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的故事

时间:2019-05-14 14:0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范长江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范长江的故事》。

第一篇:范长江的故事

范长江的故事:长征路上的新闻精神与爱国情怀

6月13日下午1时30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在天津大学求实会堂举行演讲,介绍了长征路上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先生精彩的一生。本次演讲历时两个小时,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侯杰教授向观众们呈现了范长江在长征路上的做出的杰出的新闻工作,以及范长江先生身上的爱国情怀与革命情怀。

在中国新闻界有一个著名的奖项——长江韬奋奖。这个奖项是中国新闻最高奖,是无数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而作为冠名者之一的范长江先生,则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闻独立,实事求是的意义和价值。

侯杰先生的演讲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半部分中,侯杰教授介绍了范长江追踪红军长征路的缘起与经过。1934年下半年,中国南方红军受到国民党的多次围剿,被迫北上,进行战略大转移。范长江先生希望追寻长征的脚步,探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历史的大事件。

1935年4月,范长江由天津到青岛,又一路辗转来到成都。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任何关于红军的新闻和消息都不允许被报道,要想知道红军的行踪的讯息非常困难。范长江在红军经过的沿途进行大量的的社会调研,利用自己旅行记者的身份探访红军的长征步伐。在1935年9月18号这一天,范长江写出一篇非常重要的通讯《成兰纪行》。范长江先生突破了重重的困难,在探访途中始终坚持独立,客观的新闻态度。他从成都一路辗转到达兰州,根据自己在沿途的所见所闻给出了与国民党宣传机器所不同的自己的判断。在这里,侯杰教授引用了范长江的自述:“……用文字公开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并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突破了政治的阻力,使当时的国人了解了工农红军长征的境况,他留下的大量新闻通讯和长篇报道使民众至今仍能看到在长征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和故事。而作为一名中国人,范长江也深感于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英勇、果敢、守纪。这些都在他心中埋下了日后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种子。

在演讲的下半部分,侯杰教授主要讲了范长江进行的深度报道以及引起的巨大反响。范长江先生是报道红军长征的中外第一人。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审查压力,范长江无法对长征队伍进行直接的采访,只能使用一些曲折的手法去描写,而读者也心领神会。如他在发表于《大公报》的一篇文章中就隐晦地写道:“两种势力,无处不在斗争中。不过,对实际问题有解决办法者,终归是最后胜利者。”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报道无疑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范长江在报道中客观地反映了红军长征过程中与国民党军队的斗争,向大众普及了“苏维埃”等革命名字的概念。同时,范长江先生向大众引述了红军中流传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歌谣,报道了藏族土司杨积庆支援红军三十万担粮食等精彩故事。这些报道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当时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一年之内连印七版。侯杰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很多人看了范长江先生的著作,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信心,产生了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冲动。范长江先生的文字,影响了很多人,也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侯杰教授也提到,在双十二政变之后,周恩来曾在西安杨虎城将军的杨公馆与范长江会面。周恩来提到,红军在长征路上看了很多范长江写的关于长征的文章。周恩来“惊异于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之后,范长江前往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采访。在与毛泽东彻夜长谈之后,范长江的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毛泽东的观点令他“茅塞顿开”“有了彻底的解答”。毛泽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通过范长江的笔端宣传给普罗大众,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范长江先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建国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职务,在党的宣传领域功勋卓著,新闻成就斐然。范长江先生在长征路上体现出的新闻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之后的新闻工作者不断进取,始终保持爱国的情怀与独立自主的新闻精神。

演讲的最后,侯杰教授结语道:“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磨练,也是也是人类历史上客服艰难险阻,成就伟大梦想的英雄史诗,范长江先生的精神将激励后人,谱写更加灿烂的历史篇章!”演讲在全场同学热烈激动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第二篇: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

简介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大事记

1、青少年时期(1909——1926)

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2、求学时期(1927——1934)

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3、西北之行(1935——1941)

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2月9日达到延安,成为第一位进入陕北共产党地区采访的国内新闻记者。同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他居住窑洞作“竞夜之谈”,相信自己由此明白了国家前途问题。

1937年11月,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与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8年,任学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领导机构理事会的常务理事。由于《大公报》负责人提出必须拥护国民党一挡专制的要求,脱离《大公报》,10月在长沙与胡愈之、邵宗汉,刘尊棋等新闻界同业一起发起并成立“国际新闻社”。

