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的负数优秀说课稿
《生活中的负数》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中的负数》。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负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负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并感受负数与生活中的联系。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将这两部分有机融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活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负数,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正确书写正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运用正负数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尝试游戏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作相反动作、找相反意义的词、播报天气等游戏性反馈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兼顾每位学生,趣味性强。
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科学选用教材中“海拔高度记录、答题得失分记录、银行存取记录”等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了找生活中相反关系现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兴致勃勃地感受与理解。
六、白板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白板的画笔功能、旋转功能和拖拽功能等进行直观演示,使课堂变得丰富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进行详细的演示。
七、教学过程
这是本课的两个核心点,数学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在生活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生活中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采用游戏方式导入新课,游戏的名字叫“截然相反”,我说一句话让学生快速的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以上数据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此我统一了正负数的读写方法。趁热打铁,科学的选用教材中“海拔高度记录、答题得失分记录、银行存取记录”等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了找生活中相反关系现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正负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的知识。
接下来我围绕温度展开教学。温度计是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因此温度计成了学生们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于是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天气预报的播报员,我逼真的模仿很好的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我用白板展示温度计,学生很快的读出了温度计的刻度,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读写方法,理解负数的意义。
在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时,同学们产生了困难,部分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获得启示,得出结论。但是也有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此时我拉出温度计来,借助电子白板化动为静的优势,让学生在温度计中画出所要表示的温度。(视频)在动中学,在学中悟,学生动手动脑
自己解决了问题。
这时我深化教学,删除摄氏度符号,让学生们比较-5和-10的大小,分歧在次产生。此时我继续深化学生对温度计的理解,其本质就是一条带有刻度的直线,我巧用电子白板的旋转功能,使温度计水平放置,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一条带有刻度的直线,标出0,10和-10,并从中找到-5的位子,学生根据正数的比较方法,很容易的判断出,-5<-10。与此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重要结论,一次小小的转化我向学生渗透了关于数轴的思想。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似乎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交流起来,他们的视角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说:“增加可以用正数表示,减少用负数表示”;还有的说“升高可以用正数、降低用负数”。„„ 然后我想学生,讲解了正负数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负数,我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负数的国家。讲到这里时学生都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进而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从生活经验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在从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之中。运用游戏形式组织课堂,令人耳目一新,巧妙的整合多样的教学素材,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九、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负数
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0 读作:+10
-10 读作:-1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二篇:生活中的负数
《生活中的负数》法制教育教案
德江县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宋琳
一、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将这两部分有机融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教育。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三、教学要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一)、教学重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教学难点: 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三)、教学关键: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且在适当的地方穿插法律知识(比如:交通规则中的超载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法律知识。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 设计 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一)创设多功能的问题情境。
在平时的学习中,提到创设情境,很多教师往往就理解成用多媒体。事实上,情境不仅仅是多媒体,在本课中,开始的那个问题情境。出示 组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 表示的意思。另一处是出示温度计,让学生上黑板拨5 和-5,都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办法解决。这样的情景 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蕴含其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暴露学生的个性思维 高效多能。介绍负数的历史
课件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生谈感受,思想教育。几个城市气温图: 哈尔滨:-15~3 北京:-5~5 上海:0~8 有负数吗?读出来。北京-5 和5 一样吗? 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 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五、阅读理解,明晰概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扎实的学习,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课程开展的“根基”。这是我 设计 这一部分的初衷。
“ 0 ℃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实现对0的内涵的重点扩展,认识正、负数与0的关系,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学生明晰了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概念。有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我终于可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
六、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通过分析“电梯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负数”等实际情景中的问题,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感悟正、负数的价值。
2、通过对法律知识的渗透,了解违反国家法律是要追究责任的,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3、生活中你还见过负数吗?
