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4:5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

第一篇: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

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

摘 要

方言作为民间通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民众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言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理移民迁移和文化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广播传媒的兴起,方言的传播与发展跟传媒紧密联系。其实早在中国电台建立之初,就有方言文艺节目的出现,发展到至今,方言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方言节目在所有电视栏目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普通话节目仍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中绝对的主流和大数。

在推普的大时局下,人们努力寻找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本文通过对广东方言(以粤语与潮汕话为例)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对社会的双面影响,以及方言节目兴起的原因,所产生的背景,传媒传播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和对方言存在发展的作用等进行梳理,特别通过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研究传媒,推普与方言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出方言现在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为人们敲醒警钟。

关键词:传媒;方言节目;推普;方言保护;平衡点

目 录

一.引 言..............................................................2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3

2.1何为方言......................................................................................................................3 2.2方言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4 2.3广东方言的概况简述(以粤语和潮汕话为主)......................................................6 三.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概述................................................8

3.1我国方言节目的溯源和发展......................................................................................8

3.2当前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所呈现的特点......................................................................9

3.2.1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9

3.2.2 内容平民化,贴近群众..................................................................................9 3.2.3 主持个性化....................................................................................................10 3.2.4 新闻叙述故事化............................................................................................10 3.3传媒传播方言对方言的影响....................................................................................10 四.国家推普政策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11

4.1国家推普政策产生的原因........................................................................................11 4.2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发展....................................................................................12 4.3推普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引起的反响为例)...........................................................................................................................................14 五.当前方言发展遭遇的困境及问题........................................14

5.1与外来文化进入对本地方言的影响........................................................................14

5.1.1 文化全球化对方言的影响............................................................................14 5.1.2 人口迁移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方言的影响....................................................15 5.2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方言赖以生存的地域特点........................16 5.3国家推普政策的实施对方言的影响........................................................................16 5.4传媒限用方言............................................................................................................18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19 5.6方言总体弱化的趋势及地域文化的萎缩................................................................20 结语:.................................................................22 参考文献...............................................................23 致谢...................................................................24

一.引 言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及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差异明显,由于地域地理、历史的差异、移民的迁徙、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方言。而方言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地域的发展及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犹如自然界中,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平衡;方言的多样性也维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传承,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个性差异。目前我国方言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种类,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各方言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渗透,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

为了加强民族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我国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长期的推普造成了方言生存空间的萎缩、方言逐渐弱化的局面。任何书面或媒体的语言表达都要用普通话,而地区人们平常的口头语言以地区方言为主,这就使得方言与普通话的摩擦越来越大。推普与保护方言之间形成一个相互牵制的关系。

近几年来,方言在传媒领域发/迅猛,在大众传媒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各种方言节目层出不穷,而且类型多元化。但与此同时,国家对传媒的用语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传媒节目严格使用普通话。如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作出了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①2005年国家政府先后发布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以及《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不仅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话,不准模仿港台腔,外语及方言,也要求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这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在传媒领域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2011年12月份广东政府出台的《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中第十一条对传媒使用方言传播的方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这些无一不表明了方言与普通话在传媒领域中互相排挤的局面,同时也显示了国家政府推普与地区保护方言之间的矛盾。

本课题以广东政府公布的《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为引子,进一步挖掘推普与保护方言之间的矛盾以及二者和媒体传播的关系,探讨出方言当前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并寻找出国家推普与保护地方方言的平衡点,如何在推普的时局下,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双赢局面。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2.1何为方言

“方言”这一术语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但汉语的‘方言’不是一个以严格的结构语言特征为内容的语言学概念, 而是一个以可追溯的文化渊源为内涵的历史文化学或

人文地理语言学概念。[1]对它的认识正确与否,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对于下列一系列问题及现象的探讨。在现代方言学中的“方言”(dialect)一词,据说源自于古希腊语,意为一个地方居民的话。据英国语言学家R•哈特曼和F•斯托克合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2]对dialect一词的解释,认为它是指“一种语言的地区、时间或社会的变体,这些变体无论在发音、语法和词汇上与标准话都有不同。”这个定义不仅代表西方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也与中国学者对方言的定义的看法大体相近,但中国学者更注重于地域变体这一方面。他们认为,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并服从于民族共同语。方言有与共同语大体相一致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彼此又有一定的差别。在本质上,他们认为方言与地域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方言与地域的关系。

2.2方言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

在提及方言的历史源头时,我们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战国前,周王室的一百余个分封诸国多在北方。战国时期,唯有楚国属南方。在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换频繁,但语言上还是用北方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北魏鲜卑政权废鲜卑语,说燕语就是个典型例子。随后民族融合不断加速,形成了汉语的大小诸方言。到先秦两汉时期,共同语已经出现,但各地方言仍然存在,主要是北方方言和南方的吴楚越方言。到了汉末三国,闽方言又逐渐形成。直至隋唐,逐渐形成的各方言区都相对独立了。在明清,各地发展继续发展,形成了现代汉语的八大方言和北方话的五大次方言。

方言之所以能在我国源远流长地继承下来,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方言对于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和地域分支。它能自然地表达各种文化的地域特色,它的更替兴衰,更直接地体现了地域文明的发展演变。

其次,方言也是语言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反映着所属地域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年代和思维方式。维持着他们自身的地区情感和归宿感,使之比其他的精神纽带,更持久更强.再者,从文化遗产角度看,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进行了阐释,它包括五项,首先强调指出的就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方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

最重要的是,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保留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保留着一种语言的历

史资料.但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 它更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民风、民情和民俗的一面镜子, 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方言中的大量谚语、成语和俗语、歌谣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也是研究地域文化特点不可缺少的素材。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基础, 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具有相当高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方言我们可以发现民风、民俗和许多古代文化的信息, 方言中存留着古代语言的化石, 刻下了语言和方言间接触的印迹, 对古音的构拟以及古文化的考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它的语言学价值自不必说, 许多语言现象的解释都可以在方言中找到理论依据, 它对于语言发展史的意义重大也是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方言的存在同时又提供了文学作品多样性的前提。文学作品要反映某地的民俗和生活习惯, 尤其是要使用当地的一些方言土语和口语词汇, 要使用有本土特色、有别于它地的具有个性化的方言。胡适先生曾说“从文学的广义着想, 我们更不能不倚靠方言了。”⑨作家选用方言进行创作, 是出于展示地域文化的自觉选择, 因为方言能全方位地折射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更深地反映历史文化底层, 使作品有更加浓厚的地域文化意蕴。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多方言才能多视角, 多文化才能多色彩, 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 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 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

既然方言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也必定是重大的。从经济角度来说,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方言的使用在经济意义上可以视为一种取得经济效益的商品。在通过利用方言打广告,做宣传的过程中把方言包装起来,使其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作用。但是,过分的方言使用会导致在买卖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不同而造成贸易壁垒,从而影响经济交流。

从政治角度来说,文化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官方政策的有效传达和实施,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但是,方言的发展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面对我国众多的方言,国家要做到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从政治上保证方言具有足够的传承空间。对于多数使用方言的国民,更需要在决策中考虑国民的感受。

从文化角度来说,方言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丰富人们的生活,在全球化和移民浪潮中,方言能更大程度地提升人们的归宿感。当然,我们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从消极方面来说,在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中,人们很容易得方言情结。认为自己的地方语言高于其他一切语言,抵制新语言的流入。

2.3广东方言的概况简述(以粤语和潮汕话为主)

广东方言,指广东境内汉民族使用的汉语方言,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3种,分为粤语、客语和闽语(等三大类。其中粤方言是广东的代表性方言。[4]对此,我们将以粤语和潮汕话为例来简述地方方言的概况。

粤语,也称广东话,当地人称为白话。粤语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作为改革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国内的发达地区,各地人们来到广东寻找工作机会等,并都以学习粤语为豪。因此长久以来,广东的当地人亦以会讲粤语为荣和自豪,粤语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交际语。然而,这也不能充分说明粤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对粤语做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得出结论。

首先,粤语的历史悠久,其由来能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多数南越族人与华夏人杂处,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岭南第一个王朝南越国(南粤国)。南越国时期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华、越(粤)和平杂处,互相通婚,与南越语混合,逐渐形成一种混合语形式的原始古越语。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到近代,粤语已发展到更为鼎盛的时期。

其次,粤语属于方言的一种,具有语言学价值。粤语保持大量的古汉语,与吴越语言有许多相近之处,成为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

