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篇一: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今天学完了《归去来兮辞》,才慢慢的开始有了对“隐士文化”的初步了解,在没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陶渊明也是非常不理解,明明是那么的才华横溢,明明以前有那么大的雄心大志——大济与苍生,可到最后他却放弃了,为此,我不得不对他,他这个人有着莫名的好奇心。
他曾经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的诗质朴,冲淡,充满了诗意。他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代表,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的旷达的情怀确实让我钦佩。就像老师说的,如果在现今社会,我们凭借自己的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能够坚定地说放弃,不要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有自己的理想,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应该用汗水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们常人看来,陶渊明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是在逃避对家人负起的责任,但看一个人生活的是否消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像小鸟没有翅膀。陶渊明的弃职归田,不能说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的,是他所追求的。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书卷中追求安逸,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他不狂放,不沉沦,是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耘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他那旷达的处世情怀是值得我们敬之佩之的。
篇二: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晋无文章 ,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 而不关心世事的纯隐士。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军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但不过是祭酒、参军一样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 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查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里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这要问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 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 了农村 美好 的自然 景物 安适的田园 生活 ,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 ,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 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 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 是人生 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启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 ,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 到了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篇三: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平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平,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 笔巧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
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中国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中国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第二篇: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世事的纯隐士.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军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但不过是祭酒、参军一样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查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里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这要问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 ,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是人生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启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小学读后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句包含自悔的话语从不远处传来,只见那人一袭青衣,手持酒杯,身处菊花丛,与月争辉。细看,月与他交相衬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谐,在不禁间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辞官归隐,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场的腐败令他心灰意冷,他宁可要匕首方宅,宁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也不愿趋炎附势,放下尊严去做那个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纵然身处闹市,亦如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言虽如此,但陶渊明还是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放下了繁华,远离了仕途。陶渊明隐逸南山时,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采菊东篱下,或临清流而赋诗。他远离了喧嚣,以一苇渡江抵挡人世的沧浪。
虽说如此,表面上看起来陶渊明身处桃花源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当他满腔热血想要效忠于国家时,却看到了官场的虚伪、黑暗。
同时,他也明白凭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便只能选择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的施展。或许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在这浑浊的世俗中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时,他的做举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被认可的,甚至是对他嘲讽,认为他辞官简直是荒唐之至。在当时许多老板姓都以做官为一生奋斗的目标,在他们的认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渊明的做举,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个疯子所做的事。
所以说,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即“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渊明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浑浊的世俗中,谁独树一帜风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绽放的菊花,在严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发出生命的芳香。
第四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房县三中语文教研组
【课文背景知识】
1.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
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3.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 虚词:①之
②以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⑤来 虚词,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实词:①行
②引 ③乘 ④策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训练突破
1.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
训练1
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训练2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3.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训练3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读写链接
阅读陶渊明的诗,结合文章主旨,写一些自己对陶渊明诗中意义的认识。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3.陶渊明的意义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同步达纲练习】
1.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xiù)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颜(mie)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ào)2.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3.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鸟倦飞而知还
6.下列句子“而”字意思和用法与“临清流而赋诗”中“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
C.时矫首而遐观
D.泉涓涓而始流 【课文阅读指导】能力升级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注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句子,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颁》“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一课的述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述课。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而在前面的几册书中已多次学习了不同文体的古文,在此基础上继续感知作者是如何“披文入情”的,“情”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它也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前面有个“序”,序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对于学习主体有很大的帮助。而主体部分的文句清新流畅,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感情真切,词句精炼,表现力强,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的“情”。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是文言文对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拦路虎,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对于文言文的实虚词的学习积累以外,同时应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也是检验学生对于文言文掌握的一种方法。但是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知识的储存也比较单薄,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答对了方向,合情合理则可多鼓励,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揣摩作者的“情”,欣赏文章的淡远潇洒的语言风格。
三、确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熟悉复习重点字词,思考、讨论、探究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变化。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
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掌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教学难点:掌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主要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及不断的深入探究,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次重点讲述第二课时。
(一)简单述一述第一课时的知识
1、了解作者其人及作品。
2、自读文章,疏通字词的读音。
3、疏通重点字词的意思。
4、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二)第二课时正式述课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简单学习了《归去来兮辞》一课,同学们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回忆复习一下字词掌握的情况(请几位学生解释加点的字):如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生:动词活用为名词,维持。怡:....
是动用法,使愉快。容膝:动词作名词,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2)再请两位同学来试着背诵一下课文(或只背一段也行)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作为花中的隐士的陶渊明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归去来兮辞》,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第二环节,赏析探究。
1、诵读课文课文第一段
(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辞官不做呢?(学生读文,从文中试找原句)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学生从读文中感受体会,回答)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结合此诗和第一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学生学会概括)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之一。)
2、读第2段,学生齐读本段,讨论下面的问题:(学生紧扣课文回答,也可自我归纳回答)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3、读第3段 体会“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先有回答的最全,并给予表扬)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复习加固字词的意思。如西畴、窈窕是指什么等等。)
总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2、读第4段,思考回答问题: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学生齐读本段,思考回答。)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中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3)、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学生先翻译意思,明了的情况下再讨论分析。)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也是作者摆脱了现实的困扰而产生的真实、复杂的感慨。(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5.讨论总结: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文章的呢?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行文(时间顺序),一抒情(感情变化)。
本文的行文线索:辞官抵家家中——室内——庭院:家居之乐
春耕——幽游:田园之乐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悔自责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6、最后试背诵全文,最后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三环节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叙事线索 : 辞官归家 家居之乐
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隐士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情怀厌恶官场,固穷守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抒情线索 : 自悔自责乐夫天命
第四环节课后反思:
对于《归去来兮辞》一文,字词的意思掌握不太复杂,但是对于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抒发则是关键,所以就要反复引导,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及联系《桃花源记》一课中所流露的社会黑暗、腐败情形,慢慢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情况,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变化之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