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安全及其重要性[小编推荐]
刘海宁:
1.风险评估包括哪几个方面?(1)生物因子 致病力、毒力、毒素 感染剂量、浓度
感染途径;自然界和实验室 敏感宿主(人、动物、植物等)已知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疾病 的严重性 危险等级分类 治疗和预防
病原体稳定性,在环境中的存活 能力和传播能力(2)人员 1)宿主: 疾病严重性
地方流行情况;易感性 既往实验室感染情况 2)操作人员
是否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是否已免疫
健康状况(怀孕,免疫力低下体质等)开展潜伏期医学监测
对病原体和工作程序有充分了解 涉及个体数量(3)实验活动 是否有活动资质 数量、浓度 生长状态
气溶胶产生(振荡、超声、移液)加压过程 锐器 离心 研究和诊断 大量样本操作 实验动物 仪器状态
2.如何理解风险评估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生物安全事故的报导,尤以今年的东北林业大学布鲁菌感染事件最为轰动,生物安全问题亦浮出水面。如果不认真进行风险评估,有毒有害微生物就有可能散播到人群,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造福于人类,但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重视基本安全规范,就有可能为人类造成灾难。小至一个人,大到全人类,甚至地球上所有生物。这些“灾难”本可以避免,但免不了会有不重视的人。因此,出台具法律意义的细则就十分重要。风险评估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新概念,并很快付诸施行,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测,要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首先要做好各种临床标本所涉及的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微生物的危害度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风险评估对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实验室操作规程、编写仪器设备操作程序和管理规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验室检验中,许多标本的感染性是未知的,危险因素的信息是不全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实验室标本处理时,做好危害度评估,其意义不言而喻。
我国正处于生物安全实验室快速建设和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传染病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的更加重视,全国各地大量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陆续建成并将投入使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和疾病控制工作将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如果没有系统、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将缺少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评判依据。同时,如果缺少实验室建设前、实验活动前、实验活动后等动态的全程、持续 有效的评估,将难以从根本上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安全领域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体系,制定评估原则、阶段、步骤、形式、风险计算方法等内容,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部分内容引自《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与发展》)
第二篇:加强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加强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摘 要: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受到普遍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科研人员从事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这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 P3/P4实验室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问题正日益趋向全球化,并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业内专家甚至普通百姓的深切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从事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这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国内非典型性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国际上恐怖分子利用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战剂的潜在威胁、外来生物入侵、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事件,均已对人们的生存空间、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十分重要。
一、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一些问题 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概念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具有一级防护设施的、可实现二级防护的生物实验室。它由主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和辅助用房组成。
主实验室是生物安全柜或动物隔离器所在的房间,或工作人员需穿正压防护服工作的实验室,是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污染风险最严重的区域。其他实验室是用来进行辅助实验,没有安全柜或动物隔离器,工作人员不需穿正压防护服工作的一般实验室。
辅助用房是指缓冲室,更衣室,洗浴室等房间。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 目前,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管理方面,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丰富的经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按照生物安全级别标准,对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分级。相关具体内容见表1。
3.P3/P4实验室工作原理
在P3、P4实验室众多的安全措施中,最主要的措施还是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
一级屏障为生物安全柜和实验服(或正压防护服),二级屏障主要为实验室气流控制及灭菌设施。
生物安全柜是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其主要原理是使安全柜内保持负压,气流只能从外部进入安全柜,使柜内的病源微生物不能逸出.从而保护工作者:同时其循环风和排风经过高效过~ r(HEPA)过滤,叉能保护产品和环境。P3、P4实验室是实现生物安全的有力保障,但除了上述硬件设施外,更为关键的是必须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才能真正发挥P3、P4实验室的功能,达到生产安全的效果。
二、加强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科研活动必然要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一些有害生物因子。实验用的动物鼠、兔等可能携带有出血热病毒及鼠疫等高致病菌;鸡可能携带有禽流感病毒;接触未知病人血清可能传染乙型肝炎病毒等生物危险因素。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在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中保护实验人员和公众健康的需要,也是培养医学人才,树立科学防范观念的需要。1.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的需要
