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 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10.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四、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 记承天寺夜游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我/欲乘风归去 D.相与/步于中庭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五、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六、2007年浙江衢州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七、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八、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九、2007年德州市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2007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十一、2008年湘西自治州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9 一12 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l)左牵黄,右攀苍()(2)念无与为乐者()..10.下列句中的“/”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十二.2009年山东泰安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记承天寺夜游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
十三、2010年福建福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12.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十四、(2011真题)临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户 ⑵盖竹柏影也。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十五2011丽水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甲 文 乙 文
十六、山西(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7.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往来翕忽()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2分)甲文是 乙文是 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2分)
时 间 ⑴
更定
景 月景 ⑵
情 闲情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七
(二)(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略)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一、参考答案:
24.①介词,因为 ②只,不过
25.B 26.①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7.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二、参考答案:
3.(2)A 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三、参考答案: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10、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四、参考答案:
3、(1)端起洒杯(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五、参考答案: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解析: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解析: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解析:苏轼的《记 承 天 寺 夜 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六、参考答案:
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七、参考答案: 7.A 8.D 9.C
八、参考答案: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九、参考答案: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十、参考答案: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十一参考答案:、(l)黄狗(2)想 10、B
11、(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2.C
十二、参考答案:
7.(1)少(2)洗涤(3)竖立(4)走 [评分]4分。每小题1分。8.(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评分] 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评分] 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十三、【答案】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川 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四【答案】
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9.【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十五【答案】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雪景 痴情
评分标准:第20题3分,每空1分。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丽”,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第22题3分,每空1分。
十六【答案】7.(2分)xī ; suì 8.(2分)大约 ; 睡觉、眠、卧
9.(4分)①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 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十七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
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
5、亦未寝:卧、睡 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
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
8、水中藻荇 交横:水草;交叉错杂
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1.填空:
(1).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 》,作者 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6)“月色入户”意思是 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五、简答题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1)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创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
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3、对“闲”字的理解
答:“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目精选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衣欲睡 解: 相与步于中庭 步:
念无与为乐者 念: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相与步于中庭 于: 盖竹柏影也 盖: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1: 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2: 理由
1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13.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
1、读准字音: 藻(zǎo)荇(xìng)
2、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词语:
①解衣欲睡:欲,打算、将要。
②月色入户:户,门。
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 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
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不过;耳,罢了。
三、主题:
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 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 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⑷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第五套题答案:⒈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 ⑶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⑴都是闲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月色入户 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⑸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⒋相与/步于 中庭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
题目设计者:六店初级中学 老爷子
一、填空: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月光 竹柏影 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8、第二段可概括为: 答案:庭中月色。
9、本文的点睛之笔: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 的特点。答案:空明
11、全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 的苦闷心情。
答案: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答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答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唐宋八大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乐者 答案:(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 答案:(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案:(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只是)我们(罢了)
6、月色入户 答案:(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 答案:(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 答案:(睡觉)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 答案:(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四、选择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答案:A(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答案:A(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答案:B(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案:D(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答案:B(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答案: B(7)、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A 范仲淹《岳阳楼记》 B 欧阳修《醉翁亭记》 C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C(8)、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答案:D
五、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描写了月光和竹柏影。
“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提示:“积水”只是喻体,在这里是用来比喻“月光”的,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应联系山下文去理解。)
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透露出作者被贬后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九、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十、“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十一、结合苏轼是两首词《水调歌头》《江城子》谈谈其创作风格? 答:《江城子》是苏轼的第一首具有豪放风格的词,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显示出他豪爽粗犷的性格和词风。《水调歌头》的创作豪放中兼有婉约。
十二、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答:(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十三、文中第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照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闲人”的含义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极力主张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本文即写于此时。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十四、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十五、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情感,意思对即可)
十六.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案: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十七、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
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十八、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案: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十九.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记承天寺夜游》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参考答案:
24.①介词,因为 ②只,不过 25.B 26.①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7.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 3.(2)A 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 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四、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3、(1)端起洒杯(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五、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解析: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解析: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解析:苏轼的《记 承 天 寺 夜 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六、2007年浙江衢州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七、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 7.A 8.D 9.C
八、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九、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十、2007年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十一、2007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www.xiexiebang.com)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参考答案: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十二、2007年山东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十三、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7.A 8.D 9.C
十五、2008年湘西自治州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9 一12 题。【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l)左牵黄,右攀苍()(2)念无与为乐者()..10.下列句中的“/”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参考答案:、(l)黄狗(2)想 10、B
11、(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12.C 十六.2009年山东泰安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
参考答案: 7.(1)少(2)洗涤(3)竖立(4)走 [评分]4分。每小题1分。8.(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评分] 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9.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评分] 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二.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7.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基础知识及运用答案
略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阅读理解答案
1.都是闲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 4.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5.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6.相与/步于中庭 7.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8.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9.月色入户,近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10.D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13.D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中考真题(含答案)
一、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写法:
(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二、解释词语: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闲人
只是 .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
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填空简答题:
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
,写影突出其,写人突出其
,写情突出其
。(请各用一个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3、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念无与为乐者 A、惦记 B、诵读 C、想到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A、找 B、寻常 C、不久 .③相与步于中庭 A、欣赏 B、参与 C、一起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只要 B、只 C、但是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2)解衣欲睡()(3)遂至承天寺()...(4)怀民亦未寝()()(5)庭下如积水空明()....
