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4:3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

第一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

通过阅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理解了党的政策,也明白了党为什么能够领导这个国家,成为这个国家的核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具有深刻的背景:

一、世纪之交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是由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引起的。但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并没有按照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意愿发展,“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仍在曲折中发展,总体缓和、和平、稳定、局部紧张、动荡、战乱仍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和普遍化,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使得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文化的互相交融,意识形态的冲击。

同时,我还了解到“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我学习到“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突出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要求,继承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同时也深刻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指出了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制定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把增进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谋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了“三个代表”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它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成为不断进取的先锋队,保持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从严治党,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领导水平,与时俱进地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造就高素质的党的领导人才队伍。

学习“三个代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三个代表必须回归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三个代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它成为了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发展先进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条基本原理。“三个代表”的首位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同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社会主义要发挥自己的优越性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上来,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才能在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面临着更为艰巨而紧迫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再者,我认识到要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把握根本,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所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贯彻三个代表的核心所在,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此书,我受益匪浅,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涵义、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但我也坚信在“三个代表”等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第二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读了这本书,使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一、本书在吸取以往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它既讲清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又讲清了它的历史根据和实际基础,即:科学判断国际局势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情况及党的现状;既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又分析了它产生的国际背景;既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又阐明了它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论述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关于理解 “三个代表”的内涵与意义,本书的第三章、第四张及第五章着重讲述分析了三个代表的内涵与意义。既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不是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正确把握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论述,首先要充分认识它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是因为它揭示我们党具有先进性的固有社会阶级基础,体现了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阐明了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一首要“代表”,还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然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论述,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什么?因为不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就不可能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供理论武器、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三个代表”中的第三个代表,是要成为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三个代表”思想中提出了这一条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出现没有或不能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象或倾向。所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论述,既是对我党过去和现在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肯定,也是对现在和今后的提醒。

第四、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这表现为: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比如,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样一些重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包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使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报关S11-2 杨艾

第三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绪 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 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

坚持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全体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一、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就要正确回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9)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10)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没有未来的全部答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他始终强调,我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这个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他还始终强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用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我们正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回避不了。在这场竞争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是我们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江泽民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13)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仅谈不上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而且往往要被人家欺负。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只有经济大大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腰杆子才能更硬,在国际上说话才更有分量,支持我们的朋友才会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错失机遇,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滞;抓住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十分紧要。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地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14)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15)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科学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他深刻指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16)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一九九四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

(17)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8)江泽民同志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需要分步骤、长时期的努力。邓小平同志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O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一九九一年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二十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O二O年力争比二OOO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四、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2)我们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和改进,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24)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代年轻人才,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惟有英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活力。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2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我们要牢记一条道理,这就是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对我国来说,在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我们在世界科技领域中的位置。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广大科技人员要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6)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五、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

(2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28)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他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从中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29)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既要有紧迫感,又不急于求成;既要坚定方向,又要分步实施,区别不同情况,分清轻重缓急。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迈出改革的新步伐。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3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在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正确方向。一九九二年六月,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和艰辛的创造,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合理做法。但从根本上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3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行政企分开,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3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

(33)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4)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趋势,强调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他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虽然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强,但是要奋力地去游,并且要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搏风击浪的本领。我国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验,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只要把握得当,发挥比较优势,趋利避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争取一个有利的发展地位是可能的。

(35)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江泽民同志阐明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则。第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样世贸组织也需要中国。没有十二亿多人口的中国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加入世贸组织。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遵照这些指导原则,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始终掌握主动权,于二OO一年十二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说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和挑战,利和弊,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工作做得好,应对得当,弊可以化为利,挑战可以化为机遇。工作做得不好,即便有机遇也可能因抓不住而丧失掉。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考什么?就是考我们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一句话,这将是对全党同志智慧和力量的一次很实际很具体的检验。这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道难度不小的关口,但这一关必须闯过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36)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就要善于借力,善于借重国外资金、技术等力量。积极利用外资,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借力方式。要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进服务领域开放。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我们吸收和利用外资的目的,是发挥我国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这样的目的出发,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利用外资的主动权一定要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进口的多元化。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制度。

兴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37)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形象地说:“‘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38)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对于对立和斗争的一面,我们当然要看到,而且应该认识到只要两种社会制度还同时存在,这种对立和斗争就不会消失。但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只看到前一面而看不到后一面,或者只看到后一面而看不到前一面,都会陷入认识上的片面性。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江泽民同志指出: “准备了‘两手’,掌握了‘两点论’,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工作就会广泛正确地开展起来和长期坚持下去。”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七、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39)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

多年来的经验表明,经济建设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40)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江泽民同志强调:“对经济结构的问题,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见事迟、调整慢,就被动。”“不把这件事抓好,就难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难以在二十一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