1939年,有周恩来介绍,经延安中央批准,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在重庆与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之女沈谱结婚。

1941年,参与创办中共香港的党报《华商报》,担任副总经理。

4、新四军、梅园、陕北、国民党(1942——1949)

1942年7月,进入苏北新四军地区。9月,撰写《苏北根据地观感》三篇,经过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刊出两篇。

1945年,在江苏淮阴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任社长。

1948年,创办中共第一所新闻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任校长。在南京任中共代表团发言人,兼任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10月份国共谈判破裂后,随中共代表回到延安。任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

1947年,随中央转战陕北,任中央纵队第四大队大队长。

5、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奉命接管北平新闻机构,并立即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

1950年任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

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从此离开新闻岗位。1954年,任国务院第二任办公室副主任。

1956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

1958年,任中央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极左势力视为“异己分子”,惨遭迫害,开始长期被关押。1970年,10月,在河南确山全国科协“五七干校”内被迫害致死。1975年,8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没有悼词的遗体告别仪式,骨灰从老人山人民公墓迁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1978年,12月27日,范长江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胡耀邦同志代表中央致悼词,宣布为范长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90年,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决定,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第三篇: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二十多年后,他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多年了,在《记者工作随想》中,仍然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看不看,喜欢不喜欢,还是广大读者说了算”。他认为,新闻工作应是面向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说到底,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群众观念。

2.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有新闻敏感和非凡的行动力;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要有很高的党性和多变的思维。

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对新闻明察秋毫的敏锐和洞察才能做到“捕风捉影”。独家新闻的捕捉更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继而在新闻敏感的驱动下去行动。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非凡的行动力。这种非凡的行动力要求记者要忍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外环境、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而且要从中找到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抢占独家新闻。

范长江主张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还不够,还要有基本功,有知识修养,这就要求不间断地多方面地刻苦学习。“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 1

想,这记者也就不大好当了。”

思想决定行为,这已成为公认的道理。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有所为必先有所思,即俗语所说的“三思而后行”。独家新闻的采访,记者首先要思考,而这种思考并非单向的思考,需要记者具备多变的思维。

3.科学理念、民主理念、民生理念和民族理念。

范长江认为新闻“必须是真理的、人民的”,他的新闻视点选择始终是“全中国人民关心的大问题”,民众急于或应该知道的事情。民主理念贯穿于范长江整个新闻实践活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的知情权、报人的言论权、党派的平等权。“民生”即“人民的生计”。范长江新闻实践始终执着于民生理念,他认为“报纸是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必须把自已置身于民众,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应作为“无冕之王”君临民众,把民众作为新闻活动的一种工具。只有置身于民众,新闻才能“作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才能真实地传达百姓的呼声。范长江的民族理念,概括地说,就是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独立的,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的解放;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是平等的,要消除民族歧视。

范长江的西北考察:

1935年 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文责自负,旅费自筹”,赴西北新闻考察与采访。此次西北考察采访活动及其发表的作品蜚声海内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范长江西北考察与采访活动的目的,正如他在《中国的西北角》开头说道:“„„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面表现现实的中国。”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自然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静,即使有一些安乐的现象,他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酸。可见他想向读者真实论述当时中国的现状,引起各方面对中国现实的正确认识,切实解决中国面临的深重问题。这正是范长江作为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

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周恩来是我们党和红军领导成员中最早公开评论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人物。周恩来和范长江握手,说:“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这番话,我理解,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说明范长江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其他报道,在红军中已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层意思,你范长江虽然写了红军长征,但“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这就是说你写的那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不是受共产党和红军指使的;第三层意思,“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是周恩来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高度评价。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将军,在《怀念长江同志》一文中说:“我对长江同志的鼎鼎大名是在报纸上熟悉的。”

张爱萍上将在《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文中说,他最初知道范长江的名字,是在红军长征途中读了范长江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旅途通讯《千里江陵一日还》。关于范长江对红军长征的报道,他说:“他对红军的行动方向,革命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在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谈到朱德、毛泽东、徐向前今后之动向时说:‘他们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肃,然后转陇南以出陇东,会合徐海东,接通陕北刘志丹„„’长江同志的分析与预测,展现出一个军事家的谋略和智能,不禁令我对他的才华和卓识十分钦佩。”

这一活动有着无法替代的历史意义,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树立了敏锐观察、及时采访、真实客观报道的典范,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集战地通讯之大成。

