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岁以前的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初探 2
《12岁以前的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初探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结合语文学科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崔峦老师说过“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以“大阅读”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校顺应新一轮课程建设要求,积极引进《12岁以前的语文》,推行利用经典诵读来加大学生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进而营造书香校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探索。
【关键词】扩大阅读 经典诵读 阅读能力 识字增量 书香校园
一、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2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要引导小学生记忆背诵中华经典古诗、美文,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12岁以前的语文》全册共六本,其中收录了《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国学经典;收录了唐诗、宋词、《诗经》《古诗19首》《楚辞》、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经典的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歌;收录了图画书、童话、儿童小说等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小多读些经典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要认识600-1800个常用汉字,这一巨大的任务让很多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感到很茫然。很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书写。可到后来学生的回生率和错误率依然居高不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此,我想引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名言:“知识应当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不能为了教字而教字。在教学生识字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极大的活跃。唯有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有效吸收。自建校以来,我校也努力建设“书香校园”,打造读书氛围。伴随着优秀经典诗文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笔者在大语文的观念上,成立课题组,努力推行利用经典诵读来加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进而营造书香校园。
二、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的途径与方法
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拓展学生的视野,学校率先确定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为实验班,并规定除了基本诵读时间外,试验班教师必须一周挤出一节课专门教学《12岁以前的语文》的内容。实验班老师利用拓展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制定晨读计划、教学计划表,结合课堂教学,旁征博引,走进经典,引领经典诵读之先。在探索中,老师们形成了共识:经典诵读可以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大识字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老师们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听,让古典萦绕学生耳畔
即听诵读录音、歌曲。通过播放国学经典、古诗文录音,以及古诗词为词的名曲,比如《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念奴娇》等,让学生通过名篇名句朗读、赏析及有关的趣闻轶事,使古韵悦耳,沉浸其中,继而遐想联翩,心旷神怡。而这些过程有都是融入到教学中,不显突兀,推进得宜。
(二)看,让经典浸润孩子人生
即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让孩子观看经典故事,还通过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小明星”等方式,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班级黑板报,开辟经典诵读专栏,班级可利用的墙壁、走廊张贴经典字画、学生阅读经典的感悟、经典阅读篇目介绍等,学生于课余可随处欣赏这些佳作名言,感受经典气息。
(三)读,让校园处处诗声朗朗
为积极配合语文学科课程建设探索,学校规定,所有班级在早晨7:40早读之前,必须诵读《12岁以前的语文》,国学、诗词、儿童文学都可以。实验班要拿出两个语文早读来诵读《12岁以前的语文》。另外,为适应孩子们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的改变,阅读需求的提升,学校规定,所有班级进行午读,午读时间为12:00-12:20,任何看护教师不得以其他借口占用孩子午读时间。更有老师积极创新,锻炼孩子边收书包遍背诵经典诗文,既合理利用时间,又有效防止孩子乱讲话。诵读是学生走进经典的主要途径,课堂中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注重学生诵读的验收和评比。此外,布置学生在课余诵读、阅读经典名作任何。给学生诵读情况反馈时间,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讲,将阅读之感牢记于心
尤其是对《国学》这类经典,我们需要让孩子们读,更需要让孩子们思考,还需要让孩子们感悟。通过大量诵读与讲解,学生可以深切的感触到国学的魅力,为进一步学好它做准备。在这方面要注意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做到古今一体,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讲述一些有关的典故,以此提高大家对国学将自己诵读的经典文章背出来,或讲讲自己搜集的有关故事,并指派专门人员记录每天诵读的学生姓名及内容,每周总结一次,优秀学生直接飞信通知家长进行表扬。这项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复习,同时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自从有了这个诵读展示的平台,孩子们自信心得到提升,班级中营造了读经典、诵经典的良好氛围,就连平时里默默无语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上台背诵,学、比、超的诵读气氛,渐渐地越来越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成功的表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五)赛,用比赛激发诵读热情
在开展实验中,班级会出现几个兴趣缺缺的孩子,我结合孩子们近期诵读成果,举行“美文诵读比赛”和“读书交流活动”。在美文诵读赛中,要求全班学生必须参与,学生结合班级晨诵诗与“12岁以前的语文”古代诗文篇章自主选择诵读的内容,积极准备,自我创新,将一篇篇儿童诗展现在大家面前。可以独诵、组合诵、更鼓励学生在表演中诵读,通过读经典、诵经典、演经典、学生们在快乐中诵读,在诵读中成长。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中总结,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几个试验班教室也正在积极探索更具挑战性的比赛方式,可以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比赛,以集体的力量感染个别学生。
三、半年经典诵读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收获与反思
半年经典诵读活动虽然做得很累很忙,但也给我们带来较大的收获。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诵经典,促进品德培养
中国古语云:“教儿初孩,儿童时期,天真无邪,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凡为人父母、师长者,在孩子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空叹为力。”古人先贤所遗留下来的古典教育理念,2
与我们今天的教育观、人才观不谋而合。即,要想成才先要做人,品德、智慧要从小培养,并逐渐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修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虽只有短短半年,但孩子们的言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文明的现象减少了,学会礼貌待人,学会谦让,更懂得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了等等,这些变化都是令人欣喜的。
(二)诵经典,启迪学生智慧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加大识字量,渗透智慧美。一年级刚上学开始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目时,不认识的字很多,但是通过两个月的诵读,学生们的识字量明显增加,学生识字量大大增多,识字能力大大提高。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应学会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在诵读经典中,仅一年级上学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与同期非诵读经典学生比,要多学600多字,识字量几乎提前了一年。由于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章都注上了汉语拼音,方便了学生拼读,通过多读,识字能力大大提高。而对于高年级孩子,我经常对班级孩子提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我们依照这个原则背诵《老子》,长期的实践,让学生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平时学习中,学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另外就是反复记忆方法。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该记忆的东西就是要牢固记忆,大部分学生树立了这个观点。
(三)诵经典,提高自身信心
孩子们《12岁以前的语文》时如获至宝,当半年的经典诵读训练下来,孩子们出口成章,国学经典、现代文学、儿童文学语句信手拈来,当他们与亲戚、朋友的孩子相处时,他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而且使他们更加有兴趣接着背诵下去。尤其是当家长对孩子的记忆力表示惊叹时,他们也增加了信心。