(41)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2)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要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4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实现现代化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44)实施西部大开发,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是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即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东部发展到一定时期,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总揽中华民族发展的全局,着眼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他号召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二十一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短期行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为我国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

(45)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和防疫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关心和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国有企业要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国家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下岗职工积极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和技能。引导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

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4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47)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8)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建设,以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要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使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要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既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49)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50)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搞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就会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对中国人民是一个大灾难。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51)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在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突出起来,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

(5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人权事业的发展。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是我国人民拥有广泛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生动写照。

我们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努力,必须从这个环节入手,否则其他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

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针对国际上有人提出“人权高于主权”和“国家主权有限”的新干涉主义,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指出,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人权要靠主权来保护,不是人权高于主权,而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我们反对借口人权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也反对把人权作为实现对别国的某种政治企图的工具。国际社会应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世界人权事业。

九、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难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要经常讲、反复讲。”

(54)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5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56)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分清正确与谬误、文明与愚昧、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好的传统,同时要不断加以改进,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

(5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58)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59)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宣传报道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加强互联网上的宣传,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60)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需要伟大文艺作品的时代,也是能够产生伟大文艺作品的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要坚持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支持文艺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实现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作家艺术家应该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高尚职业,把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努力创作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61)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领域资产重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改革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确保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确保正确导向,确保宏观控制力。

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

(62)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军队建设,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有两个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切实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统一;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打得赢和不变质,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要紧紧围绕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革命化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着我军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实现我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现代化是我军建设的中心,军队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来展开。正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军队的正规化,就没有军队的现代化。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6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关系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军的根本性建设,也是人民军队的特有优势。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是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64)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须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按照实现信息化的要求,科学确立我军建设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具体步骤。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战略任务。

(65)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就不能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方针一直是积极防御。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世界战略格局,着眼我国安全环境和军事斗争任务的重大变化,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这个方针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解决了我军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军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都要为确保这一战略方针的胜利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在现代战争中,军队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争夺质量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要实现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江泽民同志指出:“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

人才为政事之本,也是建军治军之本。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要把培养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下大气力抓好人才战略工程,重点抓好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要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深入开展科技练兵,全面提高军队的科学技术素质。

要以结构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度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军编制体制改革。深化后勤保障体制改革,优化保障结构,理顺保障关系,确保联勤体制规范有序运行。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要加强军队院校建设,深化军队院校改革。

(66)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眼光应当放得更远一些,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把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筹划好”。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实力相适应,在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下进行规划和实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必须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光荣任务,要加强全面建设,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关于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67)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党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认真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团结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

(68)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任务而团结奋斗。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永远要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伟大事业中来。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6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解决好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大事。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社会**、人民遭殃。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这是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坚实政治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是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要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70)做好宗教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必须尊重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求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71)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积极做好侨务工作。三千多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要努力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广泛团结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增进同外籍华人的友好情谊和合作交流,鼓励他们进一步为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作出贡献。

十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关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7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个构想从中国实际出发,照顾到各方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按照这个构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利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73)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中央政府始终坚持不干预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事务的原则,切实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并从许多方面给予特别行政区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中央政府坚定支持下,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沉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及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团结各界人士,妥善处理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工作,切实加强各界人士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广泛团结,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发展。坚持这些,就能使“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取得更大的成功,并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74)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一九九五年一月,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表明了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指明了发展两岸关系的方向,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纲领。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两岸同胞理应坚决反对。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应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只要台湾当局明确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对话和谈判就可以恢复。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两岸经济各具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祖国大陆也是有益的。我们坚持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主张,坚持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依法保障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推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积极推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要坚持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主线,扩大两岸文化交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当前台湾民心所向。两岸合则两利、通则双赢、分则两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识。我们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以及发展经济的要求,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要争取广大台湾同胞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方针政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们相信,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事关台湾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台湾同胞一定会作出正确的抉择,一定会同我们一道,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新的贡献。

(75)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应该由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绝不容许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这个基本原则问题上,我们决不妥协退让,决不吞下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苦果。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维护祖国的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不管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还有多少艰难险阻,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和所有中华儿女,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携手共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十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

(76)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局势跌宕起伏,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冷战结束后,针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发展需要和平。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了冷战对峙,各国人民渴望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7)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分重要。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现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78)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安全观。历史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各国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再强大的国家,离开国际合作也难以有真正的安全。

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79)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任何国家都不能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

(80)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容许任何国家、任何势力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但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

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来处理国际事务。这并不是在国际上无所作为。我国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可以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把原则性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坚决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但要讲究斗争艺术和斗争策略,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有理、有利、有节。

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

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江泽民同志推动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不仅是处理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各国相互关系的经验总结,而且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下,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家关系的发展。

十四、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8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江泽民同志最关注的是两大问题:一个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一个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强大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在深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同时,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思考。他强调一定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二亿多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8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我们党也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既要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又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正是坚持了这一点,我们党才团结和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大军,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

