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

时间:2019-05-14 14:0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

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改革开放前中国公民的政治心理呈现政治冷漠、简单盲从、权威主义盛行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政治心理呈现以下发展变化:

一是政治态度趋于积极。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属于典型的人治政治的权威结构,群众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不介入也不关心政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逐渐形成,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让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感觉到,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自己或本阶层的利益是能够得到维护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政治生活,主要表现在: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各项改革、政治责任感增强、爱国意识浓厚等方面。

二是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传统社会的人们不是默默屈从就是起义造反,政治心态呈现出两极摆动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大民主”、“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非理性政治活动又造就了一种“激进”、“狂野”的政治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摆脱“文革”中那种浪漫与激进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逐渐从狂野向理性迈进。当前,人民群众已经学会更多地用理性的思考来分析看待现代生活、权衡中西方文明、观察社会的转型、迎接面对的困难。

三是政治价值观念趋于现代。主要表现在的人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自由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等现代政治观念的逐渐形成。随着作为法制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平等、自由、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与社会主义民主相适应,人们的法制观也得以增强,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由找“长官”转向找“法官”,由找“市长”转向找“市场”。随着人们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法治政治的权威结构肯定会早日实现。

四是政治参与意识趋于自主。在传统政治文化条件下,由于缺乏政治参与的利益动机,人们长期处在“响应政府号召”的被动状态中。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个体自主意识开始复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自主。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人们的政治参与表现为较大的不均衡性,各阶层政治参与的要求、参与的动机、参与的形式各不相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1978~1995年)

【摘要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权力分放和社会利益转让的基本形式及特征进行剖析,进一步论述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剧变及民众社会心理发生嬗变的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的驱动阶段、社会心理的失衡阶段和社会心理的调适阶段,并根据对改革开放的实际运作方式及特点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改革开放时期民众社会心理及行为表现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更多地是与社会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形态及社会的实际运行操作的体制结构形态方面的变化相联系的,受这些方面的变化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才由心理行为的嬗变转化为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意识的转变。

【正文】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迄今已经历了17个年头,其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和改观。从社会的层面来看,这种改变表现为社会的构成、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整体转型,由传统的以上下隶属的层级关系为主干的一元集权伦理型社会转变为以相互依赖的契约关系为主干的多元分权法理型社会。与此相应,社会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都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和深刻的转型而转变,新的观念、心态和行为方式不断更新替代着人们久已习之为常的传统的观念和心态及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剧变时期,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这种变化从现象上来看,更多地与社会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形态及实际运行和操作的体制结构形态的变化相联系,更多地受这些方面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以形象直观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反映和再现了社会的这种剧变,进一步才影响到由观念意识、精神风气所构成的社会的思想文化形态。

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实际进程进行分析,并据此深入探讨中国民众社会心理在这一社会剧变和转型时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一

改革开放十七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经历了明显的几次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和变化[1],伴随和反映这种波动变化的社会变更不仅包括国家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新的方针政策的出台,还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纷争、社会矛盾的对立冲突以及种种社会问题的凸现。对此,经济学家、从事社会研究的历史学家以及从事政策研究的政府官员各着眼于不同的问题和现象,根据不同的尺度和标准将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划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和时期[2]。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改革开放时期这种社会变更的反映和体现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构成、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变化,而所有这些变化又集中地表现为国家权力和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转让。权力的分放和利益的转让是促使和导致社会巨变的深层内在的核心动因,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也始终是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地尝试摸索逐步向前推进的,从最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后来在城市企业中推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及至股份制和产权改革;从最初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开农贸市场到给城市职工干部一次又一次提薪补贴发放奖金;从缴利提成到利改税及至实行分税制;从计划经济为主的单轨制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的双轨制及至现今“分权式的混合经济”[3],等等。在所有这些社会变革过程中,权力的分割下放和利益的转移出让始终是事情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周期性变化及相应的新政策和新措施的出台实施,都伴随明显的利益的再度转让和权力的重新分放。正是这种权力的分放和利益的转让直接导致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新的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的出现、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准则的确立以及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产生,由此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会民众的观念、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民众所普遍关心注意并对之作出强烈凸显行为反应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如社会分配不公、权钱交换的腐败、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无不与权力和利益有着直接的和密切的联系。二