再者,粤语具有音调音节比较丰富,特殊词语多,吸收外来语成分多,结构特殊,语法颠倒,喜用民间俚语等特点。粤语声调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粤语常用词语有很多,例如:佢(他、她)无、冇(没有)俾(给)睇(看)咗(了)揾(找)着(穿)攞(拿)企(站)嗰(那)咪(不要)点(怎样)等等。在日常用语中,更突显不同,如:谢谢!-唔该!多谢嗮!对不起/不好意思-对唔住/唔好意思。因此,许多粤语歌,粤语电视剧,粤剧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现在新生广州本土歌手东山少爷,他的歌取材于广州民俗,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这么多的粤语特色,让多少人在茶余饭后得到了乐趣,让多少人从中得到共鸣,让多少人为粤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一生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广东开启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率先迎来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粤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值得庆幸的是,粤语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发展的道路,而是被热爱本土文化的人们视为

骄傲,也使得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纷纷学习粤语,以说粤语为荣。粤语也因此成为了广东的代表性方言。

说完粤语,我们再把目光投到潮汕话中。

潮汕话也称潮汕方言,潮州话,潮语,是广东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近2000万人。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由于潮汕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年代较早,分化出来以后其发展、形成又较为缓慢,所以保存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与词汇。

潮汕话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从语言角度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是研究史书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话保留着古汉语的八声读法,八个音调分别为阴平、阴上、阳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读法如“兮、粉、训、忽、云、混、份、佛”。另外,有很多古代词汇也沉积在潮汕方言中,如粥曰“糜”,扫墓曰“过纸”。再如“物”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独用来做动词了,但在潮汕话中却仍旧存在这种用法。

潮汕话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继承和发扬潮汕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许多潮汕民俗文化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等都是以潮汕方言为载体而存在于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其中潮剧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潮汕人中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而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汕人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显易懂又深有寓意,不仅高度地概括了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的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如“相借问”,意为打招呼。例:“出门着个人相借问(出门在外碰上熟人要打招呼)。”其他还有诸如“相叫好”(互相和好),浮鸡母皮(起鸡皮疙瘩)等生动形象的俗语,包罗万象,有浓浓的潮汕气息。

潮汕话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作为潮汕人民之间感情的一种维系,是潮汕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增进乡人彼此联络与团结的有力工具。潮汕人在外一听到潮汕话,就会想起潮汕话中“胶己人”这一词,更有俚语说道:“胶己人,打死无相干。”有这样的传闻:过去如果在外地遇到潮汕劫匪.只要用潮汕话说一声“胶己人”就可以立即得到释放。而且只要有一个潮汕人受到欺负,其他潮汕人马上就会出手相助,不管原本是相识的还是不相识的。

同时,潮汕方言是潮商文化最外在的体现,如果不能讲潮汕话。在许多潮汕人眼里都很难被当成是“自己人”。潮汕方言这一种独特的语言,紧密地将潮汕地区的人联系

在一起,也显示除了其文化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团结,潮汕人能做到彼此之间互相照应,一家有难大家帮。潮商讲究诚信,与外界打下良好关系。当同乡人有困难的时候.其他的潮商便会义无反顾地出手相助。共同语言的亲切感,使潮商之间和潮商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更易于建立起来。这种“非团结无以求生存,非互助无以谋发展”的团结互助的观念.也使得潮商内部的关系网络的巩固和稳定得到了保证:相互扶持,共同应对风险,使得潮商之间及内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三.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概述

3.1我国方言节目的溯源和发展

我国方言节目由来已久,有着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据中国新闻传媒学评论,方言出现在近代大众媒体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基督教会创办的宗教性刊物《圣书新报》,这个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方言杂志之一。方言节目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其广大的市场需求,更承载着媒介自身的文化和深深的社会烙印。

就其文化成因分析,方言节目崛起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方言节目自身的独特魅力。自1956年国家推广普通话以来,普通话节目则一直占据着媒体的主流。但是,措辞过于精致,书面语色彩浓厚的普通话节目对于大众来说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反,方言是某一地域民俗、习惯、文化和传统的积淀,方言节目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自然吸纳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元素。当方言运用于影视剧和栏目中时,丰富的文化因子渗透其中,并且为节目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其风趣幽默,生动传神的词汇让方言节目更有独特的韵味。因此,方言节目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从市场需求和群众基础上看,它比普通话节目更具有优势。

(2)后现代文化基因的影响。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倡导多元、开化的后现代文化几乎占据了主导文化。基本的共识是后现代文化有以下特点:颠覆传统、注重享乐、追求“短暂的快乐”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普通话节目逐渐远离了传媒的中心,而各地的方言节目则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形象生动、富有原生态幽默、拥有强烈的地域意识的方言节目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新鲜的元素。

(3)商业社会中对高收视率的追求。在普通话节目越发盛行的现状下,面对着越来

越小的生存空间,地方媒体想要与之竞争,只得走差异化道路。而方言节目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贴近群众的生活,广泛地表现出地方的生活特色。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广播电台里就有使用各地方言来播送节目的。共和国建国初期,也有不少的方言播音节目存在。80年代中期以后,在都市类报纸、电影及娱乐类电视节目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方言的参与。进入新世纪以来,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在地市级电台、电视台有勃兴的趋势,甚至出现了用方言播报新闻的广播电视节目。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有着形成已久的方言环境,不同方言节目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也就造成了方言节目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问题的现状。如一些方言节目为追求高收视,盲目跟风模仿,庸俗化严重;又有些为了制造笑点,出现一些低俗的画面和粗鄙的方言等等。由此观之,如何发展健康良好的方言节目已成为如今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方言节目是地方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的一种突破口,又是对受众的一种迎合。这些因素促进了方言节目的繁荣。无论是从愉悦“他者”的角度还是提升“自我”文化形象的角度,方言栏目的自我身份意识的重塑和提升都是必要的。方言电视节目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受众需求的满足,我们需要对方言节目的数和量的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以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目光、平和的态度对待这一节目形式。

3.2当前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所呈现的特点

3.2.1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今方言节目层出不穷,方言栏目剧,方言新闻,方言频道,方言动画等形式多种多样的方言节目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且地域性明显。这些方言节目一般都是由非专业训练过的当地民众参演,故事情节取自真人真事,这些家长里短的情节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更具有吸引力。其内容贴近现实,又不失轻松,观众觉得有看头,过后也能引发一定的思考。如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和广州台的《广州人家之开心廿四味》等的方言情景剧在本地市场上受到极大的欢迎。但同时,由于方言节目的市井性过强,节目内容的质量并不高,有些节目也偏向于低俗化。

3.2.2 内容平民化,贴近群众

内容平民化,贴近群众。以新闻为例,众所周知,国家类的新闻节目一般都是以宣

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主旨,严肃的政治内容占据了新闻主导,这些过于单调的内容远离平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不易受到他们的喜爱。因此,方言节目在内容方面就显得更有优势,因为方言节目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百貌,人生百态和日常生活,从平民百姓的爱好点往编排新闻内容,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变成电视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这也表明了方言新闻的一个弊端就是对大民生的关注缺失,对宏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考量,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新闻媒介所肩负的教育大众的功能因此减弱了。

3.2.3 主持个性化

主持个性化。主持可以说是一个节目的主宰,是节目的“代言人”,在一个节目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节目的主持不仅是要方言熟络,而且需要面容富有亲切感和个人特色。在节目中,从头到尾他们的言语占了节目的大部分,或陈述事件,或进行相关评论,图像已经成为语言的附庸,而观众更愿意的也是听到自己熟悉的、幽默的地方言语。就像湖南台的节目《天天向上》,主持风格极为放松,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不同地区的观众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味道,并且同时也将湘文化传播到了全国舞台。

3.2.4 新闻叙述故事化

方言的新闻节目在播报新闻时,并不是仅仅单调空洞地叙述事件,而更多的是以故事的形式告诉观众事件的来龙去脉,主持人通过提问题目、巧设悬念、卖关子等方式,进一步吊起观众胃口;然后通过趣味十足的电视画面、声音解说和现场采访或情景模拟一步一步告诉观众,使观众对故事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方言新闻节目《拉呱》就是“新闻故事化”的典型。

3.3传媒传播方言对方言的影响

“作为文化交流、革新和创新的源泉,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的必要性就像生态多样性对自然的意义一样重要”① 从这点上说,地方方言文化则积极地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而传媒对此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方言是地方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文化信息符号。使用方言的群体,往往借助其语言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维护群体的亲近情感,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当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方言也是一种文化自卫的语言屏障。”②在方言节目里,观众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地方的地方文化。例如上

