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法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变化
**县人民法院发展变化见证改革开放30年
斗转星移三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民法院紧跟时代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同样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县
人民法院是继1965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后于1965年7月1日正式建立,现有干警42人,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现有办公综合楼总面积2600平方米,内设纪检组、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立案庭、执行庭、审判监督庭、法警大队、行政办公室、政治处十个机构。
建院初,法院共有干警5人,房子五间,每人一间,连办公带宿舍。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院才在原有5间的基础上又接起6间,达到11间。一个堂堂的人民法院,办公室全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审判办公场所面积仅有100多平方米,人均不足10平方米,10来平米的办公室却经常拥挤着2、3名法官同时办公。审判庭就跟一间车库一样大,刑事案件的开庭一般都安排在法庭进行,但是大多数民商事案件就只得到处借办公室开庭了。临时布置的审判庭极为简陋,审判法台就是仅有的几张破书桌,没有法椅,法官们就找来几把破椅子充当,当事人和审判人员围坐在一起,无法容纳旁听群众,此间来立案、执行、咨询的人声、走动声不绝于耳,开庭不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审判,而更像是处在闹市中,庭审的严肃性无从谈起,就连羁押室也只能在法警队的办公室兼用。
冬天取暖靠火炉,夏天一下雨更是满院子的泥泞。一台铅字打字机和一台手动滚筒式复印机承担了全院法律文书和行政文书的制作,书记员记录、审判员制作都是靠纸和笔,写错一个地方都把重新写一遍,审判效率很低。一辆北京 212 吉普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由于车辆不够用,干警外出调查和取证经常是骑自行车前往,最远单程达 40 余里,干警往返一次得两天的时间。没有一个全国正规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干警,法律书籍基本没有,法律知识十分匮乏,干警办案多数凭的是政策的号召,人们的感觉和道德舆论的认同度,办案方式和方法也显得简单粗暴。法院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审判工作的开展,全院干警 11 人,全年审结案件不到 50 件。
伴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法院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尤其近几年来,人民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装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年来,**法院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完成办公楼、家属楼、伙房、车库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配备警用车辆13辆,添置微机 50台,各种办公设备240件,全院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96年,**法院在上级法院、县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多渠道筹集资金,终于建成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四层独立的审判办公综合楼,建成干警宿舍和车库12间,实现了办公区、审判区和生活区的分立,使干警们告别了拥挤、阴暗、土木结构的办公室和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满是泥泞的工作环境.法庭从简陋的小桌方凳变成了宽敞庄严的法台法椅,书记员从耳听笔记到电脑速录,案卷也被电脑归档,档案借、调、还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庄严的法袍替代了过去的肩章、大盖帽,体现了中国的法治逐渐和世界接轨。
**法院牢固树立“科技强警”意识,加快了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建设的步伐。到目前为止,该院共投入资金40万元,完成了信息网络建设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县人民法院互联网站已正式开通上网,该院内部的局域网也已正式建成,基本结束了庭审记录、法律文书制作的手书模式,实现了案件流程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车辆管理、财务管理的智能化;办公现代化的建设,为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推动全院迈上新台阶的直接动力。
基础建设的发展 为法院整体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更好地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提高审判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县法院党组一班人,带领全院干警团结拼搏,为**县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院连续七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实绩突出单位,并先后被评为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政治思想先进单位、普法先进单位。1998年执行工作被省高院记集体二等功,2006年被省高院评为优秀人民法院,记集体二等功,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档案工作优秀单位和先进单位。荣誉室里的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记载着法院干警为民的热情和生命的奉献,更记记载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制建设的光辉历程。
**法院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面对庄严的国旗,**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深知:国旗在上,一言一行,决不玷污正义的天平,法律在上,一思一念,决不触犯法律的尊严,人民在上,一生一世,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历史和现实寄予厚望的法律、法院、法官之魂。
第二篇: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发展变化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
这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很不平凡的40年。中国的发展在短短40年内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历史性巨变又是多么不易。
4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严峻的困境中。那时候,“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刚刚结束,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不仅成堆,而且如山,人们的思想一时相当混乱。该怎么办?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严肃而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自信、有智慧、有能力,从容应对,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前进,走出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这就是:果断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划时代决策,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端正思想路线着手
实行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改革,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应该从哪里着手?俗话说:牵牛要抓住牛鼻子。中共中央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下决心抓住端正思想路线这个“牛鼻子”,作为打开改革和发展新局面的突破口。
为什么把端正思想路线作为突破口?因为人的行动都是以思想为指导的。如果仍习惯地受着过时的乃至错误的思想束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甚至把新事物当作异端,那就谈不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如果让各种错误思想自由泛滥、得不到遏制,或者让各种不同意见长时间争论不休、议而不决,那就会陷入“空谈误国”,不可能万众一心地“实干兴邦”,也就谈不上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甚至会误入歧途。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教训有过不少。环视宇内,类似的事也不少见。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时就指出:“‘两个凡是’不行。”“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全国范围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由于它同“两个凡是”相对立,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这场讨论万众瞩目。这场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准备。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际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
