如果规定运进为正,运出就为负
大家还能把刚才举得例子规定出正负吗?
让学生广泛对刚才的例子深入思考、发言,挖掘这些例子背后的数学本质。当学生明白用正与负刻画数学上的相反关系后,引入负数就十分自然了,我提出下面启发性问题: 我们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些相反关系呢?
我给出规定,正的不变或者在数字前加上“加号”,读作:负的在数字前加上”—”表示负,读作:。学生直接内化这些规定,把这些规定融入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为了学生进一步把握负数的本质,我提出如下启发性问题: 我们如何用正负号表示这些相反关系呢? 正
基于此,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虽然我下面由给出负数的概念,但是学生已经把握住负数的本质了。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哈尔滨零下6摄氏度至3摄氏度。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思考后反馈,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引导。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气温”为情境,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零下温度用负数,首先确定0℃,明确0是正、负数分界点,突破难点。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零上16摄氏度用16摄氏度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度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思考:16摄氏度和-16摄氏度的意义是否相同?
16摄氏度是零上16摄氏度,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写法以及读法。
2、教学例2 学生自学,理解存入和支出的含义及表示法。
3、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首先要求把刚才所写下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充分利用具体的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示意图,使学生体会“温度计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点,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启发学生思考: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他们的大小关系怎样?从而得到结论: 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有正数都大于0,所有负数都小于0.(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做一做1和2,区分正数、负数,并能正确表示正数、负数。
2、综合练习,完成书后练习一4---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大小。
3、拓展性练习。完成练习一3、7题。让学生体会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不是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小组活动1: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感受课本表面、硬币、自己手掌表面、课桌表面的大小,互相交流。
问题1:这些面有什么特点,哪些大哪些小?可以用什么来衡量它们的大小?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
问题2:通过展示教具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提问学生比较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产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1剪一剪、拼一拼比较大小 2通过摆硬币,数一数,比较所用硬币的多少 3通过画格子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训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3:比较上面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最好?计算一下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多少?
由于硬币、裁剪条件的限制,学生会选择通过画格子来比较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画的格子大小不一样,导致答案数字不一样,由此引出要统一单位。
【设计意图】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设计意图】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自己,你想说…… 对同学,你想说…….对老师,你想说……
【设计意图】第一问着重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第二问希望学生能总结解题中药注意的地方
第三问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困惑,反馈教学效果,更好地完善我的教学设计。
(五)分层作业,课后拓展。
必做题: 基础训练2,并收集我国5个省份的占地面积 选做题: 提高训练1
【作业能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了拔尖与减负的目的,同时了解我国省份的占地面积,再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设计意图】 有效利用课堂“白”+“黑”,让白板拓展学生的课堂视野,将黑板还给学生,让黑板成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
七、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在课堂上,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分层递进原则,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和形成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做相应的调整。
第三篇:负数说课稿
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负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 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第12册第一单元“负数”中的内容。
二、我的教材和学生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的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但对于负数的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还是不清楚。
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我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我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顺序,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后面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为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数学化与符号化的过程,感受负数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六、教法、学法:
本节课充分运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友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的学友交流,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索交流中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整节课充分体现“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七、教学资源:
学生材料:数学纸、分层测试单
教师材料:课件、温度计学具、分层测试单
八、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课前游戏,铺垫新知——激发兴趣
二、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三、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四、联系生活,体会理解——理解负数
五、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分层练习
六、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课前游戏,铺垫新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上
2、左
3、起立
下面要加大点难度了,仔细听,看谁反应最快。
1、服装店今年九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表示意思相反的两个量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意义相反的两个量。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能及时把学生课间德兴奋转移到课堂中来。因此我出示了两组有层次的游戏,目的一是集中学生的精力,二是学生的头目脑先“预热”一下,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一)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1)师:像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应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拿出记录表,听清老师说的话,用最简捷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师叙述,生记录。)①383路公共汽车在龙泉宾馆站上来2位乘客,到河滩站下去2位乘客。②本学期咱们五年级转来5名新同学,转走6名同学。③小名妈妈投资股票,四月份赚了6000元,五月份亏了2000元(2)汇报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用↑↓符号表示、+、—„„
师:刚才我们用各种方式表示了相反意义的量,通过交流,你们觉得哪种记录方式更加简练?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凸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因为需要而思考,因为思考而创造。)
三、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二)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1、师:根据记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数,知道叫什么数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负数,了解负数的有关知识。板书:-100,-6,-300,-2,-1.5,+300,+12,+500,+2.9 师:教师领读,学生读
问:数字前面的符号你知道叫什么吗?你见过吗?有什么不同? 正号、负号和以前学的加减号写法相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有所区别。
问:正数前面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负号呢?
