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梧州的生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梧州人民生活状况改变调查
胡锦涛主席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得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对于梧州市来说,也确实如此。20世纪80年代,我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经历和获悉了我市改革开放的某些重大事情,杂忆如下:
划时代的文献
1988年4月2日,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由于梧州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这一天,我市接到了国务院决定扩大广西梧州市及所辖的苍梧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随后不久,自治区人民政府又相应地制订了八条有关梧州的优惠政策(如进口汽车等优惠)。喜讯传来,全市上下群情振奋,欢欣鼓舞。
这是梧州市和苍梧县的历史转折,是改革开放前进道路上新的里程碑,是市县改革开放迈进新阶段的历史座标。中央这份重要文件,以及自治区的“八条政策”,对于梧州市县来说,无疑是划时代的文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梧州,将掀开新的光辉一页:这份文献,将永远载入梧州史册而熠熠生辉!为此,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及有关座谈会,认真学习和研究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文件精神,统一认识,制订具体配套措施,务求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乘着扩大开放的东风,打好梧州经济发展的翻身仗。扩大开放旗鼓在前。《梧州日报》刊发了系列社论和相关的专题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梧州的区位优势和开放政策;《广西日报》以整版篇幅宣传梧州。香港一些报刊上也大篇幅地宣传梧州。
我与市政府办主任宁国忠和政府办几位科长,以及深圳《引进》杂志编辑江汇先生等,在政府办成立了编辑小组,编印出版了《引进(梧州专辑)》:图文并茂,吸引眼球:正副市长的文章中英文对照,市委书记彭伟宗挥毫赋诗赞美梧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及市政府有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均有个人彩照及文章刊此专辑。这是一本向国内外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梧州及其开放政策的高档次刊物,是全市第一本16开铜版纸彩印,集中高质量宣传梧州的专刊,效果良好。
中央领导视察梧州
梧州的开放不断取得新成绩,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几位中央领导先后亲临梧州视察,并对我市的工作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梧州可以发展成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和进出口港口”。1987年2月中旬,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到梧视察,盛赞梧州很美丽。并赞梧州离港澳这么近(船航8小时),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的确不错,梧州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是美好的。她热情鼓励市党政领导要加倍努力,梧州可以发展成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和进出口港口,多生产出口产品,为国家多创外汇。
“梧州要加速港口建设”。1988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莅临梧州视察,他兴致勃勃地登上白云山云峰亭,观赏和赞美梧州的山光水色。他深入梧州市的龙山酒厂、皮革制品厂、丝绸厂和梧州(地区)松脂厂以及口岸外贸蛇仓调研。热情鼓励企业“要重视技术和革新,舍得花钱加强技术改革。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讲究效益,多作贡献。”勉励梧州“要加速港口建设,面向世界,发展对外经贸。”
在到蛇仓的路上,田副总理说:“蛇仓”这个名称不好,改叫“蛇园”好,把蛇仓改为蛇园,你们就更好经营了。我市党政领导一致认为,这个名称改得好。自此,“梧州蛇园”更加亮丽叫响,宾客纷至沓来访问和观光,并品尝滋补健体的蛇肴和蛇胆酒。
在蛇仓,田副总理对蛇胆的药用价值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蛇胆是灵丹妙药,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我的肩膀风湿痛,用过很多药没治好;坚持服用了蛇胆就好了,作用确实是很大”。后来听说田纪云同志回到北京后,曾向另一位中央领导推介蛇胆,这位领导服后风湿痛也有良好疗效。谈兴正浓,在市领导和外贸领导请求下,田副总理欣然命笔,挥毫写下“蛇之胆,灵丹妙药”的大幅题词,书法刚道飘逸,笔走龙蛇。这既为蛇胆作了恰当的评价,也是一幅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珍品。
“提高质量,面向世界”。随后不久,我市正掀起学习和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扩大梧州开放的重要文件的热潮之际,1988年5月中旬,在莺飞草长、霞光宜人的初夏,全国政协副主席、73岁高龄的谷牧同志,在自治区政府主席韦纯束的陪同下,莅临梧州视察。谷牧副主席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长期主持经济工作和对外开放工作。谷牧副主席乘车视察了我市河东、河西市区及许多工厂,赞美我市“两岸灯火辉煌,梧州挺美丽!”
