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各地孙中山的研究状况
世界各地孙中山研究现状
肖营子高级中学
唐友整理
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作为20世纪的伟人,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多年来,一些国家对他生平事业的介绍与研究,一直方兴未艾,使“孙学”研究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世界现象。
一、日本的研究情况
(一)、日本学界对孙中山的研究
日本堪称是世界各国中孙中山研究成果最丰盛的国家。据其学者山口一郎在1984年的《日本有关孙文著作论文目录》中之统计可知,它共出版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的著作274部(内有译著33本),另有相关的论文近490篇。最近20多年来,其孙学研究成果至少也有成倍增长。日本长期来出现“孙文研究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与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之故。
日本人对孙中山的关注,始于1895年孙策动广州反清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之时。从那时起到1925年孙先生病逝,是日本研究孙中山的第一个时期。这期间有20多本介绍与评述他生平事业的论著面世。其中主要有:宫崎滔天的《三十之年之梦》(1902年)、伊藤银月的《孙中山与黄兴》(1911年)、内田良平的《支那观》(1913年);吉野作造的《支那革命小史》(1917年)、北一辉的《支那革命外史》(1921年)等,而尤以宫崎和北一辉的两书影响最大。另外,还有介评孙中山的文章140多篇。日本这些“研究孙文的古典著作”,反映了同时代日本人之“孙文观”——对孙的认知与评论。当时出现了两种相反的看法:宫崎在世界上的第一部“孙传”《三十三年之梦》中,介绍了孙先生满怀激情的革命理想,及其最早开创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实况,向世人描绘与展现了“作为民主主义者、复活亚洲民族之民族主义者及富有社会革命理想之革命家的孙文”。北一辉在《支那革命外史》中,对孙贬多于褒,谓“孙君的理想与支那的要求相谬”,不是革命党的理想,并进而否认孙中山及其思想对辛亥革命指导性,认为将孙“视为支那革命权威”实属荒谬。
从孙去逝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20年(1926—1945年),是日本孙中山研究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版了研究孙文的著作30多部,其要者有布施胜治的《列宁的俄国与孙文的支那》(1927年)、铃江言一(王枢之)的《孙文传》(1931年)、高桥勇治的《孙文》(1944年)、平野义太郎的《大亚细亚主义之历史基础》(1945年)等,另有相关的研究论文近70篇。日本学界从这时开始译介孙的著作。其中山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三民主义或孙文思想的论著骤然增多。这是因为三民主义作为中国国民革命或抗日运动的原理,实然引起了日本人的注目,而大亚洲主义又被视为日本“大陆政策”的指导理念倍受重视;二是与研究内容的政治化有关,其研究阵营分为右翼和左翼。右翼学者在“重新探讨”三民主义的幌子下否定或曲解它,并在“东亚新秩序”的新指导原理中加进三民主义。他们在论及孙的大亚洲主义思想时,则认为他主张中日亲善,是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或“东洋共同体”原理的人。左翼学者中虽有人称颂孙晚年是转向无产阶级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并认为其1924年在日本演讲大亚洲主义是要日本放弃霸权主义,及主张世界被压迫民族求解放。但多数人皆指责他否认阶级斗争与拥护儒教思想,而视其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日本在二战后——第三个时期(也有人主张战后分为两个时期)的孙中山研究有了大拓展。这不仅表现在研究资料的好转与学术成果的大幅度增加,而且更在其研究内容的丰富与细化,对孙中山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久保田文次教授在论及这些问题时指出: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出现了反省和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形象与孙文的形象”的形势。的确,野泽丰的《孙文——革命尚未成功》(1962年)与《孙文与中国革命》(1966年)、藤井升三的《孙文的研究——特别以民族主义理论之发展为中心》(1966年)、车田让治的《国父孙文与梅屋庄吉》(1975年)、池田诚的《孙文与中国革命——孙文及其革命运动史的研究》(1983年)、藤村久雄的《革命家孙文——革命尚未成功》(1994年)、田所竹彦的《孙文——一个看到百年之先的人》(2000年)等等著作的出版,及大批研究孙中山与中国革命问题论文的面世,“显示出日本学界中孙文研究的不断深入”。
这一时期,日本学界在拓展孙中山研究的内容方面主要做了3项工作:一是拓展了孙中山与日本朝野交往关系的研究。山口先生认为:“这是在日本的孙文研究中,取得最好成绩的领域”;二是深化了孙中山与中国革命尤其是辛亥革命诸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少新论著,充分肯定孙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进一步拓深了对孙中山思想尤其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研究。日本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孙文的革命思想、革命理论最具综合性、系统性,最为进步”,并指出其思想具预见性,为中国现在之改革制下蓝图,他晚年宣扬儒学是出政治考虑,而非思想之本质。在论及大亚洲主义的问题时,有些学者则对以往研究上的谬误进行了反省和纠偏。正是上述这些带来了日本学界孙文研究活动的繁荣。
(二)日文主要著作
1、三十三年之梦(三十三年の梦)
宫崎寅藏(滔天)著,1902年日本(东京国光书房)即出版单行本。1903年,黄中黄(章士钊)译录的《孙逸仙》,作为《荡虏丛书》之一在上海出版。同年有金天翮(金一)的全译本。1981年,香港林启彦据香港佚名的旧译稿,重加翻译、注释、整理,以《三十三年之梦》书名,由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共同出版。全书322页,大32开本。20万字。该书原有孙文序言。章译则有章太炎、秦力山及章氏本人所作的序,影响至大。林启彦译本还附录三种资料:(1)宫崎寅藏著《三十三年之梦》解说(吉野作造著、陈鹏仁译);(2)《先父寅藏的一些事迹》(宫崎龙介著,林启彦译);(3)宫崎寅藏与中国革命活动编年纪要[1871~1911](林启彦编)。《三十三年之梦》与孙中山•宫崎寅藏的《笔谈残稿》,是研究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与孙中山日本关系的重要资料。
2、中国革命实见记(支那革命实见记)断水楼主人(池亨吉)著。1911年金尾文渊堂出版。此前已刊于《大阪朝日新闻》上。全书正文21节,详细记述孙中山领导镇南关起义之准备、发动过程。附录孙中山、胡汉民等人有关镇南关起义之通信,有裨史事。
3、中国革命小史(支那革命小史)吉野作造著。1917年万朵书房出版。全书8章,介绍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期间的革命活动;并对辛亥革命运动主要领导人孙中山等的生平、革命组织的体系、共和政府的状况以及革命运动之结果予以分析、叙述。
4、孙文传(孙文传)王枢之著,1931年,作为“伟人传记”第22卷,由改造社出版。经中江[兆民]会整理,昭和二十五年(1950)以著者真实姓名——铃江言一——由东京岩波书店再版发行,昭和四十一年第二次印刷。原书附图13幅,再版时全部撤去,改为在卷首刊著者相片。全书567页。正文有著者序,前篇八章,后篇三章。再版时加上中江会的前言及伊藤武雄的跋。第二次印刷时,再加上伊藤武雄的出版说明及追记。上述四篇附加文字,详细介绍铃江言一(华名王枢之)的在华经历,与中共苏兆征等人关系及其受中江兆民(丑吉)的影响。著者有在华的亲历,书稿完成于北平。是1949年以前仅见的日本人研究孙中山严肃的颇具规模的传记。该书在日本影响颇大,故在昭和四十一年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时第二次印刷发行。
5、关于三民主义民族理论之研究(关于三民主义民族理论之研究)山本秀夫著。1941年东亚研究所出版。全书分前、后两篇,共5章,即三民主义民族理论之建立与发展;三民主义民族理论之变迁;三民主义之理论基础;三民主义民族理论之基本原则;民族革命之理论与方略等问题。该书以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种族主义,五族共和主义及反帝的积极的民族主义。其基本精神是以建设民族国家为最终目的的民族自决原则。
6、中华民国革命秘笈(中华民国革命秘笈)萱野长知著。1941年皇国青年教育协会出版。全书正文431页。附中华革命党《党员誓约书》640份。该书在卷头刊有相关名人题字及萱野保存的诗文、实物图片百数十幅。卷后有《革命秘话》、《唱和集》及《孙中山年谱》等。全书有著者序及正文18章。著者系孙中山最信赖的同志,终生交往毫无芥蒂。该书即是根据著者所知、所历、所思,和所保管的中华革命党资料等文献史料撰写成的以孙中山生平为中心的中国革命史。该书虽然是在1940年出版,但大体上仍然是以介绍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思想学说为主,并非为汪伪及日本侵华捧场,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他在书中讲到的中山强调“大亚细亚主义”、“日支提携”,在全文刊载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讲演”时用空格处理一些不利于日本的词句,仍然可以认为,此书之出版,是有利于日本当时的国策的。
7、孙文(孙文)小野则秋著。1948年大雅堂出版,大雅堂“传记丛书”之一种。该书以孙中山本人的记述为主,简要、系统地介绍孙一生的主要活动。认为孙文的三民主义思想,现在已经受到战败后日本知识分子们的注意,它对于重建战后混乱的日本,也能给予许多思想上、实践上的启示。
8、孙文——革命尚未成功(孙文——革命ぃまだ成らず)野泽丰著,1962年,东京诚文堂新光社出版。全书正文254页。附年谱、征引书目、索引。该书规模不算太大(日文约15万字),但它著作立场与建国后中国内地所普遍采用的大体一致,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充分肯定,对孙中山的生平活动作实事求是分析,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研究孙中山的代表作。
9、孙文与日本(孙文と日本)贝塚茂树著。1967年,讲谈社出版。全书201页,附孙文略谱。出版此书时,贝塚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他原来受讲谈社委托撰写《孙文传》,拟从日本人立场,考虑以日本与中国国民革命的关系为中心去写。后来经与宫崎寅藏之子龙介等与孙中山有关系的日本人的后裔采访后,并由他们提供残存资料,撰成此书。该书还征引了京都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多种报刊。全书7章,结构严谨,叙述平实,评论客观,是日本学者撰写的以“孙文与日本”为题内容比较完整的一种读本。
10、孙文救国的热情与中国革命(孙文救国の热情と中国革命)堀川哲男著。1973年东京都清水书院出版,1981年第二次印刷。此书出版时,著者系京都大学教养部助教授。全书正文225页,5章,另附《孙文年谱》及参考文献。在日本学者研究孙中山或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的诸著作中,崛川这本《孙文》专著出书较晚,参考了相关的所有重要著作,是一本篇幅不算太大,但构思精密,史料引用准确,有著者个人观点的研究结晶。该书高度彰显孙中山的爱国意识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地位。