在病原体研究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件时有发生。根据有关资料报道,截至1976年共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件3000多例。在病原体研究实验中,工作人员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5-7倍。病原体逃逸出设施造成他人和动物感染的事例也有报道。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研究对象都是对个人和环境有高度危害性的致病微生物,必须采取可靠的措施防止这些致病微生物对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污染。2.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需要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首先是从医药行业开始的。自1981年第一种单抗诊断试剂和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在美国获准生产销售以来,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的各种生物技术产品的广泛应用在全球形成了生物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治疗药物。目前,美国大约1300家生物技术公司的70%以上、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50%以上,都在从事医学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主要是用于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遗传病等各种重大疾病而用常规方法又难于获得的药物。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销售额年均保持12%的增长速度,已由1996年的15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300亿美元。而这些生物制品的研发都离不开生物安全实验室。3.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需要
随着世界环境的新变化,近二、三十年,不但一些曾被控制的传染病有死灰复燃之势,而且不断有新传染病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发现的32种新传染病有一半以上已经在我国出现。2002年11月中旬在广东开始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就是不能忘记的一例。有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等都是目前无法治疗的烈性传染病,一旦传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生物防护能力的建设,提高实验室研究能力。4.动物防疫的需要 面临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环境,生物威胁已经不仅局限于生物(战)恐怖,还包括生物事故、生物灾难、新发传染病、动物疫病,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健康、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2001年欧洲再度暴发的疯牛病、口蹄疫和2004
年亚洲高致病禽流感震动了世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占农业总收入比重已超过30%。但我国动物防疫形势不容乐观,动物疫病每年造成200亿元的直接损失和300亿元的间接损失,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更为严重的是,已有的和新发的人畜共患病一旦传播给人造成流行,后果更不堪设想。
因此,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生物安全要求的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强化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特别是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技术支撑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相关措施 生物安全试验室的核心是安全。1.人身安全
(1)通过生物安全柜来实现
所谓生物安全柜,是指为了保障操作人员及其周围人员的安全而设立的防御装置。它是操作区域内的第一道防御设施,能隔离处理危险微生物时产生的污染气溶胶。它共有3个级别,Ⅰ级、Ⅱ级和Ⅲ级。
最常用的是Ⅱ级安全柜。Ⅱ级安全柜又分为A,B两种,见表5。
表5中的正压污染区是指被污染的风机正压区,在正压作用下污染区的病原体可能从缝隙泄漏出来,见图3.图3a的斜线部分即正压污染区,图3b中因污染为高效过滤器所阻,进不了风机正压段,所以无正压污染区。
所以,有正压污染区的安全柜不如没有正压污染区的安全柜安全。
Ⅲ级安全柜级别最高,可以在其中进行具有最高危险性的操作。操作人员通过设于完全密闭的负压柜体上的长橡胶手套操作。(2)尽量用全新风
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非动物试验的,可以用循环风系统,比例为30%~50%,但与化学溶媒、放射性物质有关的实验,则应用全新风。
2.环境安全
(1)排风必须经过除菌灭菌处理
①2、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排风口处必须设B类及以上的高效过滤器; ②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需在排风口处设两道B类及以上高效过滤器;
③人员退出时要经过淋浴、药浴或化学冲淋,各种废水要经过灭菌处理,3级实
验室的废水要经化学灭菌,3级的要经高温灭菌才能排放。④如有火灾,应允许烧光。但火灾应不致蔓延到污染区之外。3.废弃物安全
特别是3、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培养物、储存物、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的处理必须以安全为目的,首先应就地消毒,不能就地消毒的,必须置于坚固、防漏和有盖的容器中,密封后运出实验室。4.平面设计时应严格分区
(1)对建有2~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筑应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3、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按以下原则划区: ①主实验室至内更衣室(含)为污染区
②内更衣室之外至隔离走廊外侧的缓冲室(外缓冲室,含)为半污染区 ③外缓冲室之外的地区为清洁区
(2)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一侧隔离的隔离走廊,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环形隔离走廊。
(3)条件允许时设污物走廊。5.建筑结构应特殊加强
按国外资料,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能抗8级地震,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宜不低于1级,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应不低于1级,它们的抗震能力均应按甲类建筑设计。
为此,3级实验室宜用单层结构,而4级则必须如此(不包括技术夹层和地下室)。3,4级实验室的主体应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隔断至少应达到上层现浇楼板。
6.污染控制设计
污染控制设计动态隔离是核心,排风措施是重点,强调就地消毒,重视洁污分流,防止意外扩散,进行适度洁净处理。(1)动态隔离
在实验室关门状态下,只要几Pa的负压,就可以保证室内污染物不向外泄漏!而在开门状态下,随着人的走动,容易引起气溶胶的交叉传播。因此,在开门状态下需有向内的气流以阻止污染物的传播。
为了防止室内气流扰动外流,要求:
室内气流应能顺利地由“清洁”空间向“污染“空间流动,所以要求采用上送下排和单侧排风的方式;必须保证在开门条件下气流从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所以要求污染区应设在最里端或最核心部位;送风口以下气流速度不能太大,以免在开门时把室内空气吹到室外去,因此,风口以下0.5cm处气流速度不应大于0.4m/s。这也就要求在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或其他有气溶胶存在的操作地点的上方附近不得设送风口;回风口要低于工作面,一般应不高于地面0.5cm,以保证回风气流不在工作面上流过。(2)排风
排风机必须设备用;排风管道应采用负压管道,用不锈钢或塑料管材焊接而成;排风过滤器要能检漏;实验室排风与实验室送风、安全柜排风应有必要的联锁控制;能保证室内负压永远低于安全柜内负压;排风不应采用高速排放方案。(3)排水和废弃物消毒
