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区别
1.法律
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
经过拥有国家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婚姻法》、《食品安全法》等。
2.法规:
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如省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如《天津市职业病防治条例》《天津市献血条例》、、《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等
“法规”一般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称谓。3.规章:
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理实施细则》
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较大的市(如省会)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天津市持证执法管理办法》、《天津市行政执法投诉办法》等。
规章由本部门首长或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规章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能用“条例”。
4.规范性文件:
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规范性文件指属于法律范畴(即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
狭义上讲,规范性文件指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外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如《天津市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实施程序》、《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等。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有什么区别?效力哪个大?
法律一般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等 法规是指国务院依据法律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地位次于法律 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拟订,并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的法律规范形式。其效力等级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通常对于规范性文件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广义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狭义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法律范畴以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目前这类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体非常之多,例如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等。所以法律、法规、规章都是规范性文件
根据《立法法》第78、79、80、82条。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如下:
1、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法规和规章。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6、部门规章的效力与地方性法规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两者发生冲突,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立法法》第86条)。
7、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没有高下之分 希望有帮助
第二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
一、法律 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2000年3月15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则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还可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是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的,其解释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法规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是2001年11月16日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321号公布。《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是1997年10月16日由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的。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解释权即属于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三、规章
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国务院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
规章由本部门首长或者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是国家档案局制定并于2006年12月18日以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发布的。《浙江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是2007年1月22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省政府令第229号公布的。规章的解释权属于规章制定机关。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四、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外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见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称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三篇:公共基础 第一章 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第一章 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由(国务院)公布。
2、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3、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实行(定期定点检定)。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为国家法定计量鉴定机构。
22、等级评定,现场评审得分(≥85分),予以通过,需整改的应报送书面整改。
23、现场评审得分<80分,不予通过,评定结束,(满6个月)可重新申报。
24、机构换证复核细则:现场核查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按照有关规定记入试验检测机构当年信用评价。
25、申请换证复核的试验检测机构在等级证书有效期内多开展的试验检测参数应覆盖批准的所有试验检测项目,且不少于批准参数的(70%)。
5、仲裁检定是指:用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的计量检定、测试活动。