3、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4、用“/“线画出下句正确停顿。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B、怀民亦/未寝C、庭下/如积水空明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7、为什么“欣然起行”?(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8、短文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内容可用4字概括为
9、请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对月色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从修辞、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
1、C A C B
2、(1)考虑,想到(2)想要(3)于是(4)也;睡觉(5)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3、(1)只不过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B
6、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自慰。
7、略
8、第④句 清幽宁静
9、略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⑷相与步于中庭()...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4.旷达、豁达(06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
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答案:
3、(1)端起洒杯(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07枣庄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7.A 8.D 9.C 05河南(课)读下文,完成20—23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 步: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23.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20.⑴解开(或:脱 脱下)⑵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21.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答出句子大意即可)22.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3.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06山西(课)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3、(1)端起洒杯(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06宁夏(实验区)
4、《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2分)
4、不是。
①这里是指不追逐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
②指内心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答对一个要点得满分,答对两个要点加1分。)2006邯郸(课改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最好加上下面的话,即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德州市二○○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 月色入户 户 ② 怀民亦未寝 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07年湖州市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侯老师说:最好再加上旷达的心境。)2008年湘西自治州
(一)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9 一12 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l)左牵黄,右攀苍()(2)念无与为乐者()..10.下列句中的“/ ”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9、(l)黄狗(2)想 10、B 11、(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此句最好按照原来的顺序逐字逐句翻译,此次将“盖”子翻译漏掉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 苏轼,是 北宋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 户:窗户(2)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3)盖竹柏影也 盖:表示推测。(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漫步
(5)怀民未寝 寝:睡(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7)解衣欲睡 解:脱、脱下(8)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37(9)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3.写出包含有加点词相同词义的成语各一个。
(1)相与步于中庭——闲庭信步(2)月色入户——门当户对
(3)怀民亦未寝一— 前所未有(4)念无与为乐者一—念念不忘
4. 文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盖/竹柏影也
D、庭下/如积水空明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6.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描写的对象是 月光。
7、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
10、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你是如何理解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人”是指政治上不得志的闲人,也大自然的主人,有闲情雅志的人。作者因为“闲”,能处于功名利禄之外而能发现并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但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有雄才大略却壮志不能酬,心忧国事。自谓“闲人”,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又自嘲自解的思想感情。
12、开放性题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题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沉鳞竞跃。译文:
(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2.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三、(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四、(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五、【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怀民亦未寝(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六、【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七、[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八、【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乙】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22)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23),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节选自苏轼 《超然台记》)
【注】①葺(qì):修整 ②撷(xié):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 ⑤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⑥脫粟:糙米
⒍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⒎ 下列句中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雨雪之朝 B.瀹脫粟而食之
C.辍耕之垄上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⒏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⒐ 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甲文:
乙文:
九、【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l)左牵黄,右攀苍()(2)念无与为乐者()
10.下列句中的“/ ”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例如: “藻(zǎo)”“荇(xìng)”的读音,“藻”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遂(suì)”不是“遂(suí)”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听他能否读准节奏?
4、教师做评论,并强调个别句子的节奏问题,例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第一处停顿应该在哪里?
5、鼓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
四、知文意
1、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结合课下注释自通课文,有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解决,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疑难标画出来。自学完成后大家讨论,由老师或别的同学给予帮助,来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2、交流自学成果,并请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通过此环节解决较难的文言词语,并借此机会给学生加强积累文言词语来解决问题的理念 例如:(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怎么解释?
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遂”就翻译为“于是”(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耳”,译为“ 罢了”(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的“但”就译为“只是”
(4)、“盖竹柏影也”中的“盖”、《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原来)(5)、“月色入户”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户”就译为“门”
2、通过一组抢答,检测同学们在翻译句子方面的自学成果(1)、出示:念无与为乐者 抢答: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游乐的人(2)、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
抢答: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潭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出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抢答:水中的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4)、出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男生抢答: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在学生抢答后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品闲情
1、在检查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苏轼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
2、在第一题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 “闲”该如何理解?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清闲、闲情、闲趣、闲暇、闲愁、闲置)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闲”藏在哪些句子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前后四人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投影】此部分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闲”字藏在“解衣欲睡”一句中,因为与前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连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晚上,苏轼就睡觉,说明他很清闲。
(2)“闲”字藏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因为他本来就要睡觉了,突然看到月光很美,然后便出去观赏月色,可以看出他有闲暇。(引导学生试着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这种闲情雅致)
(3)“闲”字藏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因为“步”是散步的意思,说明他很悠闲。(4)“闲”字藏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因为苏轼能将月色写得如此细致、美丽,能将竹柏的影子观察得如此仔细,表明他很有闲暇,很有闲情雅致。
4、有人曾评价此句用墨高明之处在于“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能读出月光隐身在哪些地方吗?