3,4级主实验室内不设洗手池(缓冲室内可设);主实验室内不得设地漏;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不设排水管;收集废水的灭菌槽应设于地下;排水管应明装,便于检查维修。
废水的灭菌处理要求为:所有废水先就地集中收集至特种灭菌槽;3级实验室的废水经化学灭菌,4级实验室的废水经高温灭菌;灭菌后的污水排至室外管网进入污水池,再经生化处理合格后排入城市下水道;排水管上的放气口前必须安装高效过滤器。(4)人流路线
生物安全实验室进入路线上一般不设淋浴室。退出路线上如工艺有要求则可设淋浴室。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退出路线上应设药浴和化学淋浴冲洗室。退出者必须在药浴前的内更衣室脱去实验室中的穿戴放入消毒器消毒,方可将其放入密封袋中带出或传出。
穿正压防护工作服者也要直接进入化学淋浴室冲洗,化学冲洗后再用水冲洗方可脱下穿戴放入密封袋中带出或传出。
7.建立建立P3/P4生物安全实验室所需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1)二级、三级生物安全柜,须有外排系统,要求外排空气经过彻底有效过滤后排入大气,系统配备HEPA过滤器,保证工作区的最小污染。
(2)离心设备,要求应该带有防气溶胶的密封盖或在安全罩里操作。确保离心操作的高度安全。(3)高压灭菌锅,最好有低水位报警装置,应为不锈钢材质,易于消毒及清洗。最重要的是当压力上升时有自动硅条封门,更加安全。(4)超低温冰箱,最好能有内置的机械手实现把样本从自动开启的小门放到指定位置,或从指定位置取样本等操作,同时,样本的身份也被机械手所配的条码阅读器所识别,从而实现操作的可追踪性。并由计算机自动编码,识别位置及保存信息,实现全自动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失误。
(5)冻干设备,要求所有接口密闭良好,全不锈钢无缝材质,易于消毒,经久耐用。
(6)其它常规设备如匀浆器、混匀器、搅拌器、超声破碎仪、组织研磨器和微量加样器等,都需要根据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要求进行定期消毒清洗,因此除了性能稳定,防泄漏,易于消毒和清洗是主要的考查指标。8.重视和加强实验室管理的软件建设
实验室具备相当的硬件设施,同时也应加强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管理措施等软件建设。加强软件建设,一是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成立相应得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加强事故的预防、报告和处理,督促各项安全措施和制度的执行;二是要健全制度,强化岗位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安全措施要具体化、文字化;三是坚持规范操作,尽量避免人为意外事故或违规操作而造成感染事件发生;四是要统一认识,不断提高相关水平及知识更新。要切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与操作的培训。
目前我国虽建立部分生物安全实验室,但其标准化程度还不够。只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其制定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才能使生物安全实验室发挥到最大作用,使工作人员的健康得到保障,使科研事业进展更顺利。
【参考文献】
1.李新华 郑育良 中国家禽 2004年 第26卷第21期
2.王宏伟 刘伟 中国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3.张永江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
4.于伟光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 第21卷第4期
5.王清勤 许钟麟 张益昭 建筑科学 2003年8月 第19卷第4期 6.王秋娣 中国医学装备2006年2月第3卷第2期
7.许钟麟 王清勤 张益昭 暖通空调HV&AC 2004年第34卷第1期 8.高树田 伍瑞昌 王运斗 医疗卫生装备 2005年第26卷第11期
第三篇:浅谈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周燕茹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于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实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能力和形成科学素质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国的中学生物课大都极为重视实验教学。而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是培养与选拔创新人才的关键。所以目前我国的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一方面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实验,包括观察、探究和调查等实验;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强化了实验教学的意识。
教学中教师在落实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加强了实验设计、探索研究的训练,并且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和生物科学发展的实际,灵活应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
一、透析教材经典实验,建构科学思维方法
将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加以透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形成规范、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
1.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归纳是广泛使用的整理经验材料的科学一般方法。生物学的许多概念都是通过归纳得到的事实性概念,如器官、节肢动物、裸子植物等;许多理论也是以归纳为主要方法得出的,如细胞学说、生物进化等。因此,在传统的生物学课程中,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来认识自然。
在生物学发展史上,还存在另一种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例如,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如何解释?他提出了一套关于“遗传因子”的假设,利用这个假设解释了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再用测交试验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了基因(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0世纪,这种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已经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我们现在学习中涉及较多的探究性实验方法。
2.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传统教材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对经典科学实验只是简单地介绍其实验结果,而对实验过程和研究者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以及知识背景等都很少介绍,致使学生产生科学研究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错觉,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但事实上,生物科学的每一项研究都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曲折上升的历程,科学成果的获取除了依赖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外,还需要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从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萨克斯成功证明绿色叶片中产生淀粉、恩格尔曼证明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及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到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全部来自水以及后来许多科学的其他实验。这些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 的。让学生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实验选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等方面作深入剖析。