“解放思想”,当然绝不是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它同“实事求是”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因为错误的思想,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还有陈旧过时的思想,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只有从那些不符合实际的错误或陈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思想认识回到实际上来,做到实事求是,也才敢于从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研究新情况,大胆地开创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次讲话中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从而吹响了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前进号角。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带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处热气腾腾,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但如果亿万民众没有形成这样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局面,如果不能把蕴藏在人民之中的无穷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就无法想象中国能在以后40年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高举旗帜和深化改革
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新路后,应该举着怎样的旗帜前进?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总回答。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面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大旗就这样高高地举起来了。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含义十分明确:第一,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其他什么社会。后来,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第二,中国的事情一定要按照中国的实际国情来办。别国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无论是苏联的还是西方国家的,只要是有益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都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但决不能照抄照搬。中国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认识也有个发展过程,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不断进行合乎实际的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使思想认识保持发展活力而不僵化,使指导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措施保持科学性和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十分鲜明的旗帜,它不是任何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高举这面旗帜,就使中国人民在前进中有了共同的明确方向,有了共同的判断是非的明确标准。
实现这个目标,自然不可能一步就达到。中国共产党不是只限于应对面前的种种具体问题,而是以战略眼光和宏伟气魄,高瞻远瞩地立足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全国人民随时都清楚中国是在怎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正处在怎样的历史方位,明天会迎来怎样的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强烈信心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因为大家在实际生活中看到中国发展的大局势确实如中国共产党所指出的那样一步步向前发展。而这种亿万人的强烈自信反过来又化为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迅猛发展。
为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能够在不长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从改革一开始就把改革的对象、目的和意义说得很清楚。他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这段话很重要,也很明确。也就是说,要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刻变革,从而为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实现繁荣和社会继续进步开辟广阔道路。
进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能到实践中去探索,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及时改正,做得不够的就加以补充,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加紧研究,如此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改革从农村起步,然后发展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多方面改革。改革初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边实践边摸索而逐步提出的几项重大方针政策,对于打开改革局面以及保证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性意义。一是提出停止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是提出打破生产上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发”带“后发”、“先富”带“未富”,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提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下,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四是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而稳妥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外国经营管理的有益经验。
以后,十三大强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过去实行多年的高度集中而忽视市场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并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此等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事实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一直是在通过总结新的经验、采取新的措施而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直是在通过确立新的体制机制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举世瞩目成就最重要的政治和制度保证。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实行改革开放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又坚持从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出发,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防止“左”、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警惕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正确方向和既定目标万众一心地持续奋进。这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在40年这样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奥秘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八大一结束,习近平同志就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同志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中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将在为期不远的“两个一百年”到来之时分阶段地变为现实。这是庄严的使命,既气势宏伟,又实实在在,没有丝毫夸张。
习近平同志又提醒大家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而深刻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敏锐而科学地分析世界大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亲身经历并深切感受到的。
事实表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隆重举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响亮地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到来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联系。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剧变。
面对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到既坚持又发展,既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又致力于推动世界的进步。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初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使命”,在新时代来说,就是要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推动世界人民形成命运共同体。