谷牧副主席重点视察了港口码头,他对梧州今后工作,作了许多指示。他说:“梧州要加强港口建设,要有内陆口岸的特点;梧州要把发挥口岸优势放在第一位,要做好口岸这篇大文章;同时,要扎实、抓紧和大胆利用外资,搞好“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能办到的事情先办,不要等“。他一再强调,要大胆地走利用外资的路子,不要靠国家投资或贷款来干,包括港口建设、修公路、建电站。
在市丝绸厂,谷牧副主席详细地察看了新引进的喷水织机及其产品。当听到该设备是国际上80年代的先进设备,国内属第一流,其产品“华达呢”质量超过波兰和台湾,接近美国水平时,谷牧副主席很高兴。并在工厂领导恳求下,谷老欣然题写了“提高质量,面向世界”八个大字,表达了对企业职工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盼和谆谆嘱咐。
八方宾客纷至沓来
当时,梧州好像“树上的喇叭——名(鸣)声在外!”四面八方嘉宾贵客纷至沓来,或了解情况,增进友谊;或洽谈业务,互利共赢:或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或希望结成友好城市,长效合作„„我经历和接待的有三件事,印象殊深。
一是深圳电视台拍摄梧州宣传片。该台台长祝希娟(电影《红色娘子军》女主角的扮演者,曾被评为最佳演员)率领强将精兵的摄制组,专程莅梧,精心拍摄梧州区位和开放的电视专题宣传片。我同政府办科长李健民和市广播电视局局长谢树颜,全程陪同,到日化厂、电筒厂等一些工厂企业拍摄。当时正值我市隆重举行龙舟节,国内外嘉宾和客商云集梧州。该片也浓墨重彩拍摄节庆和龙舟竞渡盛况。摄制组乘专船在西江中流近距离选取最佳角度拍摄群龙竞渡、龙争虎斗、劈波斩浪的场景。群龙逐浪、奋勇争先、大气磅礴的气势,不仅赏心悦目、激奋人心:而且这正折射和反映出梧州人改革开放的信心、底气、智慧,展示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披荆斩棘、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此片以新视角、新观念、新手法摄制,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作为主线报道梧州,感悟梧州人的开放、包容和奋进,令人耳目一新。市委书记彭伟宗和其他一些市领导,对此片颇为赞赏。深圳电视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特区的大平台。听说,此专题片在该台曾播放了多次,影响很大。
二是周边地区同梧州的交往和洽谈密切。如我曾接待过时任岑溪县(属梧州地区管辖)县委书记彭贵康(他后来曾先后任梧州地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常委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来访,向他详细介绍了有关梧州开放状况、自治区与市政策和配套措施,以及梧州今后开放的一些设想和展望等。并向其一行提供了有关资料,同时由政府办介绍其随行的业务人员与我市有关业务部门进一步洽谈业务。彭贵康表示今后加强市、县的合作意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畅谈甚欢。此外,广东封开县一位领导也带领经贸部门人员来梧访问和洽谈。我参加了接待工作,往后互有交往,印象颇深。后来,我陪同刘甲同志(延安时代的著名杂文家,时任人民日报副刊部主任编辑)访问封开,也得到该县政府领导的热情接待和一同游览该县的著名景区。类似如此接待周边地区友好往来的事例和活动还有不少。
三是同内江市和重庆市江北区的友好来往。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梧州知名度的提高,四川省内江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带队组团访问我市,顺便拜访老乡甘牛常务副市长,不巧甘副市长旅差在外地。市委常委、副市长倪龙生接待,并嘱我向客人介绍梧州的有关情况,经贸部门同他们洽谈了有关业务和合作事宜。
随后不久,1987年夏我市组织了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内江、成都、重庆市等地访问和学习。市委副书记的张金淼任团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李俊康任副团长,市委、市政府的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市外经委、梧州日报等领导或有关人员参加访问参观等活动。
是时重庆市出版发行《西南信息报》,该报立足重庆,面向大西南;该报筹办初期,广西区政府下发通知,各市要大力支持办好该报。我曾跟随黄汉云市长接待该报到广西和梧州市联系和采访的编记人员,并由我具体介绍梧州情况及提供有关资料。凭此关系,市赴四川党政代表团拜访了该报编辑部,得到该报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介绍情况。不久,该报编印专版宣传梧州。
通过该报关系,市党政代表团访问了重庆市江北区(该报所在地),相互介绍情况,洽谈合作事宜。据双方交换意见,代表团梁赐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当即草拟了有关两地友好合作的意见书(初稿),江北区领导很满意,立马签字同意。我们回梧后不久,江北区派员来我市,进一步洽谈两地结为友好区市问题;并拟有草稿。有一天星期日,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一位负责同志,约我回办公室,大家共同研究、斟酌和补充修改该稿。应当说,这也是一个良机。然而,机遇擦肩而过。听说,我市个别领导认为,江北只是一个区,梧州是个地级市,不应“降格以求”,此事就不了了之。其实,当时重庆市是四川省的计划单列市(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单独列报中央)。而且,该区无论从规模、实力、技术和工业基础来看,比之我市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名义上为“区”而已。
从宏观经济发展格局来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露端倪,合作,尤其是区域性经济合作,已是全国性及至世界性的主题。如今,回眸想想,当年倘若两地结为友好区市,在区域性经济合作中或许能探索和实践出跨省区合作,扩大开放,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路子。这本是互利共赢的好事,然而由于观念和思想不解放等问题,机遇失之交臂。回想起来,不免感觉遗憾。十月三十一日,第五届梧州国际宝石节开幕,泰国、菲律宾、印度、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中东地区以及中国内地、香港等海内外一千多名客商汇聚梧州。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九八二年,广西梧州市由外商创办了第一家宝石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梧州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宝石之都”,宝石企业不断增多,产业不断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了从切磨加工颗粒产品为主到产、销、学、研“一条龙”规模化。宝石业的发展推动梧州进一步开放。为促进宝石业的发展,从二00四年起,梧州开始举办国际宝石节,几年来吸引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香港、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加。目前,梧州人工宝石的切割、研磨、宝石机械制造、镶嵌和营销的从业人员已达十二万人,主要宝玉石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二十五亿元人民币。其中立方氧化锆,合成红、蓝刚玉,尖晶石的年产量达三千六百吨,约一百二十亿粒,市场份额约占中国全国产量的八成、世界产量的七成。梧州已成为中国人工宝石交易、配送、质监、培训及研发中心。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已成为该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梧州被誉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中共梧州市委书记余远辉在宝石节开幕式上说,宝石节已成为梧州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区域性枢纽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梧州将利用这个平台,重振百年商埠的辉煌。
为了抓住我国实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粤港澳台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梧州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以及关于桂东经济区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定位,梧州市先后建立了现代农业实验区和外向型工业园区,并以这两个园区作为梧州市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梧州市现代农业实验区包括43个乡镇,覆盖174万人,拥有92.4万亩耕地。实验区在引进新物种及核心基地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目前已吸引一大批外商前来投资。