通过对教材经典实验的剖析,一方面打破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科学的发展过程,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而又富于开拓创新的氛围,启迪其思维;另一方面在学生获得现成的、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等。特别是在剖析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给予肯定和赞扬,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强化自信和对创新的渴望。
二、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究,培养生物学综合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的基本步骤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施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具体地说,又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来论述:①发现问题→②提出问题→③做出假设→④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⑦讨论交流等。这些探究的基本步骤,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或方法上的东西,而是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实质和提示事物规律的本质要求的,它们是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的。因而,也是科学的思路或步骤。加强实验的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能促进学生领会实验设计思路,学会用实验验证规律的方法。
就目前来看,高考目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是: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实验问题的能力,利用相关实验定量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而“实验设计与探究”是考查学生生物学综合能力的适合形式之一。考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含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习、部分研究性课题及初中生物学实验);二是教材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原理,如应激性、动物克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植物组织培养等;三是一些生物学经典实验,如变形虫的分割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条件的就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设计、亲自体验,没有条件的也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并进行相关分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改变实验条件,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把单一实验方法变为多种实验方法,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有关实验探究内容如:①探究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如探究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放入顺序对蛋白质鉴定的影响、双缩脲试剂能否用于对尿素的鉴定、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等;②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设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方法和得出结论;③探究糖尿病人尿糖的几种检验方法,如斐林试剂、班氏试剂、尿糖试剂对还原性糖不同方法的鉴定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阅读、观察、比较、思考、设计、试验和完善。在这其中学生会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采用不同数据处理的方法等,在思维和实验操作过程中都留有较大的自由度,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可能;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单因素控制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定量化,为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提供了可能;实施实验方案过程中的统筹和操作过程 本身的独创性为学生发展的新思维提供了可能。
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和挫折,而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毅力,拓展开他们的思路,增强其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分析讨论和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适时引导点拨,保持对关键问题的关注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实验的操作来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如在巡视过程中,可以提出一系列与实验相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如:实验原理的运用是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用是否容易,实验效果是否明显;实验手段和方法是否简便易行,效果是否明显;实验变量确定的原则和控制;实验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对照实验设置的方法和目的;实验步骤是否科学,能否改变;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实验是否具有其他的途径等。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
当然,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对教师驾驭课堂和教学内容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出现盲目而无序,热闹而无获的情况。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要预见到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尤其是实验安全性问题。
但是在实验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所扮演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和学生平等的学习者、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在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同时,有时候教师也可能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的灵感和信息,反过来促进自己的教学。因此,实验探究过程也是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对近几年的生物高考实验题的粗略分析可知,高中生物实验仍应是高考的一大重点。而考查的内容往往既蕴含于课本之中,又凌驾于课本之上。这就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本中包含有实验素材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分析与探究,尤其应让学生学会用新教材、新方案来再认识课本中已有的实验,鼓励学生能时时用“另类”的设计或分析来解决已有的实验问题。在教学中,若能长此以往地坚持如此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一定会有快速提高,在结合规范的文字描述,我们就一定能在高考乃至学生的以后的发展中收获成功!
