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

时间:2019-05-14 14: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

第一篇: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

1.序言

何为国学?为何读经?.................................1 2.《三字经》

.................................3 3.《百家姓》

4.《千字文》

5.《弟子规》

6.《德育启蒙》

7.《朱子家训》

8.《名贤集》

9.《增广贤文》

10.《小学必背古诗词》

11.《初中必背古诗文》

12.《古代长篇叙事诗选》

13.《苏轼诗词选》

14.《李清照词选》

15.《毛泽东诗词》

.................................4...................................8..................................12..................................24..................................27..................................31.................................37.................................40.................................45................................52................................56................................56

..................................57

第二篇: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

(下)经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第 0 页

目 录

一、写景篇

1.祖咏《终南望余雪》 2.刘方平《月夜》

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4.张祜《题金陵渡》 5.刘长卿《送灵澈》 6.李白《峨眉山月歌》

二、咏怀篇

7.杜牧《泊秦淮》 8.李频《渡汉江》 9.岑参《逢入京使》

10.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11.李商隐《夜雨寄北》 12裴迪《送崔九》

三、怀古篇

13杜甫《八阵图》 14杜牧《赤壁》

15刘禹锡《石头城》 16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7.刘禹锡《乌衣巷》 18.李清照《绝句》

第 1 页

终南望馀雪①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②,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③,城中增暮寒④。

【作者】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馀(yú)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④暮寒:傍晚的寒气。【语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链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第 2 页 送灵澈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③钟声晚。荷笠④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注释】

① 灵澈: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②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③ 杳杳:远去状。

④ 荷笠:背负笠帽。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语译】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人。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链接】

鹿柴

【唐】孟浩然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 3 页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北斗阑干南斗斜②。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介绍】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注释】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语译】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赏析】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链接】

关山月(节选)

【唐】李白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第 4 页

大林寺桃花①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③,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②芳菲:花草。③长:常。【语译】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赏析】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链接】

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第 5 页

题金陵渡①

唐·张祜

潮落夜江斜月里④,两三星火是瓜洲⑤。

【作者介绍】

张祜(约782~约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其诗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以乐府宫词著称。【注释】

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非指南京。②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当时寄居之地。③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④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⑤瓜州:在长江北岸,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语译】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赏析】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链接】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 6 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峨眉山月歌①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②,影入平羌③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④,思君不见下渝州⑤。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④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⑤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语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扬州。【赏析】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链接】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 7 页

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②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注释】

①.秦淮河: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烟:河面上似烟的夜色水气。②.商女:以歌乐为生的乐伎。

③.江:指秦淮河。长江以南,合流无论大小,口语都称江 ④.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舞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语译】

似烟的夜气笼罩着寒凉的流水,中天的月色笼罩着岸沙。我移船夜泊秦淮河,正近那繁华的酒家。歌女不懂什么叫做“亡国恨”,隔江还在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赏析】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链接】

台城

【唐】刘禹锡

过华清宫

【唐】杜 牧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第 8 页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只缘一曲后庭花。

无人知是荔枝来。

渡汉江①

唐·李频

岭外②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注释】

① 本诗应为宋之问诗。因李频从未到岭外。② 岭外:五岭之南。唐时罪官多放岭南。【语译】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链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杜牧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采薇(节选)

【先秦】《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第 9 页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浪淘沙①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②如浪深,莫言迁客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④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为匈奴族后裔,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誉为“诗豪”。《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等传世名句。有《刘宾客集》。【注释】

①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后也用为词牌名。②谗言:毁谤的话。

③迁客:指被贬职调往边远地区的官。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lu):过滤。【语译】

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低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赏析】

如果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谏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

【链接】

竹枝词

【唐】刘禹锡

石灰吟

【明】于谦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第 10 页 道是无晴还有晴。要留清白在人间。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①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②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③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注释】

① 故园:指长安。

② 龙钟:方以智《通雅》谓“涕泪流溢貌”。③ 凭:托。【语译】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链接】

送崔子还京

【唐】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 11 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寄扬州韩绰①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秋尽江南草未凋③。二十四桥④明月夜,玉人⑤何处教吹箫。

【作者介绍】

唐代(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注释】

①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②迢迢:一作遥遥。

③草未凋:原作“草木凋”。

④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⑤玉人:佳美如玉之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语译】