文提及的方言节目《外来媳妇本地郎》中就展示了大量的广州西关文化,让广大观众能欣赏到这种地方文化和粤语的魅力。

方言节目也让人们重新确认了方言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唤起人们保护方言的意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方言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中受到普通话强势语言文化的压力,面临衰退和消失的尴尬局面,传统艺术的生存危机正因方言的退化,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文化焦虑。而方言节目让各个地方的人们对自己的方言认同的同时,慢慢认识到方言传承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思考在如今强势普通话节目主流的包围下,如何保持自身方言的特色和生存状况,开始对濒危的方言展开拯救行动。各地区对本地方言文化进行反思和保护,在方言节目的推动下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方言节目也让方言文化有了重新的定位。在方言中,有许多富有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的词汇,像“嗲”“盏鬼”等,既富有活力,别的词汇又无法体现出其中代表的丰富内涵。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就越有取材的数据,越有充实的内容和活泼的生命。可见普通话与方言其实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们应在推广普通话时,不能进行去方言化,因为方言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而且它在某些时候是不可替代的。

方言节目还令政府加强和完善对方言的调整。在2000 年,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明文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但方言节目仍大量涌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成绩后,国家也默许了这些节目的存在。当方言文化发展到一个适宜的时机时,政府会调整对方言文化的政策和措施,进而提升方言文化在社会文化上的地位。如有必要,政府还可以给予方言保护提供一些特殊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国家推普政策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4.1国家推普政策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语言,作为日常人们最为重要、迅捷的交际工具,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全国各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推广普通话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文化部门都在大

力推行普通话,“推普”是政府的提倡推广与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社会人口大流动,民族共同语成了全社会需求,社会对普及普通话日益迫切。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层次发生了变化。多元化的交际圈也已形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属于不同的交际圈,而同一个人也可能介入各个不同的交际圈。由于标准语的独特地位,普通话成了身份的标志。人们也必然要有对标准语的追求。

另外,推广普通话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消除一定的各地文化隔阂,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

再次,香港、澳门回归,港澳同胞母语标准化意识不断加强;海外华人社会以语言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唯一维系物的民族意识不断加强;海峡两岸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人们看到了台湾推行“国语”的成功。所有这些,对于大陆同胞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鞭策。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层次的大众传媒的大量出现,造成了对能够适应该项工作的人员需求的矛盾。由于大众传媒工作人员的语文素质下降,因此,读错字、不懂字、发音不标准的情况大量出现,滥用方言的现象也愈演愈烈。这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也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关注语文生活问题。

4.2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发展

自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普通话标准之后就一直大力推广普通话,虽然期间“推普”计划几经挫折(如文革等客观原因),但80年后“推普”工作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等都明确规定推广普通话,然而国家陆续公布的“推普”政策法规却不可避免的引起社会争议,如2004年《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第二条: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必须立即停播,妥善处理;2005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第一条: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

通话;2009年《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视剧使用方言的通知》第二条:各省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电视剧完成片的审查,投入制作的电视剧一般情况应以普通话为主。对电视剧中不该使用、大量使用、失度使用方言的情况要严格把关,及时纠正,不纠正者不得播出。特别是2011年12月1日通过的《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其中第十一条明确传媒限制使用方言而采用普通话的规定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广东地区。诸如以下言论:

“方言系一个地方最原始嘅味道,少咗佢,就等于少咗我地嘅灵魂,我地唔系抗拒普通话,只系抗拒唔俾我地讲方言嘅权利”。(粤语)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既方言,每种方言都系一种文化,你厄杀紧既唔止系一种方言,连最基本既人权都无,国语凭咩系度以权独大,开口埋口都话要统一,讲粤语系咪犯左法先”。(粤语)

“世世代代讲嘅粤语突然被当成“走鬼”噉赶,唔批准就唔畀出嚟。”(粤语)“广东话是领南文化的精髓,我们有权捍卫自己的文化,自己方言都要申报的,系唔系好滑稽呢?我们有我们文化,请尊重我们的文化。”(粤语)http://pengpeng.hitvs.cn/bbs/BBSTopicRead-zhengyi-390296-1.htm “我们撑粤语并不是因为粤语有多优越,有多正宗,而是因为它是我们广东人的母语,而且是一种有鲜明特色和古老传统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权利说我们的母语。总之,有一万个理由可以说明推广普通话不应以消灭粤语为代价。”

http://www.xiexieb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07&page=1#pid32118 “广东人素有迁居海外的传统,在海外的华人日益增多,讲粵语也很多,在华人社区粵语通行,据说当今全球有六、七千万人讲粵语。”

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_url=http%3A%2F%2Fcity.ifeng.com%2Fspecial%2Fyueyushiwei%2F&doc_name=%E7%B2%A4%E8%AF%AD%E5%BC%8F%E5%BE%AE%EF%BC%9A%E5%BD%93%E8%BE%89%E7%85%8C%E5%B7%B2%E6%88%90%E5%BE%80%E4%BA%8B&ishot=no&p=3

4.3推普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引起的反响为例)

这一系列限制方言的规定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尤其受到南方地区的反感和抵制。

有学者从多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出发提出看法:每个地域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风景,地形地貌,历史遗址,文化遗迹,著名人物,地方习俗和特色特征,特别是当地方言。这些都是地方的土特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与众不同和充满魅力。方言被限制意味着其会逐渐衰落,然而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种载体,方言的衰落会引起地方文化逐渐失去传承,导致地方文化的最后灭亡,从而失去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失去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更多的人从文化心理需求的角度,大多认为方言是与家乡的一种维系。因为他们一出生便以家乡话为母语,政策规定传媒限制使用方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语言环境突然改变使他们无法接受,他们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文化,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原住民的情感,最容易被当地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地域特征是中国人身份认同最基本的方面,山水和语言都是我们热爱的家乡的一部分。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方吸引力,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味道。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文化点燃了人们对故乡对家园的那份依恋之情。失去方言的熏陶,就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精髓,会使人产生孤独感。

还有人从文化权利甚至宪法人权的高度看问题。他们说,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权利要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有权利要求保存和延续多姿多彩的文化,有权利接触和欣赏地方文化并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同时,全体国民也有权利接触和欣赏任何一种他喜欢的地域语言与特色文化。

五.当前方言发展遭遇的困境及问题

5.1与外来文化进入对本地方言的影响

5.1.1 文化全球化对方言的影响

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全世界在地理上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各地的经济贸易与文

化交流日益频繁。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作为世界的个体,都不能避免地卷入其中,中国亦不例外。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贸易来往日益频繁。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国门的日益开放,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我国,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迅速扩张,贸易消费文化的盛行,文化逐渐显示出或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其中在我国土生土长的方言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

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主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国内的传媒开始接受西方传媒大国的文化影响。传媒中传播西方文化的节目日益增加,关注外来文化节目的观众也日益增多,这不仅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人们对此节目的追捧,同时也表明了西方文化节目占传媒节目的比重日益加重。在普通话节目盛行下,和西方文化节目的兴起,使得方言节目在传媒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渐渐处于传媒传播的边缘地区,人们对方言节目的关注度不断降低,方言节目逐渐淡出人们的眼球,这使得方言失去了传播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西方大国的经济优势使得人们过分关注英语的教育及发展,从而忽视了地区本土方言的传承。人们渐渐把说英语等外国语种作为前沿、时尚的代表,而把说方言当作落后、低俗的代表,这使得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方言和使用方言。

5.1.2 人口迁移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方言的影响

方言作为地区文化的载体,对当地人们在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方言具有地域性和社会性,由于地域因素和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而人口的迁移给方言带来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通常意义上的人口移动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主要分国内迁移与国外迁移。每一次人口的迁移都会为迁入地带来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方言文化。可以说方言的演变总是在移民社会中完成,并不断进行新的更替。

首先,迁入地的方言会在移民浪潮持续有力的侵蚀下渐渐演变。特别是移民客居他乡。新迁入的人口会将自身所带有的家乡文化标记带到迁入地,迁入人口居住时间的长短影响了两种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外来人口居住时间的增加,两种不同的文化会渐渐产生或趋同或排挤的局面。另一方面,移民集体性的影响有时也是非常强大的。这主要表现在移民家族、家庭的方言情感及其对移民的制约。例如古代三次大规