第四篇: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
宪法
行政法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2007.10.12 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11.12 2001.05.23 部门规章: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1993.12.24 农业部公告第1685号――关于给华南农业大
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核发《高致病性2011.12.12 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214号――关于发
布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2011.12.05 范》的公告(实施日期: 2012.5.1)
卫生部关于成立卫生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
2011.08.24 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疫
苗生产用菌毒种生物安全防护及管理专项检2011.07.11 查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公告第1606号――关于给哈尔滨兽医2011.07.07 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核发《高致
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的公
告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2010.08.31 物安全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病原微生2010.08.27 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现场评审表》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兽医实验室生
物安全管理“三项行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
2009.04.30
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品种权执法专项监督检查活动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三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评价委员的函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关于发布《实验室
2009.03.17
2009.02.20
2009.01.01
2009.01.01
生物安全认可规则》(CNAS―RL05:2008)等认可2008.07.14
规范文件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费和检测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农业部公告第736号--简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续申请程序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CNAS-CL05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指南》的通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基层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
批办法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第9号公告——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的有关工作公告
建设部公告第318号--关于发布行业产品标准《生物安全柜》的公告
2007.12.29
2006.10.27
2006.09.05 2006.08.15
2006.06.01
2006.05.12
2006.03.08
2006.02.06
2005.05.20
2005.04.29 2005.03.2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2005.02.25
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正式命名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公告
卫生部关于切实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毒株、人体标本集中管理、确保病毒实验室及保管
单位生物安全的紧急通知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卫生部关于发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批准“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的函
2004.12.31
2004.08.03
2003.12.17
2003.10.15
2002.12.03
2002.09.04
第五篇:生物安全
血库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目的
为加强临床输血的安全与卫生管理,进一步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保证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通过规范、标准的安全管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和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临床输血相关的所有安全与卫生的管理。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科室主任:负责制定各种管理规定、操作程序,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人防护设备、材料等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要求。
工作人员: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有效的实验室安全计划得以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输血实验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划分明显;实验室内整洁,便于清洁消毒;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和设备。
2、实验室需要配备空气净化消毒机,储血室、发血室、配血室每天各消毒1小时,由值班人员负责使用和记录。
3、实验室具有液体消毒装置(含氯消毒液),每种设备由当班人员负责定期清洁消毒、维护、使用和记录。
4、实验室具有洗涤设备(手卫生设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触标本前后、由污染区(半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清洁区)、离开实验室前均应洗手。
5、标本接收、处理制度: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在运输、存放标本时标本应密封。
6、血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生物安全的规章制度,违者根据有关条例由生物安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处罚意见。
7、为了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在尽可能节约的情况下,科室应准备足够的工作服、隔离衣、防护面罩、鞋帽、手套等。8(1)仪器用电: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
(2)地线: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在潮湿环境的电器设备,要安装接地故障断流器。
血库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1、为了增强血库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必须经过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而且每年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对新进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进入。
