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教师远程研修 橙色的画 观课报告
听了高月平老师的《橙色的画》一课,使我授意非浅,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感受: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首先抓住学生的视线,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充满浓浓的兴趣与好奇心,更自然地融入课堂,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在《橙色的画》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用一个小实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观看欲望。实验很简单:把红色的颜料和黄色的颜料混合起来涂。学生目不转睛,兴趣浓厚。从实验中很快便发现颜色产生了变化,并观察到由于加入红色的量的不同,颜色还有了深浅的变化。一个小小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就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水到渠成地接受了“橙色”这个概念。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
小学美术学习在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给学生单纯地讲解几幅画,看几张图片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小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成人世界眼里的那种对生活,对自然的美好感受。只有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世界,带领他们逐步感受到身边的美。例如她在课中,学生认识了橙色后,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橙色的感受,他们是没有任何情感来源的。对橙色的感受最多停留在明亮上面。让学生先结合自己在学校里,家里,电视中,书中的所看所想。找找身边的橙色的东西及场景。学生才非常愿意去回忆,去寻找,去发现,很快地想到了自己的衣服,家里的各种东西,秋天的树林等等一系列的橙色东西及场景。然后再带领学生观看各种橙色图片,有他们喜爱的橙色玩具,橙色书包,还有温馨的橙色小房间,美丽的橙色树林和花朵等等。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橙色东西和场景就在自己的周围,感受多亲切啊!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便很快能说出自己对橙色的感受:喜悦、温馨、欢快、明亮等等。学生的这些体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的所思所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采用合适的开放式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评价时由于时间仓促,没能在课堂上发挥评价的作用,但是学生们却早已经在课堂上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体验感受了橙色的魅力,足矣。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第二篇:山东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妈妈的账单》观课报告
今天,有幸观了杨老师执教《妈妈的账单》一课,受益匪浅,现将几个观察点汇报如下:
一、整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层次清 楚,方法扎实有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杨老师能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写作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围绕学习问题进行讨论,参与讨论,能捕捉重要教学信息,积极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对教学进程和难度等进行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完成了教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主要优点
1.杨老师在导入新课时,以歌曲《妈妈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切入主题时,她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话题,让学生说说怎样回报父母的爱。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两份帐单,并又出示两份帐单,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看了这两份帐单,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就很快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开头是非常自然和贴切的。
2.本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读妈妈的帐单和小彼得的帐单这一重点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次解读两份帐单,层层深入,真切地去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感受文中小彼得的情感变化。第一次让孩子们自由读这两份帐单,悟出小彼得犯错的原因,第二次通过对比读这两份帐单,感受到妈妈的爱,第三次,通过再读妈妈这份充满着浓浓母爱的帐单,并联系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妈妈只有付出,却不求回报的爱。当孩子们已深深地感受到妈妈的爱时,她就抓住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再读《妈妈的账单》,去感受妈妈的爱来感染学生。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妈妈曾为小彼得做过些什么,入情入境,加上适时点拨,真正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一谈,在享受妈妈的爱的同时你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孩子们真切地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并真正地懂得了该如何去表达爱,回报爱!因为同学们都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平时所做的一切,所以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如数家珍。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氛围下,课堂唤起了孩子对妈妈那份久违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建议
时间分配不当,在检查词语时读的时间多了些,品读两份账单的时间又太少。结尾的练笔没有办法完成。对自己的收获: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通过这次观课,收获多多,能从杨老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很多问题将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在新课改的探究之路上,不断提升自己,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工作。
第三篇:山东小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这次观摩一师一优课,不仅给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更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不光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无论是说、唱、画,还是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教育机智,都让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优课当中体现出来的亮点值得我好好学习并反思。
首先,每位老师都是采取的全英教学。各个教师出色的口语表达让我记忆深刻。标准的发音、富有亲和力的表情和声音,即使彼此第一次见面也能很好的拉近师生距离。而且每位老师都会在自己的课中设置一个精彩的热身导入环节,比如:flash 动画(加上动作,边唱边做),闪卡抢答,chant 等,老师的课堂操控力和渲染力很强,将这些活动都做得很好,课堂气氛很快被调动起来。
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袁海霞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她讲授的主题是《Weather》,主要是学习天气的词汇。在操练环节,她设计了“小小预报员”活动,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教师示范、同伴交流等,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练习,再进行分小组比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住了天气的词汇,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第三,训练方式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各位老师的训练方式都多种多样,尤其是张晨曦老师的《Can you play the guitar ?》,设计了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并且任务型教学贯穿课堂始终,Job interview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广告之后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询问谁能胜任所招聘的工作,练习运用所学目标语言,它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语言
第四,创设情景与情感教学。杨雪老师的课给我的印象最深。她讲授的四年级下册的《What time is it ?》。
通过这次远程研修,我收获很多,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这次观课,让我近一步开阔了眼界,明白了教学上应该努力的方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课堂,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英语课。为自己加油:Come on!