隐隐的青山啊远去的水,暮霭中影影绰绰;江南地气暖,秋已尽,草色轻轻却还未枯凋。扬州东西二十四桥,明月夜天照;风流军算的韩君啊,你究竟何处叫人学吹箫? 【赏析】

这首诗在思念扬州旧友中寄托了对那段梦一般生活的依恋追忆。青山绿水,隐隐迢迢,相连相延,似乎把一脉淡淡的思忆延展向无尽处。“秋尽江南草未凋”,更以秋草似丝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感,而着秋思中又带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暖意。“二十四桥”是多数,缀以“何处”,后二句更在一片月色下,造成迥深迷离的况味,使人想起《诗经•蒹葭》的意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此“玉人何处教吹箫”,与其说在思念韩绰,倒不如说主要在怀恋他们在扬州共同渡过的那段生涯。【链接】

赠花卿

唐·杜甫

第 12 页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夜雨寄北①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注释】

① 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②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③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④ 却话:忆说。【语译】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赏析】

蜀中的秋雨之夕,本已使客子神伤,又适于友人远道寄问,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这种双重的惆怅。后两句的想象,正是诗人对着秋雨涨池的萧索秋景,握着友人殷殷存问的来信油然而生的企望。诗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居于中心,通过全诗叠词叠句所形成的回环音节,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向往绾结在一起,相映相称,相反相成,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热望的深长情韵。【链接】

无题(节选)

霜月

【唐】李商隐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第 13 页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八阵图①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先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注释】

① 八阵图:相传此为诸葛亮防魏、吴入蜀所部石阵。八阵魏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形聚石成八八六十四堆,各高五尺,星罗棋布,相克相生。

② 盖:盖世。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力。

③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 失吞吴:以吞吴之举为失策的意思。【语译】

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链接】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 14 页

赤壁①

唐· 杜牧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自将③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注释】

①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黄州有赤壁,但并非三国孙、曹、大战之赤壁,此借相同地名论史而已。②折戟:断戟。③将:拿起。

④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周郎:周瑜,吴军统率。⑤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语译】

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我拣起戟儿磨洗净,原来属于三国前朝。想当年,若不是东风一阵助周郎;只怕是铜雀台中春意深,闭锁了,江东大乔与小乔。【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链接】

赤壁歌送别

【唐】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第 15 页 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石头城①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②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③来。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注释】

① 石头城:东吴孙权曾改称金陵为石头城。② 淮水这里指秦淮。③ 女墙:城垛。【语译】

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赏析】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对这首诗曾叹赏不已,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可见其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链接】

咏史

第 16 页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登幽州台歌①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而涕下③。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注释】

①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② 悠悠:渺远的样子。

③ 怆然:悲伤凄凉。涕:古时指眼泪。【语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诗。全诗短短22个字,却音节跌宕,抑扬顿挫。诗人胸涵宇宙,俯仰古今,苍迈奔放,超越时空。达到了至为纯粹的境界。【链接】

题乌江亭

【唐】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贾生 【唐】李商隐

第 17 页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台览古》 李白

旧宛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胜春

第 18 页

今惟西江月曾照吴王宫

绝句 李清照

做杰死亦鬼雄 至今思项羽肯江东

第 19 页

第三篇:4-48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最终版]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

教材

2016年10

目 录

一、写景篇 祖咏《终南望余雪》 刘方平《月夜》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张祜《题金陵渡》 刘长卿《送灵澈》 无名氏《杂诗》

二、咏怀篇 杜牧《泊秦淮》 李频《渡汉江》 岑参《逢入京使》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李商隐《夜雨寄北》 裴迪《送崔九》

三、怀古篇 杜甫《八阵图》 杜牧《赤壁》 刘禹锡《石头城》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终南①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城中增暮寒。

【作者介绍】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②、林表:树林外层与近空处均称林表。③、霁色:雨雪止歇。【语译】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

【链接】

积累描写雪的诗句:1、2、3、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送灵澈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③钟声晚。荷笠④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注释】

① 灵澈: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②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③ 杳杳:远去状。

④ 荷笠:背负笠帽。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语译】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人。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链接】

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北斗阑干南斗斜②。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介绍】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注释】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语译】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今夜人不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后二句因果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新”、“透”、“绿”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链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①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③,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②芳菲:花草。③长:常。【语译】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赏析】

诗人用桃花来替代春天,把春天说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似的。构思十分巧妙,语言灵活风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链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金陵渡①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②。