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穿戴工作服和手套,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工作服送至医院洗衣房中洗涤,不能带回家中。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4、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5、严格遵守锐器使用管理办法,防止锐器损伤,如受锐器损伤,按《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锐器刺伤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6、试管离心前,观察试管有无破裂,离心管套底部有无缓冲垫,以避免离心时试管破裂,造成实验室污染。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污染物质溅出后要及时消毒,具体方法参照“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8、工作人员应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检查,尤其是HBV、HCV、TB等血源性和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无免疫能力者,给予预防接种。
9、要充分认识气溶胶对实验室的污染和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危害,在标本离心、剧烈震荡、混匀、开启、放置过程中均可产生气溶胶,所有标本分离、离心统一在标本处理处进行,对强传染性的标本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工作人员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如眼镜、口罩、面罩或其它防溅装置;标本除取样外,其他环节密闭。
10、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实验台表面或设备时,需戴手套。当检测工作结束时或手套破损时,应摘除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戴手套不能接触“洁净”设施表面(如键盘、电话等),也不宜到实验室外。
11、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手应远离口、鼻、眼及其它粘膜,减少实验室感染的危险。
12、人员暴露于病毒或其它感染性微生物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同时参照《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进行处理。
13、强致病性微生物,如SARS病毒、结核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参照《高致病性病原菌微生物防护与上报及感染物消毒程序》。
血库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制度
1、医务人员在实施临床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
2、在实验室工作应戴手套,在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用过的手套不能在清洁区继续使用,如果未戴手套而接触了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内的物品应立即彻底洗手。
3、工作场所的地面、墙面、操作台面应定期清洁消毒;相关的设施、仪器设备(贮血冰箱、试剂冰箱、检测仪器、离心机等)要经常擦拭,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4、设置专门的医疗废物存放区域,用于存放医疗废物的容器和运送医疗废物的工具应定期清洁和消毒。
5、所用的原辅材料要分门别类摆放有序,保持整齐、清洁,废料应及时处理。
6、从着装、仪表、安全防护、健康检查等方面进行规范,以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积极预防各种传染病。实验区冰箱内禁止存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7、应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每年对员工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的员工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
8、加强我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
血库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制度
1、所有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并记录,存档保存。
2、工作人员应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检查,尤其是HBV、HCV、TB等血源性和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无免疫能力者,给予预防接种。同时,将检查结果存档保存。
3、对所有人员根据可能接触的生物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以预防感染。
4、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按照《一般性应急措施》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度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或抗感染治疗等)。
血库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1、科室内水、电、气器具和管路的安装、修理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所用材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品,操作符合规范。
2、科室内水、电、气器具的使用必须按规范操作。
3、科室内严禁吸烟。
4、易燃和可燃物品必须按要求分开存放。
5、科室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6、下班时注意关好水、电、气开关,关好门窗,值班人员加强巡查。
7、每天进行五次安全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整改。
8、对科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参加安全知识学习。
9、生物安全按专门规定执行。
血库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
目的
为了加强工作人员尤其是新来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培训教育制度。适用范围
血库全体工作人员 具体内容
1、培训目的:认识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只有经过培训合格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方可上岗和使用生物安全柜。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般性应急措施、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实验室的消毒隔离、感染性废物的处置、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锐器刺伤的处理等。
3、培训安排:科室每年至少举办1-2次培训,纳入“科室业务学习安排”并考核,存档保存。
4、培训人员:科室工作人员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
1.所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设备管理部门统一集中采购。血库不得自行购入。
2.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或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每次购置,采购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a)医院保管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b)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使用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
c)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d)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和设备采购部门。e)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f)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后,须进行消毒、毁形、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g)医院感染管理科须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一般性应急措施
1.如有传染性物质洒于桌面或地面,应立即用含有效溴2000mg/L的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倒于被污染处,待1小时后拭净并用清水冲洗。
2.如工作服被污染,应立即小心脱下,以消毒液浸泡,再洗涤;如手被污染,可用含有效溴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5分钟,然后用肥皂和清水刷洗干净。3.如有传染性物质误入口内时,应立即吐出并用0.1%高锰酸钾液多次漱口,必要时可用抗生素或免疫制剂预防。
a)使用强酸、强碱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腐蚀仪器、衣物和手。
b)产生毒性或腐蚀性气体的试验应在通风处进行;带有腐蚀性的试剂,废弃之前应先用清水稀释后,再倒入下水道。
c)易燃易爆品,有毒物品应妥善放置,专人管理。