6、地方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7、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8、依据《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检测机构等级分为公路工程和水运工程专业,公路工程专业分为(综合类和专项类)。
9、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证书,有效期5年。
10、检测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机构负责人等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到原发证质监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1、试验检测机构停业时,应自停业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发证质监机构办理《等级证书》注销手续。
12、取得等级证书的试验检测机构,可设立工地临时试验室,承担相应公路水运工程的试验检测业务,并对其试验检测结果承担责任。
13、试验检测机构自被注销等级证书之日起2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14、试验检测机构增项申请,必须以(检测项目)为单位。
15、现场评审:通过对申请人完成试验检测项目的实际能力、检测机构申报材料与实际状况的符合性、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转等情况的全面核查。
16、现场评审所抽查的试验检测项目,原则上应当覆盖申请人所申请的试验检测各大项目。抽取的具体参数应当通过(抽签)决定。
17、质检机构依据《现场评审报告》及(检测机构等级标准)对申请人进行等级评定。
18、申请增项,增项数量应不超过本等级检测项目数量的50%。
19、同一检测机构申请多项等级时,同一人持的多个专业检测资格证书,可在不同的检测等级申报中使用,但不得超过(2次)。
20、等级标准设置了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参数,对于非强制性参数和设备,检测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配置,但不得少于(非强制性参数总量的80%)。
21、等级评定要求,试验检测机构场地可以租赁,但租期应满足(≥5年)。
26、换证复核不合格的,质监机构应责令其在6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期内(不得)承担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的业务。
27、申请换证复核的试验检测机构提交申请材料中包括:试验检测业绩一览表及证明材料,(工地试验室开展的项)目可作为试验检测业绩。
28、超出等级能力范围开展业务,但在经计量认证通过的参数范围内,出具的检测报告加盖交通试验检测专用标识章的,在信用评价时应(扣分)。
29、信用评价办法,评价周期内累计扣分分值(大于或等于20分,小于40分的),试验检测人员信用等级为信用较差。
30、设立工地试验室的母体机构,应取得(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证书)。
31、工地试验室出具的试验检测报告应加盖工地试验室印章,印章基本信息:(建设项目标段名称+工地试验室)。
32、工地试验室应按照(母体试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
33、对于签发的涉及结构安全的产品或试验检测项目不合格报告,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送试验检测委托方,抄送项目质量监督机构。
34、公路水运助理试验检测师考试科目设:公共基础和专业科目。
35、助理检师、检师考试成绩均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
36、继续教育:每个周期内接受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学时。
1、对于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应当自行定期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
2、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不是所有。
3、组织量值传递可不受行政区划和部门管辖的限制。“经济合理,就近进行”
4、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计量检定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检定证件。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人员,由其主管部门考核发证。
5、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6、企业可以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
7、试验检测活动应遵循:科学、客观、严谨、公正的原则。
8、检测机构可以同时申请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等级。
9、依据合同承担的业务,不得转包、违规分包,但可以按规定分包。
10、检测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应当由试验检测工程师担任,报告应由检师审核、签发。
11、对于实际能力已达不到等级证书能力等级的检测机构,质监机构应先给与整改期限。
12、重新评定的等级低于原来评定等级的,检测机构(1年内)不得申报升级。
13、检测机构在同一项目标段中,不得同时接受业主、监理方的委托。
14、违反《管理办法》规定(出具虚假数据、报告行为)被注销考试合格证书的检测人员,2年内不得再参加考试。
15、模拟报告应是对真实样品按照规范标准检测所得结果的报告,与业绩报告差异只是缺少资质印章。
模拟报告vs业绩报告:资质印章
16、检测机构所申请的等级属于省局(站)评定范围,但申报的试验检测项目有属于部质监局评定范围的,对该项目的评审省局(站)应当报请部质监局同意,评审专家从(质监总站)专家库中抽取。
17、《等级证书》遗失或污损的,应向原发证质检机构申请补发。
18、(1)取得《等级证书》,(2)同时按照《计量法》要求经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机构,可向社会提供试验检测服务。
注:仅仅取得《等级证书》,在注明的范围内出具的试验检测报告,可作为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的依据。
19、等级评定不针对个人,针对申请机构,是通过现场操作考核,评定申请人所具有的实际试验检测能力。
20、等级评定,对于有模拟报告而无业绩的项目,检测机构应提交比对试验报告。
21、等级评定现场评审,应对基桩项目所有操作人员加强现场操作考核,并在证书上确认。
22、等级标准:综合乙级质量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中级职称、持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及5年以上试验检测工作经历。
23、等级标准:强制性要求的检测参数和仪器,少一项视为不通过。
24、未按规定期限申请换证核查的,其等级证书到期失效。
25、换证核查得分<85分,复核结果为不合格,质检机构应责令其在6个月内进行整改。
26、换证核查得分>85分,复核结果为合格,予以换发新的《等级证书》,有效期5年。
27、信用评价范围包含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和工程质量鉴定、验收、评定(检验)、监测及第三方试验检测业务。
28、信用评价的对象:所有的具有等级证书的试验检测机构和持证的试验检测人员。
29、出借或借用等级证书承揽业务的,直接确定为D级。
30、母体试验室具备资质,但授权的工地试验室未备案开展检测业务,属于工地试验室的失信行为。
31、工地实验室信用评价得分<70分,对其授权负责人(工地试验室负责人)处理。
32、交通运输部负责试验检测工程师和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甲级;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助理试验检测师和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乙、丙级。
33、满足资质要求的母体试验室可对外承揽试验检测业务,但工地试验室不可以。
34、工地试验室被授权的试验检测项目及参数或试验检测持证人员进行变更的,应当由母体试验检测机构报经建设单位同意后,向项目质监机构备案。
35、工地试验室实行授权负责人责任制。注意授权负责人必须是母体试验检测机构委派的正式聘用人员,且须持有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