“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
七、拓展升华
师:这节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有点累了,做个游戏吧!游戏当中,老师需要九个演员。其他同学做评委。(选九个学生到讲台前)请先介绍下自己是哪个数字? 正数站在老师右手这一边,负数站在老师左手这一边,拿不准的站中间!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德江县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宋琳
2012年3月12日
第三篇:负数说课稿
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负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 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第12册第一单元“负数”中的内容。
二、我的教材和学生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的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但对于负数的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还是不清楚。
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我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我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顺序,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后面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为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数学化与符号化的过程,感受负数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六、教法、学法:
本节课充分运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友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的学友交流,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索交流中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整节课充分体现“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七、教学资源:
学生材料:数学纸、分层测试单
教师材料:课件、温度计学具、分层测试单
八、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课前游戏,铺垫新知——激发兴趣
二、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三、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四、联系生活,体会理解——理解负数
五、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分层练习
六、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课前游戏,铺垫新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上
2、左
3、起立
下面要加大点难度了,仔细听,看谁反应最快。
1、服装店今年九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表示意思相反的两个量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意义相反的两个量。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能及时把学生课间德兴奋转移到课堂中来。因此我出示了两组有层次的游戏,目的一是集中学生的精力,二是学生的头目脑先“预热”一下,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一)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1)师:像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应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拿出记录表,听清老师说的话,用最简捷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师叙述,生记录。)①383路公共汽车在龙泉宾馆站上来2位乘客,到河滩站下去2位乘客。②本学期咱们五年级转来5名新同学,转走6名同学。③小名妈妈投资股票,四月份赚了6000元,五月份亏了2000元(2)汇报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用↑↓符号表示、+、—„„
师:刚才我们用各种方式表示了相反意义的量,通过交流,你们觉得哪种记录方式更加简练?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凸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因为需要而思考,因为思考而创造。)
三、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二)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1、师:根据记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数,知道叫什么数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负数,了解负数的有关知识。板书:-100,-6,-300,-2,-1.5,+300,+12,+500,+2.9 师:教师领读,学生读
问:数字前面的符号你知道叫什么吗?你见过吗?有什么不同? 正号、负号和以前学的加减号写法相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有所区别。
问:正数前面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负号呢?
2、快速抢读,并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66、-100、+7.
8、-、36(同时贴在黑板相应位置)
师:36是什么数?介绍: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
师:负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 “负”字。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和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读数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读数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联系生活,体会理解——理解负数
(一)理解负数的意义
1、出示:当天天气预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室内气温(1)读一读(2)说什么意思?
2、从温度计上找到温度
(1)先介绍温度计(2)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零下6℃(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但是学生在拨零下5℃时,发现应该确定0℃。加深了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
(2)师:这三种温度各是多少?根据刚才的学习,可以怎样表示这些温度? 电脑出示:0℃、+5℃、-6℃、+20℃(同时板书)(3)哪种温度最高? 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4)为什么0℃是分界点?
小结:要找准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5)“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二)生活中的负数
1、你还在哪里见过?负数是什么?(学生举例,老师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例子 如:股票、存折、电梯
(设计意图:用课件出示银行存折上的存入与支出情况等例子,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正负数。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方法时,通过领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巩固正负数的读法。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通过提问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
(三)数轴的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刚才这些资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温差。可是在我国的有些地区,它在同一天内,也会产生较大的温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这是对我国海拔最低的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形象描述。在那里,9月份清晨的最低气温经常下降到0℃以下,中午的最高气温又经常上升到40℃以上,一天中忽而炎炎烈日,转而集风飘雪,令人难以琢磨。那新疆吐鲁番盆地如此奇特的气温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那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到底是多少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海拔高度图。(出示海拔高度图)
(1)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上面这句话。师:什么是海平面呢?请看资料介绍:
海平面,顾名思义,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高度上,又叫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都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任何海拔标高,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2)师:你们看,这就是海平面。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可以记作什么?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可以记作什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以海平面为基准,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通常称为海拔8848米,可以记作+8848米。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 海拔负155米,可记作-155米。
(3)你能从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的海拔高度吗 ?(课件出示:竖的变横的,再变成数轴的样子)
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述:你还能从数轴上找到其他的正数和负数吗?(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是学生对相反的量的再一次感知。由于前面有对气温的认识基础,所以本环节力求利用前面学习中获得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经验和范式,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这一基准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在深层次上把握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计数的要领与方法,并由此引出数轴,加深了知识的宽度,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分层练习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4页 书上做一做第二题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再用书上做一做第二题作巩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份额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习题,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综合练习: 填空:
(1)收入:2600元,()教育支出:300元()娱乐支出:500元()。(2)电梯间的负数
-3层是什么意思?是以谁为标准的?
以学校为起点,往东走为正,往西走位负,小明从学校走了+50m,又走了-100m,这时小明离学校的距离是()。
(3)食品包装上常注明:“净重500±5g,”表示食品的标准质量是(),实际没袋最多不多于(),最少不少于()。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课件演示平时生活方位中的负数,向北走几步,向南走几步,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练习
出示: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时风速是每秒-0.4米,-0.4米/秒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都会关注的任务的跨栏成绩的研究,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刘翔比赛时风速是每秒-0.4米,-0.4米/秒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造成风向阻力,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想,学生是愿意去思考的。)
六、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一)课堂总结: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二)介绍负数的历史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三)质疑提升:
你还想了解关于负数的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 这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说说有那些地方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这种生生互动,效果远比教师总结好得多。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出示了负数的产生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接着的提问:你还想了解那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八、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正数:+66、+7.
