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发展路径的成功在于体现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人们在重重迷雾困厄之中顿见一片社会主义“好山色”,即终于见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图景。这是中国发展的经验,同时也启示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何谓“经济全球化”?就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最本质、最一般的含义,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特别是9o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邓小平坚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一向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采取一种排斥和拒绝的态度,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国只有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积极扩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历史趋势的角度看,如果说开放的过程是全球化,那么改革的过程就是多元化。邓小平同志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破除各种束缚生产力的障碍,首先就是要通过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不同于以往那种以推翻某种社会制度或某个政权为目的的革命。但改革是要通过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其深刻程度和深远影响,又相当于一次革命。
事实证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崛起的关键。这一成功,可以归结为以努力推动国内体制的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拉动国内改革。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意义上看,开放为要素的流入打通了道路,而改革既释放了国内长期闲置的低级和低流动性生产要素,又为高级和高流动性要素的流入形成了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进而增强了开放对要素流入的吸引力。因此,改革与开放平行推进这种“双轮驱动”构成了中国在全球化中崛起。
二、在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开放的内涵要深化
以改革而论,应立足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中国在这3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基本原因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解开了命令经济中行政命令的束缚,扩大了居民择业和创业的自由权利,使得原来被压抑的潜能得以发挥出来。不过,这种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政府主导,或者说重商主义的特点。在市场制度发展起来以后,就必须对这类过渡性的制度作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否则就会带来种种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在中国,许多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重商主义那样的以国家强力干预,追求国家财富积累的经济,或者像战后日本那样实行“新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政策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采用苏联式体制的东方国家,人们往往对国家行政权力怀有敬畏崇拜的感情,而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则把它当成可以用以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寻租取利的“通灵宝玉”,不肯轻易放弃。于是,当改革进到中途,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继续朝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阻止进一步市场化。这种阻力使一些重要的改革遇到了障碍,有些改革放慢了步伐。在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比如国企改革,“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对于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化改制做出决定以后,国有经济的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到了最大的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似乎就停顿不前了。有些地方更以“国有企业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等等为借口,搞“国进民退”的“二次国有化”或者“再国有化”。这种行政垄断的做法是跟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以及十六大指出的方向正相反对的。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的显著成果。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会在中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有些方面甚至还更为突出。一是继续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的目标与经济规模已很庞大,人口、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瓶颈等制约趋紧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同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以及区域、阶层之间分化加大之间的矛盾;三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与人民群众政治表达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与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滋长之间的矛盾;五是在西强东弱长期存在,必须与资本主义共处并存、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自己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之间的矛盾;六是中国实力的稳步增强和其他大国力图维护有利于它们的世界格局之间的矛盾;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之间的矛盾,等等。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任务还很重,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建立起来,但还不完善,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无论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要求深化改革开放。目前,改革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除干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四、从身边生活变化看科学发展观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究竟什么才是“科学发展观”呢?今天单位组织学习,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党来说,“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是生命之源,生活的变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水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这里就以水为例吧。儿时的记忆里,爷爷起床后,就挑起扁担去村头的井旁担水,遇到农活忙的时候,就改到晚上。吱吱呀呀的扁担声里,爷爷的脸上添了皱纹,头上生出了白发,背也变得微驼,那条扁担陪伴爷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去年,爷爷的扁担退役了,院里的自来水龙头哗哗响着,爷爷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容,传了好几代的扁担,见证了祖辈辛苦劳作的扁担,立在角落里布满了灰尘。爷爷乐滋滋的跟我说:丫头,这个物件就传给你了。以后不是用来用,而是用来给你的孩子讲讲咱们的生活是如何改变的。
以前总以为科学发展观很远,很宏观,很政策化,没想到科学发展观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中,这一点点的变化正是体现了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是那个宏大的科学发展观!