范长江的品质激励后人:

(一)做事的作风:永远在路上。林溪声用“记者:永远在路上”作标题,写完了范长江的人生传记,既反映了范长江具有“路”一样的宽阔和直率的性格,又揭示了一个名记者所走过的路,它是由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永往直前精神等元素建造起来的一条宽阔大路。范长江的路就是闯西北、进延安、上前线„„,他的经历告诉世人:一个肩负良知和责任的人,一个走在路上的人,这就是记者。一边思考,一边行走,一边观察,一边写作,这就是记者的工作。正是在这条路上他完成了人生的世界观转变,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的革命战士,也是在这条路上使他从新闻战线上的一个小字辈成长为开创一个时代的重量级英才。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在路上,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二)做人的风格:实事求是。范长江是首个深入西部边区报道红军长征的国统区记者,他不畏艰难险阻,行程万余里,采写西北通讯,大胆揭露弊政,如实反映红军情况,结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他认为:“一份电报,一篇通讯,一篇评论都时刻影响读者对于战争的态度,影响前方的军心,影响后方的民气”,他坚信和实践了“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最前线,采写《战地通讯》,以笔为枪保家卫国,正所谓“手无寸铁百万兵,力举千钧纸一张”。范长江的所作所为就是追求实事求是,他实事求是的做人风格注定他必须这么去做。

(三)处世的态度:尊重历史。解放后,面对修改旧作重新出版的建议,范长江严辞拒绝,他表示:“修改后就不是原来的面貌,也不合乎历史的真实性。错了就错了,不必乔装打扮,借以骗人”。何等的汉子气,短短几语就把历史唯物主义表述得淋漓尽致。不尊重历史,篡改历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它的影响在今天的生活中仍可见到,如“政绩”至上,好大喜功等等,这涉及到我们的体制和制度,也和一些人的思想方法有关,但愿在深入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克服这些弊端,让我们的国家更加靓丽,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干净整洁。

范长江的新闻品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意义:

在当代的媒体环境下,信息同质化和虚假新闻是其中的不足之处。信息的同质化表现到新闻领域就是新闻的同质化。受众无论是打开报纸或者电视都可以看到几乎一模一样的新闻。关注主题、内容、报道方式到编辑方式的类似,使得受众的选择权利在不断缩小,同时媒体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下降。

虚假新闻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体虚假化的一个倾向就是炮制新闻。将所写人物身上或原本就是没有的东西夸张化、绝对化;或者是无中生有,以虚构代替真实,以想象取代细节。这与范长江当年深入细致的调查报道作风是格格不入的。虚假新闻的另一个表现是恶性炒作。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某些媒体会针对某一人物、事件、现象进行超出常规的、反复的、长时间的报道与评述。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范长江优秀的新闻品质就具有它的特殊现实意义了。

首先,记者应该不断接近新闻源,接近真实,使自己的报道具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范长江从四川出发,跨越西北五省,整个大西北都是他的活动天地和报道对象。较之于范长江,现在的好多记者要逊色得多。他们更愿意从热线那里得到新闻线索,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而得到,更愿意跑会议新闻而不是深入到基层。所以他们的很多作品都缺乏对事件的真切了解,也缺乏深度,让人读得索然无味。

其次,新闻记者要通过事实的报道,达到传播思想、反映舆论、指导工作等目的,没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的修养,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许多新闻与政治事件、政治问题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新闻往往在政治活动中推波助澜,没有丰富的思想和一定的理论水平、政治头

脑的人,是当不好记者的。现在很多记者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思想,另一方面根本不愿多想,不愿把事情真相弄清楚。

最后,要对媒体和受众负责。一个负责任的记者首先是一个报道真实新闻的记者,其次还能以自己的判断与分析揭示事实的真相和本质,引导社会舆论。范长江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记者,他的旅行报道体现了对媒体、受众、国家的一种责任。

结语:可以说,对于“新闻记者第一人”的范长江,外界对于其对我国新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极大肯定。他的新闻思想为今天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人格品质让现在的年青一代深深佩服和感动。新时期新形势下,范长江对党报所作的贡献和他的新闻思想,仍是我们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指路明灯。“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这是1961年范长江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所写的诗句,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范长江以自己卓越的业绩载入中国新闻史史册。

参考文献:

王淮冰《漫谈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李国华《范长江:新闻思想》

陈涛《浅谈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范东升《父亲范长江的新闻理想与追求》

郭汾阳 丁东《范长江的崛起》

朱悦华《力举千钧纸一张——纪念人民日报社老社长范长江同志》 林溪声《范长江:记者,永远“在路上”》

方蒙《范长江传》,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

刘云山《在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朱联营段健蓉《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贾永《今天我们怎样做记者--从范长江先生69年前的一篇文章谈起》

蓝鸿文《周恩来等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论》

沈谱《范长江新闻文集》,新华出版社,2001.