36、工地实验室信用评价得分≤70分,说明其授权负责人工作不利,应给予处理。
37、母体检测机构授权: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由母体检测机构授权,代表母体检测机构在工地现场从事工地试验室管理。
38、所有试验检测人员均应持证上岗,并在母体试验室备案,不得同时受聘于两家工地试验室。
39、试验检测人员只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可以兼职设备管理员、样品管理员及资料管理员,可以不配备专职人员。
40、准入类职业资格,具有行政许可性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置;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不具有行政许可性质,是面向社会提供的人才评价服务。
41、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分为:助理试验检测师和试验检测师2个级别。
42、通过公路水运助理检师和检师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表明已具备从事公里水运试验检测专业相应级别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能力。
43、对违反考试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的人员,按照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处理。
44、根据《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相关规定,让他人冒名顶替参加考试的,当次全部考试成绩无效,2年内不得再次参加考试。
45、试验检测人员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有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行为的,取消其本周期内已取得的继续教育记录,并纳入诚信记录。
1、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认证内容包括:
(1)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性能;
(2)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及检测数据公正可靠的管理制度;(3)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环境和人员的操作技能可靠。
2、实行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1)试验室所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2)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3、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检测任务。授权形式包括:
(1)授权专业性或区域性计量检定机构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2)授权有关的技术机构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3)授权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对其内部使用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执行强制检定;
(4)授权有关的技术机构承担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5、计量法中所指的“公正数据”应具有真实、合法、科学、可溯源性。
6、处理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国家计量基准器具、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
7、根据本部门的特殊需要所建立的本部门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须经同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主持考核”是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经授权的有关技术机构负责进行考核。
8、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9、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0、强制性标准:
(1)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标准;(2)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3)重要的通用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标准;(4)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标准。
11、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商品混凝土、施工设备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12、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
13、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
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 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14、公路水运工程检测机构等级,是依据:
检测机构的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水平;主要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检测人员的配备情况;试验检测环境。
等基本条件对检测机构进行的能力划分。
15、省质监局(站)负责: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综合类乙级、丙级。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材料类乙级、丙级;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结构类乙级(不设丙级)。
16、检测机构可申报上一等级的评定条件是:(时间、业绩)被评为乙级、丙级须满1年;具有相应的试验检测业绩。
17、公路水运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大型水运工程项目和高速公路项目验收的质量鉴定检测,质监机构应当委托通过计量认证、具有甲级资质、相应专项能力的检测机构承担。
18、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分为:受理、初审、现场评审。
19、申请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应向所在地省质监站提交材料:
《...等级评定申请书》;申请人法人证书原件及复印件;通过计量认证的,应当提交计量认证证书副本的原件及复印件;检测人员考试合格证书和聘任用关系证明文件原件及复印件;所申报试验检测项目的典型报告(包括模拟报告)及业绩证明;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20、试验检测机构的重要变更是指: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地址、法定代表人、机构名称等。
21、《...等级评定申请书》和《等级证书》由部质监局统一规定格式。
等级证书应当注明检测机构从事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的:专业、类别、等级、项目范围。
22、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档案制度,保证:
档案齐备、内容详尽、原始记录和试验检测报告内容必须清晰、完整、规范。
23、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现场操作考核工作要点包括:(1)提问考核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试验检测知识(2)观察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