11、国父孙文与梅屋庄吉 支持中国的日本人的生涯(国父孙文と梅屋庄吉 中国に捧げたある日本人の生涯)车田让治著,国方千势子述。1975年,六兴出版。全书436页。该书著者参考了“梅屋庄吉文书”,即梅屋家藏史料,访问了相当多的梅屋关系者,资料较为丰富,通过梅屋与孙中山交往史事,从一个重要方面叙述了孙日关系史。该书总体上属于记录史学(相当于口述历史)范围,征引资料又未注明出处(一些标明为“闻书”,即纪闻),故征引该书时尚须考证。
12、孙文与中国革命(孙文と中国革命)野泽丰著。1966年岩波书店出版。全书216页。它是《孙文——革命尚未成功》一书的姐妹篇。全书5章,即日本的维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步;让人民当皇帝;依靠平民革命建立民国政府;联俄、容共、扶助农工;革命尚未成功。该书在孙中山的日本观、共和思想及革命观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13、孙文研究——以其民族主义理论发展为中心(孙文の研究——とくに民族主义理论の发展を中心として)藤井昇三著。1966年劲草书房出版。1983年小作修订后再版。全书4章,附详细参考文献。正文286页,精装。著者系东京电气通信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日关系史研究,曾参与编写《日中关系史的基础知识》一书。《孙文の研究》是著者的一部力作,四章分别是:(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孙文与日本;(2)1919年的南北议和与孙文的民族主义之转变;(3)转变后孙文的民族主义之发展;(4)1924年孙文访日与“大亚洲主义”讲演。该书结构完整,史料充实,征引了相当多档案原件,考证详密,立论严谨,实际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孙中山与日本关系史”。该书指出,孙中山向批判日本帝国主义的转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年,阐明了孙中山的列强观、对日观的发展过程。
14、现代中国革命的起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现代中国革命の起源——辛亥革命の历史意义)菊池贵晴著。1970年严南堂书店出版。包括序章及结语凡12章,系统地介绍、分析辛亥革命运动的时代背景、革命路线、革命理论、运动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成果与意义。该书概括地总结了战后日、中两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具有百科全书一样的利用价值,故野泽丰誉之为是一本划时期的著作。
15、中国社会主义的黎明(中国社会主义の黎明)狭间直树著。1976年岩波书店出版。该书从政治思想史角度研究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热爱、理解、传播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历史的,着重讨论以《民报》为中心的革命派思想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及朱执信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指出其对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影响和历史作用,认为是整个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
16、中国国民党左派之研究(中国国民党左派の研究)山田辰雄著。1980年庆应通信出版。精装。全书321页,8章,包括第一章序章及补章。其余各章是:(2)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孙文思想的变化与发展;(3)孙文指导下的汪精卫的任务(1924~1925);(4)围绕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汪精卫与蒋介石(1925~1926);(5)武汉国民政府中的国民党左派(1926~1927);(6)改组派的政治路线(1927~1930);(7)结论。《补章》题为《日本最近关于中国现代史之研究》系对藤井昇三《孙文の研究》一书所写的书评。该书是一部论文集。著者有感于相关研究的乏力,故以孙中山研究为出发点,深入探索,撰写了这组文章,最后结集。专门研究国民党左派的著作,该书在日本为仅见。
17、布引丸 菲律宾独立军秘话(布引丸フイリピン独立军秘话)木村毅著。1981年东京恒文社出版。全书242页,分为12章。精装。著者木村毅系评论家、作家、文学博士。该书在著者逝世后出版,有序无跋,亦无征引文献及人名索引。“布引丸事件”是1899年发生的由日本运送军械至菲律宾供独立军反美,该船中途沉没,因而引发追查中村弥六舞弊问题的案件。孙中山为购械联络人,在此案中居于重要地位。对于事件原委,该书有详尽叙述。缺点是相关叙述资料来源不明。
18、孙文与神户(孙文と神户)陈德仁、安井三吉著。1985年神户新闻总合出版センタ-出版,1989年再版。精装。正文274页,附“孙文と神户关系年表”。该书出版时,日籍华人陈德仁系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安井三吉系神户大学教养部教授。该书征引资料达130余种,内容充实,叙述严谨。就神户一地而言,可谓全景式展示了其与孙中山的关系,翔实可观。该书体裁,系采用问答式进行,相互补充,尤具可读性。该书还详实考证了1895年广州重阳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流亡抵神户之初况,纠正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记述之失误。
19、孙文•《大亚洲主义》讲演资料集(孙文•讲演《大ァジァ主义》资料集1924年11月日本と中国の歧路)陈德仁•安井三吉合编。1989年京都法律文化社出版。精装。“孙中山纪念会研究丛书”之一。全书344页。分7部分:(1)《大亚细亚问题》原文;(2)访问•会谈记;(3)报刊的评论;(4)补充史料;(5)关系者的回忆;(6)孙文的日本观;(7)其他。另附“英文篇”十则。该书还有陈德仁的序,安井的跋,以及安井研究孙中山“大亚细亚问题”讲演的长篇文章《讲演〈大亚细亚问题〉的成立及其构造》。1924年11月28日孙中山在神户所作的“大亚洲主义”讲演(原题为《大亚细亚问题》),是孙中山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相关资料,通读该书,可一览无遗。
20、移情阁遗闻 孙文与吴锦堂(移情阁遗闻孙文と吴锦堂)中村哲夫著。1990年京都阿吽社出版。横排本,精装。全书212页。分7部分:孙文在大正二年的来日;吴锦堂与三井财阀;孙文与东亚同文会;上海绅商们的抬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与孙文;革命的胎动;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附《谢辞》及人名索引。移情阁系原籍浙江的日本富商吴锦堂在神户舞子海滨建造的一座别墅,又称“六角堂”(近年因修造明石海峡大桥已易址完全迁建),1913年春孙中山正式访日时,吴锦堂曾于该处接待。
21、醇厚的日本人 孙文革命与山田良政•纯三郎(醇なる日本人 孙文革命と山田良政•纯三郎)结束博治著。1992年,东京プレジデント社出版。精装。全书5章,即:(1)雄飞之梦;(2)与孙文的邂逅;(3)继承兄志;(4)无私的奔走;(5)孙文的遗训。另有序、跋、《山田良政•纯三郎年谱》、参考资料及山田纯三郎的《上海余话》。全书331页。著者长期任日本共同社记者及该社高层负责人。他虽然不是专门研究辛亥革命史的人,但因与纯三郎之子山田顺造为上海北部小学时的同学、知友,受顺造委托并提供资料,撰写过程中还得到藤井昇
三、久保田文次、中村义教授及阿部弘帮助,故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其中介绍菊池九郎、良一父子与山田兄弟的亲属关系及菊池九郎(山田兄弟之叔父)乃后藤新平之恩人的关系,有助于研究纯三郎日后在“满铁”任职而专事帮助孙中山,以及孙与后藤的二十余年交往之渊源。此段史实,为他书所未见。
22、孙文与亚洲(孙文とアジア)《一九九○年八月国际学术讨论会》日语版编辑委员会编,代表人狭间直树。精装。该书是1990年中山市举行的“孙中山与亚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集。1993年,东京汲古书院出版。“孙中山纪念会研究丛书”之Ⅱ。全书328页,分4部分:(1)孙文与亚洲;(2)孙文与亚洲各民族;(3)孙文与日本;(4)孙文的西方知识。
23、孙文与日本(孙文と日本)沼野诚介著,株式会社キセロム1993年出版。著者系东京樱美林大学讲师,从事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活动。全书229页。内容丰富,其中第11章专门介绍中国内地、台湾以及日本等各方面对孙中山的评价。该书征引草野心平(1923年开始在岭南大学读书并任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官员)的《支那点点》一书(三和书房出版,已绝版)的部分内容,介绍草野与孙中山的交往,有关记载为它处所未见。
24、萱野长知研究(萱野长知研究)崎村义郎著,久保田文次编。1996年高知市民图书馆出版。精装。全书421页。正文21章。另有崎村的序,久保田的编者说明,参考文献,解说(久保田撰《萱野长知与中国》)及《萱野长知略谱》,久保田的后记。该书著者崎村系明治大学法学部毕业,萱野同乡后辈。著者逝世于1989年。该书由日本女子大学教授久保田文次整理出版。该书参考文献极为繁富,对有关萱野与孙中山交往的史料,均加征引。
25、孙文与华侨(孙文と华侨)日本孙文研究会、神户华侨华人研究会编,1998年东京汲古书院出版。精装。“孙中山纪念会丛书”之Ⅲ。该书486页。系“孙文诞辰13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全书除基调讲演外,分3部分,即:(1)孙文的思想与行动;(2)孙文与华侨华人;(3)孙文与中华文明。
26、萱野长知•孙文关系史料集(萱野长知•孙文关系史料集)久保田文次编。2001年高知市民图书馆出版。全书正文660页。精装。包括萱野长知著述;萱野长知书简、电报、谈话;萱野长知关连资料;萱野长知旧藏。宫崎世龙笔记保管的孙文关系史料(英文编);萱野长知旧藏•宫崎世龙保管的孙文关系史料(中文•日文编)各大类别。附解说:(1)宫崎世龙撰《萱野家藏孙文资料》;(2)久保田文次撰《关于萱野长知旧藏、宫崎世龙笔记保管的孙文关系史料》;(3)《收录文献目录》,以及索引。久保田文次并撰序跋。该书是《萱野长知研究》的姐妹篇,在关于与孙中山有密切的日本人资料编纂中,该书是继《宫崎滔天全集》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其所保存的有关孙中山资料,与前者各具价值,且多属从未披露者。萱野长知受孙中山委托保管中华革命党资料,除了在《中华民国革命秘笈》中小部分已公开外,函电方面,多为该书所刊录。故于研究孙中山而言,此书具有重大价值。
27、辛亥革命的多元结构(辛亥革命の多元构造)日本孙文研究会编,2003年12月东京汲古书院出版,全书442页。精装。孙中山纪念会研究丛书之IV,系“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神户)”论文集。分6部分,有卫藤沈吉的开幕词、野泽丰的闭会词及中村哲夫的编辑后记。其中蒋海波的《神户华侨与中华革命党——以“王敬祥关系文书”为中心》详细介绍了由中华革命党神阪支部长王敬祥后人王柏林(现神户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保存的与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有关的176件资料的情况。
二、俄国的研究情况
(一)、前苏联学界的孙中山研究