五、从社区变化看我们的生活
今夜的风越吹越凉爽,越吹越让人舒服,中午还酷热难耐,现在却凉爽袭人,变化得真快!可是,这一点也比不上社区生活变化的快。
比如说建筑吧!以前的房子是又破又矮,而且电话没有,电脑没有,电冰箱没有,电视机没有„„但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发达了,电话、电冰箱、电视机等都有了,房子也变得又高又漂亮了,而且城市变得干净美丽了,高楼大厦亭亭玉立,看上去仿佛是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站得笔直。
再说说生活吧!社区里人们的家庭条件好了,人们穿得好了,夏天穿着美丽的中裤,漂亮的裙子,冬天穿着时髦的棉袄,春秋穿着好看的衬衫,以前,只能穿些破衣服,人们现在吃得也好了,每天吃鱼吃肉,早上一杯牛奶,一两只鸡蛋,还要几片面包,休息时,有水果,什么苹果、梨、西瓜„„真是应有尽有。可是,最让人感到快乐的还不止这些呢!我们的社区还划出了许多的绿化带,地表披上了地毯般的青青草坪,还稀稀落落地植着月季、桂花,每到金秋时节,总有阵阵清香飘散开来,吸引我们去嬉戏,也放慢了不少行人的步伐.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可是,我还有一点小小的愿望:像我们住在高楼里,只想着我明天穿什么,要什么,不知道农民伯伯辛不辛苦,累不累,农民伯伯吃的是什么,我希望祖国更加的繁荣昌盛,出现更多像我们这样的社区,让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姓名:涂 洁
学号:2011202110152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2011级计算机应用4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内容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在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简单论述了1978年以后的30多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1978,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综合国力,存在问题
30年弹指一挥,30年沧海桑田。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实现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不仅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面貌,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而且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进步,并成为一个在解决诸多全球问题时不可被忽略的且在当今世界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一、从身边的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概括。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长期以来,我们的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童年开始在安徽西北部的农村。
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我们家里都是通过煤油灯或是蜡烛来照明,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自行车是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农村温饱问题已经不再问题了,家家户户每年上交完公粮后都能剩下一年的粮食。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欠发展。麦收季节时,每家每户所有能拿镰刀的人全员出动,争分夺秒的抢收成熟的小麦,生怕天有不如人愿;春季耕种时,有牛的人家靠牛耕地,没
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是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 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追求片面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改革不全面。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迁徙自由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却得到了限制。诚然,实行户籍制度是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除了户籍制度,难道没有更好管理方式吗?就像是计划生育一样,日本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密度也远大于我国,日本的发展也很成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在民主化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户籍制度急需改革。
三十年的激荡改革,成绩斐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生意社.中国“十一五”经济总量超德日,综合国力大提升.中国电力网.2011-3-2 [2]记者集体采写.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东方网-文汇报.2008-12-20 [3]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山东师范大学学士论文.2009-6-6 [4]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5]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2008/10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一、关于改革开放对我家乡变化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时间:2012年4月30日———5月1日
调查地点:家中,村街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调查方法:1.上网查询信息
2.村民走访
3.询问村干部
调查人:李某某
三、1.前言: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文化生活也极大丰富,政治觉悟也得到提高。为了解家乡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利用假期时间我做了一次关于家乡变化的报告。
2.调查结果:
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子,少有平方,没有楼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秸秆,枯枝落叶,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动车是必备品,燃料也更加清洁,主要使用煤气,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穿的衣服千篇一律,很单一,只为穿衣而穿衣,而现在穿的是时尚,款式多种多样,想找到街道上穿一样衣服都很难;那时人们吃的是解决温饱的口粮,仅是能填饱肚子,人们收割时都是人力居多,打粮食要许多时间,现在多用收割机,一天就能够收收割好,省去了很多人力,吃的是享受,饭菜种类多式多样,温饱已不是人们的主要问题。
以前出行都是步行、老式凤凰牌自行车,现在一般是摩托车或有的是轿车。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我们村那是许多人都没有上过学,上学的许多很早就下来了干农活。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即使是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
以前村委会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现在村民能自己参与决定自己切实利益的事,经常由村民讨论决定。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村,九年义务教育还有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是大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外公外婆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补贴。
.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记得小时候家乡许多河流清澈透明,一到夏天许多人到河里游泳,而现在河水变脏,浑浊,到处飘着药瓶和长满水草,近年我们村得癌症的人数上升很快,这些不良方面让我感到忧虑。