(3)随机抽查试验检测人员相关试验检测知识(4)审查提交的现场操作项目报告
(5)对涉及结构安全的检测项目的所有操作人员加强现场操作考核,并在证书上确认
24、同一检测机构申请多项等级时:
(1)同一人所持的多个专业检测资格证书,可在不同的检测等级申报中使用,但不得超过2次;(2)不同等级的专业重叠部分检测用房可共用;(3)不同等级专业重叠部分的仪器设备可交叉使用。
25、申请等级评定程序:(1)向省站提交申请材料;
(2)质监机构对受理的申请材料初审,合格的进入现场评审阶段;(3)评审组由质监机构组建,评审工作由评审组负责,评审组组长负责主持现场评审工作。现场评审过程中,质监机构可派人员进行过程监督。
26、等级评定现场评审,现场总体考察内容包括:
(1)试验室面积、总体布局、环境、设备管理状况等情况;(2)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3)对环境、安全防护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
(4)观察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是否完整、规范、熟练。
27、等级评定现场评审,档案材料组检查内容(档案和内页资料的查阅考核申请人的业绩、检测能力、管理的规范性和人员资格等情况)
(1)人员职称证书、检测资格证书,人员配置是否满足要求;检测报告的审核、签发人是否具备试验检测工程师资格;
(2)机构是否为所有持证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且办理三险。
(3)所有强制性试验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或模拟检测报告是否齐全,抽查不少于10%的强制性项目和5%的非强制性项目检测报告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对有模拟报告而无业绩的项目,检测机构应提交比对试验报告或由现场评审专家组织比对试验进行确认。(4)试验检测项目适用的标准、规范和规程是否齐全且现行有效。(5)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否齐全、合理、运转有效。(6)收样、留样、盲样运转记录是否齐全、合理。
仪器设备管理档案检查由硬件环境组考核;操作人员的检测证书,确定是否为所申报的人员由技术考核组负责。
28、等级评定现场评审,对仪器设备管理状况检查:
(1)逐一核查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维修记录、检定/校准证书;(2)核查有疑问仪器设备的购货凭证;
(3)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具有所有权,不得租赁;(4)购货凭证:购货发票和合同原件。
29、试验检测用房面积:样品室、资料室、养护室。不包括办公室。30、公路工程综合乙级检测机构,对技术负责人的强制性要求:
相关专业高级职称、持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及5年以上试验检测工作经历。前两项为强制性要求。
31、公路工程综合乙级检测机构,申请换证复核基本条件:(1)试验检测人员、设备、环境满足相应等级标准要求;(2)上信用等级B级以上
(3)等级证书有效期内信用等级为C级次数不超过1次
(4)等级证书有效期内所开展的试验检测参数应覆盖所有试验检测项目,且不少于批准参数的70%。
32、换证复核采用:专家现场核查和书面审查两种形式。
33、换证复核:是指试验检测等级证书有效期满,根据试验检测机构申请,由原发证机构对其:所持有证书等级标准的符合程度是以最新公布的等级标准为准;业绩及信用情况;是否持续具有相应试验检测等级能力。
34、信用评价对象:(机构、人员)(1)持有检师、助理检师证书的从业人员;(2)取得等级证书的机构。
35、机构的信用评价:母体试验室对外派工地试验室有连带责任;外派工地试验室数量越多,其母体试验室信用评价风险越大。
机构的信用评价综合得分计算公式:W=W’(1-r)+r/n*∑W’’
36、人员被列入信用评价黑名单情况:
(1)伪造证书上岗;(2)被确定为信用很差;(3)连续2年信用等级被评为信用较差的。
37、人员失信行为:
同时受聘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试验检测机构; 出借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的;
利用工作之便推销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 在试验检测活动中被司法部门认定构成犯罪的。
38、人员信用评价扣分依据: 项目业主掌握不良信用信息;
质监机构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 投诉举报查实的违规行为;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报中的违规行为。
39、机构信用评分对应的信用等级分别为:5级 AA级,信用评分>95,信用好;A级,85<信用评分≤95,信用较好; B级,70<信用评分≤85,信用一般;C级,60<信用评分≤70,信用较差; D级,信用评分≤60,信用很差。40、机构信用评价:直接评为D级 出借、借用等级证书承揽业务; 出具虚假数据报告并造成质量标准降低;
所设立的工地试验室及现场检测项目得分为0分的; 以弄虚作假或其他违法形式骗取等级证书或承接业务的。
41、虚假数据报告情况:
报告中,数据、结论与原始记录严重不一致; 多组试验时,数据明显雷同;
在记录反映的时间段内,不可能完成相应的工作量; 为满足检测频率而编造数据报告的。
42、信用评价标准,工地试验室失信行为: 超授权范围开展业务; 未经母体机构有效授权;
未按规定或合同配备相应条件的试验检测人员或擅自变更试验检测人员; 授权负责人不是母体机构派出人员的。
43、工地试验室失信行为:
试验检测原始记录信息及数据记录不全; 试验检测结论不准确; 试验检测报告漏盖章;
试验检测频率不满足合同要求。
44、对技术或质量负责人处理:
评价期间内,试验检测人员持证数量达不到相应等级要求,强制性试验检测设备不满足等级标准要求。
45、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
质量管理精细化;检测工作规范化;硬件建设标准化;数据报告信息化。
46、母体检测机构应在其等级证书核定的业务范围内对工地试验室进行授权,授权内容:工地试验室可开展的试验检测项目及参数;授权负责人;授权工地试验室的公章;授权期限等。
47、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信用等级被评为信用较差的,2年内不能担任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信用等级被评为信用很差的,5年内不能担任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
48、工地试验室试验检测环境包括所设立的养护室、样品室、留样室等应满足试验检测规程要求
和试验检测工作需要。
49、工地试验室:
应执行母体试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建立完整的试验检测人员档案、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和试验检测业务档案;
做到试验检测台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试验检测原始记录、试验检测报告相互对应。试验检测报告签字人必须是持证的试验检测人员。
50、工地试验室的(空间和面积)应满足试验检测工作和和环境条件要求。对有温度、湿度条件要求的功能室,必要时可进行(吊顶处理),以便降低有效高度、提高保温保湿效果。
51、工地试验室应加强外委试验管理,外委试验: 工地试验室应对外委试验结果进行确认; 外委试验取样、送样过程应进行见证;
超出母体检测机构授权范围的试验检测项目和参数应进行外委; 外委试验应向项目建设单位报备。
52、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包括:
道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交通工程、水运结构与地基、水运材料、机电工程。
53、取得助理检师资格证具备的职业能力:
了解公路水运工程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熟悉试验检测管理的规定和试验室管理体系知识;
熟悉主要的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掌握相关的试验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
54、取得检师资格证具备的职业能力:
熟悉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程;掌握试验室管理体系知识和所从事试验检测专业方向的试验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
具有较强的试验检测专业能力,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试验检测工作和解决突发问题;
