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小学语文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一直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其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也就乐于接受,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课文描写的是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北方孩子来说,从未见过、去过那里,很难想象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里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同到“西双版纳” 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广阔时空,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地方,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象。
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觉和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内
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较好地表现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制作两组课件进行对比,一组是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另一组则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出现了一片漆黑的画面,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文中“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 的意思,更进一步体会到“春天来了,可是…”这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对信息重组和变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能促进学生建立新旧信息间的内部联结,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得与保持。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回乡偶书》一课中,学完诗文后,可由学生从网上自选一首怀乡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中师生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观看者,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教师掌握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学生心理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改变这一切的
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时时沟通,网络为实现时时沟通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指导,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学习《鸟岛》一课时,可以建立“青海湖鸟岛”、“鸟岛”两个主题学习网站,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满怀热情地展开学习。“青海湖鸟岛” 主题网站是一个关于青海湖鸟岛的知识平台,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可以了解到鸟岛的各个方面知识,还可以通过留言板交流网站上没有的知识。“鸟岛”主题网站是一个课文内容的学习的平台,这个网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通过这里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留言板交流信息。基于这两个网站,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就能够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综上所述,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地整合,完全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效益,求得最佳的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甘肃省民勤县青云小学 张晓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改实施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学课程标准》也进一步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不重视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不重视数学结论的发现、推导过程的探索。课堂上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致使大多数学生每学习抽象知识时就会感到困难,这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计算机给数学的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计算机当作和铅笔、橡皮一样的学习工具。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得原来难以用语言、普通教具阐述的抽象问题以直观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对其建立直观表象,更好的思考各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例如,在求解阴影部分面积时(如图所示),若用传统方式教学,几块不规则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很难计算;但若利用计算机,可以先将几块要求解的阴影部分重新组合,组成一个规则的常见图形,该题就变为计算一个常见的规则的图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形象生动地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先简单组合再求解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利用了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先形象地认识、再进行抽象地概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学信息,同时也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但要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必须恰当地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的过程。
图:求解阴影部分面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还要个性化互动、群体互动,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技术的先进与否,而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否构建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一般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我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馈。该模式主要强调一下几个方面:
1、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问题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相关的问题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这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对数学的求知欲,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教师参与
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能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教师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全面地看待问题。
3、及时评价问题的完成情况 为了保证上述过程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学习结合,有助于学生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觉得轻松愉快。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注意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是否与实际联系等诸多因素。在教学中将“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做(或操作)、学生在技术的支持下复习、运用旧知识来探索新知识”等这几部分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合一。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文模版)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张 旭 性别:男
职称:小学一级 学历:大专
单位:淮北市相山区桃元小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桃元小学
电话:*** 电子信箱:785885400@qq.com 邮编:235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层面上越来越广;在适用年龄上也从原来的中高级教育延伸到了初低年级教育中。本文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原则谈起;指示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简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仍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都要由教学目标来决定,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搞形式上的多样化,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只有深钻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和重点和难点,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软硬件与最佳的教学策略有机结合。
(二)实效性原则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讲节约、讲实效、易操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选择现代教学媒体时,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只能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不利于教
学效率的提高。
(三)最优化原则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必须对存储信息的载体认真查看,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师除了会进行媒体操作,还必须对媒体的特性有全面了解,做到使用媒体的次序、意图、操作胸有成竹。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各媒体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优化组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最优化。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用应服务于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是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最大程序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等信息,并在课堂上加以运用。这种不注意学科规律,喧宾夺主式的教学,使课堂上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越来越少,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申奥成功的视频课件,学生虽然感受到了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凸显,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但是学生却没有时间很好地去消化理解有关圆的知识,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不用也罢。
(二)不能放弃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
粉笔、黑板、实物、标本、图片、挂图、模型等常用的直观教具,称为传统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机地组合起来获取信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与机器的互动,使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等。有的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才是时髦的,使用传统教学媒体太老土,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抛掉了传统教学媒体,完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原本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实现的功能。比如有的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花了很多精力制作了大小不同的圆锥和圆柱倒沙子、水等课件,学生也从中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但学生并没有亲身体验其过程。如果改用传统教学媒体,让学生自己选择圆锥和圆柱,亲自动手倒一倒,这样获得的知识将会更深刻。如果将数学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不加选择地制作成课件,从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致勃勃,略加思考却不难发现,大量展示型课件,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不能盲目地抛弃传统教学媒体。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创设导入学习的情境
在上课前几分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课堂就想学。例如:在上《圆》一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我们现实中常见的“圆”,让学生上课之前就对圆有一定的认识。上课开始老师就可以提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呢?”学生回答问题时,努力思考,同时,圆的概念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
2、创设应用的情境
例如:我们学习《统计》的时候,很多的境况是不可能由学生去亲自实践的,这时可以通过计算机给出他们一个实践的情境,比如调查统计中央商场每天服装的销售情况,通过计算机收集需要的一些数据图形等等,由同学们整理分析,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以致用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探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源泉则是人的创造力,这就为教育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仅以记忆储存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的讲解过程中,不是直接证明定理,而是结合“几何画板”的角的度量的功能,先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每一个角的大小,求出三个角的和,猜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命题,最后在让学生来证明。这样,首先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其次体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使每位同学都富有成就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机技术可以以“动”的形式模拟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变静为动,可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架起桥梁;
变静为动,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变静为动,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提高认知水平;变静为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四)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学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中,涉及到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制作一些与生活学习相关联的数据图表,使学生完成对统计相关知识的自学。
总之,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农村小学还没有真正的推广开来,可借鉴的经验也有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应用面上做进一步的扩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朱永峰.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9,(5).[3]吴晓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J].山西电教,2008,(11).[4]曹莉.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信息与教学,2009,(5).