苏联领导人列宁于1912—1913年对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论述,及后来斯大林对此的有关评论,一直影响和指导着前苏联学界的孙中山研究活动。据美国纽约1977年出版的《苏联对孙中山的有关学术资料》之统计目录可知,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前共出版了研究孙中山的书籍和论文385种,以后在这方面的成果当有所增加。其孙中山研究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20-50年代,主要论著有维连斯基•西比里亚科夫的《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父亲》(1924年)与《中国革命家的记录》(1926年),及20年代出的论文集《论孙中山主义的研究》等;其后期是60年代至苏联解体,主要著作有齐赫文斯基的《孙中山——对外政策观点与实践(1885—1925年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史略)》(1964年)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苏联的友人——孙中山》(1966年)、叶尔马什耶夫的《孙中山》(1966年)、叶菲莫夫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孙中山(1911—1913)——史实与问题》(1974年)与《孙中山1914—1922年对道路的探索》(1981年)等;在论文方面,则有《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1866-1966)纪念集》(1966年)和《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念集》(1987年)为代表。
前苏联学界对孙中山的研究论述,涉及之面较广,内容丰富,且尤重视其思想研究及对他历史地位的评价。史家们虽在一些问题上存有歧见,但整个学界大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两分法来研究评价孙中山,认为他是中华民国初期的关键领导人,既有成就,又有缺点,既受人尊崇,又不是个完人。
前苏联史学家在论及孙中山与中国革命问题时,一方面充分肯定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具有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认为对此“不存在任何怀疑”,而其本人是“中华共和国的创造者”,及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统一和自主而从事解放斗争的组织者,另方面又指出,孙虽为中国革命之象征,但其革命却始终未达到所计划的民主主义目标。他们在论及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时,一方面肯定他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论家,认为其创立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与西方观念的一种综合”,实由中西不同的世界观融汇而成,另方面又指出他的主义充满了复杂的矛盾。
前苏联学者颇重视孙中山晚年的研究,在论他与苏俄的关系时认为,十月革命后孙的思想曾颇大程度地往左走,20年代初成为“苏联的朋友”,他转向苏联的原因,是其认识到与它建立友好关系,能帮助中国找到一条实现伟大理想的道路。同时也有人指出,虽然孙中山对苏俄的经验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但他在与俄代表接触时,却保留相当矜持的距离。“1922年夏季孙氏从广州被驱逐,迫使其更坚决地寻找新的同盟者及新的斗争方法,在如此情况和动机下,他才同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俄国建立一种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合作关系。”
(二)俄文主要著作
1、孙中山(对外政策观点与实践。1885~1925年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史略)(Тихвинский C.Л.Сyнь Ят-сен.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во33peния иnpaктикa.(И3 иcтopии нaционально-ocвoбoдительной борьбьl китайокогo нapoда 1885-1925 гг.).M.,《Meждунар.отношeния》,1964.355 c.)[苏]齐赫文斯基著。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64年版。这是第一本关于孙中山对外政策的专著。全书分6章。作者以大量的原始材料和档案为基础详细阐述孙中山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演变。主要论述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对西方列强存在幻想,希望依靠西方帮助在中国建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政治体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外交政策发生变化,希望依靠苏俄援助并以苏俄为榜样建设中国。认为孙中山是苏联的忠实朋友和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战士。
2、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苏联的友人——孙中山(Тихвинский C.Л.Cунь Ят-сен-китайский революuионер-демократ.друг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В(кн.:Сунь Ят-сен.M.,《Наука》,1966,c.5-36.)[苏]齐赫文斯基著。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66年版,77页。著者从“反满”起义建立民国、任第一位中国大总统、反对北洋军阀、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等角度阐述孙中山的一生,用较大篇幅说明孙对苏联的友好和如何同情苏联政策。
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孙中山(1911~1913)——史实与问题(ЕФимов Г.B.Буржуаз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в Китае и Сунь Ят-сен.1911-1913 г.Фактв(и проблемв.M.,《Hayкa》,1974.315 c.)[苏]叶菲莫夫著。莫斯科1974年版。4章。作者总结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综合苏联和外国史学家关于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的各种论著,运用大量史料,全面地描述这次革命,阐述基本史实,回答有关这次革命的一些问题,并对过去史学著作中尚未作出充分而详尽说明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4、孙中山(1914~1922年道路的探索)(ЕФимов Г.В.Сунь Ят-сен.Поиск nути.1914-1922.M.,《Hayкa》,1981.237 c.)[苏]叶菲莫夫著。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238页。本书是苏联研究孙中山的代表作之一。9章。论述有关孙中山反袁、对待“二十一条”、对待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护法、1918~1919年在上海的活动及1920~1922年在广州建立政权等问题。本书资料比较丰富,特别是在谈到孙中山与苏俄、共产国际代表的初期接触时引用较多苏联保存的档案。
5、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国际科学讨论会(Арунов В.В.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120-летие 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 Сунь Ятсена》[Москва,окт.1986 г.].—Проблемь Дальнеrо Востока,1987,№1,c.199-201.)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本书由3部分组成:研究性文章10篇;回忆录4篇(当年与孙中山共事者的亲身经历),文献与资料(其中少量文件系首次公布)。该书收集的文章反映当时苏联最高研究水平。各部分的内容都偏重孙对苏的友好态度。书末附孙中山的主要著作篇目,中国、西方和苏联孙中山研究主要著作书目。
三、英国的研究情况:英文主要著作
1、孙逸仙与新中国(英文书名不详)[英]康德黎(James Cantlie)著,郑启中、陈鹤侣译。上海,民智书局,民国19年(1930)4月初版,32开,214页,约7万字。分引言、孙逸仙之为人及其工作、虐政的兴起、中国文物史、争斗、拒毒运动和未来底中国等7章。揭示孙中山伟大的革命人格,对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的原因和目的,及建设新中国的要点与步骤作了说明,并对中国的未来建设进行了探讨。
2、孙中山:中国的解放者(Sun Yat-sen:Liberator of China)Restarick,Henry Bon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1([美]亨利•波鲁•雷斯塔里克著,耶鲁大学出版社),167页。该书是一部较早的孙中山传记。16章。叙述孙中山诞生、童年、求学、婚姻、革命到他的去世的一生。著者熟识并采访长期居住在檀香山的中国朋友(其中有的是孙中山亲属、同乡、同学和孙中山的追随者),采访一些在孙中山身边工作过和接触过的人,采用大量的有关孙中山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孙中山,尤其是其在美檀香山、英国、法国、日本等地的活动以及他的童年时代、婚姻状况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孙中山和法国人:1900~1908(Sun Yat-sen and the French:1900-1908)The Regents of the Univ.of California,1979([美]杰弗里•巴洛著。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93页。本书详细介绍孙中山从1900年首次与印度支那法国当局联系,直到1908年3月法国当局应清朝政府要求,驱逐他出境的交往过程及其在中越边境的活动,分析1900~1908年法国当局与孙打交道的利己动机以及孙对此所采取的态度。
四、德国研究状况
(一)、德国汉学家之孙中山研究
德国汉学家对孙中山的介评与研究,可以1945年希特勒在二战中彻底垮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40多年可细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25年3月孙先生逝世。这期间德国的报刊发表了一些介绍孙革命活动的文章,学界则出版了少量研究中国民主革命的著作,如泊斯贝格•雷考夫的《中国的革命:起源与作用》(1912年)、萨尔茨曼的《革命的中国》(1913年)等。此间早期虽有人把孙中山视为“叛逆者”,而扬袁(世凯)抑孙,但有学者却充分肯定孙是“中国伟大民主革命的代表者”,并在颂扬他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理论家”之同时,也指出其为“民粹主义的理论家”。到了20年初期,德国学界更出现了介绍孙氏著作与学说,及广泛宣传与肯定他的趋势——这可能与孙亟思建立中德俄联盟以反对英国有关。汉学家们或认为孙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为建设中国策划出伟大计划的人,或指出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和中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或称领他是“亚洲人民的伟大思想的前锋斗士”和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其功绩将永垂不朽。