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不仅深情缅怀为今天的前进奠下坚实基石的前人,又深感可以告慰前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0年走来不易。以往在国际国内异常复杂的环境中,我们不知遇到过多少困难和挑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些问题总是一个又一个得到解决,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会遇到种种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问题必将同样得到解决。
发展永无止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好,坚持改革开放也好,都是长期的日日新、又日新的伟大事业,永远在路上,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国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原标题:历史巨变从何而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讲述1】改革开放前一声“春雷”,高考改变27万青年的命运 1977年10月,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河南省各个小村青年之间“疯传”:教育部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学习!读书!参加高考!”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统一选择。然而,当年报考人数不少,据统计有570万,但录取人数为27万,录取率仅为4.7%。
“我们当时上大学,由于全国高等教育规模很低,导致在某一个区域里,有一个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就很不错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于大学录取比例低,而中专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和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不少优秀的青年选择报考中专,成为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一度出现中专比本科更“吃香”的局面。
“这种现象概括来说,就是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匹配的。”宋纯鹏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都继续人才,只要有一些文化基础的青年,到了工作岗位上,都能在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时的中专教育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讲述2】高等教育变大众化,出国深造、读研成“标配” 随着大学开始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逐渐不存在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看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有需求、有愿望想要上大学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基本都可以满足“上大学”这个愿望。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素质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宋纯鹏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针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从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到高等教育,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发生了变化。” 如今,提及深造,大家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本科教育,更多的大学生把出国留学、考研、读博等当做了寻找一份好工作的“标配”。
据统计,到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5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3万人次留学人员在华学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20%,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对话】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下,河南乃至中国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目前面临有哪些问题?两位校长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此话题与大河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成果丨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发展“天翻地覆” 提起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取得的成果,宋纯鹏用“令人震惊”来形容。他介绍,建国初期,全国高校很少,当时主要的教育任务是“扫盲”,到处办夜校,忙着“扫盲”。随着改革开放,高考恢复,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高等教育,则实现了大规模发展。
宋纯鹏介绍,高等教育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两个节点性事件:1993年,根据国家需求提出,到21世纪,我国要建100所可以与世界竞争的大学,称为“211工程”;1998年,在北京大学100年校庆,江泽民总书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提出“985工程”。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从规模、质量、人才培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建设,就是为了让高等教育能够适应并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依然具有吸引力。
同样的话题,张改平则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他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毫无疑问的。就义务教育来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就职业教育来说,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问题丨别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义务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 经过40年的发展,当前教育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
张改平介绍,目前教育上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供给侧改革密切相关。比如义务教育方面,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农村地区、边缘山区,依然缺乏好的教师。义务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甚至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城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宋纯鹏也表示,过去,农村娃可以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但如果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那么农村孩子可能从“起跑线”上就输掉了。所以义务教育的均衡,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发展的重点。
建议丨国家对中西部地区高校,释放更多政策空间 针对问题,张改平介绍,中央近期吃台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一份开启新征程、开创新时代、开创新模式的文件,对于如何提升教师荣誉感、归属感,让教师成为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等问题,都做出部署。意见中不仅提出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障保护教师合法待遇,更提出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呼吁。
“教育在新时代应该有新使命。”宋纯鹏建议,未来,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按照教育规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办事;高校需要特色发展,要有自身优势、有特色学科,要根据区域经济特色需求发展学校特色专业,避免“千校一面”。比如河南大学近年来就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需求,增加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特色学科;此外,针对中西部地区高校,他期待国家可以释放更多的政策空间。针对大学就业率问题,张改平建议,就业率与专业的适合度有一定关系,但同时也是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学教育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基本素质,走到任何工作岗位上,结合单位的教育,很快就能适应。“大学社会、企业、单位,都有培养人才的义务。” 【大事记】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发展大事记 1977年:恢复高考。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
20世纪90年代: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我国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称为“211”工程。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姓名:涂 洁