在改革开放的十七年中,国家权力的分放和社会利益的转让大体上经历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变更,即从以单纯生产经营权的逐步分放发展到生产经营权和国家行政管理权相结合的双重分放,再进一步转变为生产经营管理权的逐步全面放开和国家行政管理权的重新分割适度回收。利益的转让则经历了从最初直接运用国家行政手段实施让利和平均分配,逐步转变为集体个人凭借自身所拥有的国家权力捷径获利和差序分配,再进一步发展到利益转让的制度制约、政策指导和逐步的公平分配。

在1978~1984年这段时期内,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于针对旧体制权力过集中的严重缺陷,实施放权搞活,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此时期内国家权力分放和社会利益转让的主要特征即是单纯生产经营权逐步有序地下放和运用行政手段及措施向社会民众转让利益。在农村中所实行的包工到组包产到户及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是此时期内国家权力分放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开农贸市场,给城市职工干部提薪补贴发奖金,则是此时期利益转让的主要表现。生产经营权的下放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活和启动了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4],然而基于平均分配构想的普遍范围的让利则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锐减,进而影响到经济建设的投入和增长[5]。但是人民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获益,尝到了改革旧体制的甜头。在七十年代尚为人们生活消费普遍需求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纽机)在改革到来的最初几个年头(1983~1985)就迅速地被彩电、冰箱、洗衣机所组成的新三件所淘汰。改革初期的这种分权让利使社会民众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重新激起人们心中长期以来被压抑和排斥的对富足充裕物质生活的憧憬,增强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使经受了十年文革浩劫磨难变得涣散疲困的社会各阶层民众重新振作和聚集在一起。这一时期作为十七年改革开放的初始启动阶段,其社会效果就在于团结聚集全体社会成员支持拥护并参与投身到改革之中,因而可以称之为社会聚合时期。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社会民众心理的嬗变突出地表现为心绪情感的舒朗渲畅、欲望渴求的萌动驱涨,人生态度的乐观奋发,以及社会观念和行为的活跃宽放,近乎于一种人们盼望已久的新世纪到来之时所表现出的获得新生般的“世纪初心态”。扬眉吐气,开朗乐观,意气风发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精神面貌的明显特征。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颁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时开始,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改革开放逐步进入了全面推开和深入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国家权力分放和社会利益转让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伴随市场调节观念的产生、市场机制的发育和面临着全面开放,单纯生产经营权的下放已难以满足日趋明朗的计划和市场双轨体制并存的形势需要,仅仅拥有生产经营权既难以保证计划的执行,更难以较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人们对改革初始时期着手政策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改革策略也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地方、部门、集团的利益驱动日益强烈,所有这些导致了对下放国家行政管理权力的强烈呼声和迫切需求。其结果即是伴随生产经营权分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家行政管理权力也开始逐步被分割成为地方、部门、系统、单位所拥有的权力,国家的计划经济开始转变为地方区域的计划经济,在改革初期被分解为二区别对待的国家权力的行政、经济的双重职能,此时又在新的起点上重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权力涉足经济、权力进入市场开通了前进的道路。与此相应的则是利益获取的权力捷径和“红色通道”的形成与利益分配的权力差序和条块差序格局的形成。权力分放和利益转让的这种新格局使地方、部门的集团利益急剧膨胀,而社会民众所得到的则是相对剥夺,从而引发了尖锐的社会分化。这种社会分化既表现为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标志的国家权力的弱化和地方化,表现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鞭长莫及、疲软乏力和市场微观调节的失范和失度,同时也表现为社会各集团、阶层和普通民众在资源占有、利益分享上的两极分化的趋向,社会民众收入分配差距以及不同地方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大幅拉开急剧扩大[6]。制定规则和参加游戏的合二为一所导致的无规则竞争以及权钱交换的腐败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瓦解了改革开放在社会民众中间所产生的凝聚力,动摇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稚幼质朴的认识和期望,激化了人们极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这一时期从1985年起至1989年发生全国大范围内的社会震荡时止,可以称之为社会分化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民众的心理嬗变突出地表现为社会心理的失衡。少数人的先富暴富和伴随全面开放而起的进口消费之风使人们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欲望急度膨胀,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造成的两极分化以及失去规范的社会竞争和失去制约的权钱交换又使得人们致富的期望和梦想化作水中泡影空中楼阁,社会的日益分化更进一步打乱了社会民众原有的身份、地位、权力、声望的判断尺度和价值内涵,“老大靠了边,老二分了田,不三不四赚大钱。”社会民众心理上的失衡由此产生,并进而导致行为、心态和观念上的极端倾向。失去理智的超前消费,疯狂的股市热潮,全民下海经商,人才劳工跨地区打工淘金,追求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行为活动漫溢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盲目冲动的攀比心态、比上不平比下不甘的怨愤心态、投机博彩的淘金捞世心态等应时而生,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观念空前盛行。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转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从八十年代以政策改革为导向的阶段转变为以体制改革为导向的阶段,诸如财政、税收、金融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国有资产管理等宏观层面的改革排上了议事日程,同时,劳动用工、人事管理、社会保障、住房制度等社会层面的改革也开始逐步展开。由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行为的失范无序导致了社会的急剧分化并引发了较大范围内的社会震荡,所以在九十年代初期改革的基本思想以整顿治理为主线,信贷、投资、物价、流通等方面成为整顿治理的主要对象。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目标,使改革的理论指导有了新的突破,但由于经济社会双重二元体制的长期并存,彼此间的利益唇齿相依,彼此间的关系犬牙交错,因而在实践中体制的改革和转型仍困阻重重,步履艰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新体制与旧体制的磨合,旧体制对新体制的顺应,最终才能走向合二为一,实现体制的全面整合和转型。在这一时期,伴随经济秩序的整顿和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深入,国家权力的分放逐渐转变为依权力的垂直隶属关系重新进行分割组合,宏观决策控制权力适度上收,微观管理调节权力随市场的发展完善逐步规范化和有序化,以扭转前一阶段权力分放的块状分割所导致的权力失控和无序化,例如取消财政税收的包干制而改为分税制。同时,通过加大社会层面体制改革的力度来强化国家、政府对社会利益分配的指导和制约,实施有倾斜的利益转让,以建立公平分配的新秩序。在这种发展形势下,社会整体逐渐显露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金组合,到社会的管理运作;从社会事业的发展到人们的就业谋职和个人收入所得的增加,多元化成为谋求发展的首选之路和标志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时期,社会民众的心理嬗变则主要表现为心理的自我调整和行为的积极适应。面对着个人无法逆转的社会发展和难以把握预料的社会剧变,社会民众所能够作出的唯一选择即是心理的自我调整和行为的积极适应,这是一种近乎顺时应势式的理性抉择。认知的重新定向和观念的多元组合成为获取心理调整的重要条件,对环境刺激的积极回应和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顺应成为实现行为适应的主要方式。在这种心理定势和行为倾向的支配之下,讲求功利的实惠心态,标榜“潇洒走一回”的即时享受心态,强调机会把握的赶车心态以及标新立异赶潮流的弄潮玩世心态应时而生,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认命信天的世界观组成为一股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社会的观念意识和生存形态的世俗化日趋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多元化时期社会自身整合的不断加强,社会民众对社会变革的承受能力和辨别能力日渐加强,浮躁不宁的心态渐为稳定求实的心态所替代,追求物质财富的强烈欲望转化为对现实人生不同道路和生存方式的个人偏好和自主愿望,对分配不公及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情绪激愤逐渐转化为认知的理性分析和行为的自律自择,社会观念意识的主流化和个体化趋向开始形成。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社会日趋多元化的时期,社会民众的社会心理日渐成熟和稳健。综上所述,与改革开放十七年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三个时期相对应,社会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社会心理的驱动阶段、社会心理的失衡阶段和社会心理的调适阶段。预计伴随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整合的逐渐加强和提高,社会民众的社会心理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调适之后会逐渐地获得平衡协调。三