2、快速抢读,并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66、-100、+7.
8、-、36(同时贴在黑板相应位置)
师:36是什么数?介绍: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
师:负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 “负”字。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和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读数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读数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联系生活,体会理解——理解负数
(一)理解负数的意义
1、出示:当天天气预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室内气温(1)读一读(2)说什么意思?
2、从温度计上找到温度
(1)先介绍温度计(2)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零下6℃(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但是学生在拨零下5℃时,发现应该确定0℃。加深了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
(2)师:这三种温度各是多少?根据刚才的学习,可以怎样表示这些温度? 电脑出示:0℃、+5℃、-6℃、+20℃(同时板书)(3)哪种温度最高? 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4)为什么0℃是分界点?
小结:要找准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5)“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二)生活中的负数
1、你还在哪里见过?负数是什么?(学生举例,老师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例子 如:股票、存折、电梯
(设计意图:用课件出示银行存折上的存入与支出情况等例子,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正负数。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方法时,通过领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巩固正负数的读法。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通过提问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
(三)数轴的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刚才这些资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温差。可是在我国的有些地区,它在同一天内,也会产生较大的温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这是对我国海拔最低的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形象描述。在那里,9月份清晨的最低气温经常下降到0℃以下,中午的最高气温又经常上升到40℃以上,一天中忽而炎炎烈日,转而集风飘雪,令人难以琢磨。那新疆吐鲁番盆地如此奇特的气温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那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到底是多少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海拔高度图。(出示海拔高度图)
(1)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上面这句话。师:什么是海平面呢?请看资料介绍:
海平面,顾名思义,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高度上,又叫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都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任何海拔标高,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2)师:你们看,这就是海平面。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可以记作什么?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可以记作什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以海平面为基准,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通常称为海拔8848米,可以记作+8848米。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 海拔负155米,可记作-155米。
(3)你能从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的海拔高度吗 ?(课件出示:竖的变横的,再变成数轴的样子)
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述:你还能从数轴上找到其他的正数和负数吗?(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是学生对相反的量的再一次感知。由于前面有对气温的认识基础,所以本环节力求利用前面学习中获得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经验和范式,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这一基准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在深层次上把握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计数的要领与方法,并由此引出数轴,加深了知识的宽度,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分层练习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4页 书上做一做第二题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再用书上做一做第二题作巩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份额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习题,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综合练习: 填空:
(1)收入:2600元,()教育支出:300元()娱乐支出:500元()。(2)电梯间的负数
-3层是什么意思?是以谁为标准的?
以学校为起点,往东走为正,往西走位负,小明从学校走了+50m,又走了-100m,这时小明离学校的距离是()。
(3)食品包装上常注明:“净重500±5g,”表示食品的标准质量是(),实际没袋最多不多于(),最少不少于()。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课件演示平时生活方位中的负数,向北走几步,向南走几步,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练习
出示: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时风速是每秒-0.4米,-0.4米/秒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都会关注的任务的跨栏成绩的研究,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刘翔比赛时风速是每秒-0.4米,-0.4米/秒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造成风向阻力,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想,学生是愿意去思考的。)
六、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一)课堂总结: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二)介绍负数的历史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三)质疑提升:
你还想了解关于负数的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 这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说说有那些地方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这种生生互动,效果远比教师总结好得多。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出示了负数的产生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接着的提问:你还想了解那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八、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正数:+66、+7.