8、+5℃、+20℃ 0℃
负数:-100、-
36、、-6℃、(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体现知识的体系,使学生头脑中知识脉络更佳清晰。)
九、教学设计的特点
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
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对对子》。小游戏,作用未必小。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别提供了一组信息,让学生记录,使之表达更加简洁。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3、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4、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
本节课我是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 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认识数轴另本课另一难点,我用课件巧妙的演示温度计顺时针转90º后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又把直尺进一步延伸得到了一把数轴尺,然后让学生齐读数轴上的正.负数。集合圈、数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网络得到了扩展。
5、体现数学知识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
结束语: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第四篇:负数说课稿
《负数》第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
数学概念学习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基本过程:
感知——想象——概括——固化——应用——结构.
《负数》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负数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含义,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启下: 负数为学生学习有理数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节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概念,培养数感。
二、说学情
认知基础:学生对正负数的形式并不陌生,因为学生从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就已经明白了增加了要加上,减少了要减去,只不过加、减法是一种运算,而正、负数是一种表示方式,在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成为可能
学龄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强,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具备一定的迁移归纳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目标: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我根据2011年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负数,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了解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四基”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此将思想目标与活动经验目标制定如下:
(4)数学思想目标: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数系扩充的思想(5)活动经验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快速唤起学生关于负数的经验,并把负数的数学经验数学化为数学知识与数学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重 点:认识负数,学会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 点: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四、说学法、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1.学法 合作交流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2.教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对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将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负数的数学本质及其现实背景,我给出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首先抽象出每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都是相反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数学化,引入负数的概念。
问题(1)存了200元,取了200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题(2)向左走4步,向右走4步,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题(3)运进2.4吨,运出2.4顿,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抽象出每个问题之中都有相反的关系。为了扩大学生的感知范围、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提出下面的问题:
大家还能举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相反关系的例子?
学生能够举出许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相反关系的例子。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数学化这些情境,我使用与负数关系较强的温度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知相反的数学关系。此时,我准备了许多温度计发给学生,问现在广州多少度?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能轻松回答我所问的问题,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家能指出与广州温度相反的温度所在的刻度吗? 我在进一步启发,如果现在是12度呢?13度呢?15度呢?让学生感知与体验数学上的相反关系。学生此时已经具备充足的负数经验了,自然的,我提出下面的启发性问题: 我们如何示这些有相反关系呢?
此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烈,渴望知道如何用数字表示这些有相反关系的量,但是负数这个概念很难由学生探究获得,所以,我给出规定: 如果规定存为正,取为负; 如果规定向左为正,向右就为负 如果规定运进为正,运出就为负
大家还能把刚才举得例子规定出正负吗?
让学生广泛对刚才的例子深入思考、发言,挖掘这些例子背后的数学本质。当学生明白用正与负刻画数学上的相反关系后,引入负数就十分自然了,我提出下面启发性问题: 我们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些相反关系呢?
我给出规定,正的不变或者在数字前加上“加号”,读作:负的在数字前加上”—”表示负,读作:。学生直接内化这些规定,把这些规定融入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为了学生进一步把握负数的本质,我提出如下启发性问题: 我们如何用正负号表示这些相反关系呢? 正
基于此,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虽然我下面由给出负数的概念,但是学生已经把握住负数的本质了。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哈尔滨零下6摄氏度至3摄氏度。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思考后反馈,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引导。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气温”为情境,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零下温度用负数,首先确定0℃,明确0是正、负数分界点,突破难点。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零上16摄氏度用16摄氏度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度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思考:16摄氏度和-16摄氏度的意义是否相同?
16摄氏度是零上16摄氏度,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写法以及读法。
2、教学例2 学生自学,理解存入和支出的含义及表示法。
3、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首先要求把刚才所写下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充分利用具体的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示意图,使学生体会“温度计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点,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启发学生思考: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他们的大小关系怎样?从而得到结论: 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有正数都大于0,所有负数都小于0.(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做一做1和2,区分正数、负数,并能正确表示正数、负数。
2、综合练习,完成书后练习一4---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大小。
3、拓展性练习。完成练习一3、7题。让学生体会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不是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小组活动1: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感受课本表面、硬币、自己手掌表面、课桌表面的大小,互相交流。
问题1:这些面有什么特点,哪些大哪些小?可以用什么来衡量它们的大小?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
问题2:通过展示教具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提问学生比较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产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1剪一剪、拼一拼比较大小 2通过摆硬币,数一数,比较所用硬币的多少 3通过画格子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训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3:比较上面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最好?计算一下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多少?