(四)诵经典,规范日常言行
几乎所有的经典著作,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无不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读之则朗朗上口,诵之则心领神会,吟之则意气飞扬。在诵读中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心灵在自由而舒展的意境中获得怡心的体验和感受,营造和谐、人文的校园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时之举,更不可急功近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实现,其中之一就是长期的文化熏陶。半年来,我们对课题的不断研究,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惊喜也有失落。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半年经典诵读活动在收获的同时,也仍然困惑难解,迷茫难分。这些困惑于迷茫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我校属于典型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面对正常的学习任务,完成起来有时感到十分吃力。如何处理好差生诵读经典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诵读结果难以评价
学生诵读经典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我们通过多种活动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还预计通过期末抽背、抽默、基础检验等方式考察学生诵读经典的结果。但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阻碍了诵读经典的开展。所以,为了让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完善经典诵读评价体系,有待继续探究。
(三)教师读书现状堪忧
校长读书教师才读书、教师读书学生才读书。教师要有书卷气,校园才能溢满书香。教师们读书多半是教育教学类刊物,而没能和学生共同背诵经典,一起品味经典的味道,教师 3
理应成为学生经典诵读的榜样。教师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关键因素,承担经典诵读工作的教师应该是一支道德水平高、语文素养好的教师队伍。但是现在看各校担任经典诵读工作的教师队伍参差不起,有些教师很难胜任,做好经典诵读师资培训工作是当务之急。
(四)“不求甚解”争议不断
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求甚解,只求适解”,在课堂上我也是重在诵读,不重讲解。低年级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一年级孩子,在学习《三字经》时,只有个别篇目会讲的十分到位,大多都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背诵,我们的目标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先让孩子对经典有深刻印象,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而有些评论指出,儿童对所背知识不了解,久而久之会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厌倦,再者,不理解意义的背诵,遗忘的也快。国学的生涩难懂是事实,争议也有一定的道理,下一个阶段,这也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品读经典文化,聆听先哲教诲,在诵读氛围里建立小学生精神家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当孩子们把金色时光用在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上时,树立高雅的情趣和高远的志向,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最终理想吗?我们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12岁以前的语文》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参考文献】
1、《浅说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孙双金,《12岁以前的语文 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2页。
4、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01。
5、《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第12页。
第二篇:12岁以前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 节选
班级 姓名 学号
1.《浣溪沙》
宋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2.《苏幕遮》 宋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3.《点绛唇》 宋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4.《点绛唇》 宋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5.《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一剪梅》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醉花阴》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声声慢》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9.《武陵春》 宋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蝶恋花》 宋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2.《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3.《诉衷情》.宋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14.《渔夫》 宋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6.《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7.《江西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0.《扬州慢》 宋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21.《虞美人》 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2《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3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行路难·其一 唐代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8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9马说 唐代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0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1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2大学 曾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33论语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4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第三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
END
—
第四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带动其他科目学业成绩与各科技能的提高。
7、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经典诵读中,开发儿童的左右脑,使之均衡发展,提高学习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儿童在学才艺等技能均有所提高。
三、课程内容
(1)显性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名人名句的应用、作品的欣赏和书画的练习等。
(2)隐性课程: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艺术节、升旗仪式、校训、少先队活动、行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
教材建设:
(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制定《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写方案,定时讨论、交流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
(2)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四、教学建议
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课程管理
1、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副组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每年调整充实一次本方案。
(2)工作小组成员:负责本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
(3)任课教师:合作研究课程的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建立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2、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校本课程承担的工作量与必修课程一样,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作为考评、晋级、评优的依据。
(3)加强师资培训。采用自培与他培结合的方法,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技能支持。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过程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多元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他评。
3、当堂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第五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