熟练编制试验检测方案、组织实施试验检测活动、进行试验检测数据分析、编制和审核试验检测报告;
指导本专业助理检师工作。
第四篇: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
“法律”和“法规”是两个概念,二者的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不同,不可混淆。
“法律”,是专指由全国人大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等。
“法规”是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法规”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一是由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制定的行政法规,也称行政规章;
二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三是省会的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人大批准)。
“法规”一般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称谓,如《征兵工作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
“法律”通常可以简称“法”。比如,称全国人大制定某部法律为“立法”。但“法规”则以其不同的形式,分别称为“行政规章”,或称为“地方法规”,而一般不能简称为“法”,因而将制定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笼统地称为“立法”是不准确的。
1、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
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
2、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法规即指国务院、地方人大、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3、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是指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从广义上讲,规章也是一种规范性文件,但是它不同于我们所讲的一般规范性文件。“一般规范性文件”指的是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规范性文件”,实际上讲的就是“一般规范性文件”,或者称为狭义的规范性文件。
这里,规章与一般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容上看,凡是法律、法规规定以规章形式规定的事项,应当制定规章,比如,设定行政处罚,出台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均属于规章。至于一般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部署工作,通知特定事项、说明具体问题。此外行政管理的重大制度也应当制定规章。比如,国家统计局就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管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统计执法检查相继出台了三个部门规章。
2、从形式上看,2000年7月1日《立法法》实施以后,规章都必须以令的形式发布,因此凡是以令的形式发布的,就是规章;一般规范性文件则不以令的形式发布,往往以通知、函等形式下发。
3、从结构上看,规章一般采取章、节、条、款的结构,规范性文件则比较松散,一般没有结构要求。
4、规章要报国务院备案,规范性文件则不需要。可以这样说,是否以规章形式发布并报送国务院备案,是判断规章还是规范性文件的主要标准。
论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及合法性审查
根据现代法制国家的权力制衡理论,行政机关属法律实施部门,专事法律执行,但由于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事务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使得立法机构的立法速度和质量往往不能满足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立法机构常授予行政管理部门一定的行政立法权,以期对一些社会新生现象予以先期规制。
我国在当代的法制化进程中,为缓解行政立法滞后于行政管理需要的矛盾,也移植了授权立法的做法,授予层级较高的行政机关一定的行政立法权。但问题是,在我国市、县两级的基层行政组织实际上承担了大部分违法行为的查处,相比上级行政机关来说,更容易遭遇“无法可循”的困窘局面。为解决上位法缺失带来的“法律真空”问题,基层行政组织往往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方式,来填补上位法的缺位。
那么,什么是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如何等,在学界长期存有争议。本文将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性审查等问题的探究,使读者能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规范性文件的内涵与甄别
实践中,对规范性文件一词的称谓,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规范性文件是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由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等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规范性文件仅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本文所探究的是指狭义层面上的规范性文件。
(一)规范性文件与立法性文件的区别
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有:全国人大;国务院及下属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政府;省会、经济特区的人大和政府;民族自治州的人大和政府。
上述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为执行上位法的规定事项或履行管理职责需要制定具体措施,且遵循相关立法程序的,视为制定法律的行为;
除上述机关外,无立法权限的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措施或虽有立法权,但未遵循立法程序制定行政措施的,一般视为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因此,是否享有立法权以及遵循立法程序是区分制定立法性文件和非立法性文件(规范性文件)的关键。
(二)规范性文件与政策性文件的区别
规范性文件与政策性文件均不属于我国法律的范畴。
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外的文件总称;
政策性文件则是由国家领导机关为达到奋斗目标制定的、一定时期内应完成的任务和所遵循的行动原则的文件。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规范性文件在制定方式上,一般采取了法律章节条款的体例,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满足一定条件的规范性文件可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政策性文件在内容上大多比较原则,一般不具有法的严格条文的形式,因不是立法行为,故其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实践中,一般还需要转化为法律来对外实施。
(三)规范性文件与其他行政管理类公文的区别
实践中,规范性文件和其他行政管理类公文在形式载体上并无不同,两者均被编以文号,冠以发文机关名称,并都被形象地称为“红头文件”,故常被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别,如不注意甄别,将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
根据行政行为是否可以反复适用、调整对象是否特定,可将行政行为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规范性文件从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其制定需遵循较为严格和复杂的程序,以《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为例,规范性文件制定一般须经历公布制定主体、立项审查或编制计划、听证、法制审核、集体审议决定和备案等程序。