外向型工业园区已于2002年初正式动工兴建。其发展目标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动作,培育产业链式的工业集团,塑造国际型的绿色工业形象。工业园区远景规划总面积为60平方公里,“十五”期间建成6平方公里。在工业园区投资办企业,既可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又可享受西部开发优惠政策,还可享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的政策。
近年来,梧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时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梧州,这个广西的东大门,正迎来加快发展,乘势前进的大好机遇。尤其是总投资达到200亿的河东防洪堤、长洲水利枢纽、洛湛铁路桂东段、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骑楼城”等“五大工程”对梧州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十五”时期是梧州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从梧州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五”时期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00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10%;“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50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注:参考欧藻楠的《改革开放初期梧州记事》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状况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 力。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
(一)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地位空前提高,高等教育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的成果,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1)从高等教育单一属性论向双重属性论转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各方面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把教育当作上层建筑范畴,把高等教育属性定为上层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受“左”的思潮影响,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高等学校都是重灾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把高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当作上层建筑,除了不断遭到“阶级斗争”外,还把教育当作不从事物质生产的消费部门。既然是消费部门、福利事业,因此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只注重钢铁、粮食、煤炭、交通等物质生产,把教育列入另类,因而有“一 1
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给文教”之说。教育经费长期徘徊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把高等教育定为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理论上的误导,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大。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流毒,邓小平首先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强调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在制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尽管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但各级政府、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教育优先的地位确立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从到1978年的598所、在校生132.19万人、毛入学率1.56%,发展到2010年的3155所、在校生3000万人、毛入学率25%。国家有力支持和实施了“985 工程”“211 工程”等一系列计划,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差距。
(2)从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向一主多元化转变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三大特性,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三大优越性。1956年,伴随工业、农业、手工业私有经济体制的改造,全国各类学校全部变为国有化的公立学校。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所有高校归国家所有,纳入国家计划,政府对学校是“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一切按政府部门的计划、指令办事。学校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办事效率不高,办学效益不高。二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计划经济是条条专政、条块分割的经济,高等学校也分割为教育部直属学校、中央部委属学校、地方(省市级)所属学校、企业所属学校等。导致大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学校及专业布局结构不够合理,高校的行业性、单科性过强,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学校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三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是集权经济,一切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高校没有什么办学自主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全面展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于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多种经济体制蓬勃发展起来。市场经济和一主多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和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改变一元化的国家办学体制;第二,改变“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第三,改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第四,改变单一的投资体制。
(3)从认定高等教育是事业性单位向事业性产业性单位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树立了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的观点,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办、来经营,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加强了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了4-5倍,而政府投入增加甚少,仅提高一点几个百分点,至今仍未达到GDP的4%。巨大的经费缺口,主要靠发挥了高等教育产业性的巨大作用。
(4)从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以知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承认学生的差别和不同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的、程式化的、“工厂化”的培养方式,强调个性化、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学)等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通常各为三年。另外有少数把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5.04万所,在园幼儿2976.67万人;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学生9940.7万人;普通初级中学54890所,在校生5279.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4058万所,在校生2427.3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