(1)隐身在“盖竹柏影也”中,因为没有月光就没有影子。
(2)隐身在“如积水空明”中,我认为月光皎洁、明亮,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明”字看出,空就是没有,写出了月色的清澈,就像没有一样。
5、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既然月光那么的澄澈透明,去掉“如”行不行 【投影】(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是不真实的,是作者的相像。如果删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如字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本身没有水,其实是作者把月光照射的庭院里比作有水,以此表现月光之明,之美。)
6、朗读这美妙的句子,第二次朗读时去掉“盖”字,第三次加上“盖”字再读,把“盖”字读得重一些,拖得长一些。体会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直到体会出“盖”字是“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恍然大悟,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摇曳在风中的竹柏经过月光的照射,影子投在庭院里,形成一处在水中摇摆的动景,与积水空明的静景相结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7、读一读这句美景,注意语气要舒缓些,面有喜色。读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将想象到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你喜欢绘画的话可以将想象到的画下来,以画代写。(2分钟后,学生展示。)
(1)月光在漆黑的庭院中洒下银色的光辉,苏轼和张怀民来到院中,月光照在地面上亮闪闪的,像水面一样澄澈、明亮,院子旁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在月光中,参差披拂,宛若水中的藻荇,非常美丽。
可以做简要评价:你写出了那晚皎洁的月光和淡雅的竹柏。
(2)清幽的月光落在地上,脚下,像积水一样清澈、明静,水中布满了灰色的柔软,水草一般随风飘动,在那银色的水中变幻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淡雅的影在空明中,显得越发醒目了,衬着月夜的特有的宁静和独具的自由。那院中,同样自由、清闲的苏轼和张怀民在正在悠闲漫步。
8、你不仅读懂了那夜的景,也读懂了那夜的人。有谁画出了美景,展示一下。同学们我想即使是作者在世也定会认定我们是他的知音。是穿越时空的知音啊!作为知音也必定能理解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大屏幕)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六、悟闲愁 【投影】 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背景资料 附:背景资料库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
2、一个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郁闷、愁苦、压抑(学生尽量多说)
3、套用句式“我之所以,是因为。”替作者倾吐心声。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入夜便解衣欲睡”,是因为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
大家可以前后四人形成小组,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起来与大家分享。
(1)我之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我在这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苏轼当时是孤独的,他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余秋雨先曾说,苏轼一生的一半是为朋友活的,但是到了黄州之后,他的境遇却变成: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大家可以想象苏轼当时是怎样的落寞。)
(2)我之所以出来欣赏月光,是因为我想忘掉之前的一切烦恼。
(正所谓“寂寞无人见,浮生半日闲”,赏月的闲情雅趣背后却是谪居的孤独与惆怅啊。)
七、懂闲人
1、这种闲愁集中在哪些句子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低沉、失意、缓慢
3、如果将“闲人”换成“闲雅之人”来读,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1)学生试一试(2)感觉到什么呢? 自豪、骄傲
(3)那应该用什么语气 高昂、明快
(有一种能够赏到美景的自豪感)
4、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就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者变成大自然的欣赏者,从大自然的神秀中得到精神的安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
八、悟人生
1、他在遭贬期间,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之作,成就了苏轼的美名。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大屏幕)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屏幕)贬官蕙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屏幕)
3、同学们面对逆境能泰然处之的苏轼,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4、同学们,做人就要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放射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要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首字提示法,齐背美文来结束今天的承天寺之旅吧!
5、齐背
附: 元丰六年 → 解衣 → 月色 → 欣然(喜悦)→ 念(微憾)→ 遂(激动)→ 寻(急切)→ 亦(心有灵犀)→ 相与步(悠闲)→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 何处 → 但少闲人
九、结束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入境: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月夜,苏轼寻张怀民一同赏月,自得其乐。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翻译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欣然:高兴地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中庭:院里 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遂:于是。盖:原来。但:只是。
2、问题研讨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本
(1)、品月色: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幻灯片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曾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2)、抒情怀
①勾画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解衣欲睡的平静苦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感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从困境中难觅知己,到得遇知己共赏月夜美景的休闲。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值得玩味。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设计意图:体会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小结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苏轼历经坎坷,可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豁达乐观人生的执著,如一轮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坎坷,都能像苏老先生豁达从容,请再多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亮,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六)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寻友 赏月 景——月色 竹柏 情——乐观 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