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

时间:2019-05-14 14:0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

第一篇: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

9.三峡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与朱元思书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5.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第二篇: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6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2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18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三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25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

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26《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26《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7核舟记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28卖油翁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着,很久不离开。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卖油的老翁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是也很精湛吗?” 卖油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29推敲

贾岛初次去京城考试。一天他骑着毛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的时候想用推字 想想又觉得敲字好.不能决定用什么好,于是反复吟咏,并且用手做推与敲的姿势.韩愈当时是吏部权兆尹.贾岛不知不觉的冲撞到仪仗队的第三节,被侍从押到韩愈身前.贾岛于是对韩愈讲了自己作诗的经过.韩愈在马上停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比较好.于是与贾岛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府第.在一起谈论诗歌,两人最后成了好朋友.30杜甫诗三首

《望岳》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春望》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第三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文言知识总结

一、文学常识

1.《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一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且文学价值高。

2.《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作品《陶隐居集》。

3.《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4.《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字书庠,南朝梁文学家。“文章清拔有骨气”。《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

5.《野望》作者王绩,初唐诗人。同为初唐时期的诗人还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野望》作品意境开阔,风格清新,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6.《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江南三大名楼指的是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7.《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代表作《山居秋暝》《竹里馆》等。苏轼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精通佛学,人称“诗佛”。

8.《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9.《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通假字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空隙、缺口。2.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3.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三、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猛浪若奔:

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2、素湍绿潭: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急湍甚箭: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4、风烟俱净:静,形容词作动词,消散净尽。

5、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拔。

7、互相轩邈:轩,形容词作动词,向高处伸展。

邈,形容词作动词,向远处伸展。

8、横柯上蔽: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四、特殊句式

1、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句,省略句(省略主语)

2、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状语后置,“于中庭”是状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倒装句(定语后置,“如吾两人者”是定语)

4、急湍甚箭。省略句(急湍甚于箭)五、一词多义

1、绝

(1)沿溯阻绝——绝,隔断、阻断(2)绝巘多生怪柏——绝,副词,极(3)哀转久绝——绝,消失、停止(4)天下独绝——绝,副词,极(5)猿则百叫无绝——绝,消失、停止 补充:(1)群响毕绝——绝,消失、停止;

(2)妙绝于时——绝,副词,极

2、自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2)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3)自康乐以来——自,从(4)自以为大有所益——自,自己

第四篇: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2017届文言学习资料2014-12

以虫治虫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原文】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文: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原文】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文: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原文】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原文】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译文: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原文】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译文: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原文】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文: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赠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原文】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译文: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原文】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文: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原文】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文: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原文】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熟。

2017届文言学习资料2014-12

论语八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赐给他“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汇总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断句汇总

2011.11.28

一、(全国新课标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注意“乞、控守、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二、(全国大纲卷)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解析:译出大意给1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定语后置1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天津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译文】(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试题分析】(1)审、让;(2)足下、省略句式;(3)汲汲、不知吾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易错提醒】倒装句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四、(重庆卷)

1l.(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3分)答案: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解析:注意“迫”、“抚”、“走”、“藉”的翻译。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答案:(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解析:注意“验问”、“徇”“由是”“肃然”的翻译。

五、(山东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惧、止”使动用法。)

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正”,形容词做动词。)

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本事”:古今异义)译文:国君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六、(广东卷)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答案: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案:(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七、(江苏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解析: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迷乱”“惑乱”比较好。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把握“前行”“居”“持满”,这些都得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正确的译解。

⑶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弼)饶恕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要把握“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及语顺。

八、(福建卷)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 3

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九、(安徽卷)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试题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

十、(浙江卷)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答案: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答案: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监”通“鉴”。)

十一、(四川卷)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一日,携楮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答案: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解析:采分点是,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

⑵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答案: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

解析:采分点是,策,鞭打,骑着;蹇,跛,行走困难;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十二、(湖南卷)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答案:(1)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2)译文: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3)译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找准采分点:“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词作名词;“谓”“其他”“去”“其”“可”,注意“其他”古今同义;“甚矣”“哉”,一定要译到位。

十三、(湖北卷)

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答案:13.(1)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埋葬在山野之中,既不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2)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的棺椁。

(3)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使灵魂安息,可以把这作为榜样。

【解题思路】(1)句的重点词语“衣”“封”“树”词类活用,“以薪”状语后置。(2)句的重点词语“亡”“求”“其”。(3)句的重点词语“去”“坟”“神”“则”省略句,“安”使动用法。

十四、(辽宁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答案: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答案】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关键字“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所”表大概数目,翻译左右。

十五、(江西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解题透析】(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 “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2)公卿及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卑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大意1分)。(3)(卫青)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礼待汲黯超过平时(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的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断句汇总

一、(北京卷)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非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敬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参考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 /为词章/ /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 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 深思而问辨之.【试题分析】单斜线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备考提示】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点以及具有标志性的虚词的用法。

二、(重庆卷)(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解析:标点: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翻译: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三、(广东卷)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评分说明】共12处,每错3处扣1分。【标点如下】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四、(浙江卷)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五、(湖南卷)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六、(江西卷)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解题透析】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里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后作主语,还是划入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下载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养鸟有道》P80 我从来不曾不喜欢过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只想养鸟,不如多种些树木,让树围绕着房屋多达几百棵,枝叶茂盛,纷披拂动,成为鸟的乐园。每天早晨,从睡梦中......

    文言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初⒈,郑武公娶于申⒉ ,日武姜⒊。生庄公及共叔段⒋。庄公寤生⒌,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⒍。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⒎,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⒏。公......

    文言文翻译

    《庖丁解牛》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

    文言文翻译

    193晋人有好利者 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器皿我可以装东西。”拿了以后,就走。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那晋......

    文言文翻译

    舒洪凡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22.三峡 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文言文翻译大全

    不怕鬼 原文: 不怕鬼 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

    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

    文言文翻译

    毕垣陷害张方 当初,张方从山东来,地位很卑下,长安的富人郅辅很优厚地供养他。等到张方显贵后,张方让郅辅担任自己的帐下督,关系相当亲密。司马颐的参军毕垣,是河间的豪族,曾被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