模的中原人口迁移南方,由于战争、自然灾害、蛮夷的侵扰等原因,中原人口在永嘉叛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三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向南迁移。在人口迁移中,现代南方的方言渐渐形成。在现代,因经济因素,落后地区的人们向发达地区聚集。这形成了新的现代化人口流动。以汕尾为例[8]它原是个海滨小镇, 80 年代初升格成市。镇上居民通用闽方言, 只有几千名原籍粤西的渔民使用粤方言(当地人称为“咸水白话”).时至令日, 该市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听、说白话青少年尤其兼会闽方言、粤方言、普通话。学会听白话, 主要是看香港电视的影响, 说白话, 则主要与流动迁移人口有关。该市历史中显示有许多人在香港广州等地定居谋生,解放之后,这批人有的回乡定居, 有的回乡办企业, 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后代, 在港、穗等地以粤方言为工具返乡后仍习惯以粤方言交际, 这就使得在同他们来往时, 本地人也用起了粤方语;另一方面, 在改革开放后,该市居民有很多外出到广州、深圳等通用粤方言区工作、在外地习用粤方言, 回乡后依然多用粤方言交流, 这样,两类回流人口有意无意间推广了白话。

从整体上看,推普盛行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方言的萎缩,使得方言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小,人们对方言的忽视程度加重。

5.2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方言赖以生存的地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朝着现代方向发展,国内各地区经济贸易日益频繁,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这要求以一种“大一统”的语言来减少彼此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交流障碍。这时候方言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渐打破了各地区独立发展的局面,逐渐将各地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地域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被打破。如现在,大批的农民工走进了城市,很多农村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外省打工赚钱,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地区方言依赖生存的地域框架被打破。一方面是人口的流动造成区域整体框架的解析;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人口聚集得越来越多,各种方言有了更多的交汇,单一区域的方言使用人数锐减,各种方言的混杂,使方言不断流变,这对地区原始的方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总的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方言赖以生存的地域特点。

5.3国家推普政策的实施对方言的影响

“方言可以说是地方文化的最突出的特征,一个地方的戏剧、曲艺、歌谣、谜语等

文艺形式都是以方言作为工具才得以表达。当然地方文化包括人情、风俗、习惯、服饰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特征有时候也会反映在方言里,方言实在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一把钥匙。”④地区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它记录了该地区行政地理、交通地理、历史发展、经济政治、移民历史等多方面内容。方言犹如一种语言的活化石,向我们展现了地域的发展。同时,方言也是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所在,乡音不改是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民族56个,地方语 187种,方言近300种。”⑤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统一语言文化来打破各地区的隔阂来加强各地区经济贸易的来往,地区文化的交流,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统一。这就使得国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来构建社会语言统一的局面。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8月7日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5年由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10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无可置疑,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推行普通话是极其重要且必须高度重视的。此举不仅可以消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隔膜,还可以加深多样性的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并共同繁荣。”⑥在现在,推广普通话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地区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也应该高度关注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国家推普政策的出台,在全社会兴起了学普通话的潮流,营造了学普通话的氛围;但另一方面,各地区政府为了响应中央的推普政策,在各地区相应出台地区规定来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大众传媒、国家机关、经济行业等方面限制方言的使用,这虽然有利于语言用字的规范,却使得方言的传播空间缩小,生存领域萎缩,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在社会“大一统”文化心理下普通话的普及对方言造成的冲

击,使得方言越来越边缘化。

另一方面,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就使得北方方言越来越强势,而南方方言越来越分散与弱化,这就造成强势方言与弱势方言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强势方言也面临着萎缩的局面,最典型的是北京话,基本上已经失去了

自己的地域特色,老北京话中的上万条土语与已经退出了交际领域,逐渐被人遗忘。强势方言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弱势方言在推普局势下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此外,大众对推广普通话的误解也是造成汉语方言弱化的重要因素。国家进行推普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推普并不意味消灭方言,推普只是为广大民众在日常交流或正式场合中提供一种更为规范,更为普遍的语言用法,而不是否定方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众对推普政策的错误理解,如推普与方言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在普通话与方言这两种语言之间要做好取舍的决定等等。就像侯永员先生⑧所讲“语言政策在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对方言却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可能使大众弱化方言蕴涵和承载的文化意义及言语交际的工具意义。”⑦大众对推普的误解使得人们不能更好的理解国家推普的真正含义,反而使方言陷入一种被孤立的局面,使得方言日益边缘化。

5.4传媒限用方言

传媒限用方言的政策,2011年12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8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规定中的第二章第十一条,提出粤广地区的地方电视台与广播台等大众传媒的相关方言节目,确保了广东地区推普工作的进展,同时严格规定使用方言播音的节目,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者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门的批准才能播出。此规定在方言与传媒之间建立了一堵隔离墙,传媒作为一种传承地域文化的主要媒介,而方言要想通过传媒传承下去必须先越过这门槛,自规定生效后,势必会让方言保护与推普工作对立起来。随着推普的力度继续加大,各地方政府都以“推广普通话,建设先进城市”作为政绩,而传媒限用方言作为推普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被各地方政府所采纳,进而导致地方本土语言文化式微。

作为大众传媒的相关电视栏目与广播电台,一旦方言在这些传媒上销声匿迹,相当于方言走出了广大群众的视线。规定一出,广东粤语方言区社会争议一片哗然,大家很难想象,当我们打开电视不断转台的时候,清一色的使用普通话的电视节目还有什么娱

乐消遣可言,若有一天就连粤剧也规定必须用普通话表演的时候,那将是一台什么戏?每个人都需要有一条文化的根,站在广东人的角度,这条文化的根就是植根于粤语方言文化,而传媒的限用方言的举措,就如同将文化根连根拔起,没了养分的方言文化,其消亡速度迅速加剧。粤语方言如果消亡,以粤语方言为载体的岭南文化也必然消失,广东地区族群也必然解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提倡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不能弱化甚至要保护方言的重要原因。

由传媒限用方言引起的连锁反应及影响,出乎我们意料。先从社会大环境看,此规定自公布起,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网络上的争论最为突出,出现了“撑粤派”,甚至有网友自编歌词录制视频,强烈表达了对此推普举措的反感情绪,政府政策不得民心的结果导致了其公信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次,学术文化界也反响热烈,引起了一股讨论方言保护与推普孰更有道理的探讨热,双方各执一词,不争上下。再放眼于文化传播层面,失去传媒支撑的方言文化也失去了原有独特的传承性与扩布性,外来旅游者也无法从当地传媒中快速直接了解当地文化气息。最后还连带了经济发展的微妙影响,在外来商家与本地商家业务来往时,有时一句简单的方言问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注重归宿感的认同,外来商家获取的方言信息很大程度来自于本地传媒,当经济交流附上亲切的归宿感,交易成功也自然水到渠成。

传媒限用方言所引起了政治、文化与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与影响中,地区文化上的冲击是最明显,同时间接反映了一个政策是否真正符合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是取决于这政策是否符合民情。传媒限用方言是方言文化萎缩的的外部原因。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无形体现,是各地区特定的族群标志,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散发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纵观历史,各地方的分散发展,总是阻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大一统的历史观念深入民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而推普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方言的分散地区性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但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学校教育是方言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因而也是推普政策中的重要实施地。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优秀老师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频繁的情况下,地方学校的生源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地区,方言反而成为了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阻力,因而不被教育界接受,直接导致了方言教育在学校中的弱化。方言虽然在语文教学上有一定的辅助与翻译作用,可以更直观了解一些方言文化氛围浓

郁的文学,比如山东鲁语的《水浒》和京味十足的《骆驼祥子》,可是方言始终摆脱不了其服务性过于狭隘的局限。

另外,家庭教育是方言传承的直接环节,人员迁徙也使得方言的归属感大为削减,进而导致父母在教导年轻一代时忽略了祖籍地方的方言教育,从而出现弱势方言被另一种强势方言侵蚀的现象,这也是文化传播中的“穷学富”原则。不同地域的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方言文化交流首当其冲,不同方言文化间的争斗也符合文化历史发展的一般侵虐规律,先进文化总会取代落后文化,被广泛认同使用的语言也将取代偏僻少闻的语言。方言的排他渗透性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缘由。

方言在教育上的局限,具体体现在其分散地区性,服务狭隘性与排他渗透性上,此为方言文化萎缩的自身内部原因。

5.6方言总体弱化的趋势及地域文化的萎缩

中国有八大方言,但其使用人口每年都在减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能流利用方言进行交流的人口更是少得可怜。个别地区学校存在极端的推普方式,校方将方言列为“粗鄙,低俗”语言,甚至宣称使用普通话才算“文明”。方言被弱化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由方言弱化引起的地域文化萎缩更是明显。以方言为载体传承的方言音乐、戏剧等地方特色文化,也将随着方言的弱化而大幅度萎缩,直至濒临消亡的绝境。