第二个阶段是从孙中山去世到30年代初。这是德国汉学界研究孙中山的黄金期,出了不少代表欧洲“孙学”研究水平的论著。其要者有奥斯梅尔的《东方问题与世界问题》(1925年)、魏弗格的《觉醒的中国——中国史纲及当今问题》(1926年)、阿曼的《孙中山遗教——中国革命史》(1928年)、孟先•贺尔芬的《中国》(1931年)等,还有些研究孙中山的论文。汉学家们在进一步肯定孙历史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拓展了对其三民主义及他与苏俄关系的研究。有些学者肯定孙中山是“辛亥革命之父”与“新中国的创造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道德的权威”和“决定今天中国命运的人物”,其地位可与中国古代的孔子相比拟,并指出他确为东亚新兴革命发展史中那种活力、探索性、进取性与革命顽强性的集大成者,是世界革命的一块基石。在论及孙中山的思想时,德国学者接受国民党人对三民主义内涵的解释。他们认为:孙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某些成分,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混合物”,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其能把儒家的基本原理和新时代的需求,灵活地综合起来;三民主义纲领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作为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它自身充满着矛盾。他们在论及孙中山联俄问题时指出,孙并不赞同共产主义,起初是为了取得援助纯从外交角度来与苏俄合作的,其后来才认识到与苏俄结成盟友的重要与必要性;他晚年既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有力的代表者,也是位在发展中国家进行革命的不断自我发展的人物。
第三个阶段是纳粹统治德国期间。这十多年几乎没有真正研究孙中山的著作出版,有些含有纳粹思想的论著,皆把“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歪曲成纳粹主义者,而称其学说是“中国的纳粹主义”。
1945年后,战败的德国被人为地分为西德(联邦德国)和东德(民主德国)。西德学者就孙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价值等问题,进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他们认为孙中山是1911年反清的“中心人物”、民族革命家和社会福利改革家,他还是中国“有地位的理论家”和思想领袖。就中国之革命而言,孙的确是“国父”,而且今天还成为台湾与人民共和国之间“统一的象征”;对世界东方来说,他也是位“亚洲的职业革命家”。学者们在论及孙中山的思想时指出:他的三民主义综合了中西方思想:民族主义代表了中国古代之家族思想和西方的现代民族国家思想;民权主义表现为“西方现代理论和经验与中国经过考验的传统相结合”,属于民主与独裁命题之外的第三种类型;民生主义也是一种西方现代成就与古代中国集体精神的结合。他们还强调孙是第三世界领袖,其主义是“综合第三世界意识形态之范例”,至今仍“充满现实意义,是启发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灵感的永久源泉。”
东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研究孙中山方面,出版了一些论著,尤其是博士论文。他们在论及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时指出: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勇于战斗的人道主义者;他作为一位实践家、政治家和革命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者之一。他们在论述孙中山思想时认为,孙是位有思想的经验论者,他总是根据新经验,抛弃旧经验,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接近真理。孙的民族主义具有反帝、反殖性质,它“不是狭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而到后来是越来越多地包含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成份”;孙的民生主义包括了土地国有化和国家工业化的纲领,值得赞许。他们在谈到孙晚年时指出:他所以把苏联视为盟友,是希望它帮助中国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重获政治与经济上的独立;由于他懂得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结盟的必要性并将之付诸行动,故其在多方面都超出了本阶级立场的局限性。
(二)、德文主要著作:孙逸仙与中国革命(德文书名不详)[德]魏特夫•卡尔•奥古斯特著,筒井英一译。东京,永田书店,1929年版,298页。这部传记以孙中山各个时期的著述、宣言、演说为依据,对于“孙中山究竟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家”作出回答。认为孙中山初期、中期是复古主义的改革家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晚年则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著者力图阐明孙中山及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转变。
五、美国学界对孙中山的研究
美国学者在研究孙中山方面虽起步较晚——到上世纪30年初才有第一部“孙传”出版,但他们却在50年代后成为西方研究“孙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希伯莱大学教授史扶邻80年代初的统计,美国学界近50年出版了研究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著作31本,另有相关论文10多篇。其主要著作有:沙曼的《孙中山的生命及其意义》(1934年)、詹森的《日本人与孙中山》(1954年)、冷绍佺和帕尔默的《孙中山和共产主义》(1960年)、郑贤的《同盟会的组织、领导权及财务(1905—1912)》(1962年)、于之乔的《中华民国的党派政治:国民党(1919—1924)》(1966年)、史扶邻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1968年)、甘斯周的《1922年前孙中山与美国接触研究》(1971年)、弗里德曼的《为走向革命而后退:中华革命党》(1974年)、薛光前的《孙中山与中国》(1974年)、谢文孙的《中国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编纂、述评和书目选》(1975年)、韦慕庭的《孙中山:受挫的爱国者》(1976年)、史扶邻的《孙中山:勉强的革命者》(1980年)等。从上述书目可知,美国学者对孙中山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应该说,他们的论著颇能代表西方学者的一些看法,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美国学者在论及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与功绩时,虽不隐讳他的失败,甚至还存在有意将其贡献降到最低限度之倾向,但他们仍不同程度地给孙中山以肯定评价。有的指出:孙本人对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非常重视,是中华民族主义无可争议的代言人。他的学说适合于中国人民的感情和需要,其毕生之政治生涯一直在为实现中国的民族主义而进行英勇崇高的斗争。有人强调,孙在追求爱国目标中所表现出来的正直、不屈不挠等品质,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如此受尊崇的人物。这位爱国者和革命家至今仍对他的同胞具有无以伦比的吸引力,以致还没有一个主要政治人物可与之相比。在论及孙中山与外国及共产党的关系时,有人指出孙起初联日是作为一个亚洲环境的人物出现的,大亚洲主义是其思想中坚定不移的主题。这种大亚洲主义由于对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的彻底失望而滋长;有人认为孙中山作为1924年国共联盟的缔造者,从未改信过共产主义,他当时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结盟是一种策略手段,纯出于对苏联援助的需要,而不是什么思想体系上的近似,其在此过程中保持了中立,没有成为他的同盟者的驯服傀儡;还有人谈到孙虽多次与美国政府的官员接触,但后者却因看不见中国的主要倾向而支持军阀,结果对孙采取了傲慢态度。此外,还有些论者或探讨了孙氏的思想,尤其是民生主义,肯定他在中国宣传早期社会主义的功绩;或考察了孙的组党理论与实践,认为其组党活动深受近代西方和中国本土双重文化的影响;或强调孙氏作为民众领袖,在向华侨筹款及动员组织他们投身国民革命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或分析了孙氏1912年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认为这是其出于爱国主义和对中国当时形势的现实主义估计,而不是他的憨厚与天真。
综上所述,梳理世界各国孙中山研究时发现,这些国家的“孙学”研究有3大共同特点:一是各国的孙学研究皆带有党性,论者的学术观点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其政治立场与诉求,并往往与本国的政治需要相联系;二是各国的孙学研究,皆存在着学者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甚至是对立,而其肯定孙中山的主流看法,也颇鲜明和突出;三是各国学者的孙学研究,皆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他们总是力求占有中、英、日、俄等文本的各种资料,以便能实事求是地评述孙中山之功过。
第二篇:世界各地节日
1月份
1月1日:元旦
1月6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1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国际麻风节)2月份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纪念日(1923)2月10日:国际气象节(1991)2月14日:西方情人节
2月15日:中国12亿人口日(1995)2月19日:邓小平逝世纪念日(1997)2月21日: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1949)2月21日:国际母语日(2000)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28日: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2003)3月份
3月1日:国际海豹日(1983)3月3日:全国爱耳日(2000)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1898)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1963)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00)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25)3月12日:中国植树节(1979)3月14日:马克思逝世纪念日(1883)3月14日:国际警察日(节)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3月17日:国际航海日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1929)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66)3月21日:世界儿歌日(1976)3月21日:世界睡眠日(2001)3月22日:世界水日(1993)3月23日:世界气象日(1960)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3月30日:巴勒斯坦国土日(1962)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1996)4月份
4月1日:国际愚人节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1950)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1994)4月22日:列宁诞辰纪念日(1870)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4月22日:世界法律日