2.结果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粮食生产连年增收,而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粮食的生产正在越来越科技化,高产化;
大力发展林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林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林业成效显著,我的家乡许多地方因为银杏树的种植而走上了致富路;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村欠缺,没能抓住这一次良好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步伐也开始起步,并不断前进,其成绩巨大,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其特色可以从几方面体现:
一、在政府主动强力推动下进行,取消了过去的生产队组织,并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村委会的建立、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委会,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正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和体现。
二、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村级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民自治的实行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然而在现实的村民自治中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定位、作用发挥也面临着重新考量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自治,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者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并接受领导者的领导。
4家乡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1978年-1988年 从单一的渠道与制度化,集体化向多重的渠道与并列化,两元化转变,从被动化到主动化转变
二、1989年-1998年 精神文明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绝对要求,农村的文化传播从80年代的主动化进入了90年代的选择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系。
三、1999年-2008年 多维视线下的文化接受和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终于走出农村,面向社会和世界。
3、合理化建议 1.在改革中家乡取的了丰硕成果,经济长足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要继续坚持下去,吸取经验教训,深化改革
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要求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的伟大决策。
总之,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四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一、政治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则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利益结构作为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特别是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之间的中介,对政治结构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些影响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第一,对政治权威结构的影响。第二,对意识形态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第三,利益集团的产生及其对政治结构的作用。第四,民主进程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结构的影响。第五,政治决策机制的变化对政治结构的影响。第六,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影响。第七,对政治控制的影响。
二、经济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经过30年的大发展,我国人均GDP成倍增加,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使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4.1%。
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元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对外经济逐步实现大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空前提高的30年。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占
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
同时,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79年至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3年到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176亿美元和187亿美元。
三、文化与生活
1、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城镇居民衣着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人们的衣着已经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进入新世纪,衣着越来越大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奶奶也把婚纱穿。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抹补拍婚纱照。
2、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发生了由量到质的飞跃,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现在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人们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温饱,而是饮食的质量,文化。
3、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现在的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自实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特别是“安居工程”以来,使许多想买房而又无力买房的居民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中国房地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在使用面积增加的同时,住房设施也明显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
4、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交通方式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交通消费支出很少。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中国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火车提速、民航开辟新航线、高速公路延伸、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私家小汽车大量增加,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坐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5、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家中有了电影院。目前,等离子高清晰度纯平彩电、空调、家用电脑、摄像机、钢琴、健身器材等新一轮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不仅各种高科技产品已进入普通城镇居民家庭,就连互联网也迅速进入普通家庭