(83)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志存高远,立足现实,永远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

(84)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由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

伟大而艰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8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就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坚持党的先进性,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记取失误的教训;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86)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培养,相信和重视青年,关心和爱护青年。要学会用新观念、新视角去看待青年,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和胆识。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这是总结中国青年运动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青年一代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十五、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

(87)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总结党八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越是执政时间长了,越要抓紧党的自身建设。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88)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我们党所以坚强有力,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没有资格存身于党的行列。

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又不断地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是我们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规律,也是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规律。要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推进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党性锻炼。

(89)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

(90)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培养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尤为重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是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这一条做好了,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

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做好选拔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一要不拘一格,二要加强磨练,三要人才辈出。加强干部交流,注意把年轻干部放到一些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地方去锻炼和培养。

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的重大变化,努力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成效。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是前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有利于把思想认识和行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且有利于陶冶革命情操,提高精神境界。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讲政治是核心。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讲正气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革命气节。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领导班子内部,要树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坚持原则、严守纪律、维护大局、加强团结的模范。

(91)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党的建设、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社区党的建设,以及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建设。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9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做到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从严治党必须全面贯穿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特别要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围绕这“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切实解决当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纠正不正之风,要敢于动真格的。不敢抓、不敢管、不敢碰硬,好人主义盛行,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必须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深扎根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中,全面落实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动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党内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要居安思危,忧党忧国忧民,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地做好各项工作,千万不能高枕无忧、歌舞升平。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在反腐败斗争这个问题上,旗帜必须鲜明,态度必须坚决,工作必须锲而不舍。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江泽民同志指出:“党内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我们一定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

十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93)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的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刻指出,纵观历史,不少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其政策主张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在取得政权之后,就忘乎所以,骄傲起来,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代表群众的利益,最后被群众所抛弃。它们垮台的原因尽管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是一个根本原因。“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94)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改革越深入,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95)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能漠然置之。

关心群众,特别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特别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我们的领导干部越是要经常到那里去。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群众排难解忧,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点强不强、工作实不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好不好的重要试金石。

(96)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思想路线,真正掌握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要始终注意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从群众的意见中汲取智慧。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要经常深入基层、深人群众,老老实实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听取群众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结束语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努力奋斗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97)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本世纪前五十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六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而壮丽的事业。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这样的历史伟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巩固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万众一心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98)党的十六大郑重提出,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一项关系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也是贯穿十六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核心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十六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首要的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最重要的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就是要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在按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成效。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把认真研读江泽民同志的著作,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中央重要文献结合起来,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的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既从整体上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加深理解。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认真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认真解决党风和干部作风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中,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在思想上有所提高,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切实得到改进。

(9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党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十六大总结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道,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按照十六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我们党和国家就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更加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把宏伟蓝图化为美好现实,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团结同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100)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新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国家衰弱、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伟大业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将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壮丽事业更大的胜利,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全体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就要正确回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9)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10)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做到两“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没有未来的全部答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他始终强调,我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这个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他还始终强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用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我们正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回避不了。在这场竞争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是我们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江泽民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用,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13)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仅谈不上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而且往往要被人家欺负。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只有经济大大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腰杆子才能更硬,在国际上说话才更有分量,支持我们的朋友才会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错失机遇,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滞;抓住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十分紧要。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地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14)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15)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科学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他深刻指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16)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一九九四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

(17)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8)江泽民同志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需要分步骤、长时期的努力。邓小平同志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O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一九九一年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二十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2)我们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和改进,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24)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代年轻人才,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惟有英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活力。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2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我们要牢记一条道理,这就是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对我国来说,在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我们在世界科技领域中的位置。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广大科技人员要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6)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2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28)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他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从中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29)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既要有紧迫感,又不急于求成;既要坚定方向,又要分步实施,区别不同情况,分清轻重缓急。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迈出改革的新步伐。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3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在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正确方向。一九九二年六月,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和艰辛的创造,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合理做法。但从根本上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3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行政企分开,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3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3)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4)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趋势,强调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他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虽然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强,但是要奋力地去游,并且要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搏风击浪的本领。我国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验,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只要把握得当,发挥比较优势,趋利避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争取一个有利的发展地位是可能的。