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1995)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4月24日: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986)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4月27日:联谊城日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1986)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秘书节
5月份
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5月4日: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1818)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5月8日:世界微笑日
5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5月1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5月15日:国际家庭(咨询)日(1994)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9)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1977)5月20日:全**乳喂养宣传日(1990)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2000)5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牛奶日(1961)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0)5月25日:非洲解放日(1963)
5月26日: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1993)5月27日:上海解放日(1949)
5月30日:“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1925)5月31日:世界无烟日(1988)6月份
6月1日:国际儿童节(1949)
6月4日:受侵略戕害的无辜儿童国际日(1983)6月5日:世界环境日(1974)6月6日:全国爱眼日(1996)6月11日:中国人口日(1974)
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1995)6月20日:世界难民日(2001)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1934)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1948)6月23日:世界手球日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1991)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1987)6月26日: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1987)6月26日: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1945)6月26日:支援酷刑受害者国际日(1997)7月份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7月1日:国际建筑日(1985)7月1日:亚洲30亿人口日(1988)7月2日:国际体育记者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国际合作节(国际合作社日)(1995)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987)7月11日:中国航海节7月26日:世界语(言)创立日7月31日:非洲妇女日(1962)8月份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8月5日:恩格斯逝世纪念日(1895)8月6日:国际电影节(1932)
8月8日:中国男子节(爸爸节)(1988)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1994)8月12日:国际青年日
8月13日:国际左撇子日(1976)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8月22日:邓小平诞辰纪念日(1904)
8月23日:贩卖黑奴及其废除的国际纪念日8月26日:全国律师咨询日(1993)9月份
9月1日:全国中小学开学日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9月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1958)9月8日:世界扫盲日(1966)9月9日:毛泽东逝世纪念日(1976)9月10日:中国教师节(1985)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994)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1931)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989)9月21日:国际和平日(1981)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2001)9月21日:世界老年性痴呆宣传日9月27日:世界旅游日(1980)9月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1958)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心脏日(2000)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海事日
10月份
10月1日:国庆节(1949)10月1日:国际音乐日(1980)
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国际老人节)(1990)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10月5日:世界教师日(1944)
10月第一个星期一:国际住房日(世界人居日)(1986)10月第二个星期四:世界视觉日
10月9日: 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日)(1969)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心理健康日)(1992)10月第二个星期三:减少自然灾害国际日(1990)10月11日:声援南非政治犯日10月11日:世界镇痛日(2004)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949)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1969)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消灭贫穷国际日)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10月24日:联合国日
10月24日:世界发展宣传日(世界发展信息日)
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1950)10月28日:关注男性生殖健康日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11月份
11月1日:植树造林日
11月6日:防止战争和武装冲突糟蹋环境国际日(2001)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1917)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
11月12日:刘少奇逝世纪念日(1969)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1866)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1995)11月16日:国际容忍日(国际宽容日)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11月20日:非洲工业化日(1989)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
11月21日:世界问候日(1973)11月24日:刘少奇诞辰纪念日(1898)
11月25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1999)11月28日:恩格斯诞辰纪念日(1820)11月29日: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1977)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感恩节
12月份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废除奴隶制国际日(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12月4日:中国法制宣传日
12月5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愿人员国际日12月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12月5日:世界弱能人士日12月7日:国际民航日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12月9日:国际反腐败日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1950)12月第二个星期日: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12月11日:世界防治哮喘日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2月18日:国际移徙者日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
12月21日:国际篮球日12月25日:西方圣诞节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
12月29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1994)
一、国外主要节日
元旦(1月1日)-----NEW YEAR'S DAY
情人节(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VALENTINE'S DAY)愚人节(4月1日)-----FOOL'S DAY
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EASTER
国际劳动节(5月1日)-----INTERNATIONAL LABORS DAY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MOTHER'S DAY
开斋节(4月或5月,回历十月一日)-----LESSER BAIRAM
国际儿童节(6月1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FATHER'S DAY
啤酒节(德国十月节,10月10日)-----OKTOBERFEST南瓜节(北美10月31日)-----PUMPKIN DAY
鬼节(万圣节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万圣节(11月1日)-----HALLOWMAS
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4)-----THANKSGIVING圣诞除夕(12月24日)-----CHRISTMAS EVE圣诞节(12月25日)-----CHRISTMAS DAD
新年除夕(12月31日)-----NEW YEAR'S EVE(a bank holiday in many countries)