而规范性文件以外的其他行政管理类公文一般发生在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和一些内部行政的场合,如执法检查通知、工作计划、人事任免和整改命令等,一般仅需遵循《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即可。
因此,准确甄别运用这两类文件,对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性文件制定权来源及其类型
(一)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来源
首先,规范性文件制定权来源于法律的规定。
《宪法》第89条和107条分别规定“国务院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发布决定和命令”。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 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应该说,我国对规范性文件长期以来缺乏研究,规范性文件在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上,尚未成为一个内涵和外延基本明确的概念,一般认为上述条文中所说的的“行政措施”和“决定、命令”,即是规范性文件在法律规定上的原型。因此,该制定权又被称为“宪法、法律规定的职权”或“固有职权”。
其次,规范性文件制定权可以是源自上位法的授权。
法律规定具有抽象化、滞后化的特点,为了便于操作,其往往授权执行部门制定具体实施规则。如国家安监总局在《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办法》中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和本实施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等。
第三,制定规范性文件还可以是上位规范性文件的授权,如江苏省建设厅、公安厅、安监局三部门制定的《江苏省城镇燃气管道安全保护暂行办法》第14条规定“各市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等。
因此,根据规范性文件制定权来源的不同,可将规范性文件制定权其区分为“固有职权”和“授权”两大类。
(二)规范性文件的类型
根据规范性文件性质和制定权来源的不同,可将规范性文件区分为三类:
一是创制类规范性文件,即法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事务尚未作出规定,但因为行政管理需要,而制定具有新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文件;
二是解释类规范性文件,即法律对相关的行政管理事务虽有规定,但较原则、不便操作,而对其进行细化解释,但未创设新的权利义务的文件;
三是指导性规范文件,即为了行政指导而制定的、对相对人没有强制力的文件。
以上是学理上对规范性文件的分类,但在实践中对是否可以制定“创制类规范性文件” 则争议较大,各地的做法很不一致。
以《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为例,该规定第9条第1款规定: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以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为主;
而《潮州市规范性文件审查与备案管理办法》第7条第1款则明确规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的,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以上条文内容的不同,说明了制定者对制定创新规范性文件所持态度的不同,其直接原因就是创新的尺度较难把握。如受《立法法》对一些法律保留事项规定的影响,以及一些行政管理法律对具体行政措施在制定机关层级上的要求等,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创新制定规范性文件问题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三、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规范性文件在行政管理中大量存在,被广泛运用,从补漏拾遗和处理社会新生问题看,其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但受立法者与执法者不能同一的理念影响,《行政诉讼法》第52条第1款和第53条第1款分别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举重以明轻,属于立法性质的规章在人民法院断案时尚且是“参照”,何况是非立法性质的“规范性文件”。
因此,在行政管理领域中,根据行政权的既定力原则,规范性文件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但在行政诉讼领域,规范性文件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却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
然而在当前行政立法较滞后的情况下,在行政诉讼中,如果对依据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概认为无“法律依据”,则不符合我国当前法制建设的客观实际。为解决这一冲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2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该规定表明,人民法院作为诉讼活动中的法律适用机关,实际上是有条件地承认了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依据”地位,但前提是该规范性文件必须具有合法性。
四、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一)制定主体的审查
制定规范性文件是行政主体的一种行政行为,在我国能成为行政主体的只有两类组织,一是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所以,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主体必须是该两类部门。此外,由于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因此,行政主体的内设机构以及一些议事协调机构不能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
(二)是否逾越权限的审查
逾越权限制定规范性文件是指行政主体超出法定权限制定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职能和权能的越权。职能的越权是指行政主体超出自己的职能或管辖区域,制定了不属其业务范围的规范性文件;权能的越权是指行政主体虽拥有某行政权力,但其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内容上超越了该项权力的法定幅度或限度。
(三)法律保留的审查
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是指有关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事项只能制定为法律,而不能制定为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如我国《立法法》第八条和第九条分别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1)国家主权的事项;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犯罪和刑罚;
(5)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6)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7)民事基本制度;
(8)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9)诉讼和仲裁制度;
(10)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等。
(四)具体行政措施的审查
具体行政措施一般涉及对行政相对人财产权利和人身自由的限制、惩戒和授益等,关系公民基本权利,故一般应由法律作出规定。
如《行政处罚法》第十四条规定“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