让我们先放眼于曾经以强势方言自居的粤语现状,中国自1956年起开始推行全国性的讲普通话运动,并在1983年重新出击,在全国各地推行了一系列的讲普通话活动。在中央的普通话政策下,学生们在学校里不能讲广东话,否则会被处罚。政府也拒绝资助以广东话为主的文化活动。在广州及广东的很多主要城市,电视和电台上目前虽然仍能听到、看到很多广东话的节目,这点与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基本上完全讲普通话)不同,然而这样的局势也有了改变。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就通过官方网站重申“限制方言令”,这纸“禁令”的出现,意味着很多电视和电台节目将被迫重新配音,删去方言内容。普通话在广东却是越来越普遍,例如广州超过80%的出租车师傅不懂广东话(他们很多是外省人);在广州的天河中央商业区里,主要的交谈语言是普通话。由此看来,粤语作为广东地区主要方言总体呈弱化趋势,推普政策在此起到了主导作用。

再来看看广东另一极具特色的方言——潮汕话。在《揭阳日报》上关正先生曾发表了《方言毋须保护》,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地分析了潮汕话被弱化的原因,并预言潮汕话未来必然被普通话取代。他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令人震惊的是,关正先生既然

知道了潮汕话目前被强势的普通话侵蚀的事实,他不但不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潮汕话进行保护,反而提倡以一种消极的态度,让潮汕话自动消灭。就方言本身性质而言,其消失必然有一个过程,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保护,则可以缓慢其消亡的速度。2006年,潮剧、潮州音乐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可保护方言并没有形成人们的普遍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成了空话。而实际上,潮汕话的消失不但只危及潮剧、潮州音乐,还必然引起整个潮汕文化体系骨牌式的倒塌,由此引起的潮汕地区地域文化的萎缩,又将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价值观的一大缺失。

综合其内外部原因,方言总体弱化趋势是历史进展选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是否重视珍惜其自身传统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方言与推普之间是否也应向“求同存异”的观点靠拢呢,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答案自有分晓。

结语:

推普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国家推普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全社会大力推普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方言的保护,方言当前面临着濒临灭亡的局面,这不禁让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推普与保护方言的关系,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也是我们国家乃至社会迫切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第12、14、16条。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转引自赵世林、曾茜,《原生态的文化诠释》,《光明日报》,2008—6—4。

③ 覃光广、冯利、陈朴:《文化学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④ 周振鹤,游汝杰.⑤ 马显彬,朱城.从推普效果看影响推普的主要因素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第27卷 第2期

⑥ 张桦 《方言播报与文化多元性——论媒体传播在保持文化多元性的作用》景德镇高专学报,第24卷第2期 ⑦ 侯永员《浅论汉语方言弱化因素及保护策略》 ○高校讲台○ 2007 年第14 期

参考文献

[1]来自《上海话语音简史》–刘民刚著 2004年

[2]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2年版。[3]来自《华南精华景点游》–藏羚着自助游工作室编著 2009 [4]刘国强.电视方言节目的文化成因与文化意义 新闻爱好者 2009·6(下半月)[5]北京雄视星空影视后期培训 国内方言节目的几大特色分析 [6]杨柳.方言电视栏目的现状与发展 新闻爱好者2010·9(上半月)[7]石邵军.浅谈方言节目的文化意义 今传媒 2011 年第5 期

[8]例如对语言体制的影响。参考: 张振扛.建议在广东实行双语刹.同舟共进, 1964 23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们的指导教师董文桃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们。从题目的选择到最终完成,董文桃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第二篇: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 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普通话,就不得不谈到方言,两者并非无关,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陲到东海,不仅自然环境迥然相异,而且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风情,使汉语产生分化,这是与地域特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指某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例如我国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是来自生活的口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可以说,方言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也是含义最深刻最丰富的语态。”(《谈普通话与方言的辩证关系》)

方言的内涵很丰富,它孕育了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使北方方言,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历来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广。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但不等于说排斥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它也同时从其它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词汇因为出现频率高、使用人数多而被吸纳进普通话中。所以普通话比其他方言更丰富,从而具有了被推广的价值。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件国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在这个信息化的摩登时代,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瞬息万变,我们总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润中,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面临干枯,因为我们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文化内核,譬如一些鄙弃方言的观点,认为方言过时、用处不大。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因为它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没有了山东话,也没就有了山东快板,没有了北京话,也就没有了京戏,没有了粤语,就没有了粤剧,没有了陕西话,就没有了秦腔,没有了东北话,也就没有了二人转,还有越剧、黄梅戏、沪语、评弹等等民族艺术,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说出了保护方言的原因,也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语言的习得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会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识字,而是使用母语的能力,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总的来说,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工作中,应该把握好二者的继承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把握好原则。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加大普通话的使用力度,如国家机关、学校、媒体。另一方面,保护方言文化,维护多元空间。方言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文化传承、丰富普通话等,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价值决定方言是不会消亡的。但普通话无疑问是主流交际工具,必须大力推行,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将推广普通话进行到底。

第三篇: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普通话也是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和北方方言为基础,这里的北京语音并不包括北京的土音,北方方言也并不包括北方的土语;这里的北方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我们江淮一带。这样,普通话的词语中,扬州方言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扬州方言是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北方方言。当然,普通话中也不包含扬州方言中的土音土语。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方言的升华。方言的形成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上大约有3500种语言,其中非洲就有1140种。方言的价值

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或说扬州评话,那就不成其为地方艺术了。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政府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方言终将消亡

目前世界上的语种尽管有三、四千之多,但被各国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也就65种左右。由于共同语的建立,各种语言的方言都在逐渐衰退,方言的作用日益缩小。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普通话的逐步普及,必然会对方言语音逐渐产生影响,吴语中的王黄两姓不分,扬州话中牛刘读音无别,林凌、苏舒等读音相同的现象终究会要变化的。方言也必然会从普通话中吸收大量词汇,同时摈弃一些只有读音而无相应文字或已明显不合时宜的词语。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方言的退化,而应看着是方言的进步。当然,普通话也会不断地吸收从方言中流传开来的词汇。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地的方言必然会趋同,将逐步统一在普通话的旗下。

当然,方言的消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就像资本主义必定会消亡一样,谁也说不出会是在什么时候。从目前发达国家来看,尽管他们的民族语早已普及,但方言仍然普遍存在。英国英语以牛津音为标准音。但如你去伦敦旅游,街上能不难听到当地土音及带苏格兰或威尔士腔的非正宗英语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方言远未进入消亡阶段。有些地区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扩张,当地的方言还处于发展阶段,甚至有外溢现象。说“世界上每年都有语言在消亡”,甚至说“每天都有一两种方言消亡”,是言过其实,是不可能举出实例来的。

方言无须保护

方言的产生,发展,衰退与消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方言无法保护,也保护不了。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工具就得不断改进、更新,以至扔掉落后的,用上更先进的。鼓励同一方言地区的人群总是使用方言是办不到的。随着人们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文明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中老年人也喜欢说一两句普通话了。

由于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同接受教育,对外交往密切相关,年轻人爱说普通话往往能借以标榜自己的文化档次。有时候,一个人说话的发音、用语和语调确实可以成为这个人的文化高低和气质雅俗的一个标志。开设地区语言课也是行不通的。以扬州方言为例。很多方言词语只有语音而写不出文字来。有些词语口头说说时并不在意,但一旦写了出来却发现难登大雅之堂。比如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屙尿”(小便)、“晓不得”(不知道)等。发达的语言的特点之一是特别富于同义词,中古时期的英语往往就能有三个同义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三个词当中,一个来自古英语,一个来自法语,还有一个来自拉丁语。而江苏苏北里下河地区方言中的“兜”字,一个词却能表达无数意义。如“曾兜了没有?”(吃饭了没有?)“我兜(打)了他两下。”“我兜(骂)了他两句。”“我兜(睡)了一觉。”“我兜(买)了两斤”等。要开设方言课还得有教材,课本的内容得从大量的用方言写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去选择。要学好方言还要有较高水准的词典来规范方言的字形、读音和用法。目前,这些条件好像都难以具备。

总之,我们认为普通话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第四篇: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海南岛,在这座小岛上有一种海南人民人人都会说的方言,那就是海南话。海南自古就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算得上是移民之地。南宋末期,几十万福建莆田人为躲避东南沿海倭寇骚乱而迁至海南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南话的形成。加上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受北方官话影响较小,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以保存至今,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这就是今天的海南方言海南话,亦称为琼语,汉语方言之一,属汉藏语系闽方言,海南话的书写形式是汉字,如何说就如何写,反之亦然,即说写一致。