由于硬币、裁剪条件的限制,学生会选择通过画格子来比较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画的格子大小不一样,导致答案数字不一样,由此引出要统一单位。
【设计意图】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设计意图】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自己,你想说…… 对同学,你想说…….对老师,你想说……
【设计意图】第一问着重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第二问希望学生能总结解题中药注意的地方
第三问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困惑,反馈教学效果,更好地完善我的教学设计。
(五)分层作业,课后拓展。
必做题: 基础训练2,并收集我国5个省份的占地面积 选做题: 提高训练1
【作业能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了拔尖与减负的目的,同时了解我国省份的占地面积,再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设计意图】 有效利用课堂“白”+“黑”,让白板拓展学生的课堂视野,将黑板还给学生,让黑板成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
七、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在课堂上,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分层递进原则,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和形成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做相应的调整。
第五篇:生活中的负数教案
《生活中的正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教学目标:
1、在师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课前游戏:同桌玩石头、剪子、布游戏
教师提出要求:同桌二人玩五次,并记住自己输赢的次数。
2、请你说出它的反义词来: 上—下 高—低 大—小 前—后 左—右 师:下面换一种方式,不说词,说一件事。飞机起飞—飞机降落 比赛赢两场——比赛输两场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种相反意义的量,有时候这些相反意义的现象和具体的数量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感受相反,用从生活需要引出与正负数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 1.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课前我们玩的石头、剪子、布游戏中有没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把自己玩石头剪子布游戏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吗? 课件出示要求: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2、讨论交流学生记录情况。
3、比较各种表示方法,思考: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示,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哪种方法既快速、简捷,又准确、明了,而且数学味最浓呢?为什么?
4、明确概念,了解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1)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正数、负数)
(2)师:这里面的符号和以前我们学习的意义还一样吗?你能给它起个新名字吗?(正号、负号)(3)读板书的正负数。
设计意图:教师以现实生活素材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记录生活中相反意义的数量,并进行讨论比较,引发学生学习新数的情感需求,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简捷明了。在学生记录、交流、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因需要而思考,因思考而创造,经历了一种符号化和数学化的过程:由繁到简、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充分感悟了负数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凸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
三、抢读练习,巩固读写
1、抢读屏幕上的数,并判断它是正数还是负数。
2、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正数前面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数的负号不能省略。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就省略不读了。读负数时,不可以省略负号。
3、这回老师老说一组数,你能说出+5和—5在生活中表示那些数学信息吗?
设计意图:抢读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小数、分数、省略正号的正数,使学生注意到了正负小数、分数的读写,正负号的读写,完整地认识了正负数的内涵和外延,体会到了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抢读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自由说写正负数,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正负数的读写,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正负数的无限。
四、链接生活,解释应用
1、出示课件正负数课件信息,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说一组正负数的信息(一人说信息,一人用正负数来表示)(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负数,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对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梳理,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进一步巩固了对正负数的认识,同时感受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汇报引出零
4、用正负数表示珠峰和盆地高度
(1)珠峰和盆地都是跟谁比,他的高度用什么表示(2)它起什么作用(分界线的作用)
5、学生给手中的卡片分类
6、汇报,说说0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7、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8、追问所有的正负数都在黑板上吗?引出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
9、继续分类,,引出整数概念
设计意图: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借助珠峰与盆地及温度计“做足文章”,通过对已知的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知识迁移,学生真正感受到0是分界点,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说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的理解建立在实际问题之上,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轴做了铺垫。
五、知识迁移,深入探究
1、下图每格表示1米,小华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出示课件)
2、淘气班同学跳绳成绩平均每分80下。如果把笑笑 的成绩记作“-1下”,想一想,填一填。(出示课件)设计意图:教师刻意设计具有层次性练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工具性,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而不是“虚晃一枪”。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尽可能地从生活中提取、设计练习题,突出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总结概括,开阔视野
1、介绍负数的历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件播放介绍负数历史。
课件资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早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付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
2、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借助历史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余知识,启发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激起学生“爱学数学”的欲望。《生活中的负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关于“数的认识”的教学,我们一般都是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数的产生和出现都有合理的依据,都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必然需求。因此,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尤为重要。同时要注意,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相吻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一种数的产生的依据和它表达的实际意义,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和分数。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并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负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的内容,苏教版是安排在第九册,而人教版则安排在第十二册。教材编排了“生活中的负数”以及“正负数”两节内容。它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同时,教材先编排“生活中的负数”,再编排“正负数”,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面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设计策略
1.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先从学生熟知的温度入手,让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体现。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2.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无论从天气预报的引入,到现实情境中温度的比较,还是分析解释家庭经济的收支,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生从中了解了负数的产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注重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
本节课我是将“生活中的负数”与“正负数”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通过统计、数轴、区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并能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集合、数轴、区间、无限的思想,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每天回到家都看电视吗?都喜欢看什么节目?有个电视节目大家肯定都看过,现在想不想看一看?(播放天气预报片段)
看完以后你获得了一些什么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学生下面认识负数提供信息。]
主持人在播报过程中提到了哪些数?