《行政许可法》第十七条规定“ 除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又如《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第九条第一款规定“ 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以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为主,并不得创设下列事项:
(1)行政许可;
(2)行政处罚;
(3)行政强制;
(4)行政征收征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5)机构编制事项和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规定的事项。”
因此,规范性文件不得创新制定具体行政措施,只能在上位法规定的具体行政举措种类和幅度范围内进行细化和解释。
(五)是否与上位法抵触的审查
规范性文件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主要是指: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不能与法律原则、法治精神相抵触;不能没有法律依据而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或者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等。
(六)制定程序的审查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江苏省内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要是依据《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作出,该规定第二条明确指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备案,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违反本规定制定的或者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布但没有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
因此,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从立项到广泛听取民意、再至文件发布和备案,必须均遵从该规章设定的程序。
(七)合理性的审查
在现代法制社会中,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共同构成了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基本内容,合理性审查是对合法性审查的必要补充。违反合法性标准将导致行政违法;违反合理性标准将导致行政不当。规范性文件的合理性审查主要包括:动因是否与法律目的相悖;是否符合公平正义法则;是否考虑了法律目的以外的因素或追求;是否有违事物客观规律等。
第五篇: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摘录
附:
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
规范性文件摘录
一、综合类监管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犯第二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二百五十三条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 对单位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四条 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单位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有前两款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第五条 对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或者义务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负有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行政调查。
司法机关依照本法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刑事诉讼
6、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2011]17号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收集、保存、使用、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特别是在收集个人金融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原则,不得收集与业务无关的信息或采取不正当方式收集信息。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易发生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环节进行充分排查,明确规定各部门、岗位和人员的管理责任,加强个人金融信息管理的权限设置,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切实防止信息泄露或滥用事件的发生。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信息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确保个人金融信息在收集、传输、加工、保存、使用等环节中不被泄露。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从业人员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意识,防止从业人员非法使用、泄露、出售个人金融信息。接触个人金融信息岗位的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应当书面做出保密承诺。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篡改、违法使用个人金融信息。使用个人金融信息时,应当符合收集该信息的目的,并不得进行以下行为:
(一)出售个人金融信息;
(二)向本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提供个人金融信息,但为个人办理相关业务所必需并经个人书面授权或同意的,以及法律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在个人提出反对的情况下,将个人金融信息用于产生该信息以外的本金融机构其他营销活动。
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格式条款取得客户书面授权或同意的,应当在协议中明确该授权或同意所适用的向他人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的范围和具体情形。同时,还应当在协议的醒目位置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确提示该授权或同意的可能后果,并在客户签署协议时提醒其注意上述提示。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将客户授权或同意其将个人信息用于营销、对外提供等作为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的先决条件,但该业务关系的性质决定需要预先做出相关授权或同意的除外。
六、在中国境内收集的个人金融信息的储存、处理和分析应当在中国境内进行。除法律法规及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境外提供境内个人金融信息。
七、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外包开展业务的,应当充分审查、评估外包服务供应商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能力,并将其作为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重要指标。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服务协议时,应当明确其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职责和保密义务,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外包服务供应商履行上述职责和义务,确保个人金融信息安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要求外包服务供应商在外包业务终止后,及时销毁因外包业务而获得的个人金融信息。