【作者介绍】

张祜(约782~约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其诗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以乐府宫词著称。其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有感而发,平易自然而不流于浅俗。【注释】

① 金陵渡:渡口名,当指润州西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江边。唐时镇江亦曾称金陵。

②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州:又名瓜洲,瓜埠洲。在今江苏江都江边运河口岸,斜对镇江。【语译】

金陵渡畔小山楼,旅人宿,一夜望江自可愁。夕潮落,夜江静,明月斜;唯见对岸,两三星火,莫非是瓜州? 【赏析】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

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链接】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杂 诗①

唐·无名氏

近寒食②雨草萋萋,著麦苗风③柳映堤。等是④有家归未得,杜鹃⑤休向耳边啼。

【注释】

① 杂诗:不拘流例,随感而咏之诗。

② 寒食:民俗清明前二日冷食不举火,称寒食节。③ 著麦苗风:吹拂麦苗的风。④ 等是:同样是。

⑤ 杜鹃:相传是蜀王杜宇冤死所化,夜啼至口血滴下,如呼“不如归去”。【语译】

细雨迎寒食,滋润得芳草丰茂萋萋;春风著麦苗,又吹入水边杨柳,袅娜映长堤。都是有家不能归,那失国的冤魂杜鹃啊,再不要向我耳边悲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寒食田野的景象,用词简省。“著麦苗风柳映堤”,“风”前著麦地后入堤柳,是不可多得的诗化语言。也许是这细雨轻风寒日天的景象与诗人家乡的景象太过相似,也许是寒食过后到清明,是祭扫家坟的时节了,因而引动了诗人的归思,这时细雨轻风中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悲啼,诗人听得心烦,转而向鸟儿怨嗔:我与你还不是一样,都是有家归不得,又何必对我如此聒噪呢?这回事有家无归者特殊的心态的反应,怨鸟之中包蕴了与怨禽同样的愁思。【链接】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渡汉江①

唐·李频

岭外②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注释】

① 本诗应为宋之问诗。因李频从未到岭外。② 岭外:五岭之南。唐时罪官多放岭南。【语译】

身在无领南,中原音书久绝,冬去春来,最怕节侯更。今日北渡汉水家乡,不觉情更怯;竟不敢,问来客,家人今如何?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链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杜牧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送崔九①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②,须尽丘壑笑。莫学武陵人③,暂游桃源里。

【作者介绍】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 【注释】

① 崔九:崔兴宗,曾与裴迪、王维共隐于南山。王维有《送崔九兴宗游蜀》诗。② 深浅去:深浅,深深浅浅,这里有随山势而行的意识。③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语译】

归山去,你当随着山势,深深浅浅任意地行;须将那峰峰谷谷的美景,一一仔细看。你呀,切不可学那武陵溪上的打渔人;游到了桃源,却又匆匆忙忙地归。【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链接】

送崔九兴宗游蜀

唐·王维

送君从此去,转觉故人稀。

徒御犹回首,田园方掩扉。

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

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岁归。

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②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川文集》。【注释】

①.秦淮河: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秦时凿中山以疏淮水开此河道,因名。

②.烟:河面上似烟的夜色水气。③.商女:以歌乐为生的乐伎。

④.江:指秦淮河。长江以南,合流无论大小,口语都称江 ⑤.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误区《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语译】

似烟的夜气笼罩着寒凉的流水,中天的月色笼罩着岸沙。我移船夜泊秦淮河,正近那繁华的酒家。歌女不懂什么叫做“亡国恨”,隔江还在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赏析】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链接】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①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②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③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注释】

① 故园:指长安。

② 龙钟:方以智《通雅》谓“涕泪流溢貌”。③ 凭:托。【语译】

东望故园——长安路遥,千里漫漫;不禁涕泪流,湿透了双袖,犹自流不干。君今东归,马上相逢,匆匆无纸笔;托您啊,捎一句口信,说我西行尚平安。【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链接】

送崔子还京

唐·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寄扬州韩绰①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秋尽江南草未凋③。二十四桥④明月夜,玉人⑤何处教吹箫。

【作者介绍】

唐代(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注释】

①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②迢迢:一作遥遥。

③草未凋:原作“草木凋”。

④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⑤玉人:佳美如玉之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语译】