普通话与海南话的差异,在声调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因为海南话的发音系统多保留着中古汉语的特征,所以这也是造成普通话和海南话的发音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普通话的声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个,而海南话却有八个,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混去、阴入、阳入。由于普通话没有入声,因此重复发音的字很多,造成许多字都读成相同的音,也就是同音字。普通话里的同音字数量,远远超过海南话的同音字数量。而海南话有入声,使得海南话的发音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分别用普通话和海南话念这15个汉字:试、市、视、室、氏、释、适、誓、势、似、饰、逝、谥、舐、示。用普通话来念的话,全部都发shi这个音,用海南话来念的话,却没有同音字:six【试】、sic【市】、diq【视】、siux【室】、dic【氏】、zig【释】、dik【适】、duaic【誓】、dix【势】、sud【似】、dig【饰】、jid【逝】、ig【谥】、maix【示】、jic【舐。除此之外,在发音上,海南话只用平舌音和不送气音,不用翘舌音和送气音,这又造成海南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 省气省力。并且,海南话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语法和发音,海南话里有内爆音(implosive):[b<],[d<]在普通话和全国各种地方方言的发音系统里,是不多见的。不是从小训练,很难掌握。非洲少数地区、中国个别地方的方言也有内爆音,但都是“不完整”(不成系统)的,全世界可能只有海南岛有一整套完整的内爆音发音系统,十分珍贵。

在从词汇上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海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海南话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吾(我),汝(你),禾(稻子),索(绳子),面(脸),箸(筷子),行(走),走(跑),耍(玩)”等。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 “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另外,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比如,“二哥”、“三哥”,在海南方言的文昌话里却是念成“哥二”、“哥三”;还有像普通话里说“公猪”“母猪”“母鸡”等,在海南话里念做“猪公”“猪母”“鸡母”。或许是因为保留了文言文的遗风和古汉语词语,所以有时候海南话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不知所谓,觉得莫名其妙。举例说,海南话说儿子的妻子不称做儿媳妇,而叫做“新妇”,吃饭不叫吃饭,而叫做“食糜”,睡觉不叫睡觉,叫做“偃憩”等等以外,还有一些与普通话相比另类的说法,比如,海南话里喝水和喝茶不说喝而用“吃”就是“吃水”和“吃茶”,太阳叫做“日头”,毛巾叫做“面帕”,眼睛就做“目仁”,眼泪叫做“目汁”,开车叫做“驶车”,喝酒叫做“啜酒”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独具本土特色的词语,“睡眼”是睡觉的意思。如:时间到了,你该去睡眼了。“麦仔”是女孩的意思。如:这个麦仔长的很可爱。但这个词一般是文昌人的说法。“半脑”字面意思是脑袋长了一半比喻一个人不精明,笨的样子。如:这个人有点“半脑”,你要是和他一组你就完了。在海南话中,这个词一般是用来骂人的。“色水”比喻一个人讲究面子,讲究排场,爱装腔作势。如:跟某某一起走真是败我“色水”。“细时”指的是小时。在海南话中,将“小”称为“细”又如将“小心”称为“细心”,将小年元宵节称为“细年”等说法。

海南话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口音,语音、声调和词汇也会有不同的区别。而最近有出现海南的小孩不会说海南话的现象,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保护方言的重要性。普通话是我们的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为前提。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各方言地区的人民不仅会说自己的方言,还会自然的运用普通话,又能自觉地在社会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这是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海南方言,可谓是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对于海南人民来说更是不可丢弃的。丢方言等于丢文化,文化传承不能丢了方言。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方言,传承方言就等于捍卫文明,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女的责任。

林彦汝

第五篇:普通话与蠡县方言

绪 言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的通用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这一切都要求社会交际语言现代化和规范化,所以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越来越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基础和主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把推广普通话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普通话尽快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

第一章 蠡县方言概况

第一节 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蠡县处于河北省中南部,东邻高阳,西倚博野,南接饶阳,北连清苑。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河北方言属于北方话的基础,(蠡县又属于河北方言),这表明了蠡县方言与普通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了蠡县人学普通话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以及地域的原因,这些独有的条件并没能使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等同起来,蠡县方言仍然保留着蠡县的特色,仍然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语音上。而语音差异又首推声调,就调类而言,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表现为:普通话的阴平调,调值为55,而蠡县话调值为44;普通话的阳平调,调值为35,而蠡县话阳平的调值为22;普通话的上声调,调值为214,而蠡县话的上声的调值为213;普通话的去声调值和蠡县话的去声调值一样,调值为51。显然调值差异是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蠡县人学普通话,改正声调当属问题的关键。

语音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声母,普通话中的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诸如:an、en、ao、ou等在蠡县方言中大多加上了声母n。像普通话音节“袄ao”在蠡县方言中就读成了“nao”。语音差异中最复杂的是韵母,如韵母ue,蠡县方言中大多读作“iao”;韵母e与声母“z、c、s、zh、ch、sh”相拼时,在蠡县方言中常将“e”读作“ai”如“责”,但是涉及音节的数量也很有限。因此,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纠正韵母错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次,蠡县方言语汇与普通话也有不少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普通话中“太阳”,在蠡县方言中叫“老爷儿”;“月亮”叫“老母亮”等。二是方言独有词语,这种词语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如“硌应”这个词在蠡县方言中含有“腻味、令人作呕”等多种意义。而普通话中并没有完全等同的词。

第三,蠡县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差异最小,主要表现在个别语句的语序差异,如普通话中的“不知道”,蠡县方言中常说“知不道”;普通话语句“他回家了”蠡县方言则说成“他家走了”。这种差异一般不影响交际。

第二节 蠡县方言分区

划分方言区的主要依据是语音特点,蠡县方言区的划分也自然要以此为标准,因此蠡县方言大致分为:曲堤方言区;小陈、林堡方言区;城关方言区;南庄方言区;北埝方言区;保去方言区。

第三节 蠡县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蠡县人学习普通话有两利:一是地理位置之利,与北京相距不远。二是基础方言之利。从方言的角度来看,我县属于冀鲁官话区,这就自然拉进了我县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距离。但是,地理位置的便利和方言的接近,并不意味着蠡县人学习普通话就非常容易,蠡县人学习普通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的基础。

系统地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蠡县人学好普通话的必要保证。实践证明,学习普通话光靠口耳是不够的,必需要有一套系统而有效的记音符号作依据,这依据便是《汉语拼音方案》和系统的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和系统的语音知识,可以了解普通话语音声、韵、调的结合情况,可以借助工具书找出汉字的准确读音,可以给常用易错字注音,从而为学好普通话铺平道路,为巩固普通话打下基础。

二、了解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是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的有效途径。

学习普通话,应该掌握好普通话语音更应该了解本地方言的特点,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有效地去矫正自己的方言。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总结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在实践中去认识普通话,去认识本地的方言,掌握规律,利用规律,这样才会真正地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三、实践为基础,反复训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普通话更应该把实践放到首位。首先把声调改过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修正声母、韵母错误,只要大胆而长期地坚持实践,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汇、语法)之一,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语义的依托,语言的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音形式来实现的。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依据音节里的发音动作进行分析,一个动作便构成一个音素。如:汉语音节“ba”有两个音素(b和a)。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二、音节

语音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发来的,每一个最容易用听力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就是音节。因此可以说,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音节比较容易辩认,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如“花儿”,虽然由两个汉字表示,但只是一个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

音韵学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这种分法反映出汉语音节的特点。

1、声母:声母就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我们称之为零声母音节。在普通话中,除零声母外,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

2、韵母: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北京”这两个音节中,声母b和j后面的ei和ing都是韵母。在普通话音节中,有的韵母都是由元音构成,如“科”中的e,“学”中的ue;有的韵母由元音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如“人民”中的en和in。由此可见,韵母并不等同于元音,韵母的范围比元音大。

3、声调:声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的音节都是有声调的。如“祖”读时先降后升,“国”读时要由较低向高上扬,这种种音高的升降变化就是音节的声调。

第二节 声母

蠡县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主要差异

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的不同,都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蠡县方言声母与普通

话声母相比,一是数目多少的不同,一是字音归类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r的发音

普通话声母“r”是与zh ch sh 发音位置相同的浊擦音。蠡县方言中“r”的读法是把“r”声母读成“l”声母。如“褥(rù)”读成“lù”,小陈、城关方言区比较严重。

二、开口呼零声母前加“n”

普通话的“爱、恩、欧、”等都有是开口呼零声母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而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中,这类音节的前面都加上了辅声母“n”。如把“爱”读成“nài”,把“恩”读成“nēn”。把“欧”读成“nōu”等。这种语音现象在蠡县方言区中都比较严重。在南庄、北埝的个别地方容易把饿(â)读成(nâ)