第四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上传: 张光泉
更新时间:2013-1-13 21:32:32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2、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生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鲸》一文时,为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幅画面,画面上鲸庞大的身躯与大象、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没见过鲸的学生们好奇而兴奋地睁大眼,发出一片惊叹,这时教师适时介绍:“这是海洋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最大的鲸有16万千克重,最小的也有4万多千克重,它是一种很特别、很可爱的哺乳动物,同学们想不想了解有关它的知识呢?”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齐答“想!”整堂课,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讨论、探究有关鲸的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如教学《锄禾》一文。教学伊始,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在耕地,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在学生脑海中已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教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带点字锄、汗、粒等字意,并领会了诗意。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内地,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所以上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群岛》,通过观看,大家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海防前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富饶”二字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解疑。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毛主席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转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课堂所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随时展现在课堂。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45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教学《鲸》、《松鼠》等课文时,教师利用网络超文本的特性,结合教学目标,编辑整合了“资料库”,这给学生提了开拓视野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拓展知识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网上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信息,小组之间交流,拓展知识面,探索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资料库将与鲸、松鼠有关的知识分类归纳整理为:生物、文学、摄影、军事、考古、航天、仿生、农业、集邮、科技、奇闻、数学十二个科目,每一科目,都提供了大量有关鲸和松鼠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新了解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这些科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与鲸和松鼠有关,但介绍的角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科目,角度也有区别。所以当我们通过网络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时,便可多角度、多方位和多途径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拓展课堂空间,增强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又如《观潮》一课,课文描述的是海宁盐官镇所见的“一线潮”,作者描述的是潮来之时像“一条白线”,像“一道白色的城墙”,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其实,钱塘江大潮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还有交叉潮和回头潮。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信息媒介丰富的信息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丰厚的底蕴,教学时才能厚积薄发。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林海》、《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林海一碧千里的的壮观,五彩池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教师都在欣赏美、赞叹美,受到美的熏陶。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写作文常常是令学生感到头疼的事。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学生上作文课时,再也见不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的情景,学生个个思想集中,精神抖擞,兴趣昂然。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1、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在课堂教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走入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小学思想品德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日益注重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走入学校,为教师展开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思想品德课堂带来了趣味,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带来的便利。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新奇的事物往往充满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学生进入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大自然与人类》时,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关于“自然与人类”主题的课件,然后在课上先给学生展示几张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中,图片放映完后教师就可以讲解有关教材的基础知识: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大自然与人类如何和谐相处、当前存在着哪些大自然与人类不和谐的现象等知识。教师对基础知识讲授大约25分钟后就可以给学生放映一段关于“大自然与人类”的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到最高点,视频播放完后由于学生此时的情绪处于高度的喜悦,大脑也处于高度的激活状态,教师可以在此时展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讲解,为学生讲述大自然与人类相处不和谐的原因和影响,并要求学生根据视频中看到的内容设想:如何才能实现大自然与人类相处和谐,让人类本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合理开发大自然让自然为人类造福。最后,教师可以利用PPT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并让学生一一阐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你今后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有何启示?这样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的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全神贯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大自然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福利,从而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树立保护大自然地意识,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境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耐力不足,对枯燥的课堂往往会产生厌倦心理。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具体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设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表演、与教师同学交流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情境教学法为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堂创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上灵感可以得到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得到提高。开展情境教学需要联系教材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逐步展开。
例如:教师在讲解《国庆节大观》时先要了解本课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性命的革命烈士充满敬畏,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教师在对本课教学目标有所了解后就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激昂的国歌声中体验英雄的悲壮或者教师也可以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国家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从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充满自豪感。总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可以深刻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会更加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感谢那些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失去性命的革命先烈。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源于对所学知识产生的浓厚兴趣以及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交流。信息技术既可以分析复杂的数据也可以辅助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互动性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将学生每日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以量化的形式将数据输入电脑,并由电脑进行数据分析。教师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表扬,周期为一个月。将一个月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数据汇总,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奖励他们小礼品;对于还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课下找他们私聊,帮助这些学生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方法改善,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思想道德知识竞赛,以PPT的形式将竞赛题目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游戏,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背景游戏音乐,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主动性。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便利,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景教学,在具体的情景中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切身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