隐隐的青山啊远去的水,暮霭中影影绰绰;江南地气暖,秋已尽,草色轻轻却还未枯凋。扬州东西二十四桥,明月夜天照;风流军算的韩君啊,你究竟何处叫人学吹箫? 【赏析】

这首诗在思念扬州旧友中寄托了对那段梦一般生活的依恋追忆。青山绿水,隐隐迢迢,相连相延,似乎把一脉淡淡的思忆延展向无尽处。“秋尽江南草未凋”,更以秋草似丝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感,而着秋思中又带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暖意。“二十四桥”是多数,缀以“何处”,后二句更在一片月色下,造成迥深迷离的况味,使人想起《诗经•蒹葭》的意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此“玉人何处教吹箫”,与其说在思念韩绰,倒不如说主要在怀恋他们在扬州共同渡过的那段生涯。【链接】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夜雨寄北①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注释】

① 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②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③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④ 却话:忆说。【语译】

您问我何时归来,我自己也不知;我只知,巴山夜雨无绝时,流作山溪,涨满秋水池。什么时候啊,能和您,西窗下,长谈共翦烛;到那时,再给您,忆说巴山夜雨时。【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执着的语言和诗歌的音节,传达出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声。蜀中的秋雨之夕,本已使客子神伤,又适于友人远道寄问,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这种双重的惆怅。后两句的想象,正是诗人对着秋雨涨池的萧索秋景,握着友人殷殷存问的来信油然而生的企望。诗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居于中心,通过全诗叠词叠句所形成的回环音节,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向往绾结在一起,相映相称,相反相成,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热望的深长情韵。【链接】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八阵图①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注释】

① 八阵图:相传此为诸葛亮防魏、吴入蜀所部石阵。八阵魏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形聚石成八八六十四堆,各高五尺,星罗棋布,相克相生。

② 盖:盖世。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力。

③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 失吞吴:以吞吴之举为失策的意思。【语译】

您功业盖世,成就了,鼎足三分的大局;你声名成全,八阵图添上了圆满的一笔。江水奔流啊,石坚终不移;那堆堆石阵啊,仿佛在诉说着您的无穷遗恨——先主为何失策伐吴去!【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链接】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赤壁①

唐· 杜牧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自将③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注释】

①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黄州有赤壁,但并非三国孙、曹、大战之赤壁,此借相同地名论史而已。②折戟:断戟。③将:拿起。

④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周郎:周瑜,吴军统率。⑤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语译】

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我拣起戟儿磨洗净,原来属于三国前朝。想当年,若不是东风一阵助周郎;只怕是铜雀台中春意深,闭锁了,江东大乔与小乔。【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链接】

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石头城①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②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③来。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注释】

① 石头城:东吴孙权曾改称金陵为石头城。② 淮水这里指秦淮。③ 女墙:城垛。【语译】

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赏析】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对这首诗曾叹赏不已,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可见其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链接】

咏史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登幽州台歌①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而涕下③。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注释】

①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② 悠悠:渺远的样子。

③ 怆然:悲伤凄凉。涕:古时指眼泪。【语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诗。全诗短短22个字,却音节跌宕,抑扬顿挫。诗人胸涵宇宙,俯仰古今,苍迈奔放,超越时空。达到了至为纯粹的境界。【链接】

题乌江亭

唐·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第四篇:4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1、终南①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城中增暮寒。

【作者介绍】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②、林表:树林外层与近空处均称林表。③、霁色:雨雪止歇。【语译】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

2、送灵澈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③钟声晚。荷笠④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注释】

① 灵澈: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②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③ 杳杳:远去状。

④ 荷笠:背负笠帽。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语译】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人。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3、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北斗阑干南斗斜②。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介绍】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注释】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语译】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今夜人不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后二句因果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新”、“透”、“绿”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

4、大林寺桃花①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③,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②芳菲:花草。③长:常。【语译】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赏析】

诗人用桃花来替代春天,把春天说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似的。构思十分巧妙,语言灵活风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5、题金陵渡①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②。

【作者介绍】

张祜(约782~约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其诗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以乐府宫词著称。其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有感而发,平易自然而不流于浅俗。【注释】

① 金陵渡:渡口名,当指润州西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江边。唐时镇江亦曾称金陵。

②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州:又名瓜洲,瓜埠洲。在今江苏江都江边运河口岸,斜对镇江。【语译】