6、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娱乐活动十分单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娱乐方式种类越来越多,逛书店、泡茶馆、看电影、看比赛、听演唱会、出国旅行等等。
从以上种种方面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的正确引导下,我国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推动整个民族的全面发展。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发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梧州的生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梧州人民生活状况改变调查
胡锦涛主席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得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对于梧州市来说,也确实如此。20世纪80年代,我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经历和获悉了我市改革开放的某些重大事情,杂忆如下:
划时代的文献
1988年4月2日,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由于梧州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这一天,我市接到了国务院决定扩大广西梧州市及所辖的苍梧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随后不久,自治区人民政府又相应地制订了八条有关梧州的优惠政策(如进口汽车等优惠)。喜讯传来,全市上下群情振奋,欢欣鼓舞。
这是梧州市和苍梧县的历史转折,是改革开放前进道路上新的里程碑,是市县改革开放迈进新阶段的历史座标。中央这份重要文件,以及自治区的“八条政策”,对于梧州市县来说,无疑是划时代的文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梧州,将掀开新的光辉一页:这份文献,将永远载入梧州史册而熠熠生辉!为此,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及有关座谈会,认真学习和研究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文件精神,统一认识,制订具体配套措施,务求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乘着扩大开放的东风,打好梧州经济发展的翻身仗。扩大开放旗鼓在前。《梧州日报》刊发了系列社论和相关的专题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梧州的区位优势和开放政策;《广西日报》以整版篇幅宣传梧州。香港一些报刊上也大篇幅地宣传梧州。
我与市政府办主任宁国忠和政府办几位科长,以及深圳《引进》杂志编辑江汇先生等,在政府办成立了编辑小组,编印出版了《引进(梧州专辑)》:图文并茂,吸引眼球:正副市长的文章中英文对照,市委书记彭伟宗挥毫赋诗赞美梧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及市政府有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均有个人彩照及文章刊此专辑。这是一本向国内外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梧州及其开放政策的高档次刊物,是全市第一本16开铜版纸彩印,集中高质量宣传梧州的专刊,效果良好。
中央领导视察梧州
梧州的开放不断取得新成绩,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几位中央领导先后亲临梧州视察,并对我市的工作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梧州可以发展成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和进出口港口”。1987年2月中旬,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到梧视察,盛赞梧州很美丽。并赞梧州离港澳这么近(船航8小时),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的确不错,梧州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是美好的。她热情鼓励市党政领导要加倍努力,梧州可以发展成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和进出口港口,多生产出口产品,为国家多创外汇。
“梧州要加速港口建设”。1988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莅临梧州视察,他兴致勃勃地登上白云山云峰亭,观赏和赞美梧州的山光水色。他深入梧州市的龙山酒厂、皮革制品厂、丝绸厂和梧州(地区)松脂厂以及口岸外贸蛇仓调研。热情鼓励企业“要重视技术和革新,舍得花钱加强技术改革。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讲究效益,多作贡献。”勉励梧州“要加速港口建设,面向世界,发展对外经贸。”
在到蛇仓的路上,田副总理说:“蛇仓”这个名称不好,改叫“蛇园”好,把蛇仓改为蛇园,你们就更好经营了。我市党政领导一致认为,这个名称改得好。自此,“梧州蛇园”更加亮丽叫响,宾客纷至沓来访问和观光,并品尝滋补健体的蛇肴和蛇胆酒。
在蛇仓,田副总理对蛇胆的药用价值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蛇胆是灵丹妙药,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我的肩膀风湿痛,用过很多药没治好;坚持服用了蛇胆就好了,作用确实是很大”。后来听说田纪云同志回到北京后,曾向另一位中央领导推介蛇胆,这位领导服后风湿痛也有良好疗效。谈兴正浓,在市领导和外贸领导请求下,田副总理欣然命笔,挥毫写下“蛇之胆,灵丹妙药”的大幅题词,书法刚道飘逸,笔走龙蛇。这既为蛇胆作了恰当的评价,也是一幅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珍品。
“提高质量,面向世界”。随后不久,我市正掀起学习和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扩大梧州开放的重要文件的热潮之际,1988年5月中旬,在莺飞草长、霞光宜人的初夏,全国政协副主席、73岁高龄的谷牧同志,在自治区政府主席韦纯束的陪同下,莅临梧州视察。谷牧副主席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长期主持经济工作和对外开放工作。谷牧副主席乘车视察了我市河东、河西市区及许多工厂,赞美我市“两岸灯火辉煌,梧州挺美丽!”
谷牧副主席重点视察了港口码头,他对梧州今后工作,作了许多指示。他说:“梧州要加强港口建设,要有内陆口岸的特点;梧州要把发挥口岸优势放在第一位,要做好口岸这篇大文章;同时,要扎实、抓紧和大胆利用外资,搞好“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能办到的事情先办,不要等“。他一再强调,要大胆地走利用外资的路子,不要靠国家投资或贷款来干,包括港口建设、修公路、建电站。
在市丝绸厂,谷牧副主席详细地察看了新引进的喷水织机及其产品。当听到该设备是国际上80年代的先进设备,国内属第一流,其产品“华达呢”质量超过波兰和台湾,接近美国水平时,谷牧副主席很高兴。并在工厂领导恳求下,谷老欣然题写了“提高质量,面向世界”八个大字,表达了对企业职工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盼和谆谆嘱咐。
八方宾客纷至沓来
当时,梧州好像“树上的喇叭——名(鸣)声在外!”四面八方嘉宾贵客纷至沓来,或了解情况,增进友谊;或洽谈业务,互利共赢:或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或希望结成友好城市,长效合作„„我经历和接待的有三件事,印象殊深。
一是深圳电视台拍摄梧州宣传片。该台台长祝希娟(电影《红色娘子军》女主角的扮演者,曾被评为最佳演员)率领强将精兵的摄制组,专程莅梧,精心拍摄梧州区位和开放的电视专题宣传片。我同政府办科长李健民和市广播电视局局长谢树颜,全程陪同,到日化厂、电筒厂等一些工厂企业拍摄。当时正值我市隆重举行龙舟节,国内外嘉宾和客商云集梧州。该片也浓墨重彩拍摄节庆和龙舟竞渡盛况。摄制组乘专船在西江中流近距离选取最佳角度拍摄群龙竞渡、龙争虎斗、劈波斩浪的场景。群龙逐浪、奋勇争先、大气磅礴的气势,不仅赏心悦目、激奋人心:而且这正折射和反映出梧州人改革开放的信心、底气、智慧,展示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披荆斩棘、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此片以新视角、新观念、新手法摄制,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作为主线报道梧州,感悟梧州人的开放、包容和奋进,令人耳目一新。市委书记彭伟宗和其他一些市领导,对此片颇为赞赏。深圳电视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特区的大平台。听说,此专题片在该台曾播放了多次,影响很大。