起始于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一场深刻全新的社会变革运动。这一运动本身实际变化发展的不同进程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整体的变革和更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嬗变,同时,这一运动本身不断向前推进和展开的实际运作方式及相应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嬗变,从而使得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表现出鲜明的、与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革密切相联的时代特征。十七年来的改革开放走的是一条以经济改革为先、为主,通过经济改革的先行和不断深化来促进和推动全面的社会改革的独特道路。经济改革的首要目标就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藉此来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搞活生产经营活动,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调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谋取最广泛的社会支持。放权让利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易见效的手段措施,其作用就在于宽松对个人团体、地方部门获取利益需求的约束并使之合法化以及重新调整利益分配的格局。因此,十七年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突显的利益驱动的特点,个人欲求愿望的满足和地方、集体、部门利益的实现成为促使改革起步并不断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这种实际运作的方式和导向不仅影响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民众心理和行为的嬗变确立下基本的环境前提和社会氛围,决定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民众心理嬗变的主要动因不是源自于理性层面的观念意识的转变更新,而是直接产生于感性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和经济利益的获得,从而使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表现出明显的讲实惠、求功利的利益取向特征,即根据社会变革对个人需求满足和切身既得利益的影响和关系来调整变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物质利益取向的需要和动机既制约着人们的态度和观念的转变,也决定着人们外显的情绪表露和行为表现。所以,在十七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中,中国民众心理状态的波动起伏和行为表现的变更转化始终是围绕着利益需求这一中心而展开的,利益需求成为标志反映人们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寒暑表”,成为影响和制约人们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内在深层驱力。十七年来不同时期内所进行的众多的社情民意调查的结果也都具体和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民众心理嬗变的这一基本事实[7]。