三、分尖团音

尖音是指“z、c、s”这三个舌尖前音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的音;团音是指“j、q、x”与上述两呼韵母拼合的音。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或者说,普通话不分尖团音。蠡县大部分方言区存在尖团音,即方言中有团音,也有尖音。例如:精(jīng)读成(zīng),齐(qí)读成(cí),选(xuǎn)读成(suǎn),酒(jiǔ)读成(ziǔ)。

四、“zh、ch、sh”和“z、c、s”对照辩音。

把责(ze)读成(zhai)、色(se)读成(shai)、册(ce)读成(chai)等语音现象在蠡县各方言区中都存在。

第三节 韵母

一、普通话韵母的分类与发音 普通话韵母的分类:

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由元音加辅音n或ng构成。从其内部结构上看,韵母一般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由于划分标准不同,韵母的类别也不相同。

1、根据韵母开头元音口形的不同,可把韵母分成四类,传统的音韵学称之为“四呼”。(1)开口呼:指韵头不是iuü或全韵不是iuü的韵母,如a、o、an、en等。(2)齐齿呼:指韵头或全韵是i的韵母,如i、ia、ie、in等。(3)合口呼:指韵头或全韵为u的韵母,如u、un、ua等。(4)撮口呼:指韵头或全韵是ü的韵母,如ü、ün、üan等。

2、根据韵母结构成分的不同,韵母又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

二、蠡县方言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的差异

在蠡县方言中,韵母的变化十分复杂。就其错误类型而言,它要高于声母,但从总体错误率上看,它又低于声母,有时一种错误所涉及的音节仅仅几个,有的还难于找到规律,显得十分零散。因此,蠡县韵母问题,实际上是方言研究上的一个难点。韵母差异主要表现为:(1)e变uo 如:“饿”“e”读成“wo”这种语音现象在潴泷河以北各方言区比较严重。(2)e变ai 当e与z、c、s相拼时,蠡县各方言区常常把e读成ai,如“择、册、色”并且除韵母外,声母也随之有所变化,常常把这些字读作“zhai、chai、shai”。(3)ü

ü独立成音节时,或与声母q拼合时,往往个别字有变读现象,如“去不去”经常说成“qì bu qì”,这种语音现象蠡县各方言区都存在。

(4)uei 在蠡县各方言区,当韵母uei遇声母d、t时,往往失去韵头u,使uei变成ei,于是,像“腿、对”之类的字,便被读成了“těi、dâi”等音。(5)üe 韵母üe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中,多变读为iao,如“约、学、觉”等字常被读作“yao、xiao、jiao”(6)uo 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当韵母uo与g相拼合时,其读音常变读e,如“扩”常变读为“ke”;当韵母uo与r相拼合时,常变读为“ao”如“弱”常变读为“rao”。(7)uan 当韵母uan与声母拼合时,常常失去韵头u,an后面加g,如“暖”变读为“nang”。蠡县各方言区都存在这种问题。(8)n+ong变成n+eng 如“弄”常读成“neng”。

第四节 声调

一、普通话声调性质和作用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发音时高低升降的变化。一般说来,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又叫字调。

汉字字音的结构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声母、韵母和贯穿整个字音的声调。声调是汉字字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只有加上了声调,才能具有某种含义。如音节“shu”,它是没有表义能力的。如果给它加上去声调,使之成为“shù(树)”,这时,它才有了表义能力。

声调在字音里还担负着重要的辩义作用。

二、调值和调类

调值是声调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实际发音,也称作“调形”。

调值的记录通常采用“五度标记法”,即用1、2、3、4、5分别表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个音值高度。

普通话声调的实际发音有四种不同形式,即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根据声调的不同音高变化,四种声调的调值分别确定为55、35、214、51,而蠡县的四种调值为44、22、213、51。

三、调值辨正

在调值方面,蠡县方言存在着二多。一上低音成分多。该升的升不上去,该降的降不到家,音高变化幅度不到位。二是弯曲成分多。蠡县四声调大多带有弯曲度,有的下滑,有的拐弯。

(一)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

普通话语音的声调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四个调类的调值有明显的区分:一平、二升、三曲、四降,不容易相混。要矫正方言声调的调值,首先得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排除方言声调对学习普通话声调的干扰。要想克服方言声调的影响,掌握普通话声调相对音高的结构形式,提高分辨相近但不同的声调调值的能力,需要靠音节与音节声调的对比练习。分别介绍辨正方法如下:

1、阴平:普通话阴平调的调值是55,而蠡县方言的阴平调值普遍偏低,以4度为起点,因此发音时要克服调值不够高的的问题。可以在阴平音节前面加上一个阳平音节,即“阳+

阴”,构成词语练习。这是利用阳平调值末尾是5度的便利条件,声带不要松下来,继续绷紧发音,辅助后一个阴平音节读准高平调55。如“年轻、阳光、南京、迎春”等。

2、阳平:蠡县方言的阳平调值和普通话差别最大,普通话阳平为中升调,而蠡县不少地方却读作降调,因此发音时要克服调值升得不够高,而起点又偏高的问题。可以在阳平音节前面加一个去声音节,即“去+阳”,构成词语练习,如“汽油、地图、课堂、热情”等。

3、上声:蠡县方言的上声调和普通话的上声调差异也比较大。普通话的上声是降升调,而蠡县却多不平调,且起点较高,因此发音时要克服发音中段调值高的毛病,注意显示上声基本是低调的特征和先低降后升的曲折形式。可以在上声音节前面加上一个去声音节,即“去+上”,构成词语练习。如:“报纸、电影、录取、至少、字母”等。

4、去声:蠡县方言的去声调调值起点偏低。并且下降不到位。因此发音时要注意克服起点不够高的问题。可以在去声音节前加一个阴平音节,即“阴+去”,利用头尾相接时的声带状态,辅助后面的去声音节声带紧张,提高调值高度。如:“公共、机要、方向、经验、松树”等。

(二)改变调值

用方言和普通话标准音分别读同一调类的字,凡调值不同的调类,要把方言的读法必为普通话的读法。例如蠡县方言,阴平字“师方天高”读44调,要必读普通话的55调;阳平字“时房穷陈”之类读者来信22调,要改读35调;上声字“史纺美好”之类读213,要改为214调,去声调值同普通话,不用改读。

四、声调综合训练

1、单音节四声呼读训练

音节 阴 阳 上 去 bai 掰 白 百 拜 feng 丰 冯 讽 奉 liu 溜 刘 柳 六 chuang 窗 床 闯 创

2、词语呼读训练(1)阴平连读

天津(tiān jīn)机关枪(jī guān qiāng)

安心(ān xīn)珍惜光阴(zhēn xī guāng yīn)(2)阳平连读

黄河(huáng hã)尼罗河(ní luï hã)

文明(wãn míng)儿童文学(ãr tïng wãn xuã)(3)去声连读

旺盛(wàng shâng)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庆祝(qìng zhù)各就各位(gâ jiù gâ weì)(4)阳平+阴平连读(阴平调练习)国歌(guï gē)旗杆(qí gān)茶杯(chá bēi)鼻音(bí yīn)(5)去声+阳平连读(阳平调练习)

皱纹(zhîu wãn)配合(pâi hã)上学(shàng xuã)自觉(zì juã)(6)去声+上声连读(上声调练习)

办法(bàn fǎ)饭碗(fàn wǎn)大脑(dà nǎo)热水(râ shuǐ)(7)阴平+去声连读(去声调练习)

出处(chū chù)鲜艳(xiān yàn)歌颂(gē sîng)(8)四音节混合连读

画龙点睛(huà lïng diǎn jīng)雨过天晴(yǔ guî tiān qíng)卧薪尝胆(wî xīn cháng dǎn)

第五节 音变

一、普通话语音的音变

我们学习普通话语音,一般是从单音节开始。作为独立存在的单音节,都有它固定不变的声、韵、调。但当一个个单音节组合在一起,构成词语、句子、篇章,这些音节群体通过人的口头表达出来时,多音节中的音素或声调就会互相影响,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是音变。

普通话的主要音变现象如下:

(一)轻声

1、什么是轻声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它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的声调的调值勤,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这就是轻声。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在拼写时不标调。

2、习惯轻声

绝大多数的轻声属于习惯轻声,表现在一部分常用的口语双音节词中。如:高梁、会计、巴结、活泼、意思等。

在普通话中,下列成分习惯上都读作轻声(用·表示轻声): 助词。如:走吧 好啊 行吗 ...某些名词后缀。如:镜子 木头 ..方位词。如:地下 天上 屋里 ...趋向动词。如:回去 进来 站起来 ....重叠动词的末一个音节。如:走走 看看 说说 听听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如:请你 找他 叫我 ...某些量词。如:两个 .表名称的重叠名词末一个音节。如:妈妈 星星 老太太 ...