二、其它活动节日
世界消费者权益日(3月15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世界水日(3月22日)-----WORLD WATER DAY世界卫生日(4月7日)-----WORLD HEALTH DAY世界地球日(4月22日)-----WORLD EARTH DAY
世界住房日(十月第一个星期一)-----WORLD HOUSING DAY国际秘书节(4月25日)-----INTERNATIONAL SECRETARY DAY国际红十字日(5月8日)-----INTERNATIONAL RED-CROSS DAY国际护士节(5月12日)-----INTERNATIONAL NURSE DAY
世界电信日(5月17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世界无烟日(5月31日)-----WORLD NO-SMOKING DAY世界环境日(6月5日)-----WORLD ENVIRONMENT DAY世界人口日(7月11日)-----WORLD POPULATION DAY世界旅游日(9月27日)-----WORLD TOURISM DAY世界邮政日(10月9日)-----WORLD POST DAY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WORLD GRAIN DAY世界爱滋病日(12月1日)-----WORLD AIDS DAY世界残疾日(12月3日)-----WORLD DISABLED DAY
第三篇:世界各地禁毒材料
世界各地禁毒材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虎门销烟
2003年6月24日,昆明铁路公安局干警在昆明远郊销毁毒品
中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积极进行禁毒斗争,积极参与国际禁毒合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开展了广泛的禁毒专项斗争和群众宣传。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12月颁布《关于戒毒的决定》。2000年6月,中国政府发表了 《中国的禁毒》 白皮书。据公安部提供的消息,1998年至2003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54.69万起,缴获海洛因51.03吨,铲除非法种植罂粟6400余亩。
2004年6月26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办“国际禁毒日”活动。宣传画上写着“请和我一起玩!而不是和毒品”。
中国破获跨国毒品案:中日两国犯罪分子相互勾结
毒品是人类公害,毒品问题更与恐怖主义、洗钱和贩卖人口等跨国有组织犯罪相互交织。遏制毒品生产、打击毒品走私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颁布更加严厉的反毒法律、建立专门反毒机构、扩大缉毒力量、有计划开展扫毒行动、加强武装缉毒和扫毒国际合作等措施来遏制毒品的蔓延。例如2001年8月和2002年5月,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四国禁毒合作部长会议和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高官会议相继在北京举行,共商禁毒大计,南部非洲国家与欧盟决定联合打击越境非法走私毒品,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规定凡携带一定数量毒品的人一经查获就处以绞刑,泰国提出了以经济作物代替罂粟的改植计划,缅甸建立了肃毒组织和戒毒中心,摩洛哥制定了彻底根除大麻的计划,俄罗斯制定了与非法毒品交易作斗争的纲要并成立了反毒专门委员会, 美国等一些美洲国 家也投入相当大的力量在国内展开扫毒运动。
泰国士兵在清莱府的罂粟地里持枪警戒
1990年2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17届禁毒特别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和《全球行动纲领》,并郑重宣布将20世纪最后10年(1991年-2000年)定为“国际禁毒十年”。要求各国立即开展有效而持续的禁毒斗争,促进《全球行动纲领》的实施。1998年6月,联合国第二次禁毒特别联大通过的《政治宣言》、《减少毒品需求指导原则宣言》、《在处理毒品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等文件,就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控制兴奋剂、减少毒品需求、打击洗钱、铲除非法毒品作物,为全世界建立一个“无毒品世界”制定了跨世纪战略。
黎巴嫩东部贝卡谷地大麻收割的场景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也包括近年来在美国等地流行起来的迷幻药。国际上通常把毒品分为九大类,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有鸦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可卡因类被称为“百毒之王”。毒品——白色恶魔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毒窟”,分别是位于东南亚老挝、泰国、缅甸3国接壤地区的“金三角”;位于中、西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3国接壤地区的“金新月”;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的“银三角”和黎巴嫩的“第四产地”。
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威胁。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摆脱毒品之害。由贩毒、吸毒诱发的盗窃、抢劫、诈骗、卖淫和各种恶性暴力犯罪严重危害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治安秩序。有些地方,贩毒、恐怖、黑社会三位一体,已构成破坏国家稳定的因素。大量的毒品交易,巨额的毒资流动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际经济的正常运转。据统计,毒品的蔓延已涉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球毒品交易额达8000亿至1万亿美元,而且出现吸毒人群日益年轻化的趋势。据联合国《2006世界禁毒报告》提供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人在使用毒品,在15岁至64岁的人当中有47%的人至少非法使用过一次毒品。全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上千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
第四篇:说课稿世界各地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这三个方面对《世界各地》的内容来进行阐述。(课件2)
【说课标】
一、知识与能力(课件3)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感情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4、具有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交流。
5、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主动进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4.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课件4)
苏教版的教材是以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编写的。它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浅入深,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既注意纵向联系,有注意横向联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训练整体。在编写上,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
1、力求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性材的四分之一左右。
2、从发展教材看分低、中、高三个阶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三次循环。3、妥善安排训练重点,注重综合性。4、系统安排听说训练,加强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课件5)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技能现状,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来引导课堂教学。我将从2个方面来说一下。(1)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习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正确的读写词语。
(2)新课标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读准字音,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三.教学重点、难点:课件6
1、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扣住重点语句想象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抓住特殊描述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音乐,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三、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课件7)第四单元的主题:【世界各地】。由3篇状物散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的描绘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艺术的再现了秦军当时的宏伟气势,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埃及的金字塔》一文 着重介绍了埃及的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其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热情讴歌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的地位与影响。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都是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表现形式上看,都抓住他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语文主题学习紧跟教材安排了7篇文章,《观秦兵马俑》、《莫高窟》、《斜而不倒的奇迹----比萨斜塔》、《金字塔夕照》、《绿色首都——莫斯科》、《凡尔赛宫》《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7篇文章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领略了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饱览了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赞叹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课件8)