十七年的改革开放还表现出以尝试摸索性的不断实践作为改革开放的探路石,根据“排除法”的逻辑和“效果律”的原则来寻找正确的、行之有效可行的改革举措和发展道路的特点,而不是根据依赖理论的先行探讨和发展进一步来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的进行。与此相应,在十七年的改革历程中,政策层面的微观变革就先于体制层面的宏观改革,从政策层面的改革入手逐步实现向体制层面改革的过渡,以微观局部的变革发展来启动激迫宏观全局的调整变革,就成为谋求短期内改革实效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政策的变更、调整和导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明显地大于体制的制约调控作用。改革开放时期的这种实际运作的方式在作用于社会群体、组织和集团并转化为每一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时,就促成了个体行为的计策性和试误性的实用特征,先行而后知,不知仍可笃行,只求行之有效,行为的转变先于、快于观念的转变,外显的行为及其结果成为指导内在认知观念的主要依据,他人行为的示范则成为自身行为调适的重要判断尺度。因此,在十七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中,中国民众社会心理嬗变的实际过程基本上就表现为由外向内的逐步转变,外现行为表现和活动的转变先于、快于、大于内在认知观念的转变,并成为引导内在认知观念转变的主要依据。

与上述改革开放的实际运作方式紧密相联的另一方面即是,在十七年的改革开放中,以“放与收”交替更换、兼而用之的调控策略作为解决建设发展过程中活与死、乱与治问题的基本计策手段,并依此来促使“游戏规则”水到渠成般的自发形成,实现改革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过渡,而不是制订规则在先,各司其位,各循其道,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这就使得参与改革进程中的社会民众心理行为的嬗变表现出极大的机会性和适应性的应变特征,短期利益和即时效果成为驱动行为的唯一目标,对时势变迁的积极顺应和对风险机遇的巧取契合成为指导行为的主要准则,从而使强调把握时运机遇的正面宣传在缺乏稳定连续的社会规范约束的环境中转化为民众的投机意识和博彩心理,失范无规则的秩序环境更进一步助长了民众行为的应变性,最终导致行为方式和活动的选择取决于对环境条件的充分利用和依赖,取决于对时运机会不遗余力地把握和博取,而不是取决于行为自身的既定目标以及社会和行为者自身认同奉守的行为规范准则。因此,在十七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中,社会民众的行为表现随时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演变为一阵阵“热”与“潮”的时尚潮流。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姓名:涂 洁

学号:2011202110152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2011级计算机应用4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内容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在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简单论述了1978年以后的30多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1978,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综合国力,存在问题

30年弹指一挥,30年沧海桑田。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实现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不仅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面貌,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而且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进步,并成为一个在解决诸多全球问题时不可被忽略的且在当今世界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一、从身边的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概括。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长期以来,我们的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童年开始在安徽西北部的农村。

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我们家里都是通过煤油灯或是蜡烛来照明,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自行车是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农村温饱问题已经不再问题了,家家户户每年上交完公粮后都能剩下一年的粮食。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欠发展。麦收季节时,每家每户所有能拿镰刀的人全员出动,争分夺秒的抢收成熟的小麦,生怕天有不如人愿;春季耕种时,有牛的人家靠牛耕地,没

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是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 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追求片面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改革不全面。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迁徙自由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却得到了限制。诚然,实行户籍制度是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除了户籍制度,难道没有更好管理方式吗?就像是计划生育一样,日本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密度也远大于我国,日本的发展也很成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在民主化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户籍制度急需改革。

三十年的激荡改革,成绩斐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生意社.中国“十一五”经济总量超德日,综合国力大提升.中国电力网.2011-3-2 [2]记者集体采写.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东方网-文汇报.2008-12-20 [3]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山东师范大学学士论文.2009-6-6 [4]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5]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2008/10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一、关于改革开放对我家乡变化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时间:2012年4月30日———5月1日