金陵渡畔小山楼,旅人宿,一夜望江自可愁。夕潮落,夜江静,明月斜;唯见对岸,两三星火,莫非是瓜州? 【赏析】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

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

6、杂 诗①

唐·无名氏

近寒食②雨草萋萋,著麦苗风③柳映堤。等是④有家归未得,杜鹃⑤休向耳边啼。

【注释】

① 杂诗:不拘流例,随感而咏之诗。

② 寒食:民俗清明前二日冷食不举火,称寒食节。③ 著麦苗风:吹拂麦苗的风。④ 等是:同样是。

⑤ 杜鹃:相传是蜀王杜宇冤死所化,夜啼至口血滴下,如呼“不如归去”。【语译】

细雨迎寒食,滋润得芳草丰茂萋萋;春风著麦苗,又吹入水边杨柳,袅娜映长堤。都是有家不能归,那失国的冤魂杜鹃啊,再不要向我耳边悲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寒食田野的景象,用词简省。“著麦苗风柳映堤”,“风”前著麦地后入堤柳,是不可多得的诗化语言。也许是这细雨轻风寒日天的景象与诗人家乡的景象太过相似,也许是寒食过后到清明,是祭扫家坟的时节了,因而引动了诗人的归思,这时细雨轻风中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悲啼,诗人听得心烦,转而向鸟儿怨嗔:我与你还不是一样,都是有家归不得,又何必对我如此聒噪呢?这回事有家无归者特殊的心态的反应,怨鸟之中包蕴了与怨禽同样的愁思。

7、渡汉江①

唐·李频

岭外②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注释】

① 本诗应为宋之问诗。因李频从未到岭外。② 岭外:五岭之南。唐时罪官多放岭南。【语译】

身在无领南,中原音书久绝,冬去春来,最怕节侯更。今日北渡汉水家乡,不觉情更怯;竟不敢,问来客,家人今如何?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8、送崔九①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②,须尽丘壑笑。莫学武陵人③,暂游桃源里。

【作者介绍】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 【注释】

① 崔九:崔兴宗,曾与裴迪、王维共隐于南山。王维有《送崔九兴宗游蜀》诗。② 深浅去:深浅,深深浅浅,这里有随山势而行的意识。③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语译】

归山去,你当随着山势,深深浅浅任意地行;须将那峰峰谷谷的美景,一一仔细看。你呀,切不可学那武陵溪上的打渔人;游到了桃源,却又匆匆忙忙地归。【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9、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②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川文集》。【注释】

①.秦淮河: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秦时凿中山以疏淮水开此河道,因名。

②.烟:河面上似烟的夜色水气。③.商女:以歌乐为生的乐伎。

④.江:指秦淮河。长江以南,合流无论大小,口语都称江 ⑤.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误区《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语译】

似烟的夜气笼罩着寒凉的流水,中天的月色笼罩着岸沙。我移船夜泊秦淮河,正近那繁华的酒家。歌女不懂什么叫做“亡国恨”,隔江还在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赏析】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10、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①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②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③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注释】

① 故园:指长安。

② 龙钟:方以智《通雅》谓“涕泪流溢貌”。③ 凭:托。【语译】

东望故园——长安路遥,千里漫漫;不禁涕泪流,湿透了双袖,犹自流不干。君今东归,马上相逢,匆匆无纸笔;托您啊,捎一句口信,说我西行尚平安。【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11、寄扬州韩绰①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尽江南草未凋③。十四桥④明月夜,人⑤何处教吹箫。

【作者介绍】

唐代(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注释】

①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②迢迢:一作遥遥。

③草未凋:原作“草木凋”。

④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⑤玉人:佳美如玉之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语译】

隐隐的青山啊远去的水,暮霭中影影绰绰;江南地气暖,秋已尽,草色轻轻却还未枯凋。扬州东西二十四桥,明月夜天照;风流军算的韩君啊,你究竟何处叫人学吹箫? 【赏析】

这首诗在思念扬州旧友中寄托了对那段梦一般生活的依恋追忆。青山绿水,隐隐迢迢,相连相延,似乎把一脉淡淡的思忆延展向无尽处。“秋尽江南草未凋”,更以秋草似丝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感,而着秋思中又带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暖意。“二十四桥”是多数,缀以“何处”,后二句更在一片月色下,造成迥深迷离的况味,使人想起《诗经•蒹葭》的意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此“玉人何处教吹箫”,与其说在思念韩绰,倒不如说主要在怀恋他们在扬州共同渡过的那段生涯。