1、为了实现新课标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作相应的点拨,只作宏观调控教学进程,让学生运用“自主阅读——交流体会——练笔延伸——课外补充”的自学法来学习课文,这四类自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连为一体,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
2、教学这组时,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要适时的记录活动成果。
3、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中,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引导学生课外进行自主阅读,课内给学生搭设展示阅读收获的平台,形成课内课外的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评价建议:(课件9)
评价以课标为依据,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体系。具体方法有三个:
1、行为表现评价:包括语言评价和体态评价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随即进行的语言评价、拇指奖励或鼓掌奖励等)
2、检测评价:包括当堂检测和作品展示(作品展示包括课前准备资料的展示以及课堂上探究成果的展示)(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奖励物)
3、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师评(在每节课结束前进行奖励物兑换升级:给予学生一些小标志或小组内加分等,作为评优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件10)
1、学生参与开发:(1)学生搜集有关秦朝的资料,可以搜集秦始皇的资料,交流丰富历史知识。
(2)搜集有关埃及金字塔的相关资料。
(3)老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研究。
2、其他课程资源:(1)录像资料。
(2)阅读丛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世界各地图书馆
爱沙尼亚国家图书馆
(爱沙尼亚)
馆名:爱沙尼亚国家图书馆 馆址:Tonismagi 2,Tallinn 15189,Estonia 新馆设计师:Raine Karp 和 Sulev Vahtra 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 楼层数:8层 总成本:2100万美元 工程开工:1985年 新馆开馆:1993年9月 职员人数:512人
服务人数:123437人(注册读者)
爱沙尼亚国家图书馆的任务是收藏所有爱沙尼亚出版物,爱沙尼亚文和有关爱沙尼亚文化的书刊,并使其为公众服务。该馆同时也是国会图书馆,为国会和政府提供信息服务。
新馆位于塔林,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建造新馆的目的主要是为读者提供更多阅览座位,并进一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使图书馆成为一个文化、研究和专业训练的中心。新馆共有8层,其中地下两层为书库。砖墙、水泥板结构屋顶,外墙材料取自当地一种能够防水、不需特殊护理的石灰岩。
点击
放大
比利时奥斯特坎普市图书馆
(比利时)
馆名:比利时奥斯特坎普市图书馆
馆址:Kapellestraat 19,8020 Oostkamp,Belgium 新馆设计师:Joseph Vannootte Bruges 总建筑面积:1198平方米 楼层数:2层
总成本:7000万比利时法郎 工程开工:1982年
新馆开馆:1994年4月8日 职员人数:10人 服务人口:2.1万人
点击放大
奥斯特坎普市图书馆是座公共图书馆,它坐落在古时一座城堡的花园内,馆舍的前身为城堡的马车房,1984午改建为图书馆。1995年加以扩建整修,1995午9月对外开放。扩建后的新馆为二层楼房,面积1198平方米,整幢建筑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比利时佐特海姆市图书馆
(比利时)
馆名:比利时佐特海姆市图书馆
馆址:Kasteel van Egmont,B9620 Zottegem,Belgium 新馆设计师:Leo De Vos和Jacques Kint 总建筑面积:1622平方米 总成本:1.4亿比利时法郎 工程开工:1986年10月20日 新馆开馆:1996年10月20日
点击放大
职员人数:16人 服务人口:2.45万人
佐特海姆图书馆是佐特海姆市公共图书馆,它原为11世纪的—座土木结构的城堡,后经重新修建而成。
16、18和19世纪分别进行了内部装修,又扩建了小规模的裙房。为了适应图书馆现代文化功能的需求,1986年10月20日对这一历史建筑又进行了整修翻新,1996年10月20日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面积1622平方米,设有成人、儿童阅览室、视听室和展览厅等
大英图书馆(英国)
馆名:大英图书馆 馆址:96 Euston Road,London NW1 2DB,United Kingdom 新馆设计师:Professor Sir Colin St.John Wilson 总成本:4.5亿英镑 工程开工:1982年 新馆开馆:1997年11月 服务人数:40万人/年
大
大英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有效地让公众使用图书馆的丰富馆藏。新馆于1997年11月开始对外开放,为众多研究人员和学者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工作学习环境。新馆占地面积108000平方米,耗资近4.5亿英镑,由英国建筑师Colin St.John Wilson爵士设计。大英图书馆藏书1200万册,每年服务人数超过40万,是英国20世纪最大的公共建筑。新馆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气势辉煌的馆内布局而受到人们的赞誉。新馆位于伦敦Euston大街,建筑西南角设有一个广场,为读者和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休息和社交的场所,这里还有一个小剧场,夏天可以举行露天表演。
新馆书库和11个不同的阅览室内的各式书架总共长达300km。大部分的藏书都存放在深达23m的4层地下室,受到先进的防火、防水设备的保护。水平滚筒传送带和竖式升降台构成的书本传递系统将书库和阅览室联接起来。科技和商业阅览室占了3层楼面,人文综合阅览室也同样占了3层楼面。自然光可以从楼顶天窗直接照进大楼中央。
馆内还有3个面积总共为135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陈列着该馆的精品。馆内各公共部门都能通向餐厅,读者从餐厅可以欣赏对面那幢造型十分新颖的国王图书馆,那是一座共有6层,高17m的玻璃塔,存放着英王乔治三世的6万册藏书。
馆名:冰岛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馆址:Arngrimsgata 3,107 Reykjavik,Iceland 新馆设计师:Manfred Vilhjalmsson
冰岛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冰岛)
大
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 楼层数:5层 总成本:3570万美元
工程开工:1978年 新馆开馆:1994年12月
职员人数:100人 服务人数:6000人
该馆由国家图书馆和冰岛大学图书馆合并而成,1994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面积 13000平方米,由4层楼面和一层地下室所组成。新馆藏书量为90万册,有800个读者座位,是冰岛最大的研究图书馆。大楼主要入口处设在二楼,这一设置为读者在图书馆不同部门之间行走提供了方便。入口处有一个 500平方米的区域整天对外开放,可以用来举行各种活动。大楼里还有展览、会议室和咖啡馆等场所。
丹麦阿尔堡大学图书馆
(丹麦)
馆名:丹麦阿尔堡大学图书馆 馆址:Langagervej 2,DK-9220 Aalborg Ost,Denmark 新馆设计师:Kjeld K.Knudsen 总建筑面积:9980平方米 楼层数:3层(地下1层,地面2层)总成本:2600万丹麦克朗 工程开工:1993年 新馆开馆:1993年 职员人数:65人 服务人数:1.12万人
击放大
丹麦阿尔堡大学图书馆总馆建筑面积为9980平方米,馆藏58万册,职员65人。该馆不仅为全校1.1万多名师生服务,而且还与北日德兰国家图书馆一起成为地区的研究图书馆,为地区居民提供最佳文献保障服务。1993年,该图书馆经过重建、整新与重新配备设施,现已建成一座外观漂亮、安排合理、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图书馆建筑。新馆现分为人文学科区、科技区、社会科学区,每一个区域都可以找到各自所需的书刊与参考工具书,具有舒适的阅览环境,并配有计算机可供上网。新馆的中轴线是一条宽阔的走廊,走廊两边是高大的绿色植物,走廊中间有世界著名的丹麦艺术家J.F.索伦森专为新馆设计的喷泉。在新馆内,精美独特的现代艺术复制品随处可见,营造了一个安静、典雅的读书氛围。
丹麦腓特烈港图书馆
(丹麦)
馆名:丹麦腓特烈港图书馆 馆址:Parallelvej 16,9900 Frederikshavn,Denmark 新馆设计师:Lasse & Jorgen Andersen 总建筑面积:4740平方米 楼层数:2层
总成本:4100万丹麦克朗 工程开工:1986年 新馆开馆:1987年9月 职员人数:35人 服务人口:3.5万人
丹麦腓特烈港图书馆新馆于1987年9月1月起开馆。新馆共有2层,建筑面积为4740平方米,其中书库1100平方米,儿童区域688平方米。新馆提供因特网上网服务,设有咖啡屋、展厅等设施与场所。
丹麦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丹麦)
馆名:丹麦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馆址:Universitetsparken,8000 Aarhus C,Denmark 新馆设计师:Kjaer & Richter 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修建)楼层数:3层 总成本:3930万克郎 工程开工:1993年 新馆开馆:1996年 职员人数:212人
服务人口:5万人
丹麦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是丹麦Aarhus大学的图书馆。该馆主楼建于1963年,像大学其他建筑一样为黄色砖瓦结构,其主要部分是那座高达45m,共有17层的藏书楼。
1993~1996年对图书馆大楼进行了修建,工程主要是在图书馆大楼中央新造一个中庭。中庭有两层楼高,拱顶上开着一些朝北的天窗。中庭里有一个圆厅,外借服务台围着圆厅的弧形而设置,旁边设有咨询部门。圆厅上部4座玻璃与钢结构的天桥将其与2楼的其他房间连接
丹麦国家科学和医学图书馆
(丹麦)
馆名:丹麦国家科学和医学图书馆 馆址:49,Noerre Alle,DK-2200,Copenhagen N,Denmark 新馆设计师:Joegen Hasen 总建筑面积:4333平方米(扩建)楼层数:3层 总成本:4200万克郎
职员人数:87人
服务人口:3.6万人(注册读者)
丹麦国家科学和医学图书馆1989年新建造了一个现代化书楼。新馆建筑风格既和老馆形成对照,又与其保持一贯性。
新馆建筑与老馆由建在老馆书库两侧的玻璃走廊连接,老馆书库两侧的外墙成为玻璃走廊和新开架书库的装饰部分,而新馆外墙建筑材料颜色与老馆建筑色彩保持了一致性。新楼办公区域布局灵活,大办公室设有多个出入口。馆内安装了特制的霓虹灯照明,使灯光均匀分布,可以同时照亮书架顶端和底部
丹麦皇家图书馆
(丹麦)
馆名:丹麦皇家图书馆 馆址:P.O.Box 2149,1016 Copenhagen K,Denmark 新馆设计师:Bjarne Hammer(斯洛何门),Dissing+Weitling(阿玛格)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斯洛何门);6500平方米(阿玛格)楼层数:7层(斯洛何门);4层(阿玛格)总成本:4.75亿克朗(斯洛何门);1.1亿克朗(阿玛格)
工程开工:1995年(斯洛何门),1995年(阿玛格)新馆开馆:1999年9月(斯洛何门),1999年春(阿玛格)
