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时间:2019-05-14 14: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第一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方针总路线: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总方向。经过多次的修改与整合、多次曲折道路后现总结如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办了培养革命人才和提高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人民教育事业。党为指导人民教育的发展,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党的工作重心,先后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这些方针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当时的教育事业起了指导的作用。

问题:最近研究教育方针,接触到多个版本,分不清哪个是现行的。请问现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如何表述?(留言时间:2022-7-16)

答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最新的规范表述就是2021年新修订的教育法第五条,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策法规司提供)

第三篇:新教育方针

十八大提出的最新教育方针

2012-11-25 12:26:29| 分类: 制度法规 | 标签:教育方针|字号大中小订阅

(十八大)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六大)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浅议党和国家重要会议

浅议党和国家重要会议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党的会议

1、几种会议类型

(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这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领导机关。其职权包括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和中纪委的报告、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迄今为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已召开16次,自“十一”大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由中央委员会每5年召集一次。《党章》规定在特殊情况下,中央委员会可以决定提前和延期举行。

(2)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党的中央委员会“第x次全体会议”即通常所说的“x届 x中全会”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该次党的代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参加的会议,每年至少举行1次,由中央政治局召集。如曾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饿“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在党代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3)党的中央政治局的各种会议

中央政治局及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有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著名的饿“瓦窑堡会议”即是中央政治局会议,著名的“遵义会议”、“洛川会议”就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党的代表会议

党的代表会议是在党的两次代表大会期间,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的。如1937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1955年3月和1985年9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

(5)其他类型的会议

此外,中共中央还召开过一些特殊的饿会议如1992年在杭州召开的西湖特别会议;1927年的汉口“八七会议”;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等。

2、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1)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大会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定。

(3)土地革命: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给正入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4)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全民族的抗战: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制订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6)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他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以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8)探索与失误: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社会的决议。

(9)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伟大的转折: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

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已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12)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中,胡锦涛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概况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为五年,而每年又召开一次会议,所以,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是召开五次会议。通常,第一次会议也是换届的会议。

2、一届人大

(1)背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召开

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概况

政协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据此,在正常情况下,全国政协每届任期是五年,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召开

①时间、地点: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与1946年政协会议之比较

(1)从历史背景来看,1946年政协召开时,国民党还拥有较大的力量,在军事上处于主动,民主党派对国民党还抱有较大政治幻想;1949年政协召开时,人民民主革命已基本取得胜利,民主党派已开始同共产党密切合作。

(2)从参加的代表来看,参加新政协的阶级阶层更广泛,更具代表性。

(3)从两次政协会议的历史任务来看,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是为了讨论中国的和平民主问题,新政协是为了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4)从内容和结果看,重庆政协会议争论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问题,通过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努力,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但很快被国民党撕毁;新政协主要解决就新中国建国所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国家领导人,规定了新中国的国都、国旗、代国歌等。《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新政协成为新中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十八大教育方针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

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

(1)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年,全国仍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

(2)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27%,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省、自治区都超过1%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12%,人数为200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4,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0%、78.2%、62.0%,东西相差21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2%,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5%,相差12个百分点。全国有15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4%,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8%-62.6%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19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部分国家低4-5年(表1,表2)。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4-1/3为15-25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的任务艰巨。2001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5%、5.7%,全国中小学每51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

(二)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

1.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1990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万以上,88/89学接近800万,89/90学565.4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年级最高,4年级其次,6年、3年级较少;初中2年级最高,3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年1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2%,初中达9.39%。6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1%,初中3年后将达到28.17%。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程度高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3.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是正确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经研究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教育结构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

(2)起伏不定,1958年大办农业职业中学,后又大量压缩,1963年又恢复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刀切掉,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期,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一道令把大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招生困难,造成“有校无人”;

(3)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近期社会调查和研究表明,农村教育出口不畅,即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农村考生升学的比例太低,而多数学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视,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如果多数农村学生能考上高中和大学,而少数学生不那么看重升学,踏踏实实学习和掌握1-2门职业技能,或是进城或是回乡并有所成就,就业后还有机会到高校深造,人人体验成功和成就,发展机遇均等,这应该成为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未来型农村教育。