石含芳《再议范长江西北之行》

中新网 陈婷 董世梅《忆范长江:养病不领工资 要求警卫员每天写日记》

廖华力 《范长江新闻品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意义》 王咏梅《范长江论言论自由》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黄春秋》2009年第11期四川科技报 《从范长江身上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第四篇:刘云山在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范长江同志的不凡业绩和精神风范。在此,我谨向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范长江同志的亲属和

参加座谈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

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范长江同志的整个新闻生涯是同国家和民族命运,同我们党领导的进步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报道红军长征壮举,及时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热情反映陕北红区景象,勇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用事实驳斥了反动势力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种种攻击和诬蔑。“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他采写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脍炙人口、彪炳史册,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他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也就是中国记协的前身,团结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在新闻战线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积极地配合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他牵头筹办《人民日报》北平版,筹建新华社上海分社,出版《解放日报》,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新闻宣传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等。这些关于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重要论述,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真知灼见,为新闻理论界广泛引用。范长江同志在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中写道:“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这是他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也是他本人一生的孜孜追求。可以说,范长江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呕心沥血、不懈奋斗的一生。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范长江同志高尚的思想品格、丰富的新闻实践和独到的理论见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纪念范长江同志,就是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精神,激励当代广大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断书写中国新闻事业新的辉煌篇章。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坚定政治立场,牢记社会责任。范长江同志始终把自己的新闻活动同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和辨别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革命道路,从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一旦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他便全身心投入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竭力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较早地论述了新闻和政治的关系问题,鲜明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一个报纸只要抓住了时代政治要求,是会受欢迎的”。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实践。要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着力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用积极健康的新闻作品吸引观众、打动听众、赢得读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面向群众、扎根群众,反映人民呼声,满足人民需求。范长江同志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要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他始终关注民众,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深入、准确地报道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民众的生存现状,并以民众的视角加以审视和分析。他坚持与工友店员、商人小贩广泛往来、促膝交谈,不断汲取新闻的源泉与前进的动力。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伟大时代的主角,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做百姓记者。要深刻认识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笔下才有人民,只有真正热爱人民,才能真正感动人民,不

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愿望,反映群众呼声,把版面、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把镜头、话筒更多地对准群众,多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多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唱响普通劳动者之歌。要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多运用群众的生动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具体事例,有针对性地解答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使新闻宣传更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更好地发挥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作用。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紧扣时代脉搏,记录时代画卷。范长江同志十分注重实地采访,无论是崇山峻岭、戈壁沙漠,还是炮火纷飞的战场前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上世纪30年代,他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里,深入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广大地区考察采访,写下数十篇内容翔实的旅行见闻,引起全国轰动。他冒着硝烟弹雨,在华北、西北、华中、东南等地战场奔波不息、辗转万里,记录革命军队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正因为如此,他的新闻作品鲜活生动、见人见物,逼真地勾勒出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大力弘扬“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提倡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接“地气”、补“底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验生活,推出更多带着生活气息、充满深厚情感、深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实践反复证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敲打不出精品佳作。应当看到,现在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采访手段更为先进,工作条件大为改善,更要提倡沉下身心、走进基层,与人民群众建立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感悟生活真谛、挖掘新闻富矿,不断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精彩文章。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勤于学习、终身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增强工作本领。范长江同志强调新闻记者“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个知识,既要博,又要精”。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农业等方面的典籍,他的旅行通讯中往往都贯穿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等知识。他还特别强调提高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在采访、表达和行动等各方面的技术手段,都要纯熟地掌握,“否则可能是学者,不一定是记者”。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强化学习意识,养成学习习惯,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和第一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本领。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掌握