职员人数:305人 服务人口:40万人
丹麦皇家图书馆新馆位于首都哥本哈根的斯洛何门,大楼形似一颗大钻石,故被称为钻石楼。新馆将于1999年9月对外开放。大楼高24m,共有7层,楼面布局构思巧妙。图书馆外借台设在通往老馆的天桥出口处,接着是咨询部,有整整一层楼面的开架参考书。各种阅览室则设在新馆的天桥入口处。图书馆工作人员办公室位于各层对外服务区域的四周。这幢建筑设计还包括一个与新馆相连的副楼,容纳图书馆的另外4个独立部门。
皇家图书馆的另一幢新大楼位于阿玛格,紧挨着哥本哈根大学,整幢建筑工程将分期进行。第一期工程现已完成,包括一个大的中央书库和办公楼。大楼分两部分,水泥结构的4层为书库,玻璃幕墙结构的是办公大楼,有中庭连接。
丹麦国家教育图书馆
(丹麦)
馆名:丹麦国家教育图书馆
馆址:Emdrupvej 101,2400 Copenhagen NV,Denmark 新馆设计师:KHRAS,Architects and Planers 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 楼层数:3层 总成本:5900万克朗 工程开工:1995年 职员人数:56人 服务人口:3.63万人
现在的国家教育图书馆由丹麦皇家教育学院图书馆和国家教育图书馆组成。
新馆位于皇家教育学院校园中心的教学区,由改造原有建筑,拓宽地下部分而成。原来的两个大健身房和一座相邻的教学楼加高为3层楼,在停车场和健身房下面造了一个大地下室,通过圆筒状大天窗采光。健身房外的一条70m的长廊变成了阅览室。在改造健身房地下室时还修建了一些大采光井,使藏书部分的阅览区域也能获得较好光照。
德国阿沙芬堡市图书馆
(德国)
馆名:德国阿沙芬堡市图书馆
馆址:Schlobplatz 2,63739 Aschaffenburg,Germany 新馆设计师:Bernhard von Busse 总建筑面积:3815平方米 楼层数:3层
总成本:1700万德国马克/ 服务人口:6.68万人 工程开工:1989年/ 新馆开馆:1993年7月
德国阿沙芬堡市图书馆是一座公共图书馆,坐落在市会议中心及这座古城的象征——约翰尼斯城堡之间,新馆建筑面积3815平方米,共3层。建筑的三个部分如众星拱月,衬托出正中的楼梯,呈现出现代派的建筑风格,在1993年7月9日对外开放。
新馆的服务宗旨是:为全市市民提供一个文化集会和休闲的场所。藏书总量为8.17多万册。辟有儿童阅览室(包括儿童游戏角)、声像室、地方文献室、商业/技术阅览室、展览区、咖啡吧、服务台(4个)等场所,读者可根据自己需要随意选择不同媒体(如视听资料、光盘)进行阅读和欣赏,新馆的借阅和目录编制已全部实现了计算机化。
德国巴伐利亚州图书馆
(德国)
馆名:德国巴伐利亚州图书馆
馆址:Ludwigstr.16,80539 Munchen,Germany 新馆设计师:Sep Ruf和Hans Doellgast 建筑使用面积:9170平方米(书库)总成本:2350万德国马克/服务人口:200万人 新馆开馆:1988年/职员人数:417人
德国巴伐利亚州图书馆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慕尼黑市,是德国历史最悠久、也是德国最大的图书馆,始建于1558年,收藏重点是人文科学图书,拥有丰富的古籍、珍本。它是联邦与州政府出版物的保存馆,也是联合国、欧共体等国际组织出版物托存馆,目前藏书量为718.3万册。
巴伐利亚州图书馆的主楼建成于19世纪,附楼于 1966年落成,设有普通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等;保存本书库位于慕尼黑市北部,于1988年落成,可使用面积9170平方米。
馆名:德国国家图书馆(法兰克
德国国家图书馆(法兰克福)
(德国)
福)馆址:Adickesallee 1,D-60322 Frankfurt am Main,Germany 新馆设计师:Mete Arat、Hans-Dieter Kaiser和Gisela Kaiser 总建筑面积:77000平方米 楼层数:3层 总成本:2.5亿马克 工程开工:1992年
新馆开馆:1997年
德国国家图书馆规划、建造于80~90年代,其主要任务是:为统一后的德国服务,并努力在今后全球信息事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新馆位于法兰克福Adickesallee街和Eckenheimer大道上,1997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新馆由斯图加特建筑师Mete Arat、Hans-Dieter Kaiser和Gisela Kaiser共同设计,其建筑特色为线条简洁、轻巧透明,着重体现图书馆的功能。为了避免繁忙交通要道的喧闹,新馆邻大街的一面采用全封闭式石墙构造,而另一面则为高大的玻璃幕墙,面对着一个绿色的大花园。大楼外观轻巧,2/3为地下层,面积达30000平方米,分为3个藏书库。书库可容纳1800万册藏书,目前该馆的总藏书量为700万册。
新馆造型最突出的地方是入口处的圆形大厅,在这个大厅里可以看见新馆的每一个部分。大楼设计充分注意利用自然光,圆形大厅上面巨大的玻璃顶,使整个入口处受到直接的光照。阅览室楼顶上安装了三角形天窗,能使阳光折射到阅览室各个区域。在顶层阅览室凭窗眺望,读者还可以欣赏到法兰克福城有名的都市风景
职员人数:300人
馆名:德国明斯特市公共图书馆
德国明斯特市公共图书馆
(德国)
馆址:Alter Steinweg 11 D48143 Munster,Germany 新馆设计师:Peter Wilson,Julia Bolles-Wilson和Eberhard Kleffner 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总成本:6410万德国马克
工程开工:1991年1月 新馆开馆:1993年11月
职员人数:59人 服务人口:28万人
德国明斯特市公共图书馆坐落于该市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毗邻哥特式的兰伯尔蒂教堂。新馆于 1993年11月26日明斯特1200周年城庆之际向大众开放。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两部分,一边名为“信息超市”,另一边则以传统的书库和阅览室为主。
新馆内设有咨询研究室、儿童阅览室、视听资料室、休息室、展览区、学术厅、公共娱乐室、服务台等,并配备通风、中央暖气、照明、特殊木制隔音镶板、4部电梯及防盗装置。其主要目标是:成为视听资料和新通讯技术的集散地,方便残疾人,并让更多的书籍为公众所利用。现已成为大众化的、开放的和富有活力的信息中心。
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
馆名:法国国家图书馆 馆址:Quai Francois-Mauriac,75706 Paris Cedex 13,France
新馆设计师:Dominique Perrault 总建筑面积:360000平方米 楼层数:20层 总成本:7亿英镑 工程开工:1989年 新馆开馆:1996年12月 服务对象:年满16岁的读者
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图书馆建筑之一,位于巴黎第13区,被视为具有发展前途的中心城区。新馆于1996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收藏国家图书馆所有的书籍、期刊、视听和电子出版物。
Dominique Perrault设计的新馆建筑使用了木材、玻璃、混凝土和金属等4种材料,设计极富想象力。4座玻璃塔围绕一个下沉花园,每座玻璃塔高达 79m,其中7层为办公区域,装有木制百叶窗,上面 11层为书库,窗上装有同色防护材料制成的帘幕。新馆东北面的玻璃塔顶上的观景楼也同时对外开放。高塔中间广场有条宽大的台阶通向塞纳河畔。两个入口处设在新馆建筑的东、西两面。
新馆建筑围绕着花园的两层是阅览室,阅览室外侧排放着书架,每层都有读者服务设施,室内装饰温暖亲切,所有的细节都精心构思。除了阅览室外,还有数个总共可以容纳4000人的会议室,两个展览大厅终年为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另外,新馆还为读者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如餐厅、咖啡馆、礼品店和书店等
(法国)法国莱昂纳多·达芬奇极地大学信息馆
馆名:法国莱昂纳多·达芬奇极地大学信息馆 馆址:92916 Paris-La-Defense cedex France 新馆设计师:Cabubet Valode et Pistre 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楼层数:6层
总成本:1400万法国法郎
工程开工:1994年 新馆开馆:1995年9月4日
职员人数:25人
服务对象:5000学生以及教师、科研人员
法国莱昂纳多·达芬奇极地大学信息馆新馆于 1995年9月开馆。新馆为6层结构,建筑面积达 3200平方米,藏书容量7万册,可提供465个读者座位。新馆设有参考工具书、科学与商业阅览室;32间配有计算机的研究室、2间电脑培训学习室、公司与商业客户用专室、2间学生会议室与3个参考服务台。新馆还配备50台计算机供免费上网,并提供17台专业计算机供用户使用。
英国苏格兰国家图书馆
(英国)
馆名:英国苏格兰国家图书馆 馆址:George IV Bridge,Edinburgh EHI IEW Scotland,United Kingdom 新馆设计师:Andrew Merrylees 和 Paul Grierson 总建筑面积:19168平方米 楼层数:7层 总成本:4500万英镑 工程开工:1984年 新馆开馆:1989年9月 职员人数:150人
苏格兰国家图书馆从1710年起就是国家法定的托存图书馆。新馆位于爱丁堡的Causewayside,距离老馆只有一英里路程。建造新馆的主要目的是长期保存国家的藏书。第一期工程1984年开始,1989年开馆,主要有外借、地图馆和科技馆等部分。第二期工程1988年开始,1994年竣工,于1995年5月正式开馆。
建筑设计主要着眼于该馆的使用功能。所有的上下楼梯等设施全部安置在大楼的边缘地带,使中间部分留有很大的空地,大楼底下几层放置许多移动书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铺地的石板大小规格一致,与书架的布置对称,所有的水泥面都磨光呈黄色,与石料的颜色相匹配。
除了5楼和7楼的办公区域以外,所有的窗户都朝北,并装有防紫外线玻璃过滤阳光。新馆大楼有两层半建在地下,大大减少了表面体积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芬兰国家保健医学图书馆
(芬兰)
馆名:芬兰国家保健医学图书馆 馆址:Haartmaninkatu 4,00290 Helsinki,Finland 新馆设计师:Olli Pekka Jokela、Kirsti Jokela、Marko Kivisto 和 Rainer Virtanen 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 楼层数:2层
总成本:4400万芬兰马克 工程开工:1996年8月
新馆开馆:1998年1月
职员人数:32人
服务对象:任何需要医学信息的人
国家保健医学图书馆是芬兰国家中央医学图书馆,也是赫尔辛基大学医学研究机构的一部分。
新馆位于Haartman街,在大学医院区内,地下有通道与医院相连。大楼墙壁实体与透明体交替,由砖与玻璃和金属构成,内部装修也采用同一原则。因为大量使用玻璃和深灰色的金属材料,又铺上了石灰石地面砖,大楼内基本呈绿灰色。图书馆的“科学大厅”位于入口大厅一角,展出最新医学书籍和刊物,是图书馆主要聚会场所,也是整幢楼气氛最活跃的地方
荷兰海牙市公共图书馆
(荷兰)
馆名:荷兰海牙市公共图书馆
馆址:Spui 68,2511 BT The Hague,The Netherlands 新馆设计师:Richard Meier 总建筑面积:14486平方米 总成本:5870万荷兰盾 楼层数:9层 服务人口:45万人
工程开工:1990年12月 新馆开馆:1995年9月2日
荷兰海牙市公共图书馆总馆坐落在海牙市中心,与城市百货商店、办公大楼、剧场融合在一起。新馆是幢9层楼建筑,呈圆形,与市政厅、档案馆、商务楼构成气势雄伟的建筑群。新馆总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各个层面的馆藏资料均为开架,供读者直接查阅。开馆时间从搬迁前的每周39小时延至61小时。整个馆设有600张阅览席,3至5层设有若干半敞开式研究室、24间封闭式研究室,其中一间封闭式研究室配有一架钢琴。新馆底层设有消遣阅读咖啡厅,在这里读者可以一边浏览报刊杂志,一边享用各种饮料和快餐。
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理查·迈耶设计的新馆宽敞舒适,布局合理,外观呈亮丽的白色,确实引人注目。新馆建筑简洁诱人,具有动感,成为别具一格的图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