(35)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江泽民同志阐明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则。第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样世贸组织也需要中国。没有十二亿多人口的中国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加入世贸组织。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遵照这些指导原则,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始终掌握主动权,于二00一年十二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说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和挑战,利和弊,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工作做得好,应对得当,弊可以化为利,挑战可以化为机遇。工作做得不好,即便有机遇也可能因抓不住而丧失掉。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考什么?就是考我们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一句话,这将是对全党同志智慧和力量的一次很实际很具体的检验。这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道难度不小的关口,但这一关必须闯过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36)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就要善于借力,善于借重国外资金、技术等力量。积极利用外资,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借力方式。要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进服务领域开放。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我们吸收和利用外资的目的,是发挥我国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这样的目的出发,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利用外资的主动权一定要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进口的多元化。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制度。兴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37)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形象地说:“'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38)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对于对立和斗争的一面,我们当然要看到,而且应该认识到只要两种社会制度还同时存在,这种对立和斗争就不会消失。但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只看到前一面而看不到后一面,或者只看到后一面而看不到前一面,都会陷入认识上的片面性。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江泽民同志指出?quot;准备了'两手',掌握了'两点论',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工作就会广泛正确地开展起来和长期坚持下去。“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39)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

多年来的经验表明,经济建设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40)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江泽民同志强调:”对经济结构的问题,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见事迟、调整慢,就被动。“"不把这件事抓好,就难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难以在二十一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

(41)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2)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要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4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实现现代化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44)实施西部大开发,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是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即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东部发展到一定时期,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总揽中华民族发展的全局,着眼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他号召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二十一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短期行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为我国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

(45)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和防疫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关心和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国有企业要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国家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下岗职工积极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和技能。引导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

(4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47)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8)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建设,以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要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使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要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既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49)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50)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搞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就会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对中国人民是一个大灾难。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决策的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51)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在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突出起来,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

(5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人权事业的发展。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是我国人民拥有广泛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生动写照。

我们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努力,必须从这个环节入手,否则其他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

人权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针对国际上有人提出“人权高于主权”和“国家主权有限”的新干涉主义,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指出,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人权要靠主权来保护,不是人权高于主权,而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我们反对借口人权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也反对把人权作为实现对别国的某种政治企图的工具。国际社会应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世界人权事业。

(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难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要经常讲、反复讲。”

(54)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5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56)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倡?quot;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分清正确与谬误、文明与愚昧、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好的传统,同时要不断加以改进,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

(5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58)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59)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宣传报道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加强互联网上的宣传,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60)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需要伟大文艺作品的时代,也是能够产生伟大文艺作品的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要坚持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支持文艺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实现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作家艺术家应该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高尚职业,把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努力创作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第五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贯彻大学生预备党员党性锻炼“六个一”重要思想,暑期期间,我自行阅读了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一书,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江泽民同志的观点产生了许多感悟,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重大实践,是伟大的指导思想。同时,我也不得不钦佩当时以江泽民同志为首党中央领导人的决策是多么的科学与有内涵,直至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继续前进,它的灵魂生生不息。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三个代表”思想的由来。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此后,江泽民同志在上海等地考察工作时,一再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在2002年“七一”重要讲话和“5.31”讲话以及十六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伟大意义。

之所以提出三个代表,并让它长期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当然有其重要的科学内涵。总结为一下三点: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认为要彻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关键也是亟需做到一点:求真务实。

1、求真务实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务实是求真的目的。求真务实是知与行、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是认识真理、实践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体现和本质要求。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既抓住了当前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又将这种全局性的工作要求和思想指导置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之上。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赋予求真务实以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

然而,在坚持求真务实方面,确实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因为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没有很好地坚持求真务实,使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违背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格格不入,如不坚决克服和纠正,势必严重削弱党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实表明,能不能坚持求真务实,对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领导干部是关键。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要有求真务实之“心”,坚定信念,夯实基础。要不要求真务实,是不是求真务实,根本上是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目的动机联系在一起的。在行动上做到求真务实,首先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坚持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要有求真务实之“勇”,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求真务实,关键在于一个“真”字和一个“实”字。它要求我们讲真话、用真心、求真理,办实事、重实际、务实效。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不能求真务实,往往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和水平不高,而是因为考虑个人利益得失而不敢、不愿求真务实。只有时时事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才能够做到讲真话、办实事。要有求真务实之“诚”,老实做人,诚信做事。强调求真务实之“诚”,就是要真心实意地把求真务实的精神体现到做人做事的各个方面,就是要老实做人,诚信办事。老实做人,就是为人处世要坚持原则,言行一致,廉洁自律,坦荡磊落。诚信做事,是老实做人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体现。老实做人、诚信做事,就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行为规范和狠抓落实的精神,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力戒浮躁,努力把事情办实办好。

3、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增强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求真务实。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增强忧患意识。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争创一流,带领人民群众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只有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我们才能真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质上就要求我们要做到求真务实,解决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建设当前亟需建设的文化,创造当前亟需创造的财富,这样,“三个代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要铭记,“三个代表”,并不只是简单的三句话,而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

下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读后感[精选合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读后感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库 1.治国必先_________,治党务必从严。 治党治吏治政2._________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六大党的七大党的八大3.“三个代表”重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如何把握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谈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 科学发展观的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