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摸瓜》习题[范文模版]
《摸瓜》习题
一、基础题
1.看拼音写汉字。
má ké
jì
ní
蛤()()嗽()静
稀()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神秘()突然()推托()
二、综合题
1.给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ké B hāi
干咳()咳声叹气()咳嗽()咳喘()2.加偏旁组字再组词。亥()()合()()莫()()占()()
三、提高题
1.照样子写词语。圆滚滚()()()一丝不挂()()()高高兴兴()()()2.用下列词语各写一句话。
(1)互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胆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聚精会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满脸通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蟆咳寂泥 2.安静神奇忽然推辞
二、综合题 1.A B A A 2.咳咳嗽蛤蚌蛤 蟆蛤蟆站站立
三、提高题
1.圆滚滚:绿油油气呼呼乐呵呵 一丝不挂:一丝不苟一尘不染一文不值 高高兴兴:兢兢业业浩浩荡荡马马虎虎 2.(1)互相:新城的三条景观轴线互相交错。(2)寂静:一阵阵号子声,打破了森林的寂静。(3)胆怯:面对敌人我们要勇于斗争,不该胆怯!(4)聚精会神: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十分认真。(5)满脸通红:她气得满脸通红。
第二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摸瓜
摸 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 摸瓜经过
往回送瓜
请我们吃瓜
乡情淳朴人情浓郁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摸瓜》教案
《摸瓜》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4.认识本课3个生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课件出示西瓜图片)播放学乐师生典型导学成果。同学们,图片上是什么?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板书课题。
2.出示教学目标。(课件出示)
二、新授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大意,起因———经过———结果,语言要清楚、简洁)小时候,因为不懂事,孩子们总会做出许多荒唐事。你看这几个乡下的小孩子,被又甜又大的西瓜所诱惑,想出了一个可笑的办法,去偷老爷爷的瓜,老爷爷故意装做没看见,后来还请他们吃瓜呢。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课件出示)(想办法———摸瓜———送瓜)
(4)“摸瓜”就是偷瓜。作者为什么用“摸”而不用“偷”字?(课件出示)“偷”字从感情色彩上看具有贬义。小孩子偷瓜,是可以原谅的错误,作者不忍心用贬义词。最主要是因为本文是一篇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的文章,“摸瓜”是当地的土语,当地的人都这样说。这样用词,使文章更具有生活气息,更真实。
2.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A“狗剩把我们找到一堆,头抵头说出了他的主意。”(课件出示)
什么主意?本段没有写出来,作者这样处理,目的是故意制造一个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去了解下文。狗剩没有大声讲出他的主意,目的是不想让在场的女生山菊知道,因为这个主意让她知道太难为情了。通过读下文,我们知道男孩子们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往身上抹泥巴。
B“正当他俩就要爬进瓜田时,突然从瓜棚里传来一连串‘咔咔’的咳嗽声。”(课件出示)
德顺爷爷是生病了咳嗽?还是吸烟呛咳嗽了?本段没有交代,当我们读完全文后,终于明白,爷爷咳嗽是看见我们摸瓜,故意提醒我们呢。当我们明白老爷爷的良苦用心后,被德顺爷爷的善良所感动。
C“摸瓜容易送瓜难。”(课件出示)
偷西瓜时有惊无险,还算顺利,所以看上去比较容易,而把偷来的西瓜送回去,就太让人无法面对看瓜的爷爷了,不好启齿解释这件事,明知道偷瓜不对,怎么道歉呢,所以送瓜比偷瓜难。
D“知道你们摘的瓜不熟,想喊你们,又怕吓着你们。”(课件出示)
“怕吓着”这些淘气的孩子,语言中流露出老爷爷对孩子们的疼爱。淳朴的乡邻之间的感情,是感人的。
(3)为什么送瓜?(课件出示)
山菊告诉娘我们摸瓜,娘逼我们把瓜送回去。3.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件出示)
头脑灵活的狗剩;有正义感又很仗义,乐于助人的山菊;胆小的“我”;教子严厉的娘;善良的德顺爷爷。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课件出示)4.认读生字。咳蛤蟆(课件出示)
三、练习
1.区别形近字组词。(课件出示)咳()蛤()蟆()该()哈()摸()
2.加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课件出示)亥()合()莫()
3.用下列词语各写一句话。(课件出示)
(1)突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互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推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课件出示)
四、总结
做错了事情,应当有勇气承认错误,这样会得到别人的谅解,而且还要学习德顺爷爷的宽宏大量。
五、作业 1.认读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
摸瓜
准备摸瓜
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第四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丹柯的故事》习题
《丹柯的故事》习题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篝火()
龌龊()
疙瘩()
怜悯()
拯救()
胸膛()
合拢()
阴郁()
欢呼雀跃()
2.给下面的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
沉思——()坚强——()警戒——()安详——()光芒——()抱怨——()响应——()怜悯——()3.给下面的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反的词语。
浓密——()坚强——()凶狠——()低沉——()
二、综合题
1.给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无足()()长补()()口()声 居()思()()为夷()入()出 避()就()空()绝()柳()花()
()尽()来
2.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
(2)树林一直在唱着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起来,大雨哗哗地下起来„„()
(3)忽然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不!比太阳更亮!()
三、提高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打伞的女孩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两写个带路歌吧。
“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
打量(liang liàng)
上浮(fú
fóu)
兴旺(xīng xìng)
...2.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改。
3.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 ”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 比作。
4.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
“因地”在文中指,“制宜”在文中指。
5.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6.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丹柯的故事》习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gōu
wò chuò
gē da
mǐn
zhěng
táng
lǒng
yǜ
què yuè
2.沉思——(深思)坚强——(顽强)警戒——(警惕)安详——(从容)
光芒——(光辉)抱怨——(埋怨)
响应——(支持)怜悯——(怜惜)
3.浓密——(稀疏)坚强——(软弱)
凶狠——(善良)低沉——(高亢)
二、综合题
1.无足(轻重)
(取)长补(短)
(异)口(同)声
居(安)思(危)
(化险)为夷
(深)入(浅)出
避(重)就(轻)
空(前)绝(后)
柳(暗)花(明)
(苦)尽(甘)来
2.(1)比喻(2)拟人(3)夸张
三、提高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
打量(liang√ liàng)上浮(fú√ fóu)兴旺(xīng√ xìng)... 2.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
两 改成俩。
3.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 ”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他们佝偻着身子比作蒜瓣。
4.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这些孩子都是居住在山里的,靠山,“制宜”在文中指可以以带路来挣钱。
5.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两个女孩不会招揽生意。6.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纯朴,羞涩,稚嫩,懂事,勤劳。
第五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地平线》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渭、咀、嚼
(1)“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2)“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1)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2)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五、总结
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
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
(1)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2)“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3)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4)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1)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2)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
(3)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