(三)高等教育发展仍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在全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极缺。2000年,25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6%。而1999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分别达到39%、56%、33%、25%。高等教育经过扩大招生以后人才规模全面紧缺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结构性短缺和过剩成为新的突出矛盾。硕士研究生2001年招生16.5万人,占招生总数的3.4%,低于日本的6.6%,2003年达到26万,2004年33万人,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矛盾。学制缺乏弹性,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缺少技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清华、北京大学被称为送往美国留学的摇篮,毕业生中的82%、76%流向美国。不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执教,人才大量继续流失,是人事制度的缺陷还是频繁的人事制度改革造成的公信危机,需要具体分析。在各种改革名义下的人为随意频繁的管制和折腾,教师缺乏、稳定、宽松、有序、便利的制度性环境和条件是主要症结。科研与试验发展(R&D)整体投入占GDP比例不高,2001年1.1%,而1998年美国、日本、韩国已分别达到2.79%、2.92%、2.52%,这些国家R&D总量中高校占30%左右,而中国只有8.6%。高校生师比过高,达35∶1,按15∶1计算,师资缺口11万人。

(四)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单一办学机制与格局没有根本改观,过于干预、独揽、垄断现象仍然存在,未能很好履行应尽职能,投入严重不足。

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极左路线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教育发展成果,高等教育受到极大摧残。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后,1978年恢复高考,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整顿、建设、改革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属于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办好重点大学,教师队伍、招收学生、教学、教材、教学设备都是在打开国门的同时进入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农业院校艰难地从乡村迁回城市。这一时期,国家积极向国外派遣大批留学生,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应该说在短短10多年时间内,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框架和基础,以及今日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是与80年代的恢复性建设和开放国门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与合作分不开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加快了大学的改革步伐,如计划内、外招生和收费制度的并轨改革,学科分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和待遇改善,包括筒子楼改造等,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令人难忘的高校改革还应属大学的合并。高校资源整合与提升便从此开始。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合并为新浙江大学,紧接着行政指导型的高校整合便紧锣密鼓地加快了速度。这种整合在一些省份和大学也受到非议和抵制,现在看来这并不都是坏事,如果这股风越刮越大,就不是如今的格局。大学的合并既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需要,也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从整体上看,大学资源的仓促整合,实际上变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大学合并了,不但假大空,而且失去了各自的特色。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是一种变相的权力再分配而己。好在并没有刮风,在科学家冷静思考时,政府指令有时也失去光彩,一些指令性改革逐渐被矫正,被岁月冲淡,这就是历史,好在历史不是一个人写的。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急于求成的一面。总的说来,扩招虽然给后来的学生就业带来了麻烦,但适应了当时和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就业难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与扩招相提并论。各行业部门办学改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办学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改革,无可厚非,但也经历了阵痛。现在高校改革的难点是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各事业单位实施的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最大。很多学者指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2]35号文转发的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任制的意见》实行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与国家《劳动法》第25、26条相违背。遭遇诸多批评的北京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焦点就是“不晋升便解聘”和只改教师,不改行政干部,体现了中国官本位的文化特质。虽然北京大学几经修改,2004年4月修改许多硬性规则后终于获得通过,但其荡起的余波久久难以平静。问题是在公职人员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情况下,人事部门的单项改革没有综合配套改革所支撑,免不了跷跷板的运动轨迹,即摁住一头,另一头就翘起来,最终结果是拆东墙补西墙。这里还涉及到重大理论问题,即惟效能逻辑和以效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改革,以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观,包括人事就业改革是否在人口众多且没有建立和完善社保体制情况下的目前中国适合。中国的教育改革也要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稳定和发展大局。目前在部分工人失业、富余农民无业、相当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大批教师失业和心神不定,会产生连锁反应。稳定压倒一切,这在中国是毋庸质疑的政治智慧,没有一个政治家会视若无睹。问题是在扭曲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指使下,一些基层干部倒是乐此不疲,不顾众多教职员工质疑和反对,执意推进单项、激进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真心支持和响应。通过这项轰动全国的单项教师人事改革,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教育的民主化、学校自主办学和完善教师工会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农村、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明确农村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在集约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变迁中找到结合点,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是根本出发点。此外,还要把握以下几点:遵照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和社区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为两翼,以发展科技教育与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生活为总目标??保持农业教育和院校特色,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适应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办学方向和选择。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居民总数的0.4%,仅为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左右。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任重道远的主旋律,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农村社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是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正确选择。很难想象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也难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国家的重点教育工程,如果在近期内能达到2-3个乡镇1所高中,并逐步达到1个乡镇1所,就可以让众多的农村初中学生升学有望,再带动农村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消除几百万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无望升学,并在自然就业状态下任其发展,辍学就有其滋生土壤。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城市化进程缓慢,不可能出现象西方国家那样农村急剧荒废现象,乡镇将成为更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将来是本科),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也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践。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没有出口的农村教育只能在低谷徘徊。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有特殊政策,如加分等因素,优先录取农村考生。在不同条件下,只讲瞬时结果的统一性和竞争性是极为不公平的。高职在农村扩招是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400万农村青年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办法,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为利在当代、功盖千秋。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向城市是近几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战略决策。