学号:2011202110152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2011级计算机应用4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内容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在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简单论述了1978年以后的30多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1978,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综合国力,存在问题
30年弹指一挥,30年沧海桑田。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实现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不仅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面貌,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而且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进步,并成为一个在解决诸多全球问题时不可被忽略的且在当今世界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一、从身边的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概括。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长期以来,我们的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童年开始在安徽西北部的农村。
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我们家里都是通过煤油灯或是蜡烛来照明,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自行车是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农村温饱问题已经不再问题了,家家户户每年上交完公粮后都能剩下一年的粮食。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欠发展。麦收季节时,每家每户所有能拿镰刀的人全员出动,争分夺秒的抢收成熟的小麦,生怕天有不如人愿;春季耕种时,有牛的人家靠牛耕地,没
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是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 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追求片面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改革不全面。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迁徙自由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却得到了限制。诚然,实行户籍制度是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除了户籍制度,难道没有更好管理方式吗?就像是计划生育一样,日本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密度也远大于我国,日本的发展也很成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在民主化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户籍制度急需改革。
三十年的激荡改革,成绩斐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生意社.中国“十一五”经济总量超德日,综合国力大提升.中国电力网.2011-3-2 [2]记者集体采写.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东方网-文汇报.2008-12-20 [3]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山东师范大学学士论文.2009-6-6 [4]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5]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2008/10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
异的变化,神舟风物,沧海桑田。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
来越像小康水平进发。
以我的所见所闻,我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改革开放变化的理
解。
首先,从经济谈起,我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转化,并且
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建立和完善为基本线索,中国的改
革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
党的十四大,着重探索改革开放的目标模式;二是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
四大到本世纪初,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三是从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来,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形成了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地位,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为导向,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等相互配合、协调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
次对外开放格局和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基本建立。
从政治方面,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
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
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
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拨乱反正中,彻底纠正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践踏人权现象,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发展经济,努力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允许和支持公民创办多种形式的非公有
制经济,并确定了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身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实行身份
证制度,允许公民自由择业包括异地择业;实行依法出入境制度,允许公民出国留学和出境
旅游。最近这几年,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推进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些变革,既保障了公民的人权,又激发了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把发展民主法制与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在中
国的政治体制中,乡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地建立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是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在广大农村实行了村委会村民直接选举制度和乡镇改
革试点,而且在农村普遍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社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而且,基层民主建设正在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了广大群
众的广泛拥护。现如今,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普遍下来,官员年轻化,使得村官的素质得到
了有效地提高,使得改革更进一步惠及农村。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把
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
访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大功绩,就是重新建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几年,在党
内监督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且把党内监督与群众举报结合起来,成效显著。特别
是媒体介入监督序列,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
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
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些做法和特点已经使得中国社会在这30年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那些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的人,不仅看不到这些基本事实,而且陷入了自身的逻辑悖论。因为他们解释不了,为什么在一个他们认为“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中,会允许公民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发展,会出现那么成功的市场体系和经济发展。所以,观察和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走势,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的改革实践。