调查地点:家中,村街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调查方法:1.上网查询信息

2.村民走访

3.询问村干部

调查人:李某某

三、1.前言: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文化生活也极大丰富,政治觉悟也得到提高。为了解家乡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利用假期时间我做了一次关于家乡变化的报告。

2.调查结果:

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子,少有平方,没有楼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秸秆,枯枝落叶,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动车是必备品,燃料也更加清洁,主要使用煤气,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穿的衣服千篇一律,很单一,只为穿衣而穿衣,而现在穿的是时尚,款式多种多样,想找到街道上穿一样衣服都很难;那时人们吃的是解决温饱的口粮,仅是能填饱肚子,人们收割时都是人力居多,打粮食要许多时间,现在多用收割机,一天就能够收收割好,省去了很多人力,吃的是享受,饭菜种类多式多样,温饱已不是人们的主要问题。

以前出行都是步行、老式凤凰牌自行车,现在一般是摩托车或有的是轿车。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我们村那是许多人都没有上过学,上学的许多很早就下来了干农活。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即使是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

以前村委会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现在村民能自己参与决定自己切实利益的事,经常由村民讨论决定。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村,九年义务教育还有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是大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外公外婆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补贴。

.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记得小时候家乡许多河流清澈透明,一到夏天许多人到河里游泳,而现在河水变脏,浑浊,到处飘着药瓶和长满水草,近年我们村得癌症的人数上升很快,这些不良方面让我感到忧虑。

2.结果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粮食生产连年增收,而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粮食的生产正在越来越科技化,高产化;

大力发展林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林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林业成效显著,我的家乡许多地方因为银杏树的种植而走上了致富路;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村欠缺,没能抓住这一次良好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步伐也开始起步,并不断前进,其成绩巨大,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其特色可以从几方面体现:

一、在政府主动强力推动下进行,取消了过去的生产队组织,并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村委会的建立、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委会,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正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和体现。

二、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村级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民自治的实行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然而在现实的村民自治中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定位、作用发挥也面临着重新考量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自治,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者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并接受领导者的领导。

4家乡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1978年-1988年 从单一的渠道与制度化,集体化向多重的渠道与并列化,两元化转变,从被动化到主动化转变

二、1989年-1998年 精神文明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绝对要求,农村的文化传播从80年代的主动化进入了90年代的选择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系。

三、1999年-2008年 多维视线下的文化接受和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终于走出农村,面向社会和世界。

3、合理化建议 1.在改革中家乡取的了丰硕成果,经济长足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要继续坚持下去,吸取经验教训,深化改革

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要求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的伟大决策。

总之,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林州的发展变化调查

“红旗渠”故乡的辉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的发展变化调查

序 言

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林州市的发展变化,本人于2011年10月2日至5日对林州一些典型农村和主要街区进行了走访,一个个感动地故事从侧面映射出林州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认真学习改革当中的经验与成果,可以使我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断的加强。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和街区居民,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靠自己劳动致富的小商人,有一些下岗工人,还有耕作在农田的庄稼人。通过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的口述,可以大概反应出林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本次调研主要是全面深刻的了解林州的发展状况,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取得的成就与辉煌,总结改革当中所走的曲折与弯路,对于我们大学生走向社会,报效社会,都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教育素材

三、调研的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记录人们对改革发展的一些所见所感,调研范围广,主要有政府工作人员,公司职员和农民等,涉及不同的阶层人士,所以可信度比较高。

四、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林州是红旗渠的故乡,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临华北平原,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546个行政村、2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0万。林州历史悠久。夏属冀州,周属卫,秦属邯郸郡,西汉置县。因西有隆虑山,故名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因避殇帝刘隆名讳,改称林虑县。金贞佑三年(1215年)升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林县,属彰德府。民国废府,改属河北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太行区革命根据地第五专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随安阳专区划归河南省,1958年划归新乡专区,1962年复归安阳专区;1983年10月实行市带县体制后,改安阳市辖。1994年元月24日,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林州已逐步发展成为建筑之乡、旅游胜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2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亿,达到9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达到5500元。2007年是近年来我市投入最大、发展最快、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年份之一。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林州,对红旗渠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对林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林州投资环境优越。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2种。交通便利,新河、安林、合嘴三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安(阳)林(州)高速公路也已建成,京广铁路支线安林铁路直达林州腹地。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林州风景名胜众多,现已形成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经黄华神苑、洪谷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冀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景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红旗渠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物奇物,为世所称,内有天然公园“王相岩”,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严寒桃花怒绽、三伏酷暑寒水结冰等神奇的自然景观。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