(1)幼儿教育
中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对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先后颁发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国家还规定了幼儿教师的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目前全国的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高中的幼教专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幼儿师资的培养培训体系。
(2)中小学教育
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10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7%,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比例已达98.7%。全国90%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同发展地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有95.2%以上的小学、87.6%以上的初中、71.5%以上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1995年-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其中中央拨专款3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共1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职业技术教育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三级职业教育体系。
从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学科门类齐全,进一步贴近市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充满发展活力,中等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 方面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上升,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则下降。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 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得到了 进一步落实,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教育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A]
2.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3
3.王梦奎:《中国改革30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7
4.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5.教育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眼中衣着服饰的变化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民众很清楚的感觉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越来越富裕了。然而我想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与创新,而这些都大大的体现在服装的变化上。服装已由过去的遮体保暖,向新颖美观、时尚靓丽发展。时尚便捷与环保将是未来服装发展的新趋势。
2.衣着服饰的变化的表现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困乏的。那个时代的人说,收入少,供应也很紧张,买东西不仅要有钱还得有票。衣服的颜色也就仅限于灰黑蓝这几种。但是渐渐的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生活慢慢的富裕,同时人们的时尚观念也开始进行一次变革。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字眼中感受改革开放。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啊,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来说,喇叭裤可以说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2008年,有网络兴起的国货回潮热更是让喇叭裤再次回到时尚的前沿。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喇叭裤火到什么程度。
其实喇叭裤流行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它有一个很张扬的名字,比张扬还张扬。喇叭一词,像是大声朗诵给这个时代的青春宣言,像是民众向往个性与自由的旗帜。同时,与喇叭裤站在同一个角度的还有健美裤。
记得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贴身,高弹力,且透风。有人曾指出,当下比较受女性欢迎的丝袜正是来自当时的健美裤。
其次蝙蝠衫,说到蝙蝠衫那就不得不提起霹雳舞,《霹雳舞》是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蝙蝠衫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而且愈演愈烈,而且越来越受女性欢迎。
其实,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以来,大部分服装都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你比方说喇叭裤。1960年成为美国的时尚,后来“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随着日本和港台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流行,风靡大陆。
然而,在改革开放期间,最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的是有关中国元素开始走向了世界舞台。
你比如说,唐装,旗袍。
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有句话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
渐渐地,我们进入了90年代。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日益膨胀。所谓的80后,90后开始刺激人们的眼球。那什么内衣外穿,露脐装,超短裙已经见怪不怪。,时代在进步,我们从未停止脚步。
改革开放,西方新思想流入中国,大众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而这主要表现就是服装的变化。敢穿,能穿大量新潮服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上有钱了,可以买独特的高档用品,对衣服选择也越来越挑剔,这也导致了服装的变化。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能选择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服饰选择也越来越多。加速了社会竞争,生产商为了吸引顾客,不断推动服装的发展,服装也变的越来越符合时尚,越来越漂亮了
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1.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衣着的变化,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由贫困走向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透过人们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富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 《半月谈》2012年第6期
[2]《研讨探究》2009年第6期
[3] 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田.物流技术.2005;(3).