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紧急局部处理
1.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1.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直接针对伤口的局部挤压。
1.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4 要求在实验室或HIV初筛实验室里必备冲眼器,以备急用。伤口的消毒可使用常规的消毒剂,如75%的酒精、含有效溴2000mg/L的消毒剂、0.2%~0.5%的过氧乙酸、0.5%碘伏。1.5 尽快口服一次预防药。
2、安全事故的报告、检测和保密按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2.1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通知院感科备案、评估。
2.2 事故发生单位在紧急处理后应立即填好《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并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以最快速度报市疾控中心和本单位艾滋病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由市疾控中心有关人员根据情况在24小时内对暴露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用药和用药程序。
2.3 被暴露者要抽血(不少于3ml并分离血清)送市疾控中心检测HIV抗体。如果暴露者以前已有HIV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以后分别在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定期检测抗体。
2.4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连续使用28天。
2.5 没有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HIV抗体,检测时间同前。一般不对疑为HIV暴露者做病毒分离及抗原测定。
2.6 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实验操作过程中锐器刺伤的处理
1.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锐器刺伤传播疾病。医疗垃圾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2.如在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并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3.被HBsAg阳性血等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被HCV抗体阳性血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干扰素等处理。4.被锐器刺伤者须登记、检查、追踪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血库消毒隔离制度
1.原则上按最新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血库工作场所应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贮血室、发血室、办公室、休息室等。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存放及处置室、检测室。3.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一次。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污染区在每天工作前和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要用有效消毒液各擦拭1次。
4.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清洁区按污染区处理。
5.如果有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器皿打碎,洒落于表面,应立即用有效的消毒液消毒(由外到内)。
6.所有清洁器材(抹布、拖把、容器)应该各区专用,有明显标识,严禁跨区交叉使用。
7.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进行毁形、消毒,一次性手套用后放污物袋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废弃标本及其容器应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污物袋(箱)存放,专人集中烧毁或消毒,每天至少一次。反复使用的器皿和物品按类别浸入有效的消毒液中,浸泡4小时,再清洗干净、烘干。8.工作时检测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和一次性手套,工作前、后均须用肥皂流水洗手。
9.严禁在污染区和半污染区进食及吸烟。
AIDS登记和报告制度
1.凡由血库对受血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检测的,一旦发现艾滋病患者或可疑艾滋病患者及时报告医务科。医务科应尽快(城区一般要求6小时,农村要求在12小时内)指派专人将《HIV抗体初筛阳性上报表》、血标本及《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初筛中心实验室(市疾控中心防疫科)。
2.医务科应及时向市疾控中心电话了解情况,一经确认阳性或可疑阳性应尽快取回确认报告并及时将确认报告和有关资料装订成册,保密存放。3.在节假日发现抗-HIV阳性可疑血标本,检验工作人员应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负责派车并指定专人将有关材料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初筛中心实验室(市疾控中心)。并详细填写值班记录,节假日后将有关情况报医务科。4.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在确认之前或之后,均不得将检验结果通知受检者,也不能通知其单位和家属,一切由疾控中心处理。
血库实验室防护措施
1.血库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血库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1、目的
防止感染性材料引起感染或环境污染。
2、适用范围
各种标本和感染物品、各种盛装容器和处置物品。
3、具体内容
3.1严格区分感染性材料和非感染性材料,感染性材料在保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各环节都必须处于严格控制状态。
3.2盛装感染性材料的容器必须是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品。3.3盛装感染性材料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3.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或增加一层包装。3.5生物实验室高危险废物,应当在产生地进行高压灭菌,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3.6损伤性材料放入锐器盒中,不得放入收集袋中,以防泻漏或造成锐器伤。3.7所有感染性材料出实验室时需标明产生实验室名称、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3.8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感染性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至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3.9运送时使用专用电梯或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对电梯及其他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并记录。
3.10感染性材料废物存放点应有明显生物危害标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3.11一旦发生感染性材料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启动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向科室内安全员和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院感上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处理结束后写出事情经过与今后的预防措施,交保卫科备案。3.12在收集、运输、使用和处理感染性材料时,工作人员必须作好生物安全防护。
医用废弃物管理程序
1、目的
防止医用废弃物等感染材料中病原菌引起院内感染或环境污染,所有医用废弃物必须严格消毒处理。
2、适用范围
各种标本、各种盛装容器和处置物品
3、具体内容
3.1严禁将医疗废物置于生活垃圾中。
3.2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等)放入专用防刺伤的锐器盒中,运送时不得放入收集袋中,以防运送时造成锐器伤。
3.3防锐器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4可疑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人的废物需消毒,可放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小时。无法消毒且不会在运送中造成污染的物品(损伤性废物除外)用双层收集袋收集,以防收集、运送时泄漏、扩散、污染。并在收集袋上特别说明的地方写明具体情况。