二是周边地区同梧州的交往和洽谈密切。如我曾接待过时任岑溪县(属梧州地区管辖)县委书记彭贵康(他后来曾先后任梧州地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常委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来访,向他详细介绍了有关梧州开放状况、自治区与市政策和配套措施,以及梧州今后开放的一些设想和展望等。并向其一行提供了有关资料,同时由政府办介绍其随行的业务人员与我市有关业务部门进一步洽谈业务。彭贵康表示今后加强市、县的合作意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畅谈甚欢。此外,广东封开县一位领导也带领经贸部门人员来梧访问和洽谈。我参加了接待工作,往后互有交往,印象颇深。后来,我陪同刘甲同志(延安时代的著名杂文家,时任人民日报副刊部主任编辑)访问封开,也得到该县政府领导的热情接待和一同游览该县的著名景区。类似如此接待周边地区友好往来的事例和活动还有不少。
三是同内江市和重庆市江北区的友好来往。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梧州知名度的提高,四川省内江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带队组团访问我市,顺便拜访老乡甘牛常务副市长,不巧甘副市长旅差在外地。市委常委、副市长倪龙生接待,并嘱我向客人介绍梧州的有关情况,经贸部门同他们洽谈了有关业务和合作事宜。
随后不久,1987年夏我市组织了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内江、成都、重庆市等地访问和学习。市委副书记的张金淼任团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李俊康任副团长,市委、市政府的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市外经委、梧州日报等领导或有关人员参加访问参观等活动。
是时重庆市出版发行《西南信息报》,该报立足重庆,面向大西南;该报筹办初期,广西区政府下发通知,各市要大力支持办好该报。我曾跟随黄汉云市长接待该报到广西和梧州市联系和采访的编记人员,并由我具体介绍梧州情况及提供有关资料。凭此关系,市赴四川党政代表团拜访了该报编辑部,得到该报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介绍情况。不久,该报编印专版宣传梧州。
通过该报关系,市党政代表团访问了重庆市江北区(该报所在地),相互介绍情况,洽谈合作事宜。据双方交换意见,代表团梁赐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当即草拟了有关两地友好合作的意见书(初稿),江北区领导很满意,立马签字同意。我们回梧后不久,江北区派员来我市,进一步洽谈两地结为友好区市问题;并拟有草稿。有一天星期日,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一位负责同志,约我回办公室,大家共同研究、斟酌和补充修改该稿。应当说,这也是一个良机。然而,机遇擦肩而过。听说,我市个别领导认为,江北只是一个区,梧州是个地级市,不应“降格以求”,此事就不了了之。其实,当时重庆市是四川省的计划单列市(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单独列报中央)。而且,该区无论从规模、实力、技术和工业基础来看,比之我市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名义上为“区”而已。
从宏观经济发展格局来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露端倪,合作,尤其是区域性经济合作,已是全国性及至世界性的主题。如今,回眸想想,当年倘若两地结为友好区市,在区域性经济合作中或许能探索和实践出跨省区合作,扩大开放,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路子。这本是互利共赢的好事,然而由于观念和思想不解放等问题,机遇失之交臂。回想起来,不免感觉遗憾。十月三十一日,第五届梧州国际宝石节开幕,泰国、菲律宾、印度、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中东地区以及中国内地、香港等海内外一千多名客商汇聚梧州。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九八二年,广西梧州市由外商创办了第一家宝石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梧州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宝石之都”,宝石企业不断增多,产业不断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了从切磨加工颗粒产品为主到产、销、学、研“一条龙”规模化。宝石业的发展推动梧州进一步开放。为促进宝石业的发展,从二00四年起,梧州开始举办国际宝石节,几年来吸引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香港、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加。目前,梧州人工宝石的切割、研磨、宝石机械制造、镶嵌和营销的从业人员已达十二万人,主要宝玉石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二十五亿元人民币。其中立方氧化锆,合成红、蓝刚玉,尖晶石的年产量达三千六百吨,约一百二十亿粒,市场份额约占中国全国产量的八成、世界产量的七成。梧州已成为中国人工宝石交易、配送、质监、培训及研发中心。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已成为该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梧州被誉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中共梧州市委书记余远辉在宝石节开幕式上说,宝石节已成为梧州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区域性枢纽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梧州将利用这个平台,重振百年商埠的辉煌。
为了抓住我国实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粤港澳台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梧州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以及关于桂东经济区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定位,梧州市先后建立了现代农业实验区和外向型工业园区,并以这两个园区作为梧州市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梧州市现代农业实验区包括43个乡镇,覆盖174万人,拥有92.4万亩耕地。实验区在引进新物种及核心基地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目前已吸引一大批外商前来投资。
外向型工业园区已于2002年初正式动工兴建。其发展目标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动作,培育产业链式的工业集团,塑造国际型的绿色工业形象。工业园区远景规划总面积为60平方公里,“十五”期间建成6平方公里。在工业园区投资办企业,既可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又可享受西部开发优惠政策,还可享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的政策。
近年来,梧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时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梧州,这个广西的东大门,正迎来加快发展,乘势前进的大好机遇。尤其是总投资达到200亿的河东防洪堤、长洲水利枢纽、洛湛铁路桂东段、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骑楼城”等“五大工程”对梧州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十五”时期是梧州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从梧州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五”时期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00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10%;“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50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注:参考欧藻楠的《改革开放初期梧州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