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既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成为见多识广的“杂家”,又要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努力成为专家型记者,成为新闻宣传业务的行家里手。要敏锐感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变化,跟踪学习新媒体知识,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新闻报道,增强新闻宣传效果。要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与运用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新举措、新办法。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注重品格、注重修养,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范长江同志始终坚持职业操守,不为金钱、利益所诱惑,不被诽谤、威胁所吓倒,他的新闻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他曾痛心地指出,有些新闻记者以为发表新闻大权在自己手里,贪图物质上的“便利”,是非颠倒,毁誉失真。这些话至今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做到品行兼优、人文并美。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珍惜新闻记者这个神圣职业和人生机遇,把新闻工作作为记录历史、引领时代的崇高事业来追求,决不能仅当作养家糊口的工作岗位,更不能当成捞取个人好处的便利,陷入追名逐利的庸俗之中。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坚持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职业道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新中国刚刚度过60华诞,经过60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和巨大进步。现在,我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认真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闻理念和体制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紧扣时代主题、唱响奋进凯歌,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业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忠诚党的事业、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不动摇,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

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还应当是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整合资源,着力加强媒体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着力提高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推动形成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影响力强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面向世界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宽广眼界,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继续加强同各国媒体在新闻传播、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业务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舆论新秩序建设,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社会文化对记者风格的影响--以范长江通讯作品为例

张兵

2011级新闻学

100012011079

社会文化对记者风格的影响——以范长江通讯作品为例

摘要

在中国的新闻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敬佩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无疑是其中的一位。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之所以被人记住,除了他们写下的那一篇篇让人拍手称赞的新闻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显著的记者风格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而在记者风格的形成过程中,社会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范长江的通讯作品在他的新闻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通讯作品无疑很好的展现了范长江的记者风格。关键词: 范长江 记者风格 社会文化

一、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县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者之一。在中国新闻史上,范长江三个字已经作为一种新闻精神的象征而彪炳于世。

他于1927年初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同年春前往武汉投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流落到广州、福建、江西、安徽等地。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受挫后于1932年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1935年7月以《大公报》记者身分,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红军和长征的真实情况,披露国民党的腐败和日蔻侵略所造成的严重危机,震撼了全国。这些文章于1936年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在西安率先报道了事变的真相和共产党的政策。1937年进入延安,陆续著文报道根据地实况,产生巨大影响。抗战开始,奔赴前线采访,写出大量通讯。1938年3月与徐迈进等人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记者。1939年初与胡愈之等人在桂林组织国际新闻社总社,向国内外报道了抗日战争的真相和党的抗战路线。同年5月在重庆由周恩来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抵达香港。与邹韬奋共同主办《华商报》。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任新四军苏皖鲁新闻学校校长。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中共代表团中任职。解放战争期间,负责新华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华社总编辑,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范长江通讯作品展现出的记者风格

记者风格不是简单的记者性格的体现,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和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记者本身的成熟、睿智和对待事情的处理态度。记者风格是个人的品位、兴趣、修养、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稳定的、连续的性格外在流露。优秀记者风格的表现形态有语言个性化、选用文体风格化、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化这三种。

《新闻学大辞典》对记者风格是这样定义的:“新闻学中的风格包括记者的风格和报纸的风格。记者的风格是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色。诸如独特的新闻敏感、独特的视角、擅长的体裁,以及富有个性的驾驭材料、设计导语、开头、结构、结尾、语言的构造和表现手法的运用特色。”记者风格是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总体体现。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凝练的文人笔法,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而让人记忆犹新。《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煌煌大作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这些旅行通讯不仅将当时人们目力不及的偏僻角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人们心力不逮的人文底蕴述说得头头是道,字里行间凝聚着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充分表达着作者对于国家前途的高度关切、对于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民生状况的高度关心的文人情怀。

张兵

2011级新闻学

100012011079

在这些旅游通讯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范长江旅游通讯中开阔厚重的文化视角。尽管作为记者的范长江一路行走艰苦异常,但是作为文人的范长江一路记录绝非因此而肤浅草率。无论是 《中国西北角》或是 《塞上行》中的旅行通讯作品,还是抗战爆发后的战地通讯,都不难看出作者在记录历史点滴中一派开阔的文化视角。