(学生汇报,师板书,同时有意地把不同类型的数分开写)这些数你以前见过吗?
像-5,-8这样的数你见过吗?它叫什么名字? 引出正负数的概念。
(二)初步感知
1、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生写,交流)你能把所有的负数都写出来吗?
我还发现大家写的负数都是整数,负数只能是整数吗?
归纳: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负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和分数。
2、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负数吗?生举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揭示课题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负数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的负数。(师板书课题)
二、体验内化,探究新知
(一)重点理解,体会负数
1、温度的读法
首先,我们还是先从温度中的负数入手。课件出示:十一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
上海:0℃——8℃
北京:-5℃——5℃
太原:-4℃——-3℃
谁愿意当小播报员,来播报这3个城市的气温?(生读)他把负数的温度读做零下几摄氏度,读的和电视台的主持人一样规范。
负数的温度还可以怎么读?(生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巩固了负数的读法,同时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小结:在温度中,负数的温度可以有哪几种读法?(两种:可以读做零下几摄氏度,也可以读做负几摄氏度)
2、读温度计上的温度 既然我们提到温度,那么测量温度必须用什么?(出示温度计)你能不能读出这些温度计上的温度?能写出来吗?动手试一试。(学生试读,试写)
(温度计上的温度有+10℃、0℃、-10℃。关于0℃要让学生知道它不是没有温度,一般上我们把水结冰的温度规定为0℃。关于-10℃要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它比0℃低了10℃。)
3、温度的比较
(1)几组城市的温度比较
最后一组中的-8℃和8℃,这两个8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下,一个在0℃以上)他比得很有特点,都在跟谁比?(0℃)在0上的是正数,在0下的是负数,板书:0。
看来0刚好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板书:分界点 引伸:正数、负数和0分别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2)比较-5℃和-20℃
出示情境图,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你是怎么知道的?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结合情境图来比较这两个负数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广泛举例,寻找负数
1、正、负数的意义(1)分析处理信息
过渡:除了在温度中有负数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负数呢!请看!
课件出示:
如果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记作+8844.43米,那么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米,海平面记作()米。
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他家这个月水、电、煤气支出200元应记作()元。
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层,那么下降6层应记作()层。
如果答对3道题记作+30分,那么答错4道题应记作()分。
如果„„ 学生口答。(2)归纳意义
(课件将相反意义的字用颜色突出)我们刚才在温度中研究的零上温度、零下温度,以及这几组信息里的量,特别是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句子中红色的词,你有什么发现?(它们都是一组反义词)
归纳: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学生对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对比应用更加清晰,加深了对正负数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在结合分析前面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几个例子,教师为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综合运用自己的数学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运用新知,解释应用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课件出示:
1、家庭收支情况统计。
2、借助数轴解释向东向西怎么用正负数表示。组织学生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设计紧扣生活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知识拓展
1、交流收获:
同学们,学到现在,这节课也将近尾声了,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吧!
同学们真厉害,仅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对负数有了这么多的认识,最后,让我们一起翻开负数的历史!
2、了解负数的历史。(课件出示)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负数比中国迟了数百年。
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中国太了不起了!)
知道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什么吗?我在为同学们感到骄傲,你们今天的表现同样非常了不起!我们的祖先能够写下世界负数的历史,而今天的你们就仿佛是祖国这棵大树的片片树叶,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相信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你们将能够改写中国数学的历史,并能谱写出伟大祖国未来新的辉煌!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历史,感受祖先的伟大,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的热情。]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