八、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支付系统以及其他系统获取的个人金融信息,应当严格按照系统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违反规定查询和滥用。
二、银行卡及账户管理业务监管规定
7、储蓄管理条例(1992年),国务院令第107号 第三十二条 储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储户的储蓄情况负有保密责任。
储蓄机构不代任何单位和个人查询、冻结或者划拨储蓄存款,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8、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9]17号 第五十二条 发卡银行的义务:
(七)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资信资料负有保密的责任。
9、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4]13号
四、各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银行卡持卡人账户信息的保护。
九、各商业银行应加强跨行交易数据的安全管理,对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信息应尽到充分的保密义务。没有尽到充分的保密义务造成信息外泄的,应承担由此给其他银行和其他银行卡持卡人所造成的损失。
对于将有关银行卡的技术和服务外包给第三方的,各商业银行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包方接触或泄露有关本行和其他银行的银行卡敏感信息,并明确外包方应承担的各项义务和责任。
各商业银行应将和外包方签订的有关外包的主要内容、行内制定的对外包方的各项管理制度等相关资料报送银监会。
10、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60号
一、银行卡发卡业务应执行严格的资信审批程序。各发卡银行应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和“了解你的业务”的原则,注重对银行卡持卡人有效身份的确认,在发卡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资信调查。银行卡业务人员应尽可能了解客户的主要情况、财务管理的基本状况、消费信贷记录和还款情况等,细分并审慎选择目标客户群体,将必要的核实内容、评估情况和授信情况以适当形式记录保存,为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提供持续稳定的基础。为从源头控制风险,各发卡银行应依法为申请人提供的个人信息保密,对申请人的资信审核工作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可利用法定身份认证信息系统和其它外部信用信息系统等辅助管理银行卡业务风险。
11、人行、银监会、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银发[2009]142号
二、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和使用管理
(三)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发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
12、人行、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银行存款的通知,银发[1993]356号
一、关于查询单位存款、查阅有关资料的问题
人民法院因审理或执行案件,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因查处经济违法犯罪案件,需要向银行查询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与案件有关的银行存款或查阅有关的会计凭证、帐簿等资料时,银行应积极配合。查询人必须出示本人工作证或执行公务证和出具县级(含)以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签发的“协助查询存款通知书”,由银行行长或其他负责人(包括城市分理处、农村营业所和城乡信用社主任)签字后并指定银行有关业务部门凭此提供情况和资料,并派专人接待。查询人对原件不得借走,需要的资料可以抄录、复制或照相,并经银行盖章。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银行提供的情况和资料,应当依法保守秘密。
三、外包业务类监管规定
13、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0]44号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外包合同中应当要求外包服务提供商承诺以下事项:
(四)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当客户信息不安全或客户权利受到影响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随时终止外包合同;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外包活动时,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
(二)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
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财会[2010]11号
第十一条 企业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在业务外包合同或者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
四、电子银行类监管规定
15、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银督会令2006年第5号 第五十二条 金融机构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信息和隐私保护的规定。
第六十五条 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保密义务、保密责任。
16、银监会关于加强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客户信息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1]86号
一、商业银行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高度重视客户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开展电子资金转移与支付业务时,严格执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四、商业银行在开展电子资金转移与支付业务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客户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未经客户对本机构授权、不得直接或间接将客户名称、证件类型及证件号码、手机号码、固定电话号码、通信地址及其他客户敏感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机构。
17、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
第三十三条 支付机构应当依法保守客户的商业秘密,不得对外泄露。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规定妥善保管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支付业务信息、会计档案等资料。
18、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0]第17号
第二十八条 《办法》第十五条第(四)项所称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二)对客户隐私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客户身份信息的接收机构及其移交安排、销毁方式及其监督安排;
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涉及其他支付机构的,还应当提交与所涉支付机构签订的客户身份信息移交协议、客户备付金退还安排相关证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