其中《兰州印象》不仅有对兰州这一西北古城地理气候等自然景观的详尽描述,也有对其历史经济政治等人文景观的具体呈现。《“金”张掖的破产》则从最初的汉代通西域搭笔,笔锋扫过历朝历代的风云变幻,最终落定于民不聊生的现实画面;继而在《张掖的破产,是人懒的过?》中,则基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给予考察,并以真实事例与具体数据揭示了 “金”张掖之所以破产的根本原因— —苛政猛于虎。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毋庸置疑的是,范长江的旅行通讯往往集客观报道、历史考察、真相探究、政经分析、文化传播等多种元素为一体,呈现着一种视野开阔、内容广博、内涵厚重的人文色彩,同时也散发着一种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文人气质,必然受到堪称精英读物的《大公报》的读者以及其他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的欢迎。

另外,这些旅游通讯同时还展现了范长江精湛凝练的文人笔法。诚然,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之所以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同与追崇,主要源于文章所展示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乃普通人所目不能及,饱含着新闻学、民俗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史学以及文化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信息,能够极大地满足读者求新求知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与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文采四溢的文人笔法密切相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范长江数百篇之多的旅行通讯中,无论是追述史实或是描写现实,无论是评论时局或是抒发情怀,丰富的人文涵养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无不跃然纸上,蕴含着一种工整明快清新畅达的书卷之韵,读来不仅信息饱满且朗朗上口。

以当代中国名记者而论,穆青的文学底蕴和散文色彩;安岗的政论锋芒;华山的宏大气势;田流的娓娓道来„„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的人曾这样说,某某人的新闻作品,即使是捂上作者的名字,只要读一读文字,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写的,这正是说明了新闻作品是有叙事风格的。

范长江通讯的叙事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把手中的“探照灯”对准社会的各方面,把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现实带到人们的视线之中,选取那些能反映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问题和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使人们能够触到时代脉搏,感受到时代的风向标。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在全国引起轰动,是因为他选择和抓住了当时最突出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范长江通讯除了报道能影响时代的大事之外,还用大篇幅揭露了那个时代特有各种重大的社会矛盾,对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特别对于底层人民生存状态都作了详细的叙述。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给人一种沉郁冷峻的叙事基调。当范长江作为旅行记者实地考察他怀有深情的土地时,在目睹黑暗现实、感受大众疾苦时,他的笔调不会不忧伤、不能不沉郁,甚至有时很激愤,读范长江通讯作品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杜甫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沉郁风格。如“满街皆灾民乞丐,苍蝇扑面,不敢畅口饱餐。有一四十岁左右之老农,携一四五龄之幼童,至桌前求助,希能给以饱餐。问其来历,逃灾至此。其妻已死,幼孩之足已走破,缠以粗布,勉强随行。问其去向,则除临时求施舍延命外,乃无任何去向可言。”

尽管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民族危亡的险境,但是我们并没有在范长江通讯中感到消沉、绝望甚至颓废,反而有时觉得洋溢着昂扬斗志和青春气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在新闻名篇《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北戴河海滨的夜话》一文中,以这样的方式结尾:“这时,远远的海上,在水光月影之中浮出了一只小艇,接着随风送来艇上一群青年的歌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歌声与潮声相合和,雄壮激昂,他兴奋的听着说:‘这

张兵

2011级新闻学

100012011079

是你们中国青年的吼声吗?’‘是的。’我如此回答。”叙事基调一下子从沉郁转向了激昂,叙事者以带感情的笔锋,使叙事基调充满了昂扬的气势与激荡的感情,使读者感受到那救亡歌声的召唤,不再沉沦,而是奔向抗战的洪流之中。正是这种沉郁但不失激昂的叙事基调,使范长江的通讯作品犹如洪钟一般,撞击出深沉有力的时代回音,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三、社会文化对范长江记者风格形成的影响

记者风格的形成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除了自身的主观因素影响之外,生活背景、时代、地域区别等等方面对记者风格也有些许影响。鲁迅说风格“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从新闻报道来看,“因事而异”是说新闻事实因其特点和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新闻作品的风貌。所谓“因时而异”是指外部的具体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等对记者风格的影响。此外,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地域环境等,也会影响到记者风格的形成。范长江的记者风格无疑是鲜明的,独树一帜的,从他所写的新闻通讯中可见一斑。但是同样的,他的记者风格同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社会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1、幼时教育习得传统文人气质