3.5所有医疗废物出科室时需标明产生科室、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3.6所有长期存放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容器必须有盖,随时关启。
3.7盛装医疗废物时,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3.8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3.9生物实验室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3.10运送时使用专用污物电梯或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对污物电梯及其他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并记录。
3.11院医疗废物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3.12医疗废物存放点或污物桶有相关标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3.13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启动意外事故紧急预案,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同时向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兼职人员或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院感上报。处理结束后写事情经过与今后的预防措施,交防保科备案。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防护与上报及感染物消毒程序
1、目的:规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及防护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人员的感染和环境污染。
2、适用范围:血库实验室。
3、方法
3.1 可疑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收集及运送
3.1.1收集标本的工作人员应穿上隔离衣、带目镜、穿统靴、戴口罩(12~18层或双层口罩)、双层帽、戴三双手套。3.1.2标本收集采用专用标本收集桶(桶内套双层黄色塑料袋),收集后立即送检。3.2 可疑高致病菌标本检测及消毒步骤
3.2.1操作人员统一穿上隔离衣、带目镜、穿统靴、戴口罩(18层)、双层帽、戴三双手套,将标本装在专门的标本盘后送到专用二级实验室检测。3.2.2标本接种分离等检测过程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3.2.3口罩3~4小时更换一次。
3.2.4检测后将标本及检测材料立即浸泡在含有效氯2000-2500mg/L消毒液中,4小时后再进行高压灭菌。
3.2.5检测结束后的消毒步骤:
(1)用避污纸揭开每个消毒容器盖;
(2)将戴有三双手套的手全部浸泡在0.2%过氧乙酸3分钟;(3)穿靴浸泡在0.2%过氧乙酸3分钟;(4)取下第一层手套放入黄口袋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工作台面及仪器,然后将手浸泡在0.2%过氧乙酸3分钟。
(5)揭第一层帽(放入黄口袋)→揭目镜(于0.2%过氧乙酸缸)→取口罩(于0.2%过氧乙酸缸)→脱隔离衣(放入黄口袋,扎紧)→脱靴(穿鞋)。
(6)取第二层手套放入黄口袋,双手再浸泡于另一有0.2%过氧乙酸容器中3分钟。(7)取下最后一层手套,用肥皂洗手,流水冲洗三分钟。(8)用0.2%过氧乙酸喷雾空气或用紫外线消毒空气。(9)用0.2%过氧乙酸或2000mg/L含氯制剂消毒地面。
3.3检出可疑高致病菌的报告规定 如检出可疑高致病菌应立即向医院院感办报告, 院感办在2小时内报告区、市疾病控制中心。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
1.目的
为加强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依据《安全与卫生管理程序》4.1.3条款的要求制定本管理规程。2.范围
适用于临床输血活动中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3.职责
3.1 医疗机构应成立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其职责(略)。3.2 临床输血相关人员
3.2.1 认真学习有关职业暴露的知识,加强职业暴露的个人防护。3.2.2做好有关的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工作。4.管理要求
4.1 锐器刺伤、擦伤的处理 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锐器刺伤、擦伤等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发生职业暴露时,应当实施以下的处理措施。
4.1.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4.1.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针对伤口的局部挤压。
4.1.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1.4定期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被HBsAg阳性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十定期(按 0个月、1个月、3个月间隔)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l0ug、5ug、5ug(按 0个月、1 个月、6 个月间隔)。被 HCV抗体阳性血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h内注射干扰素等处理。
4.1.5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暴露时,应做好登记。4.2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管理
(1)受伤部位处理: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只要情况允许,应实行急救。如皮肤有伤口,应当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2)冲洗: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伤口或玷污的皮肤。如果是黏膜暴露,应当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与包扎:伤口应用消毒液(75%乙醇、2000mg/L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4)由于暴露后有无采取急救措施对职业暴露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一定影响,故应尽快向医务科报告,按《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执行。
4.2.2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具体内容参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的相关规定执行。
4.2.3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具体内容参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 年版)的相关规定执行。4.2.4报告、检测和保密制度
(1)暴露发生单位在紧急处理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将暴露事故和处理措施以最快速度报本单位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人员根据情况在24h内对暴露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用药和用药程序等。(2)暴露者要抽血(不少于3ml并分离血清)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HIV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暴露者以前已有HIV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以后分别在暴露后 4周、8周、12周、6个月定期检测抗体。不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 HIV抗体,检测时间同前。一般不对疑为 HIV暴露者做病毒分离及抗原测定。
(3)整个职业暴露的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4.3 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等检查,必要时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如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或者是HIV携带者/艾滋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血库实验室
生 物 安 全 制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