第四篇:山东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作文教学课观课报告
捕捉细节,触摸真情;描写细节,表达真情;欣赏细节,感悟真情。文登新一中慈老师的作文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下面我从几点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二从情境创设看: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颇具特色,如激情创境,美图美语创境,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三从作文课特点观:执教者突出了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领悟,让学生在观看,写作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作文科教学的语文味。
四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执教者身上有很好的体现,那张《孝》的黑白色图画。那张《渴望》的图片,那张《生命》的震撼图片成为了不同角度领悟细节描写的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五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学生自己当堂的写作既消化了老师所见内容,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兴趣盎然,真正做到了课堂高效!
六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七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八课件的制作看:课件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图片的利用,内容的总结,方法的归纳等等,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十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十一晒课界面组织合理、信息完整、语言规范;课件运行正常,链接准确;视频拍摄内容完整、画面清晰,声画同步。
教学建议 第一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二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立意、选材的能力,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的实践能力,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格式作文。
第五篇:2015山东高中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20
“课堂提问”有讲究
听评课是教师加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条件限制,大多数时候老师们只能听本校、本地区同仁的课,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今年全省远程研修采取的“网上听评课”形式,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次跨地区听课的大好机会。
我有幸观看了泰安华良云老师的《信息的定义与特征》、东平姜锋老师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乳山刘萍老师的《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威海李晓丹老师的《结构的稳定性》、菏泽张丽霞老师的《魅力人声——音频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广饶孟宪利老师的《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六节课,感到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新课改形势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而课堂提问是将“问题”传递给学生的常用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观课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这六位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把控。
结合此前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所做的一些思考,对这六节课的课堂提问,我有以下感受和认识:
一、对课堂提问,教师们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精心的设计,有以下可圈可点之处:
1.提问有一定的开放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要尽量避免以“是”或“不是”作答的封闭性提问,以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带有猜测的成分。教师所提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纵横联想。
比如孟宪利老师《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在学生体验了“猜数”程序后,孟老师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测该程序运行的步骤?”(6分5秒处)。刘萍老师在《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中,提出了“假设你是一名原始人,你会有哪些需求和愿望?会发展成什么技术?”(4分25秒处)、“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技术项目的内容,满足了你哪些方面的需求?”(8分30秒处)等。这些问题都具有相当的发散性。利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2.提问前充分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课件演示、出示练习题,或通过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等,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加工原料,将学生充分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后再提出问题。
比如刘萍老师的《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中,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荷兰人利用自然规律与大海争夺土地”的资料,将学生充分引入到情境中后,再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哪些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例子?”(24分01秒 处)。
3.提问突出重难点
将提问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设问。如威海李晓丹老师的《结构的稳定性》中,李老师紧紧抓住支撑面的大小、重心位置的高低、重力作用线与支撑面的位置关系、不同形状的框架结构这四个影响结构稳定性的重难点因素,所设计的问题几乎都围绕着这四个因素展开:学生用两个矿泉水瓶做完稳定性差异的实验后,教师马上提问 “为什么正立的矿泉水瓶更稳定?”(7分25秒处),此问题直接针对支撑面大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学生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装沙的两个纸盒做完拉力试验后,教师马上针对重心高低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提问(14分30秒处)……每个问题都直击要害,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提问有层次
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如:李晓丹老师的《结构的稳定性》中,所提的问题按照“支撑面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重心位置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重力作用线和支撑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不同形状的结构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通过案例综合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结构稳定性?是如何影响的?”这样一条清晰的主线,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有利于学生有序地思考,建立知识系统。
5.把握时机提问
(1)以“提问式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华良云老师的《信息的定义与特征》,一上课就提出了“请举出生活中利用信息的事例?”这个问题。这种以提问做开场白的设计,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还可以充分利用直观的趣味性强的课件或小实验作为“开场白”,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如:李晓丹老师《结构的稳定性》的最开始,让一个学生上台,与老师配合完成“站立状态稳定性”的小实验,接着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站立姿态最稳定?”,充分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识前提问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在学习新内容前,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相关旧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如:姜锋老师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中,在讲授“网上信息的下载方法”之前,先提问“文件名的组成”、“扩展名代表的文件类型”等与旧知识相关的问题(1分28秒处),为学生根据扩展名判断所下载文件的类型做好准备。
6.注重对课堂提问的评价
教师们能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比如,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实际操作,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等。
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努力去发现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在此不一一举例)
二、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关于这六节课的课堂提问,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待商榷之处:
1.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课堂提问
张丽霞老师的《魅力人声——音频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整节课没有任何一个针对教学内容的单独提问;孟宪利老师的《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中,只有两次对学生的单独提问。
我认为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忽略课堂提问的做法不可取。
2.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过分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因为怕耽误时间,一旦第一个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往往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不再继续让其他同学尝试。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容易滋生惰性。
如姜锋老师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中,对“如何下载网页中的图片”这个问题,第一个学生回答错误。姜老师没有再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而是直接说出了答案。
我认为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有利于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
3.存在“先指定学生再提出问题”的现象。先指名再提问是课堂提问的一忌,会导致没被点到名的同学心生懈怠,放弃思考。姜锋老师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中,在提问“文件扩展名所代表的文件类型”时,存在这种情况(2分47秒处)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值得教师们注意。
总之,通过这次观课,我收获很大。也希望老师们都充分认识到优化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