范长江 1909 年 10 月生于四川内江县田家坝,自幼便随祖父范延馨习文解字,以求识书达理,小小年纪便背得宋代大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类的名句。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经典名句大多寄托着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与情怀,而在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过程中,这类名句渐次成为中国传统文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与自我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身为清末秀才的祖父以此为孩童时期范长江的启蒙之选,想必不仅仅是因为其 文字浅显易懂,文句工整对仗,更重要的是欲将其间所蕴含的文人风骨传递给稚子。

2、现实环境造就范长江通讯作品独特的作品风格

正如范长江的夫人沈谱女士所言 :“长江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新闻记者,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忠实记录,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长江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不避艰险地努力探索真理,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历史的进程是曲折复 杂的,但它又是公正的„„”

当时正值日本侵占东三省并欲将魔爪伸向华北腹地,中日战争迫在眉睫之际,国民政府对于战争显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准备,而国共两党之争愈演愈烈,国内情势极为紧张;另一方面,中日战争一旦爆发,沿海地区难以固守,大后方势必向西北或者西南地区转移,而偏远且闭锁的西北是否有此担当,不仅国人鲜有所知,即使是广闻博记的新闻界也不甚了了。

即使是在这种环境下,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历时长达十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采访考察涉及川陕甘宁青的广大地区。此间,行走并记录的七十余篇旅行通讯陆续见诸《大公报》之后,中国西北角在国人眼前生动而详尽地展开——西北地区民生的困苦,川甘青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民族关系现状,河西走廊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等等。同时范长江首次以写实的笔法真实客观地向读者报道了有关红军长征的消息,一时,震动全国。范长江堪称壮举的西北之行,既源于历史记录者的职业驱动,同时也出自忧国忧民文人情怀的有力支撑。惟此,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中不仅有对一时一地的真实而客观的摹写,同时也流露出十分鲜明的文人气质与文化情怀。而这些文人气质与文化情怀,正是范长江记者风格的突出表现。

四、总结

如上可见,《大公报》特邀记者范长江在行走与记录的岁月里,不仅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真实可感的印记诉诸之文字,凝结于书香,留传于后世,同时也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纳入视野,引经据典恣意挥洒,旨在使现实图景更趋清晰可信,历史性记录更饱满厚实,最终以尽职业记者之责任,不负优秀文人之使命!

张兵

2011级新闻学100012011079、456期刊网 《新闻论文范文:浅谈记者风格的表现形态及其美学分析》、牛BB文章网 《论记者风格的本质特征》、张燕 《范长江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气质》、田小波 《范长江通讯作品的叙事学解读》 张兵 2011级新闻学 100012011079

参考文献1234

下载范长江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范长江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故事大全

    骄傲的小猫 在青青草原的一角有一片森林,里面住着好多小动物。 小狗和小猫是好朋友,它们天天在一起玩游戏,快快乐乐的生活。而一只叫波菲猫的猫,和老虎是好朋友。于是波菲猫就瞧......

    故事范文

    毛毛虫是怎么过河的 一个老总问他迷惘而困惑的下属,你知道毛毛虫是怎么过河的吗?下属给出了三个答案: 下属说“从桥上过”,老总摇摇头说:“没有桥”; 下属说“从叶子上过”,老总说:......

    那些故事

    那些故事 父亲是初中毕业后参军的。他奔赴部队的那一天,政府一定在奶奶家的大门上挂了一块写着“光荣之家”的小木牌。然后父亲就与年轻的战友们自豪地开赴木兰县去了。 那是......

    故事

    十字路口的对话 夜深了。 在确定四周无人的情况下,我们的故事就在一个普通的十字路口展开了—— “哎哟!好累。”咦?是谁在说话?噢!原来是车行红绿灯双胞胎兄弟在怨天尤人呢! “你......

    故事

    故事 1. 有一道测试题,从下面3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位能造福人类的,你会选谁?第一个,他信巫医和占,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个,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

    故事

    故事:记住了,不忘记 明天,阿立要带盒子到幼儿园去。他找出了鞋盒子、糖盒子、牙膏盒子,好多好多的盒子。阿立想,明天一定不要忘记带盒子。可是,怎样才能记住呢?阿立把盒子放到床上......

    故事

    杜鹃鸟 在很远很远的北方,天气很冷很冷。那儿住着一户人家,妈妈和四个孩子。妈妈很爱孩子,给他们捉鱼、烧菜、洗衣服。。。真辛苦啊!可是孩子们一点也不听妈妈的话,从来不帮妈妈......

    故事分享2013

    我们今天的分享是《给 予》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