8、+5℃、+20℃ 0℃
负数:-100、-
36、、-6℃、(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体现知识的体系,使学生头脑中知识脉络更佳清晰。)
九、教学设计的特点
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
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对对子》。小游戏,作用未必小。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别提供了一组信息,让学生记录,使之表达更加简洁。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3、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4、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
本节课我是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 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认识数轴另本课另一难点,我用课件巧妙的演示温度计顺时针转90º后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又把直尺进一步延伸得到了一把数轴尺,然后让学生齐读数轴上的正.负数。集合圈、数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网络得到了扩展。
5、体现数学知识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
结束语: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第四篇:《认识负数》说课稿
《认识负数》说课稿
《认识负数》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认识负数》说课稿2
地位和作用:
负数的相关知识,是过去小学数学老教材里没有的内容。
新教材增选负数的知识
有两个目的:
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多,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负数,甚至使用负数。
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为进入初中的学习作了基本的铺垫。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意义的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会描述、辨认正负数,不出现负数数学定义。有关数轴的认识,只是让学生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负数、正数、零的意义及三者间的大小关系,并会正确的认、读、写。
2、借助熟悉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方向的量;
3、初步认识数轴,在数轴上感受数序,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易错点:
1、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最后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2、认识数轴也是易错点。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负数》说课稿3
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握。
《认识负数》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一、说教材及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的第一课时,本课知识点包括第2~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负数》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的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观察和讨论,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3、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负数,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对0的认识以及理解正数、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四、说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景,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他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的'室内室外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做和说具有意义相反的信息,接着出示三
条意义相反信息,(课件出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强调要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等学生用形形色色的方式记录完以后,我紧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让学生利用小组交流,优化方法。并结合介绍负数的发展史,用统一的符号表示相反的量。
创设这三个情景,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温度的高低;生意的盈利亏损;学生的转进转出比教材中的单一的温度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这些情境中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这里不禁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使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化被动为主动。引出负数后,我又适时的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课件出示)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几个城市某日用温度计测出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零下5℃,(课件出示)学生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但是学生在拨零下5℃时,发现应该确定0℃。加深了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用正数表示,即正数都比0大,比0℃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其
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即将正数、负数、零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0的
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方法时,通过领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巩固正负数的读法。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通过提问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使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再用书上做一做第二题作巩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习题,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课件演示平时生活方位中的负数,向东走1米,向西走1米,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都会关注的任务的跨栏成绩的研究,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刘翔比赛时风速是每秒—0。4米,—0。4米/秒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造成风向阻力,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想,学生是愿意去思考的。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说说有那些地方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这种生生互动,效果远比教师总结好得多。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问:你还想了解那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独立解决
这个环节我巧设了两个作业,层层递进。第一题较为简单,学生应该没有问题,从而给学生一个充满自信的信心。第二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及学生原因的知识经验,学生应该也没有问题。由于本题的思考空间较大,且是写具有相反意义的句子,可能给学生语言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的说课内容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认识负数》说课稿5
一、说课标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青岛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单元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说教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 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五、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前我准备一个热身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其意图有两点:
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放松,
二、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习做铺垫。下面,我来说说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
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单元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用“笑脸”, “哭脸”,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上海4℃和北京-4℃,也就是零下4℃。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我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 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
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哈尔滨-10℃,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4℃和-10℃相比,哪个更冷?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漠河-30℃和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南极: -88.3℃,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在进行数轴的练习教学时,我们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轴教学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不仅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渗透区间、极限等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学生一看,这的确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运用旅游景点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播放 “2004年雅典夺冠录像”,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什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的数学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然后,通过课件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最后,以一句赠语激励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学习就像今天认识的正数、负数一样,不进则退。但愿每位同学都能像逆水中的小舟一样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能充分的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
六、预计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第五篇:六年级《负数》说课稿
六年级《负数》说课稿
六年级《负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的第一课时,本课知识点包括第2~3页列
1、列2及相应的“做一做”
《负数》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的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本课的目标有三个: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观察和讨论,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3、通过实列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负数,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对0的认识以及理解正数、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景,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他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的室内室外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信息,(课件出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强调要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等学生用形形色色的方式记录完以后,我紧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让学生利用小组交流,优化方法。
创设这三个情景,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赛中的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这些情境中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也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用箭头来表示,用文字表达,当然,也有学生会用正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动态生成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这里不禁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使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化被动为主动。引出负数后,我又适时的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用温度计测出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这里学生边读,教师边板书。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零下5℃,(课件出示)学生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但是学生在拨零下5℃时,发现应该确定0℃。加深了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用正数表示,即正数都比0大,比0℃低的用负数表示即。其
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即将正数、负数、零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 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接着,用课件出示银行存折上的存入与支出情况,(课件出示)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存折上的各数表示什么,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正负数。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方法时,通过领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巩固正负数的读法。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通过提问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使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再用书上做一做第二题作巩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份额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习题,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课件演示平时生活方位中的负数,向北走几步,向南走几步,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都会关注的任务的跨栏成绩的研究,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刘翔比赛时风速是每秒-0.4米,-0.4米/秒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造成风向阻力,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想,学生是愿意去思考的。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说说有那些地方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这种生生互动,效果远比教师总结好得多。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问:你还想了解那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