3、轻声的调值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只是一个模糊的高度,共有四种不同形式:(1)阴平后面的轻声读2度:·|2。如:

跟头 哥哥 先生

(2)阳平后面的轻声读3度:·|3。如:

馒头 婆婆 行李

(3)上声后面的轻声最高,读4度:·|4。如:

姐姐 养活 老实

(4)去声后面的轻声最低,读1度:·|1。如:

弟弟 扇子 吓唬

(二)变调

在词语、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每个音节的声调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中最明显的变调是上声变调和“

一、不”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

(1)上声在非上声前,即在阴平、阳平、去声和非上声变来的轻声前,调值由214变为半上211。如:

上声+阴平:百般 小说 老师 许多 上声+阳平:祖国 旅行 朗读 古文 上声+去声:讲话 稿件 努力 纽扣 上声+轻声:尾巴 老婆 口袋 伙计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阳平35。如:

上声+上声:手指 母语 海岛 广场

(3)三个上声相连时,前两个音节者会变调。

(4)四个及以上的上声音节连在一起时,按语音停顿情况将其断成双音节或三音节,然后再按双音节或三音节情况变读。如:

远景/美好 岂有/此理

(5)上声在由上声变来的轻声前面有两种变调格式:

调值由214变为阳平35。如:小姐 想想 调值由214变为半上211。如:姐姐 耳朵

2、“一”“不”的变调(1)“一”的变调

“一”字单念、表序数或在词语末尾时,读本调阳平。如:“一层”、“五一”。在其他情况下,“一”有三种变调:

1)在非去声前,即在阴平、阳平、上升前,调值变为51,与去声的调值一样。如:

“一”+阴平:一般 一边 一端 “一”+阳平:一齐 一时 一直 “一”+上声:一举 一口 一体

2)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与阳平的调值相同。如:

“一 ”+去声: 一半 一度 一概

3)夹在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如:

“走一走”、“讲一讲”、“学一学”。

(2)“不”的变调

“不”字单念、用于句末时本调去声。如:“你去不去?”用于阴平、阳平、上声、轻声字前,即用于非去声字前,也读本调。如:不好、不堪。

“不”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1)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与阳平相同。如:

不必

不信

不坏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如:

去不去

会不会

打不开

(3)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面一个去声不读重音的时候,调值一般降不到最低,变为半去,即调值由51变为53。如:汉字

饭店

(三)儿化韵

1、什么是儿化韵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它在词语中往往处于轻读的地位,又是零声母音节,很容易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从而使它失去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之中,使用权两个音节自然融合成为一个音节。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儿化后的音节,在书面形式上用两个汉字表示,如“花儿”;但它并非两个音节,口语中仍要读成一个音节——“huar”,而不读作“hua’er”。

少数带词尾“儿”的词不读作儿化,如:女儿、月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单独读音是a,由于它总是在其他音节之后读作轻声,因此,常跟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连读产生音变。这种变化都是在a前增加一个音素,于是,语气词“啊”便有了六种不同的读法:

(1)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a、o(韵腹)、e、e、I、u、时,读作ya,汉字写作“呀”或“啊”。如:

a: 噢,是他呀(tā ya)!(2)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u、o(韵尾)时,读作wa,汉字写作“哇”或“啊”。如:

u: 身上这么多土哇(tǔ wa)!(3)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n时,读作na,汉字写作“啊”或“哪”。如:

n: 大家加油干哪(gàn na)!(4)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ng时,读作nga, 汉字写作“啊”,如:

ng: 今天真高兴啊(xìng nga)!(5)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i(前)时,读作[zA],汉字写作“啊”。如:

-i(前):要三思啊(si[zA])!

(6)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i(后)时,读作ra,汉字写作“啊”。如:

-i(后):是不是啊(shì ra)?

(五)蠡县方言音变与普通话音变的差异

普通话的音变现象,蠡县方言一般都有。其中轻声的音变与普通话差异不算太大;差异较大的是儿化的音变。另外,蠡县方言还存在着一些文白异读的音变现象。

1、轻声差异

蠡县方言轻声音节的韵母变化比普通话更大些,轻声音节的韵母都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原因变了。如:窗户 hu>huo .

2、儿化差异

儿化音的读音与普通话不同,该鼻化的不鼻化。普通话中以ng收尾的韵母,儿化后的读音是将主要元音鼻化,同时加上卷舌动作。如ang>ãr 而蠡县的辛兴、百尺等地的方言ng尾韵儿化时是将ng尾丢掉,主要元音不鼻化,加上卷舌动作即成。这样,ang、eng、ing等韵母儿化后就大致成了ar、er、ir,与以a、e、i等收尾的韵母儿化后的读音几乎相同。如: “方儿(fangr)”近似“法儿(far)”,读作far; “秧儿(yangr)”近似“芽儿(yar)”,读作yar; “瓶儿(pingr)”近似“皮儿(pir)”,读作pir; “梗儿(gengr)”近似“个儿(ger)”,读作ger;

3、文白异读现象

蠡县方言中有许多文白异读字,同一个字书面语和口语读音不同。口语读音地方色彩很

浓,不同程度的影响普通话的学习,正音时要克服文白异读现象。如: 去qu/qi 尾wei/yi 避bi/bei 撞zhuang/chuang 唾tuo/tu 摸mo/mao 学xue/xiao 笔bi/bei 册ce/chai 泽ze/zhai 叔shu/shou 约yue/yao

第六节 语音的规范

一、轻声和儿化的规范

在轻声、儿化的规范问题上,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掌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作用的轻声词、儿化词。如东西(dōng xi)、地道(dì dao)、信儿、盖儿。其次掌握虽无辨义作用但习惯上都读轻声、儿化的词语。如巴结、面条儿。

二、异读词

异读词是指一个词或词中的语素有两种或几种读音。异读词是受方言的影响,尤其是受北京话的影响而产生的。有的词本身就是文白两读如“单薄”的“薄”,口语读báo(误读音)书面语读bï(正确读音)。有的是由于口语变读产生的分岐。如“波浪”的“波”读作pō(误读音)或bō(正确读音)。有的则是形声字的“声旁”误读产生的两读。如“酵母”的“酵”读作xiào(误读音)或jiào(正确读音)。

第三章 朗读与说话

一、朗读

朗读就是在用眼看、用心想、从中领悟文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用嘴把静态的书面语极其规范地有声有色有味地读出来。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准确无误;二是要清晰响亮;三是要自然流畅;四是要有情有味。

准确无误是朗读的前提,自然流畅是朗读的保证,有情有味是朗读的根本。“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二)朗读的基本技能

朗读的基本技能由四要素构成。一是掌握朗读内容,二是确定朗读目的,三是分清朗读对象,四是把握朗读技巧。四要素综合训练,方可提高朗读效果。

(三)朗读的注意事项

1、朗读时不能漏读、增读、换字、重复、颠倒等。

2、朗读时语调要自然、流利。不能由于割裂词语、肢解句子,而造成停顿错误。不能由于理解不正确造成岐义的停顿错误。

3、朗读时声调幅度、轻重格式要得当,音变要自然,个别音节不能拖长腔或过于短促,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连的配置与变化要依据语感整体把握来确定。

4、朗读时语速要得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二、说话

1、说话时要使用普通话,语音要标准,不能掺杂方言语调。

2、说话时词语、语法要合乎规范并且词汇要丰富,使用准确。

3、说话时言语要自然流畅,有感情,不能有明显的背书痕迹,所说内容不能与题目毫不相干或严重背离。

下载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

    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 语言,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交流的常用工具,普通话也成为了各族人民交际的通用语。 在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国民交际、经济发展、国际交往、文化......

    普通话与方言的笑话

    普通话与方言的笑话 1、 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为学生朗读了一首题为《卧春》的陆游的古诗,要求学生听写出来。(请左右对应着看,哈哈!!!)语文老师朗读如下 有位学生听写如下《卧春》......

    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存

    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存 几十年来推广普通话的事实证明,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符合现阶段我过语言......

    方言与普通话的故事

    方言与普通话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汉语、德语和英语,还有其他各种语言。突然有一天,各种语言都决定离开小岛,去外面闯一闯。不久,各种语言便来到了陆地。呀,外边的世界......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5篇)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 以北京音为......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精选合集)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在网上看到广东一所学校校长禁止学校里说方言。我不知道那是所什么学校,记得这样的事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倒是碰到过,因为那是培养演员的学校,学生来自各省市,要......

    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和影响

    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和影响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