[4] 罗齐,朱道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2;(2)..
[5] 郑明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经济与管理,2006;(9).
[6] 储雪俭,粱虹龙.对发展物流金融中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物流技术,2005;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共和国60华诞已至,万方乐奏,举国欢腾。在北京加紧准备阅兵、联欢的忙碌里,在人们透着喜气的眼神里,在“歌唱祖国”的旋律里„„到处是国庆的欢乐、热烈的气氛。
恢复中国的伟大所必需的全国统一是所有爱国的中国人衷心渴望的目标。60年来,一个伟大的中国、富强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成就辉煌。我们的党中央,每临大事有静气,总是能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基础已奠定,道路已开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顽强奋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更加旺盛的活力。
2003年早春,一场灾难突然袭来。非典疫情肆虐,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在抗击非典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疫情严重的广东,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仍比上年增长了10%。
抗击非典的斗争,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错综复杂的世情、深刻变化的国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面对一个时期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果断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人们注意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以往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加强,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5.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000多美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的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转移,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村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变。2004年至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111元。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1 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条件怎么变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矢志追求。
辛苦劳碌在城市中的数千万农民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媒体舆论,都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他们。给农民工讨工资、找工作,帮农民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题,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号„„
教育公平,是极为重要的公平。党中央强调,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增长量的70%用于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7倍多。
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对高校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到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使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与此相应的是,自去年来,仅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已有约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约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此外,随着新的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实施,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名大学生和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
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
人民的喜忧,牵动着中南海。党中央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根据中央的要求,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将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截至2007年初,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人们忘不了:胡锦涛总书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来到艾滋病患者病房,微笑着主动伸出手,和患者亲切握手、交谈;人们忘不了:每年农历除夕,总书记总是和革命老区、困难地区的群众一起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人们同样忘不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民忧„„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第三步战略作出更具体的规划,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艰苦奋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 2 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提前实现了在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一定能够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08-12-06 11:54发表于:《新六合人家》 分类:未分类
前言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现象的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钟山学院的个别人员
2、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网上浏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为主,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3、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本此调查采用是由点到面的方法,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
正文
一、调查目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
1、衣
从统一、单调的灰、黑、蓝、绿的衣着,到如今的色彩斑斓;从过去的中山装、军装,到现在的“不拘一格”的各种样式;从过去的“的确良”是稀罕货,到现在的“来卡”、“纳米”服装材料的出现,城市俨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时装发表会。
2、食
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国营的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北京华联”、“沃而玛”这些大型的连锁超市取代。
3、住
以前“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
现在“宽敞明亮大厅堂,全家舒心喜洋洋”
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抱”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时的第一要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成活就在我们的身边。
4、行
过去出门只能靠两条腿,家庭环境很好的才有可能自行车代步。如果去稍远的路程,只能挤“臃肿不堪”的公交车。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坐小汽车出门,简直就是个“神话”。
现在,交通工具多种多样。不必说轻轨、磁悬浮列车,更不必说“地铁”,单是流通在城市各血脉中的“公交车”就让你应接不暇。出远门,火车、飞机、客车、长途车,随您挑选。
5、用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所取代,并向是人工智能化发展。
6、其他
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年轻人为消费主体。
问卷结果
第1题:总体而言,你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
A、非常成功
B、比较成功12
C、无所谓成败
D、失败
第2题:你认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方面是什么?
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教育事业
C、其他1
2第3题:你认为改革开放最有待加强的方面是什么?
A、经济体制改革1
B、文化教育事业1
C、其他
第 4 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进步最明显的地方在哪里?
A、人民生活水平1
B、民主程度
C、社会治安
D、其他
1第5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下一步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哪一方面?
A、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B、大力推进改革,加速民主进程1
C、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民文化素质1
D、其他
第6题:您认为改革开放30年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
A.社会贫富加剧,发展不协调,1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1
C.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
D.外来经济冲击过大
第7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变化改变着你吗?影响着你吗?
A.改变很大1
B.改变较大1
C.没有改变
说明:调查样本是2人
作者感言:
中国的改变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是中国的经济、科技、思想、军事等个个方面都发生着变化。作为我的居住地南京鼓楼区。现在在建设江苏第一高楼世界第七高楼紫峰大厦,就在我家窗户前耸立。只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我们正在享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