秋二玉

12、夜雨寄北①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注释】

① 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②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③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④ 却话:忆说。【语译】

您问我何时归来,我自己也不知;我只知,巴山夜雨无绝时,流作山溪,涨满秋水池。什么时候啊,能和您,西窗下,长谈共翦烛;到那时,再给您,忆说巴山夜雨时。【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执着的语言和诗歌的音节,传达出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声。蜀中的秋雨之夕,本已使客子神伤,又适于友人远道寄问,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这种双重的惆怅。后两句的想象,正是诗人对着秋雨涨池的萧索秋景,握着友人殷殷存问的来信油然而生的企望。诗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居于中心,通过全诗叠词叠句所形成的回环音节,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向往绾结在一起,相映相称,相反相成,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热望的深长情韵。

13、八阵图①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名高八阵图。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注释】

① 八阵图:相传此为诸葛亮防魏、吴入蜀所部石阵。八阵魏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形聚石成八八六十四堆,各高五尺,星罗棋布,相克相生。② 盖:盖世。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力。

③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 失吞吴:以吞吴之举为失策的意思。【语译】

您功业盖世,成就了,鼎足三分的大局;你声名成全,八阵图添上了圆满的一笔。江水奔流啊,石坚终不移;那堆堆石阵啊,仿佛在诉说着您的无穷遗恨——先主为何失策伐吴去!【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江流

14、赤壁①

唐· 杜牧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自将③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注释】

①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黄州有赤壁,但并非三国孙、曹、大战之赤壁,此借相同地名论史而已。②折戟:断戟。③将:拿起。

④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周郎:周瑜,吴军统率。⑤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语译】

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我拣起戟儿磨洗净,原来属于三国前朝。想当年,若不是东风一阵助周郎;只怕是铜雀台中春意深,闭锁了,江东大乔与小乔。【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15、登幽州台歌①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而涕下③。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注释】

①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② 悠悠:渺远的样子。

③ 怆然:悲伤凄凉。涕:古时指眼泪。【语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诗。全诗短短22个字,却音节跌宕,抑扬顿挫。诗人胸涵宇宙,俯仰古今,苍迈奔放,超越时空。达到了至为纯粹的境界。

第五篇: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目录

小学校本教材

安全教育

《安全伴我成长》开发计划目录

前言 校长寄语

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第1课

交通安全常识 第2课

消防安全常识

第3课

用电、用气、用火安全常识 第4课

意外伤害的急救常识

第二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公共社会事故

第5课

饮食卫生常识

第6课

春秋季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 第7课

公共场所安全常识安全常识 第8课

突发事件应对常识

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校园内外事故

第9课

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常识 第10课

体育活动安全常识 第11课

课间活动安全常识 第12课

防拥挤踩踏常识

第13课

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常识 第14课

网络安全常识 第15课

禁毒教育知识

第四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 第16课

防地震安全知识 第17课

防溺水安全知识 第18课

防雷电安全知识

第19课

防洪水安全知识

第五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其他安全事故 第20课

心理健康知识

第21课

防暴、防诱骗安全常识 第22课

节假日安全常识 第23课

外出旅游安全常识

第六单元

单元主题:掌握基础法律知识 第24课

学习法律有必要 第25课

学习有关法律知识

后记

下载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目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六年级古诗词诵读校本教材

    每页左边要有这句话:新纪元小学“古诗词诵读”校本教材 封二: 前言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美不胜收。是民族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真、善、美的艺术......

    三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大学》导读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初稿)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初稿) (一)教材编写目的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典诗......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 经典诵读 前 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曲,《三字经》、《百家......

    乒乓球校本教材目录及正文

    目录 目录 ............................................................................................................................................................

    红楼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1[五篇范文]

    六年经典诵读(一) 名著点击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这个假期,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部古典名著吧! 1.《红楼梦》前八......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六年级经典诵读

    贾罕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经典诵读 贾罕小学(高段) 第一篇 美文驿站 1、第一百个客人 „„„„„„„„„„„„„„„„„„2 2、爱痕 „„„„„„„„„„„„„„......

    国学经典诵读之《弟子规》校本教材

    皇仓实验学校国学经典之《弟子规》 (校本教材·试用版) 主编:翟杨琴 皇仓实验学校国学经典之《弟子规》 目录 《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