五、调研体会及建议

水是关系林州人民生存,制约林州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林州人民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善了林州恶劣的生存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自然环境。这是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一个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锻炼出的大批能工巧匠,纷纷走出山门,有组织地外出搞建筑业,并迅速形成“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强大阵容。发展外出建筑业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成为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二个阶段。

建筑业的发展,让林州人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培养了人才,集聚了资金,提供了信息,他们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属工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市属工业迅猛发展,林州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三个阶段。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磨练和发展,林州从贫困的阴影中走出,迈向了辉煌的明天。但是,现阶段,林州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期,矛盾也逐渐凸显,所以现阶段的林州不能忽视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一同分享改革发展的硕果。

第五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关于家乡人们收入构成及其原因调查

暑假期间发现家乡变化很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于是调查了一下家乡人们当前收入构成的主要部分及其变化的原因。经过调查并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人们收入情况的变化的各项数据和分配情况进行比较,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家乡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大家对我家乡人们经济发展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实习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学生除了通过课堂学习掌握该课程的理论体系、重点内容及重要理论观点以外,还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社会调查实习就是培养和提高我们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但这仅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缺乏感性的认识和切身的体验。因而,需要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活动,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认识我国国情,把书本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调查时间:2012年8月1日—8月10日

三、调查地点:南凌村

四、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五、调查问题(内容):

Ⅰ.你认为自己家的收入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可以创收,那么你认为这些收入如何支配?

Ⅱ.你认为自家近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Ⅲ.你认为家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什么地方? Ⅳ.你一般把收入花在哪些地方?

Ⅴ.村里有什么娱乐设施方面的改进?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什么改变?

六、调查方法

1、走访村民2、查阅本村的调查记录 3、询问相关的村干部

七、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主要参照目前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将农民人均收入分为包括四方面内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本文在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镇南凌村5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调查抽样50户,涉及劳动力137人,被调查户耕地共621亩。

首先,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今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64元,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其中,被调查农户去年有42人务工,17人在本地从事建筑业,有25人在外地打工,实现收入39.14万元,平均每个打工劳动力赚取收入9320元,工资性收入继续成为全年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次,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3355元,全年农村居民纯收入60.72%。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3039元,其中,农业纯收入人均221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40.07%;畜牧业纯收入人均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9.57%。再次,二、三产业主要包括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小商品买卖、贩卖农产品等,是构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被调查户农民人均二、三产业纯收入达到316元,在收入构成中占到5.72%。

八、结果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以上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种植业的增长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真的动因主要体现在:

一、党的农村政策效应作用巨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二十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加强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如全面落实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建立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推动农业多种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以及对农村小康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并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二、各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

价格是调节生产和收入的重要杠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制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收入出现两个阶段性的飞跃看,无不与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有关。最为突出的是2003年由于我村的大宗产品如干鲜果品、鲜菜和2009年的各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2009年更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第一次有了生产自主权和择业自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便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市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其中,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是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从我村不同从业类型农户收入差异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收入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人均纯收入相差2034.6元,劳务输出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我村人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四、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

村级党支部在我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村民自治的实行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村党支部给我们家乡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力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九、合理化建议

首先,确立实现我村农民稳定增收的工作思路。总的工作思路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为途径,以减少农业人口为关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

其次,国家应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克服制约农民增收的外部因素。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土地流转要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健全制度,按规范的程序进行。

再次,政府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民增收。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支农资金应重点用于扶贫、农业基础建设、开发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方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突出发展中小银行,发展农村贷款担保公司。

总之,当前增加我村人们收入应从我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抓好村民教育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村民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从而拉动村民收入较快增长。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福建师范大学2015寒假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中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浏览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表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表 您好!我是XXXXXXXXXXXXXXX参加暑假社会实践的学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此,我......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5篇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刘淑丽 英语一班201405060116 导读: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的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的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的发展变化 前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门峡市日益繁荣, 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少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十一长假期间利用放假时间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做了一下调查。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1978年中国人均GDP......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2009-04-12 11:32 序 言 2008年2月至3月,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宝鸡的发展变化,本人对宝鸡的主要街区和周边的一些农村进行了走访,鲜......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变化,在暑假期间我做了......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问卷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问卷调查 1. 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5岁以下 B. 25-45岁 C. 45岁以上 3.您的学历是什么? A.小学 B. 初中 C. 高中 D.大学 4.您认为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