在思想文化方面,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国人的思想开放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保守了,而是看向了世界,看向了未来,这可以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中国人从以前的清一色军装到现在各式各样的衣服、各式各样的款式的发型、各式各样的鞋子,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开放,他他们不再拘束于原来的武装,而是追求时尚个性,追求有个性魅力,还有害怕撞衫。还有中国的衣服也走向了世界,就如那几年唐装流行于世界各地。中国人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电话都很少见,而如今,可视电话,电脑,各种网络交流是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已经遍及家家户户,不会电脑的机会很少。还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有个节日能吃上个饺子就不错了,而现在呢,都要出去旅个游,观光一下中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更有甚者,还会到国外去度假。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想到成都的改善。以前出去也是想到的麻烦,现在呢,公交车,动车组,客机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式没有啊,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几乎都能到达。中国人的住房也不是以前那个几口人挤在一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了,而是各种保障性住房大规模的建设,虽然现在放假任然居高不下,这也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都会住上自己的房子,而不是现在为买房而愁苦,为买房而买房。记得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把中国人推向了世界,让世界人认识了中国,这就是开放的结果。中国人的贸易也不局限于本地了,对外贸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加入了WTO,这也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中国人不在固步自封,而是把视线看得更远了,更开阔了。
目前的中国,各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迈向小康,国民素质正在稳步提升,大学规模,人才队伍逐渐扩大,自从国家重视教育,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培养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成果涉及的领域太广,我再次仅提及这些,最后,祝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神舟风物,沧海桑田。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像小康水平进发。
以我的所见所闻,我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改革开放变化的理解。
首先,从经济谈起,我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转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建立和完善为基本线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着重探索改革开放的目标模式;二是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三是从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来,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为导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协调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和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从政治方面,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拨乱反正中,彻底纠正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践踏人权现象,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发展经济,努力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允许和支持公民创办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并确定了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身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实行身份证制度,允许公民自由择业包括异地择业;实行依法出入境制度,允许公民出国留学和出境旅游。最近这几年,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变革,既保障了公民的人权,又激发了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乡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地建立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是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在广大农村实行了村委会村民直接选举制度和乡镇改革试点,而且在农村普遍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社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而且,基层民主建设正在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拥护。现如今,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普遍下来,官员年轻化,使得村官的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使得改革更进一步惠及农村。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大功绩,就是重新建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几年,在党内监督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且把党内监督与群众举报结合起来,成效显著。特别是媒体介入监督序列,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些做法和特点已经使得中国社会在这30年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那些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的人,不仅看不到这些基本事实,而且陷入了自身的逻辑悖论。因为他们解释不了,为什么在一个他们认为“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中,会允许公民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发展,会出现那么成功的市场体系和经济发展。所以,观察和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走势,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的改革实践。
在思想文化方面,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国人的思想开放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保守了,而是看向了世界,看向了未来,这可以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中国人从以前的清一色军装到现在各式各样的衣服、各式各样的款式的发型、各式各样的鞋子,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开放,他他们不再拘束于原来的武装,而是追求时尚个性,追求有个性魅力,还有害怕撞衫。还有中国的衣服也走向了世界,就如那几年唐装流行于世界各地。中国人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电话都很少见,而如今,可视电话,电脑,各种网络交流是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已经遍及家家户户,不会电脑的机会很少。还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有个节日能吃上个饺子就不错了,而现在呢,都要出去旅个游,观光一下中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更有甚者,还会到国外去度假。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想到成都的改善。以前出去也是想到的麻烦,现在呢,公交车,动车组,客机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式没有啊,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几乎都能到达。中国人的住房也不是以前那个几口人挤在一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了,而是各种保障性住房大规模的建设,虽然现在放假任然居高不下,这也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都会住上自己的房子,而不是现在为买房而愁苦,为买房而买房。记得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把中国人推向了世界,让世界人认识了中国,这就是开放的结果。中国人的贸易也不局限于本地了,对外贸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加入了WTO,这也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中国人不在固步自封,而是把视线看得更远了,更开阔了。
目前的中国,各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迈向小康,国民素质正在稳步提升,大学规模,人才队伍逐渐扩大,自从国家重视教育,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培养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成果涉及的领域太广,我再次仅提及这些,最后,祝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