(五)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

1.农村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教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都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农村各种实用人才,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民最关注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经升学转出的农村人口和经职业培训后的青年进城也好、回到农村也好,都可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进步。我国有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相同的汉文化也因区域不同而存有较大差异,加上56个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同时,这种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及农村经济的区域性,又决定了农村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窝蜂,需要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有区别地逐步推广,循序渐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2.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是农村终身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正确选择。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升,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正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与经济、社会相平行发展,农村教育积极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必然要求正确选择。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所急需,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功能、效绩和长远、持续发展相结合,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形式。随着社会全面发展,人文、社会、法治、公民道德、生态环保、卫生保健教育将深入人心,长驱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学为主体,突出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说明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现在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需要改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编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教材,文字教材还要配以声像教材。农民教育中采用介绍农民切身经验的方法更有实效,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可以为师的新一代农民。培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也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通过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由农业院校示范、带动农村中小学发展。

3.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1982———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39.5年。1953———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11],要达到70%需70年。如果户口、土地、行政等管理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对统计工作中的误差忽略不计,就可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则需要20-25年即可完成,如果再考虑相对停滞期,即2030-2035年达到70%的城市化率,这是比较理想的预测,但有些急于求成。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确实任重而道远。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相衔接对农村教育和农业教育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对其固定概念的争论变得苍白无力,更值得深思的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仍有惯性,行业、部门利益仍在束缚和支配着人们的创意和思维。然而有一点不可辩驳,农村教育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但又不能局限于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更多的农民要成为市民,农村青少年无须都去当农民,但是应鼓励和扶持有志者在农村创业。从全局考虑,全国一盘棋,从全球考虑,农业国际化,入世后开放,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实践课题。

1.冲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封闭格局和壁垒,建立和完善开放、有序的农村教育体系。拆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部门壁垒,建立和完善农业教育与农村教育相结合的合理层次、结构、布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县乡村普通、成人、职业学校为基础,开放、有序和充满活力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1)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高校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由教育、农业部门经专家论证,在每个省、市、自治区依托现有的农业院校(正规大学)建立1—2所农村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单独建立或挂靠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院),迅速扭转因管理体制的变化,农村、农民教育被削弱的局面。

(2)协同省地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建立地(市)级农村教育示范基地。

(3)省、地农业院校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农村教育体系健康发展。

2.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农民职业继续教育从过去动用警力集中培训到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自主、灵活、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这是世界之潮流。农业产业化也好,接受农民职业教育也好,主体是农民。因此,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积极性,政府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做法取代农民和学校的主体作用,一定要遵循市场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入世后,转变政府职能迫在眉睫。

3.推进“三教统筹”的制度化建设。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的深刻与复杂,使农村教育并没有因城市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同步发展,政府职能和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也没有立即显现出来。因此“,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依然成为现阶段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艰巨目标和需要继续推进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教育、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业职业学院、农业职业学校的一次评估,彻底扭转有些学校长期忽视农村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局面,凡没有职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场地、设施的学校重新评估学校等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学校),并要求限期整改。逐步建立农业、农村院校“三教统筹”的办学体制,大力开展从业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4.调整优化县乡村职业(成人)教育结构。通过调整优化,每个县建立1-3所高职学院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中心,每个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统筹协调、统一运作,形成合力,提高效益,以加强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出路。对县乡村名目繁多、达不到质量标准和弄虚作假的各种成人学校、培训机构,通过评估优化结构、层次和布局,以防止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分散、重复培训和资源、经费浪费现象,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别,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农村地区辐射,但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人文情节也会影响城市。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会化终身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关注。对农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电脑、家政、礼仪、插花、园林、茶道、烹饪、书法、绘画、摄影、外语、医疗、保健、太极拳、健美、美容、环保、金融、保险等社区、社会化教育日益受居民的欢迎。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先导性和辐射性作用。

下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方针政策方针学习心得

    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心得体会 ——永远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金陵寺镇房店小学 赵海英 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我的感受和体会很深,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

    党的教育方针

     1990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人生感悟及教育方针

    人生感悟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暮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好。 新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最终定稿]

    政治-第三篇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第三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标准化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1.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

    党和国家干部级别

    一、党和国家机关干部职务级别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 中......

    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心得

    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心得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新教育方针学习心得体会

    推进素质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心得体会 大荆镇中心小学 候卫莉 十八大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

    教育方针和中小学师德规范[模版]

    教育方针和中小学师德规范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